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与学习型组织构建研究

时间:2019-05-13 16:5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学习型组织构建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力资源管理与学习型组织构建研究》。

第一篇:人力资源管理与学习型组织构建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与学习型组织构建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 学习&工作&生活的加油站&减压舱 ∷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竞争的焦点越来越多的转移到企业的人力资源上,企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的关键。而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已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知识型人才的发展需求,这就促使企业在寻求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上进行创新,主动适应现代市场竞争。

一、学习型组织与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

企业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再生性、增值性等特征。依据这三个特征,企业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无限开发和增值的资源,能产生乘数效应,在人力资源的“量和质”上能保持企业人力资源的长期动态均衡发展。

学习型组织之所以能促进并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它能塑造企业内生长机制。这种机制在促进企业员工方面表现在使员工富有能动性和持续增强员工的生存能力。它能在实际运作中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激发组织学习力,持续改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质和量,最终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学习型组织的建构策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学习型组织的建构要以促进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须充分考虑以下方面:

1、激发企业学习力

培养组织学习力重在培养组织系统的学习力,强调注重组织内员工、团队的内在主动学习力,这些群体是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参与者,他们对自身的期望、学习态度及如何对待自己能力的看法,在整个学习型组织创建过程中地位突现。若企业员工、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那么任何组织内学习环境因素的变革也达不到预期目的。总而言之,企业员工、团队的“主动”与“全员参与”精神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的意义重大。

2、培养企业学习力

在《造就组织学习力》中,黄健构建了关于个人“学习力的三角形”模型,即生理基础是构成个人学习力的必要条件;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是学习力的核心;态度是个体学习的内部心理状态,决定了个体对学习行为的选择方向,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习质量。以上述模型为鉴,构建培养企业学习力模型,主要包括:

2.1改变学习态度

改变学习态度在整个模型中起主导作用,没有学习态度的改变,后续无从谈起;同时心态波动较大,易影响学习,其他两部分相对稳定。学习态度改变包括:

2.1.1转变学习心态

心态是人的一种心理表现状态,它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行为的质量,学习心态是人对学习的内部准备状态,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是提高学习力的必然选择,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还决定人们学习的意愿和方式。

2.1.2树立学习信心

自信心是个人对自己信念、能力和力量的认识和评估,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现实,解决问题。自信使人保持快乐,自我认可和相互接纳,使人不断成功,自信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2.1.3培养良好习惯

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语言、思维和态度的行为方式,它是长期积累强化而形成的一种动力,是一种稳定、自动的行为方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习成功的发动机。

2.1.4确立新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稳定看法,是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它主要指人生理想和生存意义,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不仅可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且还能给人类提供最核心的需要,能使人挖掘人生意义,领悟和感受人生价值。

2.2增强创新素质

学习型组织强调学后要有后续行为。若学后无新行为,那么整个学习过程都值得怀疑。学习与实践相联系,脱离任何一环都达不到最终目的,学习型组织创建中,创造性应用尤为重要,组织环境建设,员工学习力培养,若不能使所学知识适用于实际工作,就不能实现学习和工作相融,那么,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最终目标就成为纸上谈兵。联想集团,中国成功的学习型组织,与其不断创新相关,而新产品产生来自智慧,智慧的源泉是学习。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碰撞出火花,产生新智慧,从而进行创新,才能达到学习型组织创建的目标。

2.3塑造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必需的心理特征,是学习力的核心。学习能力包括以下方面:

内化:指吸收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并建构组织新知识体系的能力。

外化:指个人、团队根据问题、情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创造的能力。反思:指个人、团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及调节能力。

合作:指个人、团队与对方开展深度会谈,并互相启发、相互提升的能力。

2.4强化反思、沟通,改善 “绩效考核”

通过“绩效”考核企业成员可以享受学习与工作融合的快乐,不仅能感受到自身业绩的提高、能力的提升、个人目标的达成,还是一种心理满足,这样可以增强自信,从而激励企业成员、团队持续学习欲望,体现生命价值。

“绩效考核”的结果可能不能顺利达到预期目标,那么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及个人就应对预期目标高低、领导认识问题、组织激励制度及考核体系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在相互沟通中寻找根源,同时借鉴其他组织创建的成功经验,采取有效措施,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和学习型组织构建研究管理论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竞争的焦点越来越多的转移到企业的人力资源上,企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的关键。而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已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知识型人才的发展需求,这就促使企业在寻求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上进行创新,主动适应现代市场竞争。

一、学习型组织与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

企业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再生性、增值性等特征。依据这三个特征,企业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无限开发和增值的资源,能产生乘数效应,在人力资源的“量和质”上能保持企业人力资源的长期动态均衡发展。

学习型组织之所以能促进并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它能塑造企业内生长机制。这种机制在促进企业员工方面表现在使员工富有能动性和持续增强员工的生存能力。它能在实际运作中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激发组织学习力,持续改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质和量,最终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学习型组织的建构策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学习型组织的建构要以促进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须充分考虑以下方面:

1、激发企业学习力

培养组织学习力重在培养组织系统的学习力,强调注重组织内员工、团队的内在主动学习力,这些群体是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参与者,他们对自身的期望、学习态度及如何对待自己能力的看法,在整个学习型组织创建过程中地位突现。若企业员工、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那么任何组织内学习环境因素的变革也达不到预期目的。总而言之,企业员工、团队的“主动”与“全员参与”精神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的意义重大。

2、培养企业学习力

在《造就组织学习力》中,黄健构建了关于个人“学习力的三角形”模型,即生理基础是构成个人学习力的必要条件;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是学习力的核心;态度是个体学习的内部心理状态,决定了个体对学习行为的选择方向,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习质量。以上述模型为鉴,构建培养企业学习力模型,主要包括:

2.1改变学习态度

改变学习态度在整个模型中起主导作用,没有学习态度的改变,后续无从谈起;同时心态波动较大,易影响学习,其他两部分相对稳定。学习态度改变包括:

2.1.1转变学习心态

心态是人的一种心理表现状态,它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行为的质量,学习心态是人对学习的内部准备状态,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是提高学习力的必然选择,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还决定人们学习的意愿和方式。

2.1.2树立学习信心

自信心是个人对自己信念、能力和力量的认识和评估,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现实,解决问题。自信使人保持快乐,自我认可和相互接纳,使人不断成功,自信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篇:学习型企业构建及其人力资源管理

学习型企业构建及其人力资源管理 1缘起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造就了数以万计的企业,能够存在并长期发展的企业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走过的路程是:第一年发展,第二年达到鼎盛,第三年倒闭。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存在?造成此局面形成的原因很多,如果详细讨论,本文难以胜任,我们单就其中一个层面进行探讨。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蓝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成为以后联合国推动教育的基本理念。1972年向各国提出“向学习型社会迈进”。建立学习型组织,要求社会所有组织都建成学习型组织,使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的终身生活方式。[1]

世界500强中多数企业存在的历史大于几十年,企业家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要求企业及员工的持续学习。在国外论坛中,企业家们关心的是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目标,而国内的CEO讲的更多的是赚钱、盈利和挖人。中国企业普遍较为忽视企业五大元素:学习、组织、人员、知识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构建它们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现代企业存活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目前,在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已有20家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了企业,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的企业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了彻底改造。(1)所以本文着力讨论学习型企业的构建及其人力资源的管理。

2学习型企业的构建

2.1学习型企业

2.1.1学习型组织

1.历史发展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型管理学理论。1965年,美国哈佛大学佛睿思在《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先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1968年美国学者赫钦斯出版了《学习型社会》。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模型,将学习组织理论系统化、完整化。其后,他又针对建立学习型组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又出版了《第五项修炼Ⅱ:野外工作纪录》和《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推动面临的挑战》,具体阐述了应用“第五项修炼”的策略技巧和工具,详尽阐明了学习与提高人的素质的关系。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创造知识的公司”的理论,补充了圣吉德观点。1999年狄伊·哈克出版《浑序时代的诞生》,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概念,即“浑序组织”,指的是把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复杂性科学整合在一起的组织。该理论不仅将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结合起来,而且复杂性理论阐述了人类组织中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涉及到知识与学习的本质问题,将学习型组织理论推进到第三阶段。[1]

2.定义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处于前沿的管理学理论,被誉为“一场管理学的革命”。学习型组织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个由大量根据同事、客户和上司的反馈信息进行自主决策、自我管理的各类专家构成的组织。(2)[8]

3.特点

学习型组织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个由大量根据同事、客户和上司的反馈信息进行自主决策、自我管理的各类专家构成的组织。这种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要求其每一个成员都要有意识并卓有成效地进行学习,以提高适应变化和进行创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确保了组织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和提升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与传统以效率和控制为着眼点的组织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2)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所必需的五种技能,又叫五种修炼:(1)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不断的厘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它以客观的存在为基础,要不断地反省和改善自我;(2)改善心智模式,把镜子转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炼的起步;借此,我们学习发掘内心世界的图像,使这些图像浮上表面,并严加审视。

(3)建立共同愿景,组织都通过设立以共同愿景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这个共同远景激励团队的每个成员都积极的发挥自己的潜力,且形成一个合力,给团队发展以巨大的动力;(4)团体学习,当一群人共同学习的时候,每个人都从其他人收益,因为每个人只需要学习一部分,然后与其他人共享自己的收获,同时分享其他的人所得,做到1+1>2;(5)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惟有对整体、而不是对任何单独部分深入地加以思考,才能够把握整体的运行趋势,控制整体的发展方向。(3)[4]

在学习型组织中,人是“能系统思考的、不断自我超越的、不断改善心智模式的、积极参与组织学习的、能在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的,不仅把学习看做人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学习型的人’”[4]5。团体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是组织学习的基本单位。[5]52

22.1.2学习型企业

所谓学习型企业,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企业。这种企业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它通过员工持续不断地学习,易于培养和发挥组织内员工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使组织能迅速适应环境,通过改变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促进组织实现良性发展。[6]

我们概括学习型企业为:学习型员工、学习型管理人、学习型团体。其五大能力为:能自我超越、能系统思考、能改善心智模式、能分享学习成果、能树立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学习型企业的核心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2.2学习型企业的构建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人力资源教授迈克尔J·马奎特15年来对世界上上百家学习型组织的研究表明,企业必须理解和实践学习、组织、人员、知识和技术这五个相关的子系统。其中学习子系统包括了与组织学习密切相关的学习的层次、类型和机制。(11)

2.2.1三个层次

学习型企业的构建要从学习的三个层面来考虑,即个人学习、团体学习、组织学习。(11)一般国内比较重视个人的学习,较好的企业也比较重视团体的学习,但是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并没有很及时地转换为组织学习。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企业人才的流失。组织学习即企业整体的学习,企业必须不断更新其知识与技术软层面的结构,保证企业始终崭新的环境。企业的价值观也是组织学习的重要内容。个人学习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基础,团队学习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关键,组织学习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组织学习专注于组织学习的过程,其首要功能是信息的获取、解释、分配和存储。组织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进化过程中,知识得以膨胀和扩展。为了实现知识的分配和转移,组织可以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系统,其中包括战略规划系统、管理信息系统、非正式的信息渠道和沟通网络。(12)

2.2.2三种类型

学习型企业的构建要从学习的三种类型来考虑,即适应型学习、预见型学习、行动型学习。(11)适应型学习是要求企业熟悉和时时把握国内外市场环境,适应市场的不断更新变化。预见型学习是综合历时和现时的环境,进行系统思考,对市场的未来走向作出有预见性的判断。行动型学习是企业不应仅停留在书本经验成分的学习,应付诸实践,参观学习并实践学习成果,不断实践创新。

2.2.3三种方式

转换性学习。要求组织成员不断转变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假设和思维定势,不仅决定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影响个人所采取的行动。在传统社会里,知识、技术更新缓慢,经验性的假设对人们的认知和行动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既有心智模式的有效时间越来越短,必须不断更新观念,通过学习来克服思想的僵化,适应变化着的世界。因此,个人的学习,要由知识的积累上升到心智模式的转变,尤其要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摆脱孤立、片面、静止的认知模式。[2]

持续性学习。就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增长学习能力为导向,将学习与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学习,使组织成员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创新,从而为组织创造未来能量、赢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而学习能力则是指能够促使人们有效学习的技巧和能力。强调学习与工作的融合。持续性学习体系的学习是一种全过程的学习,学习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中,成为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持续性学习体系强调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

系统性学习。注重系统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型组织中,系统思考是一项“看见整体”的修炼。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不仅扩大了人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适当界定问题所处的系统范围,还提供了一些思考方法和工具,帮助人们了解系统发生变化背后的整体互动关系,从而增强人们整体、动态的搭配能力。[3]

2.2.4一个核心,一个模式,五个特性

学习型企业建构的一个核心是必须要有共同的愿景。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迪斯尼的价值观是全世界开心起来,阿里巴巴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共同的愿景有助于企业稳定的发展。

学习型企业要建立的模式即,该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员工创造性的能力,可以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学习,个体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能得以大幅度提高。学习型企业是整个组织主动创造、获取和转换知识,并根据新的知识和观点改变组织的行为的企业。(12)这种模式包括三个关键成分:1)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要有新的思路;2)新的知识必须在整个组织中转换;3)新的知识更新结果导向的行为。(13)

学习型企业应具备的五个特性:1)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2)在解决问题和从事工作时,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3)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们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4)人们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5)人们摒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14)

3学习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通俗地说就是劳动力,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自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因为这些“资源”中的大部分“资本”的价值很低。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首先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9]

3.1问题与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学习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新的挑战。企业本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人才引进方式过快,企业对员工的素质没有清晰的认识,而员工对未来的工作也缺乏足够的了解,造成实际工作后的认知失衡从而导致双方的不满意,最后解除劳动合同。缺乏在岗的培训与指导。由于基层工作的技巧性不高,人才引进后在基层锻炼时没有必要的指导;再加上基层工作比较辛苦,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许多新员工对于职业生涯发展持悲观态度,从而无法适应这个过渡期而选择违约离开。没有给高级或者未来的高级管理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9]

而学习型企业又强调沟通与合作、上下互动,致力于培养创造型、智力型的劳动者,提出企业要成功就要靠知识,靠全体员工的创造力,靠组织团队学习。创新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传统的企业管理是一种“制度+控制”的管理,而学习型组织提倡的是“学习+激励”的管理,就是让人更聪明地工作。企业管理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有人财物的管理、时空管理、信息管理、计划管理等等。[7]

旧的困境加上新的问题,学习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需要创新手段。

3.2管理策略——以酒店行业为例

E-HR(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最早由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领域著名的Watson Wyatt公司提出,后来其他几个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和市场开发公司,Towers Perrin等相继采纳了这一新颖的概念,在学习型组织中E-HR的核心是将基于互联网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化与自动化,实现现代科技与人的完美结合。

在具体的操作方面,该系统软件主要包含以下四大模块:员工招聘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绩效考评管理模块、薪酬管理模块。其中前三大功能以时间为序列,事件的发展为结点,在这个坐标轴上考察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同时将这三大模块与财务制度管理结合起来,用于员工薪酬的管理。(15)

1.招聘

首先目的明确。到高等院校招聘的应该是酒店未来的高级管理人才,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基层员工应到职业类院校招聘,那种想用低工资雇用高学历的思想是愚蠢的,必然导致人才的不断流失。明确招聘目的,从不同渠道招聘不同的员工才是明智之举。招聘热爱酒店工作的人。酒店属于服务行业,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这是低人一等的工作,除非对酒店工作拥有热情,否则很难做好工作。挑选适合团队工作的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团队合作的,许多人喜欢独立完成工作,很难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如果将这种性格的人纳入团队势必带来不和谐音符,影响团队的集体学习和知识共享。真实的工作预览。清楚的告诉每个应聘者所有面对工作,包括:在基层的锻炼的时间和强度,岗位轮换的必要性,酒店文化的融合与基本技能的提升,以及进入团队后的学习和为他们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可以减少员工对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对于未来工作过于乐观的不现实想法,减少上岗后的离职率。

[10]

2.在岗培训与考核

员工招聘以后除了上岗前的培训,还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提供服务的技巧。作为组织未来的高级管理人才,不仅需要了解各个部门的业务,还需要洞察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这就要求员工熟悉各个部门的业务的详细操作情况,认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培养系统思考能力。在员工适应组织的过程中,高层管理团队应该不断的灌输组织文化,将组织的要求变成团队成员的思想。酒店要及时提供绩效考核反馈信息和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缺点并能够及时的得到改进。再则,酒店要有有效的绩效考核系统,优秀的绩效考核方法可以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及真正兴趣所在,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生涯方向。

3.进行标杆比较学习

标杆比较就是追寻组织内外最优秀表现的单位和个人,并向其学习高效率的方法。首先是在组织内部寻找最佳表现的部门,例如那个部门在降低成本方面做的最好,就要求其部门负责人来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指导其他部门工作改进。然后寻找组织外部的学习标杆,例如那家酒店的网上订房系统效率最高,就安排团队成员去学习。因为是学习型组织,团队成员之间实行知识共享,所有只需要派几个人去学习,回来后再与其他团队成员共享就可以将优秀的管理思想和技巧教授给整个团队。

4.对团队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年轻的团队成员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缺乏清晰的认识,如果组织帮助他们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指明努力的大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分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要掌握的技术和积累的经验,他们就不会被近期繁重的工作所压倒。职业生涯要结合团队成员个人的特点和企业的发展规划,做到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而不是两者失衡。[10]

5结论

学习型企业指的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创造性的能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学习,个体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能得以大幅度提高。是整个组织主动创造、获取和转换知识,并根据新的知识和观点改变组织的行为的企业。学习内容包括三个关键成分:1)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要有新的思路;2)新的知识必须在整个组织中转换;3)新的知识更新结果导向的行为。

学习型企业具备的五个特性:1)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2)在解决问题和从事工作时,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3)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们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4)人们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5)人们摒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

学习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四个板块:员工招聘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绩效考评管理模块、薪酬管理模块。

学习型企业的建立是中国企业存活发展壮大的根本途径,建立学习型企业是中国企业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由之路。

(1)为什么要组建“学习型组织”?[J]中国职工教育,2005(8):22.[1] 文晓灵.创建学习型组织:背景、理论和实践意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5):59-62.[2] 马仲良,于晓静.“一场管理学的革命”——国外学习型组织理论简介[J].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中国职工教育,2007(2),38,41.2004(1):72-74.[3] 梁润冰.持续性学习体系: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4] 张声雄.《第五项修炼》导读[M].上海:三联书店,2001.

[5]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6] 潘千红,李 旭.创建学习型组织实现物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5(1):37-40.[7]李丁.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竞争力[J].大陆桥,2006(5):42-43.[8]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2002.[9] 史蒂芬·P·罗宾斯,等著,孙健敏,等译.“管理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10] 孙成磊,陈惠雄.打造学习型团队——高级酒店高级管理人才的管理新策略[J].新西部,2007(10):61-70.(11)王培林.学习型企业学习系统建设的中西比较[J].未来与发展,2006(3):35-40.(12)张小兵.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4(1):189-192.(13)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冯奎.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15)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第四篇:论文_学习型组织__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与学习型组织

知识创新的过程(SECI)

野中等提出的知识创新模型由三个层次构成:1.通过社会化

(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rnalization)而实现的知识创新过程(SECI),模糊知识与明晰知识之间的知识转换;2.知识创新平台;3.知识资产,或知识创新过程的输入、输出和调节。组织通过发生在知识创新平台中的SECI过程,依据现有的知识资产,创造出新的知识。被创造出的知识又输出到知识资产中,成为知识资产的一部分,继而成为下一轮知识创新过程的基础。

模糊知识与明晰知识能相互作用、相互转换,这是知识创新的关键。知识转换是一种个体之间的社会过程,并不局限于某个个体自身。知识是通过具有不同类型和内容的知识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创造出来的。通过这种社会的转换过程,模糊知识与明晰知识的质与量都得到了发展。

知识是在模糊知识和明晰知识连续的能动的相互作用中推陈出新的。这种相互作用的形式就是SECI过程,也就是知识转换模式的依次交替: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

SECI过程并不局限于单一本体层面,知识创新涉及到个人、小组、组织或组织间的作用者。组织必须关心开发个人层面上积累创造的模糊知识,因为个人的模糊知识是组织知识创新的基础。创造出的模糊知识在组织系统内经过四种知识转换模式而得到增强,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得以结晶明晰。这种增强被称为“知识的螺旋上升”。它代表了一种动态的过程:当其跃上更高本体层面时,模糊知识和明晰知识间相互作用的层次就提高了。从个人层面开始,这种螺旋运动经过不断扩展的相互作用的团体上升,这种相互作用超越了小组、部门,甚至组织的界限。

组织知识创新过程也不局限于组织本身。它包括与周围环境的广泛接触。不仅仅是环境接受了组织所创造的明晰知识(即技术、产品或者服务、价值标准等等),环境同时也提供知识进入组织知识创新的又一轮循环。企业从外部源泉如客户、供应商、竞争者那里获得知识,并利用这种知识来创造自己的知识。

组织知识创新是一个不断使自身升级的永不停顿的过程。当模糊知识与明晰知识的相互作用从第一级的本体层面向高一级的本体层面能动地提升时,一个螺旋上升运动就出现了。这种知识层面交错互动的螺旋上升过程,在组织内和组织之间都会发生。通过知识的层面交错,就可激发出知识创新的新螺旋上升运动。现代企业创建知识创新与学习型组织可能遇到的问题、阻力

现代企业创建知识创新与学习型组织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事情。就像任何一个创新与变革一样,创建学习型企业在组织中也可能遇到一些问题与阻力。组织结构设置妨碍组织学习

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通常是金字塔式的,层级森严,时滞长,反应慢。知识创新与学习型组织要求的组织结构则是扁平的,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基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从而形成以地方为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员工的知识共享活动大多数只是通过企业的内部刊物、通知、通告或计算机信息系统完成,面对面交流尤其是第一线员工与高层领导的交流沟通很少也很难进行,隐性知识共享困难。同时,员工长期处于一个固定的小圈子里,交流对象有限,知识难以发展,企业的知识共享长期处在较低层面上。很多企业一方面在讲组织学习,另一方面仍旧保留着传统陈旧的组织架构,所谓的组织学习就只能是一句口号。把组织学习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培训

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立了学习总监职位或者学习管理部门,但是他们真正注重的还是旧式的培训。从形式、内容上看,都只是沿袭传统培训的做法,根本没有理解组织学习的真正含义。个人学习取代组织学习

企业成员个人都在学习,但没有团体学习。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组织中每个人都在学习并不就是知识创新与学习型组织,知识创新与学习型组织强调其中的成员们必须共同学习,共同改变思维方式,并由此产生新的知识。企业与个人知识价值观存在差异。圣吉指出,“在某些层次上,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是无关的,即使个人始终在学习,并不代表组织也在学习。但是如果是团体在学习,团体变成整个组织学习的一个小单位,他们可将所得到的共识化为行动;甚至可将这种

团体学习技巧向别的团体推广,进而建立整个组织一起学习的风气与标准”。对于个人来说,个人拥有的独特技能可以使其改进工作效率,增加相同投入下的产出,提高个人的收入,提高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如果共享,那么知识不再为个人独有。对于企业来说,知识价值应该通过最大程度的共享,发挥知识的外部性,才能达到最大。在知识创新与学习型组织中,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在此过程中,大家能形成共同愿景,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增加组织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量。4 没有解决好学习和业绩之间的关系

企业领导者认为,企业成立了知识创新与学习型组织,定期办班培训,就可以立刻得到实际的经济效益。这就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我们都知道学习曲线。学习曲线与两个方面有关,其纵轴是业绩或发展,横轴是时间。学习要花时间,尤其在开始阶段,花上很多时间,所得却可能不多。当投入足够的时间、得到足够的信息后,吸收的信息和数据突然之间转化成了知识,转化为技能,转化为能够做事情的能力,会得到大量的学识,获得飞速进步,非常激动人心的。业绩曲线与学习曲线是一回事。刚开始不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肯能把它最好。这时候如果停止学习,从个人角度看这个问题,就像水在涨,而人就站在那里,不会游泳就被淹死了。这对个人和事业来说都是一件坏事。如果继续坚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显著的业绩进步。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企业素质的过程。

现代企业创建知识创新与学习型组织的对策从领导者开始

在学习型企业中,领导者应该扮演设计师、仆人和教师的角色。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领导者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思维方式的改变是根本

企业组织不应该被视为机器,而应是人性的化身。机器式的思维方式将公司

视为挣钱的机器,人被当成一种设备,高管们不会过问日常性的工作,而是从财务报表和投资收益率来评价组织。大多数的领导者和管理策略都因此养成过多关注症状的习惯,而忽视了从整个系统来发掘问题的根源。变革的倡导者也过多关注人的行为或组织流程的细节改变,却没有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企业和生物一样,其生长是作为各种力量相互影响的结果出现的,而组织结构作为一种相互依赖方式则向领导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创造和培养一种亲密、合作、信任、开放的人际关系,把企业目标由投资回报最大化变为成员和企业共享成长,以此激活企业人性化的旺盛生命力。培育共享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

传统上认为共享是一种损己利人的事情,实际上共享可以实现交流者的共赢,包括员工和企业。实际上,人具有创造知识的无穷能力,而知识不同于传统的资产,它只有在共享时才会不断增长,知识被越多的人共享,知识的拥有者就能获得越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者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促使企业结构扁平化

组织学习要求弱化参与者的等级观念,简单的层次结构可以使员工较平等地传播和反馈知识,形式开放式的、学习型的、成长型的知识共享机制。实施弹性的组织方式,鼓励员工建议和批评,增加员工互动对象的流动性,使知识共享保持活力。学习型的组织是网状的、扁平的、富有弹性的结构的组织,有利于员工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企业知识更新,有利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

结束语

企业竞争是企业综合实力整体素质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企业文化力的竞争,而这些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未来的竞争中,企业欲通过保持自身的核

心竞争能力而获续发展的优势,欲在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而人力资源的发挥就要求管理者应跳出传统人事管理的误区,树立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念。

第五篇:浅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根据定义,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即: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在现代企业乃至企业集团化的发展道路上,人力资源显重要,“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为“资源”,注重产生和开发,这就在极大程度上驳斥了将人视为“工具”的传统人力管理的不成熟看法。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我们说什么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只有人才才具有无可替代的、不能复制的优势。作者:penggwell版权所有,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

有效地利用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才能,可以推动企业战略的实施,促进企业的飞跃发展。员工的工作绩效是企业效益的基本保障,企业绩效的实现是通过向顾客有效的提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出来的。而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施对提高企业绩效有益的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来发挥其对企业成功所做出的贡献。从企业战略上讲,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战略杠杆能有效地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结合,能有效推进企业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和国际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很难有哪个企业可以拥有长久不变的竞争优势。往往是企业创造出某种竞争优势后,经过不长的时间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从而失去优势。而优秀的人力资源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很难被其他企业所模仿。所以,正确的人力资源战略对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战略的目标就是不断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本总合。扩展人力资本,利用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才能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人力资源工作就是要保证各个工作岗位所需人员的供给,保证这些人员具有其岗位所需的技能,即通过培训和开发来缩短及消除企业各职位所要求的技能和员工所具有的能力之间的差距。当然,还可以设计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薪酬

系统、福利计划、提供更多的培训、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计划等来增强企业人力资本的竞争力,达到扩展人力资本,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目的。

问题与不足

1·管理中“拿来主义”的观念的问题

“拿来主义”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经常犯的毛病,也是现代国内企业一贯的诟病。“有用,为我所用。无用,为我所弃。”这的确节省了企业一部分开销和短期利益,也无可厚非获得了短期发展,见到了“拿来主义”的“成效”。但是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企业人才全部奉行“拿来主义”吧,只靠个别尖端人才或者高管来创造我们的企业价值简直是痴人说梦,在法制逐渐健全和完全市场化的今天作为核心竞争的人才资源不可能说拿来就拿来说丢掉就丢掉,这点在新《劳动法》中尤为突出。企业业绩不应该建立在压榨为企业出力的员工头上。恰恰相反企业人才必须靠自身培养和发现,这点在许多外企中常有见到,外企的人力资源管理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他们对于职工的培养、职业前景的规划可谓用心,正是如此,才有众多的人才汇聚到外企中去,我想,外企吸引人的绝不仅仅是依靠高薪,事实上,我们个别私企,甚至国企的薪金水平也不会与有些外企差。关键还在于两种企业下的文化氛围,归结到根本原因了就在于企业的人力开发水平。2·管理中重心的问题和不足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事”和“物”为核心,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下什么是“事”、“物”和“人”,我以为“事”和“物”,应该是可以归结为相关的制度、奖惩措施等,这些是可以物化的东西,同时,这也是过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重点的管理手段。而“人”呢,我以为应该是指人力部门对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计划等提升人力资源能力的一些措施。如果我的理解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即便在今天提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仍然不能不要一套严格的“事”和“物”来限制,否则,我们虽然称以人为核心,但很可能会形成因人设事,因人而异的情况。我以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是要打破过去存在于企业中的各种关系网,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如果不能打破这些关系网,没有一个严格、公平、公正的制度,是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事”和“人”是同等重要的,或者说是互为基础的。

3·管理视野上的问题与不足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是招募新人,填补空缺。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具有这种功能,还要担负工作设计、规范工作流程、协调工作关系的任务”。从这个方面来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其管理范围和管理视野较过去的人事管理有很大的拓展,可以说重点和着力点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这样的体制下,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素质要求非常高,因为他不仅要具备现代人力管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具备相当的企业管理经验,这样他才能够进行工作设计和工作流程的规范。就国有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结构,其中大多数人都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固有人员,从观念上和知识结构上,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果以这些人为主体,来推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在国有企业中推行现代管理制度中鲜有成功范例,应该说人力资源管理是个重要的障碍。

4·管理组织上的问题与不足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打破过去劳动人事管理模式下的条条框框,这涉及到许多企业中既得利益的分配的问题,所以这对企业来说是个难题。实际上,我觉得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将重点放在工作流程、工作岗位、激励机制有效性、合理性的评估上,放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调度上,而对于具体的岗位设立、薪酬激励办法以及薪金的发放应该由其它专业的部门(譬如财务)来制定和操作。这样也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切合企业实际,也利于使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不至于成为一个绝对的权力部门,因为,分散的权力、有制约的权力才是符合现代企业发展方向的。

只有找到问题克服不足才能建立一个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可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可以指导企业的人才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从而使人才效益最大化。将人力资源由社会性资源转变成企业性资源,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现实劳动力。

措施和途径

1·制订人力资源计划

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评估组织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收集和分析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方面的信息和资料,预测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发展趋势,制订人力资源招聘、调配、培训、开发及发展计划等政策和措施。

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与财务等部门合作,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开展人力资源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核算工作。人力资源会计工作不仅可以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身,而且可以为决策部门提供准确和量化的依据。

3·岗位分析和工作设计

对组织中的各个工作和岗位进行分析,确定每一个工作和岗位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包括技术及种类、范围和熟悉程度;学习、工作与生活经验;身体健康状况;工作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情况。这种具体要求必须形成书面材料,这就是工作岗位职责说明书。这种说明书不仅是招聘工作的依据,也是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的标准,进行员工培训、调配、晋升等工作的根据。

4·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选拔

根据组织内的岗位需要及工作岗位职责说明书,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如接受推荐、刊登广告、举办人才交流会、到职业介绍所登记等从组织内部或外部吸引应聘人员。并且经过资格审查,如接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年龄、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审查,从应聘人员中初选出一定数量的候选

人,再经过严格的考试,如笔试、面试、评价中心、情景模拟等方法进行筛选,确定最后录用人选。人力资源的选拔,应遵循平等就业、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原则。

5·雇佣管理与劳资关系

员工一旦被组织聘用,就与组织形成了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相互依存的劳资关系,为了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就员工的工资、福利、工作条件和环境等事宜达成一定协议,签订劳动合同。

6·入厂教育、培训和发展

任何应聘进入一个组织(主要指企业)的新员工,都必须接受入厂教育,这是帮助新员工了解和适应组织、接受组织文化的有效手段。入厂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的历史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规划、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障和质量管理知识与要求、岗位职责、员工权益及工资福利状况等。

为了提高广大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技能,有必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对于管理人员,尤其是对即将晋升者有必要开展提高性的培训和教育,目的是促使他们尽快具有在更高一级职位上工作的全面知识、熟练技能、管理技巧和应变能力。

7·工作绩效考核

工作绩效考核,就是对照工作岗位职责说明书和工作任务,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并给予量化处理的过程。这种评价可以是自我总结式,也可以是他评式的,或者是综合评价。考核结果是员工晋升、接受奖惩、发放工资、接受培训等的有效依据,它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检查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8·帮助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有责任鼓励和关心员工的个人发展,帮助其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并及时进行监督和考察。这样做有利于促进组织的发展,使员工有归属感,进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效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帮助员工制订其个人发展计划时,有必要考虑它与组织发展计划的协调性或一致性。也只有这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才能对员工实施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促使个人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

9·员工工资报酬与福利保障设计

合理、科学的工资报酬福利体系关系到组织中员工队伍的稳定与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员工的资历、职级、岗位及实际表现和工作成绩等方面,来为员工制订相应的、具有吸引力的工资报酬福利标准和制度。工资报酬应随着员工的工作职务升降、工作岗位的变换、工作表现的好坏与工作成绩进行相应的调整,不能只升不降。员工福利是社会和组织保障的一部分,是工资报酬的补充或延续。它主要包括政府规定的退休金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节假日,并且为了保障员工的工作安全卫生,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教育、良好的劳动工作条件等。10·保管员工档案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责任保管员工入厂时的简历以及入厂后关于工作主动性、工作表现、工作成绩、工资报酬、职务升降、奖惩、接受培训和教育等方面的书面记录材料。

四、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意义

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及开发的过程。

通俗点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等内容和工作任务。当今,“科教兴国”、“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国家的方针政策,实际上,谈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只有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有效的管理,一个国家才能繁荣,一个民族才能振兴。在一个组织中,只有求得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人才、有效开发人才等,才能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和个人价值的实现。针对个人,有个潜能开发、技能提高、适应社会、融入组织、创造价值,奉献社会的问题,这都有赖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张德教授曾在其著作中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意义是:

1.通过合理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并且指出:人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的有效技能最大地发挥。

2.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最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查发现:按时计酬的员工每天只需发挥自己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个人的饭碗。但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其潜力可发挥出80%-90%。

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发展,最终目的都要落实到人--一切为了人本身的发展。目前,教育和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自然成了现代管理的核心。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不仅是当前发展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长期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更是一个现代人充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措施。

下载人力资源管理与学习型组织构建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力资源管理与学习型组织构建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开发与建设,取决于是否能够充分挖掘员工的智力资源,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是把经......

    2006年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本站推荐)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人力资源管理考研试题人力资源管理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平衡记分卡(BSC)2、素质或能力3、纯基薪计划4、岗位5、评价中心二、......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塑造学习型企业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塑造学习型企业 在人生的悠悠岁月中,在人类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企业的成败,多少国家的兴衰,纠其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管理是否得当,总是不可回避的重......

    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研究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论文题目: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研究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研究姓......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目的与意义(定稿)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目的与意义 1.理论上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性格”,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人......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观后感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观后感 曾有一份调查表明:在国内有60%以上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至少对绩效考核的结果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如果取消绩效考核制度不会影响工作效率;更有......

    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

    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 摘要: 世界经济的发展异常迅速,不仅是科技、经济、社会制度、管理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对中美人......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班级:工商管理06姓名:李杨学号:***2摘要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具有深层次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