第一篇:妈妈的脸像天空
妈妈的脸像天空
天空刚才还是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好天气,可是一会儿就变成了乌云满天飞,雷电交加、电闪雷鸣,真是变化多端啊!妈妈的脸就像这天空一样,有时笑容满面,感到温柔可亲。有时怒气冲天,像雄猛的狮子在咆哮,让人害怕。昨天晚上我做完作业后,就坐在桌子旁读起了故事书。正当我看得入迷时,忽然听妈妈喊到:“怎么回事?底字中间的点怎么丢了?”我赶紧抬起头看作业本,果然错了,急忙改正。
该睡觉了,哥哥还没写完作业,我独自一人睡觉,这时妈妈蹑手蹑脚地走到我床前,轻轻的拍我的背,先让我快点入睡。你们说妈妈的脸像不像天空?我喜欢笑口常开的妈妈,不喜欢发怒的妈妈。
山西省原平市青年街小学一年级:武豪吉
第二篇:老师就要像妈妈
老师就像妈妈 来红蜻蜓幼儿园工作也有几个月了,我把我的感受与大家分享。有一首歌唱的好:“我的老师像妈妈,小朋友们热爱她,她给我们讲故事,写字和画画,唱歌跳舞做游戏,爸爸妈妈放心吧,幼儿园就是我的家”。是啊!小朋友们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这样她们在爸爸妈妈身边的时间和跟老师在一起的时间差不多。小朋友来到幼儿园以后的“吃、喝、拉、撒、睡”都由老师来负责,老师除了生活管理,还要教她们学习,教会她们日常规范,教他们做人的简单道理。
不管老师有多累,每天都是微笑迎接每一个小朋友,这是美好一天的开始,老师是影响孩子最多的人,他们的一句“老师,早上好”,是对你最好的问候。下午回家时的那句“老师,再见”是对你这一天对他照顾的回报。有一次,我看到莫京小朋友的鼻孔里有好多的脏东西,如果不及时清理,孩子的呼吸困难,还总是流鼻涕,我知道他很不舒服,可是对于大班的小朋友来说,我可以让他拿纸擦了,这样就不用管了。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孩子是擦不干净的,他还是很难受。我当时就拿起纸给他擦干净了,清理鼻屎的时候,他对我说了一句:“老师,你就想我妈妈一样给我擦鼻子”。我当时感动的眼睛里都是泪,这是孩子的真心话,也是对我的鼓励。我们班新来了一个小朋友叫潘泓宇,以前在其他幼儿园上的,上课时只要动笔的无论是画画还是写字他都会说:“老师,我不会”。我想,他都上大班了,还不会拿笔是不是小朋友那种依赖心理,不愿意写,当时就说了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依赖老师,过了一会儿,我看他拿着笔在本子上画,就看了一下,他在那里乱画,而且握笔姿势也不对,就批评了他,他哭了,哭的很伤,我心疼的说“宝贝别哭,老师来教你”。擦干眼泪,我握住他的手写字,他说:“老师就像我妈妈一样握着我的手写字”,我又一次被感动了,我的眼睛再一次湿润了。后来向他妈妈了解情况,才知道他的手臂受伤了,从上幼儿园就没有写过字也没有画过画,所以不会写,知道了这些情况以后,我知道自己错了。便马上向他道歉了,孩子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人都是有感情的,孩子也是如此,只要你付出真心对待他,他便以真心回报你,只要你像妈妈一样对待他,他就会永远记得你的好,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世上只有妈妈好”,你的一举一动哟妈妈的影子,他们会给你最多感动。
2013年12月
张月
第三篇:老师像妈妈
老师像妈妈
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唯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您也许会惊奇地问:“那是什么呢 ”我将毫不迟疑的回答您:“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低年级教学的教师,我们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课下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
一年级的孩子毕竟年龄小,很多事情需要老师亲历亲为、从头教起,因此身为班主任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要“勤”,要“靠”。早读、课间十分钟、午餐、午休、坐班车等等,从早上一踏进教室督促学生早读开始,到放学学生离开学校,都是我亲自坐镇,像警察、像保姆、也像任劳任怨的他们的母亲。
关心学生,事无巨细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家长放心,让家长满意,也是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要求。每天早晨上班时,做到“一看、二摸、三问”。“一看”——孩子们是否到齐,身体、精神、情绪是否正常。“二摸”——衣服是否穿得适当?小手是否冰凉?“三问”——昨晚作业做好了没有?身体有没有不舒服?这一做法,受到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孩子们年龄小,经常会有些生病发烧、流鼻血、尿裤子等突发情况,甚至有的呕吐或大小便在身上。作为班主任,我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面前,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发现孩子出现不良状况的第一时间联系他们的家长,有时联系不上家长或家长实在没时间时,为了不耽误孩子的病情,我自己带他们去打针,给他们买药,常常被当做孩子的妈妈。家长们也深受感动。
班上的王子琦同学姐姐生病了,妈妈陪她在威海打吊瓶,快放学时妈妈打电话来为难地说:李老师,我们可能要晚点回来,他爸爸也要加班,要不你让她在门卫等着我们吧。我知道他们刚从外地来,本地也没有亲戚朋友,遇到这种情况确实让他们为难,但我正急着回家看生病的儿子,也没有多想就答应下来。放学了,孩子们陆陆续续回家了,当我看到那小小的瘦瘦的身子可怜巴巴地站在寒风中时,我的脚迈不动了,猛地想起她中午只吃了一点饭,这会儿该是又冷又饿了吧?我不由得走过去,蹲在她的面前,拉起她的小手,轻轻地和她商量:跟老师回家等妈妈吧?她轻轻地点了点头,看着她信任的眼神,我庆幸我做了正确的选择。我们拉着手,一起去给儿子买药,去买水果、买菜,路上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惊奇的看着我们,以为她是我的女儿。回到家我马上给她妈妈打电话,让她放心,得知还有两个吊瓶没打,算算时间,最快也得两个小时吧。家里人对他的到来都很惊奇,尤其是儿子,一会给他拿水果,一会给他拿玩具,很快就玩到了一起。怕她着急,我安慰她:没关系,如果妈妈回来的太晚,今天就在老师家休息,明天和老师一起上学好吗?她笑着点了点头,我想,也许现在老师是她最信任的人了吧,我再一次庆幸我的选择。一直到晚上九点多,她的妈妈才回来,一进门就真诚的说:老师太谢谢你了,你就像他们的妈妈一样!我摇摇头说:这是应该的,别人遇到了也会这么做的。是呀,我只是做了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教师,有时候就是保姆,就要像孩子的妈妈一样去呵护每个孩子,只有用自己真诚的心来关爱每个孩子,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石岛湾小学
李小玲
第四篇:老师像妈妈
活动目的:
1.认识并熟悉自己 班的老师,乐意与老师交往。
2.喜欢欣赏儿歌,会大胆地朗诵。
活动准备:
儿歌录音,木偶熊猫、小兔、小鸭和小猫。
活动过程:
1.桌面操作木偶引入,引导幼儿欣赏木偶剧:熊猫老师像妈妈。
2.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熊猫老师像妈妈呢?”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3.播放儿歌录音《老师像妈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说说儿歌里说了些什么?
4.幼儿学习儿歌,鼓励幼儿大胆地朗诵。
5.游戏“开火车”,老师带全班幼儿开“火车”边念儿歌边游戏。
6.自由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儿歌是小班幼儿喜欢的语言活动形式之一,针对刚入园的孩子,我选择了本首儿歌,该儿歌朗朗上口,且帮助小朋友进一步熟悉老师,将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老师的身上,活动结束后,幼儿基本可掌握本首儿歌,且能较有韵律地念出。分析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儿歌易于幼儿接受,儿歌内容简单容易理解。同时针对小班幼儿直观印象的特点,我以木偶剧引入,并将儿歌简单融入木偶剧中,通过木偶表演让幼儿初步熟悉儿歌内容,本次活动做好铺垫。
2.学习形式多样化。通过木偶剧表演、儿歌录音、集体学习、开火车等形式,让幼儿在不断变换学习方式熟悉儿歌,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下习得儿歌。
3.教师的语言有一定的感染力,尽管本首儿歌仅仅有四句,但教师始终以富有感染力朗诵儿歌,因此幼儿在朗诵时,均能较有韵律地仿念儿歌。
教师:屈老师
一、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老师,能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
2.愿意亲近老师,感受和老师在一起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
三、活动重点:
活动重点:认识自己的老师。
活动难点:能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
四、活动过程:
1.教师自我介绍,引出活动。
小朋友,你姓什么?你知道老师姓什么吗?(引导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我是×老师,我喜欢……也喜欢喝小朋友一起学习、游戏。小朋友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老师。
2.亲一亲、抱一抱。
3.做在游戏“皮球要来找朋友”,体验滚接球的动作要领。
老师说“××小朋友好”,引导幼儿回应“×老师好”。
教师:老师喜欢有礼貌的好宝宝,我们一起笑一笑、亲一亲、抱一抱。
教师边念儿歌“笑一笑,亲一亲,抱一抱,我是老师的好宝宝”,边和幼儿拥抱。
鼓励幼儿分别与班内其他老师问好,一起笑一笑、亲一亲、抱一抱。
教师和幼儿一起游戏“吹泡泡”,(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
教师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将图上老师胸前的花涂成红色。
4.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每天来园和离园时跟老师亲热地拥抱,有礼貌地问好、说再见。
2.在活动区域投放幼儿用书,引导幼儿学念儿歌《老师爱我,我爱她》。
五、活动反思:
这一节活动是宝宝入园的第一节具体活动,虽然是在宝宝们的哭声中进行的,但大部分幼儿对活动还是感兴趣的,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拥抱、爱抚,而且能积极地参与到《开火车》和《找朋友》的游戏中,在儿歌中的互动时时,宝宝感受到社会活动的快乐。同时,我们也照顾到那了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社会活动的兴趣。(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第五篇:别人的脸像镜子美文
在美国波士顿有两位相邻而居的女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琐事引发矛盾,积怨越来越深,直到相互为敌。
恰巧,《波士顿新闻报》开辟了一个专栏,专门处理市民之间的不和与纠纷。这个专栏的版面,由读者的通信组成。当一位市民给报纸写信发泄心中的怨气时,另一位市民便回信建议对方如何处理这类不愉快的事情。
这两位相互为敌的女士,几乎同时喜欢上了报纸的这个栏目。她们一个化名为杜鹃,一个化名为海鸥,两个人保持着长期的通信联系,互诉衷肠,互解烦恼,几乎每周都给对方写一封信。
光阴似箭,转眼之间20多年过去了。到了2003年,化名为海鸥的女士因为年老多病去世了,化名为杜鹃的女士得知后深感悲痛,出于道义和友情,决定前往吊唁。当杜鹃到报社查询海鸥女士的住址时,意外地发现,一直保持通信联系的这位知心朋友,竟然是现实生活中相互为敌的那位邻居。为此,杜鹃百感交集,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什么两位女士在现实生活中怨恨难解,而在化名通信中却倍感亲切呢?报社将这个问题公布于众,请读者各抒己见。
有一些读者发表了这样的看法:原因就是这两位女士在交往中,分别戴着两种不同的“有色眼镜”。当戴着“仇恨眼镜”时,对方就成了仇人;当戴着“友谊眼镜”时,对方就成了友人。
在讨论即将结束的前夕,报社介绍了心理学家曾做过的一个实验:
实验人员让两组被试者给同一位女士打电话,并对第一组的人说,对方是一个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女人;而对第二组的人说,对方是一位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女人。
结果发现,第一组很难与那位女士顺利地深谈下去,而第二组与那位女士的交谈却非常投机,通话时间也明显比第一组的长。
心理学家认为,两组的通话情况之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区别,主要是因为第二组的人接受了“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暗示,进而把那位女士想象成了一位“天使”,并以同样的态度与之交往,而第一组的情况则与之相反。
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人际交往中,谁把别人想象成天使,谁就会遇到天使;谁把别人想象成魔鬼,谁就会遇到魔鬼。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与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是一样的。别人的脸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往往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表情和态度。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我们怎样看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看待我们,否则,对方就会感到不平衡。
最后,报社归纳了一个人际关系的规律:爱来爱返,仁往仁来;恨来恨返,怨往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