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
1當代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2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权益等基本职能。3提高广大妇女素质、增强妇联活力4妇女参与社会管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5广大妇女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积极组织广大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必将有力地促进广大妇女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妇联工作的重大转变。6充分发挥妇联在协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7协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可以进一步拓展职能,在政府与妇女、市场与妇女、社会组织与妇女之间发挥更大作用。8夯实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活跃基层工作,在加强和完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9妇联组织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在广大妇女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努力提高自身文明素质,有序参与社会实践。10帮助妇女和家庭牢固树立正确的妇女观、民族观、宗教观,以实际行动捍卫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发展。立足家庭,面向社区,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和谐家庭创建统领学习型家庭等家庭建设,以家庭的和睦带动社区的融洽、促进社会的和谐。11深入推进妇联干部“走进妇女、共促和谐”主题活动,及时了解妇女群众的愿望和诉求,面对面地开展教育、帮扶、疏导和维权工作,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使广大妇女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12结合妇联组织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尤其是妇女工作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13新形势下的工作结合点和切入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新的精神面貌和新的工作状态,引领妇女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14要建立并完善了解妇女需求的工作机制、妇女利益表达机制、妇女矛盾化解机制、妇女情绪疏导机制、引导妇女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妇联基层工作保障机制,努力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基础牢固、覆盖广泛、充满朝气,有感召力、有凝聚力、有创造力的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
第二篇: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综述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综述
摘要:女性主义是一股影响力相当大的思潮,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逐渐的关注西方的女性主义问题,并发表了许多的文章对这些不同的流派进行介绍。本文选取了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力较大的几个理论流派,并概述了一些学者对这些流派的评价与看法。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差异;不平等
引 言
在人类的历史上,不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中国社会,女性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之下。在父权体制长期的宰制之下,女性一直被男性视为私有财产,且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在中古时期的欧洲,才智出众的女子会被冠以女巫的标志,而中国自古便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和三从四德等伦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当中,女性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她们依附于男性而存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女性对于权利、平等和自由的要求和呼声也越来越高。最终,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触发了女性主义的浪潮。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爆发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25年,运动的目标在于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包括话语权、教育权、就业权和反对一夫多妻制等。一般来说,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产生于二战后的60-70年代,其基调是要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性并消除男女等工不同酬。要求忽略把两性的差别看成是在两性社会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的观点。要求分领域对相应适可公众开放,等等。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产生于世纪之交,具有地方性、人身性、差异性的特点。这次浪潮把注意力放到主体性和活生生的身份认同上,号召在各个相异的人群之间要有真诚的倾听和交流,而并不是把自己的解释图示强加给别人。这次运动中还使女性主义者认识到,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仅需要世界范围内广大女性的支持,还必须争取作为人类另一半的男性的支持与配合。
前后的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中不断的产生了纷繁复杂、观点各异的女性主义理论。这些理论不仅直接的推动了女性主义的浪潮,同时也带给了人们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
一、女性主义概念界定
女性主义的英文是Feminism,是源自于法国的Feminisme。根据柯德教授的研究,1880年代创立第一个妇女参政权会社的法国女子奥克雷最先提出了这一个词汇。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初年女性主义才被法国各派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者所接受。西蒙·波伏娃认为女性主义是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专门为女性主义而斗争的主义①。她认为女性主义者是在结合阶级斗争,但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力求改变妇女处境的女性,甚至是男性。凯特则认为女性主义指反抗举世用法律 ①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西苑出版社,2009.5 或习俗强行阻扰妇女享有自由的一切人为障碍。她还认为,像启蒙思潮与民主政体一般,女性主义是一种进化,没有领袖,也无须组织,而且因各个地区的特殊需要与特定的宗旨而有不同的含意。
国内学者关于Feminism这一概念的确切含义和译法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学者将Feminism译为女权主义。他们认为,Feminism自产生至今涉及的主要是男女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不平等问题,在这一问题得以解决之前的历史时期,采用女权主义的译法更为合适。另一些学者则认为Feminism不应译为女权主义,而应译为女性主义,因为随着西方妇女运动的发展,Feminism涉及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而是女性自身如何发展完善的问题,因而译为女性主义更为贴切。
二、国内学者关于女性主义主要理论的评价
(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出现于16世纪的英国和法国,至今它仍有很多支持者。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贝蒂·弗里丹。郤继红①、李银河②等人认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现实及其原因,并从女性也是具有理性的人这一假定出发,提出女性应拥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积极的意义。她们将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主要理论观点概括为:
(1)男性和女性都是具有理性的个体,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应当享有作为人的一切法律和政治权利,都可以自由选择生活的角色。
(2)传统的价值观贬抑女性的社会作用,将女性的角色限于家庭和私人生活范围,因而女性只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勇敢走出家庭和私人生活领域,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社会领域内获得男女平等。
(3)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男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这导致了现实生活中女性和男性在理性上的差异,因而要改变女性的不利地位,就必须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4)女性生育和抚养儿童的任务阻碍了她们与男性的公平竞争,要改变这一情况,就应使女性拥有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利,并使男性与女性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及其实践,对妇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它的资产阶级白人女性的立场,以男性价值为标准的妇女解放价值取向受到后来者的批评。
(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沃野③、王跃华、张国盛④认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强调要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分析女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①② 郤继红.新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2).李银河.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J】.哲学研究,1996,(1).③ 沃野.关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6).④ 王跃华,张国胜.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7,(2).(1)尽管女性之间在年龄、种族、社会经济状况、宗教方面存在种种差异,但她们都要从事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活动,因此必须根据她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来说明她们的从属地位及其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2)女性受剥削和压迫的现象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私有制使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且最初都是集中在少数男性手中。在当代,女性受剥削和压迫不仅由于父权制的存在,而且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女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以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使女性在经济上获得独立。
(3)尽管父权制先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但后者的机制是维护男性对女性的优势地位的,所以既要反对父权制,又要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社会性别盲点,没有把阶级概念和社会性别概念整合到同一个解释框架中,专注于剖析资本主义对妇女的侵害,却忽视了男人对妇女的压迫。
(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
激进主义女权主义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英国、法国和美国,其主要代表是凯特·米丽特、杰曼·格里尔和舒米拉斯·费尔斯通。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相比,激进主义女权主义在对男性中心社会的批判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国内学者郤继红、李银河等人认为激进主义女权主义所持的主要理论是:(1)性别压迫是其他社会压迫的核心和基础。
(2)性别压迫的主要根源在于父权制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女性解放的关键在于粉碎父权制。
(3)国家是父权制的表现,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在家庭这种社会制度当中,女性劳动力受到男性的剥削。
批评者认为,激进女性主义对男人、女人做了本质主义的理解,把与性、生育、生物性母职相关问题两极化了。实际上并非每个女人都是被压迫者,就像并非每个男人都是压迫者一样。父权制是个有用的分析工具,可以为正在寻求攻击点的妇女找到一个攻击的方向,但超过了某个范围,父权制就变成了生硬的工具。
(四)生态女权主义
生态女权主义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的法国,其主要代表是卡罗琳·莫肯特、斯塔哈克和范达娜·西瓦。随着生态问题研究的不断推广和深入,生态女权主义的思想也日益受到关注。生态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和自然界在创造生命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女性孕育生命、哺育后代的性别角色使她们与养育万物的大自然有特殊的亲近关系;男权统治者在压迫“自然化的女人”的同时,也在压迫“女人化的自然界”。女权主义倡导创造新型的女性文化以激励和宏扬女性独特的天性,并认为对妇女的压迫和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一方的解放不能脱离另一方的解放①。
① Karen J.Warren.Feminism and Ecology【J】.Environmental Review,1987,(1): 3 – 201.(五)后现代女性主义
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出现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和法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琳达·奥尔克芙和埃莱娜·西苏。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从存在主义者西蒙·波伏娃、解构主义者德里达和精神分析家拉康那里受到启发。她们接受波伏娃的妇女是“第二性”这一结论,但认为没必要去超越妇女的他者性,因为他者的处境可以使妇女以局外人的立场批评主流文化的社会规范、价值和实践。她们吸取了解构主义者的思想精髓,认为源自象征秩序的语言使女人和他者的一切都没有得到讨论。她们拒绝运用象征秩序语言的阳性写作,主张创造一种女性的语言去书写超出男人想象的女人及其世界。女人要努力成为自己,而不是男人世界中的他者。
李银河认为,后现代女权主义关注女性的多重身份及女性认同的多元化,这对于研究女权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它面临着如何将女性与男性的差异
①性和共同性结合起来的挑战。
(六)后殖民女性主义
后殖民女性主义在1980年代之后才蔚为风潮,西方女性主义者主要关注的是白人女性,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和民族主义者主要关注的是第三世界的男性,而第三世界女性的身份和特征则无一例外地被忽略或被歪曲了。在第三世界女性问题上,西方女权主义者带有浓厚的文化偏见,她们推崇人的尊严,鼓吹人的价值,但是她们所谓的人也是西方人,所谓的女性只是西方女性。在她们对第三世界女性问题的论述中,明显地残留着殖民主义的痕迹。
罗钢、裴亚莉②认为,在很长的时间里,第三世界的女性都是理论话语中的盲区和误区。但是,后殖民女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父权制和殖民主义的话语使第三世界女性受到双重的压迫;它坚持差异性的原则,批判了资本主义对当今世界的同质化,包括西方女性主义表现出的这种同质化倾向;它还把种族和性别两种视角结合起来,提出了第三世界女性作为一个群体的特殊性问题,并对建立一种适合第三世界女性问题的理论范式和阐释策略作了积极的探讨。
三、结 语
女性主义社会理论历史悠久,纷繁复杂,不同流派的理论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女性主义各流派的理论展开的理路是相同的:共同的理念是,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男权文化建构的;基本的逻辑起点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主要的内容是解释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和机理,谋求性别平等与解放的价值抱负。当然,女性主义也存在一些缺陷。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略显粗糙,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面前也略显生硬,后现代女性主义则因为抽象晦涩而远离了普通妇女。但作为一种分析范式,女性主义也给了我们解释性别问题新的思维方式、更巧妙的视角、更开阔的视野,比如把性别与阶级、种族、①② 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罗钢,裴亚莉.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民族、生态、殖民主义、世界体系等联系起来。如今,性别已经成为一个有效的分析范式,这或许是女性主义者提供给我们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露,周东旭.论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J】.东方企业文化,2010.10 【2】郤继红.新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2).【3】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西苑出版社,2009.5 【4】李银河.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J】.哲学研究,1996,(1).【5】沃野.关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6).【6】王跃华,张国胜.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7,(2).【7】Karen J.Warren.Feminism and Ecology【J】.Environmental Review,1987,(1): 3 – 201.【8】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9】罗钢,裴亚莉.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10】Verta Taylor.Gender and Social Movements: Gender Processes in Women’s Self-Help Movements【J】.Gender and Society,1999,(1)
【11】郑丹丹.无所不在的性别—2006社会学年会妇女/性别社会学论坛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6.9 【12】蔡虹.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2009年社会学年会性别社会学论坛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9.9 【13】Margaret Walters.Feminism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4】戴雪红.重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研究述评【J】.浙江学刊,1999,(6)5
第三篇:当代的杰出女性
当代杰出女性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会发现,在人类的无数个领域中,涌现出了许多伟大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这里面有许多是魅力十足,及智慧与优雅于一身的成功女性。
比如说我本人就非常欣赏及知名主持人和优秀企业家于一身的杨澜。我知道大家也都听说过杨澜,很多人也都看过她的《杨澜访谈录》,但是并不是非常了解他,我也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可以让大家了解一些这位中国杰出的女性背后的故事。
杨澜是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毕业后经过多层的选拔登上了正大综艺的舞台,并且一炮而红,在94年获得了首届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金话筒奖。但是她却有更高的追求目标,她在94-96年赴美进入常青藤联校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传媒专业并获得了硕士学位。在美国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后,杨澜回国加入了凤凰卫视。但当她已经成为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时,她却做出了退出的决定,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传媒帝国--阳光传媒。并且在2001年莫斯科国际会议上她代表北京做申奥的文化主题陈述,深奥的成功同时也为她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并把她推向了更高的台阶。
而她所专注的《杨澜访谈录》覆盖大中华区三千五百万家庭,全球拥有超过三亿的观众群,前后采访了诸如股神巴菲特索罗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福布斯》发行人史蒂夫福布斯等,在中高阶级的精英人群中有极高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她的散文集《凭海临心》出版后,她将第一笔稿酬收入全额捐给希望工程,也因此被选为中国青少年基金常任理事。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在背后付出无数的努力,这些往往是我们所不能看见的。而曾接受她采访的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就曾说,他来到中国最惊讶的两件事,第一件是联想的第100万台电脑下了生产线,第二件就是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出色的记者。而杨澜也说:“我自己并不是一个有才华和极端聪明的人,所以我付出了的努力在挑选设计问题上,也许女人细腻的心思也帮了我大忙。”
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女记者去采访杨澜,杨澜在几小时内侃侃而谈,妙语连珠,激情洋溢。采访结束后,女记者在楼下的大街上哭出了声来,和他一起去采访的人询问她时,她说:“怎么自信、聪明、运气、风头,全让她一个人占了?”
就是这样,年轻女性的成功在人们心中总是容易走极端,要么被神化,要么被轻视,特别是当他有一个博学而富有的丈夫时。
但是培根曾说过:一方面幸运与偶然性有关,例如长得漂亮,机缘凑巧等;但另一方面,人能否幸运又决定于自身。幸运的机会就像是银河,他们作为个体是不显眼的,但作为整体却光辉灿烂。同样,一个人若具有许多细小的优良品质,最终都可能成为带来幸运的契机。而杨澜自身优良的素质和付出的汗水使她俨然成为全球华人中最富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媒体人和文化人之一。
同为传媒界的杰出人物,奥普拉温弗里则是当之无愧的脱口秀女王。
2011年5月25日,一场相当于“奥斯卡+格莱美+艾美奖”的大合集的告别秀在美国芝加哥联合馆举行,吸引了13000名观众现场观看,并且麦当娜,汤姆克鲁斯,飞人乔丹,碧昂斯等明星亲临助阵,而在这60分钟里,一则只有30秒的插播广告要价高达100万美元。这就是美国电视界的传奇人物奥普拉最后一期脱口秀节目的告别礼。
也许大家没有看过《奥普拉·温芙里秀》,但肯定有不少人都听说过这位脱口秀女王。她以超过14亿美元的身价在美国黑人亿万富翁中名列第一;她是05年《福布斯》百位名人排行榜头把交椅;她的奥普拉脱口秀是美国最成功的脱口秀节目;她在近8年里连续5次被评为全美最受欢迎主持人;她也同样通过自己设立的慈善机构向贫困妇女、儿童和家庭伸出援助之手。
但是作为一个黑人,而且是私生女,奥普拉的童年非常痛苦并且混乱不堪,几乎整日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她也曾自甘堕落,做过许多令人惋惜的事情。但她却最终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通过一场选美,走上了主持人的道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美国《名利场》杂志评价她说:“在大众文化中,她的影响力,可能除了教皇以外,比任何大学教授、政治家或者宗教领袖都大。”而对经历过不堪回首的童年、叛逆堕落的少女时代的奥普拉来说,她只是靠着: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的简单信念,实现了丑小鸭到黑天鹅的美丽蜕变。
最近也有一位女性频频出现在国际新闻中,她就是泰国现任也是历史上首位女总理英拉·西那瓦。她是是泰国前总理他信·西那瓦最小的妹妹,也是泰国的著名女企业家,她的祖籍是广东省,并且是客家人的后裔。英拉叱咤商场多年,虽然是初入政坛,她在成为总理时曾说将以女性的特质为国家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就像《哈利波特》之母J.K罗林,前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铁娘子”英国女首相撒切尔夫人,诺贝尔获得者居里夫人,护理界的奠基人南丁格尔······这些集自信、美丽、优雅于一身的成功女性,用自身的不断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内发光发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们的努力与成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进步与成长,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学习的榜样。也正是他们教会了我们,一个人若想要取得成功,就需要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努力的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前行。总有黑暗笼罩着黎明,但是我们自身的信念将聚集成光和热照亮未来,只要我们想,那么一切都可以做到。
最后,我想说,青春几何,莫待无花空折枝。谢谢大家。
第四篇:当代女性必读优秀数目
当代女性必读优秀数目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王尔德童话》
《伊索寓言》
《一千零一夜》
《小王子》
《哈利·波特》
《拉封丹寓言》
《绿野仙踪》
《木偶奇遇记》
《世界童话名著宝库》
《三毛流浪记》
《丁丁历险记》
《史努比》
《加菲猫》
《十万个为什么》
霍金《时间简史》
法布尔《昆虫记》
《上下五千年》
《唐诗宋词三百首》
《诗经》
《冰心文集》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徐志摩诗集》
《琼瑶文集》
《三毛文集》
《麦田里的守望者》
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金庸小说全集》
《红楼梦》
《西厢记》
《聊斋》
《李清照文集》
惠特曼《草叶集》
《泰戈尔诗集》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玛格丽特《乱世佳人》
《圣经》 弗洛伊德《梦的释义》等
嘉伍德《白马王子》
《鲁迅文集》
小仲马《茶花女》
麦尔维尔《白鲸》
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伏契克《牛虻》
司汤达《红与黑》
《好兵帅克》
西默农《十三个谜》
克里斯蒂《尼罗河上的惨案》
托尔斯泰《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外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三言二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德莱塞《珍妮姑娘》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
海明威 《老人与海》
《张爱玲文集》:《倾城之恋》
《沈从文文集》:《边城》
《亦舒文集》
《村上春树文集》:《挪威的森林》
《卡夫卡文集》:《变形记》
安妮宝贝:《告别薇安》《彼岸花》
《川端康成文集》:《雪国》
《杜拉斯文集》:《情人》
《乔伊斯文集》:《尤利西斯》
《普鲁斯特文集》:《追忆似水年华》
《卡尔维诺文集》:《寒冬夜行人》 《王小波文集》:《怀疑三步曲》
薄迦丘《十日谈》
歌德《浮士德》
《朱德庸漫画》:《涩女郎》
《吉米作品集》:《向左走向右走》
亨利:《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论语》《孟子》
《老子》《庄子》
柏拉图《理想国》 尼采作品集《快乐的科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萨特《想象》、《存在与虚无》
池田大作《我的人学》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海子诗选》
渡边淳一《失乐园》《男人这东西》
《林徽因文集》《林徽因诗集》
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
《富爸爸,穷爸爸系列》
《莎士比亚文集》
《女人的22条天规》
《女人的资本》
钱钟书:《围城》 杨绛:《洗澡》
《小资女人》
《劳伦斯作品集》:《虹》《爱恋中的女人》《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米兰·昆德拉文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缓慢》
第五篇: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一、建国初17年的教育历程
(一)1949年---1952年
(1)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的领导权
(2)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同时并举的“三轨制”,为工农特别是工农干部提供受教育的机会;(3〉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
(3)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
(5)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际地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这一过程大致到1952年底结束。
(二〉1953年~1957年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了今后三大任务:第一,要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第二,要学习苏联;第三,要在我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
1.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它强调学校的国家性、统一性、非宗教性、男女平权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教育目的。它规定培养全面发展的成员为教育的任务,实现这一任务最主要的途径则是掌握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的各科知识,并实现“门门五分”。
3.教学为主的思想。它强调智育的首要性,主张德育主要也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同时它也就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课堂活动的主导作用。
(三〉1958年~1965年
1958年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一场新的教育探索与变革开始了。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其要点是在一切学校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今后的办学方向是学校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办学校;走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实行党委领导下教育专门队伍和人民群众结合,学校内部和教工、学生群众结合。这些方针与当时“大跃进”的形势相配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浪潮。全国高校、中专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长。
1960批评“文教战线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瞎指挥风”,集中研究了教育工作中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问题,强调通过调整建立完善的教学秩序,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压缩了学校规模和数量。至1963年,全国高校由1960年的1289所合并为407所,在校生由96万压缩至75万,中专由6225所载并为1355所,在校生由222.6万压缩至45.2万,中小学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第一,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既要克服学习苏联过程中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缺点,又要纠正1958年以来发生的生产劳动、政治运动过多,以及伤害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左”的错误。
第二,应当有机地促进教学、生产、科学研究的三结合,这种结川合应以教学为主,必须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明确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基本形式,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起主要作用。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必须有所限制。
第三,办好学校,党组织要善于团结知识分子,建立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的同志式的尊师爱生关系。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应求高、求纯、求一律,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共产主义者。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要求。
二、“文革”十年(1966-1976年)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长达10年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教育革命是这场大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要夺取教育的领导权,派遣工人、农民和解放军进驻学校,领导学校;其次,认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文化要学习,但更要到工厂、农村、军营向工人、农民、解放军学习,要到社会革命实践中学习。再次,否定了以往教育整套的招生、„分配„„试图阻起如新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
文革中报道过许多“教育革命的典型”。这些经验概括起来表现为如下诸多个方面:(1)工人阶级的领导;(2)分散在农村学习;(3〉反对“智育第一”(4)半工半读,勤工俭学;
(5)以科研、生产带动教学的“三结合”体制(6)在社会运动中学习;(7〉没有明确的入学标准;(8)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9)建立工农教师队伍。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教育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出现,开始恢复了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1978年恢复了高考制度,继而重新颁布了《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和《小学四十条》,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这在总体上恢复了60年代初期的教育思想和基本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路线,对外开放汲取了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邓小平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此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针。80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的。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核心的内容包括:
(1〉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一一地方化;
(2)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一一权力下放。这两条为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教育的多元化和真正办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199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进步明确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