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思想与诗教文化

时间:2019-05-13 16:1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孔子思想与诗教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孔子思想与诗教文化》。

第一篇:一、孔子思想与诗教文化

一、孔子思想与诗教文化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全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

(一)不朽的中华儒学文化的奠基人

1、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学大厦,把伦理规范建构在家庭亲情之上。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2、以人性需求为核心的儒学理论,把礼仪制度解释为人的内在情感。

仁者爱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以人道主义为外在情感行为方式,把社会等级关系变换为博爱秩序。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退朝,厩焚,伤人乎,不问马。

4、以人格独立为儒学的终极目标,把社会价值变换为个体的实践追求。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二)永远的属于全世界的教育家

1、平等的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童子(愚童)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教人以进),不与其退也(不教人以退),唯何甚(太过分)?人洁己(自新)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不管以往)。

2、崇高的教育目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人性化的教学原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躬行的学习方法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三)美丽的中华诗教文化的开拓者

1、思无邪:美化心灵的诗教宗旨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故《诗》之失愚。

2、言志缘情美言:全面发展的诗教特征

《乐记》: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队列),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3、兴观群怨:充满活力的诗教功能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朱熹说:赋则直陈其事,比则取物为比,兴者托物兴辞

《汉书·天文志》:西方为雨,雨,少阴之位也。月失中道,移而西,入毕,则多雨。故《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小雅·渐渐之石),言多雨也。

孔子诗教理论架构

诗教目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诗教特征:言志特征,“诗言志,歌永言。”(《尚书》)美言特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辞达而已矣”。(《卫灵公》)审美特征,“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诗教标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诗教过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

诗教方法:“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游于艺”。(《述而》)

诗教价值:“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诗书礼易乐春秋:经典的教学用书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五)高扬个体人格的中华美育创始人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揭示了孔子美丽人格的发展过程。

《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揭示了孔子对永恒与瞬间、万物与一体之美的顿悟。

1、人类文明审美理想的升华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2、艺术而美丽的教育过程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3、尽善尽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审美境界

《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

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述而》“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4、朴素含蓄的自然美育形式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雍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

5、中和为美的评价标准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过犹不及”(先进)

孔子的教学实践语录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子曰:“为命,裨谌(biche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子曰:“辞达而已矣。”

不学诗,无以言。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运用兴观群怨范式指导阅读

例:诗经 · 关雎

开始:配乐朗诵或齐诵这首诗

兴:①关关雎鸠„②参差荇菜„

以比兴手法将读者引入诗的意境

观:①古代青年纯洁美丽的恋爱过程„

②古代青年对婚姻家庭负责任的态度„

③古代青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表现„

通过“观”认识了古代青年的情感世界

群:①反复诵读,体验本诗的韵律、节奏带给读者的音乐美感受

②讨论交流,本诗的心理描写、场景描写带给读者的生活美感受

怨:① 写一篇读后感(传阅)

② 写一篇诗歌评论(传评)

结束:背诵全诗

借鸿雁诗求助

春秋时期,邦国林立,各自为了争当霸主,呈现出复杂的政治局面。鲁文公十三年是公元六三八年的事情。当时地处山西的晋国通过经济、军制的改革,逐渐强盛起来,它企图战败另一个强国楚国,从而达到称霸的目的。

而地处河南荥阳一带的郑国是个小国,它很怕晋国吞并它。这时,郑国的国君与地处山东的鲁国国君鲁文公相会在棐这个地方。郑君想和晋国修好,但要找一个说客,他希望鲁君到晋国去为他说说情。

那天晚上举行宴会,席间,郑国大夫子家(即公子归生)先赋了《诗经》中《小雅.鸿雁》这首诗。这首诗的第一章是这样的: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子之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这首诗写侯伯哀恤鳏寡的征劳之苦,是一首反对统治者强征徭役的诗。子之就是指被征服役的人,劬劳指艰苦的劳动,矜人意思是可怜人。在荒凉的原野上,鸿雁沙沙地拍着翅膀飞向远方,人们却在服繁重的劳役,连鳏夫、寡妇也不例外,像牛马一样在田野里干活。

子家赋这首诗是取侯伯能哀恤鳏寡劬劳于野的意思,暗示郑国寡弱,希望鲁文公体恤他们,为他们去晋国说情。

以四月诗婉拒

子家赋完鸿雁诗,鲁国大夫季文子说:“寡君未免于此。”并即答赋了一首《小雅.四月》。这首诗的一二两章是: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这是一个丈夫历述自己行役、忧乱、遭祸、思隐种种复杂心情的诗歌,诗中说四月已是夏天,六月进入了盛暑,先祖不是他人,怎么能忍心让我受苦。秋天凉风凄凄,百草都枯萎了,乱离忧伤缠着人,哪里是我们的归途?

这首诗共有八章,从夏日远行,触及心中隐痛,埋怨祖先不能默佑。季文子赋这首诗是取行役窬时,思归祭祀的意思,就是说我鲁国亦有微弱之忧,婉言拒绝郑国的要求。《载驰》感动季文子

接着,子家又赋了《墉风.载驰》一诗的第四章: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这首诗写卫国被狄人破灭以后,由于宋国的帮助,遗民们在漕邑立了卫戴公为新的国君。戴公的妹妹许穆公夫人为了卫国的安全向大国发出求援。这几句是说,我走在祖国的原野上,一片碧绿茂盛的麦田,我要把国难向大国倾诉,希望他们急人所难前来救援。这里子家取其小国有难,盼望大国救助的意思,再次请求鲁国帮助。

这时季文子答赋了《采薇》的第四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是一首写戍边兵士的诗,前面写将士远别家室,历久不还;这一章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不敢安居之劳。路边开遍美丽的棠棣花,四匹公马拉着高大的兵车,然而为了战斗,岂敢安然住下,一个月中转移了三趟。季文子取其“岂敢定居”的意思,表示允诺了郑国的请求,愿为郑国奔走。

于是,这场交涉宣告成功,郑君拜谢鲁君,鲁君答拜郑君。这一场外交谈判不用普通的语言,而是全借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真是典型的“诗歌外交”。

第二篇: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

(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

(1)、“礼”的内涵: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3、孝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1)、孝与仁的关系。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一个人只有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外才不会犯上作乱,做出悖礼的事情;只有敬爱父母,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关爱他人,实现“仁”。孔子认为,“仁”是由“爱人”,即家庭的孝悌关系开始,逐步扩展的。(2)、如何做到孝?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和情感上去慰藉、尊敬和善待父母。因此,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敬”、“爱”、“顺”的观点。

“敬”指的是子女要发自内心尊敬父母,和颜悦色侍奉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爱”指的是子女关怀、体贴父母和温暖父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顺”指的是子女要承顺于父母,尽量不触犯父母,但孔子同时强调“顺”不是对父母毫无原则盲目顺从。“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4、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①强调处事有“度”,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③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但要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④要宽容包纳,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普遍的意义。⑤“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有借鉴意义。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得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不同于折中主义。

5、君子人格的塑造

(1)、“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2)、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3)、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4)、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5)、君子不党。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时还要“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教育

(1)、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2)、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①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③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

(3)、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

7、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孔子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他认为人的一切全在天地掌控中,人须秉持天道而行,不可胡为妄作。“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把“畏天命”当做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

孔子天命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心态,“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另外,孔子赞成敬鬼神,但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8、关于治国与安邦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严于律己。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

(3)、治国的基本方法在于“选才、富国、育人,立法”。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性善学说: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他认为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达到道德境界。

2、“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国君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主要体现在养民、教民两方面。

孟子认为养民首先要制民恒产,使百姓拥有土地;其次,还要使民以时,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做到“不违农时”。养民是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教民则是解决百姓的道德问题。“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另外,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3、理想人格:

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三篇:孔子思想

1、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2、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3、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4、自省 忠信

5、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6、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7、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8、无改于夫之道。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

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9、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10、“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

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

11、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12、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13、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

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14、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

15、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16、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

少后悔

17、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8、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

19、“仁义礼智信”为儒家“”,提出“仁、义、礼”,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20、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

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21、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22、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

23、仲由字子路,端木赐 ,字子贡

24、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25、中庸之道加上君子之道,是儒家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

第四篇: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反思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反思

反思一: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反思

在讲文化课时,我发现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在教学设计上,要以历史为主线,注意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又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做到新旧结合,力争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达到历史与其他学科水乳交融的整合。

我发现历史教学如果融入工程学、地理、美学、化学等多元因素,会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自然科学中认识历史,在地理的位置中理解历史,在美学的斑斓中享受历史,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也是未来教育的趋势。所以我们在第一线的教师要提高自己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多与其他学科老师合作,同时不断给自充电,拓宽自己的视野。

反思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反思

(一)本课教学设计基本上贯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即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指导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和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

1、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制订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3、选择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策略。

4、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本课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础教育课改所提出的“以发展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1、有机整合了“三维目标”。

2、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双提高。

(三)本课的教学对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运用进行了尝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打破常规,一反教科书先介绍两位科学家,后介绍两位思想家之顺序,而将其颠倒,并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统领全文,大胆创新,此举并不违反教学理论。

2、发挥了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自我反馈。

3、不歧视问题学生,发现和发展了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智能强项

反思三: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反思

说老实话,历史故事讲了这么久,自己开论坛的水平是越来越高,但是学生却是越来越懒了。每节课就等着听历史老师的故事,看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吹拉弹唱地讲评书似地上课,又有趣又轻松,多开心啊!

有时候为了哄学生开心,教学时候对重难点的把握,就处理得很不好。这课也犯了同样的毛病。在讲述思想家严复的时候,我把赫胥黎的《天演论》高声背诵出来:“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凯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然后又联想到达尔文,又联想到进化论的诞生故事,七扯八扯的一大堆,学生与我都陶醉在各个历史人物和他们伟大之中,都幻想着要变成对中国的未来有价值的巨人,我突然醒悟过来:扯远了扯远了,打住!这就是我上课的毛病,反省了N次,屡教不改。

“乱扯”完毕,一堂课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马上让学生默写课文中涉及到知识。然后立马抽样检查,唉!居然,“詹天佑”就有不少人写错了两个字,“侯德榜”的“侯” 字好些人多了一竖,“林则徐”有的写成了“林则除”。“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解释,出的错简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所以说,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检查,仍是我作为老师必须切记的功课。另外,在讲科学家詹天佑和侯德榜的时候,我发现运用其他有关建筑或者化学知识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融入工程学、地理、美学、化学等多元因素,使学生在自然科学的神奇中认识历史,在地理的位置中理解历史,在美学的斑斓中享受历史,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往后要注意知识点的不足,不断给自充电,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五篇:柏拉图《理想国》的诗教思想探讨

[内容摘要] 理想国家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而诗教是其中重要一环。只有高度重视诗人的作用, 全方位发挥诗歌审美、教育和政治功能, 用“好的故事”教育儿童, 培养合格统治人材, 才能为理想国家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关 键 词] 柏拉图 理想国 诗教

什么是理想国家, 如何构建理想国家, 这是柏拉图全部人生活动的旨归。柏拉图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在实践层面上, 柏拉图创办学园, 致力于培养立法治国的人才, 而且三次远赴西西里, 辛勤教育叙拉古国王,努力使理想国变为现实;在理论层面上,柏拉图撰写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对话体著作, 其中《理想国》成于他思想成熟的壮年时期, 该书影响深远, 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永不过时的经典。柏拉图认为, 理想国家的建成是一个系统工程, 而诗教则是其中重要一环, 诗人及其作品在理想国家中是不可或缺的。

一、诗教: 理想国家建设的基点

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是从第二卷开始讨论理想国家建设这一课题的。而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我们的护卫者该怎样接受训练接受教育呢? ”

①为什么柏拉图要从这一问题开始他的理想国家建设的宏伟工程呢? 他指出, 因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讨, “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整个探讨的目标”

②。顺理成章, 柏拉图开始了像讲故事那样从容不迫地来讨论护卫者的教育问题。

他说道: “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 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③即一是身体教育, 二是心灵教育, 护卫者只有具备了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 才是一名合格的护卫者, 而身体教育的途径是体操, 心灵教育的途径是音乐。这里的“音乐”和我们今天的“音乐”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它泛指一切具有乐调节奏的文艺形式, 如史诗、戏剧、诗歌等。

诚然, 护卫者需要接受教育, 但对他们的教育, 并不是从他们取得这一职业资格开始, 而是要从童年时期就要进行严格的训练。一方面, 童年时期可塑性最强, 教育效果最显著, 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佳阶段, “在幼小柔嫩的阶段, 最容易接受教育的陶冶, 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型式, 就能塑成什么型式”

④;另一方面, 童年时期的教育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童年, 而且关系到一个人的成年乃至一生, “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 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 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 他就会就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 结果就会相反 等到长大成人, 理智来临,他会似曾相识, 向前欢迎, 因为他所受的教养, 使他同气相求”

⑤。在这里, 柏拉图区分了两种促进心灵的教育, 一种是“节奏与和谐”的教育, 即诗教, 一种是长大成人后的理智教育。一个人既要接受诗教, 又要接受理智教育。而在儿童时期, 人的理智尚未来临, 因而适应儿童的不是理智教育, 而是诗教。因而, 儿童教育要从诗教开始。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计划, 这一计划包括七个学习科目, 即“七科”教育, 分别为诗歌教育、体操教育、数学教育、几何学教育、天文学教育、声学教育、辩证法(哲学)教育。“七科”

教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分别对应于人生各个阶段。其中诗教属于“七科”教育的第一个层次, 对应于人生的童年阶段, 适宜于儿童的教育。所以, 柏拉图主张“先用故事教育孩子们。”因为, 儿童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 而形象思维异常活跃, 而诗教恰是寓教于乐, 采用大量的神话传说以及儿童喜闻乐见的英雄故事和人间奇闻, 极大地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理, 同时也让儿童在阅读和听说故事中接受心灵洗礼, 在潜移默化中移情易性,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教育只能从诗教开始, 诗人是孩子们的第一位教师, 诗人的作品是孩子们学习的第一门功课。

二、诗教: 用“好的故事”教育儿童

柏拉图的诗教思想是建立在对传统诗歌批判基础上的。虽然他把儿童的教育培养交给了诗人, 但这并不表明他对诗人是完全信任的。相反, 从为理想国培养合格统治人才这一宗旨出发, 他对诗人和他们的作品进行了严格审查, 认为他们大多数作品“我们必须抛弃”, 否则, “我们的护卫者从小就接触罪恶的形象, 耳濡目染, 有如牛羊卧毒草中嘴嚼反刍,近墨者黑, 不知不觉间心灵上便铸成大错了”

⑥。柏拉图是个诗人, 他深知诗歌对接受者即儿童的心理造成的巨大效应。“好的故事”对儿童产生好的影响, “坏的故事”则使儿童“不知不觉间心灵上便铸成大错”。因此柏拉图倡导诗教, 并不是一般的诗教, 而是倡导用“好的故事”教育儿童。

柏拉图深感忧虑的是, 我们的时代虽有大量传统诗歌广泛传播, 而它们大多良莠不分, 并不适宜儿童的教育。因此,柏拉图为了“净化诗歌”, 对传统诗歌进行了批判改造。他指出, 诗人在写作上不能随心所欲, 什么该写, 什么不该写, 诗人应接受监督和制约。因此, 柏拉图对传统诗歌尤其是影响深远的荷马诗歌进行了严格审查, 指出诗人在作品中关于诸神、神灵、英雄、冥界, 尤其在关于人的问题上说法有错误, 对儿童心灵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对此, 柏拉图一方面提出了著名的“删诗”说, 即直接删去荷马等人作品中不利于儿童教育的诗句, 另一方面,要为诗歌创作立定新规, 要求诗人严格遵守, “哪个艺人不肯服从, 就不让他在我们中间存在下去”

⑦。

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往往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一点柏拉图是深信不疑的。用“坏的故事”教育儿童, 与用“好的故事”教育儿童, 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坏的故事”常常导致灵魂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好的故事”则净化人的灵魂,使人的灵魂得到健康的锻炼。因此, 柏拉图说: “我们必须寻找一些艺人巨匠, 用其大才美德, 开辟一条道路, 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 如入健康之乡;眼睛所看到的, 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 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 潜移默化, 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时, 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⑧但什么是“好的故事”呢? 柏拉图认为, “好的故事”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其一是要有“美好的表现”, 即要有好言词、好音调、好风格、好节奏;其二是要有“美好品格”, 即要由“好的精神状态”, 它指“那些智力好、品格好的人的真正良好的精神状态”。儿童从小接受这样作品的熏陶, 就能成为一个“爱美的人”, 即“美人”, 这样的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 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种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

⑨。用柏拉图的话说, 这样的人是一个“兼美者”, 即实现了心灵美与形体美的融合, 这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三、诗教: 审美、教育与政治功能的整体运用

构建理想国家是柏拉图一生的梦想,他的诗教思想是实现这一梦想的重要一环。而他的诗教思想自身又构成了严密的整体, 即他以诗教的审美功能作为途径, 以教育功能作为中介, 以政治功能作为目的。

诗歌要在理想国家中获得一席之地, 必须要实现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政治功能的整体运用, 三者缺一不可。

柏拉图认为, 诗歌要发挥审美功能, 必须首先要确保有一个美的形式, 即要有“好言词、好音调、好风格、好节奏”。如此同时,这四者必须如影随形,融会贯通, 构成一个完美的表现形式。只有具备美的形式的诗歌, 才能激发人的喜爱之情, 才能负荷教化功能, 才能用于儿童的教育。其次, 诗歌还必须要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娱乐性, 只有这样, 才能适合儿童的天性, 那种抽象说教的诗歌, 不考虑儿童接受心理, 在柏拉图那里是没有位置的。因而, 诗歌的审美论文定制功能是诗歌的内在要求, 也是诗歌的教育功能和政治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

诗歌的教育功能旨在培养儿童感受心灵美的能力, 并进而促进儿童心灵的美化。正如王柯平指出的, 儿童“不只是接受诗乐的训练和审美的熏陶, 更重要的是接受道德的教育和心灵的塑造”

⑩。诗歌必须负载塑造儿童心灵、提升儿童灵魂的功能。而塑造人的心灵是一个更加艰难更加重要的工作, 为此, 我们“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 比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

与诗歌教育论文相关功能旨在塑造儿童心灵美不同, 诗歌的政治功能则旨在激发儿童的爱国热情, 培养儿童勇于承担国家职责的精神。正如方珊所说: “柏拉图的一切学术活动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文艺成了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工具, 文艺的政治工具功能被鲜明地突出出来。”

下载一、孔子思想与诗教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孔子思想与诗教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子外交思想

    孔子外交思想之我见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是中国外交实践蓬勃发展、外交思想流派百家争鸣的时期,原因是中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西周衰微、各个独立......

    孔子思想论文

    孔子,是我们的教育家,思想的指导者。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在这崭新的世纪里,和平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核心。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孔子思想论文,仅供......

    有关孔子思想论文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仁学思想。以下是“孔子思想......

    正确看待孔子及其思想

    正确看待孔子及其思想 我第一次接触到孔子思想是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中学初中语文课文有一篇“论语六则”。课文很短,摘录了《论语》的六句话。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大部分警句:......

    浅议孔子仁学思想

    浅析孔子仁学思想【内容摘要】孔子把“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并赋予其丰富的内容,使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以“爱”释“仁”,把仁看作是高尚人性的目标,是理......

    孔子仁学思想

    孔子仁学思想孔子主张恢复和巩固周礼的统治,周礼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亲亲上的,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培养人具有孝悌的品格是最基本的。孔子仁学另一个特点是由己而不由人,即......

    孔子思想论文

    论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中的实际意义 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在教育思想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创见。深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对现当代教育仍然有着......

    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案04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詹天佑带领中国铁路员工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掌握侯德榜将制碱奥秘公诸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