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总结教育心理学小抄(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3 16:5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己总结教育心理学小抄(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己总结教育心理学小抄(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自己总结教育心理学小抄(xiexiebang推荐)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答: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答: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校方式。首先,应该创设使用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4.人类学习和学生学生学习的区别。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之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校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中,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进行的3)人的虚席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5.学习动机的种类。答: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6学习动机的培养:(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8.迁移的作用答: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答:(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表现在: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从以下方面考虑: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知识学习的作用。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11.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13.怎样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一)深度加工材料(二)有效运用记忆术(三)进行组块化编码(四)适当过度学习(五)合理进行复习。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14.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二是外部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

15.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三)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

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16.典型的学习策略.答:

一、认知策略: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A学习时间管理: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B学习环境的设置.C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D学习工具的利用E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17.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18.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一)指导教学模式(二)程序化训练模式。PQ4R阅读策略,包括预览、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复习等六个步骤。(三)完形训练模式(四)交互式教学模式(五)合作学习模式 19.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20.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21.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一)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二)智力: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其必要条件。(三)个性: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22.创造性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创造性的产生是知识、技能、策略、动机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结合各个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2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态度和品德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2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25.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6.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27.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⑧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8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9.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30.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认识目标。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二)情感目标。

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1.接受2.反应3.形成价值观念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5.价值体系个性化(三)动作技能目标。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1.知觉2.模仿3.操作4.准确5.连贯6.习惯化

31.组织教学过程基本要素。答:

一、教学事项。依次是九个: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三、教学媒体:包括:①非投影视觉辅助。②投影视觉辅助。③听觉辅助。④视听辅助。

四、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32.选择教学策略。A、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B、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一)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其次,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最后,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二)情境教学(三)合作学习C、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

33.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二)班级规模(三)班级的性质(四)对教师的期望 34.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三、群体动力:(一)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二)群体规范(三)课堂气氛(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1.吸引与排斥2.合作与竞争

3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具体包括: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小抄

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帮助人认识自己的科学。

(二)内容:

1、个体心理结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动力)

2、个体心理与行为

3、意识与无意识

4、社会心理与行为

二、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心理事实

(二)研究心理过程

(三)研究心理现象的机制

(四)研究心理现象的条件

(五)研究心理现象的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一)对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二)任务:首先是研究与揭示学生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些规律提高学习效果,主要包括:

1、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以及学习结果的性质与结构

2、研究学习的分类;

3、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

4、研究学生学习的条件。其次是研究与揭示教的心理规律,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提供心理学依据。

(三)方法

1、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2、收集资料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测验法等

自变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奖励等 因变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变化、成绩等 无关变量:对象的各种因素、实验过程中的干扰因素等。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二)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岁——7岁)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以后)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是在活动中,在与社会他人的交往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与教育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主要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两个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而且也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学生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以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2、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1、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人格)发展的理论:学习信任阶段(出生到1.5岁)成为自主者阶段(1.5-3岁)发展主动性阶段(3-7岁)变得勤奋阶段(7-12岁)建立个人自我同一性阶段(12-18岁)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显示充沛感阶段(30-60岁)达到完善阶段(60岁以后)

二、大学生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整个生理发育(包括内分泌腺和性器官在内)已经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脑的发育与机能趋于成熟并接近成人水平。但整个心理与生理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协调,其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成熟。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1、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A、一般认知发展的特点:

(1)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敏感性、系统性、深刻性、稳定性。

(2)记忆的精确性、敏捷性、逻辑性尤为突出。(3)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表现突出,创造性思维能力显著发展。

B、大学生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1)关于智力、智商、智力测验的概念

*智力:即一般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其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

智商是反映智力水平的(IQ)其计算方法: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2)主要智力理论:

*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美国当代智力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力图从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

1、其内、外世界的主体的经验世界这三个维度来分析、描述智力,提出了著名的关于智力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的三元智力理论。

情境亚理论——阐明的是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智力行为的观点—“智力就是主体实现对主体有关的现实世界的环境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和改造的心理活动。”通过这种心理活动,个体达到了与环境的最佳适宜状态。

经验亚理论——阐明的是个体对任务或情境的经验水平与他的智力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智力与经验有关。因此经验亚理论所强调的是智力因个体经验的不同而显示出相对的独立性。成分亚理论——是三元智力理论中最为完善的起核心作用的部分,是对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的探讨,这种内部机制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三个层次的成分所构成,智力就是这三种成分协同活动的结果。成功智力理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的协调与平衡。

*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我认知智力

该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存在不同的智力发展的潜能,学校没有差生,只有表现出不同智力类型优势的学生,教育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智慧都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要注意提供创造的环境和机会,高校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创造思维的能力,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学会从事科研的步骤和方法。高校还要组织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获得成绩。(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与教育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与对客体的意识一样,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在自我认识方面——更主动自觉、自我评价能力显著增强、自我概念比较完整;

在自我体验方面——丰富深刻、自尊心强烈,同时也易产生自卑感; 在自我控制方面——目的性、自觉性明显提高、表现出独立性与反抗性,有待改进与增强。

*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2.引导大学生不断开发自我。3.引导大学生积极接纳自我。

第三章学习心理

一、*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对教学的意义:对于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对于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奥苏贝尔学习方式的分类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得出结论)(2)*有意义学习(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进行新的学习)和机械学习

二、学习理论简介

(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基本观点:学习是一种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

2、代表性的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说:学习是S——R之间的联结,是通过不断尝试错误实现的。学习的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实际应用要求:

1、确定好强化的目标,并对目标有适当的分解;

2、应该选择合适的强化物;

3、应该把握好强化的程序,并严格根据程序及其要求实施强化;

4、有效选择和合理使用强化的方式。(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动机过程、运用要求

1、应该为学生发展与成长提供合适的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2、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榜样的作用(形成有效的替代性强化)

3、应该引导学生对榜样的应有的积极关注

4、应该创造适宜的条件与机会,让学生仿效榜样的行为,并有效的强化其正确的反应。(发挥直接强化的作用)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基本观点:重视学习的内部过程和机制,强调学习是内在心理结构的形成、丰富和改组的过程。

2、主要理论: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应注重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学习。)运用要求:

1、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科中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的教学。

2、应该注意新旧知识的关系,通过合适的方式使其相互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3、应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心向和主动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积极性。

教学意义:在心理学为教育教学服务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的心理学理论引起了一场世界性的教改运动,影响深远。

(2)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第一,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所谓逻辑意义是指学习材料可以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第二,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联系起来的倾向性。

第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实现有意义学习。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与其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奥苏伯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适当性,包括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利用;新观念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的分化程度;原有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度三个方面。

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进行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类属学习是把新观念归入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类属学习过程中,原有观念是总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从属观念,因而这种学习称为下位学习。

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原则;“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是奥苏伯尔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组织者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一般概括性说明文字,它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

奥苏伯尔指出,组织者最适宜在两种情况下运用:

第一,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材料的组织者,使学生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这样的组织者被称为陈述性组织者。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型

A、加涅认为,学习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既有简单的联结学习,也有复杂的、高级的认知学习。他将学习由简单到复杂分为以下类型:

学习,中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教师适当的引导是必需的。

B、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的学习结构模式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下边的结构叫操作记忆,是一个信息流。来自环境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感受器,然后到达感觉记录器,信息在这里经过初步的选择处理,停留的时间还不到一秒钟,便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也只停留几秒钟,然后进入长时记忆。以后当需要回忆时,信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而回到短时记忆中,然后到达反应发生器,信息在这里经过加工便转化为行为,作用于环境,这样就发生了学习。第二部分是上边的结构,包括预期事项(期望)和执行控制两个环节。C、学习过程及阶段:

1)动机阶段2)领会阶段3)习得阶段4)保持阶段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操作阶段8)反馈阶段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独特之处,它对教学改革有什么启发意义?

独特之处: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3、注重学习过程,主张协作学习。

4、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情境的创设者。

意义:其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应用,这些观点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章学习动机

1、动机: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一)2、动机的产生——需要与诱因

3、*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和调节学生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力量。

*“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对于简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有较强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请度的动机;而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这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习得性无助:由于一系列失败经验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心理学家通常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一、学习动机的构成1、*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作好的一种需要。*

二、简述几种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1.强化动机理论:强调外部力量(表扬、奖励、批评等)在引起学生学习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2.成就动机理论:主张人们的学习等行为主要是受一种成功的驱力所推动。

3.自我实现动机理论:认为人的学习等行为是由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所推动。

4.成败归因动机理论:认为人的学习等行为的产生与存在受到自己对其行为成败归因的影响。

5.自我效能感理论:强调自我效能感对人的学习等行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用。6.自我价值理论:重视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

三、结合大学生的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其学习动机。

(一)爱护与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学习兴趣与学习需要。

1、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进行理想主义和积极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

(二)帮助学生建立恰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与自我价值感。

1、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避免学生因归因不当产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3、适当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好胜心与荣誉感。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五章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与负迁移(按性质)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可以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按方向)

3、*纵向迁移(这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横向迁移(按水平)

4、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按作用范围)

简述几种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一种早期的迁移理论,来源于官能心理学。它认为人的心理是由多个生来具有的官能所组成的,这些官能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判断力、推理力、意志力等。每个官能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各种官能互相独立,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每种官能都可以当作一个单位加以训练。一个人的官能通过合理训练得到提

高后,就可以在所有的情境中很好地发挥作用。这一观点被教育家所采用就产生了形式训练的教育理论,即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

意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2、相同要素说:桑代克(Thorndike,E.L.)和伍德沃斯(Woodworth,R.S.)所做的关于知觉的迁移实验。他们根据实验的结果,得出了与形式训练说不同的结论,提出了关于学习迁移的新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在其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作了简要的理论概括。他认为,在两种学习情境中含有相同的要素,就会有迁移现象发生;反之,有迁移现象发生就必定有相同的要素存在。迁移与相同要素两者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大致成正比。伍德沃斯后来将“相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成分说”。

意义:揭示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指出了形式训练说的谬误,对迁移理论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教育界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这一理论有助于避免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它是迁移理论中用实验研究提出的第一个迁移理论,对教师的教学有指导意义。

3、概括说: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泛化说或经验类化说,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Judd,C.H.1873—1946)于1908年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贾德的理论产生于1908年进行的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实验研究表明,知识的迁移是存在的,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知识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的迁移是可能的。知识概括化的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就越大。原理和原则因其具有普遍化和概括化的作用,可以适用于一切有关问题的解决,足以加速问题解决的步伐,增进学习迁移的效用。

意义:贾德认为概括就等于迁移,概括是学习与教育的结果,所以,良好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形成广泛的迁移。他的经验泛化理论揭示了原理、法则等概括化的理论知识在迁移中的作用,开始涉及高级的认知领域的迁移问题,为学习迁移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概念进行抽象或概括,实现最大程度的迁移。

4、关系转换说:关系理论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也叫关系转换理论。关系理论并不否认学习依赖于学习原理的迁移,但它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

(一)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对情境中的一切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实质。苛勒曾用小鸡、黑猩猩和儿童做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

(二)*试述现代迁移理论的意义。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伯尔在有意义学习理论探讨中涉及到迁移问题时,同样把认知结构视为最关键的因素,指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必然涉及到迁移,不可能设想在这样的学习中会有不受原有的认知结构影响的任何情形。这种学习经验又必然因改变认知结构而导致新迁移。因此,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结构总是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变量。为此,奥苏伯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

2、产生式迁移理论

该理论是由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的,用于解释基本技能迁移的理论。认为迁移量的多寡取决于实验情境及两种材料之间的相关;表征和练习程度是迁移产生的主要决定因素;迁移量也依赖于学习或迁移时注意的指向所在。

(三)、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学习者的智力水平3.学习者的态度4.原有的认知结构5.定势6.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

1.精选教材内容,加强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教学;2.合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3.教会学生学会学习;4.引导学生加强练习等

第六章认知领域的学习

(一).*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二).知识的分类: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分为如下两类:

1、*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记忆性知识等)—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主要回答的“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问题。

2、*程序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操作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所回答的是“怎么办”、“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种知识也分两类:(1)运用概念与规则对外办事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加涅叫智慧技能。(2)运用规则对内调控自己的认知加工活动的程序性知识,加涅叫认知策略。.*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

1、知识的获得阶段

2、知识的保持阶段

3、知识的提取与运用阶段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1、内部条件:(1)原有知识储备(2)主动加工的心向

2、外部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的逻辑性(2)新知识呈现的方式

*

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条件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1、学习陈述性知识

2、运用规则进行变式练习

3、自动化阶段

(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1、内部条件:应该具备有关的陈述性知识,即掌握有关的规则和程序。

2、外部条件:大量的各种正反例的练习和各种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四、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条件

(一)*策略性知识也称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2、*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是个体对自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磨砺创

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意识。此概念最新意志、优化创新品格 早由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

(三)*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从一个

(二)策略性知识学习过程与其一般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基本一致,另外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不同点 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1、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是对内的,无的思维。

(四)联系实际谈。法直接观察到,不易教会。

2、认知策第八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略有一定的概括性与模糊性,学习较

1、*动作技能也叫心因性动作技能,困难,需要更多的变式练习和建立自是根据一定规则,通过骨骼肌肉的活觉的自我反馈等。动练习形成的自动化的动作系统。

(三)策略性知识学习的条件简述动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1、内部条件:原有知识储备,元认知

1、练习曲线及进程

水平

2、外部条件:精心设计变式练(1)练习进步先快后慢(2)练习进习步先慢后快(3)练习进步先后比较一

五、知识习得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致(4)练习中的起伏现象

(一)根据三类知识习得规律确定教(5)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在复杂的动学目标 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

(二)根据三类知识习得规律安排教暂时停顿的现象,常称之为“高原期”学步骤 或者“高原现象”)

(三)*(如何)根据三类知识学习2.条件:分配练习和集中练习。整体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用布练习和部分练习。

置学生课前预习、新知识讲授前用提*联系本学科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大问复习旧知识等措施,以加强新旧知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进行指导。识的联系。教师在呈现新教材前,要

1、明确学习目的与目标

2、掌握学习的强调教材内容的重要性,以激发其学方法和有关基础知识

3、有计划有步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教师还可以骤地练习

4、合理分配练习次数与练运用教具,如观看录象等方法来激发习时间

5、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练习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变果 式练习,精选正反例,使学生顺利地*第九章教学设计原理习得程序性知识。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1、教学设计

(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 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

2、教 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环境的技术

3、教学设计是门设计科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概述 学

(一)问题及其成分*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1.*问题:个体对当前的任务没有现成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的解决方法,因此需要动员他已有的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概念、规则并组成新的高级规则,以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便走出绝境,达到完成任务的目标。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实质和特点 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2.*问题解决:是指运用一系列认知操的学习。

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就是寻找

(二)教学设计的特征 一条从起始状态通向目标状态,或应

1、教学设计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用算子使起始状态逐步过渡到目标状的系统,包括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态的过程。条件、资源、方法、活动等方面的研*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究。力?

2、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

(一)主要方面:

1、一般问题解决能学理论等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力的训练

2、结合学科内容的特殊训取得预期的学与教的效果。练

(二)问题解决策略

3、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研究方法,探

1、算法策略:是一种按照一定的逻辑讨学与教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规则和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

2、启发策略:是一种凭借直觉和经验

4、教学设计体现在整个教学的具体环直接快速的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有(1)节与活动过程之中。手段——目的的分析策略(2)爬山法

二、不同理论取向教学设计观(3)类比思维等

(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联系实际谈谈在高校如何培养大

1、理论基础——(1)基于行为主义学生的创造性 的研究(2)基于信息加工的研究

(一)、创造性的含义:根据一定目的、2、主要内容——(1)学习者分析(2)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或某学习目标的分析与确立(3)教学内容些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的选择与组织(4)教学模式(过程、产品的能力品质。方法、媒体)选择与运用(5)教学设

(二)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计成果的评价等

1、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发现法(2)

(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 问题教学法(3)大脑风暴法

1、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及其培养:培

2、基本要素:(1)教学目标分析(2)教学情境创

设(3)信息资源设计(4)自主学习策略设计(5)协作教学设计(6)学习过程及效果评价设计(7)教学结构设计

3、设计原则

(1)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2)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构建的关键作用(3)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4)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5)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一)结合本学科实际,谈谈如何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1)运用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设置

1、教学目标:认知、情意和技能(2)运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设置教学目标: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

2、教学目标陈述的方法(1)行为目标陈述(2)认知目标陈述(3)表现性目标陈述

(三)3、高校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来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综合。

1、针对知识技能的指导教学策略(1)对于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2)对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3)对于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2、针对情感领域的教学: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3、针对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4、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策略

(四)如何有效的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

1、一般要求:(1)媒体与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统一性(2)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协调性(3)媒体与学习者认知水平的相容性

2、合理关注信息呈现技术(1)突出关键信息能提高教学策略(2)重复可提高教学效果

第十章品德的学习

(一)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

1、*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它是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二)2、*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等四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简称为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

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理论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2)他律道德阶段(3——7岁)(3)自律道德阶段(7——12岁)

2、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 第1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取向,第2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习俗水平:第3阶段:好孩子取向,第4阶段:法律与次序取向 后习俗水平:第5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第6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

3、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第二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

第三阶段: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

第四阶段: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和过渡阶段。

第五阶段:深度内化推理。

三、品德的培养

(一)品德培养的原则

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并重原则

2、切合学生实际原则

3、注重个别差异原则

4、由外控转为内化的原则

5、家庭、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原则

6、树立榜样原则

第十一章大学生群体心理

1、*群体: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方式联系在一起并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的两个以上的人组织的人群。

2.*社会助长:是指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3.*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事时偏少的现象。

第十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活动过程,表现为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有效的发挥自身的潜能等。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2)具有健全成熟的人格(3)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4)有适度的情绪反应(5)学习与工作效率高,热爱生活(6)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7)建立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在咨访双方所建立良好信赖的关系的条件下,咨询人员运用有关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与来访者进行交流、探讨、磋商,帮助来访合理认识与对待自己,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心理状态,形成健康人格,主动适应环境和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

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1)心理困扰——程度较轻,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较小,作用时间与范围有限。(2)心理障碍——程度较(1)与(3)之间,对现实生活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明显,作用的时间较长。

(3)心理疾病——程度重,对整个现实生活的影响较重,作用的时间长范围广。

2、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专家讲座与辅导(3)团体辅导(4)个别心理咨询(5)学生社团活动

第三篇: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个人总结小抄

1、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肌体的发育指有机体的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肌体的生长和身高体重的增加;体质的增强指肌体生理功能的增强,如力量、速度、灵敏、耐力、韧性、健康状况的增强等。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2、简述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答:

12、13岁至15、16岁,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学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自身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3、简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答: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将取得公民的资格,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因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在青年的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观的实现,这使青年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青年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的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立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4、简述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方面,初中阶段教育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5、简述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着重要的责任。为此,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却乏信心。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6、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演变。答:。①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②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④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⑥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7、我国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8、答:(1)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要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初步得到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或为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2)

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9、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答:按照我国《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1)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2)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3)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的权利(4)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5)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6)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根据《教育法》和《教师法》的有关规定,我国教师应承担的义务主要有以下六项:(1)教师应当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2)教师应履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3)教师应履行“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4)教师应当履行“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5)教师应当履行“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6)教师应当履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10、简述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答:(1)身份: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的身份从我国颁布的《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体现出来。我国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学校、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包括三层含义:①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②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③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2)法律地位是由双方主体在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决定的。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个人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受教育权。;义务:受教育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完成规定学习任务;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等。

11、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12、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答:(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题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13、新的课程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我国从2001年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

“课程标准”取代原来使用的“教学大纲”概念。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功能发生了变化。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就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创新的同时,更注重基础的夯实。(3)课程实施发生了变化。它关注教学的全过程。(4)课程管理发生了变化。它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另外,还有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同。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上有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也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14、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答: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早在古代,就有关于教学过程思想的萌芽。我国伟大的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后来,思孟学派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古罗马昆体良提出“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系统的教学过程理论是在近代出现的。夸美纽斯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先去运用他们的感觉,然后去运用记忆,再去运用理解,最后才去运用判断”。德国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四阶段,后演变为五段教学法。美国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在什么地方;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即五步教学法。

15、简述课的类型与结构

答:(1)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课的类型也可以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划分,主要有将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自学课、讨论课、作业课等。(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16、中学德育的目标是什么?

答: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1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2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责任感;自觉

遵守社会公告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17、中学德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中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中学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所选择的、用以形成青少年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1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2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7)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8)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18、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答: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奖励与惩罚法。(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两种。语言说服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要求: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总结。事实说服法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要求: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指导。(2)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主要形式有:以教师自身的美、环境美、情景美和艺术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要求:加强修养;创建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3)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包括:常规训练和实践锻炼。常规训练: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经常性的行为练习,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要求: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明确常规的内容、要求和意义;坚持不懈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实践锻炼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要求: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以学为主,加强指导;持之以恒,随时总结。(4)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的方法。要求: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理解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其成因。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的什么,怎样学习。狠抓落实。(5)评比竞赛法:是教育者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运用评比、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要求: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的氛围和环境。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6)奖励与惩罚法: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或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奖励的形式:赞许、表扬、奖赏。惩罚的形式:否定、批 评、处罚。要求: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目的明确具体有度。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19、中学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什么? 答:(1)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护学生,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逐步树立为民服务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德和良好的心理品质(2)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3)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协助学校贯彻实施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4)关心学生课外生活。(5)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6)负责联系和组织科任教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7)做好本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励工作。(8)联系本班学生家长,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第四篇: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小抄版(自己考过了)

一、教育学心理: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与教学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①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②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心理学发展历程:20世纪20年代以前(初创)20-50(发展)60-70(成熟)80以后(完善)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及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首次提出“教育要心理学化”的人是裴斯泰洛奇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2关键期: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为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0-2)前运算阶段(2-7)特征:1单维思维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特征: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l-l5岁)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埃里克森所著的《儿童期与社会》把人格分为八阶段理论(信任感和不信任感(0-1)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1~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青年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老年期)认知差异:认知差异(认知风格):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场独立/场依存、冲动型/沉思型、整体型/序列型)智力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认知差异教育意义: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性格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类型差异)性格差异教育意义: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三、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广)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结、辨别、概念、规则、问题解决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我国的分类:知识、技能、行为规范联结学习理论 尝试错误说(桑代克):学习即联结,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 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 操作条件作用(斯金纳)基本规律:强化(正强化是实施奖励,负强化是撤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认知学习理论:顿悟学习(苛勒)认知发现学习(布鲁纳)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分类:(学习的进行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认知结构的关系)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论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四、学习动机 动机含义: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功能:激活、指向、强化)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两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动机种类:(动机内容和社会意义分:高尚和低级)(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动力来源分:内部(个体内在需要引起)/外部(由外部诱因引起)学习动机)(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分: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两者关系是一致的,学习者个性不同,学习任务的难度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双向的 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论(行为主义学习论斯金纳)--强调外在影响,忽视学生内在因素。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马斯洛)归因理论(维纳)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评分制度,奖励进步)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最早提出,形成受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归因对其有影响)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五、学习迁移 迁移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种类:正副,顺逆,横纵,一般具体 作用: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影响迁移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心向与定势 促进迁移教学: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六、知识的学习知识含义: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类型:感性理性(深度)、陈述与程序(形式)具体抽象(内容)知识学习类型:符号、概念、命题(知识重复程度)下位、上位、并列结合(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知识获得两个环节:知识直观和概括 知识直观:实物直观、模像、言语 有效进行知识概括: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错误观念性质(广泛、自发、顽固、隐蔽)错误观念转变条件(对现有观念不满、新观念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促进错观转念的教学(创设开放互相接纳的课堂气氛,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引发认知冲突,鼓励学生交流)记忆系统:瞬时记忆:视觉约为0.25~2秒。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约为2秒到1分钟。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 遗忘及其进程:遗忘是指识记过的食物不能或错误的再忍或回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发展的不均衡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遗忘理论: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干扰说(前摄抑制/后摄抑制)同化说(奥苏伯尔,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动机说(压抑理论)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运用记忆术、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复习(及时、分散、背诵)

七、技能形成 技能概念: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特点: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一种活动力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种类:操作、心智技能 作用:调节和控制动作;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示范与讲解,必要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心智技能: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活动定向物质化活动有声言语活动无声外部言语内部言语活动)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心智技能培养要求: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注意完形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应用机会。

八、学习策略 概念: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有效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学习过程。特征: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有效学习所需,有关学习过程的,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意义:改进学习、促进教学、利于学生适应和发展。构成:认知、元认知、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为了记住某些信息不断积极地重复的过程 常用方法:排除互相干扰,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试图回忆,画线精加工策略:为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升华的过程 常用方法:记忆术(位置罚、首字母缩略词法、关键词法、谐音法)做笔记、扩展与引申、提问。组织策略:构建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常用方法:聚类组织、概括、纲要、构建网络、比较法。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主要有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效能性原则 学习策略训练应包括要素:策略及巩固练习、自我执行及监控策略、了解策略价值及适用范围。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九、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问题分类: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 问题解决的特点:目的指向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与表征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问题解决策略:算法式、启发式(手段以目的分析、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发散思维特征:流畅性、变通性与独特性影响创造性主要因素:环境、智力、个性智力与创造性关系: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有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智商一般不低。创造性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的思维策略。注重个性的塑造,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接受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创造适宜的环境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批判思维、发散思维、学会容忍模糊、推测与假设、自我设计、头脑风暴

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实质: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行为成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品德实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①10岁以前,他律道德②10岁以后,自律道德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个水平):①前习俗水平②习俗水平③后习俗水平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强调青少年期的社会参与经验队其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道德同一性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对他人的尊重,对社会的尊重。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亲历学习,观察学习。品德学习形成过程:依从、认同、内化 品质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良好态度品德的培养:有效的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澄清、奖惩控制。

十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正确的自我观;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因素 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咨询对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过程。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学会调适(低)、寻求发展(高)常用的强化法:行为塑造、消退、代币奖励

十二、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第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第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发现学习,情境学习,合作学习。第三、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掌握学习)

十三、课堂管理 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群体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普雷斯顿:参与式、监督式),班集体的特点,学生的责任感,教师的定型期望。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群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划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类型: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和处理:预防、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十四、教学测量与评价 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效度:一个测验能够正确性测量所要测量特征的程度,也称之为测量的正确性。信度:所测量特征的前后一致性程度.也称之为测验的可靠性。区分度;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特征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称之为项目的效度。

十五、教师心理 专家型教师的能力特点: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第熟练掌握教学技能(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专家型的知识结构:特定的学科知识,一般的教育学知识,特定内容的教育学知识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比较:课时计划差异,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课堂规则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注意力,教材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检查,教学策略运用)教师成长历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关注情境阶段(如何上好一堂课)、关注学生阶段(衡量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专家型教师特征的表现)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布鲁巴奇的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第五篇:中学版教育心理学资料+小抄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定义:教育心的指导思想

(二)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验

第二章 中学认知发展及教育

认知:是个体认识世界的和分析思维

(四)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指通过实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学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科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1903年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年鉴》。

教育心理学研究任务和内容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里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一)转变课程功能

(二)改革课程结构

(三)改革课程内容

(四)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里素质:

(一)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二)具有丛高的师德形象

(三)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

(四)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全新的教育观念应具备什么:

(一)树立“健康第一”

(四)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的总和,这些能力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其中教法、语言、专业知识、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基本功的主要方面。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它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个人气质等一系列内在与外在因素表现出来,体现教师的思想、教学观念,带有强烈的教师个性趋势。教学风格经历的阶段:模仿阶段、探索阶段、创造性阶段、独特风格阶段 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要注意什么:

(一)教学个性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教学中注意发挥自己个性心理特点的优势

(二)要有改革与创新精神,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挑战

(三)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

复杂心理活动,认识能力则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的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一)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二)观察更具有持久性

(三)观察的精确性很高

(四)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其划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一)高中阶段记忆力趋于成熟,16岁到18岁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期

(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三)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

(四)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五)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的种类:

(一)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三)直觉思维

际操作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问题的过程,思维在动作中展开。

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指人们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其中,语言是工具,逻辑是方法

思维的品质:

(一)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二)思维的批判性

(三)思维的灵活性

(四)思维的敏捷性

(五)思维的独特性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一)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二)辨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三)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四)思维品质的矛盾性:(1)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2)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表象: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里过程。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一)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二)想象趋于抽象化与现实化

(三)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第三章 中学生情感发展及教育

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人类特有的心里现象之一。

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一)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

(二)情感两极性明显

(三)情感不断深刻

(四)情感逐渐稳定

(五)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中学生的早恋原因:

(一)性心理发育的提;

(二)性信息的广泛传播;

(三)性教育的忽视

(四)学生的个人原因 第四章 中学生意志发展及教育

意志: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一)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增加

(二)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加

(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四)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

(五)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在自觉性方面有所提高

(二)在坚持方面有了发展

(三)在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

(四)在自制力方面有所加强

如何培养加强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二)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

(三)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四)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五)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中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要注意:

(一)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拨的教育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的理想教育结合起来,逐渐培养学生主导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三)要利用正确舆论的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以及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应因势利导,逐渐提出更高要求,帮助学生克服利己主义动机,形成正确的动机,以便把学习动机引向立志为祖国建设更多作贡献的高度。信念和世界观是动机体系中的最核心的成分。第五章:中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

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

个性特点:

(一)个性的倾向性

(二)个性的复杂性

(三)个性的独特性和共性

(四)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五)个性的完整性

(六)个性的积极性 个性的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总体来讲,初中生个性的特点有两个:1.不平衡性 2.极端性或偏执性

(一)、自我意识高涨(其突出表现是:他们对自己的关注空前高涨,把很多心智都用于内省。)

(二)反抗心理(表现: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三)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四)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五)初中生的消极心境

初中生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表现为:

(一)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二)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初中生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得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初中生外显的反抗行为表现:

(一)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二)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

(三)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极度反感

(四)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后者拒绝盲目接受,表现出对抗的倾向 初中生内隐的反抗行为表现:

(一)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二)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三)反抗的迁移性

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一)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二)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三)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一)逐渐克服了团队的交往方式

(二)朋友关系

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三)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四)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五)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初中生的消极心境的表现:

(一)烦脑突然增多

(二)孤独

(三)压抑 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二)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

(三)高中生的自我评价的深化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

(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四)自我评价的成熟

(五)有较强的自尊心

(六)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自我意识是人们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形象(自我概念):主要指一个人对自身的态度;这个态度的成分包括:认识成分、感情成分、品行成分 影响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因数:

(一)生理因数

(二)知识水平

(三)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对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四)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 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

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行为。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

(一)对自己及状态的认识

(二)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

(三)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结构:

(一)从形式上看,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二)从内容上看,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意识性

(二)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三)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四)自我意识的同一性

(五)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初中生:成人感、自我评价能力、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高中生: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闭锁性、社会性)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容尺度。

价值观构成: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 价值观特点:稳定性和发展性、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主观性和选择性、系统性、导向性

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四个基本特点:

(一)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的兼顾

(二)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

(三)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

(四)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二)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

(三)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创造力的行为表现有三个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中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障碍:

(一)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

(二)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三)“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

(四)“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怎样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心理学):

(一)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

(1)让学生不要去迷信书本上的知识,多动脑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知识。

(2)教师要确立现代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把思维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教师的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

(3)教师要强化“大教学观”,要利用课堂教学,实行开放式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

(三)创设合适的环境(1)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2)鼓励学生的参与欲(3)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

(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想象(2)利用文字途径,引导想象

(3)在实践活动中鼓励想象

(五)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六)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

(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开展“第二渠道”教学

(九)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

(十)考试模式综合化

(十一)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智能:即智力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5个基本因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独特的心理结构。)智能构成的因素:

(一)双因素说(英国:斯皮尔曼)

(二)群因素说(美国:塞斯顿)

(三)三维结构说(美国:吉尔福特)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二)思维有了预计性

(三)思维的形式化倾向

(四)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

(五)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中学生智能发展的基本特点:在整个中学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抽象逻辑占据了优势。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一)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1)家庭结构(2)家庭中的危险因素(3)家长的教育方式

(二)学校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1)以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智能

(2)用结构一定向教学理念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智能

(3)以“动脑筋练习”来发展学生的智能

(4)以工具性强化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智能 学校教育主要从教师的期望和教育训练两方面来促进学生智能的培养。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意要

(二)消极的情绪体验

(三)人际关系的不正常

(四)不良行为习惯

(五)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六)道德意志薄弱

(七)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展竞赛

(二)正确运用考试和分数

(三)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应注意:

(一)要使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

(一)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2)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观念,世界观开始萌芽

(3)初中生的品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4)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5)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

(二)高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问题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过程)(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

(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不稳定性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不良品德行为的心里因素:

(一)不健康的个人需心理发展的特点 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的步骤:

(一)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二)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三)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

(四)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

(五)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六)合理运用惩罚

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要注意:

(一)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二)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要注意:

(一)环境调整法

(二)活动矫正法

(三)行为强化法

(四)榜样引导法

(五)行为考验法 运用惩罚应注意:

(一)少用、慎用惩罚

(二)惩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三)惩罚要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

(四)惩罚要在恰当的情景中进行

(五)惩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六)不能滥施惩罚 第六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动机:指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奥苏伯尔指

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兴趣

(二)成就动机

(三)归因

(四)“交往”动机

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注意:

(一)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二)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善于利用学生的间接兴趣(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曾提出过成就动机模式。)归因:指从行为的结果来推究原因的方式。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

(四)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五)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六)注意个别差异(特别要注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归因要科学客观)。学习动机的激发:就是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之成为实际上对学习活动起推动作用的内部动力。“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

怎样做到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一)适当开

学生对评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二)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

(三)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等特征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一)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二)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优化教学程序是使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三)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主要有:

(一)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有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

(四)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

(五)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中应注意:

(一)丰富有关的经验和感性材料

(二)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三)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四)扩大关键特征

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途径:

(一)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高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三)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

(四)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外源性因素:

(一)期望

(二)融合影响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符合学生特点2亲切热情,礼貌文雅3生动有趣,富

(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指导

变式:指在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实例时,不断变换其呈现的形式,使其本质特征恒在,而非本质特征时有时无的一种教学方式。

中学生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

(一)及时复习

(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三)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相结合(四)复习方式多样化 知识的运用:指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或类似课题的过程。(中学生知识的应用形式有:课堂应用和实际应用。)影响中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

(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二)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三)课题的性质

科学地进行练习应注意:

(一)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

(二)练习形式要多样

(三)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考试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可分为:焦虑性和情绪性)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内源性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认识评价能力

(三)知识准备

(四)应试技能 教师的评估

(三)考试情景的知觉

中学生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一)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二)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结果

(三)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第七章:中学生班集体心理

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1.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2.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评价有比照作用;3.班集体能深化中学生的自我体验;4.班集体可以监督中学生的自我控制;5.班集体可以诱导中学生自我内省 建立良好中学生班集体的心理学要素:

一 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二、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三、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四、树立良好的班风

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第八章:中学课堂教学心理

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是属于群体和集体中心理现象的情绪评价与社会评价性质的心理学概念,是群体和集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中学课堂教学气氛的特征:

(一)内隐性与外显性

(二)稳定性与易变性:

1、注意力集中

2、认知活动积极

3、师生情感和谐

氛的因素:

(一)教师因素:

1、教学效能感

2、教学能力

3、课堂调节

4、管理方式

5、教育思想的转变

(二)学生因素

(三)环境及其他因素 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一)提高教学能力

(二)采取民主型的课堂领导方式

(三)掌握课堂调控能力

(四)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七)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

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约定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

导入艺术实施的程序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明确教学目的——引入学习课题 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要求:1新旧知识相联系2目的明确,针对性强3简洁明了4新颖有趣,具有悬念。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1音量适中2语速适度3抑扬顿挫4流畅自然5课堂教学中的忌讳语言二课堂教学语言的技巧1用词准确,有哲理。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要求1课堂提问要有计划性,2讲求新颖3讲求逻辑性4重视诱导性5把握好提问的数量、难易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1、精心设计问题

2、把握发问时机

3、善于启发引导 课堂教学机智问题:

(一)课堂教学机智的要求:

1、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2、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巧妙处理教学失误

(二)课堂教学机智的技巧:

1、趁热加工法

2、冷却处理法

3、以静寓动法

4、幽默法

课堂教学结束艺术一课堂教学结束的基本要求:1首尾照应,紧扣中心2留有余地,让学生回味深思。课堂教学结束技巧1归纳式2概括中心式3比较式5激发情感式5发散时6联系巩固式7活动操作式 第九章:中学生社会化及网络行为

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一)社会文化

(二)大众传媒二.学校因素:

(一)价值观念的社会化

(二)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

(三)理想目标的社会化

(四)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三、家庭因素

偏离行为也称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就是违反社会规范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

突的行为

中学生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攻击行为

(二)犯罪

(三)自杀 中学生的上网心理:1求知需要2交往需要3情感宣泄4休闲娱乐5好奇心理6自我表现

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

(一)家庭引导

(二)学校教育

(三)社会控制 第十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要素有: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里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里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且心理活动正常,即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生理健康

(三)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四)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 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

(一)厌学

(二)学习压力

(三)学习困难

(四)考试焦虑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

一、学校因素:1 学校教育体制的落后

2、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实时性不强

3、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

4、学校环境因素

二、家庭因素:

1、不完整和不和睦的家庭

2、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3、父母过高的期望

4、与父母的沟通不够

三、社会因素:

1、社会意识的污染

2、社会传媒的不当传播

3、住宅的独立化

四、学生自身因素:

1、社会压力导致孩子更关注自身

2、心理素质欠佳,自我抗压强度不够

3、自我意识发展不够成熟

4、情绪、情感的因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1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2充分发挥健康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防止不健康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1调节情绪,合理控制情绪的强度和稳定性2正确归因,能判断情绪动因的异同3合理宣泄,保持情绪健康向

上)

三、协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1学会赞美他人2学会宽容待人,多微笑,对倾听)

四、注意教学中的心理卫生(1学校工作的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2紧抓课堂机遇,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3班主任要挖掘德育工作中的心理教育工作因素)

中学生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一.端正认知: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二.适度情感:

(一)控制情绪

(二)合理宣泄

(三)转移

(四)自慰 三.改变行为:

(一)角色学习

(二)个别与集体讨论

(三)坚持锻炼

(四)寻求专业帮助

(五)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4具有教育独创性5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的控制情绪6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下载自己总结教育心理学小抄(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己总结教育心理学小抄(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护理教育小抄总结

    1,护理教育学:是护理学学科体系中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一门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应用于护理领域,一眼就护理教育现象与规律的学科。 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心理学小抄[精选多篇]

    态度的功能和特征:功能功利性,加之表现,自我防卫,认识功能;特征态度的强度,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不稳定性 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人的本性所致,角色的不同,强迫依从 如何改变旅游产品......

    教育心理学总结

    填空: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

    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  心理学的起源: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

    教育心理学总结

    一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

    教育心理学总结

    心理学简答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 (2) (3) (4)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

    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

    教育心理学 总结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 3 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环节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