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填空题

时间:2019-05-13 17:5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填空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填空题》。

第一篇: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填空题

第三单元 填空题

1、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主观映像,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2、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题所作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3、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4、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5、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6、加涅认为,如果想要保持信息,就得采取复述策略。

7、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

8、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来看,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9、加涅在《学习条件》一书中先后提出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10、加涅早期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次结构。

11、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智慧技

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

12、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三类。

13、斯金纳认为,操作性动作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制约。

14、斯金纳认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15、回避条件作用和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16、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17、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18、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19、巴普洛夫提出经典型条件反射论,基本规律有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20、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是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21、意义学习,其主管条件是学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2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是建立在小猫“迷箱”实验基础上的。

23、斯金纳认为行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5、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6、奥苏伯尔认为,影

响接收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27、学说是最早的一个认知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8、在教育心理学的认知领域里有很大影响的学习理论是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29、奥苏伯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为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因此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因此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30、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关系,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31、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32、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33、回避条件作用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34、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35、负强化与惩罚的含义不同。

36、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37、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38、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39、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40、教师在教授概念时常常以定义的形式直接向学生呈现概念,这是一种接受学习。

41、关于学习的分类,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中先后提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42、连接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连接的过程。

43、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认为这种联接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44、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45、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46、所谓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而是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在一起。

47、学习的信息加工

模式说明,学习是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48、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49、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50、接受学习是师的指导下使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51、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第二篇: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

(1)研究对象: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在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发展历程: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基本作用:

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在学与教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只适合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

(1)、理论作用(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讨、揭示的心理学规律不仅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半理论,而且为整个心理学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教育心理学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中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知道);(2)、实践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1)诞生的年代: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2)奠基人:桑代克(3)标志性事件:

6、教育心理学以下四中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性研究,它描述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特定情境中的事实和关系,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一种是实验性研究,它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改变情境的某一方面而研究其效应的方法。

(1)观察法:由观察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2)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着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3)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

(4)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7、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与教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别角色);D(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危机是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冲突);E(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父母教养子女理想的方式是:控制、期望、沟通、关爱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各种教育要求,经常以集体规范、集体舆论、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或共同行动等形式,对学生个人的认识、态度、行为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同伴群体还是将自己行为同别人行为进行社会比较时的参照标准。

8、分析青少年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及特征

(1)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A、生理上的原因(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青少年出现成人感);B、心理上的原因(反省思维的出现,青少年开始把自身作为思考的对象,审视自己的个性特点、道德品质和情绪状态);C、社会上的原因

(2)特征:A、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B、自我的分化(青少年不仅能认识和评定自我的所作所为,还能把做出这些行为的自我作为客观的对象加以分析、评定);C、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的增加;D、自我评价趋于成熟(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自我评价逐渐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对自己的评价已从自身特征和具体行为向个性品质方面转化)

9、学生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其教育意义(1)学生的认知差异及教育意义:

A、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个体在直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智力差异。

B、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适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2)学生的性格差异及教育意义

A、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的态度、自觉调节自己行动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和内倾型)

B、教育意义:为了促进学生德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复杂多样的,除表现为性格特征的差异外,还可能表象为性格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并存。教师要抓住其性格的本质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促使其发扬性格中积极的一面,努力克服消极因素。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通过自我修养塑造良好的性格。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含义及其基本意义

(1)学习的含义:就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基本含义:学习总是通过人或动物身上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变化是衡量一种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标志;由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学习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由学习引起的变化既可以是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可以是个体内部经验的重组或改组。学习引起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是通过反复练习、训练所产生的。

2、各种学习分类的依据,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的分类

(1)各种学习分类的依据:依据学习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和学习的层次

(2)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的联合、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3)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3、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说出尝试错误说、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含义

(1)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又称行为学习论,以桑代克、巴普洛夫、斯金纳等人的学说为代表,他们强调环境、刺激的重要性,一般把环境看作为刺激,把由刺激所引起的有机体的行为看作为反应。他们认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过程便是学习。强调对行为研究的重要性,排斥和否认脑内部过程的研究。他们认为,学习者的行为就是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所有的行为都是习得的、他们把行为简化为S-R(刺激-反应),认为S-R是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在行为的形成方面他们强调强化的重要性,认为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2)尝试错误说: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某种情境(S)与某种反应(R)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的行程需要通过一个尝试与错误的表现,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养成。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室关于猫走迷箱的实验。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时,学习者事先有某种准备,让其建立联结就会有满意之感,不让其建立联结就会感到烦恼;当学习者事先没有做好准备,强迫其建立联结就会引起烦恼)、练习律(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应用,其联结就会牢固,不用就会使联结的力量逐渐减弱,不用的时间越长,则联结的力量就越小)、效果律(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如食物),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相反,如果获得令人烦恼的结果(如没有食物或电击),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削弱)

(3)经典性条件反射: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狗的唾液分泌试验。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规律、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

(4)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斯金纳实验。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正是增强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

4、理解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说出顿悟学习、信息加工模式的基本含义

(1)认知学习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和现代认知学的研究。(2)顿悟学习:由苛勒提出,“接竹竿实验”。主要观点: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3)信息加工模式:由加涅提出。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由三个系统构成的,即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5、认知-结构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认知-结构理论由布鲁纳提出。他倡导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性城中的重要作用。(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有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他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2)教学观: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强

计)。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心理结构中的两个基本成分,二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所以说,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作用。学习期待则指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个体去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奥苏泊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想要通过学业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三是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着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学习动机的种类:A、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B、根据动机作用的久暂以及它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C、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2)自我效能感: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与1977年提出的,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是同义词。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3)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机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以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学习动机的结构及其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习动机的机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为中介的,通常,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其关系表现在: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但是学习动机和学校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动机强,但短时期内学习效果并不好,或学习动机差,学习效果却较好的现象也存在。这是由于动机与效果不是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关系。

4、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示作用(1)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他把人的需要分为自下而上的五个层次。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的教育意义:A、教师发现学生的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B、个体要有一个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满足以后产生的;C、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爱,要创造一个良好和善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要让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接纳,得到友情、友谊,而千万不能使学生受到拒绝或排斥;D、学生具有好胜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因此教师要很好的利用这一特点,要使学生有成功和获得赞许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要重视和珍惜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功。E、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在学习上至为重要,同时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2)成败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性归因

4、早期四种迁移理论基本观点: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和关系转换理论

(1)形式训练说:它以官能心理学位依据,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由相应的官能所主宰,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要发展和提高各种官能,除了训练之外,没有别的办法。(2)共同要素说:相同要素即相同的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的联结越多,迁移越大,后来相同要素被改为共同要素。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3)经验类化理论:有贾德提出,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清净的迁移。贾德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4)关系转换理论:苛勒提出,迁移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习得的经验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够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形式训练说强调对官能的训练,认为学习迁移就是心里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共同要素说强调的是客观刺激间有无元素的存在,认为学习的迁移取决于两种情境中所具有的共同要素;经验类化理论强调的是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认为学习的迁移全在于主体的概括能力或水平;关系转换理论则可视为是对经验理论的补充,认为主体越能觉察和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也越容易发生迁移。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及建构主义迁移理论对学习迁移的研究 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代表有:布鲁纳、奥苏泊尔、安德森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是知识学习迁移的主要媒介,即一种学习通过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组织特征,从而简洁的影响另一种学习。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即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奥苏泊尔还通过设计“先行组织者”来改变被试的认知结构变量,提高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促进新的学习和保持。(1)设计陈述性“组织者”,为新的学习提供上位的固定点,促进学习和保持。(2)设计比较性“组织者”,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别型,促进学习和保持(3)增强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促进新的学习和保持。

(2)产生式迁移理论:由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主要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其基本思想是: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

(3)构建主义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性的学习强调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6、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来促进迁移

(1)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促进迁移(2)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各种知识间的联系以促进迁移(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以促进迁移(4)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促进迁移(4)教授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以促进迁移。

7、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2)认知和元认知策略(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4)学习任务的相似性(5)学习的指导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知识及知识学习的类型

(1)知识:主体通过与其他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人类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管映像。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把人类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过程。

(2)知识学习的类型:A、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应,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B、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的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

2、知识学习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促进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前提(4)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的态度和品的形成的因素之一。

3、三种知识直观类型的特点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1)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具有生动性、鲜明性、真实性,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实际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往往具有鲜明突出的特征,容易成为强烈的刺激,而本质属性具有内在的隐蔽性,不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2)模象直观:事物的模拟性形象,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扩大直观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但模象不真实、全面和亲切,与具体实物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3)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优点是不受实践、空间和设备条件的限制,易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表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且活动、经济、方便,因此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4)电化(视听)教学:指利用电影、电视、录音、幻灯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直观形式。可摆脱时间限制,可放可停,可以放大缩小。根据需要,可将事物的重要特征进行特写,它可以重复,且生动形象。

4、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充分利用言语直观,突出词与形象的结合(3)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4)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程(5)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明确观察目的、任务;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5、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的途径

(1)合理运用正例(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和反例(不包含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性)(2)运用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6、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记忆子系统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之保留一瞬间并未被注意的记忆:信息储存时间极短;储存的信息完全按客观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几乎保持了刺激的原样;信息保持的容量较大。

乎规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其特点是:活动对象的观念性;活动执行的内隐性;活动过程的简缩性。

3、操作技能的种类

(1)根据动作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开汽车)和断续型操作技能(射箭、拍苍蝇);(2)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的强度不同,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绘画、打字等)和粗放型操作技能(踢足球、游泳等);(3)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操作计算机、写字、绘画)和开放型操作技能(打乒乓球、打排球等);(4)根据操作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跳舞、打太极)和器械型操作技能(走钢丝、开飞机)。

4、技能的作用:技能是人适应环境的手段;技能是人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条件;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和手段。

5、操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操作定向:学习者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模仿:学习者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为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动作。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指技能的各个动作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巩固下来,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结构完善、动作品质高、动作控制好、动作效能高。

6、熟练操作的特征:

(1)动作结构:各个动作成分之间的干扰消失,动作成分之间的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动作连锁,成为协调化运动模式

(2)动作品质:动作具有灵活性、稳定性、准确性、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能顺利完成动作。

(3)动作控制:动作控制的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外部的视觉控制转向内部的动觉控制,操作者主要根据自己内部肌肉活动的反馈来调节运动。

(4)动作效能:技能达到熟练使,意识控制逐渐减弱而由自动控制所取代,整个动作系统自动化。

7、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3)中国心理模拟法三阶段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8、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9、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八章 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理解及其意义

(1)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首先,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其

1(4)创造性:个体产生奇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5)发散思维: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1)创造性作品:新奇性、适当性、改造性

(2)有创造性的人:人格特征(认知的灵活性或无偏见;独立性;容忍模糊不明的事物;容忍错误;独特的价值观念系统;可驾驭的焦虑水平;性别角色不受严格限制);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创造性与智力;创造性与学业成绩);(3)创造过程:流畅性、交通性、独创性

3、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1)基本观点:桑代克“试误说”、苛勒的“顿悟说”、杜威的“五阶段说”、信息加工模式、现代认知派模式

(2)基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5、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措施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的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6、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改变不利于创造性培养的教育观念;以同龄人的行为为楷模;禁止学生提问;权威式教育)(2)教师的素质

(3)学生自身的特点:智力;个性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与品德的定义

(1)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态度是一种内隐的反应倾向,但它或多或少、或迟或早会在外部行为(包括表情、言语、举动)中显现出来。

(2)品德: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品德在道德观念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种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2、态度与品德的结构要素及其含义

3健全并有较高的整合水平。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处于动态平衡;知、情、意、行协调统一。具有独立的抉择能力,行动上表现出独立性;生活热情和工作效率高。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在学习、工作、娱乐、生活的协调中追求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意义。

2、心理评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的作用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3)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途径(4)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3、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及途径

(1)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发展性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2)途径:A、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B、将心理辅导溶于班级、团体活动之中;C、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4、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

(1)主要特征: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2)形成原因:外在环境和自身内在

(3)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5、行为改变的几种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要着眼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教学目标的意义: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

2、布鲁姆关于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各层次含义

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1)知识:学习者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记忆。

(2)领会:学习者能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学习者可以借助三种形式表明对材料的领会:转换、解释、推断。

(3)应用:指学习者能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包括概念、规则、方法、理论的应用。

(4)分析:学习者能将学习内容的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和对关系的分析。

(5)综合:学习者能将所学的零碎只是整合为知识系统,包括三个水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表现的综合;处理事物时表现的综合;推演抽象关系时表现的综合。

(6)评价:学习者对所学材料做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的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进行的价值判断。

3、克拉沃尔关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各层次含义

(1)接受:学习者对环境中的事物予以注意,愿意关注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包括三个水平:直觉到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的注意。(2)反应:学习者主动参与某种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

(3)形成价值观念学习者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新年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价值观念的行程包括三个水平: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注做奉献

516姿势、体态、声调、面部表情及动作等)系统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人际交往能使课堂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彼此协调、相互一致,有助于课堂群体共同目标的实现。

(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得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吸引与排斥、竞争与合作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6、课堂纪律的概念,课堂纪律的功能

(1)课堂纪律: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是学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包括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四种类型

(2)课堂纪律的功能:社会化功能、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与优化的功能、稳定学生情绪的功能、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功能、调控与监督的功能。

7、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并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类型:一类是外向性攻击型问题行为,包括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等;一类是内向性退缩型问题行为,过度的沉默寡言、胆怯退缩等。

(2)对策:A、根据课堂中易产生的问题的时间,采取有效措施;B、正确对待学生的三种行为(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积极的课堂行为是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有联系的行为;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指既不促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C、进行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1、教学评价、测量、测验的概念

(1)教学评价:指有系统的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2)测量: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所进行的某种数量化的确定,主要是一种收集数据资料的过程。

(3)测验: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行为的特征。

2、教学评价的几种分类

(1)形成性评价(检查学生的进步情况)和总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2)常模参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和标准参照评价(指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3)配置性参照评价(一般在教学的实施之前进行,以确定教学目标和安排教学)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象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4)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而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和非正式评价(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3、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A、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B、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C、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教学评价的几种方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答案分析法

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调查对象进行面谈而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观察法是指评价者在一定时间内,对被评价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特定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而获得第一手事实材料的方法;案卷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察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5、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较大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2)特点:A、命题组卷标准化;B、实测过程标准化;C、评分标准化;D、测验结果的解释标准化

6、自编测验技术编制成就测验试题

(1)步骤:确定测验的目的、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写下测验计划或细目表、针对计划要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

(2)类型:A、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B、主观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

7、有效测验的基本特征:信度、效度、区分度

8、信度、效度、区分度的概念和含义及区别

(1)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一致性程度。它既包括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2)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内容的程度。效度考虑的问题是: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

(3)区分度:测验项目对所测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它是根据学生对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参照标准之间的关系来估计的。

9、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的比较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使用于较大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1、教师的主要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家长的代理人和参谋、班级活动的领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2、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1)语言表达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正相关;(2)组织监控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正相关;(3)诊断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正相关

3、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1)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2)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4、教师期待效应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 教师在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能力有所推测,这被称之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首先,教师会根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人格特征和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的了解,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然后这些期望会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表现出来;其次,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示的期望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因此要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一是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应建立积极的期望;二是教师要不断的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充分理解每个学生,避免教师期望的消极作用。

5、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之间存在的差异

9(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通过实践训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和反思教学经验。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及教育的一般规律

2、教育现象:教育的外在表现,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活动。

3、教育问题:人类学习过程中,人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产生和积累的许多教育方面的问题。

4、教育规律: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3)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4)为继续学习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知识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

6、广义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7、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及相互关系:

(1)教育者:狭义:能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即学校教师;广义:任何能够引起某种学习行为的人都是教育者。

(2)学习者: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目的;B、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C、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别人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D、不同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三者的关系: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有上述三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8、教育学发展历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术观点及正确评论 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1)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2)苏格拉底: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她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定义,在问答中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的出结论

(3)柏拉图: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理想国》

122性;B、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题地位;C、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对话)。

6、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7、学生文化的特性: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通常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人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具有能动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1)一般规律:A、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B、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C、不平衡性:时而猛涨,时而缓慢,表现出一种不平衡性。D、互补性:首先要求教育者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鉴定的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发展来达到与一般人一样或相似的发展水平。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以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来达到身心的协调,统一发展;E、个别差异性:男女差异,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的差异,个性倾向上的差异等,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能够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的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影响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成熟、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A、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于发问;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设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问题(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和发展人的身体之力和精神之力,而且还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4、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相关理论及观点

(1)内发论:一般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所决定的。(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4252627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教学的一般任务和教学过程的概念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有几层含义: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一般任务:A、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的意义:A、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B、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C、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4)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概念的主要观点: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认识过程,把握教学的根本和整体;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过程,不仅科学的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重大方法论意义;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实质上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实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为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学生简捷有效的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2、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概念

(1)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指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要求。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指定的;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规律指定的,但两者是由区别的;教学原则是从人们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式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基本要求:教学中的思想性在很大程度生决定于教学中的科学性,而教学的科学性又不能离开教学的思想性;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方法,有力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直观性原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加强教师的指导,把直观与必要的讲解结合起来;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要充分发挥教育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启发性原则(教师要掌握和运用好“启发”的条件和关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新型的尊师爱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巩固性原则(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好各种复习,克服遗忘;加强平时以巩固教学为目的的

9(3)类型: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性策略

3、教学工作的几个基本程序

(1)备课:钻研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师要熟悉和钻研本门学科的教材、了解学生、备教法

(2)上课:

(3)布置、批改作业: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业分量要适当,难以要适度;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课外辅导: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和手段;要处理好上课与课外辅导的关系;与后进生的家长密切配合,做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增强他们的信心。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可扩大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源。

(2)缺点:教学内容、标准、进度、程度等固定、划一,难以充分照顾个别差异,致使有潜力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获得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机会和条件,难以真正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另外,过于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也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5、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师生都应做好充分准备(2)教学目标要明确(3)教学内容必须正确(4)教学原则、方法要得当(5)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清晰、生动(6)教学过程要组织得合理而严谨(7)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第九章 德育

1、德育教育在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1)德育的社会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2)德育影响个体思想、道德、心里等方面的发展(3)德育具有个体享用之功能

2、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目标及制定依据

(1)德育的概念:狭义的学校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是以构建和提升教育对象道德素质、人格品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学校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而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包括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心理素质。(2)德育的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则德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3)制定依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我国目前的德育包括的内容及选择依据

(1)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思想教育(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的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管道的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通过

1来,以收到更好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一种管理方式)、目标管理(在一定的时间内核条件下,对培养什么样的班集体的预定)

(3)班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意义,班主任的作用及工作内容

(1)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意义: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加强各改进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需要;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内容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集体一致认同的奋斗目标(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一致,外在目标与内化目标相一致);建立一个有威信的班集体领导核心(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要教育班干部提高自身素质,以加强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强化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班主任要努力使这些规章制度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要使学生坚信,符合规范的行为会得到集体的奖赏,违背规范的行为要受到集体的处罚);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在活动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有三种:权威式、民主式、放任式;确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目标,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结构和监督机制,民主选举班委会,并实行班干部轮换制,民主评优);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设计内容充实、频率较高的交往结构;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

4、班级管理的理论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化程度较低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体制: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十一章 学生评价

1、评价、教育评价、学生评价的概念

(1)评价:人们依据自己的需要和见解,对作为客体的人或事所客观具有的正面或负面的价值属性的判断和衡量

(2)教育评价:指在系统地、科学的和全面的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3)学生评价:在系统地、科学的和全面的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学生评价的功能和类型

(1)功能:导向功能、反馈功能、鉴定功能、激励功能(2)类型:

按评价基准分:相对评价(以评价对象群体中的平均状况为基准,然后把评价对象与基准对象进行比较,得出这个被评对象相对于基准的位置,或者用某种方法将被评对象排列

334-

第三篇: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2单元心理学填空题

十二单元填空题 1.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2.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即引起学生注意、提供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重知识或结果,则适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4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5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

6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7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步,预先要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8现在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策略三个方面。9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10.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11.教学目标具有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12必须具备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作、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13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14.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向学生提问,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15心理学家是布卢姆。16育目标分类,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等级。17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策略。18堂空间的方法一般有按领域原则和按功能原则两种。19时,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性质、教学媒体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20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21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22.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23.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目标的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24育目标分类,动作技能目标可具体分为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和习惯化。25合的目标由两部分构成,一般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26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助、团体历程。27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关系的分析、组织原理的分析。28内分两个水平概念

化心向和性格化。29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30.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31眼神和表情、随时指定学生代表将所学知识或问题答案说出来、根据学生的课堂作业来检查全班学生的理解状况三条线索来判定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32经验到抽象经验列了11种媒体构成了一个经验锥形。33得顺利,关键在于给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34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35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36方法,学生的成绩是以成功完成内容单元所需的时间而不是以在团体测验中的名次为依据的。37标,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记忆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39.意注意特殊的现象

或刺激。40.反应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这类目标与教师通常所说的“兴趣”类似。41.价值体系个性化的学习结果包括广泛的活动范围,但重在那些有代表性的行为或行为特征。42.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需要。但因其无法直接观察,因此,有人提出了它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43学目标时,要注意运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确保学生理解目标和结果,形成心理定向。44中,以教学材料为中介的师生互动过程特别重要。

45是为了使教学遵循这样一个顺序而进行:从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直到经验的符合表征。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填空题精选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填空题精选

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活动。

4、注意的功能为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5、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6、有意注意 是主动的、自觉的注意,是注意的各哦机形式。

7、德国心理学家为解释知觉的整体现象曾经归纳出多种原则,其中主要有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和连接性等原则。

8、记忆的种类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9、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组成。

10、识记的是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

11、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3、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思考途径,探索各种可能结论思维。

14、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以及具体化、系统化等环节。

15、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6、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经过克服困难及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需要、动机和兴趣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即个体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他成分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8、兴趣的品质包括:指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兴趣的效能性。

19、智力的核心内容是(抽象思维能力)20、人在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诸方面都会表现出类型差异

21、根据个体的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占据的优势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性、情绪型和一致型。

22、1990年情感智力概念被正式提出。

23、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与坚韧性是教师的一致特征。

24、态度形成一般要经过“顺从到认同再到内化”三个阶段。

25、态度的转变过程一般为“解冻--变化--凝固”三个阶段。

26、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权利另一个是人格影响即教师本人履行职责的努力和成效。

27、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

28、学习需要以个体的一定成熟为其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

29、经验和施展证明,成熟受用尽废退的自然 法则所支配。30、学习必须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31、审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课题的影响。

32、技能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联系,使活动方式能够极少需要意识控制,能顺利、完善地进行时才形成。

33、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34、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

35、学习策略主要有元认知识和体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以及学习方法三个要素构成。

36、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导、调节着学习者的认识过程。

37、监控学习进程,实际上就是根据确定的学习计划,检查评估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符程度的过程。

38、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学习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学科学习直接相关的专用型的学习方法;一类是通用性较强的通用型学习方法。

39、知觉策略是指知觉过程中,在元认知活动作用下,家感觉通道,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有机构合起来的一种机制。40、概念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寻找事物或现象分类的依据

41、规则的发展学习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42、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即算法和启发式。

43、一般说来预习有读、划、批、写、思、做等步骤。

44、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依赖与整个社会的存在。

45、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通过个体反映了社会道德,它依赖和制约于个体。

46、一般认为,品德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种心理成分,即由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

47、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48、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49、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50、从少年期开始,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51、人对自己行为的评定叫做自我评估

52、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成熟和智慧也有关。

53、儿童的活动主要是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54、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55、七岁时儿童所掌握词汇的数量大约为三岁时的4倍

56、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包括兴趣、害怕、快乐、依恋。

57、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58、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

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

59、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60、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61、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62、道德情感的内容极其丰富,比如自尊感、友谊感、荣誉感、信任感、事业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感、革命人道主义感等。其中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的道德倾向性的核心,是标志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人的整个道德情感中占有重要地位。63、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64、与儿童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性质都与幼儿存在完全不同的特点。65、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66、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67、(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原因。68、(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程)是第二原因。69、(独立意志)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原因。70、作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就总体情况而言,其重心应该是心理素质教育。71、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成功。7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正常的、健康的成长发展。73、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74、心理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背景教育。75、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76、学校辅导内容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77、心理辅导的途径: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团组辅导、学科渗透、家庭辅导。78、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成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79、心理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包括:诱导式、自我分析模式、主体参与模式。80、心理教育课的整个环节包括:确定主题、课前准备、上课。81、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全体、和谐、互动特征。8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必须抓好课前设计环节,课堂组织环节,师生交往环节。83、对学生的心理偏差为偏爱、偏信。84、班主任教育权威体现的是权

利和威信的有机统一。85、可以将班集体氛围归结为:人际、学习、教育、教师、群体、文化氛围等。

第五篇: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第八单元复习提纲

第八单元 复习提纲 学习策略始于1956年布鲁纳等人的人工概念学习的研究。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的运用有效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学习过程。

学习效率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的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有效性,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过程性,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程序性,是由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规则和技能构成的。学习策略的意义:(1)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2)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于发展。学习策略的构成:

1、认知策略;

2、元认知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这是迈克卡的观点)

认知策略:

指在对信息加工时所用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复述策略: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7)试图回忆;(8)画线。精细加工策略:指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升华的过程。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方法:

(一)记忆术(1)位置记忆法;(2)缩减和编歌诀;(3)关键词法;(4)视觉想象;(5)谐音联想;(6)语义联想;

(二)记笔记

(三)提问

(四)生成性学习

(五)利用知识背景,联系实际。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组织策略的方法:(1)聚类组织策略;(2)概况法:纲要法;网格法;

(3)比较法: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对照比较。元认知策略:

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

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有效性。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资源管理策略: 指辅助学生管理可利用环境和资管的策略。

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寻求社会支持策略。

学习时间的管理要注意:(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灵活运用零碎时间。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特定性原则;

3、内化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

6、个人自我效能感。布朗学习策略训练三种要素:

1、策略及巩固练习;

2、自我执行即监控策略的使用;

3、了解策略的价值及适用范围。

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适用于低年级);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析疑,即明确材

3、完形训练模式;

4、料中的难点;

交互式教学模式(适

4、预测,即预测下用于成绩差的);

5、文会出现什么。合作学习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1、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基本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予提示;

2、让学生口头叙述和明确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

3、在教学中依据每种策略来选择恰当的事例以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程序化训练模式的基本步骤:

1、将某一活动机能,按有关原理分解成可执行、易操作的小步骤;

2、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并要求学生按步骤活动;

3、要求学生记忆个步骤,并坚持练习,直至达到自动化程度。

完形训练模式的基本步骤:

1、提供一个几乎完整的提纲,需要学生听课阅读填写一些支持性细节;

2、提供一个只有主体的提纲,要求填写所有支持性细节;

3、提供一个只有支持性的细节,而要求填写主要的观点。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1、总结,即总结段落内容;

2、提问,即提出要点有关的问题;

下载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填空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填空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五单元填空题

    第五单元 填空题 1、 学完单词coat后,再学习raincoat时,可以产生具体迁移。 2、 学习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概念时,它们互相之间的影响是水平迁移。 3、 根据迁移的内容不......

    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第二单元填空题

    第二单元填空题 1.11-12岁到14-15 岁这个年龄阶段,按心理学家的划分是少年期。 2.智力是个体先天 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所谓心理发展是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2、教育心理......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精选)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 学号 2011LWQZX028姓名王桂芳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教育心理学A填空题汇总

    21、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2、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三大基本规律是准备律 、练习律 、和 效果律 。 23、直观教学的类型包括 实物直观、......

    2018年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5篇)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预测试卷

    标准预测试卷(一) 一、 单选 1. 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属于() A 直接强化B 间接强化C 自我强化D 替代强化 2.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