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研究方案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 研究方案
唐河县友兰实验高中赵运峰
一、选题依据背景和意义
1、选题的依据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综合性学习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它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索信息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还存在着疑惑和误区,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那么,如何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这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申报课题的缘由,由此我们将“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以下表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要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指导、帮助学生有效的利用语文课外教学资源,可以彻底打破语文教学的相对封闭状态(教材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课堂是唯一信息交流的场所)。
综合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等,从而更好的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却出现了有些值得反思的做法,简要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泛化体验,纵容个性,误解实践,这些做法在综合性学习的外衣下,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但是却不写字,不读书,明显的脱离了语文文本,严重地消弱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的“少、慢、差、费”现象的产生。
2、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试图引入“言语”、“语境”的概念,把“语境”作为桥梁,架起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度、量的限制,使综合性学习能够有效的围绕语文自身进行,而不再游离于语文之外,即避免“伪语文”的发生。
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语文学科与生活、与自然、与社会、与历史之间建立联系,最终让学生得法于课堂,得意于课外?让语文学科真正成为一门基础学科,工具性之外更兼有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正是本课题的意义所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预计突破的难点
1、基本内容
⑴教学内容研究:
言语是载体。语文课堂应以言语学习为载体,区分语言、言语的概念和意义,明确言语学习的优势。
语境为桥梁。阐释 “语境说”及其相关内容,论述语境为桥梁的优势,即在进行综合性语文学习时,既能架起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又能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度、量的限制,探索“言语为载体语境为桥梁”课堂教学模式及课例。
⑵教学策略研究:
教师备课备两头“教材和学生”,深入的理解就是备两种语境——作者的表达语境,学生的接受语境,并且备出二者的临界点、或面。否则便不能真正体现“读者、作者两个主体”的交流和沟通,难以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
⑶学生学法研究:
“教育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哪些方面呢?就是学生的接受语境。研究学生的学前语意结构。即学生个体在接受新内容时,受到的他已有的文化、经验和习惯的潜在影响,要清楚读者(学生)和文本作者的视界融合点(面),重视学习个体的认知积淀。
2、重点问题
如何借助语境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两个主体——作者和读者的沟通和交流,完成《新课标》的“两重”和两个“有助于”的具体实施,完成语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功能。
3、预计突破的难点
构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和作者作为表达主体二者沟通的桥梁,生成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三、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广博性包括了人类所有经验积累起来的精华,即语文知识和文化、百科知识。所以,语文教材的内容必然涉及到有关人文、社会、自然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教学中必然更广泛的涉及到综合性学习。
铺就语文课堂和生活双向相通的道路,把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和他对生活的理解结合起来;让学习的内容化为传达者深入浅出的简洁、明晰,化为接受者灵犀一点的生动、深刻。尽量提炼、摸索出语文教学中学生易于接受的规律性、可行性较强的语文教学经验,旨在使学生可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研究的方法、原则、步骤和预期成果:
1、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阅读相关著作、论文、期刊,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反思。
②定量、定性实验研究:研究采用教学实验方法,确定实验班级,在教学实验中不断地总结分析,确保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实用性。
③调查法、访谈法:通过调查、访谈等了解教师及学生对本研究观点意见,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研究的原则:主体性原则、问题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倾听性原则
3、研究步骤:
①2013年12月----2014年1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人员,开展学情调查,完成课题申报,拟定实验方案。
②2014年1月—2014年5月,确立“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的基本框架,并进行相关的课堂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得出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③2014年6月—2014年10月,修正完善已有的研究模式,做第二次调查分析,开设研究课,进一步研究实验对策,进行实验比较。
④2014年12月,总结研究成果,汇报公开课,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4、预期成果:
①构建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课堂操作模式。
②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五 课题人员的具体分工
姓名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赵运峰课题组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方案的编制和实施
各种表格的填写各种资料的建档和保存
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案的编制实施和研究
王梨烨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案的编制实施和研究课题活动经费的管理
何勇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案的实施和研究活动的文字记载工作
教师调查访谈情况的收集整理
郑振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案的实施和研究建议意见的收集整理
学生调查情况的收集整理课题组活动的宣传
第二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方案
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策略研究
(研究方案)
省府路小学周芸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作为思想和信息载体的功能,造成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过于注重系统的学科知识,忽视综合课程和自主实践活动,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隔绝了和生活世界的关系。教学强调理论性,忽视实践性;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实践、主体体验、主体探究、主体感悟。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综合性学习”这一理念的原因所在。这一理念的提出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发展的直接原因。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不仅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在内容上,还整合了语言、文字、逻辑、修辞、文学等多种内容;体现在语文课本上,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史、哲、数、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在功能上,语文学科不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纽带,是人们用来认识和记录世界的重要工具,而且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内涵,担负着传承人类科学和文化的重任。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综合性学习中,它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自主权,更能发挥个人和群体的聪明才智,运用多种语文实践的形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理念是在不断吸取不同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完善的。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课程”。以瑞士皮亚杰 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 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把个体的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性能力的理论基础。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 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
伸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在注重教 育理念的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体现新的教 育理念。美国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这两种 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 健全发展为主,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另外,一些国家开设综合学习课,旨在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各个国家的课程结构来看,综合课程或实践课程是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其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的人,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概括起来,综合性学习体现这样的一些理念。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创造潜力、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激发。综合性学习特别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更注重学生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三、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综合性是语文的基本特征之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提倡跨领域学习,注重学科间、课内外、以及学校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发展最直接的动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语文学习不同,它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学段都有要求。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不但要自始至终贯穿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而且要渗透语文学习的全部。阅读中强调综合性学习,写作中强调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中也强调综合性学习,同时,还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具体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规律、途径、方式和方法.1、师生共同合作确定学习主题,激发学习兴趣。教与学是互动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选定所要学习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课内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外的。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可以自主展开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 身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被调动起来后,就能倾注全部热情,兴 致勃勃,认真地进行学习。同样,学生如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积极开展研究,取 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所选择问题的价值。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与督促。指导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在强调学生自主选择主题的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只有同时强调二者,他们的作用才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师生也才会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重视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的过程与策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
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连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块展板,也可以是一场主题演讲、一 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还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只要能够呈现学生的过程和结 果,教师可以灵活把握,不必拘泥于单
一、固定的形式。3、注重总结、交流、分享,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次主题学习的过程或结束,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正确地认 识到自己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共同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勇于申辩。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通过这种反思和自省,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预期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创新的一个方面,也是教育创新的一个方面。我们要创造性地研究和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发学习课题;鼓励学生运用尝试——发现的学习方法,亲身体验、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通过自评、互评,人人有提高,个个有发展,不断完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使其在全面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4年9月
1、制定方案:倡导创造性地研究和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
念,改变教学观认念与教学行为,促进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教学信息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把课堂作为实验的主阵地,用新理念带动新课堂,使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
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实现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阶段:2004年9月——2005年5月
1、实施实验阶段.2、总结第一阶段的实验成果,修订完善的实验方案。
3、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使实验更具有实效性,科学性。
第三阶段:2005年5——7月
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修订成文。
课题成员及分工:
周芸负责研究课题的实施。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研究教师从事一线高段语文教学,有大量的实践时间和研究机会。
2、所带班级有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较强。开展这一研究能起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新课程改革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核心任务。提出“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个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同“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相并列,在语文课程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
然而,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合作,乐于探究,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这项活动内容的新颖开放及活动方式的灵活多样,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学习方式却比较难把握与操作,教学中曾出现过种种误区:如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完全等同于课堂教学,虽然注重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推进,注重了知识、能力的整合,注重了学习方式的整合,但教学仍然未能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以自然、社会为内容的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体验;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同于以往的语文兴趣小组学习,让其成为语文特长生的专利或部分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而非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过于强调了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整合”,而忽视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自身属性,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究竟怎样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是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觉得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化、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五大教育内容之一,它是一种既能体现小学生身心特点,又相对独立存在的课程组织形态,它超越了传统单一的学科界限,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发展。
2、策略:指根据形式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研究,就是为了探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方法与基本规律,以便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研究目的1、探索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虽是多领域的,但它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课题研究将探索其规律性,按照语文综合性学习原则,找到更多的途径和方法,以案例、论文等形式展示出来,创立小
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与旧大纲之间的显著区别,要求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是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本课题研究就是要把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我校实实在在地开展起来。同时,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学习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积累,发展思维,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培养科研型教师。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教师进一步深化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能熟练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结合研究,学习运用新课程理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研究水平,培养一批科研型教师。
四、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应不唯文本、不唯课堂,要突破领域界限,在其它学习领域的目标多元化中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寻找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的结合点,要开辟多元化教学空间,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所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相当重要。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有诸多模式可以借鉴,有常规的步骤、过程可以遵循,有教案设计可以参考。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新事物,没有系统的章法可循。本课题是以服务语文课程实施为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并运用教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与探究,以便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关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的研究。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老师的组织指导,比如要求学生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或社会活动,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就不能提个笼统要求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会因为不知如何下手而兴味索然。教师必须设计一个周密的组织指导方案,让学生乐于这项活动,学会这项活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可以分为课内指导和课外指导,课内指导又可分为课前指导、课中
指导、课后指导等等。以课内指导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补充课内,坚持走“开放式”的语文教育道路。因此,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的研究也是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研究。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着对其应有不同于常规的评价方式,如何评价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如何评价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不是单一的量化评价能实现的,它应采取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手段,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个性品质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研究方法
采取“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有行动,有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
六、研究原则
在实验中我们坚持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总结经验、逐步扩展,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七、研究对象
全校1— 6年级,其中三、四、五年级为研究重点。
八、研究周期、步骤及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即2008年4月——2011年4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4~2008.7)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分工。
(2)制定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搜集相关的参考资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9~2011.1)
(1)全面开展实验研究,开展观摩交流活动、总结交流活动。
(2)邀请专家讲学,抓好教师培训。
(3)各成员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计划,总结、改进,提出并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
(4)积累资料:方案、计划、教案、案例、专题总结、论文、阶段总结、培训资料等。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1.1~2011.4)
(1)抓好薄弱环节的完善,研究、收集、整理过程资料并分析提炼。
(2)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3)召开课题结题评审会,对成果的确认、评价和奖励。
九、课题研究组织
(一)专家指导组: 杨世碧王小毅贾渝钱珊黄兰王华
(二)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马佳
副组长:王丹、包忠容
成员:廖伟、刘光建、姚淑君、周立顺、何效霞、胡文谦、张城娅、李建新、文静
(三)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李莉
成员:蒋玲莉何娟张传平李勐宇谭蕾胡静陈艳
执笔人:李莉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高中语文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
武汉市二月调考与湖北省2012年“新高考”《考试大纲》的衔接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⒈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调整适应对新考纲的理解和领会。
新课程改革提出发挥学生的自主研究,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2012年湖北省《考试大纲》的命题原则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反映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反映我省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和高考改革趋势,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命题应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⒉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调整二轮复习,以适应新高考,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实施语文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新课改环境下新高考的复习备考,也为其他年级的高中语文教学提供方法和意义的借鉴。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以《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为基准,结合“武汉市2012届高三毕业生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中的具体题目,深入分析理解《考试大纲》的命题原则和命题趋势,对高考二轮复习做出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
三、研究目标
⒈把握新高考的变化,掌握复习备考的重点和基本方向原则。增强二轮复习的效果。2.探索提升学生答题得分的能力,保证高考的成功。
四、研究内容:
⒈分析武汉市二月调考与《考试大纲》的差异。
武汉市二月调考是在2012年湖北省高考考试大纲出台后所进行的第一次全面性的,有针对性,有较高参考价值的一次综合性考试,对于解读考纲,深入理解考纲的变化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⒉探究二月调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的差异,发现学生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及时调整,及时改进。
⒊适当调整现有的复习重难点设置,实现考点全覆盖,重难点全吃透,漏洞不遗漏,缺失考点及时补充。
⒋重点是打破封闭式的课堂复习教学,让高考备考教学融入考试大纲精神和命题原则,全面分析考纲,根据考纲调整教学,以全面适应新高考。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课内课外相结合,双翼并举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点,课内所涉及的内容要进一步深化,努力做到课内全掌握;课外内容要全面补充,努力做到课外无遗漏。2.点面结合的方法。
既要抓重难点考点,同时又要全面覆盖基础考点。3.质与量结合的方法。
“质”体现在训练的内容要以大纲为原则,以二月调考为指导,有针对性的训练,不求多,但求质;不求繁杂,但求落实。“量”指在保证质的前提下,训练要达到一定的量,一定的强度,使学生养成答题习惯,熟悉答题规律。当然,具体的量要根据各班的学生实际特点进行合理化的,科学化的安排。
高三语文组
第五篇: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范文模版)
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
课题名称: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 课题主持人:杨帆
课题核心组成员:梁杰、韦敏、周旭、顾正海、丁权 研究周期:2006年至2010年 结题时间:2010年12月
公开出版(发表)的主要成果:(1)《语文体悟教学简论》,杨帆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4月版;(2)《语文教学随想》,梁杰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4月版;(3)杨帆:《语文体悟教学思想发展探究》(《教学与管理》2010年3期)、《语文体悟教学的原则》(《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4期)、《体悟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3期)、《体悟: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重要方式》(《实践新课程》2010年11期)、《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实施意义和策略》(《江苏教学》2009年4期)、《体悟教学法的实施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2期)
二、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
(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体悟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
自2005年我省实施新课标之后,为了给新课改进一步指明方向,保证新课改的稳步推进,2006年江苏省教育厅特地制定了《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必修和选修各个模块的“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等提出具体的解说和指导。仔细阅读这本薄薄的《要求》后,我注意到,仅仅在对必修的五个模块的解说中,“体验”一词就出现了24次,“感悟”出现了11次,与之相近的“体会”出现了12次,“感受”出现了16次,“领悟”出现了5次。这些词语的密集出现无疑在呼唤着我们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引领学生体验参与,启发学生感受领悟。于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呼之欲出,这就是体悟教学。如何开展体悟教学,当时没有理论指导,更没有实践借鉴,于是,我申报了《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课题。
2.研究体悟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作为应付中考或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辩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应试,轻应用;重技巧总结,轻过程感悟;重读写,轻听说;重记叙文、议论文,轻说明文、应用文;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没有完全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结果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高分低能,不少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考试指挥棒”成了教学的航道上唯一的“航标”。这些严重制约着语文教改的施行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引导学生自主体悟、引领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初步建构语文体悟教学理论体系,探讨语文课堂体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养不断提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积极建构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体验、感悟等主体活动为基础的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建设师生平等、学生人格和个性得到尊重的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2.研究内容
(1)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价值的研究。(2)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3)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心理学研究。(4)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方法、途径及其案例的研究。(5)构建中学语文体悟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研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1.2006年3月至2006年6月,制定方案,申报立项。
2.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课题组成员分头收集资料,购买跟体悟有关的相关书籍,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语文体悟教学研究现状、成果,研究我校语文教学的存在问题和制约质量提升的根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借鉴它山之石,提出我校实施课堂体悟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3.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召开课题组成员研究论坛,继续进行体悟教学理论探索,并在高中语文课堂
教学中进行体悟教学的初步实践,开设课题组成员示范课和研讨课,归纳总结体悟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和技巧,整理有关研究资料。
4.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 召开体悟教学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来校开设讲座、示范课,总结我校体悟教学的成功和不足,明确下一阶段体悟教学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操作方法。
5.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继续对体悟教学进行研究,继续开设课题组成员示范课、研讨课,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富有成效的课堂体悟教学操作模式,并向全县、全市辐射,扩大体悟教学的影响。
6.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总结整理体悟教学研究成果,编辑体悟教学成功案例,撰写研究报告,撰写专著《语文体悟教学简论》,申请结题。
(四)研究的基本策略(1)调查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经验总结法。(4)实践研究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举措
(一)阅读相关书籍,夯实理论基础。语文体悟教学是个新生的概念,为了深入理解、掌握体悟教学的理念、内涵和操作方法,我们购买了大量跟“体悟”有关的专业书籍进行阅读,在不断的阅读中,基本理清了古今中外体悟教学的发展过程。我们发现,体悟教学发端于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学实践。在教育发展史上,我国春秋末期的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也是体悟教学的创始者。孔子儒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是“礼”和“仁”。其中“礼”指社会典章制度、生活方式、宗教礼仪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规范,集中体现在由孔子删定并作为孔门私学教学内容的《六书》之中。“仁”是对“礼”的超越和升华,表现为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仁”以“礼”为基础,孔子主张通过“思”与“行”实现知“礼”到悟“道”的飞跃。“思”就是凭借所掌握的丰富的知识材料进行有效的思考,在归纳、综合形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领会、参悟统贯其中的仁道,实现由博返约。“行”包括两个不同水平的层面:首先是遵礼而行礼,在践行的过程中体认各种形式的礼的关系和价值,进而切身领悟礼背后不可言传的道。就这样,孔子以自己修身成仁的经验为基础,选择了践行“礼”而体悟“仁”的教育策略,从而形成了由注重逻辑关系的学、思到注重直觉思维的践悟的体悟教学范式。
追溯国外体悟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体悟教学的创始人。他的“产婆术”“师生问答教学法”都是原始的体悟教学思想的萌芽。其后,杜威、布鲁纳、奥苏泊尔、皮亚杰、姚斯、伊塞尔、狄尔泰、伽达默尔等都从不同方面对体悟教学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延伸,逐渐形成了颇具体系的国外体悟教学理念。
近几年,课题组成员先后阅读了近百本教育理论著作,基本上对与体悟教学有关的文献通读一遍。通过对国内外体悟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梳理,逐步形成了对体悟教学比较详细、丰富的了解,出版了专著,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填补了国内对体悟教学研究的空白,为其他人或学科认识、研究体悟教学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参考材料。
(二)总结体悟方法,提高课堂实效。课题研究的重要落脚点是课堂,脱离了课堂,研究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把着力点放在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体悟教学,课题组通过反复磨课,先后总结出了“利用活动,内化情感”“ 咬文嚼字,体味内蕴”“联想场景,化虚为实”“利用背景,深化理解”“结合经历,走进意境”“感情诵读,品味共鸣”“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列举事例,深化解读”“拓展资料,协助理解”“转换身份,走入文本”“发挥想象,融入意境”“利用比较,深化理解”“仿写扩展,加深体会”“插入故事,协助理解”“妙用幽默,彰显韵味”等15种体悟教学方法,积累了大量体悟教学案例。通过实践,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不断浓厚,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益加深,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益。2006年至2010年,主持人杨帆任教两个实验班语文,两个班级在历次期中、期末统考和高考中,成绩一直遥居同轨班级前列,受到了校领导和班级同学的高度赞誉。
(三)扩展研究成果,辐射研究经验。在做好自身研究工作的同时,课题组成员不断对外介绍体悟教学研究成果,扩大体悟教学研究的影响。2006年主持人杨帆在灌南县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作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讲座,2008年,应连云港市教科所邀请,在全市第八期教科室主任培训班上,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情况和经验,2009年在全市课题主持人培训班上介绍研究心得体会。2008年杨帆在全县开设观摩研究课《人是能思想的苇草》,2010年在全市开设研究公开课《我有一个梦想》,2011年5月参加全省和谐教学研讨会优质课展评荣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梁杰老师出版了专著《语文教育随想》,2006年参加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荣获一等奖,2010年应邀在全国“语文报杯”“中学名师大讲堂”中面向全国执教《汪大娘》,收到了全国语文名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这些都大大拓展了课题研究的影响,也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成长。
四、课题研究形成的理性认识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实践活动。无论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离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都毫无意义,只会使语文学习之路越走越窄。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悟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为他们的未来开辟广阔的精神天地。
1.体悟教学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本质追求
阅读在本质上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内在的动态的反应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与阅读对象(文本)的对话和交
流,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以达到构建“新我”的创造性活动。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主动地将自身原有的心理结构图式投放进文本的结构图式中,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阅读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领会、感悟,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的语文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体悟,就没有语文阅读教学。要想达到对文本的真切解读与感悟必须以阅读主体的阅读体悟为支撑,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作品中感受、体验、理解、发现,这样获得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没有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感悟,文本再美、再有内涵,那只属于文本本身;教师讲授得再精彩、再透彻,这些理解也只属于教师自己。学生亲身体悟的多少,就是学生阅读活动中获得的多少,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维纳·艾莉的学习体会一样:“我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包含大量的对于自己来说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这些体验过滤了我所知道的和理解的而形成我的风格。”([美]维纳·艾莉.《知识的进化》[M].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86.)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语文阅读教学体悟的效率,就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2.体悟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江苏省教研室.《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怎么引导“对话”?怎么引导“碰撞”、“交流”?学生和文本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心理认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距离,一味地“传递”、“输送”只能是无视这些距离,而不可能跨越这些距离。要想使学生突破距离,更便捷、有效地进入文本,需要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座沟通的桥梁。这些桥梁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经验,促使学生亲历体会,激发学生领会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激起自主感知、探究的热情,自觉走进文本之中,感受心悟,与文本共鸣共振,继而与文本、老师、同学实现真正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形成多维的深层次、高质量、有效性的“对话”,使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阅读教学中只有经常训练学生亲身体悟,培养其体悟阅读的习惯,才能实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才能使文本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与心灵共鸣共振,在阅读中产生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产生出属于学生自己的阅读的“个人意义”。而只有产生“个人意义”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有效的阅读。如《不自由,毋宁死》的教学,如果只是知道这是一篇演讲词,懂得了文体特点,懂得了文本的内容、主旨、情感、表现手法等等,这仅仅是一种认知、接受,所掌握的全部东西仍然只是外在于学生的系统,这些与学生的内在无关,更与学生的灵魂无关,与学生的生命无关。只有当文本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真正引发了阅读主体的主动观照、自主思考,引起了主体心灵的震动、情感的涟漪,产生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意义的悟解,内化为属于自己的内在知识结构、情意态度,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阅读。
3.体悟教学有利于积极推进人文教育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但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丰富语文的积累,拓展思维,而且还应重视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要求方面更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人文渗透。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因为文学和其他艺术制作一样,内容和形式分不开来,要了解它就得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会有所得;如果不面对它本身,而只凭‘提要’、‘释义’的方法来了解它,那就无论如何隔膜一层,得不到真正的了解。”(叶圣陶)教师所做的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即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还要指导他们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领悟这些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在感受、体验、揣摩中,形成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在心中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世界,使学生通过感知作者所塑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感悟作品韵味,从而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品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正因为此,高中语文新教材特别重视人文性教育,所选的众多篇目有利于学生丰富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些仅凭老师的理性分析、深入讲解,仅凭师生的传输记诵是无法实现的。这给语文体悟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因为情感只有用情感才能唤醒,心灵只有用心灵才能震动。没有自身体验,就内化不了真情实感;没有切身感悟,也就形不成稳定的情意结构。只有引导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悟,才能促使学生走进文本和情感深处,与文本和情感交融,既完成对文本富有个人意义的创造,也完成自我精神的雕塑和对生命意义的建构,这是新教材编写的初衷,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
4.体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毋庸讳言,今天的时代,正成为一个视觉(眼球)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一个动漫的时代,一个趣味日趋平面化和浅薄化的时代。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的那样:“不少人把自己的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这样情况下,语文课更应该承担起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走向高雅,走向崇高的重任,雕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前,在新的文化、经济背景下,有两种语文素质尤为重要:一是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在全球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民族,若要求得独立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必需要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二是语文创新意识和能力。二十一世纪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于创新,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种把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阅读课变成枯燥乏味的知识课、记忆课、训练课的做法,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索然;那种把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的发展,化解成为一切为了应试的做法,必然阻断学生的创新之路。
开展体悟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与作者、教师、同学的多重对话中触发心中的情感,完成审美的体验,使学生感知力得以敏锐、情感力得以丰富、理解力得以深化,易于使他们的感性与理性走向和谐。例如,裴吉安老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斑羚飞渡》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体验、感悟,有的学生震撼于动物为种族的延续而自我牺牲的精神,有的感动于年老一代对年幼一代的保护与所作的牺牲,有的感叹于动物的智慧,有的有感于集体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听了同学们的见解后,还有的学生在震撼之余更从理性出发,从动物本能的角度指出故事的虚假性,并分析了“虚假性”基础上所生发出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它的真实性,而是在于给人的启示,给人以震撼。”这一独特见解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关注,因此老师便引导学生更深入体会故事的寓意,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学生感悟到这个故事实则是在关注:人类在灾难当头时应如何作出生命的抉择,对于不同的抉择又应如何看待。(裴吉安.《斑羚飞渡》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育资源网,2006年5月16日)这一深层的体验让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理性又强化了感性,精神境界得到了共同提高。因此,学生的审美体验得以丰富,体验到生命的魅力及生命个体发现的快乐,便会在“先验理性”的指导下按美的规律去探索“真”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审美的人”。经过长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不会再是“残缺化”的人,而是成为感性与理性共同丰富、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
当然,很多人认为不应该给语文教学设置“育人”这样的重担,不错,语文固然姓“语”,语文三维目标当中最为核心的目标固然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落实”,但是谁都无法否认语文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独特、无法取代的影响作用。最近,语文界对语文课“人文性”过分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申讨,但我认为,语文教学绝不应该拒绝“人文”,只是我们不能为了“人文”而“人文”,好像不“人文”就不是新课改。我们应该依据文本特点,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或偏重于“工具性”,或偏重于“人文性”,总之,具体情况应具体对待,以准确解读文本,发挥文本最大的教学效益为准则,而绝不能谈人文则色变,就要一棍子打死。
5.体悟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把阅读教学放在基础教育的大背景下考察,它必须符合培养新时代个人主体性的要求。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整体变革需要人的解放,个性的解放需要自主、自立、自强、自尊、自信、自立的高度创造性和责任感的个人主体。而阅读教学的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则是从根本上忽视和压抑个人的主体意识,这种外部强加的训练模式,目标化的客观教学过程,必将践踏学生的个性、自由、责任。只有培养学生体悟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表述、善于思考等良好品质。
体悟学习并不反对和排斥知识、技能的学习,但反对那种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过程去询问、探究、发现,在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获得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师的指导再精妙也不能取代学生自身的体悟,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必定是在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体悟中才能得以成长。
总之,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而阅读正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而不能再以“标准化”的解读,去代替学生的体验,去制约学生的头脑。
6.体悟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长期引导学生体悟,能使学生把阅读真正当做自己的事,摆脱被动的引导、驱使,切实培养起自主阅读、思考、品味的习惯,增强阅读的信心和兴趣,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前,我们也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然而不管怎么培养、激发,其本质仍然是老师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学生还是被迫的,所以这种主动性一直很难形成。而体悟式阅读交给学生走进文本的方法,突出主体的充分参与,强调文本意义的自我建构,能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后的自信和喜悦,能让学生逐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魅力和价值,进而逐渐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发,一种向往,一种享受。这种发自内在需求的主动性、自发性、积极性正是新课标所极力追求的,也是一切学科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最重要的源泉和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影响
(一)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相继荣获连云港市“十一五”课题成果评比“特别奖”、江苏省首届精品课题。课题主持人杨帆荣获“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首届精品课题主持人等荣誉称号。课题组成员刘广标等被评为连云
港市“333”工程首批学科带头人;梁杰老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
1.出版了课题研究专著。紧扣课题研究内容的专著《语文体悟教学简论》2011年4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2.发表了一系列体悟教学论文。其中主持人杨帆发表的论文有:《<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商榷两则》(《中学语文教学》2011.8)、《“槁暴”辨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6)、《文本分析要紧扣那些细处》(《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5)、《语文体悟教学思想发展探究》(《教学与管理》2010年3期)、《语文体悟教学的原则》(《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4期)、《体悟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3期)、《体悟: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重要方式》(《实践新课程》2010年11期)、《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实施意义和策略》(《江苏教学》2009年4期)、《体悟教学法的实施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2期)、《谈咬文嚼字的几种常用策略》(《语文天地》2008年12期)等等。
其他课题组成员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50余篇。
3.积累了一批体悟教学成功案例。包括《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奥林匹克精神》、《清塘荷韵》、《生命的意义》《汪大娘》《我有一个梦想》,这些案例都在市、县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展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影响
本课题研究填补了语文体悟教学研究的空白。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围绕体悟教学进行专题研究的不多,目前已知的只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和浙江师范大学的张华龙老师。而本人围绕“体悟教学”阅读了国内外大量教育书籍,形成了自己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发表了相关论文20多篇,大大丰富了体悟教学的研究领域、广度和深度,给语文教学和其他研究者以较强的参考和启示价值。
因为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都是本县乃至本市语文教学的骨干教师,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所以课题研究得到了全校、全县和全市的高度重视。灌南高级中学语文组全部参加了课题研究,对于转变全校语文课堂教学观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大量语文青年教师的成长,近年来,灌南高级中学语文组有四位老师荣获全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三位老师荣获市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题主持人杨帆老师参加全省和谐教学研讨会优质课展评荣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梁杰老师参加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荣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还通过在全国、省市开设课题研究公开课和讲座的形式,使得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很好的辐射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