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移动学习对中学教师学习的意义

时间:2019-05-13 16:5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移动学习对中学教师学习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移动学习对中学教师学习的意义》。

第一篇:论移动学习对中学教师学习的意义

论移动学习对中学教师学习的意义

赣州中学 李庆媛 341000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移动学习(m-Learning)是继数字化学习之后出现的又一新型学习模式,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又一个新热点。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更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和教学水平。时代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让移动学习进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本文分析了移动学习的基本特点,并对其在教师学习应用方面的优越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移动学习、中学教师、学习、意义

1.目前教师学习方式

在节奏快捷、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人们要不断“充电”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目前,教师学习、提升自我水平的途径主要有:继续进修(如读在职研究生)、日常自学以及教师培训。网络培训不需要固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为教师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方便性,普及面更广,但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并没有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让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学习,凭借它的便捷性和实效性渐渐被越来越多教师青睐。

2.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从广义来讲,移动学习是指借助于移动设备的学习。这样的移动设备包括手机、电子词典、MP3 播放器、袖珍字典等于携带的学习工具。狭义而言,移动学习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利用移动设备(如手机、PDA、掌上电脑、个人信息助理等)方便灵活地进行交互式教学活动,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总而言之,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应用技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具主动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通过手持式移动设备(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 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满足个性化和终身化学习的需要。

3.移动学习的特点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形式,除了拥有一般网络学习的功能还具备独有的特点:

一、随时随地性,这是移动学习与传统E-learning 最显著的区别。学习者不需要坐在电脑桌前面学习,摆脱了有线线路的束缚,可以使用手持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根据自身的需

要进行学习;

二、互动性,移动学习与传统的坐在电脑桌前的网络学习相比更具互动性和情境性,在任何地方只要遇到问题都可以利用移动工具(如3G 手机、平板电脑)与同伴交流,这是一种即时的、无线的双向交流,具有及时反馈的特点。

三、针对性,由于移动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灵活性与随机性,当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就可以立即利用移动工具在网络中获取知识,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四、实效性,当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可以立即通过3G网络利用智能手机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利用即时通信(IM)软件在线请教朋友、同事,得到实时的反馈,有效地解决问题。

4.移动学习的优势

一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所需要的内容,这种独特优势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望尘莫及的,极大地满足了“总在线” 的学习需求,这也奠定了移动学习在未来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移动学习以其独有学习的碎片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正如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知识碎片,经过每天一片、一点的摄入和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拼图一样。三是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的交互 性可以实现信息及时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者的个性,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信心。四是可以消除心理负担。从心理学角度看,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习者来说,移动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堂和面对面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尴尬的场面,驱除交流的胆怯心理,从而轻松地学习和交流。

5.中小学教师学习的特点

一、学习时间零散:日常的教学中,中小学教师工作繁忙,要处理大量的班级事务和教学工作,没有固定的空闲时间,很少能长时间静下心来学习,学习容易被打断。

二、学习时间灵活:中小学老师有很多零散的学习时间,比较灵活,可以在上班期间学习,可以在家里学习或者在上下班途中学习,只要有工作需要就会自觉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三、学习目的性明确:教师和其他成人学习者一样,具有很强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会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和时间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会不断地更新观念,改变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习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6.移动学习在教师学习中运用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一、学习开展的便捷性:移动学习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手持式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正满足教师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教师可以把学习时间化整为零,大大减轻了学习的压力。人们最常见的移动学习工具就是手机,现在的手机携带方便,3G 手机基本普及,大大满足了教师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二、学习活动情境化:当教师在具体情境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利用随身携带的手机到相关网络上查询或与同事开展交流,很快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特点。移动学习便捷的特性正好让学习活动情境化,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活动灵活化:现代教师教学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很少能抽出一整块时间进行学习,但具备利用零散时间学习的条件。移动学习正好为教师搭建一个灵活学习的平台,教师可以很好利用这些零散时间进行学习,如上下班坐车时可以用手机搜索一下学习任务。

7.目前移动学习的局限

正如硬币都有两面一样,移动学习强调移动性,强调技术对教育的驱动,这同时也决定了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集中体现在:第一,移动学习情景的随意性和休闲性会分散学习者学习的注意力。在移动学习情境下,学习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可能站在嘈杂的大街上,也可能坐在公交车上,学习者可能很难保持较长时间及较高的注意力。第二,移动学习更多的时候是人一机对话,使原本学习中所追求的情感体验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贫乏,带来情感交流的缺失。第三,移动学习受限于移动通信信号的强弱,如有些地方移动信号弱,上网速度慢或无法上网,就会影响移动学习的效果。

8.建议

一、认清移动学习的优势和局限。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持的新型学习模式,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必须看到,其学习理念与现行的学习制度、学习模式依然有着较多的冲突与矛盾,技术方面也还有诸多的限制,虽然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它能否真正革新传统学习,还需实践检验。

二、深化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观研究。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成效如何,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它和利用它,亦即树立适应移动学习时代要求的学习观。学习观决定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选用,并最终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三、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创建足够可以利用的学习内容与资源,激发人们对移动学习参与和运用的积极性。开发适用于无线与移动设备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软件。

四、充分利用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的功能。为学者创设出一个舒适、令人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可以在在火车、地铁、汽车、机场等任何可以移动的地方进行学习。最新款的移动电话和智能手机也都具备移动学习的功能,移动学习可以针对其特点,开发篇幅简短的课程、考试总结、课程重点以及补充信息等学习材料,然后把它们发送到智能手机和移动电话上,利用它们的功能为移动学习者服务。

参考文献:

[1]任海峰,赵君.移动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2010,(95-96).[2]李玉顺,马丁.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9-11).[3]潘莹,包昭明.论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0,(45-47).参考文献

[4]方海光,王红云,黄荣怀.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1,(1).

[5]刘斌.对移动学习若干问题的再审视[J].远程教育杂志,2010,(5).

[6]傅健,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5实践十年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2009,(7).

[7]张伟,陈琳,丁彦.移动学习学习观:基于分布式认知论的视点

[J】.中国电化教育,2010(4).

第二篇:论学习食品法规对大学生的意义

论学习《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对大学生的意义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存与健康。由此看来,食品的安全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事实上,食品的安全问题与食品法律法规的关系也是形影不离的。当然,食品安全不是靠标准与法规监督出来的,而是靠人类的良心生产出来的。可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敲响警钟。接二连三曝光的劣质食品问题,米、面、油、病死畜禽肉、奶等问题,触目惊心的农药、化肥、激素对食品的污染问题,特别非食品原料的使用给食品安全带来的潜在威胁。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继续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以及课后对书本的阅读,我发现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是研究食品在加工、运输、储存与销售等全过程的标准、法律法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的是为了确保人在食用过程中的生命健康安全、促进市场贸易、规范企业生产。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是政府管理监督的依据,是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的行为准则,是消费者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是国际贸易的共同准则。

通过网上的资料查阅,我发现近年来,依靠不断发展与改进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我国已经逐步有效地保障了市场中食品的安全性,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依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取得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步入了新的历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完善我国现有的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与国际标准接轨,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以及发展国际贸易的需要。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食品从原料组成、营养价值、加工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如何归法和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愈发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远未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相关法律法规应逐步加以完善。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已经成为世界当前政府飞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有效实施这一战略举措的重要技术支撑。

通过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与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地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总体性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这些法律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由于出台时间早,标准要求低,覆盖面窄,没有充分显示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另外,有些法律法规在制定时并没有充分考虑食品安全问题。当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就显得很不适应。许多法律法规所调整的范围过于狭窄,仅对食品生产、经营阶段发生的食品安全进行规定,没有包括种植、养殖、储存等环节中的食品以及食品相关的食品添加剂,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或使用。而食品安全问题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法律应该反映出整个食品链条,这就使法律出现了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以致造成对饲料中加入瘦肉精、农药大量残留、滥用抗生素、食品储存污染等诸多问题的监管滞后和监管不力。(2)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笼统,操作性差; 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原则和宽泛,缺乏清晰准确的定义和限制。有些法律条款只定性不定量,或者法律概念有歧义;有的条款多年不修订;有些条款已经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甚至完全过时,对当前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3)食品法律法规的处罚较轻、执法不严;一是执法力度不够,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忽视了制假售假行为本身的危害,对制假售假行为处罚较轻;二是由于配套法律法规未出台,一部分法律法规难以执行。三是有的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强、以罚代管、以罚代刑或者碍于情面和各方压力办人情案。(4)执法体系存在权限不清、职能不清;一是多头执法,影响监管效果。由于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多,部门之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部门之间不能形成合力,监管责任就难以落到实处;二是执法部门以罚代管、以罚代刑,影响法律的严肃性;三是执法部门立法、执法、判罚三位一体,影响公正性。有些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或者受立法环境、立法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执法部门既是法律法规的起草者,又是执法和判罚者,因此会不可避免的渗入执法部门的利益,影响公正性。(5)法律执行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我国目前在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保证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往往在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有上级行政机关发布命令,进行一阵风式的检查、处理,当这阵风过后,假冒伪劣商品又重新泛滥起来。这种缺乏规范和持续性打假过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面对如此问题,我们应该采用怎么样的措施应对呢?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以及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所在。既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管理和监督食品安全的基础和依据,良好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将在食品安全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应当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应当按照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的辨证统一来设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从源头抓质量”、重在防范的精神以及学习本课程后的感想,在此我想提出个人的建议:(1)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法,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制定我国食品安全最高效力的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食品安全的基本问题,对现有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标准、规范等进行认真清理、补充和完善,将散存于各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监管的内容整合,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立法和执法上的相互冲突,解决法律体系的混乱,保持法律的同一性;同时,食品安全立法还应当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链的所有环节,确保食品安全的完整性。(2)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参照国际食品安全法典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以国际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典为依据或参考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建立与时俱进、重在防范,科学、全面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以食品安全基本法为龙头,其他具体法律相配合的多种层次的立体框架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其中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食品安全的基本问题,各种部门法、单行法对基本法的某一方面进行更加明确全面的规定。这些方面应该包括:标准化、产地环境认证、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认证、标签管理、投入品(农药、兽药、饲料、肥料、激素、添加剂等)使用,质量监督检查、食品安全信用、食品安全评价和质量召回等方面的法律法规。(3)大力推行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消除绿色技术壁垒(4)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技术保障的重要依据,加强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标准化委员会的合作,以统一协调管理,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根本上杜绝不法厂商利用国家标准的漏洞牟取不正当利益,切实把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食品拒之于流通领域之外,保障人民身体健康。(5)强化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赋予食品监管部门更充分的权力。为此,要扩大执法部门的检查权,加大对违反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律制定的惩处力度,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6)整合执法力量,解决多头执法现象。整合执法力量,就是要合并现有食品监管的相关部门,对设置不合理或人员严重超编的机构,或撤销、或合并、或精简,将商检、质检、卫生、工商、农业等执法部门承担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合并,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中国食品包括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由这一部门对食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管,并赋予更高的权威。

通过对资料的整理以及课堂老师所受教知识的分析,我认为在大学期间开展这个课程是毋庸置疑的,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大四的学生,读了4年书,马上就要步入社会,将来很大可能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作为学生的我们,有责任学好该学科,认识到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从现在开始意识到从前那些丧失良心的黑商人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树立一种良好的心态并坚定地做一名有良心合格公民。

第三篇:论学习公共关系的意义

论学习公共关系的意义

这一学期我选修了公共关系这一课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体会到学习公共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公共关系是一门塑造社会组织良好形象的科学与艺术。公共关系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思想,是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公共关系可通过沟通社会信息、协调社会行为、净化社会风气来优化社会环境。在公关活动中,公关人员在努力塑造组织形象的同时,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依照公共关系的理念,在高等院校中进行公共关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公共关系虽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有些人有偏面认识。公共关系的特征是以公众为对象、以美誉为目标、以互利为原则、第长远为方针、以沟通为手段、以真诚为信条。公共关系学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公共关系学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其次,公关意识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文明观念,包括塑造形象意识、服务公众意识、真诚互惠意识、立足长远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能运用所学公关知识,主动武装自己、锻炼自己,使公关能力迅速提高。公关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科学。通过公关心理学、人际交往学等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以公关人员必须具备的自信、热情、开放的心态面对社会和他人,改变学生因内向、羞怯等心理而引起的实际问题。努力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外在资源。

第三,学习了公关礼仪后,会注重应用公关礼仪知识,纷纷用“礼”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微笑、赞美、聆听、换位思考、己所不欲施于人等交往技巧。仪表的规范、真诚的微笑与问候、得体的言语、文明的举止,逐渐消除了与同学的隔阂,融洽了同学关系,增强了自信和自尊,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与形象,进而营造出文明和谐的人际、社会环境氛围。公关的研究优势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以致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才能使社会和谐进步,建设发展迅速。只有掌握了公关意识与能力,每个人才能适应社会,活出自己的精彩。从另一个方面讲,学习公共关系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学习公共关系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对外开放需要加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双沟通,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了解世界,一方面向世界传播自己;对外开放使形象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树立公关意识和加强公关管理;对外开放需要按国际惯例办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学习和运用公共关系有利于完善和规范组织的行为。

其次适应体制改革的需要,体制改革促进了横向联系的发展,使组织的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给组织的关系状态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因此需要应用公共关系加强组织的社会沟通和社会协调。

第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激烈和市场竞争关系,企业组织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来拓展合作关系,加强竞争能力,树立组织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沟通方法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的变化。特别是大众传播的发展使公众舆论的作用日益增强,从而使组织形象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运用公关手段来了解舆论,引导舆论,改善组织的生存、发展环境。

第五,适应社会稳定的需要。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此需要加强社会的公共关系工作,增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增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了解、理解、信任和合作,形成和谐的社会气氛。

学习公共关系对组织的建立于维护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公共关系可以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其次,它还可以协调关系网络,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也可以为组织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后,公共关系对于个人素质的提高以及优化社会互动环境等方面都有种大意义。所以,学习公共关系不仅是对个人好还是对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四篇: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引言

自从移动端开始盛行以来,全球就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而移动端已经成为了一种最为简洁全面的信息加工系统,而在如今这个社会中,知识远比力量成为一种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今天的互联网络建立在于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各种核心知识为中心,如如今最为重要的科技与金融知识,基于移动端通讯网络构筑而成,相比于百年前的社会核心,社会结构有了巨大的变迁,因而带来了教育资源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而移动性,目前已经成为这个世界越来越突出的特点,如数字移动电话机、PDA、iPad平板电脑等的手持式移动设备可以让我们无时无刻在任何地点获取、处理和发送信息,让我们的交流无处不在,信息也无处不在,乘着这样的机会,为我们依托移动智能终端的设备和无线网络开展教育活动,传递知识价值,实现人类在无限空间学习提供了可能,移动学习作为呈现学习资源、人机交互及社会认知建构的载体,在当今的学习中起着基础性和支撑性的作用,移动学习的定位和功能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范式和效果。

一、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又名m-learning,是起源于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obile Education”研究项目,由于移动学习在21世纪以来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因此,国际远程教育学家Deamond Keegan在2000年庆祝上海大学建校40周年的时候在进行学术报告的过程中第一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介绍到国内,移动学习,这个如今越来越受人关注的题目,在今天的教育领域上已经成为一个可以让人专注研究的话题,吸引的大量的教育研究者进入这个领域。

目前来说,关于移动学习还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统一的定义,而各种的移动学习的定义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移动学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的定义:

1、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给出的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移动学习指依托目前已经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和老师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终端(如数字移动电话机、PDA)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的教学活动。

2、芬兰的“telenorwap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的报告中中所出示的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3、Alexzand Dye等人在他们的《mobile education-aglance at the future》的文章中也给M-learning下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终端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空间开展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的双向交流。

4、外国教育学者Paul Harris对于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基数和E-learning的交点,他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的体验。

5、Chabra和Figueirdo对于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移动学习就是能够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空间进行学习。

6、Knowledge Ptanet公司认知系统部主任ClarkQuinn也从技术的角度对移动学习做出这样的定义:移动学习是通过IA设备实现的数字化的学习,这些IA设备包括iPad、win10mobile和数字蜂窝电话等。在谈到移动学习时他说到:“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和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以及强大的搜索能力,还有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它是通过PDA、个人数字助理或者是移动数字电话机等信息设备所进行的数字化学习。综合而言,目前比较广泛认可的一个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笔记本电脑等)获取各种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的目标就是希望使用移动学习的人群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

我认为,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它有别于一般学习。Sun公司的e-learning专家Michael Wenger针对移动学习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移动学习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因为在传统学习中印刷课本同样能够很好的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可以说课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成为支持移动学习的工具,而移动学习也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由此可见,移动学习作为一个新事物新概念在现在提出,它必须与传统学习相区别开来,否则将失去它的意义。移动学习除具备了数字化学习的所有特征之外,还有它独一无二的特性,即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学习环境是移动的,教师、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学生都是移动的。从它的实现方式来看,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连技术;实现的工具是小型化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者如Quinn所说的IA设备。Sariola等人在对移动学习的概念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对移动学习实现的设备从特征上作了这样的一个分析:可携带性(portability),即设备形状小、重量轻,便于随身携带;无线性(wireless),即设备无需连线;移动性(mobility),指使用者在移动中也可以很好的使用。根据Sariola等人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支持移动学习的IA设备主要是指WAP蜂窝电话、PDA和混合设备(指混合了移动电话的语音功能和PDA的数据处理功能的设备)。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更多类型的设备。

二、移动学习的特征

1、移动学习的移动性

这是移动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不再受传统教学固定场所和有线网络固定接入点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步行中、行驶的汽车上进行学习。同样,学习者不受时间的限制,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而不必按固定的时间进行。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访问网络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样,教师也可在移动中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教学。简而言之,学习场所、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支持者和学习者都是可以移动的

2、灵活性

无论从学习时间还是学习资源的角度来看,移动学习都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媲美的灵活性。从学习时间上来看,由于移动学习系统随时随地提供学习内容,学习者可以利用手机、PDA、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移动设备在移动中进行语音、视频、数 据等信息的交流,可以充分利用时间的零碎片段。移动学习使得教和学能够随时随地发生,移动学习技术让学习者方便灵活地进入学习。从学习资源上来看,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存储在互联网上,可以及时更新,为学习者实时地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源。

3、学习设备的无线性

移动学习的技术设备必须具有支持无限传输的特征,这是由学习形式的移动性决定的。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只有基于能够无限上网的学习设备,才能够自由、方便且有效地实现学习资料的传送。

4、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学习者产生学习需求,向移动学习终端、远程专家或服务器发送学习请求,得到相应的反馈,移动学习终端收到应答后将其呈现出来,供学习者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定学习内容,这一特点不仅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也从移动学习的叙事结构(从时间维度上解析移动学习)角度反映了移动学习的特性

6、普及性

由于移动终端的大量出现和普及,为移动学习的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在偏远山区的人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这是M-learning区别于E-learning的一个根本特征。所谓 泛在性是指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学习任何信息(Anything)。M-learning的独特优势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望尘莫及的,极大地满足了“总在线”的学习需求,这也奠定了M-learning在未来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7、学习过程的交互性

移动学习的技术实现基础是网络通信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数字化学习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传输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双向交流。这种学习过程的交互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信心,形成学习者对待学习的乐观态度,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发展学习者的个性等

第五篇:论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对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论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对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作者:彭玉华(200914024130)班级:2009级民族学班

摘要 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1]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有学者称之为文化人类学。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的国度,民族学的发展获得了充分的养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族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的民族志材料的研究基础之上的。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民族志架构的源泉。本文从田野调查的概念出发,分析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及特点,从而研究了田野调查实践对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关键词 民族学田野调查特点意义

一、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又称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内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2]它是文化人类学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和解释文化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

与社会研究的其他方法相比,田野调查强调的是调查者本人“在场”或实地的调查,因此它区别于一般的文献研究,也区别与社会调查中常见的问卷调查的方法。正因为如此,田野调查通常要求调查者本人亲自到一个自己可以经验到的小型社区进行实地调查。

(一)田野研究方法的确立

早期的文化人类学家在理论上颇有建树,但大多不亲自进行田野调查,故有“安乐椅上的人类学家”之称。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是从博厄斯开始的。他批评进化论学派根据少量资料就排列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轻率结论,主张对一个地区文化历史做认真仔细的研究,强调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20世纪初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兴起,与当时方兴未艾的科学主义的实验方法是分不开的,并在功能学派的努力之下得以最终确立。马凌诺斯基通过对太平洋的调查,奠定了“参与观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拉德克里夫—布朗曾在大洋洲、非洲等地从市场其调查,对如何搜集原始社会亲属关系及社会结构方面的资料,有不少好的经验。其名著《安达曼岛人》一书反映了他深入细致地从事田野工作的情况。

其后人类学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了人类学独特的学术传统和学科特色。

(二)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1.观察与参与观察。民族学工作中特别注重观察,并以此为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基本方法。观察要深入,更要全面,特别对于某项活动,要“眼观六路”,就是说看的全,又要自始至终,把我全过程。这种方法是西方民族学家所倡导并付诸实践的,民族学发展史上许多重大的成果,都是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来的。

2.个别访问。民族学调查强调“直接”性,即深入实地,面对面的接触调查对象。个别访问,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个主要方法。访问的对象以个人或一个家庭为单位。内容及可以围绕访问对象自身的情况,也可以了解其他问题。对访问的对象要精心选择,或者有阅历,或者是知情人,或[3]

者具有典型性。

3.调查会。开调查会是国内各种调查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在民族地区,调查会已是一种易于被接受的形式。

4.问卷法。问卷是社会学调查研究观察研究中采用的一种由调查对象填写的表格。民族学采用社会学的问卷法,一方面用于抽样,另一方面也用于观察和访问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些问题关心的程度、态度及心理状态。

5.谱系调查法。这种方法又称谱牒分析法,指对被调查者的家谱、族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对于调查家庭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

6.自传调查法。这种方法,以个人为对象,全面记录其生平经历,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全部历史,而且反映出他们家族史、行业史以及民族史的某一侧面。对同一对象,也要进行多次调查,真实的材料,往往得之于最后几次调查。

7.定点跟踪调查法。这种方法,有人称为“历史溯源法”,是指在某一社区建立固定调查点,对于一个群体进行有间隔性的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观察,以研究这一群体在总体上或局部上发生的演变。

8.文物文献搜集。少数民族文物与常规文物不同,它存在于少数民族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只要具有民族学研究和民族博物陈列价值,都可以视为民族文物。民族文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类型性,即富有民族特点。

二、田野调查实践的特点

(一)社会性和多元性

民族学以民族为研究对象,它关注的不是民族的某一局部,而是整体,即民族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某一民族的民族志,无疑是对该民族的全貌描述。费孝通指出:“民族学在中国主要是搞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所以,在中国,社会学和民族学从学术分科上说可以合二为一的。”[4]

民族社会是一个整体,民族学调查不能再满足于单一的民族资料的收集。在整体的研究中,民族学工作者遇到的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工程。这种多元性,在其他学科是不多见的。

(二)文化性和生活性

民族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文化。文化的范围很广,从广义广角讲,凡是人类创造的区别于自然的产物都可视为文化。在民族学的领域内,文化是举足轻重的,但民族学只侧重于研究文化的一部分,即非主流文化。所谓非主流文化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范围内,在社会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中形成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主流文化。而另一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民间”色彩,通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的,就是非主流文化。

非主流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生活性。通过对不同的民族在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风土人情等行为方式的研究,民族学家探寻的是人类千姿百态的文化模式。

(三)历史性和现实性

对于民族学调查来说,洞察历史的深邃力在某种意义上更强调一些。通过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原始的、落后的民族的调查研究,民族学重新构建起人类前史的框架。民族学的调查不仅有着深沉的历史性,同时还表现敏锐的时代感,即现实性。民族学的调查是立足于现实的,它更重视目前的状况。

(四)实践性和探索性

推动民族学发展的源泉不在书斋,而在田野,民族学调查的基本属性是实践。只有民族学调查的实践,才会给学科提供用之不竭的营养。民族学的调查,只能亲身去实践,才会获取第一手资料。民族学的实地调查又是一个探索过程。调查者在进入实地之前,会带着许许多多假设,但民族学调查并不立足于假设,而是立足于调查所获取的实际资料。只有认真的、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探索,才会有民族学真正的发现。

(五)艰苦性和变化性

一般情况下,民族学实地调查,对于调查者来说都是在陌生的、偏僻的、具有族际差异的地方进行,艰苦性不言自明。不论在国外,还是在中国,在以封闭的落后的民族为对象进行调查时,民族学家们大都有过冒险的经历,自然、地理、气候、生活以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迭出不穷。

民族学不是静态的学科,它在不断的变化。民族社会在变,调查对象在变,调查内容在变,调查的方法和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对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一)民族学田野调查是科学生命力之所在,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可以这样说:没有田野调查,也就没有民族学。在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之前,没有真正意义的“田野工作”,但是有关民族学的资料,却通过非专业民族学家大量积累起来,被成为西方民族学“先驱著作”是由“地理大发现”之后蜂拥而入到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航海家、冒险家、旅行家、地理学者、殖民者、传教士们留下的。

正是由于民族学家们在田野工作中,获取了有关民族地区或原始部落的第一手资料,得到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动态,并编辑成各种民族志,我们才可以通过他们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便我们能够更方便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鉴于民族学的多元性、现实性、变化性等多种特征,我们可以通过田野调查获取更为准确的资料,以及已经变化的动态信息。这样可以更为准确的对某一地区进行跟为全面的研究。

(二)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学科的传统方法,它不仅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也对其他相关的学科发生着重要影响[5]

当前,我国的民族学正处在一个发展阶段,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这不但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在方法上创新。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是民族学创新的基本动力。我们可以将对民族学的学习,扩展到田野中去,在实践中得真知,可以更为加深我们对民族学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学习民族学。

参考文献

[1]宋蜀华 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4.[2][3]姜立松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4]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N].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2).[5]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2.

下载论移动学习对中学教师学习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移动学习对中学教师学习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移动学习的看法(五篇)

    浅谈移动学习的看法 湖南省中方县铁坡学校--杨 军 今天,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移动学习能够......

    中学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免费分享创新 中学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为了使我们中学教师更好的做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工作,省教育厅儋州市教育局在本学期进行了为期十几天的全员远程培训。这次的培训按学科的......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学院:艺术学院 姓名:吴梅青 学号:***529 不得不说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中学到大学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马克思......

    日常学习对会计工作的意义

    日常学习对会计工作的意义 会计学作为为一门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的学科,实践是检验理论里的最好的试金石。书本中所有学到的知识都要转化为工作能力,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

    论学习

    学习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过程,是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过程。既包括通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获得知识技能,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学习......

    学习论

    1.由哪几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难以控制的,会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生,具有非预期性。 2.行为主义的理论要点? 不利于用背景知识,直接......

    学习的意义

    中国企业需要大发展,我们不能再落后了,职业化教育就是最大的工具,这已经被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实。所以有志之士都很推崇职业化教育。职业化教育最推崇的是敬业精神和诚信文化。......

    谈一谈学习政治对人生的意义范文合集

    谈一谈学习政治对人生的意义 我记得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有些青年人追求时尚,不谈政治, 实际上就是只关心自己的事情。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滚动着的车,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