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状况谈谈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共5篇)

时间:2019-05-13 16:5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合实际状况谈谈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合实际状况谈谈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一篇:结合实际状况谈谈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题 目:结合实际状况谈谈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 要:探求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以促进学习质量提高。了解大学生在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助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如何进行大学学习?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能使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中获益匪浅,有效圆满地完成大学学业,而且能使大学生在“大学后”的自我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终身受益,为人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大学生、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变革

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好处

一: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

在中学里,有任课老师、班主任管着;在家里,有爸妈操心,从学习到生活,一概不用考虑,一心读书就行。在学习方法上,中学时期,只要跟着老师走就可以了,一切听从老师指挥,老师教学生是“手拉手”领着教,采用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完成考试。大学的环境有别于中学,大学老师主要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导,知识的获取更多地要靠自己去做,学会培养自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即所谓“学会学习”。在学习方法上,大学老师则是“老师在前,学生在后引着走”,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时间要自己安排,逐渐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有人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地方”,在这里,学习的概念不仅仅指课堂里的内容、教科书里的内容,还包括其他方面,如泡图书馆、做实验、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各类竞赛,参与各种集体和社团活动,聆听各类讲座,搞社会调查等,更可以和同学、师长广泛交往,互相切磋,相互交流。可以这样说,大学跟中学最不相同的一个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我们小组的讨论研究,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从中学到大学:适应社会角色转变

在中学时,不少人是在校内和班级内担任一定职务,有一定知名度的学习尖子,而在人才荟萃的大学校园里,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不再担任职务的普通学生。大学新生必须适应这种由出人头地到默默无闻,由高才生到一般学生的转变,克服失落感和自卑感,对成才要充满信心。从社会角度看,大、中学生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一般说来,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仍不够成熟,职业方向仍不确定,他们是潜人才;而大学生作为“准人才”,职业方向基本确定,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比中学生高得多。

2.从考试到深造:适应奋斗目标转变

在中学阶段,最重要目标是如何应付考试,如何把自己锻炼成考试机器。进入大学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课堂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而且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这种自学能力包括:能力独立确立学习目标,能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出质疑,查询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将自修内容表达出来与人探讨,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然而,经历紧张高考后,一些大学新生进入高校后,顿时失去奋斗的目

标,无所适从,感到很迷茫,学习和成才也缺乏动力和激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失去了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其实,大学只是人生成才的一个新起点,进入高校后,大学新生要端正心态,从高考成功的自豪和陶醉中清醒过来,以崭新的姿态和振奋的精神,站到新的起跑线上,在入学之初就要一切从零开始,以务实的态度制定出短期、长远的目标。

3.从感性到理性:适应思维方式转变

与中学相比,大学的生活节奏快,活动空间大,学习任务繁重,面临独立解决的问题多。面对这些变化,大学新生的思维方式要由“非成人化”向“成人化”转变,由感性向理性转变。在思考处理问题尤其是个人重大问题时,要有远见卓识而不要目光短浅,要三思而后行,不要随心所欲;要克服依赖思想,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人生重大问题的选择,要理性、理智,不要盲目和感情用事;要加强道德和法制观念,做事要有责任心,要考虑到行为的后果,不做鲁莽草率之事。

4.从依赖到独立:适应生活方式转变

在中学时,有些生活琐事由父母、亲友帮助料理,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都由自己安排处理。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特征。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是一个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坏习惯是一生偿还不完的债务。大学新生应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今天的事今天完成,从点滴事入手,严格要求自己,控制生活的节奏,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分寸,把握一个度,处理好学习与娱乐休闲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敢对自己的不良习惯说“不”。

5.从旧友到新朋:适应交往方式转变

中学生一般在家乡附近就读,同学相处多年,是乡音乡情使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而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磨合需要一定时间。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拓展大学生的生存发展空间、促进成才必不缺少的重要因素。为此,一要主动交往,做到相互了解,相互适应,在渴望别人接受自己的同时,善于悦纳接受他人。

6.观念的转变

在中学阶段,分数至上的观念一直贯穿着。所以,大学新生还要改变一些原有的观念:在大学里,考试分数并不是衡量人的重要指标,人们更看重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授李运生提出,着力提高学习能力指的是大学生能对知识进行理解深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能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自由表述;努力培养思维能力,有思维能力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思维能力才有创新,有思维活动的学习是培养自己的最好方式;努力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正是当今大学生所必备的。

二:如何进行大学学习

胡锦涛主席在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当中所提到的素质教育应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快改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思维,改良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大一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转型阶段,是学生从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很盲目,没有动力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样对大一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的提示?在学习方法的变革下该如何进行大学学习,来为将来的成功铺垫基石。

1、学习内容的专业性

大学生是按国家需要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从一入学就有一个专业定向的问题。因此,专业性是大学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是否有兴趣会直接影响学习热情,并进而影响整个学习面貌。就现实而言,每个人都必须学习自己的专业,但又不能满足于本专业这一狭窄的范围,总想扩大自己的视野。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人的精力有限,时间也有限,如何处理好专业与非专业学习的关系。一些同学处理这个问题轻松自如,另外一些同学则捡起了这头又丢了那头,结果是忙碌终日换来的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是大学学习的一个中心问题。因此,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要防止出现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方法。第二种倾向是忽视大学学习的专业性。学习目标不集中,精力分散,四面出击,结果是处处出击,处处不得手。或者是在大学阶段出击过晚,专业知识技术没有真正学到手,毕业后很可能造成头三脚踢不开,不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根据自身情况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和选学课的关系。

2、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和能动性两个方面。大学生的学习虽然也有老师讲课,但是在老师授课之后的理解、消化、巩固等各个环节主要靠学生独立地去完成,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而不能象中学生那样由老师布置、检查和督促。另外,大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中学强调升学,学习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学生学习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和校方安排,学生没有多少选择余地。到了大学,虽然仍有专业的限制,但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教师对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加限制,很多教师还鼓励学生广泛涉及各类知识。除必修课外,学校还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选择地听课、学习。

此外,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有的人用来学习,有的人去打工挣钱,有的人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也有的人不知如何利用这些时间。所以,在大学里你会发现,有的人忙得不可开交,有的人闲得难受。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否则就会不得要领,忙乱不堪,或是浪费时间,收效甚微。

3、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普遍感到知识浩如烟海,各类活动繁多,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以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可以处理好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等诸方面的关系?是许多大学生深感矛盾、困惑的问题。大学生的学习途径除了听课这一主要途径外,还有自学途径、学术交流途径、多媒体教学途径、社会实践途径等等。当然,这些学习途径在中小学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但在大学里,这些途径更能被大学生采用。有的同学能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学习,而有的同学只会听教师讲课。因此,以多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4、学习目的的探索性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学生所真正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

探索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结论之外新观点的寻求和钻研,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但要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要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学科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而死记硬背,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的大学生将会较多地感到压抑和不适应。

总的来说,大学生学习方式的以上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学习必须完成以下三个转变,即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由接受型学习为主向接受型、创造型相结合的学习的转变;由运用摹仿性思维为主向运用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学习的转变。只有在大学期间尽快实现这三个转变,才算真正掌握了大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为以后的成功奠定较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1.李运生院长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题报告会

2.新浪教育网

3.中国教育技术网

4.施良方.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5.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试论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006年

第二篇:变革学习方式谈

“变革学习方式”谈

------听课有感

深圳市翠园中学

刘人云

课改,课改,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样改?改得怎么样?这就是要我们通过改革实践直接回答的问题,是基本问题,本质问题。回避或弱化这些问题,只能是“王顾左右而言它”,只能是不得要领。本文限于篇幅,只着重课堂教学“怎样改”的问题,当然也涉及到其它问题。

2002年10—12月,笔者以兼职督学的身份听了我区几所中小学十来位教师的课改展示课,感到在课堂教学“怎样改”这一问题上有收获,有成功,有经验,当然,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着重从“变革学习方式”这一角度谈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怎样确立“主动、探究、合作”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其本质就是要充分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大力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这是衡量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笔者从所听的十来节课中深深感到,教师们均在朝这方向努力,尽管程度和成效不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破了“旧”。

基本上所听的课都改变了过去课堂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荡然无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积极进行“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训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其中以上的一半的课,生动、有趣、有实效,过去那种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一练到底的死气沉沉的氛围已经被完全冲破了。

(二)立了“新”。

这个“新”主要指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正在形成。“主动”指学习品质,“探究”指学习途径,“合作”则是指学习的组织方式。三者构成了新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大多数课都在这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并程度不同地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叙述方便,分述如下:

1、主动

就“主动”而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主要应做到: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②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乐学”。③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勤学”。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

这些做法教师们平时已经都能采用一些,而对于课改来说,则要求教师做得更经常,更有效,或者说,力度要大大加强。从所听的课来看,力度大的教师取得的效果更显著,而力度小的教师则收效甚微。

力度的大小明显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能把上述四种做法始终贯彻在课堂教学中,而有的教师只注意到部分做法,效果则不大一样了。如泰宁小学的余老师所上的《四季的脚步》,开头造境设疑(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再组织问题引导学生读解课文,写春天的第一段,并举朗读比赛;再要学生交流他们自己画的春景画,并要求配上几句儿歌进行交流;对课文写的其它三个季节,则要求学生自学,并要求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读给同学听,再说说这个季节的特点;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讨论辨析;最后是学生集体背诵全课,并由四个同学分季节上台演示背诵。全课进行中还安排小组学习得分竞赛。正因为教师充分注意到从上述四个方面全面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故而这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有味、有效。

当然,其它教师也用了许多方法,如上《比尾巴》课,好几位教师都设计了给动物选贴尾巴的贴图游戏。又如小学老师们上课普遍采用小组学习得分竞赛活动。又如所有的教师都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设置情境,图释课文,提出问题,整理信息,既提醒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又加快了教学的进度。

2、探究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由此定义可见,“探究”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句讲的是目的,求知识求规律求真理;第二句讲的是过程,是“求”的实践活动;第三句讲的是特点,即以“疑”贯穿“求”的全过程。核心词是学生主动地“求”,而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

应该说,这些年来,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都进行了许多学习与实践,笔者所听的课也都显示了教师在这方面可贵的努力,但问题在于:

①教师们对“探究”式学习的这个“探究”并没有全面理解与掌握。如带学生“求知识,求真理”能做到,但“求规律”却不知道或做得很少,理科教师可能做得好些,但你是“教”规律还是让学生“求”规律,还得打个问号。又如“提问和质疑”,大家都注意到了,但“提问与质疑”如何形成“求”的有效阶梯(也就是教师设问质疑是否合理、有层次面且精当),又要打个问号了。

②再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求”基本上是呈封闭性的,“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很少,特别是“调查和检验”,这方面理科可能做得好些,但力度却很小,这固然受到当前课程安排、考试制度、评优制度等客观事实的限制,但引进研究性学习、实行网络教学、开放学校实验室等仍是可以做到的。遗憾的是,在所听的十来节课中,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努力。

也有做得比较出色的教师。如锦田小学一年级吴老师的《比尾巴》一课,组织的“探究”活动内容比较丰富,“求”的特征也较突出。其教学的主要安排有: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自读;教师出示生字词“树”,要学生摘下“树”上的“果子”(字词)范谈,又请一位学生当小教师教读,教师再抽查。

——就课文第一段内容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后,教师边做模拟动作(学生仿做),边带学生读书。

——要学生用一个关键词“好像”口头造句。

——学习第二段,分组问与答,再分男生问,女生答;请学生上台自做模拟动作,大家评改。

——要学生上台给其它动物配贴尾巴,再由其它学生评改。再要学生仿照课文,用一句话说出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个别背、集体背诵课文,并请学生上台示范背诵。

做得最成功的当推翠园初中部王老师的初一新课文《散步》一课的教学。该课主要安排如下:

(一)切入

以歌曲《人间第一情》引入;问:人间第一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亲情)听歌曲《人间第一情》,看歌词,问:歌曲的哪些句子表明人间亲情?这种亲情用歌曲中的一个字表示是什么?(明确:孝)

(二)指导阅读

朗读课文,作适当的批注,划出课文中表现亲情的句子。

(三)分组合作研讨课文

⑴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自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最感动自己的场景画成画,可画一幅,也可画一组,并配上新的标题和人物对白,对白用课文原句。

⑵合作要求:六人一个小组,出示自己所画的画,讨论选出能表达课文内容精华的最好的一组画作为本小组的代表作品,并共同为这幅画配上新的标题、人物对白和画面解说,人 物对白和画面解说必须从课文中找出,可适当修改,然后每一小组推选出一人代表本小组展示、解读自己小组的作品。全班再进行评议,选出最佳作品。

⑶归纳:文章中四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母亲听从儿子的,更爱孙子;“我”爱幼,更尊老(孝);妻子温和顺从;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表现了人间第一情——亲情。尊老爱幼、和睦融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拓宽:

⑴《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⑵《陈情表》:“圣朝以孝治天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⑶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5、集体朗读全文。

6、迁移训练:口头小作文,要求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体现家人之间感情的细节,写一篇类似的反映亲情的片断。

7、课外作业:

要求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体现家人之间感情的细节,写一篇类似的反映亲情的文章。

以上不难看出,“探究”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基本上都在此教学中得到了体现,特别是根据课文内容画画这一创新活动,充分体现了“探究”的“求”的本质,而且这一活动贯串全部学习过程,先个人,再小组合作,再展示评议,再集体研究,课文验证,再拓宽作深入理解,再课外作文作迁移……“主动、探究、合作”得到了完整和谐的体现,要求学生培养的四种能力(见上所引《纲要》)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应该说,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改展示课。

3、合作。

“合作学习”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常见的是课堂上前后排四人一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一项任务,要小组进行讨论,再各组推一个代表发言或展示。所听的课基本上都采取了这种形式。但是,我们对于“合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形式究竟有多少理性的认识呢?恐怕又得打一个问号。“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和中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它有一套独到的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评价观,这里限于篇幅,不作介绍。就几个具体的问题谈一点看法。

1、合作学习的目标。

人们常认为“合作学习”,就是集体合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这只说对了一半,合作学习还要同时实现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目标,所谓“学会做人”就是它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杭州市胜利小学张晓敏老师在指导“合作学习”时,曾编了一首七字块,要学生掌握,其用于小学五六年级的一段是:“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说明理由要充分,启发大家共思考。求助别人要心诚,坐视对方稍欠身。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人学着做。自控发言尽量轻,服从集体留个性。帮助同学要主动,诲人不倦情意浓。支持对方心坦荡,高明见解倍赞赏。说服旁人先肯定,语气婉转少批评。建议之前多思考,分工合作效果好。协调彼此求默契,交往合作争第一。”这就很具体完整地体现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而我们呢,在这方面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就具体的学习任务来说,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可不用,而较复杂的、有争论的、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如果简单的任务也用,那一是浪费时间,二是激发不起学生合作“探究”的动机。而我们现在的,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也用,一节课还用上好几次,我认为是不妥当的。

2、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同时还需要师生互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偷闲了,而是担负了更大的调控与管理职责。目标设置、任务选择、时间和程序安排、方法指导、反馈评估等,教师都要策划布置好,而且还要根据合作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干预与调整。教师兼有多种角色,导演,顾问,管理员,咨询处,参与者等。而现在,我们对此考虑显然太少了,在教师的教案里,关于“合作学习”内容的安排,恐怕只用一二句话就打发了。

3、合作学习的效益

“合作学习”的效益除了来自教师的“导”以外,还取决于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这种管理需要一定的“游戏规则”,如必须设置一位小组长(可以轮任)控制调节进程和进行总结;每一位学生都有具体明确的任务;轮流发言,集体讨论;民主表决,个人意见保留等等。另外,合作学习小组也存固定的和自由的两种。我们现在设置的小组大多是固定在教室里,学习任务也相对单纯。而自由组合的小组的学习任务就比较复杂了,一般是一个课题,如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即如此。应该说,这两种形式都应该有,但目前在小学和初中,自由组合的小组合作还是寥寥无几。就效益来说,自由组合的小组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方面,效益更大。

二、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变革学习方式”看起来主要是学生方面的问题,实际上特别是在目前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因为在目前的境况下,还基本上是教师“说了算”。笔者认为除了上面提到的问题之外,还有两个比较根本的问题:

(一)观念变革问题。这似乎是老生常谈,“洗脑”运动也一浪高一浪,问题是有没有真正在“灵魂深处闹革命”,恐怕常常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当然,课改目前也受到中考高考、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掣肘,但方向得变,观念得变,应是不争的事实。还有个教师的精神状态问题(可“上纲”到职业道德),安于现状,固循守旧,总是舒服的。而这正是与“创新”相矛盾的。

(二)教师自身的教学研究水平。

从备课到上课,可以用12个字来形容对其过程的要求,即:吃透教材,深入浅出,系统设计。笔者认为,这12个字里面有大学问,是衡量一个教师教研教学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

吃透教材是基础,是教学之本。

常见个别教师对课文中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与主题的关连搞不掂,上起课来抓不到“制高点”,更组织不起“纲举目张”的教学。如小学《鸟的天堂》一课,前一部分写的是榕树,后一部分写的是小鸟,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教师没有“吃透”,只是讲前一部分写环境,第二部分写“鸟”的活动,就此卡住,所以对课文的中心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讲不清,更谈不上组织学生对这个表现主题的关键问题进行“探究”了。应该说:写“榕树”,就是从环境的角度写鸟的天堂,这是个好地方;写“鸟”,是从鸟的生活状况来写,是鸟儿们的天堂,之所以这地方(“鸟的天堂”)成了鸟儿们生活的天堂,是当地人民对绿色环境保护的结果。若能站在“环境保护”的制高点来组织“探究”,一定充满趣味,而且一下子就把文章内容理解了,抓住了。

也常见个别教师对课文的重点及重点词语吃不透吃不准,一下子影响到全课的教学。如小学三年级《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文中有个点明主题的句子:“只要一个人活得诚实,就有了一大笔财富。”这里的“财富”,应该指的是精神财富,而教师却忽略了对这个词文中义的解释或讨论,其结果,课文主人公为讲诚信而放弃了一大笔彩票奖金的行为就不好理解了,更谈不上组织学生去进行“探究”。

“深入浅出和系统设计”最见功力。

“深入浅出和系统设计”讲的都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深入浅出,强调一个“浅出”,不容易,即要把教师学教材的经验认识转化成一个易为学生操作的符合认识规律的学习流程。这个“浅”有多重含义,这里主要指的是:准确的,循序渐进式的,有重点的,简明扼要的。这个学习流程怎么设计,就牵涉到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了。笔者认为,“系统设计”应是最优秀的教学设计之一。笔者所倡导的“343”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板,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两年多来,我区参加“343”实验的几位教师推出了500节以上的实验展示课,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两年我区语文教师在省、市、区教学获奖的优质课及其教案大多出于“343”系统设计,这就是一个明证。

笔者想强调的是,一堂课的设计实际是一个系统,它必须把教学中的诸要素有机地合理地组合起来,必须把教与学、师生与生生几个方面的互动,把“主动、探究、合作”的思考和安排写进去,才能实现任务效益的最优化。如果不成系统,支离破碎,或者以片概全,或者随心所欲,那堂课肯定效益低下。现在,有些老师在写学案,我认为是非常有创意的。事实上,教案应是教与学之案,是教与学之和,而要做到这一点,又离不开系统设计。

现在有些课就是这样。一是单调贫乏。一节课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提几个简单的或深奥的问题,再加上几次自由化的合作讨论,就算了事。二是浮浅残缺。如有节课教师教案中“教学步骤”主架是这样的:“一,我会看,看屏幕。二,我会读。互读课文。三,逐段理解文章内容。

四、小结。”这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了,更谈不上确立新的学习方式了。

总之,课改的成绩是主要的,主流是健康的,但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总之,只要我们矢志改革,勤于探究,善于总结,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就一定会不断取得课改工作的新成绩新成功!

2003年1月20日

附:刘人云,男,深圳市翠园中学副校长,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通信地址:518003深圳市东门北路翠园中学 电话号码:办0755-25525249 手机***

第三篇:结合实际谈谈我国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三农”问题未来发展的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 ,“三农”问题是我国实现全国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甚至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一下是关于“三农”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与城市的差距将不断缩小。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有所加大,农村面貌得到改观。但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差距还在扩大。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到努力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从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到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到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等,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惠民举措彰显出国家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的决心。

其次,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会逐年增加,会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资金使用的重点主要在水利、道路、教育、医疗、环境治理、技术推广等。转移支付还会进一步强化部门权力,条条机构和人员膨胀及制度性腐败会随着转移支付资源的增多而加剧;乡镇政府权力会彻底边缘化,村民在公共决策层面的权利进一步弱化。乡镇政府和村民有可能由过去的“对立”关系转变为既对立又统一的共同体关系;在农业上会出现新一轮严重的生产过剩,农民从农业生产领域获得收入的份额逐年下降;同时,农村金融逐步开放,农业扩大再生产贷款难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观;农业专业化水平提高,分工分业的速度加快;家庭配置资源的功能削弱,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新的生产关系涌现。

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农产品价格会下跌,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停滞或下降;随着土地的兼并和买卖,农村金融和经济会出现一个时期的虚假繁荣;随着家庭经济的快速边缘化,农民轻生自杀或死于不安全生产(如矿难)会成为一个常见的现象;华西村、南街村、将军村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东北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样板,农村发展道路的争论会演化成“路线斗争”,农民就业问题反而更加突出,西北的国土整治将成为失地农民就业的主战场;

第四篇:结合实际谈谈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法律事务与案例分析期末论文 结合实际谈谈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们步入大学的脚步,我们也逐渐长大成人,身上承担的社会责任也逐渐多了起来。我们这一代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如何,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特别是在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知法、懂法、守法,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在校大学生中不懂法甚至违法的现象,暴露出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薄弱的问题。高校应提高对法制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那么高校的法制教育进行的怎么样呢?近些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案例层出不穷,有调查显示:1965年,大学生犯罪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到“文革”期间,占到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已经占整个社会的17%。像备受媒体关注的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仿真枪绑架案以及许多大学生因难以承受失恋而导致的犯罪等等。最近的几起震动全国的案件,“我爸是李刚”案:肇事者为名叫李刚的一位局长的儿子,他在校园内高速开车撞死人后居然毫无反应,还叫嚣道“我爸是李刚”,随后驾车逃逸。药家鑫案:他还是一名艺术专业的学生,理应有高尚的情操,可是他开车撞伤人后,不但没有及时抢救,反而上前连捅三十多刀致被害人死亡。这些案件是多么的令人发指啊!都成为了大学生法制意识淡漠造成血案的典型案例。这些频频向我们揭示:高校的“法制教育”课并未让学生们真正懂法守法。所以,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极其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首先,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减少大学生违法行为,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的需要。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一些摩擦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人过激的反应,使我们的校园安全与稳定受到了严重威胁。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杀人惨案就是严重危害校园安全的一起案件,他就是因为琐事与同学积怨,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四名同学残忍地杀害。所以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很紧迫的,要尽快让更多大学生知法懂法,才能最大化避免这一类校园惨案的发生。

其次,加强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这些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频频犯法说明我们不能只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了。法制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其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仅仅靠

具有某一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已无法解决,而是大量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技术的不懂法律,就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政策法规来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所以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再有,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指出:“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民主的法治思想不可能自发地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树立现代的民主法治观念,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思想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之一。当今社会信息泛滥,大学生中间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高校中,许多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律常识缺乏,大学生对偷盗、伤害他人、乱发不良信息等反映是冷漠和无知,有的甚至不觉得这是违法行为。所以,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成功与否将成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最后,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十七大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法律意识水准。法制建设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保障。大学生毕业后是要踏上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法制意识强的毕业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法制意识差的毕业生可能有意或无意的违法违纪,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造成终身的遗憾。因此,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总的来说,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关注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对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当代大学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原有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脱离传统教育的束缚,展开能真正吸引当代大学生注意力的法制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未来几十年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第五篇: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形势与政策》作业

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自动化122班黄敏 2014年9月17日

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尖锐复杂;国内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矛盾凸显时期,我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在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亟需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引导我们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开阔胸襟,立志奋斗。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是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

2.《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我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敏感、勤于思考,但科学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侵蚀。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使之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既对形势与政策以及重大事件进行理论阐述,又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帮助其正确分析认识党和国家面临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3.《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校要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必须认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使其实现帮助我们形成科学的形势

与政策观,掌握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方式、方法,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最终目标。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思想觉悟高、精神面貌好、人生价值科学、社会追求高尚的人来影响国家的未来。

4.《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们自身成长的需要

我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们的自身发展也呈现出一些不协调,如对事物反应敏锐但分辨是非能力较弱;重知识技能而思想修养略显欠缺等,我们也因自身发展的不协调易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从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帮助我们全面、正确、准确地把握形势、认识事物,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发展。结语: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 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

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1)对激发兴趣的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的开展为我们这些刚步入大学的学子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的平台。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我们的自主学习渐渐的激发我们对当今政治形势的兴趣,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和政治。这样一来,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更近进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大学生活的一个好的开端将会使我们大学生受益无穷。

(2)对实现人生价值的作用

可以说大学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做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和外界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自我梦想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社会形势与政治形势的变化也深深影响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这一点从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孔雀东南飞”中可以深刻剖析出。大学生迟早要完全步入社会,我们目标的制定与以后事业的发展方向都与社会形势息息相关,学习了解形势与政策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达到目标

(3)对培养责任意识的作用

俗语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我之见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培养起责任意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社会现状和国家大政方针以及民生大事,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这个国家的地位,把自己放到一的大环境下去审视,从而增强认

识到所要担负的责任和要承担的义务。总之,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治课可以让其从“小我”中走向“大我”,增强责任意识,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服务与社会。

(4)对提高素养与实现就业的作用

显然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将有利于将有利于大学生日后的就业与发展。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提前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势与状况,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定向的培养自己某方面的技能;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对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的作用也是无可非议的。社会形势与政治形势的变化瞬息万变,一个世界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也不停变化,这就对我们大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作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我们看到求职现场那积叠如山的简历和那密密麻麻的求职者时,会自然的实力忧患意识。社会发展对我们大学生各项技能和素质要求更高。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求职者应该是一个明智的人,同时也应该是一个知道职场动态的人,顺应社会和职场发展才可成为职场中的高手。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结语】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将有利益我们更好地把握世界的联系性。当然,我们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关注当今形势与政治的变化。如今,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娱乐和通信设备为我们提供了个更多的学习世界形势与政策的渠道。所以,你还在犹豫什么呢?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为实现自己辉煌的人生努力奋斗吧!

下载结合实际状况谈谈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合实际状况谈谈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变革学习方式,达到完美教育

    变革学习方式,达到完美教育南海大沥高级中学李容欢留美博士黄全愈在他的著书《素质教育在美国》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学校都那......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读后感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时代要求 ——读《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感 最近细心研读了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第一章,有一些感想和大家分享。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要......

    浅谈初中英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浅析初中英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高艳艳 (1981年3月汉女) 工作单位: 山西省晋中市乌金山中学 通讯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乌金山中学 邮编:030600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1946......

    结合实际谈谈当代大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担当

    结合实际谈谈当代大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担当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力量。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党和社会主义......

    结合实际谈谈在学习中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结合实际谈谈在学习中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它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积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记忆是无处不在的。与同学相约,开......

    浅谈信息化教学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浅谈信息化教学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 要:信息化时代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本文简要阐述了信息化教学环境背景对学生学习产生的主要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教师应如何采......

    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 一、前言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掌握本领是大学生的重要职责。只有学校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

    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一、前言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掌握本领是大学生的重要职责。只有学校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