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青年对传统孝道伦理的认同状况调查
当代青年对传统孝道伦理的认同状况调查
调查目标: 传统孝道具有二重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批判继承传统孝道, 倡导孝敬父母, 对调节代际关系, 实现家庭和睦, 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推陈出新, 实现现代转换, 建设新型家庭美德
调查时间:2010年8月
调查对象:当代青少年对传统孝道伦理认同
调查地点: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
调查方式:采访、查阅资料等
基本情况:近几年青年对中国传统孝道的重视程度日益减退,对孝道的认同更是微乎其微,不论是受教育与否,对传统的“孝”认识也日渐衰退,不得不对中国当前青年的孝道伦理应加大力度让其有所认识改观。
一、有的青年认为长辈只是称呼的不同,尊敬尽孝道做做表面就好。
二、有的青年则认为,自己今天的情况全部是长辈的失误,他们无法了解更不
愿了解。
三、有的青年认为长辈尤其是父母,是自己的所有生活开销的来源,依赖父母,不能独立。
四、有的青年认为自己的事情与父母并无关系,父母长辈也不必找自己麻烦。
五、也有一部分认为,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尊敬并
侍奉终老。
主要体会:传统孝道荡漾着二重性的色彩。正是这一色彩使得传统孝道历经个朝代、各种意识形态而不衰,使得对它的批判继承发掘成为可能。它既表现了人民大众敬老养老的优良道德传统,。首先, 从道德范畴上看, 孝具有二重性。表现为长辈对子女的爱护,子女对长辈的尊敬等个各方面。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 孝作为一种家庭或社会伦理规范, 其功能与作用有值得肯定的东西。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只有家庭稳定才会社会安定, 而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方面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植根于亲子间的血缘亲情, 不仅调节父子关系, 也调节兄弟关系, 成为维系家庭的凝聚力。传统孝道还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的社会之爱, 提倡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这对于培养人民大众的群体意识、责任意识, 稳定社会秩序,治理国家等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传统孝道做出正确评价, 并使之古为今用。
几点思考:
一、传统孝道既有糟粕, 又有予以保留并且发扬光大的价值。
我们既不能沿袭传统孝道来进行现代家庭美德建设, 也不能割断家庭伦理发展的历史凭空去创造什么新规范, 而要既深入批判、坚决破除封建宗法制、等级制的内容,二、继承发扬、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尊老敬长等优良传统,使传统孝道创造性地转换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孝道。
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正是这种注重情感性的新型孝道, 与偏重角色性、权威性的传统孝道有着根本差异。为人子者不仅要在物质上自愿地赡养父母, 更应注意精神上的赡养, 给予父母更多的关心和敬重, 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问题和建议:第一、批判继承传统孝道养亲的合理内核, 让赡养父母成为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起码要求养亲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 是子女对父母的物质赡养。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时至今日, 养亲不仅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家庭美德, 更是每个公民应尽义务。
第二, 尊亲敬亲, 让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
传统美德强调必养且敬, 认为作为子女, 不仅要给父母以衣食供奉的物质之爱, 更要给之以尊重、关怀使其心情愉快的精神之爱。
敬亲是子女对父母的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 体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 是孝道中比养要求更高的一种孝行, 随着当前我国现代家庭格局的核心化、小型化发展趋势, 以及空巢家庭的日益增多, 养老敬老问题更加突出。敬亲并非顺亲。敬和顺看似一字之差, 却反映了两个时代不同的道德观念。虽然传统孝道也并非不辨是非而被动地一味依从,时代需要赋予其新内涵, 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组成部分。
赡养父母和尊重父母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 二者缺一不可
第三、倡导孝敬父母, 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青年对孝道认识的误区应据以纠正,帮助其认识自我正确以及如何理解孝道。
第四、既要发扬传统孝道对青年的教化作用也要摒弃一些传统孝道的不足之处。做到“孝道”的与时俱进。培养青年“孝”的理解。
第二篇:当代青年对传统孝道伦理的认同状况调研论文
当代青年对传统孝道伦理的认同状况调研
内容摘要:青年要从行动和精神上去关爱父母,以“三春晖”回报恩情,传统孝
道伦理的现代转型。在现代,要提升个人孝道伦理意识,弘扬传统孝
道伦理精髓,加强孝道伦理教育,才能让孝道普及到整个社会。
关键字:孝道伦理 青年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生命品格的终极评判。在传统的道德理念中,孝道始终是摆在第一位。因为孝道的责任是义务,是品行是良知,是感恩是回报。没有孝道就没有人道,一个缺乏孝道的社会,人间友善和亲情之爱就难以为继。因此说孝道是生命中永远不可或缺的一道至真至善的品行。
从启蒙教育开始,小孩就接受了“百善教为首,孝道大于天”的品德熏陶,并把这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刻进了心灵的深处,教育者的宗旨就是要让这孝道的品格能在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孝道的光芒成为人间永远的温暖。父母对子女付出的爱,是一生一世,可谓:亲情无价,骨肉情深。而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远是负着债的。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一种基本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孝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
对于晚辈,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来说,学习孝亲的优秀传统,恪尽孝道的责任,既是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也是当代新道德规范和培养现代公民的要求,还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需要。从心理上以及实际行动上着手,从小灌输孝顺、爱敬的思想,尊老爱幼,多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而作父母的更应该以身作则,孝敬他们的长辈,‘有其父必有其子’嘛,父母与子女之间也要,常沟通多交流。
一,调查与结论
今天的社会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解中国青年大学生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认知程度,我在近期以问卷作答的形式作了有关调查,对象是周边的大学生,涉及100余人。调查结果显示出,当代青年对中国的优秀孝道观念和孝亲思想持基本认可的态度。
关于“孝”的含义,大多数人回答,是对长辈应尽的一种责任,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给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心。
在回答“以下事情,你经常做的有”这一道题时,回答“不做对不起父母的事”占73.5%,“关心父母的健康和起居”占83.1%,“使父母保持愉快心情”占56.2%,“体谅理解父母的想法”占76.7%,“视父母为一家之主”占45.7%,“不顶撞父母”占38.4%,“解决父母的生活困扰”占28.7%,“出门进门火上下班向父母打招呼”占85.3%,“美食等好处父母先用”占52.7%,“尽可能顺从父母的意思”占73.6%,“听从和接受父母的为人处世经验并作为自己的人生参考”占65.5%,“家中大小事不用父母的操劳”占22.6%,“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占42.8%,“陪伴父母话家常”占67.4%,“告诉父母自己在外所接触的人和事”占67.2%.在回答“关于自己的父母”,能记起具体的出生年月日占89.3%,知道父母属相的占96.7%,记得父母结婚时间的有43.6%,在回答“父母之间发生严重矛盾时,你会怎样”时,答“劝说化解”的占86.2%,“逃避不管”的占8.7%,“偏向一边”的占5.1%,“对于自己的爷爷奶奶”,“感情很深”的占55.4%,“感情一般”的占32.7%,“说不上感情”的占11.9%,主要原因是没生活在一起,“你知道你的外婆姓什么”,知道的有88.5%。
针对那次“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并写下经过和感受”的家庭作业,表示赞同和基本赞同的共占87.3%,基本反对和反对的共占12.7%,。对父母要孝顺,是大家一致赞同的观点。大学生们认为学校不仅是学知识的地方,不能简单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和素质教育,百善孝为先,学校以孝来作为作业,体现了对孝的重视。以洗脚的方式来培养孩子们的孝心,赞同的占大多数,他们认为这是应该的,父母辛辛苦苦的把孩子拉扯大,受了不少苦,而如今孩子长大了,也应该知道感恩报答了,要从具体的小事做起,从精神上和行动上关爱父母。《礼记》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就是说,孝敬父母,遇到他们不对的地方,也要婉言劝止,劝父母还要点到为止,适度即可。
反对的人也肯定孝的重要性。但他们认为,不应该强制的去干这类事,孝是出于内心的,不用强迫,一次洗脚也不能说明什么,真正的孝顺是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而不是这些形式上的作业。父母生前应做到:“尊重关爱,顺从意愿,不亏吃住,衣洁保暖,病有所医”。让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父母的过错,应柔和、细声进行劝谏,耐心温和地指出,决不能对父母进行粗暴的训斥和指责,更不能恶意地讥讽。父母老死后,要祭祀。祭祀本身就是表达一种愿望,通过祭祀活动的作用,去教育在世的同辈人和后代子孙,怀念先辈的功德、行操,同时继承父母的遗志。作为一名大学生,经济还没有独立,可以在精神上孝敬父母,帮父母做一些事,主动关心父母。经济独立后,还要赡养父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老人数量还会持续上涨。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城镇部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不落实,低收入阶层养老金数目有限,需要子女提供适当的补充。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就要大力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反哺义务和孝道精神。
二,传统孝道伦理的现代转型
孝道伦理是基于血缘亲亲之情,提出了全面规范人际关系的准则。在家庭领域,孝道包括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方面的伦理规范,这是对父母、子女,兄弟相互之间人伦关系的全面规范,是家庭和谐的道德基础。在社会领域,传统孝伦理是一种具有扩展性和开放性的伦理规范,它体现出中国传统伦理始于家庭而向社会伸展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传统孝道伦理虽然遭遇困境,但传统孝道伦理的积极价值仍然不容忽视。
1,提升个人孝道的伦理意识
传统孝道伦理注重子女对父母长辈的服从,子女与父母是不平等关系。而现代社会强调人人平等,子女与父母长辈之间是平等关系,一种道德规范只有被自己接受,才能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而去实践它。因此,要在当代弘扬孝道精神,就得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们形成个人孝道伦理常识,自觉承担善待父母的义务,履行孝敬父母的行为。
这要求在提升个人孝道伦理意识过程中,要注意自己在赡养父母过程中的态度,进行自我反省,不是对父母要求得多,而是对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不能只在口头上说说,行孝是关键。
2,弘扬传统孝道伦理精髓
“孝”对塑造中国人的道德有深远的影响。孟子认为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使是们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是人性深处自然流露的禀赋。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孝道体现了基本的人伦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有合理性,所以仍要发扬孝道伦
理精神。在现代社会提倡敬老精神,有助于家庭和谐。对父母的孝敬,不能愚孝,二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代际关系。作为晚辈应多替父母想,主动关心他们,虚心听教,常回家看看。父母也要体谅子女的难处,双方做到互敬互谅。
3,加强孝道伦理教育
首先,必须加强家庭孝道伦理教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孝道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在孩子小的时候,家人就要对他进行教育和引导,形成良好的孝道教育环境培养孩子的孝意识,父母要在孝敬长辈方面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学校是进行孝道伦理教育的重要阵地。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孝道伦理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敬老爱老实践活动,帮助他们了解传统孝道伦理理论,培育孝道伦理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社会是进行孝道伦理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父亲节、母亲节和老人节的时候,在全社会表彰一批孝老敬亲先进个人,号召广大群众继续弘扬中华民族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教育未成年人学会感恩,从小养成敬老爱老的习惯,在全社会养成孝敬老人的良好道德氛围。
4,树立现代孝道伦理理念
在当代发扬孝道精神,必须与现代实际相结合起来,赋予传统道德新内容。现代应既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个人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人们正确的处理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孝敬,既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也是现代孝道的基础。离开对父母的孝敬,就谈不上孝道。乌鸦反哺,自然界中的孝敬,身为人类的我们更应该去孝敬自己的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有懂得孝敬父母,才能扩展到对其他老人的关心。
平等,是现代社会孝道的新概念,不同于古代的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这里强调父母与子女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压迫谁的关系。这需要年轻人和老一辈的人的相互理解和关爱。
感恩,歌德曾说过,没有能比那欣赏自己怀中所抱婴儿母亲的眼睛更清澈的;也没有比被众多儿女们围绕着的母亲更感受被敬爱的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不要把父母对我们的爱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儿女要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以感恩之心对待父母,才能扩展到邻里、社会。
5,完善孝道伦理制度
在古代,统治者广泛宣传传统孝道伦理,才有了“子路百米负米”的故事流传后世。在现代社会亦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老年养老制度,保证老有所养。
从法律上保障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人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就从法律角度规定了父母与子女间的义务,但针对孝道的实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还有待完善。乡镇和社区支持孝道。政府出资办敬老院,让孤寡老人安享晚年。子女应常回家探望父母,满足老人精神上的需要。
三,总结
通过这次实践,我认识到,虽然当代青年对传统孝道伦理的认同状况较为乐观,但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孝道伦理观念仍需加强。要在全社会中正确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孝敬父母开始,做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始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博爱境界,有利于人的感情融洽,对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很大作用。
这次实践让我深入接触了社会,了解社会,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中国青年》《礼记》
第三篇:孝道与当代青年
孝道与当代青年
摘要: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照顾好、关心好自己家的老人,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一环。一个人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就不可能有在世的今天。为什么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有些人却漠视老人的存在,不孝顺、不赡养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关键的一条还是缺乏孝敬老人意识,把老人当累赘、当负担。殊不知生命是一代一代繁衍,人都会有老的一天,今天你不孝,下一步落泪的可能就是你。
【关键词】孝道教育 青少年 德育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听着父母那无私的声音学会了叫第一声:爸爸,妈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 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如果让我用爱去排名的话,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在中国,关于孝的文化更是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孝道教育已经理论化,其标志就是《孝经》、《礼记》的出现。西周时期,天子一般要定期察看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敬亲尊老的实际行动对太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推行关于孝道的德行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春秋时期,孔子融六经之精华集著而成《孝经》。这本被奉为经世宝典的著作,是在原始道德教育基础上集结而成的,是孔子同学生曾参关于道德教育的对白,是一本关于孝道的讲义和教科书。身为师长的孔子对学生曾参讲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自秦以后,历代朝廷都把孝道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
两汉至唐代,孝道教育进入了政治化、社会化时期。这标志着孝与孝道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完全确立。魏晋时期沿袭了汉代的习风,继续倡导以孝治天下。南北朝时期还运用了由中央监察官出面弹劾和清议相结合的方式,来监督和提高孝道在全社会的实施。唐代的统治者也继承两汉以来重视社会教化、政治表彰的孝道教育传统。
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政府的大力褒奖,孝道在宋代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孝子辈出,孝行惊人,单方面强调子女对父辈的绝对服从。孝道教育日益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元朝统治者不重视孝道,但是,由于民间受历朝孝道教化的影响和熏陶,孝道传统并未受到削弱,反而出现了在中国教育史上孝道教育的重大突破,即通俗化、深入化、平民化。在中国孝道教育通俗化方面最具影响的《二十四孝》和《二十四孝图》也产生在元朝。到了明清时
代,这类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越来越多。根据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安琪日前对上海、成都等城市的800位80后男女进行的调查显示,“孝敬老人”的得分最高,在所有29项择偶标准中的得分都排在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择偶观经历了5次重要的变化,1949年-1966年,老实可靠排第一;1967年-1976年,关注家庭出身等;改革开放初期,青年男女要求对方合脾气;1987年-1996年,这段时间比较看重经济条件。
现代的青年男女把“孝敬老人”放在首位,这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他们在择偶的时候更看中孝敬老人,也应该是我国中华优秀传统的回归。
古人读圣贤书意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且以“百善孝为先”。今天要求我们中学生要关心他人、集体、社会、国家,首先就是要关心自己的父母,不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能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呢?父母、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可我们中的一部分同学,却让父母反过来“孝顺”自己,平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的生活,不仅对父母的关爱未有丝毫感激,反而对待父母极端无礼,我想,这样的人读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诗句时不知会有何感想?父母给予我们的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正如孟郊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饱含浓浓的亲子之情。我们青少年要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应等到将来有了工作能赚钱的时候,而应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体贴、关心父母的好孩子、好少年。
有一种人常将“孝敬父母”挂在嘴边,并以此来“教育”别人,这些语言上的“巨人”往往却是行动上的“矮子”,这实在是一种悲哀。我认为孝敬父母不应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必须要有实际行动,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实际行动,也比那些美丽动听的语言要强千百倍。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孝敬父母的优良品德呢?比如:当父母身体不适时端上一杯水,问一问身体好些没有;经常与父母聊聊天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妈妈买菜回来,主动上前去接一接;能够自强自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此外,作为青少年学生,能够勤学上进,不负父母的期望,这也是以实际行动做出的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如果我们都这样去做了,一定会看到爸爸妈妈都露出幸福的微笑„„
将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理解父母,这不是件辛苦的事,而是一件愉快幸福的事,是亲情关爱的真情流露,是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体现,是你我都必须做而且完全可以做得好的。我们现在能做一个孝敬的孩子,将来也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有句歌词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如果我们人人都这样去做了,必能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
孝道的本质是感恩,感恩包括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以感恩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孝道教育应是关键,居于基础地位。“百善孝为先”,孝道教育既是感恩教育首先要实施的,同时也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血缘关系和父母的养育都使感恩之情更为自然、真诚。孝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一种坚实的情感基础。孝就是感父母之恩,并由此推广到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和爱。
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就象陈红首中<常回家看看>.不但要很好父母应尽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是父母让我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让我们懂得了:爸爸,妈妈的含义.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晚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年老时儿子不孝,病倒在床,没人送饭送水,伤心之极,忽见隔墙儿子在喂孙子,他感慨万千,遂吟诗一首:“隔墙望见儿喂儿,好似当初我喂儿;如今儿子将我饿,只怕日后儿饿儿。”但愿这首诗能对我们今天的儿女们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传统孝道对当代青少年德育的价值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作者:李 敏 汪受宽:《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万本根 《中华孝道文化》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
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
导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儿女的基本准则,儒家提倡修身,修身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孝,流传了几千年的高尚品德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古代孝子的许多做法也许我们做不到,但从小事做起也是未尝不可,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孝心。但是近年来社会上的不孝行为却日益猖獗,甚至出现了很多大骂父母的现象。而我们大学生,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无法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所以,我觉得孝敬父母应该是我们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我们小组想知道当代大学生关于孝道的理解与看法,因此我们小组选择了这个主题。当然,所研究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大学生,也可以是多层次的人群。
调查目的:大学生是时代的主旋律,国家的未来的栋梁,但是这也是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容易受到坏境的影响。因此,在关乎孝道的这个问题上,应该让大学生有更加清楚的了解。
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在读的大学生。
2,调查方法:一,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以了解学生关于孝道的认识程度。二,小组成员在放假期间到各自的家乡去调查一下该地方的人对待父母的情形和人们对于“孝道”的看法。
调查的内容:(调查问卷另附)
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
1,通过对样本的人数调查,得到以下数据:在80份样本中68.75%大学生都知道父母的生日,61.25%的大学生对于父母的喜好都比较清楚,86.25%对于父母的健康状况都清楚,其他就不再赘述。
2,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孝道”的理解并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大部分大学对于父母的生日与喜好,健康都比较的清楚。这说明许多大学生并不是自私,只顾自己而对父母不关心。
3,大学生对于“孝道”的理解是什么?经调查,大部分都选择的是让父母开心,善待父母,不但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好好的呵护他们,不做让他们伤心的事情,多与父母沟通等。
4,除了对父母的孝敬外,大家对于“愚孝”的看法又是怎样?经调查,58.75%的人是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30%的是反对的,而剩下的6.25%则是赞成。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愚孝”这个问题并没有怎样的十分明确的观点,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当然,“愚孝”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社会出现的机会是比较小的。毕竟现在的人们素质都普遍的提高啦,不再是封建社会那种愚昧的思想,调查结果跟着有很大的关系。
5,在对父母的孝敬上,难免会在方式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很久都不打电话回家,与父母的观点有冲突时会去顶撞他们。毕竟大学生都还年轻,与父母相比,欠缺很多的社会阅历。因此,无法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
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对于“孝道”的理解不是很全面,但是很大程度上还是能够知道这样做对父母是好的。“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生应该继承并且发扬。而为了更加对于“孝道”的理解和更好的去践行,我们小组认为可以去了解一些中国古代和现在的关于“孝道”的故事,进而与现实结合起来,做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合格的大学生。当然,由于调查的范围有限以及一些其他的客观因素,我们小组的调查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孝道”的了解。对于“孝道”的理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怎样去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对父母长辈的好,所以进一步需要研究的是关于对“孝道”在实际生活中的践行状况。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状况的问卷调查表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状况调查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状况,特进行这次问卷调查,它将帮助我们很好地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在这里,我们衷心感谢参与本次调查的同学,谢谢。调查采取随机不记名的方式,并且我们对你的回答将予以保密。
1、您的梦想是什么?()
A.未来找个理想的工作 B.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
C.可以不是很富有,但一定要身体健康 D.赚大钱 2您觉得实现梦想最重要的是什么?()
A.家庭背景 B.学历高低 C.勤奋程度 D.情商高低
E.有希望够勇敢 F.运气 G.其他
3您觉得梦想要在什么样的地方更容易实现?()A.繁华的大都市 B.中小城市或乡镇
C.农村 D.国外 E.地域不重要 4对于梦想你自己是怎么做的选项()A.只在自己心里想想而已,什么都不做
B.不会和别人谈论,但自己会暗中努力,争取时间圆梦 C.会和周围合适的人谈自己的梦想,但一般没什么行动
D.会和周围的人谈自己的梦想,并付出行动和努力,争取实现梦 5您认为,国家梦想与个人梦想的关系是?()A.没有关系
B.紧密相连、高度统一 C.一定程度上有联系
6您觉得在梦想实现过程中,国家充当着怎样的角色?()A.保护者 B.旁观者 C.让人失望的存在 D.不知道 7您听说过“中国梦”吗?()A.听说过
B.没听说过
C.听说过,但没在意
8您知道“中国梦”的含义吗?()A.知道
B.不知道
C.不是很清楚
9您是怎么理解中国梦的?()
A.中国人共同的梦想 B.自力更生自己创造的 C.世世代代形成的传统观念 D.听起来很不错,但未必能实现 10你对中国梦的实现抱有多大的信心和期望()A.完全有信心,认为一定能实现
B.比较有信心,认为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努力来实现 C.没什么信心,只是很美好的梦想 D.无所谓,和我无关 11您所在院校有举办过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活动吗?()A.有 B.没有 C.不知道
12您参加过有关“中国梦”的主题活动吗?()A.参加过 B.没参加过
13您平时关注“中国梦”吗?()A.关注
B.偶尔关注
C.不关注
14您认为“中国梦”跟你有关系吗?()A.有密切关系 B.有一点关系 C.没关系
15您认为努力实现“中国梦”是谁的义务?()A.党和政府 B.企事业单位 C.大学生 D.所有中国人
16您认为“中国梦”的实现,哪个部门起着最关键作用?()A.党和政府
B.企事业单位 C.学校
17您认为“中国梦”的实现,哪个群体是主力军?()A.党和政府 B.成功人士 C.大学生 D.工人和农民
18你认为当前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可多选)(A.国家能否统一 B.经济发展与资源不协调 C.环境破坏严重 D.人口压力过大与老龄化加剧 E.社会矛盾凸显 F.西藏、新疆、台湾问题 G.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H.国际社会动荡不安 19你认为中国梦何时能够实现?()A.10年以内 B.10-20年 C.20-30年 D.30年以上 20为了实现中国梦,你认为我国必须:(可多选)()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C.保持和平、发展大局 D.致力改善民生
E.致力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