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升入初中的衔接期该做些什么
小升初的衔接期我们该做些什么
——读《中小学衔接研究与解决对策》心得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常常遇到家长带着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新”生前来咨询如何改变他们的学习境况。在阅读了《中小学衔接研究与解决对策》这本书之后,回头想想。书上的很多方法是可以借鉴的。下面我们先看看:小学升初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对于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同学,入学适应不良最为普遍。这些初一的新生大多为十二三岁的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比较差。他们在小学学习了五六年,早已熟悉了小学的环境、学校的老师,来到中学这个一切都是陌生的环境中,不仅环境变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要求也不同了,而且老师也从小学生为对象的未成年人语言,改变成速度、频率都快速的成年人语言。所有这些改变都会造成初一新生在心理上、学习上的不适应。
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表现出以下明显的差异:
⒈学习的课程门类增加,内容加深,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进入中学以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小学曾学习过的课程,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同时,物理、化学等课程相继开设,历史、地理、生物 1
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些学科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必需的文化素质积累,这就使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客观上大大增多了。老师的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除要求学生识记大量的定义、原理等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课程的增加,尤其是数、理、化等学科的增加,强化了学生对抽象逻辑思维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要求水准,因此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使一些学生感到苦恼的是,越想弄懂的越是听不懂或听得一知半解,越想记牢的越是忘得快,这就出现了对这么多的课程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从而不同程度地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这种分化与学习内容的深度、难度的加大有直接关系。
⒉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激烈的分化。①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初中成绩相关不大。而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却与高中学习呈明显相关。②经过初一的学习适应和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势,成绩的差异逐渐明显。到了初二,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自然科学课程相继开设,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变得很突出,学习好与差的差距会越拉越大。③随着各学科课程的深入,对于学科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和爱好,偏科现象逐渐明显。
⒊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小学时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死记硬背,进入中学后就不能适应了。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直接帮助逐渐减少,不少家长也因为孩子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
⒋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小学阶段的学习,在学校里,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老师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在家里,也大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但是,在这方面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许多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能持久保持,教师和家长的管理稍有松弛,就会无法自制,把学业抛至脑后,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怎样才能使这些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
如果说,大人对于要从幼儿园“升”小学的孩子们不放心,怕他们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不少家长要送他们去上小学学前班。其实,相对于要升入初中的小学生来说,同样也应该有一个初中的“学前教育”。这个学前教育应该使即将升入初中的学生达成三个目标:
第一是知识目标:①使学生对初中新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任务有基本认识。②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学习方法和策略。③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是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②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和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能力。
第三情感目标: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
新的学习生活的适应性。②培养学习兴趣,不断引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当今社会上已经有了这类的培训班,不妨可以考察一下,他们是不是能让参加培训的孩子们能够达到上述目标,如果真的是不错的,不妨可以送孩子去参加。即便不去参加这样的培训班,我们自己也应该对这些孩子们进行一些小学升初中的衔接期准备:
⒈引导和帮助孩子们逐渐对自己有一个了解,总结小学时的生活和学习,看看自己在生活上特别是在学习上有什么特点(优缺点),甚至可以让他们做一篇作文:写一篇“我想象中的中学”或“我就要成为一个中学生了”的作文。
⒉领着孩子到初中老师那里,或者到有初中生的朋友、邻居家里串串门,请他们介绍一下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可以联系学生们做的那篇作文做一下对比,初步了解一下中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和自己想象的有什么不同。
⒊对孩子进行学习的社会动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基本上还是以直接动机和天然动机为主的。尽管学校也会以“大目标”对他们进行教育,但是这些“大目标”对他们说来毕竟还是朦胧的,往往还难以同他们直接的学习动机挂勾。这种情况,对于他们接受初中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是不能适应的。因此,对于初一新生进行间接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培养十分重要。可以考虑让他们接触比较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目标。比如可以读、看、讲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著名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和故事,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教育,最好能有一些学校、社区等“周围的形象”。再有,利用一些机会开展参观和访问活动,也可考虑参与一些科技馆或活动中心的社会活动或科技制作活动,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增加学生们对现代科技信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社会动机。
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绝不是单靠学校教师就可以完全做好的,要全面完成这方面的任务,还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紧密配合,只要各方协调一致,最终总是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所以父母和老师(配合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很必要的。
第二篇:小学升入初中的衔接期该做些什么
小学升初中的衔接期该做些什么
〈引子〉:在从事教育咨询工作时,常常遇到家长带着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和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新”生前来咨询如何改变他们的学习境况。这些学生由于不能适应新一级学校的环境和学习规律,没有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不少学生因此而“逐渐落后”,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和生理的问题。其实,对于从低一级学校即将升入高一级新学校的“新生”来说,应该做好升学前的准备,才能在他们升学以后较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小学升初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对于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同学,入学适应不良最为普遍。这些初一的新生大多为十二三岁的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比较差。他们在小学学习了五六年,早已熟悉了小学的环境、学校的老师,来到中学这个一切都是陌生的环境中,不仅环境变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要求也不同了,而且老师也从小学生为对象的未成年人语言,改变成速度、频率都快速的成年人语言。所有这些改变都会造成初一新生在心理上、学习上的不适应。
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表现出以下明显的差异:
⒈学习的课程门类增加,内容加深,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进入中学以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小学曾学习过的课程,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同时,物理、化学等课程相继开设,历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些学科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必需的文化素质积累,这就使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客观上大大增多了。老师的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除要求学生识记大量的定义、原理等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课程的增加,尤其是数、理、化等学科的增加,强化了学生对抽象逻辑思维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要求水准,因此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使一些学生感到苦恼的是,越想弄懂的越是听不懂或听得一知半解,越想记牢的越是忘得快,这就出现了对这么多的课程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从而不同程度地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这种分化与学习内容的深度、难度的加大有直接关系。
⒉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激烈的分化。①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初中成绩相关不大。而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却与高中学习呈明显相关。②经过初一的学习适应和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势,成绩的差异逐渐明显。到了初二,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自然科学课程相继开设,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变得很突出,学习好与差的差距会越拉越大。③随着各学科课程的深入,对于学科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和爱好,偏科现象逐渐明显。1
⒊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小学时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死记硬背,进入中学后就不能适应了。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直接帮助逐渐减少,不少家长也因为孩子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
⒋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小学阶段的学习,在学校里,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老师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在家里,也大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但是,在这方面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许多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能持久保持,教师和家长的管理稍有松弛,就会无法自制,把学业抛至脑后,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怎样才能使这些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
如果说,大人对于要从幼儿园“升”小学的孩子们不放心,怕他们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不少家长要送他们去上小学学前班。其实,相对于要升入初中的小学生来说,同样也应该有一个初中的“学前教育”。这个学前教育应该使即将升入初中的学生达成三个目标:
第一是知识目标:①使学生对初中新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任务有基本认识。②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学习方法和策略。③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是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②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和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能力。
第三情感目标: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新的学习生活的适应性。②培养学习兴趣,不断引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当今社会上已经有了这类的培训班,不妨可以考察一下,他们是不是能让参加培训的孩子们能够达到上述目标,如果真的是不错的,不妨可以送孩子去参加。即便不去参加这样的培训班,我们自己也应该对这些孩子们进行一些小学升初中的衔接期准备:
⒈引导和帮助孩子们逐渐对自己有一个了解,总结小学时的生活和学习,看看自己在生活上特别是在学习上有什么特点(优缺点),甚至可以让他们做一篇作文:写一篇“我想象中的中学”或“我就要成为一个中学生了”的作文。
⒉领着孩子到初中老师那里,或者到有初中生的朋友、邻居家里串串门,请他们介绍一下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可以联系学生们做的那篇作文做一下对比,初步了解一下中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和自己想象的有什么不同。
对于升入初中的小学生,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感很重要,因此应该设法稳定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情绪。所以介绍初中的学习情况,包括环境、规章制度、老师、同学、课程、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特点、学习要求等等,就显得很重要。让这些初中新生们了解中学特点,知道在未来的学习中培养自主能力的重要性,增强对新生活的信心。可以领他们到中学实地去看一看,问一问,和一些初中生或老师(甚至家里有初中生的家长)面对面地谈谈。这可以使这些新生消除心理上的陌生感,激发他们热爱初中,逐渐熟悉未来的学习环境和形式。
⒊对孩子进行学习的社会动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基本上还是以直接动机和天然动机为主的。尽管学校也会以“大目标”对他们进行教育,但是这些“大目标”对他们说来毕竟还是朦胧的,往往还难以同他们直接的学习动机挂勾。这种情况,对于他们接受初中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是不能适应的。因此,对于初一新生进行间接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培养十分重要。可以考虑让他们接触比较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目标。比如可以读、看、讲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著名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和故事,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教育,最好能有一些学校、社区等“周围的形象”。再有,利用一些机会开展参观和访问活动,也可考虑参与一些科技馆或活动中心的社会活动或科技制作活动,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增加学生们对现代科技信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社会动机。
⒋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指导这些即将升入中学的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一般包括自我认识(如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如自信心、自尊心)、自我控制(如自制力,自我监督)等。自我意识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倾向性的核心。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是个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小学时期,自我意识尚处于较低的阶段,其特点是以外在权威为中心,如以教师为中心,来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独立性较差。进入中学以后,由于身体急剧成熟而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因此,中学时期是启发和强化孩子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十分重要的时期。教育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他们个性品质的发展方向。对于初一新生来说,自我意识教育很必要。所以很有必要进行一些指导:
一是引导他们端正自我认识,防止消极倾向出现。如在小学经常受教师表扬的学生,入学后不可能全都照样得到经常表扬。这就需要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保持较强的学习动力。
二是指导他们摆脱学习上过多的依赖性,通过讲座指导他们学会独立钻研课程和做作业,知道如何养成自觉预习新课,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的习惯,全面掌握中学课程学习方法。
三是要求他们学会把学习、娱乐和休息结合起来并行成习惯。以便于今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为在中学阶段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学习习惯和方法上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优化学习风格,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立新型学习方式,把握学习主动权。
初一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绝不是单靠学校教师就可以完全做好的,要全面完成这方面的任务,还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紧密配合,只要各方协调一致,最终总是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所以父母和老师(配合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很必要的。
⒌还有必要向这些孩子们灌输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引导他们健康的人际交往活动,教给她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了解、关心、学习。具体说,就是了解他人的品质,关心他人的需要,学习他人的优点。指导这些“准”新生从一入学就能以正确的观点交往人,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交际圈,并为进入青春期做好心理准备,为建立未来的良好的班级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第三篇:幼小衔接 家长该做些什么
幼小衔接 家长该做些什么
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意味着孩子结束了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
说到幼小衔接,社会上存在着诸多误区,最常见的就是重视“智育”的衔接,忽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不惜花费重金,请家教、上训练班,学拼音、学计算,以为这样就可以“赢在起跑点上”,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举措。过早失当地进行所谓“智力开发”,致使孩子对小学失去了神秘感,没有了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这是得不偿失的。
现在开学快一个月了,有些一年级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小学学习生活,受到老师的称赞,而有些孩子的表现却与家长的期望相去甚远呢?归根结底,孩子的行为表现是他形成的习惯,折射出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作为家长,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一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快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如自己睡觉、穿戴、洗刷、吃饭,自己收拾整理书包等。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也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不要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做一个“有心的懒妈妈”,一个把吃饭、收拾文具这样的事都做不好的孩子很难想象他会自觉主动学习。
二是培养时间观念,改掉孩子诸如吃饭慢、做事慢、说话慢、行动慢等的“慢吞吞”的习惯,教会孩子看钟表,告诉孩子时间不等人,到什么时候就得做什么事,以适应小学节奏紧凑、活动有序的学习生活。
三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让孩子明白小学生要遵守很多行为规范,不能随心所欲,按校规校纪严格要求自己。
四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1)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水平。坚持和孩子多说话,坚持用规范的语言说话。培养孩子认真倾听和理解的能力,使孩子能准确转述学校里的一些事情。
(2)尽量多识字,提前读写,增加阅读量,减轻上学后的学习负担,适应小学新课改的要求。
(3)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建议家长每天陪孩子读半个小时的故事,做到声情并茂,大声朗诵。希望各位家长能从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去培养孩子,教育孩子。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只要我们功夫下到平时,你的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一定能踏上一条平坦的光明大道,一定有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
第四篇:小升初衔接暑假该做些什么
小升初,同学们需要好好利用这个暑假做好小升初衔接,才能保证在初中轻松学习。给出暑假衔接六点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一、先说断后不乱,制定计划防止散乱随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娱乐、旅游等也当纳入到计划中去。分阶段,定时间,定内容,定要求。而且书面化,先说断后不乱,以防止为假期安排而出现的父母和孩子的情绪拉锯战。建议分为:玩乐休闲、学习整理(过去)、旅游感受、学习发展(未来)四阶段。
二、让孩子先玩
拉锯战的第一战就是小升初、初升高考试后是先玩还是先学。孩子要先玩,时间相对要长。家长希望先学,就是赞同玩,时间也要求很短。这就犹如平时周末的安排拉锯战一样。给家长的建议是:让孩子先玩,时间半个月吧。也就是到6月底。但这应该是纳入计划之中的玩耍。
三、学习应该成为暑假生活的主旋律
父母就是暑假也在为孩子读书受教育而努力,为养家糊口而挣钱,干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承担起了职责。那么孩子也应该担当自己的角色和本职,那就是不能忽视学习。无论在家自学,还是在培训学校接受老师指导进行衔接学习;无论是对过去学习内容的总结整理,还是对未来高一级学习内容的预先学习;无论是文化阅读,还是科目学习,就是看电影电视,都应该有学习,讲收获,做记录,有整理。
四、利用暑假好好补补“读书”这一环
暑假到了,一个没有作业、练习、考试的暑假到了,是可以真正实现读书的时间到了。名人传记读哪些?文学作品选什么?科学读物买什么?兴趣爱好发展的读本有什么?古代的选了吗?现代的补充什么?外国作品呢?多涉及,成序列,不要就为网络小说诱惑,不要成天就读那些玄幻的脱离生活实际的书本。家长也不要一说读书,就是“名著”“大部头”要求。
五、旅游也要序列化
古人有游学之风,如李白、杜甫等。游玩中,以诗会友,边游边学。暑假旅游,年年有,但是很多人不成序列,就无法成系统。名人序列、名山序列、红色旅游序列、三国文化序列、大江大河游、灾区行、百强县游踪、古镇链游等。若一年一序列,收获可谓大矣。
六、不要忘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发展成为特长
有兴趣,就有生活的热情;有爱好,就有生活的动力;有特长,就有生活的魅力。暑假了,坚持兴趣爱好吧;暑假了,坚持发展它,让它成为陪伴自己终身带给自己生活情趣的特长吧。
第五篇:升入初中后
升入初中后,面临着诸如环境、学习方法和学习科目设置的不同,要学会针对小学和初中几个方面的不同做好调整,尽快适应初中的生活,才能学好。
学习方法:从传授性到理解性
学会: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因此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相应做出调整。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眼看、手写、记住,而到了初中,要求学生对知识充分理解,并学会用思维去分析这些知识点。
由于小学本身知识量少且时间充裕,所以小学老师的教学进度较慢,讲解也更详细具体。但初中科目增多,每个老师的讲课时间都是规定好的,老师必然要改变授课方式。因此,要培养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的学习习惯。
学习要求:从指令性到计划性
学会:学会预习,提高学习主动性
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学生只要完成写字、造句、背课文这些老师下达的简单“学习指令”就行。但初中则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并且有计划地学习。
一般的学生只是单纯完成学校和老师交给的作业就觉得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优秀的学生基本上都有预习课本的学习习惯。从小学升入初中要求学生的学习态度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学习行为:从随意性到目标性
学会:做一周学习安排
进入初中以后,由于学习内容和学科的变化,原先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随之改变。原本可能通过短计划就能实现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到了初中之后则要求学生有一个“长安排”的计划,才能实现。
学习时间:从短时性到长时性
现在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基本上是“4+2”,即在学校花4个小时学习,在家里花2个小时学习。而升到初中后,学习时间就要变成“8+4”。到校时间提前了,下课时间又推迟了。
学习内容不同:从单纯性到多样化
学会:别偏科,多看看基础科学
小学和初中面临的任务和学科学习的内容差异很大。总体来看,小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小,作业量小,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学科的学习。
到了初中,多出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几大学科,而且知识系统性比较强,需要课后花时间去消化,不然很容易导致成绩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