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教师在成长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教师在成长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问题聚焦:
在促成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自启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来,各地搞得轰轰烈烈。老师们买教材,抄作业,有组织考试,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培训效果并不明显,教师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其问题何在?我认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观念问题。天天讲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教育行政部门首先没有转变,对老师们的继续教育仍然只是应试教育。以往的继续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学习课程,统一时间,集中培训,统一考试。老师为考试而学,为履职晋级而学。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订了继续教育教材,等到考试也没翻过几页。组织培训时,领导(或称专家)在台上板着面孔照本宣科,老师们在台下呵欠连天、昏昏欲睡。等到考试,照样是个个高分。特别是近几年实行开卷考,有的老师就公开说:“只有傻子才去看书”。学过了,考过了,及格了,但考了什么课程,从中学到了什么,受到什么启发,却全然不知,早已和课本一起抛到何方去了。于是出现了一门课程考重了都不知道的现象。
其次,是教师的工作和学习存在矛盾。各级教师工作繁重,工作和学习矛盾问题不仅存在,而且尤为突出。许多老师是一篮子背,既当班主任,又承担所有学科教学任务。工作之繁重程度难以言状。工作之余,已不想动了,还想搞什么继续教育。新一轮综合素质培训启动了,我们将4本教材,4本报告册发到老师手中,无一个不是哀声叹气。是的,原来的培训方式对老师们的“伤害”太深了。老师们已厌倦了继续教育。
二、解决的重点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观念,改变培训方式。
三、突破的难点:
真正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四、预期目标:
通过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真正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调动起广大教师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去完成教学改革的任务,为科教兴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解决的路径:
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把继续教育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使继续教育真正为提高教师素质服务。将继续教育学分与履职晋级分开,不管你学分够还是不够,每学年都得扎扎实实进行一门课程的学习,学习后要形成成果材料,没有成果则不予以参加履职考核或履职考核定为不合格,而不是简单的“以考促学、以考代学”,那考了也是白白的考,学分和学识(技能)本末倒置。
其次,要转变教师学习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教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往的学习主动权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处于被动状态,“我要你学,你不得不学。”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要改变教师的学习观还得从加强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入手。让老师们体会到当教师的乐趣,珍惜教师的荣誉,自尊、自爱、自强,从而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培训的内容也应由教师自己选择。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真正让教师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再次,教育行政部门要转换角色。继续教育中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的关系就像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行政部门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行政领导首先要转变角色。在继续教育中,教师才是学习的主体,行政部门是学习的主导,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就要改变以往那种“我讲你听(我读你听),我说你照着执行”的集中学习培训模式。要采取互动式、反思性,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校本培训模式,让老师当演员,教育行政领导只当导演角色。
二是教师转变观念是解决工作和学习矛盾问题的关键。
随着新一轮综合素质培训的不断深入,学习培训模式的转变,教师应尽快从过去的继续教育影阴中走出来,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过去的继续教育是把教师集中到本校以外、脱离工作岗位、重新成为学生进行学习。而现在提倡“自修反思”的校本培训模式,要求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工作和学习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工作的过程同时是学习的过程,我们要在学习的状态下工作,或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也就是说,教师要把每一项工作当作一个学习的机会,从工作中学习新技能、新方法并促进专业知识的成长。以“自修反思”为主的“五步学习培训法”就是强调在工作中学习,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以致用,学习培训后,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专业得到了发展。每位教师必须树立这种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意识,工作和学习矛盾才会有所淡化。
总之,只有找准存在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妥善予以处理,才能使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才能使各位教师的专业得到健康成长和发展。
第二篇:农发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农发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新农村的银行”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一面旗帜。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发行的要求,凝聚着农发行对国家、对社会的庄严承诺,昭示了农发行的历史使命。农发行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坚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在稳定粮棉市场、保障粮棉安全、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发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发行如何增强支农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忠实履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诺言,真正树立起自身特有的品牌形象乃是值得农发行人深思的课题。
一、职能转变后的不适应症状
农发行由于长期从事政策性封闭管理,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等从总体上看,目前尚不及其他金融机构。部分信贷管理人员、会计出纳人员以及信贷主管、会计主管等素质普遍不高、知识结构老化、年龄偏大,接受现代银行管理知识和业务培训较少,与银行业务经营管理工作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同时,信息网络技术人才也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
二、充分发挥农发行职能的对策
(一)加大农发行职能宣传力度。
一方面在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宣传的同时,还可以 将农发行的服务职能、贷款对象、贷款范围、客户类型、贷款品种、结算业务等编印成册广为宣传。
另一方面要以农发行的高效优质服务大力树立农发行的品牌形象,赢得社会的认可和“三农”的满意。
(二)找准新农村建设立足点,增强使命感。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建设现代农业,农发行通过开展中长期贷款业务,使农发行功能进一步完善,信贷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品牌形象进一步树立。
农业产业化代表着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是走新型工业道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是农发行的历史使命。
为全面履行农发行在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力军的作用,今年二月银监会同意农发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和全面开办农业小企业贷款业务。这是农发行获准开办农业科技贷款、种子贷款和把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扩大到农林牧副渔之后,银监会再次批准农发行拓展业务范围。至此,农发行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支持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为一翼,以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为中长期贷款为一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一体两翼”业务发展格局初步形 成。这为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在农村金融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创造了必要条件。
业务范围的拓展为农发行服务“三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党的十七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刻阐述,为当前和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农发行全行上下必须掀起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热潮,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七大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支柱作用。
(三)疏理、整合各项政策、制度和办法。
随着农发行职能的转变,业务范围逐步拓展,有关政策、制度、办法的变化和增加较为频繁,必须认真加以疏理和整合,对一些过时的、不适应的应及时清理,对尚在运用的和新增的应进行合理的归类合并,该删减的删减,该出台的出台。
一是要疏理和修改各项制度办法。改变分类认定,将贷款资格统一为“农发行贷款资格”。下放贷款资格认定权到县级支行,由县级支行认定企业贷款资格后,将拟贷款企业信息输入贷款项目信息储备库,汇总上报以便审批行掌握营销进度。
二是要整合各类制度办法。首先,应完善目前的各项政策性、准政策性贷款办法,进一步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基 本职能。其次,应加强对商业性贷款的统一管理,增加流动资金贷款办法和中长期贷款办法,取消一些贷款办法,使符合信贷政策和贷款条件的各类涉农企业均能按同一标准使用农发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再次,鉴于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对银行提出的要求,农发行对小企业的支持应有别于其他涉农企业。作为按贷款用途划分贷款种类的一个特例,要保留和完善农业小企业贷款办法,在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简化程序,个性调查,严格审批。与此同时,鉴于贷款风险程度的不同,对于所有贷款种类中的低风险贷款,应继续完善业务操作流程,规范贷款操作,提高办贷效率。
(四)加强学习和培训,培养一批适合“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人才队伍。
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大力优化人力资源。一是适应开办商业性贷款业务的需要,加强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二是适当引进紧缺岗位的专业人才,现在农发行的实际情况是业务量逐渐加大,而有的县支行人员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还在减少,这就要求总行加大人员进入力度,充实基层农发行的专业人才队伍。三是实行复合岗位制,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缓解人员不足的矛盾。
第三篇:关于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不否认公司的领导兢兢业业的工作,员工辛苦的为公司努力着,但是同样都意识到了,公司发展遇到瓶颈,这无非就是制约公司发展的诸多因素的总称。因公司发展阶段的不同,体现出来的问题也不一样。就**与**合并这一节点而言,有许多因素,现阶段主要体现的问题归纳出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可以实现的发展规划;企业文化空洞,经营思想与管理理念不统一。
外在变现形式:企业的会议内容没有连续性,解决问题在时间上拖沓,成效上不明显,走过场多;员工没有接受过统一的企业文化教育,没有宏伟愿景给职工带来的激励,进而造成职工队伍积极性不足,领导团队没有凝聚力。
解决方案:
1、确定稳定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和定位应该从公司成立之初就确定好,并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做三个周期的企业发展规划与目标定位,既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又要从实际出发;既要要求发展,又不能步子迈得太大,要有连续性。没有三年发展规划,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思想和方向就没有了根基。例如:三年规划应该包含文字叙述和数值指标两个方面,数值指标包括产值和利润。如产值过亿和达到5亿元是划分阶段的标准,即可细化什么样的产值过亿,是内包产值还是外接产值过亿。有产值,利润的指标就应该明确,是1%还是15%,或是20%。这样,才创建了分公司各项管理的实质性方向,才能有中心的东西可围绕展开,否则,连基本的方向和目标都没有,如何谈得上管理的细化和合理的绩效考核?就稳定性而言不妨碍公司每年在规划上做出微调。
2、建立并充实企业文化的实质内涵,加强职工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的文字叙述,公司已经具备,没有具备的就是领导层与员工的培训式沟通,随时向员工汇报公司新的、重大的发展决策、取得的成绩、对员工的影响等等,以此为基础,给员工一个可以在近期实现公司规划的美好愿景,“大河水涨小河满”,员工自然知道公司的发展会带来自己的薪金的变化与职位的升迁,从而形成企业发展的内在的正能量。因此,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企业文化的培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二、公司机构设置系并联结构,不明确、不合理的分工不利于公司统一领导与工作的配合。
外在表现形式:观望的人多,干活的人少;岗位上的人多,做实事可用的人少;分配工作时推诿的人多,向前迈一步的人少;强调权利的多,尽到自身工作义务的人少;审批工作环节多提出建设性建议的人少。
解决方案:
1、精简机构,明晰责任所在,确定工作内容。
正如例会一样,机构的设置不是为了机构而去设置机构,设置机构的最终目的不是在养闲人,而是为了公司的发展服务。现在的机构很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从发展角度看,有效人员的配备来源于
机构的功能,不妨从管理的成效与有用性进行分析,建筑企业不可或缺(或是核心)的五个部门:工程技术部、经营核算部、材料设备部、行政后勤部、财务审计部,因为每个部门的工作有相互监督、相互合作的关系,部门领导为副总级别,分别称为:总工程师、总造价师、材料设备副总、行政副总、总会计师;具体分管的事项:
1)、工程技术部:施工技术复核与实施、施工进度审核、质量监管、安全检查、内业建立整理归档;材料质量核定、参与并配合公司内外招投标工作;
2)、经营核算部:外部投标工作;工程预算;按工程进度测算实际完成产值;工程进度审计;分包结算定额的下发与监控审查;工程决算;符合标准的分包合同的谈判与联合签订,公司内部招标工作的组织、开展、审查、归档、通知下发等;
3)、材料设备部:材料的比价与合同拟定上报审核;依据合同和定额、采购计划适度采购;材料质量报验的相关配合工作;设备等正常维护与资产的保值增值;材料收发控制;
4)、行政后勤部:工作涵盖公积金社保的核算与缴纳;考勤审核工资审核与制作;资质报验;证照办理、变更、注销、年检;资产及办公用品(有形于无形)管理;工会;内外会议及用餐接待待;职工职称晋级评选上报工作;印鉴管理;企业文化的整理与企业文化、岗前培训;法务工作等
知道每个部门的工作,那么,每个部门每天要完成的工作是哪些,每周要完成的工作是哪些,每月需要完成的工作是哪些一一进行例
举,在进行合理的工作内容分配后,就会计算出所需工作人员的数量;同事设定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所需人员的能力,在公司内部进行竞聘上岗从而挑选出合适的人员,以达到精简机构的真正目的。这要求公司从合并之初就要设计好机构管理及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机构留用的人员才能符合公司管理的需要。
2、从实际工作内容出发,建立各部门的工作指导方针和要达到的工作效果。
简单的讲,就是管理者计划这一部门经常完成的工作内容,完成的程度与效果,所要掌握的数据与资料,例如:行政部的工资工作:要求在5号前审批考勤,7日要求见到不需要修改的工作表,9号递交到财务,10号准时开工资;概括工资这一项工作的内容还涉及:考勤整理、异常变动处理、工资表制作、工资表审核签字与递交,工资表按月整理按年装订归档,考勤按月整理按年装订,考勤与工资按年统计等。目的是管理者需要要掌握某一员工全年的考勤情况,还要掌握所有职工年收入的情况,这样才能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完成成效判断这一员工的工作成果,来判断调整岗位工作内容,以及后期培养发展的重点。
这一工作不是由部门工作人员自己去完成的,可以设想,没有领导的要求和要达到的效果要求,谁会将自己的工作标准化、细致化、整合化、规范化呢?这就要求公司的管理者的积极参与领导、指引,并给与阶段性的评价。
3、权利分置,部门分工与部门管理实现相互配合的同时实现相
互监督、相互促进。
权利的过分集中会导致公司领导人无法工作,最少无法正常领导工作。建议人单一会造成公司管理受人左右的假象,管理上放不开手脚,“大伸腿”式管理造成公司及部门领导人管理意志松动,执行起决策瞻前顾后。理解职业经理人的副总越少,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成效性越差。这里特别提示一下,以上设置的五个部门都要相对独立,不能由一个人兼任两个或两个以上。任何一个部门在整体工作和重大事项上都要接受总经理的领导,并要体现出高度统一的执行力,否则,企业的领导责任就是含糊的,就是不清楚的。不否认有的人能力很强,但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力强并不代表公司实力,记住:整体永远大于部分简单相加之和。
三、关键环节的把控力度不足,造成关键环节靠部门间简单的沟通,影响工作效率与工作成果。
如果说部门内部的工作指导方针是纵向的管理思维,那么,把握关键环节配合工作,就是部门间横向的管理思维。关键环节的把控,是领导调整部门间配合的思路、促进部门配合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能分清责任,掌握公司的有效数据和经营现状。举几个例子:
1)、资产保值增值是否留有隐患。
外在形式:公司有资产清查的规定,但是公司的资产本身的定义不够准确,没有针对企业的行业特点对资产进行严格的分类,没有具体的资产保管清单与责任人,资产调动存在随意性。
解决方案:
确定资产类型;确定周转使用明细、保管责任清单、保管责任、损失赔偿;建立健全材料收发程序和收发监管制度,特别是出库手续,要明确使用部位或使用单元;确定资产转移及划价、入账、交接手续,分清项目部与项目部、项目部与集团、项目部与材料设备部的责任等等
2)、利润核算不够准确、不能反映出公司的经营成果。外在表象:利润存在忽高忽低的现象,成本入账过于集中,产值计算没有明细,工作汇报数据、口径不统一。
解决方案:
项目上配备专业的造价员,进行产值、已完工程量界定;材料收发要有实质性的改革,能够满足项目成本单项核算的要求;按合同进行分包结算并及时入账;经营部要确定部门内部的月度、季度报表,以反映产值、已完工程量、人工费用发生及结算情况,并及时汇总上报总经理处审阅,同时在工程部、财务部备案,目的是充分发挥自身工作的实用性;工程部(这里主要是指项目部)同时要配合经营部的产值界定与工程量的核定。
没有准确的施工进度描述和现场造价员的准确核算,就没有实事求是的完工产值。没有准确的定额与实际完成工程量的测算,施工技术员与项目经理在分包上的核算就没有了核实的监督过程,影响成本的准确性。综合以上因素,财务分析也因数字失去可靠性性和实际性显得无关紧要了。
3)、监督环节责任不清晰。
外在表现形式:体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监督与配合。例如:材料的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没有质量部门的签字确认;材料消耗的定额没有经营部的事前测算以指导采购;项目上分项分包结算及时性满足不了财务分析的要求;等等,每一步都停留在简单、被迫的流转,不能形成制度与合力,并顺畅的流转下去。
解决方案:材料入场验收签字程序要有相关部门参与的签字表,以确定材料入场的质量和数量,最少要有质监部门、项目经理的检验签字;经营部的造价工作要充实起来,要能够在事前工程分项工程量有充分的指导性,使项目上的分项工程结算更准确,但又不能取代项目上的相关工作,否则就是职能兼并,更没有了相互监督的概念,从而会影响项目部的工作;项目上的分包工程结算要按合同时间签证结算,及时反映到财务账册上,以使公司甚至集团了解资产负债状况,更好的提出资金使用计划。
4)、合同不规范。
外在表象形式:合同有但是条款和格式没有统一标准;条款中,特别是施工队伍对材料的领用、保管、归还、丢失赔偿没有突破,距离材料标准化管理的要求相差太远,甚至说“未敢越雷池一步”;签订单位多为个人;供应商单一,有供应商供应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项目;有会签过程,但是几乎都是“先上马,再配鞍。”。
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标准化的材料及现场管理出发,确定合同中材料的领用、保管、归还、丢失赔偿的有效条款,并能够指导现场的相关工作(会有很多的反对意见,越是这样,这项工作越有实施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材料在现场监控不力的情况,才有评价使用定额的合理性。),确保项目上周转材料、固定资产的增值保值;选定供应商应该突破个人供应的链条,即使是供应公司也是个人的,和公司合作,特别是和厂家直接合作,无论在价格上,还是质量上,还是在款项让渡期,都会优于一个人名誉签订的合同,更有保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减少供应链条的中间环节,有效减低成本;避免一个供应商供应多个项目,以供应商数量增加供应商资金让渡的总额,缓解公司资金压力;合同会签工作要有前置性,并制定相应的条款:如工程量、给付款条件、领用材料的责任方式、质量标准、违约责任等等告知可挑选的分包队伍,并在几个部门联合组成的评议小组进行合理的比价与评议,以作出决定(这也是内部投标的雏形),这一项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时间效力和透明度上,如果先上马,那么,一切控制都是虚的。
4、工作方式随意性太强
外在表象形式:工作任务布置突击性较多,事后没有监督与反馈; 工作计划和工作例会并没有配合起来;
解决方案:例会要有主题,主要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让所有与会人员有所准备,计划与例会的结合是不可缺少的,突击性的会议并不适合公司管理的提升;部门或公司领导需要定期审核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就要对工作做出严格的部署,同时要让执行者充分理解领导的意图和出发点,明确需要在相关工作中坚持的重点环节;定期听取
各部门及个员工的工作汇报,及时调整偏离领导意图的执行者的思想保持这种与员工的沟通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那么,写了这么多,到底公司目前如何做呢?
1、树立高度统一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
2:集团和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发展目标; 3:明晰机构的内部职能,并进行机构设置和组织关系的调整; 4:公司领导,特别是副总之间的职能确定,以分配负责的部门;5:在总经理和相关副总的领导下进行人员岗位的聘用,不是简 单的安排和分流;
6:确定被聘人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应汇报工作的上级责任人、流程等;
7:规范合同文本;
8:重视造价、材料出库工作的监控职能,明确关键环节监督流程,加大关键环节的把握力度;
9:加强企业文化的建立与培训工作的开展; 以上工作是基于业务不受妨碍的情况下进行的。
第四篇: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大型企业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和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中小企业客观存在的管理、融资、经营、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问题阻碍和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中小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
一、中小企业生存现状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在98%以上,中小企业产值、增加值、总资产、销售收入的比例均超过60%,利润总额的比例超过50%,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40%,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3/4。
目前,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2%,发达经济体经济2009年将下降0.3%,其中,美国经济将负增长0.7%,欧元区两个主要经济体德国和法国将分别负增长0.8%和 0.5%。中国中小企业状况相对较好,但是多少还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为数十万企业提供搜索营销服务的百度公司发布《中国中小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虽然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影响范围较广,但是依然有53.2%的企业预测2009年营业额将增加,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中小企业自身特有的风险和制度缺失造成的危机依然是客观存在的。
二、中小企业发展的面临主要困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还是客观存在,这些因素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外部困境和内部缺陷。
(一)外部困境
1.制度限制。规范我国中小企业的立法较少,行政程序不够明确和规范化。同时我国行政性管制、审批程序过于复杂,妨碍了中小企业灵活经营优势的发挥,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运行成本。某些领域是限制或禁止中小企业进入。这些在客观上都阻碍中小企业进一步成长,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融资困难。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不能完全靠自有资金的发展,如果仅仅靠自有资金去壮大自己,那无疑是痴人说梦。世界上所有的大企业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银行的支持。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发展是靠企业主私下融资来发展自己的,而这种私下融资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障碍和风险,而且从规范的角度讲是不符合政策要求的。而另一方面,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又限制较严格,需要提供规范的文件和规范的会计记录,良好的信用记录等条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也非常重要。这使得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那儿得到发展所需的资金,阻碍中下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银行自身的结构也不合理,缺少面向满足民间资本需求、重点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
有人曾经对广州市中小企业经营问题进行调查。在被调查的80家中小企业中,资金问题最为普遍,所占比率最高,达82.64%;资金获得渠道有银行贷款、自筹、证券市场融资及其它,比重分别为80.82%、16.44%和2.74%。可见银行贷
款仍是中小企业目前最主要的资金筹集渠道,居绝对支配地位。但认为贷款难的中小企业占67.11%,甚至有15.79%的中小企业认为贷款几乎不可能。
3.缺乏规范的中小企业服务市场。服务是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业务展开,包括融资、财务、营销、人力资源、客户资源管理、物流配送、广告宣传、产品设计、战略顾问、技术服务、法律咨询、诚信调查、市场分析、信息服务、管理培训等,目前我国这样的服务市场规模小,运行不规范,或还没有发育成长起来。
4.企业间缺少专业化协作。多数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缺少宏观引导和产业组织,导致中小企业之间难以形成产业关联、专业化协作和经营网络,往往形成单个企业孤军奋战、自生自灭,既难以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和企业集群,也无法利用中小企业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
(二)内部缺陷
1.缺乏完善的治理机制
我国中小企业是以民营和私营性质为主体,而大多数私营中小企业基本上是借助家族力量共同创业,依靠血缘关系维持经营的。若不能适时完成家族化经营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建立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和适应市场竞争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这些企业就很难拓展经营视野,形成发展战略,集聚要素资源,获得核心竞争能力。另外,家族化经营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形成和成长。
2.企业技术水平低下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以劳动密集为典型特征,技术水平不高。以相对丰富的劳动力替代短缺的技术和资本,这是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选择。但从长期看,如果不能在提高技术水平上下功夫,找到和培育核心技术,逐步形成自身强大的新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成长渠道,拥有自有知识产权和品牌,就只能始终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维持微弱的加工制造收入和有限的市场份额。
3.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强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管理能力低下,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才缺乏、财务混乱几乎成为中小企业的通病。这既是我国中小企业经济效益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中小企业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和劳动保障得不到落实的重要原因。
4.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中小企业劳动用工不规范、存在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以各种方式规避劳动法规的要求,给与较低的工资,不缴纳各种社会保险,不提供符合生产要求的安全保护设施,拒绝职工的合理要求,随意辞退员工等各种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一方面导致企业花很多精力和时间与职工打劳动官司,同时员工在这种企业工作也缺乏安全感,无法留住优秀员工,导致人才流失非常严重,人力资源部门几乎一直忙于招聘。
三、中小企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指导思想、规划战略、产业布局、专业协作、科学管理、政策扶持和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政府在宏观上对的中小企业应给与一定扶持
中小企业众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要扶持。对于高耗能、低产出、污染大、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不仅不能扶持,反而要坚决关、停、并、转。对于增加就业机会与税收,符合社会需要的中小企业,则要积极扶持,甚至要重点扶持。根据我国国情,当前应重点扶持的中小企业主要有以下6种类型:高科技型中小
企业;(2)有利于改善经济布局,促进落后地区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中小企业;(3)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创办的中小企业;(4)以当地资源和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资源加工型的中小企业;(5)有利于增加出口的中小企业;(6)环保型的中小企业。
(二)建立人才培养支持系统
人才缺乏则是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一大瓶颈。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政府要加大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以此带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速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型工人;另一方面鼓励中高级人才到中小企业去发展,并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已有的人才后续培养,给与更多的机会继续发展。
(三)建立倾斜政策支持系统。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中介组织,应按照国家宏观发展规划,给中小企业提供正确的产业指引,引导中小企业按照国家宏观发展规划的目标及时实现产品结构调整,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同时政府必须构建以财政援助扶持中小企业的倾斜政策支持系统,包括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增加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合同中所占的比重,使中小企业有更多的商业机会,使政府政府采购,不仅是政府节约开支、防止腐败的措施,还要使之成为影响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重要政策工具。
(四)、建立资金支持系统
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但目前的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多是由地方政府为主出资设立的担保机构,相对比较谨慎,同时担保手续和担保要求比严格,基本上都是全额提供反担保,对于一些没有多少个人资产的中小企业业主和意欲设立中小企业的个人很难取得担保。在实践中,可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或明确规定城乡信用社以及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中小企业为主要业务对象,或在各商业银行中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同时设立中小企业风险担保基金,专门为那些经评估为高科技或者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中小企业服务,为其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
(五)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小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要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及突出服务性的原则。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鼓励采取不同方式组建服务机构,并对其开办、运行予以一定的支持,各服务机构独立于政府管理部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政府管理部门主要担负指导、管理、监督等职能。
(六)继续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改革
提高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应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地采取改制、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推进中小企业的改革。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相互参股、控股,鼓励所有制企业和个人购买、租赁、承包国有、集体企业。
加大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专业化,有利于解决重复建设以及“大而全”、“小而全”的不合理企业结构,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取规模经济并促进技术
进步。支持中小企业向“小而尖、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方向发展,专业化协作是社会化分工的要求。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专业化协作比“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要优越得多。专业化生产一方面易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七、构建企业文化
倡导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的发展理念。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通过建立有效的选拔机制和目标管理体系,针对不同人才的自身需求结构,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灵活发展环境,引导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绩效考核目标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
重视企业制度建设的规范和创新,尤其是激励制度的创新,通过创新理念来建设人才文化。既要学习传统企业的制度建设,规范完善各项制度,又要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建设灵活平等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如组织管理、风险管理、财务、激励制度等,尽量避免形成“以命令代替制度”的陋习,提高管理透明度、健全民主管理渠道,创造一个充分发挥各类人才潜能、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环境。总之,中小企业在解决人才问题中,必须切实地为创立适宜人才成长的环境而努力。在企业发展伊始,就应注意从领导体制、激励制度等方面创造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人才观,并将人才文化的建设纳入中小企业组织文化的整体建设规划中,以此作为解决困扰中小企业发展中人才问题的突破口。
八、推动融资进程
首先、加强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与大企业的合作和联系。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沟通,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凝聚力,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缓和内部竞争,从而为彼此发展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其次,注重与大企业的协调作业,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稳定中小企业市场份额;同时,加强交流,向大企业开口融资,以缓解自身资金不足的压力。只有拥有了资金,中小企业才有壮大的机会和可能性,所以作为中小企业必须坚定信心地依此一直走下去。
九、培育企业品牌
在现代这样一个广告社会里,没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或者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几乎是不可能,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但只有产品质量远远无法销售出自己的产品,更需要的是人人知晓的品牌,品牌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广告所能达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一个好的品牌需要几代人的培育和维护。分析知名企业的成长历程,没有一家企业的成长中取法品牌,相反都是通过品牌来实现利润的增长和中小企业应深入市场调研,作出分析和预测,在市场细分中寻找“市场空缺”,通过市场补缺使自己获得发展,实现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市场空间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实现品牌带动效益,最终实现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发展的一个跨越。
第五篇: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们是在物质技术基础低下的条件下起步的。目前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基础比我们优越得多,它们的方向是朝着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化、高新技术产业主导普遍化的态势发展,并且前二者基本解决,而我们则是在前二者才局部解决,后者相距尚远的条件下去发展的。
第二,我们是在劳动生产率落后的起点上赶追的。目前我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才“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左右”。再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中,国民财富增长的71%来自科技进步。相同时期,日本科技进步因素占国民财富增长的65%。而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的30年问,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仅达25%左右。9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已达80%,而我们才达到30%左右。如果我们不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难以达到制定的目标,而且还会加大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第三,我国的资源禀赋差且利用率低,弥补不了我们其他方面的差距。从资源条件看,农牧业我们不占优势。从矿产资源上看,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均占有矿产资源量计算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居世界第80位左右。这种能源现状仅能维持自给,靠其创汇来弥补经济发展之不足根本没有地。
第四,我国的富裕程度偏低,支撑国际竞争难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未来在吸收外资和技术方面,将处于竞争更加激烈的境地。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抓住机遇,不能通过依靠科技使竞争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那么我们的发展环境将会恶化。
第五,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偏低,科技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不能适应科技现代化的需要。
第六,我国人口众多且增长过快,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障碍。由于人口过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便被人口大国的分母效应所抵消
评价:①提高物质技术基础;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虽然我们国家的资源禀赋差,但应提高利用率;
④提高我们国家的富裕程度;
⑤提高我们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
⑥控制人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