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风建设应重视解决的三个问题[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17:0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学风建设应重视解决的三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学风建设应重视解决的三个问题》。

第一篇:加强学风建设应重视解决的三个问题

文章标题:加强学风建设应重视解决的三个问题

学风建设是我们党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从“三讲”到党员先进性教育,各级党组织都把学风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今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讲话中再一次把学风建设摆在“工作中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的首位加以强调,指出:“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如何加强学风建设,是各级党组织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在学风建设中,要重视解决三个问题。

要解决好立学的问题。立学是一个人、一个政党对待学习的基本态度问题。一个政党不立学就不足以走在世界前列,一个领导干部不立学就不足以安身立命从业。胡锦涛同志说:“领导干部如果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一个党员干部如果理论上一知半解,政策上似是而非,形势上模模糊糊,工作上得过且过,决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因此,我们一定要把立学作为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要解决好治学的问题。立学是基础,治学是关键。当前,部分干部对理论学习存在着一些不良心态:一是自满。觉得自己业务水平不错,实践经验丰富,工作能够胜任,学不学没关系;二是厌倦。部分人对往来应酬、休闲娱乐津津乐道,惟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三是担忧,有些同志担心当前发展经济任务重,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学习时间长了会影响工作,还有的同志认为,学习是虚功软任务,搞得再好,不如把工作做好。常言道,“一炬有燎原之忧,而滥觞有滔天之祸”。要解决这些问题,一要靠制度。要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学习制度,依托制度的约束和督促,来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养成学习的习惯和思考的习惯;二要靠机制。要通过机制创新,把干部的学习与奖励、考核、提拔和任用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让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学有所成的干部能够得到组织认可和社会尊重,从而以好的导向来激发广大干部的学习热情;三要靠领导带头。领导同志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带头学习、带头研究,带头遵守学习制度,以自身的行动带动和影响整个单位,使之逐渐成为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团队。

要切实提高学习力。所谓学习力,就是以学习为基础的知识掌握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科学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提高学习力就是要坚持用创新精神学习理论,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理论。我们在学习中,一要坚持用科学方法读书。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都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去把握。这些理论,涵盖面广,内涵深刻,要注意从总体上和科学体系上领会和掌握这些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基本精神;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去把握;要在全面把握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去深入研究关于某一方面的论述,做到融汇贯通,防止断章取义;要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去把握。这些理论都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能脱离历史背景,避免不分时间、地点、条件的生搬硬套,而是要通过研究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重点解决群众的理论掌握问题。马克思说过:“科学的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但创新的理论掌握群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条件,需要增强寓事于理、以事明理的说服力。实践证明,只有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群众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群众的学习力,化科学的理论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的事业才有可靠的保证。

《加强学风建设应重视解决的三个问题》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加强学风建设应重视解决的三个问题。

第二篇:重视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高中分校

我校在2007年高考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加上在外省市报考的学生,共有28人达到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约占报考总人数452人的6.19%。前三批上线171人,约为37.83%。这是我校在经历2005年“九一七”事件、2006年高考低潮之后,又一次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而本届学生,我校录取分数线为600分,而实际600分以下的学生为128人,差生面相当大。

回顾一年来的复习备考的日日夜夜,我们深深认识到,紧抓“学风”建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在2007年高考的复习备考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 “教风”促“学风”

1.重视制度建设,促进“教风”向好

我校2007届高三学生生源状况差异较大,既有少数优生,也有46名综合高中学生。根据“头小尾大”的生源实际,为充分调动高三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高三年级开学伊始,就制订《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2007年高考奖励方案》,奖金总额达到25万元之巨,以学校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到每个教师。方案中既考虑到教师培养优生取得的成绩,也充分考虑到基础班“后进生”的提高幅度。培养出重点上线学生有奖励,后进生有了提高且能够高考上线也有奖励,使全体教师都有了明确奋斗的目标,激发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此外,金炳桂校长还亲自组织制订了《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高中分校教师“贡献奖”评比办法》,根据教师在班主任工作、参与教学研究、任教学科学生成绩、辅导学生竞赛、向学校内资源库上传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情况,打出每一个教师的各项得分,按总得分高低排列,给予总得分位居前列的教师以教学“贡献奖”。2007学年共有18名教师获奖。这种公平、公正、合理的评比办法,也充分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重视《教学常规》的过程落实,以严格的管理促“教风”向好

我校由教务处每个月组织一次教学常规大检查。检查涉及全体教师备课、作业批改、参与教研活动等方方面面。将检查结果在教师周工作例会上予以通报,与教师月奖金直接挂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使全体教师都能够及时了解教学常规大检查的情况,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

3.坚持行政领导听课制度,督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校规定行政领导听教师随堂课制度。校长每学期必须听课60节以上,副校长和教务正、副主任每学期必须听课50节以上,政教正、副主任每学期必须听课40节以上。

仅在2007学年,金炳桂校长听课就高达140余节,林永德副校长听课就高达120余节。其他行政领导也全部按要求达到了听课要求。金炳桂校长、林永德副校长每学期都要将所有高三教师的随堂课都听过一遍,为全面掌握高三年级教师的教学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情况也了然于心。

学校行政领导在听完每位教师的随堂课后,都要对执教教师的教学情况详细记录在册,并及时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进行点评。并利用教师周工作例会,进行通报,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广泛推广。

行政领导听课制度,有利于督促教师认真备课、认真组织教学和提高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对于高三年级的教学、复习备考也是非常必要的。

4.完善教师专业考试制度,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我校每个学年组织一次全校教师专业考试。2007年4月,全体教师参加温州市高三年级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行政人员也全员参加。考试试卷由外校教师批阅。其中,林永德副校长物理获得满分120分,其他行政人员也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我校把教师专业考试成绩作为教师聘任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师专业考试制度化、规范化,强化了教师自觉钻研学科意识、质量意识、教法意识,大大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5.把好高三把关教师的选聘关,提高高三任课教师的整体实力

我校根据教师在学科竞赛、专业考试、课堂教学等方面的综合实力,选聘高三年级把关教师。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林永德老师、教务处副主任孙双武老师均在高三年级任教,并由林永德副校长主管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对高三年级的教学管理,也有利于增强高三年级任课教师的紧迫感、荣誉感,也大大增强了高三年级教师整体实力,有利于提高高三年级的教学质量。

6.重视高三年级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高三年级教师教学能力

为提高高三年级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在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组织“高三第一轮教学复习观摩课活动”,在第二学期组织“高三年级第二轮复习教学观摩课活动”。由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选出一位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执教一堂观摩课,然后组织全体教师分教研组进行评议。教师们推心置腹,坦诚相待,肯定优点,指出值得改进之处。林永德副校长、孙双武副主任也亲自执教,为教师起到了示范作用。通过组织教学观摩、示范活动,明确了高三年级教学的要求和方向,对提高高三年级教师教学水平乃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7.落实课堂常规,规范课堂教学行为

金炳桂校长和其他行政人员根据听课反馈意见,认识到落实课堂常规,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为重要。因此,制订了《高中分校关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有关规定》,要求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环节。即(1)课堂前5分钟要组织学生复习旧课,检查教学效果;(2)课堂授课时间不能够超过30分钟,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3)课堂作业和课堂检测时间不少于5分钟。每一位教师要填好《学生课堂常规一周情况统计》,对于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学习表现、课堂作

业和课外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详细统计记载。对于表现特别差的学生,由校长、副校长、政教处、教务处等行政人员亲自教育,以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教师“教风”的向好,为我校建设务实、向学、上进、求真的优良“学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管理促“学风”

1.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建设良好的“班风”

搞好班级“班风”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十分关键。为此,政教处严把班主任选聘关,尤其是把好高三年级班主任的选聘关。我校把专业能力强、擅长班级管理能力突出的教师作为高三年级班主任的首选。高三(1)班班主任石龙洋老师虽然年青,但是工作有热情,平易近人,把“爱”字放在首位;他经常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协调解决,深得学生欢迎。高三(5)班班主任金大春老师坚持每天在晚自习之前,组织学生读语文、背诵名篇名句;这不仅加强了对班级的管理,也有助于提高班级的学习成绩。高三(7)班班主任张永林老师,在管理班级上特别严格,“班风”正,学生学习态度认真;有一次,一位学生把手机带进班级,张永林老师当即将其摔碎;家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不仅没有责怪,还给自己的孩子打电话,坚决支持班主任的工作;此后,学生带手机、玩手机的现象得到根本上解决。学校共收缴学生手机180余部。这些典型案例,举不胜举。

选聘严格管理、善于管理、敢于管理的班主任,树立起优良的“班风”,大大促进了高三年级整体“学风”建设,有利于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的提高。

2.重视“培优”工作,扩大“优生”群体

在“培优”方面,以学科竞赛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冒尖”。我校把搞好学科竞赛,促进高考质量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学科竞赛安排上,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常抓不懈,成绩喜人。

在2006年9月10日温州中学举行的2006年温州市高三化学竞赛中,高三(11)班董步东同学获得全市非省一级重点中学组一等奖第一名,高三(11)班高建港同学获得市三等奖。这一成绩在市普高中名列前茅。

在2006年9月15日温州中学举行的第2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我校学生在省二级、三级重点中学和市级重点中学组中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10个市级奖。其中,市一等奖3个,市二等奖1个,市三等奖6个。竞赛总成绩明显超过瓯海区所有省二、三级重点中学。辅导老师林永德副校长获得市“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在2007年1月14日瓯海中学举行的温州市和瓯海区二○○六文科综合能力竞赛过程中,我校共有20名同学获得市、区级奖。其中,市一等奖1人,市二等奖3人,市三等奖3人;区一等奖3名,区二等奖3名,区三等奖7名。在区内省二、三级重点中学及市重点中学组中,仍然以绝对优势名列第一。加上7名市级获奖学生,共有20名同学获得市、区级奖励。竞赛成绩无论是获奖等级还是获奖人数,都在区内省二、三级重点中学及市重点中学组中对绝对优势名列第一,在全市省二、三级重点中学及市重

点中学组中名列第三。

2007年3月25日,在瓯海中学进行的2007年浙江省高中学生生物竞赛中,我校学生取得突出成绩。其中,获得B组(省二级三级重点中学和市级重点中学组)省一等奖1个,省二等奖2个。获得市一等奖4个,市二等奖4个,市三等奖2个。参加竞赛的20名学生全部获奖,获奖率为100%。成绩在区省二级三级重点中学和市级重点中学组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全市省二级三级重点中学和市级重点中学组中也名列第二,高中分校获得市级B组“团体优秀奖”,胡波波同学的竞赛成绩名列全区(含瓯海中学)第一,辅导教师刘学桂获得市“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一、高二年级的学科竞赛也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2007学年,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有8人次获得省级奖,55人次获得市级奖,159人次获得区级奖。全学年共有222人次获省、市、区奖。

学科竞赛扩大了“优生”群体,逐步形成“务实、向学、上进、求真”的学风,对提高重点上线人数、本科上线人数非常有利。

此外,重视做好“苗子生”的“培优磨尖”工作。2月份市“一模”考试后,各班及任课教师从重点、本科和上线等三个层面入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力争使每一位同学有新的提高和突破。

教务处下发学生问题记载卡,要求学生勤提问、教师勤辅导,每周由教务处检查一次。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促进“优生”群体不断扩大。

3.落实“转差”工作,提高整体上线率

我校要求高三年级教师,利用晚自习给学习“困难生”免费补课。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计划,常抓不懈,“补差”工作开展扎实有效。绝大多数老师能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其中,高三(9)、(10)班数学老师徐茂通,几乎天天早晚都在办公室里,及时给学生传道解惑,深得学生爱戴。姚丛艳老师每周利用两个晚上在办公室里,让学习“困难生”背诵政治学科重要考点,一直到高考前为止。

“转差”工作正常运转,为提高学校高考整体上线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树立起“务实、向学、上进、求真”和勤奋苦学的优良“学风”。

4.严抓“考风”建设,以“考风”促“学风”

我校坚持组织月考、期中考试、会考模拟考试。高三年级上学期共组织5次月考,下学期共组织7次半月考,每两周模拟考试一次。

每次考试均要求学生签署《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高中分校学生诚信考试承诺书》。严格考试过程管理,按照会考和高考标准组织每次考试。在“三考”之前,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学习《高中分校考务细则》,明确对教师监考要求,做到从严监考,从严施考,以良好的考风促进“学风”的进一步好转。在命题的环节,实行交叉命题、交叉阅卷,体现公平和公正。

以板报、主题班会为渠道,广泛做好“考风”宣传。对于违反考试纪律的学生,要按照处罚条例及时处理并记录在案(考试诚信档案),并对重点班学生考试违纪行为实施严厉处罚。对“考风”好并促进“学风”有较大转化的班级,及时表彰。

三、其他做法

1.作好模拟考试命题工作,努力从“形似”到“神似”

我校根据生源实际和教学实际,高三月考模拟试题全部由高三教师轮流命制,要求每一位命题教师都要从题型、题量、试题新颖度、试题科学性等方面全方位模拟高考,提高每一次模拟考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命制月考、高考模拟试题,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2.重视月考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和及时反馈

高三年级每次考试结束之后,都由林永德副校长及时对考试结果作出准确的分析并及时反馈给高三任课教师。教务处还要对每次考试作出定性评估,对各层次的“苗子生”成绩变化情况作出分析和统计,及时掌握“苗子生”的思想状况。高三年级段还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议,分析考试情况,落实“补差”任务。

3.重视高考信息的把握,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级各学科高考研讨会,了解高考信息,明确高考方向,调整教学思路,加强高考教学和辅导的针对性。

注意收集有关高考信息,及时印发给班级和任课老师,并定期在育英网站、育英报、育英校内资源网上发布,以利于教师整理和查阅。有利于教师加强对高考的研究和复习思路的调整。

4.配合总校心理辅导中心,做好高考前学生心理调整和适应工作

要求心理老师为学生排忧解难,对于心理上存在着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和缓解,使学生能够从容度过高考前的“高原期”,在高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水平。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金炳桂校长也多次找“问题学生”谈话,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的变化,及时进行疏导,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为他们高考中沉着应战、处变不惊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

以上只是我校在2007年高考备考过程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我们深知,我们的复习备考工作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差距。但是,我们相信,坚持不懈地抓“教风”、“班风”尤其是“学风”建设,就一定会有收获,就一定能够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愿我们的高考复习备考体会,能够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迪。

谢谢!

二00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粮食生产问题应引起重视

粮食生产问题应引起重视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目前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种田效益比较低。随着目前农村主要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出现了年轻人不会种田,也不愿种田,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耕田、播种、收割都主要靠请工。据不完全测算,种1亩水稻从种子、肥料、插秧、管理、收割,成本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与收入基本持平,由此带来许多农民宁可买粮食也不愿自己种田现象。二是非农用地日益增多,耕地面积逐年递减。三是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四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政协委员建议:

1.建议改革现行的粮食直补政策,制定科学完善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提高用于直补的数额。

2.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完善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机制: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盈利性用途,均要按所征用土地市场价值对农民进行补偿。

3.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切实加强农技部门建设,使之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村级农业技术员(村干部)等的纽带。

4.进一步增强土地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调整投入重点等措施,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重点是加大退耕还田和生态保护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加强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鼓励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企业文化应解决三个关系

企业文化应解决三个关系

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我认为企业应该解决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

二、企业文化与员工创新精神;

三、企业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是先有战略后有文化。前年有40多万人参观海尔,想要海尔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方面的全套资料,其实没有必要。我认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战略的不同,其需要的企业文化也不一样。所谓企业战略,我认为是两点,第一是定位,第二是差异化。定位是什么,对于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比如说,做一个小螺丝钉也做到最专业化。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如果企业的定位不清晰,就犹如一个人似的,方向没有定下来,位置没有定好,就不知道怎么做。同样的道理,如果有了战略,非常明确,就会明白下一步该怎么去做。但是如果只有战略而没有企业文化,那么这个战略也不可能落实。有战略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就好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两者之间相辅相成,非常重要。

海尔的定位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定位。1998年定位是国际化企业,成为一个世界名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就是企业内部一定要有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所谓外王就是外面市场一定要成为世界名牌。就是说为了这个世界名牌而建立一个满足世界名牌要求的企业文化和一支队伍。其实要国际化,首先是人的国际化,没有人的国际化,人的素质就不会有提高,也是没有品牌的国际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支持企业战略的实施,优秀的企业战略也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支持,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的这个战略也不可能落实。

我们所认识的企业文化,意味每一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战胜自己,每天都在挑战自我。这个企业文化是正常的。因为不管你怎么做,企业文化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做出来多么好看的一个形式的东西,而是对准一个目标。在明确这个目标之后,每个人怎样努力达到这个目标。因为企业大的目标,分解到每个人身上,分解到每一天,这就是你要达到的,这非常重要。但是你要把目标分解到位是非常困难的,要求你怎么去战胜他、达到他,没有创新就没法解决。

如果一个企业,他什么都做得很好,什么都不用做了,那么他就没有目标了,就像一个人一样,没有目标就没有灵魂,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如果企业没有企业文化就会像没有方向的汽车一样,在马路上乱跑乱闯,或者说有了目标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持也不可能持久。创业初期,企业首先是得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不管是多少人,首先需要清楚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定位是什么?所有人都要达成共识,向着目标去做,共同向一个方向努力,形成一个合力,企业文化是把每个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如果把企业文化当成一个装饰性的东西、形式主义的东西,形不成真正的企业文化,与真正的企业文化离得很远。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变化、调整、更新。为什么呢?他与你企业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一个大的战略目标,分解成你能完成的目标,应该天天提高。海尔的工作方式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就是说今天完成的事情应该超过昨天,明天的目标就比今天高,目标不断在提高,所以你的企业文化也必须一起提高。

海尔创业开始就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当时我订的目标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每个人都为他奋斗。通俗一点讲就是你的目标大家都理解了、都认同了、大家都拧成一股绳。一个企业,现在的战略完成需要靠企业文化,今后的持续发展还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应该成为员工创新的一个基因,只要有了这个基因,不管外界发生什么变化,都会主动去应对,而不是被动应付。如果从效果来看,那些百年老店的企业文化是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无形的东西,但有形的东西都是由无形的东西决定的,就像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如果没有无形的就不会有有形的东西存在。有些企业有形的东西很多,很热闹,但是没有无形的东西支撑,很快就会垮掉的。

企业文化与员工创新精神

企业文化应该能够把创新的基因置入到员工当中去,才是真正能够让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所有百年企业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其创新的精神是长盛不衰的,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企业文化像基因一样置入到企业当中去。海尔做得还像点样的就是我们的白色家电。根据欧洲统计记录的排名,我们白色家电在国际上排名第五位,我们的目标是进入第三位。前面都是非常大的跨国大公司,我们统计了一下排在我们前面的四名,平均年龄114岁。我们和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这不仅仅是差在一百年,而是一百年后它们仍然在成长,仍然有竞争力。我们和他们在管理、人才、资金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差距。前四名中最大的是西门子155岁,最小的也有91岁,所以对我们来说,如果从第五位再上升,我们的目标是提到前三强,按他们同样的方法去做,大概再过一百年也赶不上,所以要靠创新来追,只有每个员工都来创新才能赶上去。

我认为在企业里,被管理者需要管理者给予的东西很简单——公平。再简单一些就是我干得好,你应该能看得到,别人干得不好,你应该提出来。如果干得好、干得不好都没有人提出来,那么就会向着干得不好的方向发展的。所以,我们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创新精神。在企业里最可怕的是每个人对企业的发展都漠不关心。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自觉创新,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如果员工有对工作干坏了也无所谓的思想,那么这个企业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创新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的创新是最重要的。

把企业文化像基因一样注入企业之中,最具体的是让每个员工感受到市场压力,由市场来评判,所有都是听市场的,市场的效果好,市场直接就给你评判了。现在企业麻烦最大的是企业的领导感到市场的压力非常大,而员工并没有感受到压力。企业文化不应该是孤立的,如果把市场压力穿透到每个员工身上去,每个员工一定会想办法来解决这个压力,这就需要创新,而这个创新就是企业文化最需要的。如果每个人都来动脑子,每个人都来创新,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企业要从组织结构上使每个人与市场都联系起来,每次创新都要想到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与用户的需求结合起来。如果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你的创新就是有价值的,人人与市场结合起来,这个创新就不是空洞的,是非常具体的。他们会想,今天的创新是什么?是不是用户的需求?所以得动脑子想一想,而不是被动的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了。

为此,从1998年起我们又推进了一步,就是对市场链的流程再造,即整个企业的管理组织完全打破。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第一篇就是论分工,从劳动分工开始到现在整个的企业组织都是金字塔型的,一层一层的。我们从1998年开始实行完全扁平化管理模式,每个人都在市场。这种方式已作为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管理案例编入MBA教案,现在作为欧盟的管理案例。

原因不在于我们成功了,而在于是对原来的管理体制的挑战。原来企业里的关系,同事间都是上下级的关系,员工要求是我的直接领导、上司对我好就可以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可以了。而扁平化的管理,企业员工每个人之间不仅是同事的关系更是市场的关系。其实每个人都想要体现自身价值,我们做的是在为用户市场提供价值的同时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比如在海尔,原来的开发人员现在叫型号经理,就是原来是上级要求你开发这种产品,定下来之后设计生产,有没有销量与你无关,而现在是你来寻求市场,你可以提出你的提案,确定后生产,生产了并不表明你完成了任务,而是根据市场的销量来确定利润,你根据利润来提成。也就是说你不但是与一个新产品挂在一起,而是与市场挂在一起。其实从本质来讲,用户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他需要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解决方案可以提供他非常满意的东西,他会给你带来客源,你就获得了市场、获得了利润。有的产品,叫好不叫座,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利润、没有收入,公司则只有借生活费给他,但只能借6个月,如果6个月后还没有利润就只能研究别的市场,或者再找一个别的适合的工作。

如果每个人与市场不结合在一起,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这个企业就没法生存。因为原来金字塔型的管理方式不适合了,原来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而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开通,你所知道的信息,别人也都能知道,所有的信息都是对称的,只有速度致胜才能占领市场。谁能最快满足用户需求谁就抓住了市场。所以把创新的基因渗入到每个员工当中去,不是口头上的形式,而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达到的。每人每时每刻都与市场结合在一起,离开市场就没有生存的余地。国外的企业文化概念,前提是企业中每个人是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可能在中国许多人很难接受,其实就是把自身利益与市场利益结合在一起。

《国富论》归根结底的观点是市场经济就是找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达到利他的效果。只有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每个人都在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处变不惊。

美国管理之父德鲁克的一句话:组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平凡的人能够做出不平凡的事。如果让每个人直接面对市场,也就是每一个人都像老板一样,都像经营者,自己来经营他自己,来发挥他最大的创造力。我们称这个为SBU,即经营自己、经营市场。

企业文化与不同文化的关系

如果我的企业文化只是在我的企业里非常有用,离开了这个企业或者离开了这个国家就没有用,这个企业文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比如海尔的文化。从国际来说海尔在美国哈佛大学MBA案例中收了我们兼并青岛一个洗衣机厂、合肥的一个电视机厂。因为当时去哈佛讲课时他们对我讲,你是第一个走上哈佛讲台的中国企业家,哈佛案例库有8000多个案例,海尔是第一个进入哈佛案例库的中国企业。当时我很奇怪,为什么哈佛大学对企业文化那么感兴趣?他们说10年前哈佛大学的科特尔教授,当时研究出成果:

一个非常好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结果,或者在同一国家的不同企业里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各种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同。像海

尔在兼并青岛的洗衣机厂时,并没有注入资金等,只是派了三个人去,用海尔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救活了这个企业。合肥的电视机厂,是一个40多年的国有老企业,去了之后短时间使其从亏损状态转为赢利状态。但其间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当时200多人上街闹事,排斥海尔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认为海尔的管理太严,他们受不了。但现在的工作是原来的好几倍,为什么干不了呢?他们说,原来的工资少我可以不干活,现在工资虽然是过去的几倍,但这么严格的工作受不了。我们当时就说,这个严格要看从哪方面去看,与过去比是严格,但按照用户要求来看是非常不严格的。用户不会因为你的现在紧张、因为你受不了我们要求你严格而原谅你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企业文化的碰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好事,他早晚会产生碰撞。我们要求大家来讨论,如果通过讨论能够统一到一个思想上来,那么我们继续干,如果统一不起来,那么我们会和平撤离。最后结果大家明白了,还是需要这样做,因此这个厂现在还是不错的。

从国际上来讲也一样,海尔在全世界有13个工厂。在美国有两种文化的碰撞。我们在南哈拉洲建了一个工厂,这个工厂所聘用的员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都是当地的本土化的员工。海尔在海外的工厂,一般都是招聘当地人,与中国一般的公司不太一样。一般中国在国外的企业,都派自己人去,其实自己的人出去时间长了也会变成外国人的。很多公司都是这样,自己人时间长了,干着干着就在外面派生一个小公司,赚钱都放在自己的小公司里,赔钱由大公司担着。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我们采取了本土化的方法,并收到了很大的效果。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有一成果:1951年日本的第一台收音机进入美国市场,经过20年后,销售量达到了1.5亿美元;1991年海尔的第一台电冰箱进入美国市场,比日本晚了40年,但海尔用10年的时间销售量也达到了1.5亿美元,达到同样的销量,海尔少用了一半的时间。这是本土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做到本土化在于理念的沟通,必须能够沟通。海尔在美国的总部在纽约,有机会去美国,可以在纽约的曼哈顿区的百老汇看到美国标志性建筑的是海尔。这是美国的古建筑,很受保护,当时买下他时,《纽约时报》把这事作为重要事件在主版发表,这意义不在于买楼,而是在美国的发展。

海尔在美国的贸易公司的经理就是招聘了一位美国人。当时要求海尔的产品通过他进入美国的四大连锁店。他当时认为这不可能,举例说:美国的知名品牌如GE、惠而普等用了很长时间才进入。海尔要求当年进入。我们就说,我们的思路就是要创新,如果我们用GE相同的方法,我们将永远也进不去。我们提出要换一种思路,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要沟通好,具体的做法由他来想办法。他想了很多办法,如沃尔玛的总部在美国阿根塞州,在沃尔玛的总部旁边树了一个广告牌,他们的老总进出能够看到,以引起他的重视。

这个广告在当时还引起了纠纷:美国的一家大型建筑公司,告海尔侵犯了美国法律,说为什么广告牌上有“世界顶级”的字样?我们在树广告牌之前已经与当地的律师咨询,说的是“世界顶级之一”,没有说我们是“世界顶级”,没有错,你也可以写。这是我们前期做了许多调查后,本土化运作的一个方面。又如,在美国南卡的工厂,按照海尔的管理,员工干得好、干得坏都要公布。而在美国这是行不通的,只能公布干得好的,干得不好不能公布,无法接受海尔的管理模式。但海尔要求必须有正激励与负激励并存,具体怎样表现由经理来定。这个经理也是美国人,但怎样让美国人来接受这种方式呢?最后,他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解决了:用玩具熊与玩具小猪来表现,干得好的发一个玩具熊,干得不好的发给他一个玩具猪,问题解决了,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说明

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对方接受是不太可能的,但可以采取一种方法,做到双方都能够接受。

以上是海尔发展中的一点体会,但我认为每个企业的领导人要不断冲刺。为什么呢?因为国外企业界有一种说法:最难的是成功了再成功一次。为什么?因为第二次做的时候思维方式往往会用第一次成功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容易被第一次成功的思维方式所束缚。如果你以不变应万变,那么不可能成功,只能是一变再变。

海尔发展到现在,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全球化竞争,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很激烈。用海尔的话说: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每一天都认真对待,每一天都是新的。用中国古代哲人一句话来说:只要找到了路,就不会嫌路长。(文/张瑞敏)

第五篇:一份“教学案”解决三个问题

一份“教学案”破解三大难题 ——合理的借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武汉市新洲区实验中学

冯钢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充满问题的海洋,那么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冲决问题的海浪,登上一个又一个成功的礁石或海岛的过程。教育管理者便是那海上的弄潮儿,波平浪缓时,赤手赤脚便能轻松自如地游过去,可如果遇上波涛汹涌,力不从心时,恐怕就没那么容易冲过去了。这时,如果身边正好有一块足够大的浮木,抓住它,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案例陈述

我校是一所创建于1996年的单设实验初中。自建校以来,中考过省级示范高中录取线学生人数一直名列前茅,还在2003-2004连续两年夺得武汉市中考状元。学校也因此一度成为“小升初”学生家长择校的首选对象,招生一直火爆。学校质量在高位运行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让人头痛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有三个:一是老师们在为学校创造辉煌的同时也抬高了自己的身价,“好风凭借力”,“人往高处走”,大批骨干教师借助实验这块平台振翅翱翔,远走高飞,加之近几年初中学校调整布局,随着薄弱学校的撤并,教师大量涌入,我校师资更显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明显下滑。随着学生和班级数量的增多,老师配备难以均衡,导致班级之间学生发展差距较大,引起学生及其家长不满。二是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只关注学生眼前的成绩,而漠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教学不是向课堂要质量,而是通过拖堂、提前上课、占用学生午休时间等延长绝对学习时间的死办法,加班加点,搞机械重复劳动,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三是先前学生用教辅资料泛滥时,教师不加选择,布臵作业时嘴一张,笔一挥,只图形式不顾效果,学生苦不堪言,年年喊“减负”,负担却越来越重,学生越学越累;后来我们禁止教师为学生统一订购任何资料,也不要求学生自行购买资料,学校为老师配备一定数量的

资料,供老师选用。但教师在剪贴资料印发作业时仍存在过多过乱,只图数量不讲质量的不良现象,其实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

如何破解以上难题,我们校委一班人多次开会研究这个问题,大家绞尽脑汁,想出了不少办法,如感情留人、关系留人、位臵留人;强化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观念转变;加强作业管理,提出各科作业布臵的量度标准,严格控制作业时间,等等。但实施起来不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就是不太好把握,总之收效甚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时,机遇悄然来临。2009年春季,区教育局组织辖区初中校长赴江苏考察学习名校办学经验。考察中,东庐中学“教学合一”的理念和推行“讲学稿”的作法深深吸引了我们。

东庐中学原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初中,曾长期面临师资水平差、生源质量差、硬件设施差、教育观念落后等诸多困难,曾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中苦苦挣扎却每每以失败告终,并因教育布局调整一度成为撤并对象。为了摆脱困境,谋求出路,东庐中学开始尝试“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改革备课模式,推行“讲学稿”,终于闯出了一条农村教育的可行之路,一跃成为江苏名校。

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东庐中学“教学合一”的改革实践中融入了不少当今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是发展需要“对话”。东庐教师告诉我们,对话不是师生之间简单的交谈,老师必须克服自我中心,与学生形成伙伴与合作关系,学会倾听、学习、宽容和尊重。二是发展注重“过程”。在东庐教改者眼里,备课、预习、教学、反馈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教学过程,因此他们的“讲学稿”教学模式并非只注重课前备课和预习,同样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馈。三是发展需要“合作”。教育中的合作类型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在合作学习中,师师互动是重要前导;师生互动是学校人际中最基本的要素,它以师生相互尊重,彼此学习为基础,体现了教学的社会本质;而生生互动则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取向。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是东庐中学教学的

一大亮点。四是发展注重实效,有效教学理论反对过去以“教”、以“书”为中心的教学传统,大张旗鼓地提出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将“学”提升到比“教”更重要的地位。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出发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核心是以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东庐中学的教改正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有效教学的理念。

东庐中学最具特色,搞得最成功的是其大力推行的“讲学稿”。“讲学稿”的实施优化了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合一”;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作用,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周期,促进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考察团成员都盛赞这种集体备课,师生共享教学资源的作法,我们更是心头一亮:这不正是破解我校“三大难题”的好办法吗?

说干就干。回到学校,我们迅速拟订出改革课堂教学,借鉴“讲学稿”,试行“教学案”(“教学案”其实就是“讲学稿”一类的文稿,只是换了个名称而已)的实施方案,提出在全面动员、全员培训基础上分三步走的实施办法:第一步,2009年上半年,“两案”(教案和学案)并行,各自例行书写自己的教案,共同使用统一的学案;第二步,2009-2010学,在七、八年级统考科目中试行“教学案”,总结经验,准备推广;第三步,2010年秋季开始,在全校各年级各学科全面推行“教学案”。该方案通过教代会审议后,我们立马就开始行动了。

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试行期间,部分业务能力强的老师出现逆反心理,反问我们:我只要教学效果好,还在乎这些形式主义吗?我们当即回应:

一、搞“教学案”不是搞形式主义,“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教学案”的形式是为务实教学、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服务的;

二、不可否认,有不少老师个人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但并非人人如此。学校推行“教学案”,正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引领、示范作用,变个人优势为集体

效益,缩小班级差距,实现整体提升。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的是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个人英雄,而不是我行我素、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道理讲明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除此之外,运行中还出现过“教学案”机械拼凑教案与学案,中看不中用和“教学案”+教辅资料,人为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不良现象。我们不回避、不拖拉,针对问题,想方设法,及时解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大胆尝试,收效明显:学生家长反映学生作业减少了,学习兴趣变浓了,学习更主动了,而且学生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也更多了。期中、期末检测结果显示,学生成绩整体提高,班级学科之间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全区同类学校中大部分学科人平分名列前茅;老师们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还有不少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参加市、区级赛课获奖。

自我反思

以上案例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理的借鉴的确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关键是“借”得“合理”。那么我们取东庐教改真经,成功试行“教学案”的合理之处又在哪里呢?

一是选择助推素质教育。选择以“教学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教学案”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拓展优质资源,实现公平教育;二是“教学案”的实施有利改变教师单打独干,各自为战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集体备课,合作研讨,实现资源共享,规范教学行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三是“教学案”集“教、学、练”三位一体,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自由空间。因此,一旦向大家讲清了实施“教学案”的诸多意义和让广大师生在“教学案”的实施中真正感受到以上好处后,他们践行“教学案”的热情会更高,主动性会更强。东庐中学在这方面走在我们的前头,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二是教改动因两校相似。我们和东庐中学都曾面临着师资参差不

齐,教育观念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重等诸多问题,都想摆脱困境,谋求发展。在这一点上可谓“同病相怜”,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所以东庐的作法让我们一见倾心,也正因为“同病”,所以当我们借鉴“疗效显著”的东庐中学“讲学稿”,试用实验中学“教学案”时,自然也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是实施准备有章有法。拟订方案让借鉴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民主审议让借鉴通过民主程序取得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思想动员对老师们晓之以理,解决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业务培训对老师们导之以行,让他们知道了具体该怎么做,使借鉴实施操之有法。东庐中学在进行“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之前,其实也走了类似的程序,为“讲学稿”的实施做足了准备工作。毕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四是实施步骤循序渐进。东庐中学的教改经历了一个由试点成功到全面铺开的过程。借鉴中,我们也基于实施的过程性考虑,从学校实际出发,将整个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给出明确的时限和任务。第一阶段“两案”并行,其实是一个过渡适应期,这是东庐中学没有的。我们主要考虑到当时正处于一学年的后半期,加之老师们对“教学案”还很陌生,多年的“教案操作”让他们一时间还难以转过弯来,我们便放缓了实施的步伐。而恰恰因为这样,老师们有了更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所以第二阶段的选点试行及至第三阶段的全面推行都较顺利。由此可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是学校“教学案”实施成功的重要因素。

五是发现问题处理及时。借鉴他人经验,实施教学改革,问题在所难免。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坏事,每解决一个问题,改革就会向前迈进一步。关键是为教学改革导向、护航的学校领导要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里及时解决问题。正是因为我们这样做了,“教学案”才得以顺利实施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深度思考

虽然,我们通过合理借鉴东庐中学课改经验,实施“教学案”破

解了“三大难题”,取得了以上经验。但往纵深思考,还有几点值得我们反思和远虑的问题:

一是在“教学案”的培训准备期和实施过程中,我们没有组织一次教师赴东庐中学现场观摩学习的活动。老师们接受的只是校本培训,对“教学案”的精神实质、设计理念和技巧、具体操作办法和要求等诸多方面认识模糊,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体悟。无形中走了一些弯路,耽搁了一些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借鉴实施的效果。如果在这方面,我们胆子更大一点,舍得多花点钱,让老师们走出去看一看,学一学,问题可能会少一些,效果反而会更好。

二是借鉴和创新的问题。借鉴的终归是别人的,现代学校要办出个性,办出特色,就不能亦步亦趋地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走。我们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会创新,脱胎换骨,形成自己的独特办学风格。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三是事物总在不断发展变化,教育领域的问题层出不穷,解决问题的办法也绝非一成不变。“教学案”的实施解决了我们眼前的问题,产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应。但用辩证唯物主义批判的眼光来看,我们不难想象,随着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教师的个性发展、教学特色的彰显等新问题将会凸现在我们面前,更何况“教学案”本身就有束缚教师教学个性化之嫌。反躬自省,大一统的学科教学怎能装点出一个百花争艳的教学园地呢?对于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作为思维活跃、富于想象的中学生,他们的心理接受期又会是多久?为此,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顺应形势的变化,在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这才是教育的大道理。无论是借鉴效仿,还是自谋出路,只有合乎这个“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下载加强学风建设应重视解决的三个问题[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学风建设应重视解决的三个问题[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政道德教育应解决哪些问题

    从政道德教育应解决哪些问题我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质教育,近年又多次提出加强从政道德教育,在从政的视角下诠释道德的意义,部署道德建设,不仅刷新了传统思维,而且提高了党......

    加强作风建设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范文合集

    加强作风建设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第一,着力解决工作作风上的“庸、懒、散”问题。 一是着力解决“庸”的问题。就是要着力改变一些干部能力平庸、业务不精、创新意......

    解决三个问题 提高整体素质(5篇可选)

    解决三个问题 提高整体素质 重庆市江北区质监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加快发展放在首位,结合实际工作,注重解决服务、监管、职工素质三个问题,努力提升全局综合能力......

    深入反腐败需要解决三个认识问题

    深入反腐败需要解决三个认识问题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侯宗宾 当前,反腐败斗争在取得明显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错误认识和观点。先是有“对立论”、“自发论”、“代......

    围绕“三个创新”,解决“六个问题”大全

    围绕“三个创新”,解决“六个问题” ──河畔镇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自我镇开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以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兼顾,紧紧围绕试点工作......

    重视解决部分干部作风“五浮”问题

    2011公选领导干部热点:重视解决部分干部作风“五浮”问题当前,部分干部作风中存在“五浮”问题,需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一是思考问题“浮浅”。认识事物有偏颇,分析问题不周密......

    阅读教学应重视

    阅读教学中“读”的魅力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重要......

    重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问题

    重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问题摘要: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密切相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经济建设所处的软环境问题解决好,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本文集中回答了经济发展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