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老师教作文

时间:2019-05-13 15:4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侯老师教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侯老师教作文》。

第一篇:侯老师教作文

侯老师教作文

◆二年级学生学作文

长大了

王熙萌

夏天的一个中午,小萌的妈妈生病了。小萌心想:妈妈一定饿了,我来下面条给妈妈吃吧。

过了一会儿,面条下好了。小萌把面条装在碗里。她走进妈妈的房间。她把妈妈叫起来说:“妈妈吃点面条吧” 妈妈说:“小萌长大了!”

▲点评:这是一篇看图作文。小作者把图中的大意写出来了,语句也还通顺。但是从字数来看内容显得简单,内容不具体。主要原因:缺少大胆的想象,没有把下面条的经过写具体。

★修改后的作文

长大了

夏天的一个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照耀着大地。小萌的妈妈生病了,躺在床上起不来了。小萌看见妈妈的床头柜上还放着药瓶和水杯,心想:妈妈的病很严重,我得照顾妈妈。现在已经是中午了,妈妈一定饿了。我来下面条给妈妈吃。

小萌来到厨房,点燃了煤气,放上了锅又放进水。一会儿水烧开了,她左手拿着面条小心地向锅中放去,右手拿着筷子不停地在锅中翻着面条。她要把面条煮得熟透了,再给妈妈吃。

过了几分钟,面条终于煮好了。

小萌把面条盛在碗里,小心翼翼地端着,走进妈妈的房间。她轻轻地把妈妈扶起来,对妈妈说:“妈妈,这是我给你煮得面条,请吃下吧。”妈妈看着冒着热气的面条,心里很激动。妈妈微笑着对小萌说:“好女儿,你长大了。”

小萌听到妈妈的夸奖可高兴了。

长大了

陶朱依天

夏天的一个中午小萌在厨房下面条给妈妈吃,她右手拿筷子她左手拿面条,她的面下好了小萌就端给妈妈说:“小萌你长大了真不会是我的女儿。

▲点评:小作者把图意表达出来了,这是一个优点。

但本次习作存在许多不足:

1、图中反映的是一件完整的事情,没有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2、标点符号没有正确使用,写完一句话,没有用句号。

应该怎么改呢?

1、要分清三个自然段,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在看图写话时,要一句一句写完整。要把图中所有的景物都要写出来。

3、要大胆想象图中的人在干什么?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修改后的作文

长大了

夏天的一个中午,小萌穿着漂亮的短袖体恤衫,外面套着一条红色的短裙,真漂亮。她正在家里写暑假作业。忽然听到妈妈的咳嗽声,小萌连忙来到妈妈房间。她看到妈妈痛苦地躺在床上,面前放着刚刚吃过的药和水。她完全明白了:妈妈今天生病了,怪不得没有起床呢。小萌一看墙上的挂钟已经指向12了,她走到妈妈床前关心地问:“妈妈,你生病了,我来照顾你。今天中午你想吃点什么,我来做。”妈妈轻轻地说:“就煮点面条吧。”

小萌走进厨房,开始下面条。她一手拿面条,一手拿筷子。锅里的水翻滚着,她把面条慢慢地放进锅中,静静地等着。一会儿面条煮好了,她把面条端到妈妈床前。妈妈从床上坐了起来,笑着对小萌说:“乖孩子,你长大了。”小萌点着头,嘴里说:“嗯,以后就有我来照顾您。”

妈妈看到小萌这么懂事,高兴地笑出了声。

◆ 三年级学生写作文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在忙忙碌碌的,我们家也不例外。

上午,我一早就起了床,快速洗刷后便匆匆忙忙吃了点早饭。我要和奶奶为全家人做服务工作——去买糖果和其他小吃。我和奶奶坐公交车来到北京华联超市,我们挑选了各种口味的水果糖和各种形状的奶糖。奶奶提着大包,我提着小包喜气洋洋地回到家。我们刚放下手中包,馋嘴巴的爸爸就开始吃起来了。

下午,爸爸开着车带上我去岔路口买烟火。爸爸真是狮子大开口——竟然买了一千多元的烟花,有五福临门、蓝星银鱼、珍珠泉、快乐时光„„

下午三点刚过爷爷和奶奶就忙着贴春联和红钱,然后,又去烧年饭。我却在一旁帮着贴得正不正,还忙着拍照片。

下午四点刚过,全家人在一阵阵炮竹声中围坐在一起吃年饭了。桌上的菜太丰富了,我数了数有二十几样。我们全家人互相敬酒,我举着果汁敬爷爷奶奶,并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奶奶也同时举着白酒对我说:“祝乖孙子学习进步,茁壮成长!”我又举杯向爸爸和未来的妈妈敬酒祝他们早日结婚。他们高兴地笑着说:“谢谢宝宝!祝宝宝健健康康!”就这样我们吃着喝着说着,多开心呀!我盼望着天快点黑下来,因为天一黑,我就可以让爸爸放烟花了。

天,终于黑下来了,我嚷着:“爸爸快拿烟花来放吧,我要好好

欣赏!”爸爸和爷爷两个忙着,一个放炮竹,一个放烟花,我是个胆小鬼,唯恐被烟火炸着,站得远远的,两手塞住耳朵,探着脑袋在张望被放上空中的各种各样的烟花。那飞向空中的蓝星银鱼噼噼啪啪地把整个天空都染成了五颜六色,黑色的天幕顿时银光闪闪,万紫千红;那五福临门嗖地一声迅速飞向天空又迅速变成五数个闪光的星花撒向四面八方„„

炮竹声声除旧岁,梅花点点报新春。在噼噼啪啪声中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我们全家人坐在电视机旁,边吃东西,边看精彩节目,直到深夜„„

指导点评: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谁都开心快乐,谁都难忘。怎样写好春节期间难忘的一件事呢?这是一篇写事的作文,本文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写除夕这天的快乐。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谁都开心快乐,谁都难忘。

第二篇:学习侯老师博客心得体会

学习侯老师博客心得体会

我是3月刚刚接触老师的博文,侯老师告诉我们做股先做人的道理,并深深被老师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学习了老师的高超技术分析,二黄战法,使我受用终生。从此养成了一个习惯,一上网就直奔老师的博客而来,去学习,去分析,去研究,进入圈子学习各位师兄们的经验,探讨老师的技术,加强实战,争取最大的胜利,来回报恩师与社会。

06-07年,是中国股市的大牛市,老师在博文中曾多次研判大盘的趋势,多次向我们小散提示风险,让我们学会如何规避风险,如何选股、止损、盈利、空仓等。让我最为感动的是老师的“割肉”历程,相信我们都没有像老师这样痛苦经历,承受着这么多的压力,坚定自己信念,勇往直前,老师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彩虹。

学炒股先学做人。学老师的博爱、无私、忠信、孝悌、礼义。

感恩,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感恩,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老师。

努力学习中------

第三篇:《教什么知识》读后感侯翠红

《教什么知识》读后感——侯翠红

《教什么知识》一书,是校长推荐全体教师认真阅读的教育理论类书籍,作者季萍老师在我进行骨干培训时为我们做过讲座,已至四十不惑之年的季老师思维敏捷、谈吐睿智,相信这本书一定极具阅读价值。

季老师在《教什么知识》一书导言的第一句话“教师们天天在教知识,学生们天天在学知识,什么知识更重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直接影响学与教有效性的问题……”给我以深刻的思考与启迪。是的,作为一名从教近24年的教育工作者,无论从教什么学科,我们都在提倡“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以知识教学为核心,教什么?怎么教?是我们思考和研究的中心。正像季老师说的一样我们几乎没有过思考为什么要教给学生这个知识?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季老师严肃地思考:“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基础教育同行们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很多,但很多研究仍然停留在感知与经验层面。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教师在教学生大量的知识,让学生做大量的题,但这些知识究竟对学生产生多大影响,这是一名基础教育研究者应该直面的问题。”我感同身受且陷入了深思:难道我们几十年的教育错了吗?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做呢?更产生了阅读的欲望。

英国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首先提出了“什么知识更重要”的问题,他认为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最重要。今天,面对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面对学生学习到的众多知识,哪些知识是最重要的?哪些知识能够发展学生理解能力?带着这样的问题,在大量关于理解力和知识论的近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等西方哲学重要文献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季老师展开了对于知识与学生理解力的关系以及知识划分研究的阐述。

季苹老师对知识赋予了较为清晰而又全新的理解,也就是将知识分成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四个层面。事实的知识 , 基本是显性的 , 是关于 “ ×××怎么样 ” 的知识 ,是描述性的。概念的知识,用以解释事实的是概念。概念是人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揭示。如 ,“ 物体在进行匀加速运动 ”、464、俊今天发烧了 "a2-b2=(a+b)(a-b)。我发现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对具体概念、基本事实的传授,而普遍忽视了知识的方法与价值层面的教学。本书在解释关于知识的四个层面、四个水平(现象的水平、概念的水平、方法的水平、价值的水平)和四个纬度(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概念和原理、什么是方法、什么是价值)的理解及相互关系时表明:“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十分复杂的关系和问题。”她举的一个“岩石”的例子我印象深刻。知识的四个层面就如同一块岩石天然地有四层,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由四个层面构成的,价值源于人们的需求且具有一定的思维方法,概念是人们面对现象去思考得到的结果,而现象被赋予概念后就变成了事实。四个层面缺一不可,它们的共同存在,使得每一个知识点成为了“活的”知识点。“但是,四个层面的理解水平又是不同的。”季老师认为,每一个层面都有四个不同的水平,比如事实性知识,事实的最低层次是现象,但当被注入概念,事实的水平就会升级,注入方法、价值,这个事实就会层层升华。概念性知识同样如此,如果只是记住定义,那么概念的水平只停留在现象上,有了内涵与外延,概念性知识这一层面就上升为概念的水平,如果不知道概念所研究的视角和产生的思维方法,概念也上升不到方法和价值的水平。方法性知识也有四个水平。季老师接着又举了一个上课做笔记的例子:“大家都在做笔记,这仅仅是一

个现象。但是怎么做?要有一个概念去界定,还要有好的方法。否则,即使从表面上看笔记记得再全面、再漂亮,也是没有价值的。”由此可见,知识的四个层面是并列的,每一个层面中的四个水平却是递近与逐步上升的。原本我对这段的理解很模糊,通过这样的例子就明白了。所以我也感受到季萍老师叙述的生动和形象以及平实。

季老师认为:“事实是人们态度的相关项;概念是属性+种差,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将学生们既有的日常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从而纠正原有错误日常概念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充斥的内容是大量的事实、概念的知识,如果老师把少量的、具有统摄作用的方法与价值的知识教给学生,同时告诉他们知识的四个纬度,学生就会轻松地获得所有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忽略向学生揭示知识的价值。”尽管书中的理论与观点我只是初步略读了一部分但确感深奥,不过季老师对知识的层面、水平、纬度的划分与理解以及进行的对比、分析可以说是一种独具创新的尝试,对我们的教学有相当的指导、借鉴意义。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是啊,一本好书收益终身,这就是一本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好书。

第四篇:cad 笔记侯老师前三节课

第一节课工具栏

直接在已有工具栏上右击调出其他

常用:绘图 修改 标注 特性 图层光标的调节

工具菜单栏/选项/显示/光标调节

/选择集/拾取框调节选择方法

1)点击选择

2)框选

a 从左往右(蓝色)要全部包含对象

b 从右往左(绿色)只需碰到对象即可

配合shift减选

取消ESC取消 ESC

删除 delete(删除选中对象)

撤销(后退)ctrl+z

重做(前进)ctrl+y鼠标中键

双击将所有的对象全部显示在屏幕中

滚动缩放对象

按住拖动平移对象

**6 命令栏**

所有命令出现的地方通过观察命令栏来绘制对象正交快捷键F8 或 ctrl+L

水平和垂直的状态,打开后只能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绘制

对象捕捉 快捷键F

3找到特殊点 右击对象捕捉/设置/控制点的开关

对象追踪

标尺的作用光标放在点上,慢慢拖出,标尺即可出现确定键

空格键 回车鼠标右键直线

制定起点 指出方向 输入长度 点击确定

相对坐标:用直线制定第一个点后,输入坐标值(x,y)

注:坐标是相对起点的坐标

----------------------

第二节课直线 快捷键L

有角度的直线绘制方法 指定起点,拖出方向,输入长度,Tab(或者shift+< 英文输入法下),输入角度重复上次结束的命令

在结束命令后,再次点击确定键构造线 快捷键XL

注:命令栏中出现“或”,或之前为当前命令,可直接操作;或之后的命令为扩展命令,通过快捷字母切换(右击选择)

水平和垂直

角度:直接输入角度值(和直线相同)

*R参照 重新参照其他直线

两等分:作已知角度的角平分线

偏移:直接输入偏移距离,选择偏移方向

选择“通过”,直接将直线复制到想要的点上修剪 TR

选择工具/确定键/点击或框选要修剪对象

注:当对象只有最后一条线段时,无法修剪,直接用delete删除

----------------------

第三节课

**1 圆 快捷键C**

圆心半径或直径

右击选择扩展命令

三点任意选择三点绘制

两点两点间距离为直径值

*相切相切半径切点的位置是在大概位置上点击

绘图菜单栏/圆/相切相切相切

**2 圆弧 快捷键A**

工具栏中一般使用三点绘制

绘图菜单栏/圆弧...*圆弧是逆时针旋转出来

*起点端点半径

指定起点和端点的位置,拖动端点上的直线直到圆弧出现,再去输入半径值当圆弧大于半圆时,半径要输入负值多段线 快捷键PL

1)绘制出来是一个整体

2)右击选择

a、圆弧

选择圆弧后,直接右击选择方向命令,在进行操作

上方90

左方180

下方270

右方360

b、宽度

起点和端点的宽度

指定起点和端点的宽度,再去输入长度值

注:圆弧中有宽度的话,先指定宽度再绘制圆弧

3)将线段合并为一个整体

修改菜单栏/对象/多段线/...正多边形 快捷键pol

指定边的数目

中心点内接于圆 中心点到角点的距离为半径值外切于圆 中心点到边的中点为半径值右击选择“边”

通过边的长度(边上两个点)来确定

----------------------

第四节课

第五篇:贾老师教作文

贾老师教作文

第一讲 学写作文要有信心

作文,就是写文章。

我们小朋友写的文章跟大人们写的文章有些不一样。我们主要学写简短的记叙文,即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围绕中心,按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

作文,既不神秘,更不可怕,只要打好基础,掌握规律,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人人都能写好作文。试想,把自己平时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告诉别人,让别人与自己一起分享生活的乐趣,那该是多么快活的事啊!

然而,许多小朋友怕写作文,视作文为洪水猛兽。老师出了题,愣了两节课,硬是写不出几个字。老师批评,家长责怪,孩子们十分苦恼。

我小时候,跟许多小朋友一样,不喜欢作文。作文的成绩经常得“劣”(劣是最差的一个等第,即不及格)。为此,老师用戒尺打过我的手心,还罚我抄书、背书;父亲说我不是读书的料,还说,已经为我买好了一辆黄包车,长大了上街去拉黄包车。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作文的秘密。进中学了,一次,老师出了个题“快乐的星期天”,让我们作文。写什么呢?我突然想起,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我随堂叔去竹林打鸟的事儿。哈,那一天,我过得可真快乐。这片竹林里的鸟多得令人目不暇接。堂叔的枪法真准,没过多久,他打下了许多鸟。他打我捡,急得我手直痒痒,也跃跃欲试。堂叔看出我的心思,把枪交给我,让我打几枪过把瘾。我托不起枪管,就把抢搁在树杈上,眯起左眼,对准目标,真是瞎猫逮着死老鼠,居然也让我打下了一只麻雀,我扔掉枪去捡那只被打下了的鸟。当时,我那股高兴的劲儿简直无法形容。这一天,我好高兴。

我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意想不到的是,在讲评课上,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的这一篇作文,说我写得生动、具体,描绘细腻,感情真实,引得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我。

作文本发下来了,我发现本子上有好多红杠密圈,题目的左边批了个“优”。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打这以后,我初步认识了作文: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写下来,只要肯动脑,只要下功夫,谁都能写好作文的。我树立起信心了。

打这以后,我渐渐地不怕作文了。每逢作文,我总是仔细地考虑,认真地回忆。写好作文以后,又多读几遍,发现写得不贴切,读起来不顺口的地方,就反复揣摩,认真修改。没过多久,我的作文成绩提高了许多。这一下,我的信心更足了。

“不是读书料”的我,也能学会写作文了,可见,作文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现在的生活比我们小时候丰富,你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也比我们小时候好得多。再者,你们比小时候的我更聪明。我深信不疑,只要你树立起信心,只要你刻苦努力,只要你明白道理、掌握规律,一定能学会作文,并能写出一篇又一篇优秀的作文来的。

拿起手中的笔,做好准备吧!

第二讲 语句要通 语气要顺

小朋友学写作文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好不容易写下了第一句话,却不知道下一句话该写什么。于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陷入了困境。熬到了下课,草稿本上留着的还是那么一句话。

我们知道,作文的基本要求是:语句通顺,语气连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办法是:我们在作文时,思想必须集中,不分散注意力,想清楚、想妥帖了再写。写好了一句话以后,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和“为什么”,然后再写下去。总之,话要一句挨着一句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语句要通,语气要顺,意思要表达清楚。

小朋友很喜欢巴金爷爷在年轻时候写的那篇《海上日出》的课文,我们不妨看看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吧!

仔细分析文章第一节的文字便可以发现,它下面的话总是顺着上面的一句话说的。

比如,为了看日出,(我怎么样?)我常常早起。那时(怎么样?)天还没有大亮,(四周怎么样?)周围很静,(怎么样的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它一句话挨着一句话说,通畅、明达。因此,我们读起来琅琅上口,一点都不觉得拗口。

平时,我们排队要有个序,或由矮到高,或由高到矮,同样的道理,说话、写话也要有个序,一句挨着一句说。

有一位小朋友要表达“我非常喜欢看书”这一个意思。如果光这么说:“我爱看课外书,一有空就看书,我爱看书简直到了入了迷的地步„„”内容既空洞,语句也不流畅。后来,他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自问自答,结果写成的一段话,既通顺又连贯,效果好多了。他是这样写的: “我是个小书迷,(开宗明义,点明我要告诉别人的是‘我爱看书’这一个意思。接着,问自己:为什么会迷上书的?)书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 匙。读一本好书就好比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从哪里可以说明你是一个书迷呢?)我看到一本好书,就会爱不释手,喜滋滋地捧着它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有时甚至连饭也忘了吃。(有多少书?)我有好多好多的书,一个书橱都放不下。(有些什么书?)有《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猪八戒吃西瓜》等。(怎么爱书的?)买了一本新书,我就用书皮把它包好,翻阅的时候又十分小心,惟恐弄脏了书。(迷上书以后,带来什么好处?)自从我跟图书交上了好朋友以后,我的知识丰富多了。(能举个例子吗?)有一次,一个同学说:‘海洋里的鲸鱼可大呢!’我马上纠正他的说法:鲸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因此,不能说它是鱼。同学们好奇地问我:‘你怎么知道的呢?’我说:《十万个为什么》里写得清清楚楚。在我的影响下,好多同学跟我一样,也跟图书交上了朋友。”

你看,这一段话写得多生动、多精彩呀!达到了“语句通顺,语气连贯”的要求。

文章写好以后,还得认真阅读,反复修改,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不连贯的地方改连贯。可以这么说,文章是写出来的,文章又是修改出来的。

词和句子要琢磨,连小小的标点也不能放过。你看到过78岁的孩子吗?你一定会说,天大的笑话,哪有这么大岁数的孩子?然而,一个同学确确实实写了这么一句话:

“毛毛是个78岁的孩子。”

很明显,毛病就出在“7”和“8”之间漏了个顿号。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哈,删还能删出好文章呢!

还是那么一句老话:作文要多动脑,多动手。

第三讲 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有的同学看了题目心里就嘀咕起来:作文是我自己写的,难道会写别人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少年儿童特有的情趣。这些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千人一面,千句一腔,千篇一律,读了叫人浑身不舒服。

首先,表现在选材范围狭窄,缺乏新意。《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之类的题目年年做,而小朋友写的“公交车上让位子”、“马路上捡到皮夹子”、“桥头推车子”、“公园里送回迷路的小孩子”、“十字路口搀扶瞎子”之类的题材也年年看到。可见,小朋友没有拓展视野,因此,不断重复着别人一直在说的话。

其次,表现在文章语言干瘪,说成人的话,缺乏少年儿童的生活气息。

比如,有一位同学在《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一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小弟弟明明吃饭时把饭米粒都掉在桌子上,看到这里,我气愤极了,说:‘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古人也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快把这些米粒捡起来吃掉它!”

显然,这不是孩子所说的话,吐露的也不是孩子的真情实感。

同学的作文中犯有“没有儿童的情趣,缺乏真情实感,成人腔很重”的毛病不在少数,要治好这种毛病也不难,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从选材上说,应该积极地去反映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切的事。

文贵以真。孩子有孩子的视角,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法,孩子们的语言习惯跟成人也不一样。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别人的话,总让人感到别扭、不自然。所以,十分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不生搬硬套成人话,要吐真言、抒真情,让人读了感到朴实无华,真实可信。

不妨举个例子来说吧。

如今,随着通讯事业越来越发达,寻呼机(俗称Bp机)已进入千家万户,十分普及。然而,很少见同学在作文里能反映这方面的材料。有一位二年级的 同学写了一篇题为《爸爸的Bp机》的作文。文章写道:

“爸爸是做生意的,腰间佩着一个Bp机。Bp机一叫,他就忙着去打电话。有时妈妈忘了买菜,就Bp机呼叫爸爸:‘下班后请带一块冬瓜。’过了一小时,爸爸果然带回了一块冬瓜。有一次,我作业没有完成,张老师批评了我。回到家,我不敢把这事告诉爸爸。谁知,爸爸对我直瞪眼,很生气地Bp机给我看,只见中文显示着:‘陈彬作业未完成,张老师呼叫。’”

文章在结尾时写道:

“爸爸的Bp机真顶用,能帮爸爸做生意,能助妈妈做家务,还能让张老师管住我。”

作文讲的是孩子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特有的情趣,没有一点儿成人腔调。事情并不复杂,但是平中有奇;语句并不优美,但是前后有联系。读了这种作文,我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二、从表达方式来说,语言要朴实,抒发感情要实事求是,分寸要掌握好。不随意夸大,不借助于想象来写自己并没有产生过的感情。尽量使自己沉浸在所写的事情之中,这样,就能比较深刻、比较贴切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位小朋友写了一篇题为《百灵鸟的苦恼》的文章。文章介绍道:

“我”爱唱歌,想参加学校百灵鸟合唱团,却遭到父亲的百般阻挠,说“什么小百灵,大百灵的,只要读好书,什么都‘灵’了”。因此,小作者十分苦恼。文章最后写道:

“百灵鸟是最爱唱歌的。然而,百灵鸟唱不了歌,你说,可恼不?”

文章的主题是严肃的,深刻的,有着普遍的意义的。小作者的父亲所说的话是极其普通而又有趣的,没有一点儿成人的腔调、说教的味儿。正由于这一点,便可以这么认为,这样的作文是成功的。

还是回到题目上那句话:“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第四讲 作文要写出新意

作文切忌落俗套,切忌写得一般化。

一般化的作文表现在选材雷同,叙述平平,读了之后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叫人不喜欢看或者缺乏看下去的耐心。

北方有句俗话: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意思是要创新求异,要别具一格,要独树一帜。

落俗套、一般化的作文必然是不动脑筋草草写出来的,而优秀的作文则必定是下了很多功夫才写出来的,这里说的“下工夫”,指的就是不断地思考,反复地研究,一次又一次地酝酿与琢磨。

比如说,老师出了个作文题:《家乡变了》。落俗套、一般化的写法是:过去,家乡如何如何的落后,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最后点明题旨——家乡变了。

一位同学屏弃了这种写法,他独辟蹊径:

1、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全家在院子里纳凉,闲谈中谈到了母亲河——黄浦江。

2、爷爷感慨地说,他小时侯过黄浦江得乘坐小舢板,既费时又不安全。

3、爸爸接过话茬:我小时侯过黄浦江则乘坐轮渡船过江,安全多了,可是逢到迷雾天,则过不了江了。

4、我高兴地说,如今我过黄浦江全然不愁这些了,去,过隧道;回,奔大桥。

5、奶奶作了总结:世道变了,家乡也变了。

另一位同学的构思更是独具匠心:

1、爷爷是个“老上海”,自诩能闭着眼睛摸到外滩。

2、爷爷退休以后,去乡下小住三年。

3、这三年,正是上海“三年大变样”的时候。

4、今年岁末,爷爷从乡下回到上海,却迷了路,最后还是“打的”回到 了家。

5、爷爷一跨进家门,一个劲地说:我这个“老上海”迷了路,真是“上海变了,上海变了”。

这两篇作文的口子很小,然而开掘却很深,各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乡的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们常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来说明作文必须要有好的材料。

那么,有了好的材料是不是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呢?我看也未必。因为,好的材料还要作一番巧妙的安排。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有一次,老师出了《咱班好事多》的题目让同学练习作文。一位同学选择了以下三个材料来表达“咱班好事多”:

1、一清早,同学们来到教室主动打扫教室。

2、同学们纷纷制作教鞭赠送给老师。

3、一位同学因病脱了课,同学们争着为他补课。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选得都不错,也切合题意。然而,他在记叙的时候平铺直叙,好像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样,因此,作文写得很一般,落俗套,既不生动,也不形象。别人读了,不可能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

后来,经过老师的指点,他换了一个角度,对材料作了一番巧妙的安排,取得的效果则完全不一样了。他是这样构思的:

1、学校里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以后,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我也不甘落后,也想做一件好事。

2、一天,我起了个大早,想悄悄地打扫教室,谁知,当我来到教室,发现班上的几个“皮大王”早已把教室打扫干净了,他们还讥笑我“来晚了”。

3、我为教师做了一根漂亮的教鞭,想赠送给教师。没想到,老师捧出一束大小长短不一的教鞭笑着告诉大家:这些棒儿用到退休也用不完呀!我又“晚了一步”。

4、当我想为因病脱课的同学补课时,哪里想到,其他同学早已捷足先登

了,我又“晚了一步”。

5、看来,要想做一件好事还真不容易呀,因为“咱班好事太多了”。

这位小作者没有做成一件好事,却把全班同学学习雷锋的热闹场面全写出来了,而且写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举一可以反三。我们看到作文题以后,不要急于动笔,必须认真思考,反复琢磨,选哪些材料,从哪个角度去写,对这些材料该作怎样的安排。否则,草率从事,写出来的作文必然平淡乏味,一般化,落俗套。

第五讲 “点睛”与“添足”

有这么一个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龙画好了,他故意不给龙点上眼睛,说什么如果我给龙点上了眼睛,龙就会腾云驾雾地飞走的。听到此话的人都以为他在说大话,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此时有人执意要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当张僧繇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那间,电闪雷鸣,两条龙乘云上天,墙上只剩下那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

后人借这个传说来说明文章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二句重要的话,文章的内容则更为生动,表达的意义也更为深刻。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妈妈笑了》的作文。小作者不落俗套,另辟蹊径,记叙了令妈妈高兴的三件事情:

1、我克服了胆怯的缺点,独个儿睡觉,妈妈回来见了,高兴地笑了;

2、我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献给“希望工程”,妈妈知道了,满意地笑了;

3、奶奶的腰病犯了,我为奶奶捶背,这情景正好让妈妈撞见了,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反映了妈妈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走笔到此,也未尝不可,然而,小作者不满足于此,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又加了下面一段话:“妈妈的三次笑,说明了她为我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妈妈的三次笑,表达了她对我深深的爱意;妈妈的三次笑,寄托着她对我殷切的期望。”

显然,这些话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是“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要精练优美,要耐人寻味,要恰到好处。“准确”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点”歪了,会弄巧成拙。不但“龙”飞不起来,还会使这条“龙”更加难看。

说了“点睛”,再讲讲“添足”的事儿。

楚国有个人,祭祀后赏给手下的人一大杯酒。大家商量,几个人喝这点酒不够,决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其中一个人画好了,他看到别人还 在画,就一面拿酒一面再给蛇画上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把酒抢了过去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能给它画上脚呢?”说完,把酒一饮而尽。

后人借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告诫人们写文章切勿刻意求工,结果丧失了自然。我们同学在用词、写句、谋篇的时候,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

比如,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

“大约四点钟左右,我们回到了学校。”既然讲了“大约”,再用“左右”,大可不必。删去其中一个,意思反而清楚明白。

用词重复,会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如果语句罗嗦,也会使文章不简练。在写《记一个关心我的人》的作文时,有的同学喜欢绕着圈子说话: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许多人在关心着我。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还有家里的爸爸、妈妈。要问谁最关心我,那不用说了,当然是妈妈。那,妈妈是怎样关心我的呢?请你耐着性子听我说吧!”

其实,这一节里边,只需留下这么一句话就可以了:“在家里,数妈妈最关心我。”既简洁又明了。省下笔墨,可以多举一些妈妈关心“我”的事例。

又如,一个同学在写《我》这个作文题的文章时,写了这么一段令人费解的话:

“在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公路上,一个少年正在飞奔。他长的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那绿色的运动服穿在他身上,显得格外有精神。噢,也许你会问,他是谁呢?猜一猜吧,对了,一点儿也没错,那就是我——一个五年纪的小男孩。”

这一节话纯属多余,弃之毫不可惜。语言要简练明白,意想要表述清楚,多余的话一概删去。

要“画龙点睛”,不要“画蛇添足”。要做到这么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加深对所叙述的事物的理解。

二、不断积累语言,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不信,你不妨一试。

第六讲 “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有一位作家,一生著作颇丰,拥有的读者也相当不少。当有人向其讨教写作之窍门时,他直言相告:“我从不沿用旁人惯用的写法,我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乍听此话,似乎不得其要领,然而,仔细想来,终能悟出一些道理来。“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正是这位作家获得成功之捷径。

比如,我们说:“小明哭了。”如若换一种说法,变成:“小明眼睛一闭,挤出几颗银豆豆。”假如再变换一种说法,就成了下面一段话:

“小明站在屋子中间。他望望爷爷,爷爷不理他,瞅瞅奶奶,奶奶不吭声,再看看爸爸、妈妈。他们各忙各的,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此时的小明伤心极了,他眨巴着眼睛,渐渐的,眼圈红了,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突然,他的一双小手往脸上一按,嘴一张,‘哇’的哭出声来。泪水向断了线的珍珠,顺着脸颊往下挂。他一屁股坐在地上,扭动着身子,摆动着双腿,边哭边一个劲地嚷着:‘爷爷坏,奶奶坏,爸爸、妈妈都是大坏蛋。’”

这三种说法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如果要问,哪一种写法好,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当然是第三种写法好!”不错,第三种写法把小明哭的原因、哭的模样,以及他哭的时候所说的话都写出来了,形象具体,活灵活现,读了之后,真有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正由于描写得如此惟妙惟肖,所以人们获得的印象也特别深刻。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前两种表述的方式呀!第一种说法简洁、明了,直截了当;第二种写法比较生动、活泼。这三种写法,各有千秋长短,各有利弊与得失。不能一概而论,笼而统之去评论哪一种方法最佳,哪一种方法次之,哪一种方法不好,一切要视表达的需要来决定。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语言现象。

四个孩子相约十时整在学校门口会面,再一起去拜访老师。甲、乙、丙三人均按时抵达,可是左等右等仍不见丁的踪影。正当他们三个人刚要离开时 丁气喘吁吁的赶来了。于是,三个人纷纷责怪起丁来了:

甲:你怎么这个时候才来呀!

乙:你如果再晚来一步,就见不到我们了。

丙:你呀,让我们干等了多少时间,你来的未免太早了点吧!

不难看出,尽管三个人说话的内容不尽相同,可是他们焦急的心情是一样的,其表达的意思也都是毫无二致的,即:你来得太晚了!

用词可以“换一种说法”:“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

“我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妈妈。”“我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地告诉了妈妈。”

句子可以“换一种形式”:“以后,我再也不吵着要跟在爸爸、妈妈后面了。”

“以后,我再也不做爸爸、妈妈的小尾巴了。”

一段话可以“换一种形式”:“我十分喜爱集邮。在我的集邮册里珍藏着许多珍贵的纪念邮票。家信的信封上贴着我喜爱的纪念邮票,在征得家长同意之后,我就用剪刀把他剪下,然后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插入我的纪念邮册里。有时,我连做梦也梦见我的邮票。”

“我是个集邮迷。听说邮局要发行一套新的纪念邮票,我便取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去邮局排队购买。一天中午,我发现一个黑咕隆咚的洞里放着好多邮票,我乐不可支,便伸手去掏,掏呀掏„„突然,我挨了爸爸一个巴掌。我捂着嘴,呆呆地望着爸爸。只见他怒气冲冲地指着我骂道:‘你这小子,不好好午睡,却把手伸到我的嘴里来掏,掏掏掏,掏什么来着?”

“换一种说法”,可以让我们另辟蹊径,开拓思路,不落俗套,写得跟别人不尽雷同,有新意,有见地。你若想经常“换一种说法”,就必须多读书,勤思考,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仔细观察生活,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勤思多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家说的“我从不沿用旁人惯用的写法,我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这一句话,也许对你学写作文有所启迪,也许能帮助你提高作文能力。我想。

第七讲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只有学好了语文,才有可能学好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各门学科。这里所说的“语文”,准确的说,指的是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汉语”。

学习语文的主渠道是在学校、在课堂。老师教,学生学,学字词,学句子,学作文,学古诗古文,学名家名篇,日积月累,集腋成裘。随着年龄的增长,课文越读越深,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这是毫无疑问的。在重视主渠道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次渠道的作用,次渠道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前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没有跨进过大学的门槛,他把社会视作自己的大学,照样写成《我的大学》等光辉的篇章,成为不可多得的大文豪;我国的高玉宝文化程度很低,连小学也没有毕业,由于他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在人们的帮助下,不也写出了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高玉宝》吗?由此可见,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凡事留心,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的。学习语言,一从书本上学,二从生活实践中学。

正因为语文有着工具性这一明显特点,因此,在生活中,语文现象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上街购物,稍加留意,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小摊边上竖着一块牌子,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香焦、平果、波罗„„..殊不知,其中别字还不少呢,“焦”应为“蕉”,“平”应为“苹”,“波罗”应为“菠萝”。纵然是招牌,也有草率行事的:“××按(安)装公司”、“××段(假)肢厂”,一些个体公交车站路牌上的不规范的字更是比比皆是:“加(嘉)定——青朴(浦)”“陆家咀(嘴)——圹(塘)桥”。还有一些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把早已简化了的汉字故意写成繁体字,不伦不类,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这种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难怪,有的少先队组织开展“上街捕捉错别字、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活动呢!

有一天,一位同学走过一工地,见门口写着: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

家。门上还写着“安全第一”。他读了以后感到挺顺口的,回家问了爸爸才知道,这叫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字形式。以后,每逢春节,见到每家每户门口贴着的一幅幅大红春联,他总愿意多看几眼,默记心中。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他便对那些精彩绝伦、措辞严整的联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又着手收集起一些熔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炉的对联来。这位小朋友的语文水平也因此提高很快。我认为,他主要得益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生活。

“报纸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书本是一口深不可测的古井。”平时,我们浏览书刊和报纸,就等于跟千百个有知识的长者谈话。看书读报,摘录文章,剪贴报刊,对增长知识和才干大有好处。

拿剪报贴报来说吧。我们拿到一份报纸,浏览之后,用红笔在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边上做个记号,休闲时,一一剪下,可按时事要闻、知识一角、学校生活、学习方法、优秀习作、凡人琐事、名人轶事、历史掌故、笑料趣事、诗情画意等进行整理,以后再分门别类张贴在本子上,加上题头花,画上装饰画,一本本颇有收藏价值的贴报本从你手中诞生了。

逛马路、上商店、看电视、听新闻、与老人聊天、跟小孩逗乐等,只要留意,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得到教益。关键在于多观察、勤思考。

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因为它有着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的知识。

愿你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第八讲 材料要靠平时的积累

小朋友学写作文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没有东西写”了。老师出了个题:《难忘的一件事》,小朋友往往会抓耳挠腮,想不出一件难忘的事;老师请同学写一篇《我做对(错)了》的作文,同样的,不少同学感到困难重重,无从落笔。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没有养成收集作文材料、积累作文材料的好习惯。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意思是,平时很少读书,等到要表达的时候,才感到自己书读得太少,显得力不从心。同样的道理,如果平时不去观察生活,不去积累作文的材料,等到写作文的时候,当然 会苦于“没有东西写”了。

人的智力有高低,天赋有差异,然而,即使聪明过人的人,如果他缺乏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缺乏生活的积累,到头来还是些不出什么好文章的。那些知识渊博的学者、作家、诗人,之所以文思敏捷,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他们不断积累,不断提炼的结果。

唐朝诗人李贺,七岁能赋诗,人们称他为“神童”。其实,他的成就 除了天赋条件之外,主要得益于他平时的勤奋和积累。他每天吃过早饭,背上破旧的布囊,骑驴出门云游,观察生活。一旦有所得,他立即记在纸上,投入囊中。晚上回到家里,再选择、归类、整理。天长地久,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运用这些素材,加以创新,终于写出了不少为后人传诵的名篇佳作。

明末清初的学者陶宗仪,常常用树枝作笔记本。平时,只要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有所得,就马上摘下一片树叶,把三言二语记在上面,然后装进瓮里,瓮满了,就埋在树下,十年之后,他积累了十多个瓮。后来,他把瓮挖出来,将树叶上的资料作了分析、归类、整理,终于写出了著名的《辍耕录》三十卷。

中国古人是这样,外国人也是如此。俄国著名的作家果戈理年轻的时候,就十分重视积累写作的素材。十二岁时,他已经上中学了。他坐在马车里,一路上注视着每一个经过的人,又把每一个人的神情、服饰、走路的样子等飞快 地记在笔记本上。在学校里,他做完功课之后,又常常去观察 不同性格地同学。休息日里,他经常手持笔记本,到街上去观察各式各样地人。他那厚达四百九十页地笔记本上,记录着著名作家地谈话,记录着历史掌故和地理知识,记录着各地的民情和风俗典故,也记录着他自己的所想所感。可以说,这是一本“万宝全书”,奠定了他写作的基础,为他后来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由此,我们得到启迪: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从小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身边备一本笔记本,作为自己的“作文材料仓库”。凡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事,都 可以储藏到这个“作文材料仓库”里去。

我们要注意的是,作文材料仓库里,不能杂乱无章,乱七八糟,还要分门别类,这样做是为了便于存放和寻找。比如:

人物类(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

记事类(校园里发生的、家里发生的、马路上发生的等)

状物类(家用电器、文具、生活用品、玩具摆饰、植物等)

写景类(春、夏、秋、冬景,都市街道、农村、田野等)

语言类(谚语、歇后语、警句、名言等)

建立作文材料仓库,既可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又能为自己随时随地地提供好的作文材料,真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作文的材料要靠平时积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积累作文材料,锻炼作文本领,功到自然成。到时候,你就不愁“作文没有东西写”,也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

第九讲 斟字酌句 咬文嚼字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贾岛。他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描写一个老和尚夜晚回庙的情景,一共五个字“僧敲月下门”。为了写好这句诗,他思索了许久。原来他想写“僧推月下门”,后来又觉得可以写“僧敲月下门”。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呢?他反复地比较,甚至出门骑在驴背上,也用手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细心体味。

有一次,他骑在驴背上做着“推”和“敲”的动作,潜心研究诗句。没想到迎面一队车马簇拥着以为京兆尹(官名)来了,直到跟前才发觉。他连忙向京兆尹道歉,说明自己没有顾得上让路的原因。京兆尹叫来韩愈(唐朝时一位有名的散文作家),韩愈没有怪罪贾岛,勒住马想了好久,说:“用‘敲’字比用‘推’字好。”并解释道,“敲”字声音响亮,更能生动地表达在静静的月夜,一个老僧回庙的情景。

贾岛接受了韩愈的建议,终于写成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绝句。

后来,人们把写文章的时候选择词句的工作,叫“推敲词句”了。

这种“推敲词句”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作家中不少。他们往往为了一句话、一个词,要反复推敲,斟字酌句。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苦心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每一句话写好,努力把意思表达清楚。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每个句子又是由一个又一个词组成的。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座大楼,那么,词和句子就相当与砖和瓦。碎砖和破瓦是盖不起坚实美观的大楼来的。

我们练习作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写话”的能力,就是要学习把话写得通顺、简明、生动的本领。

有相当数量的小朋友在写话时,考虑不周,信手写来,结果造成一些不该犯的“低级错误”,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太粗心”。

比如,一位小朋友在作文中写道:

“奶奶的生日要到了,我想送一样礼物给奶奶,表表我晚辈的一份孝心。送什么好呢?我猛然想起,奶奶的眼睛少了一个盒子。对了,我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奶奶买一个眼睛盒吧!”毫无疑问,小作者的用心是好的,由于粗心所致,把“眼镜”误写成“眼睛”,闹了一个大笑话。难道你非要取下奶奶的眼睛放在盒子里不可?

你看到过78岁的孩子吗?你读到这里一定会说,笑话,哪有这么老迈的孩子?事实上,一个孩子确实写了这么一句话:

“毛毛是个78岁的孩子。”

显然,毛病就出在少了一个小小的标点上。小作者粗心又马虎,竟然在“7”和“8”之间漏了一个顿号。

以上举的是孩子在作文时犯的两个“低级错误”的例子。更多的是在说话、写话时考虑不够缜密,说话啰嗦,意思却又表达不清。

比如,有一个同学写了这么一句话:

“爷爷今年60岁,奶奶今年58岁,爸爸今年41岁,妈妈今年38岁,可是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听我的。”

你看,这一句话多啰嗦,听起来多费劲!再者,“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听我的”,真如他所说还不乱套?如果改成这样,岂不简单明了、合乎情理:

“爷爷六十,奶奶五十八,爸爸、妈妈都是四十上下的人了,可是,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还得听听我的。”

单用一个“听”,表示“服从”;而“听听”,则表示商量、征求意见的意思。相差一点点,表达的意思竟然会大相径庭。

用词不当,语意不清,必然会产生歧义,必然会影响正确意思的表达。请看下面一句话:

“寒假里,我和爸爸有幸来到杭州。”

对这一句话,我们不妨来“咬一咬”,“嚼一嚼”。

一、“有幸”,指机会难得,非常幸运。句子中的“有幸”能管住“我”,而要管“爸爸”,则有些牵强了。道理很简单,上海、杭州相距不甚远,爸爸去杭州的机会一定不少,因此,应将“有幸”一词置于“我”的后面较为贴切。

二、将“和”改成“随”或“跟”较好,借以说明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三、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小作者是在上海写这篇习作的,故不能用“来到”,而须用“去”或者干脆删去“来”字。

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句子没有交代。别人读了就会产生疑问,如果去奔丧、扫墓,也算“有幸”?因此,后面该加“游览”一词。

这么一“咬文嚼字”,就能辨别出一点味道来了。把原句改为:“寒假里,我有幸随爸爸到杭州游览。”意思不是明白多了吗?看似改一个字,添一个词,变换一下词序无关紧要,其实表达的意思却大相径庭呀!

有的句子看似无可挑剔,句子通顺,意思明白,然而,还得反复诵读,仔细推敲。

比如,有一位小朋友写了这么一个句子:

“我写的许多文章还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呢!”横看竖读,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修改的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斟字酌句、咬文嚼字看看吧。

一、“文章”都是写出来的,故“写”字可以删去。

二、“文章”的概念较大,领导人的政论、作家的小说,科学家的学术报告都属“文章”,虽说,小学生写的也属“文章”,但确切说,应是“习作”。

三、“发表”一般指的是较重要的、有一定分量的文章登在杂志或报纸上。小学生的作文被报刊或杂志选用,改为“刊登”为妥。

四、“许多”与“不少”意思差不多,将“许多”改为“不少”,似谦虚一点。

如此一改,原句变成:“我的不少习作还刊登在报纸杂志上呢!”

怪不得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你看,删,还能删出好的文章来呢!

总之,作文之前,要缜密思考;作文之时,要一丝不苟;作文之后,还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

第十讲 要写得有声有色

作文讲评课上,老师常对同学们说,如果作文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的话,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呢?

俄国文学家格里戈罗维奇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街头乐师》。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当街头乐师停止了演奏,一位官员从窗口扔下一枚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当时,另一位作家看了给他提出了意见:“完全不是那样的,你写得太干巴巴了,‘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应该这么说:‘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马路上,丁丁当当地弹跳着„„’”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果那位街头乐师的脚跟前有一块磁铁的话,那么,这一枚五戈比的硬币就会悄无声息地落在那儿,否则,硬币落在马路上,必然会丁丁当当地弹跳着。写硬币落地时“丁丁当当地弹跳着”,确实准确生动多了。这样写,把事物的动态如实地反映出来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留心观察动态的事物;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哪些是事物的动态;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则要研究怎样准确生动地反映事物的动态。

小学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怎样写董存瑞炸暗堡呢?如果这么写也未尝不可:董存瑞站在桥底下,把导火索一拉,炸药包爆炸了,桥炸毁了,英雄也壮烈地牺牲了。这样写不是太枯燥乏味了吗?请看课文中那生动的描述:“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到桥沿上,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1秒钟、2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这一段文字,将董存瑞炸暗堡这件事动态的顺序写得很有条理,而带点的这些动词,把连续动作又反映得极为准确。

因此,我们在叙述事件的时候,不能“三级跳”,也就是说,把有些应该写出来的动作没有写出来。有一位同学在记叙一次劳动的过程时是这样写的:“我们包饺子包得可欢啦!有的擀面粉,有的洗菜切菜,干着干着我不想干了„„”说他们“干得可欢”,可是下面只有十多个字的概述,这个欢乐的劳动场面,本来就写得过于简单,紧接着就写他“不想干了”,本来干得可欢,怎么又突然间不想干了呢?这中间断了线,跳了过去。这样写,就显得不够具体,也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事后经了解,这位同学在劳动的时候,并没有留心当时大家劳动的情况,因此对劳动的场面也不太了解,感受当然也不深。俗话说“看不真,写不清”,这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水浒传》在好几个地方写了打虎的故事。像解珍、解宝兄弟二人猎虎,黑旋风李逵沂岭杀虎,尤其是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这几节文字,更是写得栩栩如生。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什么能把打虎的故事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呢?原来,施耐庵是一位非常认真严肃的作家,他为了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曾经不顾危险,多次来到人烟稀少、老虎经常出没的深山老林里。他爬到大树上,长时间地观察老虎行走、猎物、扑食的一举一动。同时,他还访问过很多有经验的猎户,向他们了解猎虎以及与猛虎搏斗的情况。

顺便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注意,这就是重视词语的积累,特别是有关动词的积累。反映任何事物动态的文章先要把“动”的过程写清楚,其次要靠准确的动词反映不同的动态。就拿“扫除”这件事来说吧,我们就要正确使用下列动词:扫,抹,擦,揩,掸,洗,冲,拖,铲,拾,拉等。汉语的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在平时,我们一面要不断留心观察事物的动态,一面还要注意会写会用反映它们的动词,只会说不会写不行,写不正确、用不准确也不行。

行文到此,我们似乎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要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不能说空话,而要注意用形象来说话,把此时此情此景如实地写下来。

这里不妨举个学生习作中的例子。一位四年级的孩子写他小时候学棋不专心,他是这么写的:

记得我在幼儿园念大班的时候,妈妈让我学围棋。每当我和小朋友下棋的时候,我总是“猴子屁股坐不住”。那一年,我参加市里的围棋比赛,跟我对弈的是那些戴红领巾的大哥哥大姐姐。比着比着,我没有心思继续下了,一会儿钻到桌子底下捡棋子,一会儿绕着桌子转几个圈儿。我的教练卜老师见了,干脆把我抱在他的大腿上继续比赛。这次比赛我胜四负二,连升两级,得到了八级证书。后来我升到高级培训班了,一个星期得训练三个晚上,由于我吃饭速度慢,加上作业多,没有时间去参加训练而缀学了。教练卜老师为此很惋惜,说我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如果坚持训练下去的话,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常昊、罗洗河”什么的。

这一段文字很精彩,也很传神。其主要原因便是小作者没有说空洞、乏味的话,他十分注意把自己学棋是如何不专心写得具体生动,真切感人。

还是那句老话:想得周密,才能写得清楚;看得真切,才能写得生动。

妙笔能生辉。“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是这么说的。

第十一讲 要形似,更要神似

现在,我们上商场购物,就怕买到假货。同样,我们看别人的文章,就怕读到假话。读到假话,就似乎遭人欺骗一般。俗话说的“假、大、空”都是脱离实际的东西。远离人们生活实际的东西,人们就会感到厌恶。作文,要吐真言,说真话,抒真情。切忌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写人,更要写真人,记真事。

老师常让我们学记人的记叙文,比如:我熟悉的一个人,我的老师,同桌,榜样,我忘不了他等。这类作文怎么写?

我说,很简单,要写活他!

要写好人物,首先要了解他,熟悉他。熟悉他的音容笑貌,熟悉他的一举一动,熟悉他的兴趣爱好,熟悉他的喜怒哀乐。

写人的基本要求是:写得像,写得传神。要写得像,就必须抓住人的外形特点;要写得传神,就必须抓住人的性格特点。一句话,要写活他,既要写得形似,更要写得神似。先说写得像。把人物的外部形态特点写好,这是第一步。我一直记得十六年前读到的顾宇小朋友写的习作《朱老师的眼睛》。文章一开头,就用简练的笔墨把朱老师的外形特点给勾勒出来了:

朱老师的眼睛是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初看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啊,嘿,朱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文中的朱老师我认识,她的确是这么一个人,她的眼睛的确很有神,的确“会说话”。顾宇同学把朱老师写得很像。

要写得像,不算太难;要写得传神,则不是那么容易了。所谓传神,就是笔触要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要写出人的精神。只有写出了人的精神,这样的人才不会徒有虚表,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只有达到了传神的地步,写出来的人物才能“面目精神,跃然纸上”。

《在炮兵阵地上》一文是写彭德怀大元帅担任国防部长时下基层检查工作 的小故事。当他发现“弹药库竟然修在阵地前沿,结构不符合要求,就再 也忍不住了”。他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对那位团长说:“你这个团长,撤职!送军法处!”

挨了严肃批评的团长很内疚,不肯坐下就餐。彭总发现了也感到自己批评过重,有点自责。文中是这么描述的:

彭总拉着团长,让他在自己的身边坐下。彭总说:“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向你道个歉!但是只错了一句,不该说要把你撤掉,送军法处。其余的话都对!当然,你认为不对的,还可以批评我,不能赌气不吃饭啊!

这一段话写得十分精彩,把彭老总快人快语、坚持原则、敢于作自我批评的精神、品质、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这么说,作者把彭总写活了。

让我们再看看一位小朋友笔下的《表弟斌斌》:

一天,斌斌趴在桌子边看我写字。

“写错啦,写错啦!”他突然一迭声地叫喊起来,吓了我一跳。没等我开口,他又操起橡皮擦去我刚写好的“犬”字,并拿起笔,歪歪斜斜地写了个“大”字:“怎么样?’大 ’字多写了一点吧!”

这么一个细节描写,把他表弟斌斌的淘气天真可爱的特点全表现出来了。纸上的表弟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

在平时生活中,只要我们留意观察四周各种各样的人,留意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一定能把人物写活的。

切切记住:写人,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

训练目标:

1、通过连词成句游戏,理解写句子的要求,学习写完整、正确、通顺的句子。

2、做好作文起步训练,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认识作文,亲近作文,学习写作文。教学过程:

1、开展连词成句游戏:

讲清游戏规则:小组游戏。每小组6-7人。学生按顺序上讲台写一个词,小组成员写出来的词语最后组成一句话,期间不准商量。最后看哪个组写得又快又正确。

2、组织游戏,及时调控。

3、评讲学生完成的句子,引出写句子的要求:完整、正确。

4、结合游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游戏前,同学们是怎么想的?

游戏时教室里有什么变化?你是第几个出场?怎么想?怎么写的?后面的同学是如何接着写的?你看了后又有什么想法?

比赛结果是如何评出的?你们组赢了还是输了?大家是如何反应的?你是怎么想的?

5、听写作文

第一段:今天的作文课,老师和我们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连词成句”。

第二段:注意行文格式,另起一行,空两格。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同学按顺序上黑板写一个词,最后连成一句话。

第三段:一听说玩游戏,我怎么想。提示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教师里其他同学有什么反应?写一写同学的表现,尤其是同学的表情、动作。第四段:游戏开始了,第一个同学怎么上讲台,怎么写字的,写了一个什么词,你看了后怎么想,你是第几个写的,当时前面写了哪些字,你怎么想,最后写了一个什么词,最后连成了怎样的一句话。这句话有什么特点,老师怎么评价。根据老师的提示一步一步完成第四段的写作。

第五段:比赛结果如何?哪个组胜利啦,他们写的句子是?老师怎么评价的?你怎么想的?你们组的情况如何,你怎么想的?

第六段:今天的连词成句游戏好不好玩?为什么?通过游戏我明白了什么。

6、点评学生作文。课后反思:

三年级学生刚刚作文起步,写字速度很慢,一个句子都写不全。设计这个训练,目的让学生了解一个完整的句子,在作文中如何写好句子。课堂导入是观察和口头说话训练,观察老师进教室后的动作,说出有关动词,理解每一个动作的含义,学会用动作说话交流,达成课堂上的默契。这个观察训练,也是课堂组织教学的策略,提醒学生及时注意老师的身体语言,养成察言观色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一一说出老师的动作和动作的含义,老师板书了有关动词,要求学生把所有动词串起来,说一段话,再根据老师的口述,记录这一段话。原计划时间不超过10分钟,结果整个流程耗时近20分钟,学生的说写刚起步,一切还不适应,训练开始几分钟了,有的学生还没有准备课堂练习本,结果快速跟上老师的学生已经完成训练,部分学生还只写了一两句话。

因为这一环节拉长了时间,后面的眼力大考验只能匆匆而过。接下来的连词成句游戏,因为黑板半边被电子白板遮挡,八个小组只能分两批进行。学生上台接力写词,开始,都有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哪个组,加上空间窄小,影响学生速度,四个小组的比赛还未结束,下课铃已经响了。

接下来第二节先完成比赛,评比学生写出来的句子,结果“山里的孩子离不开妈妈”获胜。为什么评这个句子?标准是:完整、通顺、正确,而且立意很好。本来要问一问每一位学生如何写出这些词语,强化学生的思考体验,为下一步写话做好准备。后来做了弥补:采访了第七组的同学,了解每一个同学是如何写词语的。结果第一个站起来,半天不说话,为什么写“慢吞吞”,她用行动告诉我慢吞吞。好在后面的同学还很大胆,说了自己为什么这样写?

最后是引导学生成文,先写好题目。另起一行写开头,一步一步,牵着学生,偶尔也放放手,让学生独立写句子。期待着第一次真正的作文训练让孩子感到有趣,不难。

学生优秀作文 连词成句

三二班 李畅宇

今天,我们玩了一个开心的游戏,名字叫连词成句。

游戏规则是分小组比赛,每个小组一个人上讲台的黑板上写一个词语并构成一句话,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比赛开始了,别人写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我发现用词要恰当,句子一定要通顺,完整。终于轮到我们组写了,第一个人居然写“慢吞吞”这个词,真让我感到既惊讶又紧张,第二个人又手舞足蹈的上去写了“蜗牛”,没有写“的”,第三个人写了“的”字,这下好了,轮到我写了,真慌乱啊!到我写的时候,句子已经是“慢吞吞的蜗牛在”,我就写了“在叶子上爬”,下一个人就写“着”,然后是“。”--句号。

可是到评价的时候老师说我写的词太多了,所以给我们组的分数是95分,最高分时100,哎!就差5分了,真可惜呀!2 3 4 组在比赛的时候可真好笑,写的句子有的不通顺,有的不完整,而我们组吸取了他们的教训,避免出现跟他们一样的错误,所以得了95分!这个游戏可真好玩!

春天一到,大地便穿上绿装,小鸟们敞开喉咙放声歌唱,花儿们也毫不逊色,也跟着摆弄起自己的裙姿,春风温暖着大地,美丽的蝴蝶也伴着风儿翩翩起舞,四处充满着一片新的气息。

女儿看见妈妈,立刻叫着跑了过去,抱住她的脖子,亲了一口,然后甜甜的笑起来。

本文来自: 好词好句网(/2012613/5847.htm 本文来自: 好词好句网(/2012613/5847.htm

下载侯老师教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侯老师教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带教老师材料

    2013年7月,我被科里委派了一项既简单又困难的任务——做这一批实习医生的带教老师。说简单,因为只要给实习生上一些基础的课程、让他们初步的了解下临床工作的内容就可以;说困......

    回民中学侯琳老师个人先进事迹

    满腔热血谱写支教人生 ——记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队员侯琳老师 一、个人基本情况 侯琳,女,现年22岁,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13岁随同父母去了厦门,是厦门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

    《跟着管老师教作文》读后感

    《跟着管老师教作文》读后感 下王镇中心小学商磊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都觉得教作文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学生作文起来也颇感吃......

    读《贾老师教作文》有感

    “在许多小朋友的心目中,我似乎是一个文章写得很好的人。其实不然。我小时候,跟许多小朋友一样,也害怕作文,也写不好作文,老师出了作文题,我也同样口咬铅笔头,眼瞪天花板,熬过了两节......

    贾老师教作文系列讲座5篇

    贾老师教作文系列讲座 第一讲学写作文要有信心 作文,就是写文章。 我们小朋友写的文章跟大人们写的文章有些不一样。我们主要学写简短的记叙文,即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

    侯讲话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3月,是我们学习雷锋的传统文明月。几十年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照耀下,一代代青少年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学......

    武侯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工作方案

    武侯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工作方案 2016年3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心校关于进一步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好基础的工作要求,认真挖掘我园的办园特色,进一......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 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学目标: .学会本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