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孔子讲学的氛围
感受孔子讲学的氛围
上课,九三班,内容是《庄子故事两则》,我说:“惠子相梁,庄子往贺之,惠子要拿老庄,老庄很生气,说,小惠啊,我是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的凤凰,你是那见了死老鼠就留口水的人,相位就是死老鼠,你喜欢,我厌恶。”小惠同志深感惭愧,说:“老兄,别生气,我带你去旅游,去山清水秀之地——濠梁之上——学习第二篇短文,谁先来读一遍?”最前的一个女生凯晴举了手,我说:“你来读。”
最后面的雨露同学抱怨,我说:“小朋友,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以后找座位就往老师跟前的那个座位上凑。”
雨露说:“那我们现在做后面的咋办?”
“你们可以搬着凳子挪过来的。”
话一落音,十多个人呼啦啦的搬着凳子往我周围坐,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种孔子讲学的感觉,我说:“当年孔子讲学就是这样的形式,我感觉我成大圣人了呢?”
这时汤贤居然坐到了我脚上,我说:“滚蛋。”
汤贤说:“孔子也说脏话吗?”
“孔子也是凡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比如他赞美颜回安于贫困,又汲汲于追求富贵,甚至奔走于权贵之门,国君召唤他,他等不及驾好车马,就赶快跑了去。孔子对他的学生很严厉,批评起来不讲情面,他批评宰予昼寝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开始独学,群学,展示的时候,来了一群人,校长,主任,还有几个陌生人,还扛着摄像机,同学们有些愣神,我说:“快,机会来了,露脸的机会来了,哪一组展示?”场面可就热烈了。
第二篇:感受孔子智慧
保持一颗诚敬的心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能解开现代人的心结吗?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过失,对他人谦恭有礼,却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提倡人格的尊严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为人之道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
《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这都是一些小礼节。其实,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它让我们觉得圣贤未远。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留给我们,一起分享。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君子吗?
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
别人曾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第三篇:感受哈佛大学学习氛围
感受哈佛大学学习氛围(图)
(2012-10-06 13:37:01)转载▼
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主要课程,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
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座无虚席
日前,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我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
哈佛校园里,不见华丽服饰,不见浓妆异彩,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人们: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
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在看书。你到了哈佛,你就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了。
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的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感觉到,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迸发了出来。
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主要课程,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
那个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
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在哈佛的课堂,要求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新的。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学的发展变化。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处在最前沿科学的研究阵地。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能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
第四篇:作文 孔子 介绍 自己感受
高一AP 10C孙雨桐
他已经离开了很久,但他从未走远。
他流浪数十年,周游四方,目睹了最为残酷的屠杀与破坏,但他依然选择了传道,把希望与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他了解世界的黑暗与绝望,却从不放弃,并以悲天悯人之心去关怀所有不幸的人。他的名字叫“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叫“克己复礼”,叫“民贵君轻”,叫“文以载道”,叫“理先气后”,叫“格物致知”,叫“知行合一”,叫“天之立君,本以为民”,叫“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管在什么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他,因为他的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与经络,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所追求的理想国,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理想国,那是根源于这片土地的精神家园,我们共同的家园。
而今,无论是在北京、重庆、广州,汉城、江户、河内,还是台北、纽约和圣弗朗西斯科,人们相互行着数千年的礼节,过着相近的节日风俗,写着方块形的文字,追寻共同的价值观,建设一致的理想家园,这一切都在崇敬他,怀念他。
他是一个守旧者,也是一个革命者。他姓孔,名丘,字仲尼,人称孔子。
第五篇:《黄河颂》讲学稿.
《黄河颂》讲学稿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诗歌情感,本文转自免费教育文稿网www.xiexieba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2.揣摩关键词句,了解黄河的形象特点。
学法指导:
先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读准、读熟诗歌;再阅读“资料链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把握作者情感;然后,细读诗歌,尝试品味诗句、用词的精妙。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预习·导学(先做后交流)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山diān()狂lán()体pò()屏zhàng()筑()成 澎湃()()九曲()连环 哺()育 滋()长 2.查词典,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 屏zhàng: ② 澎湃: ③ 狂lán:
④ 九曲连环:
3.文学常识填空:
《黄河颂》选自组诗《
》,作者,由著名音乐家 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壮阔的 和 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4.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诗歌结构,感知作者情感。
第一节:朗诵词。以呼告的手法,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 ”主题。
近镜头特写:
黄 “ ”黄河 俯瞰全景式总写:
纵向描写黄河流向: 河 横向展开到黄河两岸:
第二节:歌词。历史贡献 颂 “颂”黄河 哺育精神,学习誓言 第二课时
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1.导入。2. 交流预习。
3. 初读诗歌,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4.品读诗歌,揣摩关键词句的作用。①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②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屏障”?
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④除上述外,你认为诗中用得精妙的词句还有哪些?试举一例作具体说明。5.小结诗歌语言上的特点。6.自由诵读体会。三.拓展·延伸
〈一〉回忆、摘抄学过或读过的描写(歌颂)黄河的诗句二—三首(句)。
,(《 》)(《 》)
,(《 》)
资料链接——背景简介:《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本文转自免费教育文稿网www.xiexieba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口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这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他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同年3月31日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上世纪60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