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的现代传播学解读
《论语》的现代传播学解读
□崔建华
2013-2-1 8:49:49来源:《中国记者》2012年第十二期
孔子堪称古代大众传播的先驱者,也是古代传播模式创新的探索者和生动实践者。尽管孔子并没有专门涉及大众传播的言论,但他的言语,尤其是《论语》经典,用时下最流行的一个词来形容,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博,其中已经带有传播理论的色彩,闪烁着传播智慧的光芒,体现了烙着中国文化印记的传播规律和人文符号,当今新闻报道实践可以从中汲取很多有益的养分。本文是《衢州晚报》总编辑崔建华在韩国忠南大学纪念中韩建交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作为一家之言刊发出来,供探讨。
在社会转型、多元叠加、资讯过剩的现代传媒生态环境下,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如何坚守新闻传播某些规律性的符号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标识?这是摆在现代传媒人面前的一个“时代之问”。
《论语》作为一部承载儒家思想的恢弘巨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东方文化特征和高度浓缩的理论精华,影响了中国2500多年的历史,并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关于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在人际口头传播时代,传播主体就是人,而在大众传媒产生后,人与媒体共同构成传播的主体,但人依然是传媒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直接决定了传播的效果。
孔子设教招徒,有弟子三千,并培养出精通“六艺”的七十二贤人。从现代传播学理论来看,这七十二贤人就是在当初口头传播生态环境下的“意见领袖”。他们的“媒介素养”直接决定了儒家思想的传播效果。
在孔子看来,传播是一项高尚而严肃的事业,它对传播者的要求很高。《论语·述而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就是现今说的“理想”,要求人首先要树立一种立志高远追求人生的精神和毅力。“据于德”,就是要重视实现目标、理想的方法和途径,言、动、视、听一律依据首先规范。“依于仁”,就是说首先的主体是“仁”,内心的活动和行为的表现以仁道仁德为载体。“游于艺”,即经常悠游于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的学习和实践中。志道、据德、依仁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格,即当今提倡的“德”。《礼记》中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所以游艺是培养人的工作能力和生活乐趣。
孔子在对待事业的态度上也有精辟的论述。他在《论语·雍也篇》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意是对待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际行动以它为乐的人。从现代传媒的实践看也是如此,只有一个对新闻事业充满了满腔热情,并愿意视为之奉献而当作人生乐事的人,方可真正投入其中,并有所收获。
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还对传播主体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博学于文”,讲的是业务素质,要求广泛学习各种文献技艺,掌握尽量多的资料和知识,换句话说就是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从而才能在传播中拥有底气,并游刃有余。在现代大众传播中,要求记者编辑做一个“杂家”,也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孔子强调学习,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他在《论语·述而篇》中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他不仅向书本学习,而且向周围人学,向生活学,从研究历史文献中学,从教学相长中学。他曾经去周都洛阳问礼于老子;曾经问乐于苌弘;在卫国向蘧伯学习严于律己;在齐国向晏婴学习贵人贱己,先人后己等等。他学无常师,见贤思齐。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学习的方法上,孔子提倡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从深层次去想一想。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只学习,不思考,在认识上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那就疑惑难解了。
除了业务素养,孔子还谈到了道德素质,这也是孔子在他的言论中讲得最多的。他要求学生自觉以“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非礼的事情不要去做。这个观点尽管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撇开这一点,他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从而在传播中受人尊敬,以礼服人,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孔子还在传播的社会责任方面有专门的论述。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还论述了见利忘义,不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后果。“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篇》)意思是说一切依照自己的利害关系行事,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当今社会的新闻传播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利益陷阱,不得不防。时代不同,我们不需要从业者像“子路衣敝氲袍,颜渊箪食瓢饮”那样,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还是要坚守。
联系眼下全国新闻界正轰轰烈烈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与孔子的以上所述
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传播内容的客观真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中,记载了不少孔子关于传播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和职业伦理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对我们当今的新闻传播实践,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论语·子路篇》中有孔子与鲁定公的两句对话。鲁定公接连向孔子提了两个问题:“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有这么回事吗?孔子以两个“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作答。意思是“话不可以讲得这样肯定,但有与这接近的。”孔子常常告诫他的弟子“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子张篇》)。
在舆论传播零时差、多渠道、个性化、互动性和海量性的现代社会,舆论的重要性有目共睹,无论是当政者,还是经商办企业者,甚至是普通公民,都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因为“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有是非曲折,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语)作为现代传媒人不能打着道德的幌子,而强奸法律的尊严,当然也不能高举法律的鞭子,而无情地抽打我们道德的同类。
对于传播内容的定位,孔子有自己的原则。他将“礼”作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同时又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他在《论语·颜渊篇》中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也是他在阐述传播内容的定位。
孔子治学严谨,他遵循两条原则,即:“述而不作”和“无征不信”,通俗
说法是承传记述而不创作,没有证据就不足为信。在孔子看来,“成人之美”也不是乱“成”的,他提醒要注意有事实根据。他在《论语·卫灵公篇》中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意思是说:“我对待别人,毁谤过谁?赞誉过谁?如有所赞誉,必定是实践检验过他的。”这反映了他对传播内容真实性要求之严格。
《论语·八佾篇》也记述着孔子这样一段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说,“夏代和殷代的‘礼’是什么样,我能说得出来,但夏禹后代杞国和殷后代宋国现行的礼仪,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因为文字资料不足,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也不多。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用它来作考证的证明了。”由此可见,孔子对待“证明材料”态度的严肃认真。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告诉人们:“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又强调:“巧言乱德。”
当今,我们在做新闻报道中也强调“孤证不立”原则,再现一个新闻事实必须要有两方面以上的证据来印证,也是这个道理。也正是“道听途说”和“巧言”,制造了现代社会有损新闻媒体形象的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
不过,孔子也认为,做事难免有错,但要知错即改。他在《论语·学而篇》中说:“过,则勿惮改。”告诫人们,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论语·卫灵公篇》中他则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的学生子贡则秉承老师的精神,他也认为:“君子之过也,为日月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篇》)君子因改过而受人敬仰。
在资讯发达的当下,媒体因新闻发布量大,报道速度快而导致一些差错的产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差错产生不可怕,怕的是有差错遮遮掩掩,或“死不认账”,漠视新闻更正,这将对新闻真实性产生严重损害,降低媒体公信力。
第二篇:论语解读
《论语》章句解读分享68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第七》
君子何以能做到胸怀坦荡荡呢?因为君子执守‚中庸之道‛,遵循天地不变之常理。君子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君子常守持中道,其喜怒哀乐涵养于清净而空灵的心体里面,不轻易释放发泄。当率性而起有感而发时,也‚从容中道‛,不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祥和周全。因此,君子之德,可以诚明无私,如天地之广博,如日月之明朗,与天地日月和其德:‚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样的人,能不坦荡荡吗?
戚戚,利字当头,欲望先行,求之不得便因忧患而怨妒愤懑、矫情乖戾。
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常被人误解,被嗤之为‚不近人情。‛其实天理中有人欲,人欲中存天理。打个比方说,人人都要吃饭,这就是天理;整天想着山珍海味想吃好的,这便是人欲。凡事适度,安贫乐道,富贵不骄,这便是天理与人欲圆融和洽归于一体了。君子能做到这点,普通老百姓受各人秉气所制、欲念所牵,受情绪所左右,不能超越解脱,常常怨天尤人而‚戚戚‛。【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第八》
士,这个春秋时期出现的特殊阶层,以进学修德为标签,以治国安民为使命,与贵族乃至君王分庭抗礼,书写了三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他们是平民中的贵族,是贵族中的平民;是有道德、有思想、有学识的人;是有崇高社会理想的人;是圣人君子的后备军。曾子及孔门七十二贤人没有人敢以君子自诩,却都以‚士‛自居自免。
曾子说:‚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气度宏大、性情刚毅,治国平天下的使命赋予我们的任务沉重而且路途遥远。为什么说任重而道远呢?你看把万善归一又博爱万物的‘仁’作为自己的担当,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的那一天才停下来,不是很遥远吗?‛
曾子这段著名的宏论,为后世的社会精英(士)们奉为圭臬而效法,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第八》
曾子自己就是个君子,虽然儒家的真君子从不以君子自居,都谦逊好学,进学修德不辍。君子论君子那都是心得。曾子在此形象生动地道出了君子可以信赖、可以托付身家性命乃至江山社稷,可以舍生取义的品德,而且清楚到告诉我们,君子再伟大再优秀再难能,他都是人,而不是神!
曾子说:‚以君子的德性、才华、能力,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摄行国政发号施令,临国而不贪,临欲而不乱;其忠义气节可以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君子是这样的人吗?对,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历史上的伊尹、周公旦、陆秀夫、文天祥、谭嗣同,戏剧《赵氏孤儿》中的程婴等,都是这样的君子。中国不缺少君子,悲剧源于小人往往当权。
《论语》章句解读分享88 16.7.28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失;邦无道,如失。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卫灵公时任祝史,是负责社稷神祭祀的官。
当其时,卫国有位贤人蘧伯玉(孔夫子周游列国在卫国时在他家住了两三年),为人正直且德才兼备,但卫灵公却不肯重用他;另一位叫弥子瑕的,是个拍马舔菊谄媚专营的小人,卫灵公反而委以重任。史鱼屡次进谏,让卫灵公纳贤去佞,灵公就是不听。
后来,史鱼有病要死了,临终前将儿子唤到床前说:‚我作为卫国的史官,却不能够进荐贤德的蘧伯玉而谏退奸人弥子瑕,身为臣子却没有能够扶正君王,有罪过啊!既然生前不能正君,那么死了也不必用大臣之礼来殓葬。我死后,你不要在正室治丧,把我的尸体放在窗下就行了。‛史鱼的儿子遵从父命而行。
卫灵公前来吊丧,见到大臣史鱼的尸体竟然被放置在窗下,如此轻慢不敬,愤怒地责问孝子,史鱼的儿子便将老父生前的遗命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听后很惊愕,脸色都变了,说道:‚这是我的过失啊!‛于是马上命令将史鱼的尸体按大臣礼仪移放正堂。回宫后立即诏用蘧伯玉,斥退了弥子瑕。
孔夫子听到这件事,赞叹道:‚古来有许多敢于直言相谏的人,到死了也就停止了,没有像史鱼这样的,死了以后,还用自己的尸体来劝谏国君,以自己一片至诚的忠心使君王受到感化,难道称不上是秉直的人吗?‛
‚史鱼尸谏‛是个成语典故,出自《孔子家语》。《论语》中的这段论及史鱼和蘧伯玉的章句应该也是孔子据此有感而发的言论。孔子说:‚卫国的史鱼可真是耿直呀,国君仁道国家太平,他向箭一样挺直而尖锐;国君昏庸国家混乱他也向箭一样地挺直而尖锐。蘧伯玉这个人可真是个君子呀,国君开明国家遵行道义,他就出来做官辅佐贤君;国君昏庸国家乱政,他就收藏起自己的智慧能力,免于乱世。‛
明哲保身是圣人道,心性修炼不到家的人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孔子尽管称赞史鱼的耿直,还是用蘧伯玉处乱世的‚卷而怀之‛来暗喻史鱼还未修炼成君子的情性。龙逢炮烙,比干剖心,虽忠诚有加,但也是鸡蛋碰石头,既改变不了桀纣,也挽救不了国祚。何不留得青山在呢?
《论语》章句解读分享96 16.8.05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第十六》
君子持戒,是因为心存敬畏,不敢忤逆天命、违道悖理。
何谓天命?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天命‛有着诸多的含义:道家的“天命”大多指人生宿命、命运,墨家的天命概指神的意志,法家的天命是体现的是君王天子意志,而儒家的‚天命‛却是指超越神圣的道德之天和孕育万物的自然之天的意志,引发为体悟天道的圣人君子的理想“使命”。《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本初的人性与天道是浑圆一体的,天人合一。上天的意志就是人的本性;顺随发挥本性就是践行天地之道;修正骗离天道的后天的习性就是教化。
君子都敬畏些什么呢?孔子说:‚归纳起来君子大致有三种敬畏:一是敬畏天命(天命不可违);再是敬畏居上位的人(古人位必有德,德必配位,于今不同。);三是敬畏古圣先贤有道之人的教诲(圣人是人类文明的舵手,其教诲是万世法则)。与之相反,小人的做法是无知无畏,小人不知道天命的不可冒犯而无所畏惧;不懂得在上位者心灵品德的高贵而耍戏亵渎;不理解圣人之言是天理在人间的传喻,随意曲解轻蔑。‛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一段话,很形象:‚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愚鲁还自以为是的下等人,一听到有人讲天地人生道理,就讥笑不止。这很正常,小人如果能够体认而不讥笑,那就不是天地人间的大道了。
《论语》章句解读分享97 16,8,06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第十六》
思,心之田也。草荒禾秀抑或林花繁盛由我。思维、思想、思考,动脑亦动心。
君子于人事无不尽心尽性。践行天理、善为人道,表现为九个方面的思想考量:眼观外物,则思考眼界如何无所遮蔽而明见;耳听声音,则思考耳路不被堵塞而闻达;神色表情,则思考如何保持温润和乐以现德性;仪态举动,则思考如何恭敬谦逊以合仪礼;言语文辞,则思考如何情真意切以尽忠诚;行事做工,则思考如何保守对天地神圣的敬畏而不伤天害理;心存疑惑迷茫,则思考如何自省或求教师长以解除疑虑;愤怒忿恨,则思考如若冲动而丧失理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后果;见到财货利益,则思考此等财利的取得是否符合道义。
圣人至诚,能够从容中道。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则要在各个方面反省明察,修正偏差,改正过错。‚君子求诸己‛,向内求,这样的思考自省,古人谓之‚思诚‛。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第九》)
今天是教师节,而这段章句所表现的正是孔老夫子的为师之道和教学之法。
满腹经纶,博通古今,却说自己没有什么知识。像天,屈尊向下;像地,自甘卑下;像水,乐善居下。这是谦谦君子‚学而不厌‛的为学之道。
《中庸》说‚道不远人‛,道,本身就运行在天地之间、蕴藏在民人百姓的生活日用之中,悟道之人不以大道的高蹈尊贵而疏远、拒绝普通大众;又说‚极高明而道中庸‛,圣人君子,即便是有极为高明的思想和境界,也都以通俗平常的方式行事和表达,以求有教无类。这是‚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
孔子执守谦道,在传授教学方法时,和弟子们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有一个乡下的粗人向我求教,我对他的问题几乎一无所知,我便从他提供的事物截然相反的两端,诸如本末、终始、大小、上下、内外、精粗等等方面来询问和推敲,以求详尽地知道他的问题所在,并据此予以解答。‛
谦逊以学,耐心而教,方法都在问题当中寻找。这样尽心尽力地做老师,怎不让人肃然起敬、感恩戴德呢?
《论语》章句解读分享190 2016.11.08【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不刻意地有所作为,天下国家就得到了很好的治理,这就是大舜帝吧!还须要做什么呢?在君位之上,诚敬庄严、恭己正人,面朝南向端坐而已呀。‛
舜帝大孝,德盛智深,足以化民,不需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马不停蹄地发布政令堵漏补缺;他又善用贤能,派大禹治水、令后稷劝农,也用不着事必躬亲疲影劳形。大舜帝的无为,还表现在他承唐尧之续、开夏禹之端,三圣禅让而居其中,顺势而然。《中庸》说:‚舜其大智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无为而治,是政治的最高境界。为古代圣贤所推崇,道家、儒家在此政治理想上并无分野。只是后来人心不古奸诈出没毁弃了质朴,明德蒙尘道德堕落,儒家才带着不可遏制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不得已而为之地提倡礼乐教化,入世、救世、治世、济世、淑世;而道家,则随着骑牛出关的老子和钓鱼梦蝶的庄子到世外逍遥去了。
第三篇:《论语》解读目录
前言
儒学,上承尧、舜、夏、商、周文治德政先圣之道;下传两千五百年,儒学理所当然誉谓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政治、思想、教育、文化之根本。
儒学深厚道德之积淀,广义文化之内涵,深厚、光明、悠远、长久如天地之道不可逾越。儒学,其光明如天,覆照天下之万物无所不至;其广博深厚如地,生育万物,养育万物。
纵然儒学被辱沒边缘了百余年,而今仍然十人九儒,遍及世界之中文学校皆以“孔子学院”命名,大概这就叫做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至诚无息吧!
儒学,是仁本文化,无仁不成儒。亘古不变的是人心无不向仁,无不向善。故而,历经不衰的儒学缔造之先圣孔夫子,今天仍然被世界推崇谓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学率人皆固有善本立道施教,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之德政风化天下,使天下和谐不治而致,无为而成。《大学》,教人明其明德,自诚自道,素其位而行止于至善,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教人识天命,明物理,居中正崇仁和,通权达变逢其和而终身受益。《论语》,为人生构仁宅垦义道,助人独善自身,教人兼善天下。佑人坦荡泰然而善始善终。《孟子》,论政辩道,好善忘势,重民轻政,天下为公。
儒学政治:志在继承中国传统文治徳政,创造了以仁孝为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徳政礼制政治理论。德政礼制致
使治与被治的政民关系相互亲其亲,长其长,创建治国如齐家的政治秩序。
儒学思想:率人固有仁、义、礼、智、忠、孝、诚、信之善本天性立道施教风化天下,效天地之道善养天下。顺自然法则为天命,遵天命为真理。崇尚中庸遵守权变,以求天、地、人、三者和一。
儒学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倡学而优则士。倡导乐道而学做人就是作学问。施教引而不发,教人求学务本学以致用,下学求上达,知致而格物。
《读四书做有根的人》全套丛书满臷688篇文章,《大学》45篇,《中庸》45篇,《论语》382篇,《孟子》2l6篇。
《读四书做有根的人》在解读中克除玄乎其玄食而不知其味之奥秘;改变千篇一律食而不获其实之俗套而自成一格。该丛书注重解读,句句逐一立目,谨遵四书原典融会贯通,论据互相佐证,力求解读把握正确,还给儒学本来固有的伟大,光明与正确,还给儒学本该顶礼模拜的高尚价值。
目 录
《论语》
学而篇
不亦悦乎„„„„„„„„„„„„„„„„„„„„005 本立而道生„„„„„„„„„„„„„„„„„„„010 巧言令色少仁德„„„„„„„„„„„„„„„„„015 一日三省„„„„„„„„„„„„„„„„„„„„018 先修德而后作学问„„„„„„„„„„„„„„„„023 做人就是做学问„„„„„„„„„„„„„„„„„027 君子要自重„„„„„„„„„„„„„„„„„„„031 遵本溯源„„„„„„„„„„„„„„„„„„„„035 温良恭俭让„„„„„„„„„„„„„„„„„„„039 父志子承„„„„„„„„„„„„„„„„„„„„043 礼之用和为贵„„„„„„„„„„„„„„„„„„047 好学者之道„„„„„„„„„„„„„„„„„„„052 贫而乐富而好礼„„„„„„„„„„„„„„„„056 知人难„„„„„„„„„„„„„„„„„„„„„061
001
泰伯篇
三舍王位让贤才„„„„„„„„„„„„„„„„„067 行之以礼„„„„„„„„„„„„„„„„„„„„070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075 谦虚与谨慎„„„„„„„„„„„„„„„„„„„078 任重道远死而后己„„„„„„„„„„„„„„„082 民可使不可知„„„„„„„„„„„„„„„„„„086 好经不要念歪„„„„„„„„„„„„„„„„„„090 求学做官不急于求成„„„„„„„„„„„„„„„093 做官志在自尊„„„„„„„„„„„„„„„„„„097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01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04 以忠事主从强事弱之德„„„„„„„„„„„„„107
为政篇
以德服人„„„„„„„„„„„„„„„„„„„„113 人生历程„„„„„„„„„„„„„„„„„„„„117 孝不违礼„„„„„„„„„„„„„„„„„„„„122 爱甚于孝„„„„„„„„„„„„„„„„„„„„125 孝不只是养„„„„„„„„„„„„„„„„„„„129 尽孝色难„„„„„„„„„„„„„„„„„„„„132 大智若愚„„„„„„„„„„„„„„„„„„„„136 观人有术„„„„„„„„„„„„„„„„„„„„140
002
温故而知新„„„„„„„„„„„„„„„„„„„144 君子不器„„„„„„„„„„„„„„„„„„„„148 先行而后言„„„„„„„„„„„„„„„„„„„152 君子周而不比„„„„„„„„„„„„„„„„„„156 学习与思考„„„„„„„„„„„„„„„„„„„159 立中无害„„„„„„„„„„„„„„„„„„„„163 真诚是智者„„„„„„„„„„„„„„„„„„„167 做官之道„„„„„„„„„„„„„„„„„„„„171 举直错诸枉„„„„„„„„„„„„„„„„„„„174 正己而后正人„„„„„„„„„„„„„„„„„„178 治家就是为政„„„„„„„„„„„„„„„„„„182 人而无信不可„„„„„„„„„„„„„„„„„„186 继往开来的政治思想„„„„„„„„„„„„„„„189 祭祀之道„„„„„„„„„„„„„„„„„„„„193
八佾篇
仁人乐礼„„„„„„„„„„„„„„„„„„„„199 孝不可违„„„„„„„„„„„„„„„„„„„„203 君无德不如无君„„„„„„„„„„„„„„„„„206 君子争而无敌„„„„„„„„„„„„„„„„„„209 心诚则灵„„„„„„„„„„„„„„„„„„„„213 天不可违„„„„„„„„„„„„„„„„„„„„217 与时俱进„„„„„„„„„„„„„„„„„„„„221
003
学问是知礼„„„„„„„„„„„„„„„„„„„224 竞争不苛求„„„„„„„„„„„„„„„„„„„227 有取就有舍„„„„„„„„„„„„„„„„„„„231 慎辩忠与谄„„„„„„„„„„„„„„„„„„„234 上下礼尚往来„„„„„„„„„„„„„„„„„„237 乐不淫哀不伤„„„„„„„„„„„„„„„„„241 既往不咎„„„„„„„„„„„„„„„„„„„„245 对事不对人„„„„„„„„„„„„„„„„„„„249 尽善尽美„„„„„„„„„„„„„„„„„„„„253 施礼根在仁德„„„„„„„„„„„„„„„„„„256
里仁篇
里仁为美„„„„„„„„„„„„„„„„„„„„263 仁者安仁智者利人„„„„„„„„„„„„„„„266 诚己是仁„„„„„„„„„„„„„„„„„„„„271 欲之有道„„„„„„„„„„„„„„„„„„„„274 仁是道德之根„„„„„„„„„„„„„„„„„„278 观过有情„„„„„„„„„„„„„„„„„„„„282 朝闻道夕死可以„„„„„„„„„„„„„„„„286 求学要俭朴„„„„„„„„„„„„„„„„„„„289 义在无可无不可„„„„„„„„„„„„„„„„„293 君子与小人不同的心怀„„„„„„„„„„„„„„297
004
第四篇: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解读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解读
杨 洁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7)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流行语开始从网络平台走进现实生活。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回顾三个典型的网络流行语,试图从传播学角度着重解析网络流行语现象。
关 键 词
网络流行语
传播模式
传播者
内容
受众心理
一、典型网络流行语回顾
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1]。网络流行语简单明了,大量使用谐音法衍生出新词语,灵活添加幽默诙谐元素,为原有词语赋予全新的涵义,因其新鲜露骨而受到广大网友乐此不彼地追捧。
2011年7月25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名校长在两校的毕业典礼上同时用网络流行语向本科毕业生致辞,这一举动再一次引起社会各界对网络流行语的关注和讨论。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致辞中用上“凡客体”:“爱真理,也爱生活;爱自己,也爱公益;爱机械制图,也爱引体向上„„没有什么畏惧与不可能,你们是阳光的7字班!”北大校长周其凤则用上“咆哮体”:“请你们忘记成绩单上分数绩点,那真的只是‘浮云’,请你们忘记曾经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不愉快,多想想那些纯真的友情,你们就不会那么的‘伤不起’”[2]。校长们的发言引起在场学生一致共鸣,台下笑声、掌声、欢呼声一片。
而在此之前的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把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和网络流行语融合在一起。“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李培根的这句话也被不少师生奉为经典。一时间,“根叔”迅速走红,“根叔”式演讲也频繁出现在大学毕业典礼上。
201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也开始启用“神马”、“给力”等网络流行语;2011年7月13日上市的新版《新华字典》收录了新近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譬如“晒工资”、“房奴”、“学历门”等;近年来,中小学生作文中不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新闻也不绝于耳„„
网络流行语已经从网络走向现实生活,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下面我们先回顾四个典型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一:神马都是浮云。2010年国庆期间,一篇名为“感谢小月月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深度八做留恋”的天涯帖子引起了无数网友注意,其中主人公“小月月”的诡异言行雷倒众生。而作者蓉蓉的许多犀利的描述性词语迅速蹿红网络,其中“神马都是浮云”入选2010十大网络流行词语。“神马都是浮云”为“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不值得一提,抱怨着可以说出抱怨,超然者可以说出淡定,一时间成为无数网友的口头禅。
网络流行语二:“私奔体”。源自于2011年5月16日深夜,新浪微博用户、鼎晖创业投资合伙人王功权发布的一条微博。微博原文:“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我放弃一切,和王琴私奔了。感谢大家多年的关怀和帮助,祝大家幸福!没法面对大家的期盼和信任,也没法和大家解释,也不好意思,故不告而别。叩请宽恕!功权鞠躬”。此博文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热潮,网友们纷纷效仿其格式与房子私奔、与睡眠私奔、与假日私奔,由此诞生了私奔体。在此之前的“咆哮体”、“腾讯体”也被网友津津乐道。
网络流行语三:农副产品系列。2010年大蒜价格疯涨,出现了“蒜你狠”的网络词语,之后的“豆你玩”、“糖高宗”、“油你涨”、“苹什么”系列风靡网络,这表示出网友对于食品接连涨价的无奈与抗议。
网络流行语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文化价值观,是价值观主体用诙谐随意的方式对外界变化的态度表达。下面我们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入手,从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心理四个方面解析网络流行语。
二、从传播学角度剖析网络流行语现象
1、独特的传播模式
以互联网作为主要传播平台,辐射至其他传播渠道(口头人际传播、影视作品、文字作品等)是网络流行语独特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又叫“蒲公英式传播”。信息像蒲公英种子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转发、模仿等方式传向成千上万的受众。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网络流行语的“蒲公英式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平台。比如:微博、交友网站、网络社区、论坛等网络群集方式,让网络流行语实现瞬间性的“蒲公英式传播”。
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大学校园内,一辆黑色轿车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宿舍楼送女友,后被学校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大喊:“有本事你们告我去,我爸是李刚!”这种有恃无恐的嚣张气焰引起网民极大的反响,“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网民们在多种语境中灵活运用,表达对这种漠视生命权力观的反对和调侃。时下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裸婚时代》中也穿插此句作为台词:
童佳倩:“咱们这日子怎么过啊?”刘易阳:“这不是有我的吗!”童佳倩:“哪儿都有你啊,你是银行?你爸是李刚?”因为被大众熟识,这个剧情设置引起观众的共鸣,拉近了电视剧与观众的距离。
这种蒲公英式传播具有接力棒式的传递特点,一但引起网友们注意,就会以炸弹爆炸的方式迅速向外传播,网民之间、影视剧、文学作品都会成为其传播载体。
2、传播者:年轻化,草根性
中青年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主体,这和网络用户构成相关。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1 年 1 月 19 日发布的《第 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见下图)[3],2010年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均有所上升,中青年仍然是主要传播群体。这一群体追求自由和平等,思想活跃,思维灵活且具有跳跃性,极富创造力;他们的语言特点也是大胆、犀利、睿智。而且,他们追逐时尚,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不愿意承受太多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对于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也一样不太愿意接受。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2009.12-2010.12网民年龄结构示意图
另外,“草根性”也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群体的特点。网络流行语来自匿名网友民间传播,这种传播轻松随意,表达权得到充分发挥。相对于规范的母语用法,其本身就具有平民化草根特性。例如“鸭梨”(“压力”的谐音),此词最早源于百度贴吧中,某才子有意无意间将“压力”写成“鸭梨”,引来贴吧中无数人的模仿,“鸭梨山大”也逐渐走红。
3、传播内容:青年的亚文化传播
网民们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感到新奇的网语,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简便易记,充满想象力。例如楼主——lz,漂亮——pl,自恋——zl,“板凳”、“沙发”等等这些旧词新用的出现丰富了规范的母语表达,为语言表达增加了色彩。
网络流行语针砭时弊、真切自然的表达社会焦点问题、热点事件和公众情绪的现实关联性,深受受众青睐,奠定了其广泛传播的现实基础。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语言趋势,是青年群体的亚文化传播。
4、受众心理
传播活动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分享。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4]。1974年,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十心理因素—媒介期待一一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那么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满足了哪些心理需求呢?其一,满足大众娱乐心理的需求。网络流行语或运用一语相关、或谐音、或调侃形象地表达现实事物,与中规中矩的规范汉语表达相比,网络流行语让大众找到了一种娱乐的表达氛围。其二,受众独立表达,彰显个性的需求。青年一代渴望表现自己,追赶时尚潮流,常常将流行语作为群体标签,以获得一种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其三,受众对“草根文化”的需求。网络流行语是年轻群体的一种草根亚文化,草根文化是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和意识观念的进步而出现的,它是言论自由的表现。草根文化补充了主流文化的空缺,填充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使文化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特点,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注释:
[1 ]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新闻前哨 2009年8月).[2]《校长“凡客体”送毕业学子 赠言用上“伤不起” 》http:// 2011年1月19日
[4]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第257页
杨洁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9级传播学研究生 联系电话:*** 地址:重庆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重庆工商大学(主校区)北区20栋4014 邮编:400067
第五篇:《论语》智慧与现代社会
《论语》智慧与现代社会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托马斯·斯坦利博士 的《百万富翁的智慧》运用社会学的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对733位美国百万富翁成功的30个主要因素做出了概括,其中最重要3项是:
1.真诚地对待所有人
2.有良好的教养
3.与人们和睦相
《论语》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正是以培养人的真诚、德性、友善为宗旨。
(另外:7.具有很强的领导才能 ;8.具有很强的竞争精神或人格;10.具有推销自己的思想、产品的能力;13.愿意冒具有合理回报的经济风险;27.有运气;30.以班上的优等生或准优等生毕业)
目 录:
导 论:《论语》是重要的儒家经典
第一讲 《论语》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二讲 《论语》与价值观念的建构
第三讲 《论语》与为人指要的确立
第四讲 《论语》与处世之方的探寻
结 语: 当今为什么要读《论语》?
导
论:《论语》是重要的儒家经典
1、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祖师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
3、《论语》是历代的儒家经典
(一)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祖师
1、首创私学,以礼、乐、射、御、书、数教授生徒
学在官府,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2、编定《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内容涉及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
3、创立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显学,后墨学中绝。东汉之后,儒释道三足鼎立,宋开始,释道渐渐衰落。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二)《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
1、《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形成于战国初期。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版本,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鲁论语》为鲁国学者所传,《齐
论语》为齐国学者所传,《古论语》其书为古文字(指战国时文字)。据传,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后世曾把《古论语》及孔子的经典著作藏于夹壁中,后来这些著作包括《古论语》被发现,其壁称“鲁壁”。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
2、《论语》二十篇:《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各篇名即是该篇第一句话的前两个字。、、、、、、、、、、、、、、、、、、、(三)《论语》是历代儒家的经典
1、西汉,《论语》与“五经”并列为太学教科书
孔子编定《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其中《乐》经流失。
2、东汉,《论语》和《孝经》与“五经”合称“七经”
《孝经》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可能为其弟子所作。
3、唐代,《论语》列为“十二经”之一
唐文宗开成间石刻十二经,置于太学:《易》、《诗》、《书》、“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汉代儒家在校释儒家经典的过程中缀辑前人的训释成果,递相增益而成,用以解说儒家经义)。
4、宋代之后,《论语》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十二经中又加入《孟子》。
5、朱熹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礼记》中的两篇。这就成了所谓的“四书”、“五经” 《论语》受到历代学者重视,注释本很多。同时在社会各层流传很广。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北宋政治家赵普留下的故事。
赵普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宰相。他出身小吏,从小没有读过什么书,比起一些文臣,学问差多了,也与大宋王朝宰相的职务不太相称。于是,他每天下朝后,闭门谢客,用心读书。这以后人们发现他的学问越来越大,处理政务更加得心应手。人们都佩服赵普的学问,想象赵普家里一定藏书十分丰富。有人前往探听,却发现他书房里空空如也,家里人透露说,其实他读来读去只一部《论语》,还没有读完。因此京城里流传开一句话: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天卜。
第一讲《论语》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心胸豁达 追求快乐
(二)志向高远 专心致志
(三)有胆有识 有忧有虑
(一)心胸豁达 追求快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un4),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习到的东西,又能经常复习(练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非常快乐的事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就是君子吗?”
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二)志向高远 专心致志
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4、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孔子说:“一个读书人立志于求道,却又以自己的吃饭穿衣不如人而感到羞耻,这种人是不值得和他谈论学问的。”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孔子说:“早上得知了道,就是晚上死了也可以。”
(三)有胆有识 有忧有虑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3、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4、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
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没问题的地方,谨慎地说,这样就很少会犯错;多看,有可能不对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没问题的地方,谨慎地做,这样就很少会后悔。
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第二讲
《论语》与价值观念的建构
(一)仁者爱人
(二)义以为上
(三)崇尚道德
(一)仁者爱人
1、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于离开了仁,怎么能成就他的君子的名声呢?君子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也不能违背仁,在最匆忙的时候也是这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
4、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5、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二)义以为上
1、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懂得义,小人只知道利。”
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孔子说:“富与贵,这是每个人都盼望的,如果不用合乎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与贱,这是每个人都所厌恶的,如果不用合乎道的方法,君子也是不愿意轻易摆脱的。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5、子路问成人。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论语·宪问》
(三)崇尚道德
1、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子张》
2、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
3、子谓子夏曰:“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4、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5、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第三讲
《论语》与为人指要的确立
(一)吾日三省吾身
(二)博学而笃志
(三)约之以礼
(一)吾日三省吾身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我:为别人办事,有没有竭尽全力啊?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真诚守信啊?老师教我的东西,认真复习了吗?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是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问题。
3、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5、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论语·宪问》
(二)博学而笃志
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那就陷于迷惑,只是泛泛空想而不读书,那将是危险的。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三)约之以礼
1、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2、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3、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4、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以和为贵。古圣王治国之道就在于以和为美,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但如果遇到行不通的事,只是为了和谐而求和谐,而不以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第四讲
《论语》与处世之方的探寻
(一)恭敬、宽厚与诚信待人
(一)是非分明与见义勇为
(一)敏于事而慎于言
(一)恭敬、宽厚与诚信待人
1、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2、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符合君子之道:他自己的态度谦恭而庄重,他对待君主尊敬而认真,他教养百姓给他们恩惠,他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4、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i2),小车无軏(yue4),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呢?这就好像牛车没有套牛的横木,马车没有套马的横木,那怎么能行走呢?”
(二)是非分明与见义勇为
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孔子说:“只有仁人,能喜欢好人,厌恶坏人。
2、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
直者。” ——《论语·阳货》
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5、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三)敏于事而慎于言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孔予说:“君子不追求吃得饱(吃得好),居住不求安逸舒服,做事情很勤快,说话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端正自己,这就叫做好学。
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迟钝,做事敏捷而灵巧。
3、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4、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
5、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
结 语:
当今为什么要读《论语》?
● 发掘文化资源
● 探寻处事方法
● 感悟人生价值
(一)发掘文化资源
● 领略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
● 触及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
● 展望中国社会的文化走向
(二)探寻处事方法
● 从传统中总结经验教训
● 从传统中借鉴处事谋略
● 从传统中启发新的视角
(三)感悟人生价值
● 把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结合起来
● 把当今价值与传统价值结合起来
● 把个人价值与民族价值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