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操作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操作研究》实施方案
⑴、江泽民主席说:“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抢占制高点,靠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二00一年起,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实施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因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学校新课程实施和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
⑵、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⑶、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学习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特征和策略。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形成系统有效的实践操作方式和策略,具有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必要。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⑴、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⑵、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⑶、在有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环境中,有关研究认为应先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等环节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把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方式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本课题借鉴、运用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小学语文教学
进行具体化和操作性研究,不仅注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注重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㈠、课题界定
1、概念界定
问题导学法:问题导学法,即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本教学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是:①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即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讲解过程,而是根据课本知识要求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把教学问题问题化。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教学过程。②以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学习能力为重点。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为关键。即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鼓励者。
2、课题界定:
研究和探索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中小学语文学科问题导学教学法的操作方式、具体策略。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实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㈡、支撑性理论:
1、创新教育理论。
国际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的创新性学习理论。该组织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回答未来的挑战》,提出了面向末来的“创新性学习”的理论,并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维持性学习”相区别,要求教育带领儿童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促使儿童开发自身的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能力,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认为,学习既是获得知识又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它倡导人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态度,强调对未来的预期和行动参与,因此预期性和参与性是创新性学习的两个基本观念。所谓预期性,就是着眼于发展和创造未来,并要求对计划和行动作出判断和选择。
“参与性”不光是在形式上参与共同作出决策,而且是一种具有合作、对话和情感交流等特点的态度。“参与性”强调相互作用式的学习,因为对事物的正确理解绝非个人的事,它们必须经过人们的相互交流才能得到证实。正是通过交流,个人的知识方能讨论、分享、扩大或改变。
2、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它为教学理论走向教学实践打开了通道。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规范要求,运用理论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等思维方法进行具体设计、验证、修正和完善。
3、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解释现实。建构主义关注人的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来建构知识。建构性学习是一种内在认知动机驱动的学习。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学习是主体主动作内部心理建构的过程;二,学习中的理解是运用已有经验和提供信息的结果,学习中的建构既有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又有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三,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合作会使理解变得丰富和全面。
问题定向教学是建构性教学的重要方式。问题定向教学要求学生针对一定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问题定向学习的基本途径是:问题的呈现与陈述;列出已知的相关知识。根据已
有知识针对问题展开陈述;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发现与填补知识缺陷,引导学生探索与搜寻;学生列出可能采取的行动、可能提出的建议,尝试解答并检验;学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交流各自的发现、解答和建议。问题定向教学实质是促进学生认识的螺旋性发展。问题是促进学生认知的动力机制。
4、问题教学理论。
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四、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将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使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实验的要求。
2、研究目标:
⑴通过研究形成小学语文学科问题导学教学法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⑵通过问题导学法的实施,使学生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⑶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导学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五、研究的具体内容
㈠、研究和形成小学问题导学法的一般操作方式。
根据问题教学法的原理和新课程实施要求:在实践归纳和理性演绎基础上,提出小学问题导学教学法的一般操作步骤为:
师生共同
评价、反思、归纳
问题解决
过程
创设问
题情境
鼓励与
引导
指导问题
解决策略
教师
交流解决
问题的经验
与策略
自主、合作解决问
题过程
明确问题
解决目标
激发问题
解决动机
学生
问题导学教学法,可以理解为一堂课的教学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学习单元(包括一个学习环节)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实施中,应根据学习内容、教学要求来设计问题导学法,通过实践验证和完善上述一般操作方式、步骤。
㈡、小学语文学科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研究。
具体研究:
1、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素、类型及策略研究。
2、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指导策略研究。
3、问题解决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整合研究。
4、问题解决学习的类型和方式研究。包括问题对话、问题研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
5、问题导学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研究。
6、问题导学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归纳。
7、多媒体技术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
8、问题导学法在多种不同类型学习内容中的运用。
六、研究过程设计
⑴、研究准备阶段:(2004年4月--2004年7月),确定课题,制定方案和学习理论。
⑵、探索性实践阶段:(2004年9月--2005年1月),探索问题教学导学法的策略和一般操作模式。
⑶、验证阶段:(2005年3月--2005年7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验证性实验,多种策略的拓展研究。
⑷、研究评价、总结阶段:(2005年9月—2006年1月)写出研究报告、展示物化成果,结题。
七、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⑴、文献资料研究,理论归纳。(研究准备阶段)
⑵、以行动研究、经验总结为主。(探索实验阶段)
⑶、采用实验法,点面研究相结合。(验证阶段)
⑷、总结阶段,理论概括、整理资料,归纳总结、经验汇编。(评价总结阶段)
二00四年四月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研究.的研究报告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研究
课题研究总报告
吉林省梨树县万发镇学校课题负责人孙万祥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问题导学法”构建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导学 研究 实验
2010年5月针对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和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我申请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承担了子课题“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研究”的研究任务。通过一年多的学习、调查、实验、探索,本人在理论和教学实践上都有所收获。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由此,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发现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重视知识的结论,忽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创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学校新课程实施和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的起点应该立足于人的成长的基本形式,人总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所谓问题,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一般的解释为不能即时达到的目标。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多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里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解决问题时,你碰到了问题”。问题在科学的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科学研究需要通过观察实验,获取有关自然的各种信息,然后加以理性的加工,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虽然从表面上看,许多科学的发现似乎来自偶然的观察,但事实上任何人都是根据一定的问题去研究、观察的。在观察之前总是先有种“预期”,构成某种先于经验的参考框架。只有当观察的事实落入这一框架时,才会有所发现。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科学家认识自然的过程,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要获取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都需要获取各种信息,并进行思维加工,对问题进行探索。因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和解决问题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种教学理论只有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转化为教学实践;理想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最终归宿都是“努力去做,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把这个思想提高到教学原则来论述教学:“要激励学生独立地研究真理”或者“激励学生的认识素质,使他们在掌握和寻找真理中得到发展”。
诱思探究理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点拨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及时多向反馈,注重智能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在“导”上下功夫,导知识、导方法、导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而在农村小学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大量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究其原因,出了基础问题外,主要是不注意学习方法,不积极思考问题,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较差和作业依赖性强。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着力使教学重心下移,使学生学会学习。“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划分为数个相应联系的动态结构,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师生的双边活动。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结果,轻知识形成过程的倾向。“问题导学法”就是通过提供背景(问题)、自学教材、探讨问题、运用知识等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 形成过程,从而培养良好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所要求的。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问题导学法”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索、研究,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面对问题的“想学”“想尝试”。
2、通过“问题导学法”课题的研究,让学生 根据问题自学教材,使其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具有一种求知欲望,从而把他的智慧力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3、通过“问题导学法”课题研究,切实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质的飞跃。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三、课题研究内容
1、“问题导学法”课堂环节。“设置问题——自学思疑——合作探究——反馈点拨——生疑再探”这是一个动态的教学模式,也是本课题研究中比不可少的基本环节。
2、“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时 “问题”设置的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探究性、灵活性和针对性,问题提出的技巧。
3、通过“问题导学法”探索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动机。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法。
如在进行课题理论研究时,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资料、期刊、图书、互联网网站文献及电子文献检索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情况及理论上的应用等。
问卷调查研究法:这种方法主要在课题研究前期对目前教师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及课堂教学效果等相关情况展开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增强研究的实效性。
通过实验研究法检测所研究的内容上是否达到研究目标,为成果论文提供有力的论证。
五、课题研究程序
1、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a.收集资料,制定实验方案;b.资料准备;c.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1年5月)
a.设计问卷,确立调查对象、方法、反馈教学效果;b.进行课堂设计;实施实验研究。
3、实验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
主要任务是全面梳理汇编相关资料和完善研究成果,形成书稿;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报请课题组进行评审。
六、课题成果形成
1、教案设计
2、研究论文
七、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步骤
1、“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研究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直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体现和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引”。
2、“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的研究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设置问题——自学思疑——反馈点拨——强化运用”
1、设置问题:设计问题应围绕主题和课标。备课时,教师在钻研新课标、教学用书和熟悉学生,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明确目标、重点、难点、关键的基础上,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设计问题时可采用小黑板,小卡片,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做呈现载体。
问题设计的范围:问题要围绕本节课内容设计,可以是复习旧课而直接为本节课服务的问题;问题的难度值要适当;开始运用此法教学,要尽量注意问题不宜过难,要尽力切合的实际能力,让学生能够回答。领受成功的欢乐。提高投入学习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其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例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寓言故事《拔苗助长》中师生共同设计的问题如下:
① 故事中,种田人的愿望是什么?
② 他采取了什么办法让秧苗长高?结果怎样?
③ 种田的人愿望很好,但是他错在哪里?(联系庄稼的生长过程展开讨论)
④种田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可采用什么办法?你能替种田人想个办法吗?(联系自己种种子的体会来谈)⑤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例如小学科学课: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种子发芽实验一》中问题情境:
①同学们,你们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②说说怎样用实验来证明?
③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④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⑤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⑥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⑦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⑧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2、自学思疑:问题导学与学法指导,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必定和以前旧的知识有必然的联系。教师课前应将教学目标分化,布置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及突破难点、重点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更有趣、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每节课开始,教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看书思考时允许学生讨论,也可分小组进行。老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自学这段时间来回指导,且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即进行自主学法指到。有些问题来自于学生的预习,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从“疑”字入手,鼓励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学会在预习中不仅获取知识信息,而且利用这些信息,发现和解决问题,大胆地得出答案。
相应策略:①合理解剖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区分难易。②正确处理课堂内外的学习,让学生课外独立探究思考,课内教师引导探究学习,教学目标难易全面得到内化。学校通过特别的措施,即充分鼓励教师利用自修、业余在校时间下班,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把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学得轻松愉快。
3、反馈点拨:精讲问题,提问检查,老师提问学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较容易的问题让基础不够好的同学回答,对他们的正确答案,教师应及时肯定,并加以适当表扬,这样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成就感”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大多数同学都懂的问题不讲或少讲,个别有困难的可在课外单独辅导。对于本次课的难点、重点应讲透,可举一反三。相应策略:教师的导学应该从导思、导议、导练入手,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提出的启发性问题不宜过于简单又不能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的结论的得出是用“它的意义是什么”,还是用“它说明了什么”或“这是为什么”都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导议的过程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合作、主动的教学关系,创设和谐、愉悦、共振的教学环境,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及时指导点拨,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并给予激励。
例如科学中:在学完“光的现象”这一章后,让学生看书自己总结本章要点,接着,让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派代表起来概括,有分三部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及应用),光的折射(及应用);也可以分五部分(即把应用分开算);(也有把颜色分开算)分成六部分的。有的是以表格形式表示,有的以段落方式表示,有的以图画形式表示。教师要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生积极性的培养比规范的答案本身更重要。课后的反馈可以通过课后练习,加强学生的个别辅导,加强学生的课后交流。课外任务一般采用查资料,写体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如在学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节内容后,让学生通过上网,泡图书室等方法找资料来研究听觉缺失的原因及防护,写出分析报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密切了科学、生活、社会的联系,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4、强化运用:课堂回顾,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课堂上要精心设计练习,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练习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可以是教师或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加以系统归纳,并据以检查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也可以归纳知识要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典型知识点的理解、应用。根据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获得控制。通过反馈获得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相应策略:教师可通过课堂练习,课堂提问、板演等手段及时反馈信息。个别问题可个别进行解答,以求给其他学生课堂积极活动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普遍性的问题可当堂解答。注重重新引导学生思维,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总结有关规律,以利后继学习运用,教师应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补充相应的练习,重新使目标达成,然后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一定难度,有代表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内或课外练习。这是对学生课堂所掌握知识的更高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培养能力的根本所在。
以上四步的具体操作策略在不同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呈弹性状态,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实际学习理解本堂课要点的程度作相应的变化,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为根本目的。
八、研究成果:
“问题导学法”在我校各学科教学中地有效实施,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教学研究各年级教学成绩明显提高,学习习惯得到有效改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题能力大幅度提高,学生大胆思考问题,敢于回答,基本改掉害怕问题,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创造思维的保证。“有志者事竟成”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相反。有成就者都是自信心强的人。课堂上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活动有序有效,学习效果卓有成效。
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能力。
“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结构科学、合理,最适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问题导学法”中“问题导学”环节正是为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设立的。“问题导学法”遵循了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善启发、诱导,不硬拖,激励不硬压;点明解决疑难的“决窍”不硬灌;给学生指引认识的路线,进行分析综合,寻找问题答案的方向,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激励学生要知道自己还未知道的东西的愿望。“问题导学法”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以激起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内动力,通过“导”,教会学生如何自学课本和查阅参考书,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如何去发现、提出和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自觉地把探索问题答案的认识活动进行到底;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用“问题导学法”的基本模式是“设置问题——自学教材——反馈点拨——强化运用”进行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开发了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思维等效果显著。
2、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了取决于学生是否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的含量和质量,我们通过实施“问题导学法“,学生参与实践基本实现了自主化,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甚至连表达结果也有自主权,因此参与学习的质和量都有了明显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九、自我反思
“问题导学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现代教学关系中角色转换。教师不到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决不点拨,让学生通过交流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让每个学生学会思维、带问题进课堂、勇于开拓、勇于思考,课题研究一年多来,确实给我们和学生带来许多收获,同时也引发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思考。限于师资能力和水平,还更多地停留在经验层次上,缺乏一种理论的自觉,还有待遇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一位特级教师是这样评价反思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的。“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我反思,是优秀教师自省常新的有效手段。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研究.的研究报告
道德课堂理念下‘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问题导学法”构建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问题导学 研究 实验
2010年5月针对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和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我申请参与了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承担了子课题“课堂教学中的‘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研究”的研究任务。通过一年多的学习、调查、实验、探索,本人在理论和教学实践上都有所收获。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由此,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发现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重视知识的结论,忽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创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学校新课程实施和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的起点应该立足于人的成长的基本形式,人总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所谓问题,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一般的解释为不能即时达到的目标。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多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里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解决问题时,你碰到了问题”。问题在科学的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科学研究需要通过观察实验,获取有关自然的各种信息,然后加以理性的加工,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虽然从表面上看,许多科学的发现似乎来自偶然的观察,但事实上任何人都是根据一定的问题去研究、观察的。在观察之前总是先有种“预期”,构成某种先于经验的参考框架。只有当观察的事实落入这一框架时,才会有所发现。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科学家认识自然的过程,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要获取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都需要获取各种信息,并进行思维加工,对问题进行探索。因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和解决问题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种教学理论只有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转化为教学实践;理想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最终归宿都是“努力去做,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
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把这个思想提高到教学原则来论述教学:“要激励学生独立地研究真理”或者“激励学生的认识素质,使他们在掌握和寻找真理中得到发展”。
诱思探究理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点拨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及时多向反馈,注重智能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在“导”上下功夫,导知识、导方法、导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而在农村小学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大量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究其原因,出了基础问题外,主要是不注意学习方法,不积极思考问题,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较差和作业依赖性强。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着力使教学重心下移,使学生学会学习。“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划分为数个相应联系的动态结构,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师生的双边活动。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结果,轻知识形成过程的倾向。“问题导学法”就是通过提供背景(问题)、自学教材、探讨问题、运用知识等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 形成过程,从而培养良好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所要求的。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问题导学法”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索、研究,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面对问题的“想学”“想尝试”。
2、通过“问题导学法”课题的研究,让学生 根据问题自学教材,使其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具有一种求知欲望,从而把他的智慧力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3、通过“问题导学法”课题研究,切实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质的飞跃。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三、课题研究内容
1、“问题导学法”课堂环节。“设置问题——自学思疑——合作探究——反馈点拨——生疑再探”这是一个动态的教学模式,也是本课题研究中比不可少的基本环节。
2、“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时 “问题”设置的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探究性、灵活性和针对性,问题提出的技巧。
3、通过“问题导学法”探索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动机。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法。
如在进行课题理论研究时,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资料、期刊、图书、互联网网站文献及电子文献检索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情况及理论上的应用等。
问卷调查研究法:这种方法主要在课题研究前期对目前教师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及课堂教学效果等相关情况展开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增强研究的实效性。
通过实验研究法检测所研究的内容上是否达到研究目标,为成果论文提供有力的论证。
五、课题研究程序
1、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a.收集资料,制定实验方案;b.资料准备;c.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1年5月)
a.设计问卷,确立调查对象、方法、反馈教学效果;b.进行课堂设计;实施实验研究。
3、实验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
主要任务是全面梳理汇编相关资料和完善研究成果,形成书稿;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报请课题组进行评审。
六、课题成果形成
1、教案设计
2、研究论文
七、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步骤
1、‘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研究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直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体现和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引”。
2、‘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的研究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设置问题——自学思疑——反馈点拨——强化运用”
1、设置问题:设计问题应围绕主题和课标。备课时,教师在钻研新课标、教学用书和熟悉学生,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明确目标、重点、难点、关键的基础上,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设计问题时可采用小黑板,小卡片,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做呈现载体。
问题设计的范围:问题要围绕本节课内容设计,可以是复习旧课而直接为本节课服务的问题;问题的难度值要适当;开始运用此法教学,要尽量注意问题不宜过难,要尽力切合的实际能力,让学生能够回答。领受成功的欢乐。提高投入学习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 其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例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寓言故事《拔苗助长》中师生共同设计的问题如下:
① 故事中,种田人的愿望是什么?
② 他采取了什么办法让秧苗长高?结果怎样?
③ 种田的人愿望很好,但是他错在哪里?(联系庄稼的生长过程展开讨论)
④种田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可采用什么办法?你能替种田人想个办法吗?(联系自己种种子的体会来谈)⑤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例如小学科学课: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种子发芽实验一》中问题情境:
①同学们,你们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②说说怎样用实验来证明?
③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④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⑤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⑥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⑦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⑧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2、自学思疑:问题导学与学法指导,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必定和以前旧的知识有必然的联系。教师课前应将教学目标分化,布置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及突破难点、重点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更有趣、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每节课开始,教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看书思考时允许学生讨论,也可分小组进行。老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自学这段时间来回指导,且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即进行自主学法指到。有些问题来自于学生的预习,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从“疑”字入手,鼓励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学会在预习中不仅获取知识信息,而且利用这些信息,发现和解决问题,大胆地得出答案。
相应策略:①合理解剖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区分难易。②正确处理课堂内外的学习,让学生课外独立探究思考,课内教师引导探究学习,教学目标难易全面得到内化。
学校通过特别的措施,即充分鼓励教师利用自修、业余在校时间下班,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把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学得轻松愉快。
3、反馈点拨:精讲问题,提问检查,老师提问学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较容易的问题让基础不够好的同学回答,对他们的正确答案,教师应及时肯定,并加以适当表扬,这样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成就感”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大多数同学都懂的问题不讲或少讲,个别有困难的可在课外单独辅导。对于本次课的难点、重点应讲透,可举一反三。相应策略:教师的导学应该从导思、导议、导练入手,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提出的启发性问题不宜过于简单又不能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的结论的得出是用“它的意义是什么”,还是用“它说明了什么”或“这是为什么”都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导议的过程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合作、主动的教学关系,创设和谐、愉悦、共振的教学环境,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及时指导点拨,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并给予激励。
例如科学中:在学完“光的现象”这一章后,让学生看书自己总结本章要点,接着,让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派代表起来概括,有分三部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及应用),光的折射(及应用);也可以分五部分(即把应用分开算);(也有把颜色分开算)分成六部分的。有的是以表格形式表示,有的以段落方式表示,有的以图画形式表示。教师要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生积极性的培养比规范的答案本身更重要。课后的反馈可以通过课后练习,加强学生的个别辅导,加强学生的课后交流。课外任务一般采用查资料,写体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如在学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节内容后,让学生通过上网,泡图书室等方法找资料来研究听觉缺失的原因及防护,写出分析报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密切了科学、生活、社会的联系,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4、强化运用:课堂回顾,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课堂上要精心设计练习,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练习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可以是教师或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加以系统归纳,并据以检查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也可以归纳知识要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典型知识点的理解、应用。根据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获得控制。通过反馈获得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相应策略:教师可通过课堂练习,课堂提问、板演等手段及时反馈信息。个别问题可个别进行解答,以求给其他学生课堂积极活动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普遍 5
性的问题可当堂解答。注重重新引导学生思维,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总结有关规律,以利后继学习运用,教师应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补充相应的练习,重新使目标达成,然后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一定难度,有代表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内或课外练习。这是对学生课堂所掌握知识的更高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培养能力的根本所在。
以上四步的具体操作策略在不同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呈弹性状态,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实际学习理解本堂课要点的程度作相应的变化,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为根本目的。
八、研究成果:
“问题导学法”在我校各学科教学中地有效实施,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教学研究各年级教学成绩明显提高,学习习惯得到有效改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题能力大幅度提高,学生大胆思考问题,敢于回答,基本改掉害怕问题,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创造思维的保证。“有志者事竟成”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相反。有成就者都是自信心强的人。课堂上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活动有序有效,学习效果卓有成效。
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能力。
“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结构科学、合理,最适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问题导学法”中“问题导学”环节正是为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设立的。“问题导学法”遵循了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善启发、诱导,不硬拖,激励不硬压;点明解决疑难的“决窍”不硬灌;给学生指引认识的路线,进行分析综合,寻找问题答案的方向,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激励学生要知道自己还未知道的东西的愿望。“问题导学法”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以激起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内动力,通过“导”,教会学生如何自学课本和查阅参考书,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如何去发现、提出和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自觉地把探索问题答案的认识活动进行到底;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用“问题导学法” 的基本模式是“设置问题——自学教材——反馈点拨——强化运用”进行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开发了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思维等效果显著。
2、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了取决于学生是否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的含量和质量,我们通过实施“问题导学法“,学生参与实践基本实现了自主化,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甚至连表达结果也有自主权,因此参与学习的质和量都有了明显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九、自我反思
“问题导学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现代教学关系中角色转换。教师不到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决不点拨,让学生通过交流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让每个学生学会思维、带问题进课堂、勇于开拓、勇于思考,课题研究一年多来,确实给我们和学生带来许多收获,同时也引发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思考。限于师资能力和水平,还更多地停留在经验层次上,缺乏一种理论的自觉,还有待遇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一位特级教师是这样评价反思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的。“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我反思,是优秀教师自省常新的有效手段。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采用问题导学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使用问题导学法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问题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过程,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大致可以有以下的教学结构和方法。
一、指导学生自学,认真做好预习。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这是“问题”教学法的前提。预习最好安排在课前的自习时间,又由学生自由安排自觉进行,有时也可安排在当堂课的前段时间内。一般预习占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指导预习,应抓好以下三点: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要迅速自学的欲望。
2、指导学生懂得运用工具书和相关信息,自觉学习基础知识,如新字、新词。
3、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获取新知识,明确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提出问题,讨论探究的准备。
二、启发引导,实施问题教学。
1、交流学习收获,检查预习效果。
在课上,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学的收获,以及获得新知的方法和过程介绍。如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怎样运用知识进行练和实践;学习中有什么新发现,新体会等。多层次地挑学生展示及时了解不同程度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检查预习之后,引导学生提出在学习中所出现的疑问、困难和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出示自究学习提纲,先小组合作学习,能解决的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在班级内共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创新,赞扬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能批评不同意见。
三、自设问题,进行应用练习。
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设一些问题,进行即时练习。如改动课文后的问题,补充课后作业,或者对某段文字,进行阅读练习题的设计。把设计的问题卡片,小组内练习,各小组互相交换练习等。培养学生的勤学多思,善问多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总结拓展。
在下课前的5分钟内,让学生回顾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总结自己的收获,方法等,然后教师由此延伸,设计布置新的问题,或作业。
在“问题”导学法教学的尝试中,收获了许多意料不到的好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劲头和兴趣,使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能钻进文本,提出问题,并且能够有好办法
第五篇:生物教学中的“标题问题导学法
生物教学中的“标题问题导学法”
一、“标题问题导学法”的根据和背景
我国指点夙来器重标题问题教学,我国当代就也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它粗浅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之间的干系,标题问题的提出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能源。老师在引导学生寻找常识进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近代美国指点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艰巨——标题问题——假定——考据——结论,从而把标题问题教学系统化。
可是在保守教学中,老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承受”少思量,即使有提问,那些标题问题也是老师依据讲义希图的,提问权紧紧地抓在老师的手中。学生思量的思路和标题问题的答案凡是现成的,也即是古人希图了的标题问题。这些标题问题每每是老师教学希图的线索,并不是真的疑问,指数是经由这些标题问题,让学生承受古人也曾必然了的常识,并记忆这些现成的常识,教员部署的标题问题希图了,教学任务也算是实现了。很显着,这类标题问题并不是学生踊跃列入的产物,而是表面的、复现性的标题问题,只是为了利诱学生承受、记忆现成的结论。标题问题只无非是一种陪衬,只是得到现成常识的跳板而已,以终极毁灭学生的标题问题为归宿。因为它常只是为了寻求标准答案,于是定然水平上胁制了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
二、“标题问题导学法”的提出和实施的必要性
在《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单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修养,建议探究性学习,器重生物科学和学生保留和社会的朋分”。《标准》中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方法的紧要变化,而探究式学习中的探究发轫于标题问题,能否无效地引导学生创造标题问题、提出标题问题,在定然水平上干系到课改的成败。
标题问题教学法因而标题问题为核心来展开教学的勾当,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诚然,标题问题教学早就被良多人采用,但是要使标题问题教学法吻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就要希图目前“削足适履”式的标题问题教学法,突破老师的教室权势巨子,变灌注学习为创造学习,创立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本事为核心的“标题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自身经由在教学中的实践,将“标题问题导学法”分为以下几个措施:“创立情境——提出标题问题——自立探究——归纳总结——迁徙提高”。即老师在学生已有常识、指点的基础本相上,经由情境的创立,惹起学生疑问,并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标题问题的驱动下自立探究,得出结论。教员在和学生交流、寻找掉队行归纳总结,使常识点系统化、档次化,并及时指出学生在自立学习进程中呈现的不足,结尾经由反馈练习对常识点进行平稳、迁徙,提高学生应用常识希图实际标题问题的本事。
三、“标题问题导学法”的实施熟习
1.经心设疑,以问导入
被誉为“德国老师的老师”的第多斯惠有一句理当如斯“一个坏的老师赠予真谛,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创造真谛”。启示是启发引导,启发思维,浸透到教学各关头诱发学生对学习的趣味,引发学习的动机,即为学生创立“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给学生批示思维的偏袒和探讨答案的阶梯。要让学生能在已有常识基础本相上提出新的标题问题、从新的角度审视旧的标题问题,就重要老师在教学进程中经心创境设疑。
实际上每人每天都在盲目不盲目地创造身边的良多标题问题,但只要那些能激起我们趣味的疑问才会惹起探究的欲望。因而在教学中能否让学生踊跃发问、踊跃探究,关头是能否将学习的模式和他们的指点、重要、趣味树立朋分。老师创立标题问题情境的方法良多,自身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方法创境设疑:
(1)让学生用实践表白一些景象或究竟。例如校园里人行道上的松树树冠为何呈宝塔形,当我们深呼吸后,为何会有常设的呼吸平息景象等。
(2)让学生碰着究竟的平日观点和科学观点之间的抵牾。如在教学中,老师将黄瓜、番茄、土豆、蒜头、白菜这些什物放在讲台上,并要求学生区分哪些是果实。良多同学凭仗平日保留的观点,认为所以这些凡是果实,来由是它们都能食用。当老师指出土豆是块茎、蒜是鳞茎后,学生相熟到回答错误,暴露了常识的偏差,诱发了试探常识的欲望。
(3)在机关学生进行实行时孕育产生标题问题情境。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同学在撕取洋葱表皮细胞时简单将液泡破坏,很难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景象。于是我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学生找找有不有液泡颜色较深,取材更方便的资料。
(4)在已有常识的基础本相出息行假定,引发学生疑问。在学习过有丝团结后,学生晓得了有丝团结先后担当胞和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是恒定不变的,假定精子和卵细胞的孕育产生也是有丝团结,那么孕育产生的子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会不断愈加,从而孕育产生思维申辩。
(5)把持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门标题问题创立标题问题情境。目前科学技艺一日千里,非常是生物科学技艺更是一马当先,如克隆技艺、转基因食品、干细胞移植、生物芯片等,凡是人们关注的热门。将这些模式进行加工,创立标题问题情境,一方面笼统诱发学生的学习趣味,另外一方面笼统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回护社会的责任感。
2.驾御契机,以问融会
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行中,有一组同学第一步先放了淀粉酶,别离在温水、沸水、冰块中休养温度后才参加淀粉,创造实行后果和此外同学纷歧样;还有同学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时,用碘液包揽斐林试剂进行查验,创造后果不同。这时我并未直接述说他们缘故原由,而是向大家包罗答案,于是班里同学对此标题问题展开了疏落的寻找,并终极经由实行、比较、思量,找到了合理的表白。能在教学进程中敏锐驾御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捉住契机反攻大家探讨答案和希图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创造值得探究的标题问题,每每笼统得到良好的教学成绩,同时还利于培养学生弄虚作假的科学立场。
3.归纳迁徙,使问升华
当标题问题根本希图时,老师要聚集学生自立探究的情况,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本相上,老师引导、总结,把星散的个此外常识加以归纳,指出粗略的答案,使学生的常识系统化、科学化,使标题问题的探究得到升华。要留意更正学生一些不粗略或易错的意识,以加深对标题问题的意识和相熟,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迁徙提高一小部分设置的练习除了搜检本节课的常识点以外,还要有定然的开放性,使学生带着标题问题走出教室,在更宽广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表白实际标题问题。
四、“标题问题导学法”的实施要求
1.构筑轻松的学习氛围,反攻学生大胆质疑
老师能否具有标题问题相熟和提问本事是抉择“标题问题导学法”能否成功的关头所在,所以老师首先要更新观点,树立标题问题相熟,做到常常引导提问,到处扑打解答。在创立标题问题情境高低功夫,在提问本事上多思量,在教学进程中,构筑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自在、镇定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会纵情地“镇定列入”、“镇定思量”。其次,老师应不断扩充自己的常识面,奋力提高自身实质,做到有问即答,万万不能因自己的常识不足而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2.标题问题设置的本事
首先,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保留使他们堆集了良多指点,社会环境也给了他们良多常识。因而,对学生的原有常识结构应当要有一个粗略的约莫,在引入新课,创立情境时,要剖析学生的原有常识结构,找到切入点,并加以合理地把持。其次,老师应驾御提问的度,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提“是不是”“会不会”之类的不需思量便笼统照本宣科直接回答的标题问题,不到学生处于思量的状态时不提标题问题。提出的标题问题应吻合学生的智力大约性,标题问题的难度有两个评价标记:别致水和蔼概括水平。假如标题问题的难度太大,笼统将其潮解成几许个小标题问题,层层递进,逐步达到指数,笼统或许在进行标题问题作业前应向学生教学设置标题问题情境所弗成缺少的静态和动作。结尾,提标题问题时要依据学生的本性分歧和年数本性,混为一谈。
五、完毕语
“标题问题导学法”强调以标题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引导展开教学,在新课程理念建议的探究性学习中笼统起到良好的成绩。它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思疑而释疑,从而逐步养成思量标题问题的习惯和构成希图标题问题的方法,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标题问题相熟和自立学习相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