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看待小学生作文抄袭问题
怎样看待小学生作文抄袭问题?
我家邻居妈妈一天晚上找到我说:她的女儿上学回家后,哇哇大哭,原因是写了一篇叫做《买菜》的文章,里面的内容是她帮妈妈去菜市场买菜,与小贩讨价还价,以及靠自己经验来挑菜的事。这篇作文被老师表扬了,并读给大家听。然后让大家学习学习后重写。这小学生的同桌便学习着写了一篇《买豆腐和买黄瓜》的作文,内容几乎一样,就是买的东西变了变。结果,那小学生看到了便觉得自己的文章被抄袭了,觉得很委屈,就告诉了老师,结果老师不但不管,还说,没关系啊,就让你的同桌学习学习嘛!那小学生当场就急的哭了。回家后就向妈妈哭着诉委屈。
我跟她解释说:“一般小学生作文练习后,老师总爱找一些范文供其他学生来学习。如果本节课的作文普遍很差,便会让学生重写,并注意范文。”
第二篇:如何看待论文抄袭
怎么看待论文抄袭
在现代,论文抄袭现象已经是司空见惯。现在很多人不用再为了写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烦恼了,因为他们懂得在电脑上“复制”,“黏贴”; 现在毕业论文不再是莘莘学子展现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越来越像师生间的一场“战争”。他们之所以要抄袭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时间,而且如果自己写的话很难写出一篇好的论文。而许多将要毕业的学生表示,由于就业压力很大,毕业论文的写作又是安排在找工作的时间,因此在论文写作上所花费的工夫越来越少,所以难免存在抄袭的现象。那么论文抄袭是否恰当呢。
我坚决反对论文抄袭,写论文有很多积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写论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作为当代大学生写作能力是很重要的!这不仅是展现自己文采而且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再者,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以后的工作经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或者是公司员工等都有可能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如果论文我们一味的去抄袭的话很难真正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其次,写论文是有有利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克服缺点。在写论文的时候可以知道自己的
知识面是否足够宽,可以了解到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可以了解自己的写作功底如何。从而,我们就可以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弱项,不对提升自己。
最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具有开拓精神。而编写论文就恰好就需要一定的创造能力。论文需要在一定的文化功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论文抄袭只是复制别人的思想观点,没有自己的创造力也没有自己的见解。对于个人的发展是没有什么用的。
第三篇:怎样看待宪法修改问题
法律是社会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改革开放使宪法的修改更加附有时代性格
原来的公权利得到一部分的削弱
人们更加注视私权利的保护
关键词] 修宪 民主 宪政 财产权 迁徙自由权 公民基本权利 宪法解释制度
一、修宪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法治应该包含两方面的涵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1](第119页)这句至理名言提示了法律的本质要求:即良法至上。纵观世界上法治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不论他们人口多寡、地域大小以及历史文化概貌有多大差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有一部良法并赋予其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宪法权威的确立又有赖于宪法规范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动态和谐。宪法必须保持足够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如果频繁的行使修宪权和制宪权,就无法保持宪法的应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损害宪法的权威。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宪法的稳定性与宪法的权威不一样,后者是绝对的,而前者则只能是相对的。”[2]所以宪法规范又必须有适应性。“经验知识告诉我们,法必须受到人民的尊重,然后才有尊严,然后才会发生作用,但„法‟也唯有能够适应和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然后才会为人们所遵守。”[3](第179页)换言之,即科学的宪法是宪法权威确定的前提。一部科学的宪法能够完整的反映人们的宪法观念和价值追求。而使宪法科学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修改宪法。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宪法必须随着时间和社会情势的变化而变化,宪法不在变化中自变,就会因其不变而为社会所推翻。在这种情景下,更不能奢谈宪法权威和法治。[4]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尽管只有7条,但宪法修改的相关规定便占据一席之地。随后成文宪法国家就相继效仿。在《世界宪法大全》一书上册收录的各国共80余部宪法中,就有60余个国家在宪法中明文规定了宪法修改的主体、修改范围和程序等问题。”[5]世界上几乎没有不被修改的宪法,“修宪”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增强宪法的活力,维护宪法的权威,实现宪法价值,这也就是修宪的价值。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宪法修改机制并保障修宪权的恰当行使,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我国现代宪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那么,什么是修宪呢?修宪,即宪法修改,是指在新的宪法产生后,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需要对宪法规范做出适当变更的宪法创制活动。修宪的对象是宪法规范,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变更宪法形式,如宪法规范的构成方式;另一方面是宪法规范的内容。宪法规范的内容可以通过修宪予以废除、改变或者增加。这也是当
今各国修宪的主要方面。从各国宪法创制实践看,修宪都以不改变原有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基本社会制度条件为限。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修宪”对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从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国现行宪法颁布施行至今已20年了。在随后的实践中,在1988年、1993年、1999年,中国又对现行宪法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八二宪法公布施行20周年时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是宪法得以充分实施和不断完善的根本原因。实践没有止境,宪法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发展要求,根据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的新经验和新知识,及时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的某些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使宪法成为反映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宪法。特别是八二年以来的三次修宪,使现行宪法更符合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核心精神,提高了宪法的权威,[6]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纵观这三次“修宪”,也有种种缺陷:其一,是修宪的内容集中在经济制度方面,三次修改共通过17条修正案,有11条约2/3涉及经济制度,对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制度的完善关注不足;其二,是修改后的宪法规范仍纲领性有余而规范性不足。[7]因此,中国宪法中政策性内容过多是我国宪法频繁修改的一个原因。其三,修宪过于频繁,削弱了宪法权威和公民原本就十分薄弱的法治和宪法意识。一部法律之所以被百姓信仰,就是因为它在司法实践中不断的被应用,不断的被认可和遵守。但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中,宪法却被人为地长期“虚置”,让它处在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很多时候,人们几乎忘记了宪法的存在,忘记了自己本该享有的宪法规定的权利。因此我们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中国宪法权威不高,作用有限。这固有宪法实体内容与现实不协调的原因,更关键的在于宪法运行实施的程序安排及不合法。这就是为什么在依法治国的文明社会的今天会有“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齐玉苓案,[8]会有“中国违宪审查第一悬案”的孙志刚案件,[9]还会有“不明不白被关十二年”的杨志杰案。[10]
宪法的精神和内容本身不允许宪法经常被修改。什么是宪法?“宪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1]宪法根本性质就在于它调整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它主要调整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实质上是人民授予政府权力的契约。没有稳定性和权威性,宪法难以为“宪”,契约也就无法保障,也就会出现无数个孙志刚案件。一部宪法一旦制定,靠它的权威性得以实施是第一位的,而权威性又需要稳定性来维护。怎么才能解决宪法为了追稳定性而产生的滞后性、保守性的矛盾呢?对此学者们的观点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探索、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对今后社会发展做出全面的规划。因此目前只能对宪法进行部分修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行宪法问题太多,小修小补无济于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如莫纪宏博士认为,应对现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基于江泽民所提出的“三个代表”的精神和要求做全面、系统的修改,使宪法担负起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杨海坤教授则认为应该为全面修宪做好重复的理论准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对现行宪法的零打碎敲式的修补,由于缺乏长期的通盘考虑,使人愈加感到宪法思路的杂乱无章,与其如此“还不如另起炉灶,缜密论证,尽快制定一部符合宪政要求的新宪法”。
[12]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应完善我国的宪法解释体制,充分发挥这一宪法变迁的优势。我想,在“制宪”还不成熟的现在,广义的“修宪”是可行的。对于广义的“修宪”,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1)可改可不改的就不改,以维护宪法的稳定性。
(2)能通过实践本身解决的就让实践去解决。“如宪法司法化可以解决许多违宪的问题”。
(3)根据1982年宪法第67条明确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具有解释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13]启动至今尚未建立具体配套的操作程序和机制的宪法解释制度,在改革开放的精神指导下,对之加以扩大解释,“逐渐的将现行宪法关于宪法解释的规定制
度化和具体化。”[14]在“修宪”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用宪法解释代替大部分“修宪”,以保障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4)如果宪法的规定妨碍必要的制度建立和制约社会发展,在结合宪法解释及成熟的思想理论的条件下,可以部分修宪,条件成熟时可以全面修宪。
这四点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但在民主与法治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广义的“修宪”应该被人民所重视,并且广义的“修宪”也是较为切实可行的。
二、关于我国修宪的设想。
修宪”是“宪法制定者或者是依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修改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的主题对宪法规范中不符合宪法指定者利益的内容加以变更的宪法创制活动。”[15]各国修宪的主体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也有很大的差别。
我国修宪的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首要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因此我国的修宪体现了人民民主的要求。我国现行宪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常务委员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16](第64条)这样规定就将宪法修改的合理性和现实性紧密结合起来,使我国“修宪”能够准确的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体现人民民主。
中国宪法内容庞杂,除了传统宪法所包括的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利两部分外,还有大部分关于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政策方面的内容。八二宪法颁布至今,已经有过三次的部分修改,可修改的内容集中在经济制度方面。而对于民主主体的广大公民的基本权利保护不足。我认为以后的重点应放在公民权利方面。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仅是宪政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17](第2页)我国法学界针对现行宪法公民权利列举不足的缺陷,认为应该对公民的财产权、迁徙自由权、生命权、思想自由权、罢工权、环境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给予宪法保护。联系我国的基本法和我国对已加入的两个人权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社会权利、经济权利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承诺的义务,我国宪法目前应该增添的公民权利只有迁徙自由权和生命权两项。对生命权的保护是基本的,在宪法中明示即可,而我国历来主张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则是更高层次的权利。根据理论准备的成熟程度并结合我国的生活实际,我认为公民基本权利中的财产权和迁徙自由权应成为以后“修宪”的重点。
第一,关于财产权宪法保护的完善。
现行宪法仅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就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做出了相关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同时还规定保护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第十一条第一款)、私营经济(1988年修正案第一条)以及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第十八条第一、二款)[18]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现行宪法之中有关私人财产权保障的规范体系也显示出明显的内在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障对象的局限性,即基本上偏重于对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的保障,也就是主要偏重于对公民生活资料的保障,而民间掌握的大量生产资料尚未得到合法地位,得不到宪法保护。
(2)规范体系的不完整性,体现在财产权保障规范仅仅由保障条款和制约条款构成,而缺少损害补偿条款。
(3)保障对象法律性质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有关公民财产权保障的规定,置于第一章总纲部分,融入宪法有关社会经济制度中。
这三方面同时构成了我国财产权的宪法保护的致命缺陷,所以在“修宪”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将财产权置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一章中,作为公民基本权利加以保护。其
次,在程序规范设计中,应遵从现代国家的通常做法。现在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制度的规范内容主要蕴含了三重的结构,即不可侵犯条款;制约条款和征用补偿条款。三层结构相辅相成,环环相扣,不可分割。我国的财产权宪法保护体系也应该含概这三部分内容。
第二,关于迁徙自由权的宪法保护
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2条规定看,迁徙自由包括国内迁徙自由、国际迁徙自由和归国自由。我国五四宪法也曾赋予公民迁徙自由权,但现行宪法取消了这一公民权利,主要是考虑到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不能为公民的迁徙提供充足的、可供自由选择的条件。实际上,我国国民经济已逐步发展壮大,类似孙志刚案件的层出不穷,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并且迁徙自由权本应就是公民享有的宪法权利,在民主法治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不应该漠视这一权利。(根据我国法理和宪政原则,以及惯常的司法实践,公民应当享有,而宪法没有规定的权利,公民不得享有。)[19](第219页)在修宪规范设计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公民有迁徙自由,不得侵犯。
三、修宪是我国实现宪政的需要。
“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20](第732页)
《宪法词典》认为,“宪政,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和法制的结合,构成政权的组织形式。”[21](第351页)“没有宪法的存在是谈不上宪政的。”[22](第90页)“宪政以宪法为起点”,“宪法是宪政的前提”[23](第160页)我国著名宪法学家张友渔曾经对宪政概念作过精确的表述:“所谓宪政就是拿宪法规定国家体制,政权组织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而使政府和人民都在这些规定之下,享有应享有的权利,负担应负担的义务,无论谁都不许违反和超越这些规定而自由行动的这样一种政治形式。”[24](第100页)宪政具体是干什么的呢?一方面是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另一方面要制约公共权力,包括政党权力、立法、司法、行政权力都应受到制约。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若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25](第154页)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制约公共权力,说到底就是要有一部科学的良法并赋予其绝对的权威,使宪法付诸司法实践。而在现行宪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实现这两个方面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修宪”。
第一,从理论上分析:“修宪”能加强宪法的正当性、确定性、功能性和调整性。而这也正是“现代宪政应当具有的四个基本内容:宪法的正当性、宪法的确定性、宪法的功能性和宪法的调整性。”[26](第19页)
(1)宪法的正当性是宪法的产生应有充分的理由,是正当的,符合一般正义原则的要求。宪法的正当性要求宪法必须是人民主权的产物,创制宪法的目的必须立足于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最大程度实现人民利益。宪法的正当性还应包括“制宪”的正当性和“修宪”的正当性。
(2)宪法的确定性是指处于实践状态的宪法规范本身具有肯定的特征。内容模糊的宪法规范是无法予以实施的,因而也就不可能通过实施宪法来达到实现宪政的目的。我国现行宪法的确定性不是很完善,在全面“修宪”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部分“修宪”及启动宪法解释制度无疑是最好的途径。
(3)宪法的功能性是指宪法规范具有比较明晰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宪法规范应当是最基本的法律规范,任何普通的法律规范的产生,其内容必须以宪法规范的要求为前提,并不得与宪法规范相抵触;宪法规范必须在实践中能够对现实的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发挥社会行为规范的调整作用。现代宪政的一个根本原则是“一切权力都是有限的,权利原则上是无限的。”(特殊限制除外)因此我们要通过“修宪”实现一个“有限政府”:“一个某些领域永远无权做出决定的政府;一个像普通公民一样手法和负责的政府;一个内部有分权和制衡制度的政府。”[27]因此政府职能和权利是有限的,只有这样宪法对国家权力以及其他公共权力的运作、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能够起到现实有效的调整作用。一个不能在实践中对一个国家的国家权力的行使,公民权利的实现起到现实的保护作用的宪法,是不符合现代宪政的基本要求的。而要想符合现代宪政的基本要求也只有“修宪”。
(4)宪法的调整性,是指一个在实践中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起到现实的调整作用的宪法,必须具有与实施宪法要求相适应的监督、评价、调整和制裁手段。没有这些必要的实施宪法的调整手段,就无法对违宪事件加以违宪追究。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作为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提出“违宪审查”,强调健全宪法监督机制,宪法解释机制,及时纠正一切违宪行为。因此,我们可以以当今“违宪审查”第一悬案为契机,激活中国违宪审查制度,并同时推动宪法实施监督制度及宪法解释制度。
第二,从历史角度考虑,百年宪政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回顾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我们以后“修宪”的重点也应放在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上。这是因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程度是宪法转为宪政的关键,而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保障则是宪政的核心价值和指导思想。[28]但是中国百年宪政之路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方向,从清末立宪至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从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到1999年宪法修正案“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制定与实施,百年宪政,跌宕起伏。虽然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己已经站在宪政的路口”[29](第41页)但毕竟“中国还没有实现宪政”。宪政仍然仅仅“是中国为其完全实现而为之奋斗的目标和理想”。[30](第589页)宪政在中国一开始就是被作为一种富国强兵的工具而不是人们普遍的价值认同;[31]宪法本身更多的是被用作一种政治策略,而不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而对宪政工具化的理解和接受,在亚洲国家中相当具有普遍性。[32](第64页)这就是我们一直所走错的方向,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百年宪政之梦为什么还那么遥远!
以前文反复所提议的修宪以及今后修宪的重点放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上,不仅是完善现行宪法的需要,也是在现行宪法的前提下实现我国宪政的需要。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我们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梦想。不知是历史戏弄我们还是社会进步和成长的代价,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民主建设和宪政追求仍旧处于起步阶段。今天我们又站在历史的关节点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国家权力提出新的变革要求,公民的权利和民主自由需进一步保护,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只靠“修宪”,走宪政之路是必然。正如江泽民在报告中所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在迈向市场经济以后,首先应通过“修宪”型塑一部科学的宪法,然后有步骤地推进宪政建设,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将以保障个人权力利核心的宪政理论与民主理论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开启宪法时代,实现百年宪政。也就是民主和宪政结合起来,因为宪政是民主的最根本方式,也是中国的必经之路。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说:“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也。”
百年后的今天,再重温这段话,诚哉斯言。
第四篇:小学生抄袭作业问题之初探
小学生抄袭作业问题之初探
嘉陵文峰二小 刘建平
作业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做。只有通过自己做,自己思考,自己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完成作业,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如果小学生不是自己做而是抄别人的作业,那就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因此,对于学生抄别人作业的现象,教师不能等闲视之,而要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改正。
有的小学生为什么老是抄别人的作业呢?
(1)、自己不懂做作业是根本的原因。小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荣誉感都强,凡是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有时别人代他做就不高兴,争着要自己做。所以,如果他自己会做的话,是不会老是抄别人的作业的。有可能上课听不懂,课后不复习;有可能是不喜欢听课或者没有认真听课,而老师对作业的收取时间又是统一的,为了按时完成作业他们就只好抄袭。总之,学生老是抄别人作业,反映了他们自己没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2)对作业不感兴趣。因为自己不懂,老是做错的多,老是被老师在作业本上打上“红杠杠”,因此经常被批评。为此对作业就失去兴趣。但不做作业、不交作业又不行,就只好炒别人的作业来应付了事。(3)智力较低、怕难、怕动脑筋。有的作业,象解决问题这类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动脑筋才能解答,有的动了脑筋还不一定能解答。有的学生智力较低,思维能力差,自己不会做,怕难、怕动脑筋,就图方便,就养成了老是抄别人作业的习惯。
(4)、想得高分数,好得表扬、奖励。抄作业当然是抄成绩好的同学的,因此,企图用抄作业来得高分数,来得到表扬和奖励,如果教师为能查出作业是抄别人的,有的家长又总是以分数高低来奖励孩子,这样,为了得高分数,受奖励,也会促使小学生去抄别人的作业。(5)、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好玩的年龄,部分学生往往迷于电脑游戏或者上网聊天,为了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腾出更多的时间玩,他们就选择了抄袭。
(6)作业时间安排不好,被挤掉了。有的小学生做家务较多,看电视多,有的放学贪玩等,把做作业的时间占去了,要自己做来不及了,就只好抄别人的作业了。
(7)各科的作业太多,学生为了按时完成,不得不抄袭.(8)各种参考答案唾手可得,抄袭起来容易.抄袭作业,学生也有“苦衷”,这促使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1)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喜欢听课,提不起听课的兴趣,与我们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往往只注重对知识的教学,却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对教材研究得很透彻,讲得很仔细,可是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得不够,心中没“装”学生,因而就形成教与学的脱节,学生学不到知识,不懂得怎样做作业,自然会想到抄袭了。如果我们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在讲课时关注全体学生,在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不同层次布置作业,真正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基本上是可以避免的。
(2)反思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自觉性不高,自主合作学习不到位,他们往往迷上电子游戏、上网聊天等,出现这种情形,老师就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指导,对那些自主性不强的学生,要正确地引导他们,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所带的六年级一班有一位男同学,基础比较好,人也很聪明,五年级时在班上是前十名的学生。但五年级第二学期一开始,我就明显地感觉到了他的成绩在下降,经常抄袭作业。后来,我了解到他迷上了上网耍游戏,父母对他失去了信心,他也变得自暴自弃了。知道这一情况后,我首先找到了他的家长,与他们进行了真诚的沟通,确定了老师、家长共同配合教育学生的计划。接下来,我利用课余时间,多次找到这位同学,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交流,让他讲出自己的困惑和内心的真实感受,消除了他的戒备心。最后,我结合综合实践课的学习活动,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上网耍游戏利弊谈”的辩论会,并让这位同学担任主持,总结发言。这位同学结合自身的例子,总结上网给他带来的种种坏处,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现在,在这位同学的作业本上,再也见不到抄袭的痕迹了。
(3)反思自己的检测方法。教师一般一个单元检查一次,学生又较少时间复习,对知识掌握得不牢,检测下来一般不理想,学生就失去信心。可通过课堂小检测、周周清、月月考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学生“不懂”的真正原因及时要求学生弥补“双基”内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可以一定程度得到较高分数,从心理上得到一些满足,从而提
高自己的自信心。通过辅导,让所有学生真正能举“一”。在学生能“举一”的基础上,根据个人能力考虑是否使其“反三”。
(4)反思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精辟的指出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从而能够自觉地、热心地、专心致志地、念念不忘地去从事学习,才是可贵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当然要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让每个学生学习后有成就感。这样,学生学习后成绩得到肯定,体验到精神上的满足,慢慢地就有学习兴趣了。
(5)反思自己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诚信”品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可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从小养成“诚信”;还可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使学生不至于用抄作业来得高分数。
(6)反思自己布置作业是否适量。教师要真正理解“减负”的意义,要为学生减负。布置作业要按课标要求,不要为片面提高质量,而给学生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要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
(7)反思教师的作业策略.首先,针对部分学生懒得自己动手的毛病,我们可以尽可能选择在课堂上或自习课上让学生完成作业。其次,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布置与别的同学不同的作业,让他们也体验到独立完成作业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针对班级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相关习题,让学生自己进行选做。最后,教师布置的作业不一定都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学生喜爱的一些手工制作、绘画、上网搜集材料等作业,这样也就可以避免一些学生抄袭作业了。
另外,要求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对于小学生,贪玩、自觉性差,教师可根据情况,请家长配合教师,在家长的监督下合理安排时间,周一至周四的作业,放学回家必须先完成作业,然后再玩。如果放学回家先玩,玩到天黑,吃了晚饭,瞌睡已来了,还做什么作业?假期作业按计划每天完成一部分,不要先玩,等到要开学了才马马虎虎地去做。
总之,学生抄别人作业的现象是令所有老师头疼的事情,要彻底让学生改掉,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只有不断摸索,实践,才能让学生逐步改变这一陋习。
第五篇:怎样看待小学生数学学习的
怎样看待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粗心”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易导致计算错误和失误。我们往往认为这是学生“粗心”造成的。根据我的教学经验,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在计算和读题中出错,不能仅仅归结为粗心,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感知错误
2、思维定势的干扰
3、技能缺陷
4、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对于一些基本类型的应用题要注意“变式”的运用,可以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问题进行转化,把某个条件转化为实质不变而表达形式不同的条件,促成知识转新为旧化异为同,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总之,要克服“粗心”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还要坚持一定的时间,效果才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