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规范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
操作规范(建议)
第一部分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提出本教学模式。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学科和课型,用于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第三条 本规范的意见为指导性意见,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改进。
第四条 本操作规范由各实验学校教务处负责总结和搜集改进意见。
第二部分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五条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活动始终围绕问题而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应呈现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六条 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实现教学目标,锻炼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第七条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生成。
第八条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第一阶段: 预习思考,自主探究。第二阶段: 展示交流,合作探究。第三阶段: 针对训练,巩固提高。第四阶段:回归教材,反思再探。
第九条 教师备课要以问题为切入口,将教学目标问题化,同时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第十条 科学引导,自主自悟。“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关键——“导”: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适时点拨,启迪思维。
第十一条 针对训练,巩固提高。每堂课在初步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围绕教学任务进行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 附则
第十二条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为课堂改革的一种新尝试,要注意积累经验,总结改进。
第十三条 要切实理解和把握“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主旨和核心,创造性地运用。
邓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二0一0年九月
第二篇: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例析 邓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康全召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以操作、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
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以下因素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第一,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第二,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客观条件,如教学设备、班级规模等,脱离客观实际的教学模式都是花架子;第三,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做到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国普通教育现阶段流行的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二是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或“10+35”)教学模式;三是河南省西峡县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四是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是借鉴当前全国流行的教学模式,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吸收、借鉴、改造、创新而提出的。与当前全国流行的几种教学模式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优势,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深受师生欢迎,现作一简单介绍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提出动因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提出,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源于解决课堂教学的现状与课堂效益提高需求之间的矛盾的需要。第二,源于消除传统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之间巨大反差的需要。第三,源于帮助教师解决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之困的需要。第四,源于帮助教师解决先进教学模式与自己课堂教学实际结合的需要。
由老课程到新课程的转变,教师有诸多不适应。首先是对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不适应。过去的教材编写一般采用的是演绎法,即先理论,后实践;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的是归纳法,即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其次,对教学方法和思路变化的要求不适应。旧课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理解、运用,教师教学只要能把问题讲清、讲透即可;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教材知识要通过探究达到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再次,对教材知识的内涵要求不适应。只注意外延,不注意挖掘内涵。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问题,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科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提出的。
二、“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直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体现和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为:
第一,课堂教学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活动,始终围绕问题而进行,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
“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具体就是做到:第一,课堂开始,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预习探究;第二,组织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进行合作探究;第三,教师在认真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拓展学生视野和思路。第二,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提出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开端,但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交流质疑,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实现教学目标,锻炼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引”。
很显然,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所有问题的答案不是通过看书找到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知道的,而是通过探究得到的。不通过探究,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知识;不通过探究,就无法正确地把握知识;不通过探究,就不能自主地运用知识。
三、“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生成。”
如果按模块划分,该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模块:
⑴预习思考,自主探究。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预习思考题看书思考,尝试独自解决问题。时间不低于15分钟。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学生的预习状态,适时引导。⑵师生联动,合作探究。这是自我探究后的探究,方法是教师通过提问或学生发问,师生合作共同解决第一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导”,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一讲了之。
⑶引导总结,知识生成。此阶段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课堂小结,但不是要教师给出结论性的语言,更不是像过去那样由教师不痛不痒地进行知识罗列式的总结,而是要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
⑷科学训练,巩固提高。此阶段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量,二是质。题不在多,而在于我们所训练的习题是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讲的道理,在于是否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技巧。
四、“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操作技巧 ⒈“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备课: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备课任务,简单地说概括为四个字:教啥、咋教。具体地说应着重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第一,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以利于学生探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深层次的、具有思考性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就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没有作用。第二,考虑在课堂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对策,简言之,就是考虑不同阶段的引导性语言及技巧。
第三,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正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寻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的生活实例。⒉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问题设置:
第一,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第二,问题的提出要恰到好处。(时间、地方、方式)
第三,问题应具有思考性(深度)、可探究性(适合学生和教材)。⒊“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要求:
第一,“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应遵循一个基本的程序,那就是“预习思考,自主探究——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共同总结,知识生成——科学训练,巩固提高。” 第二,坚持科学引导,学生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开始,教师明确地告诉学生预习目标,引导学生看书预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阶段,教师也应根据自己的准备和学生的反应,随时给以启示性的语言,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解决问题;在交流质疑,合作探究阶段,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点拨评价;知识的生成,也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完成的。⒋“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训练要求: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训练,应着眼于实现两个目标:第一,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第二,启迪学生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主张课堂训练应以主观性习题为主,并且要严格控制数量。
五、“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总结,我们认为“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益,具有独特的作用。其优势可以概括为:目标明确,精力集中;自主合作,探究生成;结构紧凑,简便易行。具体表现为:
⒈问题导入,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导入的实质是把教学目标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教材,初步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根据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
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时间上看,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占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一以上,大部分学习任务是学生在这个阶段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的。从内容上看,学生所预习探究的问题都是教学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自主解决,无疑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
⒊探究解疑,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合作探究的方法是学生之间交流探究体会,通过讨论、辩论等途径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们的自学感悟,及时肯定其合理的见解,对于学生认识不到位的地方,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认识。此过程的关键是“导”,忌对讽刺学生,忌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答案。
⒋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益。“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悟,学习效益大大提高。总之,“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任务在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在探究中实现。与其它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结构紧凑,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依赖性较小,易于推广。
第三篇: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三甲初级中学 岳兴国
我有幸在2011年8月19——21日参加了“定西市学案导学法暨高效课堂”培训和现场课堂教学观摩学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处在课改误区的教师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教师通过“学案”把教学工作做在前头,对自己的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进行预知,从而使教学有备而来,不打无备之战,学生不出无备 之争,从而可以发挥课堂的最大效益,充分提高课堂到的效率。现在谈谈我学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内容设计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课前预习阶段 经过多位教师共同研究,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笔标注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使学生的自学预习具体化详细化,不再是大而空,盲目,不知道究竟在预习时具体预习哪些内容,预习到什么程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有的放矢。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完成,没必要等老师上课讲解。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和同学老师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把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合理分配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授课过程中我深感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要害环节。
2、课堂学生讨论和教师精讲阶段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从而享受到高层次成功的喜悦。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练习,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心态。
3、课后巩固深化阶段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学案”实效性。
“学案导学”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还课堂给学生,还激情给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教育者开始将目光由关注成绩转向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发展其能力,培养其思维,传授其技能。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产生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结果课上学生热热闹闹,课下难见实效。那么,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任教课改年级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进行课前设计,科学利用教学时间
只有备好了课,才能上好课,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备好了课也不一定能上好课。要做到备好课并上好课,还需要进行课前教学设计,即教师在上课前深入授课班级,及时了解教学实际及学生情况,然后精心进行课前设计。
1、统筹安排教学时间。
2、灵活调整教学安排。创设趣味性情景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教学时间的浪费。
二、课上实施分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同一教学目标,同一施教过程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机会不均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为此,分层教学无疑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等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这样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次,教学环节要分层。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为了让各层次学生获得最多的信息,得到最佳的训练,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布置上实施分层练习。习题分层次编排,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达到分层提高的教育目标。A组(基本)题巩固基础,控制难度,要求学生必做必会。B组(提高)题注重知识联系,强调拓展思维训练。C组(竞赛)题突出灵活运用训练,探索能力延伸。最后,分层次考察、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三、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旧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是把作业留到课外做。而事实上这样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我从教学实际出发,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对于 “讲重点”我们的措施是:(1)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2)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3)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
对于“讲难点”可采取以下措施:(1)精心设计思考讨论题让学生讨论(2)教师引例和学生举例相结合(3)对于过于偏难而又不是教学重点的教师可以不讲。对于“讲易错易混知识点”可以通过习题训练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三不讲”的内容,教师也要将知识问题化和要点化,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
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教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反馈和矫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加强学法指导,减少无效劳动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能掌握自己今后一生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笛卡尔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所以,教学的根本任务并非单纯让学生学会某些知识,还必须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获取知识的方法及能力。即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位教师除了对教法的研究外,还应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
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及时展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设计问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形成层次性、递进性。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能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并诱导学生把握预习和复习的方向。2、教会学生“怎样思考”。
其一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抽象与概括、演绎和推理、系统化和具体化等。其次是要教会学生正确运用思维方法。学生知道了课堂教学中应该“思考什么”和学会了“怎样思考”,很显然,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就高了,教学效果也就好了。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与途径是很多的,只有广大教学工作者走进新课程,深入学习,领会其精髓,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能深入理解并实践新课程标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提高效率。
第四篇: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阶段反思
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新郑市轩辕中学
高会敏近两年来,我一直在尝试导学法教学模式教学,结合此次的理论学习,我对导学法教学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对新课程理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看法体会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个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自主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例如,在教学《风筝》时,课文的时代背景较难,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所以,干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结合课后所掌握的资料,提出问题,教师点拨,理解课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也不免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说,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也是一个读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经常在课堂上,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述说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探究性。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 1 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国庆假期的作业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种语文现象,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去做,我想对学习语文确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让学生学好讲读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提倡真正搞好综合性学习。
二、对学生语文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的体会总结
本期以来,我合理分配每天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比文言文的背诵,诗歌的听写,默写等等,我都要求他们必须当天完成。
其次,我教会他们必须要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把必须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习时间保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习的习惯,什么时候做其它事情,什么时候要看语文,教会他们懂得合理按排时间。
第三,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学习时间表可以帮助你克服惰性,使你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因此,每次考试前,我都要求他们必须要有一个明确是时间表。
另外,要懂得及时复习。为了使学习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考试的时候尤其要跟他们强调这一点。
还有,教会学生懂得向自己提问。不时地向自己询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好方法。
最后,还要懂得向他人提问。在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请教,无论你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多么简单、多么微不足道。在这一点上,我要求班级里面学习小组,学习成绩比较薄弱的同学每天必须向下班级的科任老师提出自己不懂得的问题。
当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要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
语文是精深博大的,我仅带领学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当然还有许多不足留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努力更正。
第五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地理课堂“问题导学”教学的实践心得
地理组:赵燕利
自2010年8月开始,我校为加快新课程的研究步伐,积极落实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大力推广“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作为新教师的我收获很多,我也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谈一谈我在“问题导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的“导航仪”
“问题导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为前提,充分了解课本知识,小组讨论解疑释惑,课堂上也小组为单位进行展开,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发现在导学案设计编写时,要有鼓舞性启发性的激励文字,这样便于学生主动完成导学案,鼓舞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一直充满激情。问题设计要有层次,这样便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可以有效地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使教与学协调同步、教学合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学案组织学习时,要从说话指挥——点拨指导——激励评价——关注细节入手。教师作为导学案教学的组织者,要在学前、学中、学后运用知识点拨、学法总结性的话语来指导全班作环节性推动,安排学生上黑板展示讲解,安排小组发言,从而保障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在贯穿于整节课各环节的学习探究中,教师都应适时地给学生以必要的点拨指导。在课堂上根据学情作练前、连中、练后的点拨性评价,在学生板演时作点拨评价补充。对学生点拨评价时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导学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原则来组织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导学案”——这一“导航仪”的作用。
二、“问题导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问题导学”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而得到实施的。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主要特点如下:
1、各有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从教学整体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公平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导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是一-1-
种主动达标的行为。比如,我在讲《数字地球》那节内容时,最后设置的问题是“假如你是‘数字地球’的代言人,请为它编一句广告词?”每一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了广告词,这给学生一个公平的展示机会,也满足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精华。“问题导学”教学法在传统的启发性教学上,既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的互动关系。变“带着知识走近学生”为“学生自己走进知识”。
3、强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导学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和经验的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新的经验。
三、实施“问题导学”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在于它变“学会”为“会学”。学生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并且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
其次,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自主完成导学案的“自学”阶段到整理、概括知识点,甚至到小组合作探究的“共学”阶段,“问题导学”能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问题导学”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导学案”注重了知识的能力价值,引导学生重视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和解决,使学生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
除此以外,“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课,完成作业,而是自主的学,合作探究的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同时也就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满堂灌,而是实时的点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导学”教学让学生自学自练,合作互助,板演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了自学能力。“问题导学”教学老师讲得少,学生练得多,学习过程活跃而实在,检测手段严格而实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大大提高。
总之,我觉得“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教学的实践运用,充分证明了“问题导学”教学科学、实用,真正实现了知识探究与方法探究的和谐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