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课标考纲说明综合试题
高中物理课标考纲说明综合试题
15、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物理课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
一、选择题、物理新课程教学应运用以什么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A.启发式教学B.讲授式C.讨论式D.探究式
2、STS教育中,STS三个字母不包括那一项()A.科学B.技术C.社会D.生活
3、课标是哪几部分构成的()
A.前言B.课程目标C.内容标准D.活动探究E.实施建议
4、新课程目标分为几个目标:()
A. 2个B.、3个C、4个D、5个
5、高中物理新课标中规定学生必需完成几个必修学分的任务()
A、4学分B、5学分C、6学分D、7学分
6、在新课程标准中高中物理共分成多少个模块()
A、6个B、8个C、10个D、12个
7、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必修1和必修2共占几个学分()
A、2学分B、4学分C、6学分D、8学分
8、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是:()
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重点与难点
9、在实验专题中学生应完成不同难度的实验,原则上实验数量不少于几个()A、6个B、8个C、10个D、12个
10、高考必考的模块有下列哪些模块()
A、必修1必修2B、选修3-
1、3-2C、选修3-3D、选修3-4E、选修3-511、高中新课程由哪三个层次构成()
A.学习领域B.科目C.单元D.模块E.章节
12、新课标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A、课程目的B、课程结构C、课程内容D、课程实施E、实验设计
二、填空题
13关于课程性质,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14、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16、高中物理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强调,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7、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注重
三、简答题
18、科学探索的七大要素是什么
19、高中物理的知识水平包含几个层面
20体验要求的目标层次分为几个层面
四、论述题
21、试论述新课标下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物理课标考试
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15分)
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
3.评价应(全面)地反映教学的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4.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5.物理学理论是人类对自然办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6.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应该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7.物理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有(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和(能量)。
8.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字)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室)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
9.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10.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作决定时尝试运用科学工作者原理和科学方法。
11.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13.在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14.学校实验室应不断(增加)和(更新)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可靠的物质条件。
15.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_知识与技能)_,经历基本的_(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_(科学精神)_的熏陶。
16.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7.物理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
18.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
19.因材施教的基本手段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20.(课外阅读)和(收集资料)是物理教学联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
二、简答题:
21.简述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构建新评价体系。
22.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 答: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23.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答: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4.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5.请列举你身边的课程资源有哪些?
答:教科书、教师教学图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科技馆电视节目等。
26.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答:学生学习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发展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信心。
27.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熏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8.在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上,应注意哪些方面问题?
答: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惟一的评价方式;倡导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一应俱全的标准化。
29.音像资源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哪几点?
答: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发展的实况录像;利用快录、慢录、显微摄影等技术手段拍摄的音像资料,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的细节;收集课堂上难以见到的实验录像资料。
30.简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基本理念的含义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物理现象,提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论述题:
31.结合你的教学,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自己精简>
答 :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对于每一个发展中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则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建构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过程评价、技能考核、书面测试三种形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发展水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综合评价。
(一)定性评价。
1.老师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自学能力、创造精神、情感体验以及学生最近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还要向学生提出殷切的期望(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达成力所能及的近期目标。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多运用激励性语言,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
2.小组互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自控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主动参与精神、发现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互学能力、创造精神、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要挖掘该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培养互学精神和自信心),指明学生在学习方面有待改进的地方(改进学习方法)。
3.学生自评。从能否遵守课堂纪律、能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活动、是否主动承担班级和小组的任务、有没有经常发现或提出问题、能否经常靠自学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否注意并吸取别的同学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是否经常得到教师的关注、自己的观点是否经常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经常感到快乐、以及自己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最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中肯的、一分为二的评价。
4.家长评价。从文明礼貌习惯、劳动能力及习惯、自我控制能力、自强自立意识、生活习惯及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定量评价
主要表现为学业成绩评价,评价的内容有三个方面:过程评价,技能测试,书面测试。
总之,学生的素质评价应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不仅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进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智力、能力、体力的支持,促使学生健康、持续、全面的发展。
32.请结合日常教学,谈谈如何开发实验室资源?<自己精简>
答:
(1).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想做实验的同学自行完成实验;或者他们自己制定了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器材问题,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帮助。
(2).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另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实验器材,充分挖掘其实验功能,做到一物多用。充分利用多年闲置的器材开发新的实验,做到废物利用。
(3).开辟家庭实验室。过去的实验室阵地,主要局限于校内,但是现有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也已满足不了新课程背景下数量繁多、形式多变、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有的探究性实验和调查必须到校外尤其是家庭才能完成。因此开辟家庭实验室也是很有必要的。
(4).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自制教具,通过教具自制,用于演示某种物理现象,用于辅助教学,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33.在教学中,如何保护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体现我校多彩育人的办学目标?<自己精简> 答: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对于新事物很感兴趣,也很容易接受;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收获时,能对取得进步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加其自信心,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时也会因畏难而退缩,使其自信心受到伤害,影响到今后的学习。所以为了保护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教师应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设计艺术,吸取不同教材的长处,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加工,使绝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不是很吃力、能学会,生活中用处很大。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双基、淡化重难点,适当降低知识难度,不搞接受式学习、不搞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把教学重点放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上,放到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广度上。多选一些充满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的教学材料,将生产、生活科技中的现实问题物理化,物理问题应用化;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有用;多举一些密切联系环境、宇宙、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具有时代感的事例,多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探究课题组织探究活动。
另外,初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教育”,所以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对于后进生,要肯定其已取得的成绩,帮助其研究出适合自己学习方法,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也能体会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必要时可以适当降低知识难度要求,不求深和透,只求能在其心灵深处播下萌发创新和灵感的种子就行,目的是有效的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
34.请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如何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自己精简> 答:(1)、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可加强实验的可见性,降低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例如;判断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中,可以把一种测电笔(五金商品有售)内部的小灯泡连接部分拆下来,用两根导线连接,把要判断的物体放在导线两端;如果灯亮说明是导体,如果灯熄灭,说明是绝缘体。现象很明显,学生很感兴趣。实验后再把测电笔修好。
(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可加强实验的趣味性。例如:磁体对电流的作用,可以把磁体放入小孩的玩具,圆形人泡沫中,使其浮于水面,泡沫放入一个透明的盒内(超市里用来装汤圆的冷冻盒内装水,盒放在一金属板上,接通电源,可清楚地看到磁铁朝一个方向运动。如果改变电源两极,磁铁运动的方向也随之改变。
(3)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加强实验的探究性。例如,探究声音的产生,可以给学生提供泡沫小球、扬声器、鼓、笛子、纸、水等器材,让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实验,使学生感到科学探究就在身边,消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加强实验的开放性。例如:用身边可乐瓶做的一些实验。
1、凸透镜成像,将透明的可乐瓶装满水,把铅笔放在可乐瓶的一侧,学生在另一侧观察,发现笔大了。说明凸透镜可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惯性现象,取一可乐瓶放在桌边,下面压有一长纸条,快速将纸条抽出,发现可乐瓶不动,说明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在可乐瓶中装半瓶水,当由静止向前运动时瓶内水向后倾斜。当向前运动的可乐瓶突然静止时,瓶内水向前倾斜。说明一切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3、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关系,将两个可乐瓶装满水,一个可乐瓶竖直放在桌面上,另一个可乐瓶平躺在桌面上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它们作匀速直线运动,发现拉平躺的可乐瓶的拉力小。说明用运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少摩擦;
4、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在一个可乐瓶中装满热开水,然后到掉热开水并迅速拧上瓶盖,在瓶外泼上一些冷水,发现瓶子变瘪。间接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5、浮力产生的原因,取一小可乐瓶,剪去下半部分,做成漏斗的形状,第一次瓶口拧上瓶盖向里灌水,乒乓球上浮。第二次不拧瓶盖,向瓶内灌满水,发现乒乓球不上浮。因为乒乓球只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没有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所以乒乓球不上浮。
在具体运用身边之物加强实验教学时,要注意所设计的实验必须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里特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常见事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能突出基本科学原理的、切实可行的实验,不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35.怎样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自己精简> 答 :1.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学习动机
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价值对刺激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穿插各章节知识点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明白学有所用,从而培养学习物理的情感和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十分重要。
教师应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2.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师可以改课前预习为课堂阅读,逐步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每节课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课本,让他们对本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这更能让学生抓住教师讲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每一次机会强调书本的重要性。
再次,部分学生觉得难度大的习题,很有可能是书上某个知识点的变式,遇到这种情况应在讲评时回归书本知识,以此来养成学生查找资料的习惯。
3.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发现问题的契机
爱思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4.巧设课堂“空白”,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物理课注重的是思维的训练,而思维的训练更是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巧妙设置“空白”,给学生以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常进行这样的锻炼,必能使学生养成思维的良好习惯。
5.讲台让贤,给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
新课程理念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恰当的时候闭嘴,把课堂还给学生。
比如:阅读课本时,让读懂的学生上黑板讲解;
比如,鼓励课后思考问题的一题多解,并且把讲台作为他们PK的舞台,让不同见解的同学充分发挥。
希望通过我们不同方式的锻炼,有一天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教育目的。
第三篇:物理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物理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下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那么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
课改的核心是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式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那么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三者就必须融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课堂生活方式要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要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应要求他们弄清实验原理、目的,理清实验步骤,严格按实验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的解决实验问题,得出实验结果。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事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该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强创造意识、创新能力。
针对当前中学教育的缺点,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改革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大纲规定的“必学”知识是物理学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是物理学本身的基础,而且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新大纲对“必学”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用国家教育部对我们教学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在教学中所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当然,我们在完成“必学”知识教学后,还可根据需要完成“选学”知识教学,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动手做“小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高于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既可在规定的内容的知识广度上做文章,也可以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对物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认为为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
①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
②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整体把握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
③掌握教学艺术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⑷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开拓自身的视野,对教学进行研究,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勇于创新的学生,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在每一节物理课,每一个物理实验知识点的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现成知识,而是注重怎样将它灵活应用,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例如在学习“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讨论探索几个问题:
〈1〉气压降低则沸点越低,那么在真空中水的沸点可以是多少呢?讨论结果为:真空中气压为0,水的沸点可以低到任何温度(直至宇宙中的绝对零度:—273。15度),〈2〉月球上没有空气能有水吗?讨论结果: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就一定不可能存在着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使他们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坚持以学生为本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物理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且渗透了大量的物理学思维方法,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从通电在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发现了电流的磁场等。学习物理,应该学习物理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慎密的推理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学习物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是思维方法。同时还应该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法,虚拟假定法等。并自觉地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新观念,新思维,然后归纳总结,从中筛选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校学习,不仅是学习科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好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为了将来更好的学习,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和深化知识,同时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的思考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后抢先回答,对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课后共同讨论,甚至争辩,知识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高的好群体。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依然是一个对学生仍能起到帮助,指导作用的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陈旧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育方法,学习应用新的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改善,分析其中的问题,并不断地吸取别人的经验,不断地把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合理地贯通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根据环境对象内容的变化改变教学策略,即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完善自己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生的自学拓展能力增强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挥独特见解,显现创造才能。因此: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渗透科学物理方法教育不仅是物理学科培养目标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思维素质发展的主观需要。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有句名言:“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物理方法等于交给了他们打开物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使他们终生受益。
第四篇:高中物理课标培训 专题三第二讲(定稿)(xiexiebang推荐)
专题三第二讲: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下)
专家介绍:廖伯琴教授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物理教学探讨》主编
杜明荣博士 河南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
高忠明博士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
邓磊 博士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物理教学探讨》编辑
邓老师: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大家再次走进远程研修课堂!在上一讲当中,我们讨论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这一讲当中,我们将讨论的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及如何进行评价的预测。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式。
杜老师:关于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有很多的讨论,但是讨论的结果没有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的直接,这里有一个对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有50.8%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的教学方式;30.5%的学生喜欢引发讨论交流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有12%的学生表示喜欢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邓老师:我这里有一份资料,资料显示的调查结果和刚才杜老师呈现的调查结果内容比较相似,其中有一个这样的题目:你是怎样学习物理的?说出你的真实的做法而非你的想法。其中,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认为听课、复习笔记,学习公式,做练习以及看课本是他们真实的做法;只有10%的学生认为,与实际经验相联系,围绕课程内容广泛阅读是他们真实的做法。该研究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有人向你请教如何学习物理,你会给他什么建议?听课、复习笔记、学习公式和做练习是25%的人所给出的建议;另外,有25%的人给出了寻求对问题的理解——明了原理是怎样起作用的,与其他同学讨论;36%的同学建议与现实世界相联系,阅读与内容相关的书籍。从这些数据我们看到了,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问题解决,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学习物理,而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以复习、做练习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物理的。
廖老师:但是你刚刚的调查结果,即前面一个结果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物理的时候,大部分是用做笔记,听课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的,所以这两者是矛盾的。
邓老师:对学生来说,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和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从调查上显示是完全不相同的。高老师:刚才你们所展示的调查实际上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另外还有一项调查是通过学校校长和教师来调查学生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这一项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随年级的提升有所变化。比如这一项调查显示:在小学,有79%的学生主要是以被动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在初中阶段,这个比例达到90%;实际上,从教师和校长角度上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还是被动学习。
廖老师:对。从刚才杜老师显示的结果说明,学生学习更喜欢用实验的方式、讨论交流的方式来学习。但是,从刚刚高老师呈现的结果来看,真正学生采用的方式,即真实的学习物理的方式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这个也与我们上一讲所说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有一定的关联。一般的中学老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更侧重知识技能,这是由诸多因素导致其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由于他们的教学目的更侧重知识技能,这就势必影响他们选择教学方式,因此才有现在我们大家所说的学生们真正学习的方式大部分都是传授式。实际上,我们要提升学生们的科学素养,除传授式以外,还有另外的一些教学方式,比如说探究式。传授式和探究式各具功能,而且对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有不同的作用。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相应的条件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可以用传授式,也可以用探究式,或者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或者合作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等等。那么,这也和我们课标里强调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是一致的。
高老师:对。但是我们从实验区所了解情况看,事实上,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廖老师:这个转变是逐步的,因为老师教学积累了很多经验,继承好的教学方式的同时要做些调整。比如说,以前不太注重的探究式,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老师也意识到了探究教学的重要性,也要逐渐地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这方面也需要一定的积累,一定的总结才能逐步到位。所以,实验区在用探究式教学上正在逐步地向前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
杜老师:我想这种转变应该是一种渐变过程,它是由传授式向探究式转变的过程中,可能是以传授式为主,加入了很多探究的思想,就是在传授式教学里也有一些启发,实验以及提升学生参与意识的操作,对传授式应该是一个促进或者说是改进的方式。
廖老师:对。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强调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不仅在课程内容上体现这样的理念,而且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也应该有这样的理念。老师无论是在进行传授式的课,还是进行探究式的课,都应该注重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逐步走进物理学的内容。其实在课改之前,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在用这样的方法,他们认为,这不是课程改革带来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他们以前就在采用这样方法了,我认为他们说的很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课程改革是在以前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把这些优秀老师的做法作为一条理念放在我们的课标里,就是提倡所有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都要注重这个理念的体现。
高老师:实际上,对传授式教学或讲授方式教学来说,只要能够真正地把学生调动起来,许多内容还是适合这种方式的。
廖老师:对。传授式教学也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一些知识、概念、定律这样的内容,其信息量比较大,而且在展开知识点的层次、逻辑的时候,效率比较高。
高老师:所以说,也不能完全抛弃了传授式,而一味地追求探究式,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功能。廖老师:在这次课程改革当中,绝对不能抛弃传授式,一味强调探究式。但是,在实验区,有的老师或者非实验区少数老师有这样的误解,觉得课程改革来了,以前的教学方式都不能用了,需要每节课都去探究,甚至每个内容都要探究,这也是不对的,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显然对我们完成教学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内容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如果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话,是不可能的。
杜老师:我想廖老师所说的就是课标中所提到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廖老师:是这样的理念。
邓老师:刚才大家讨论了传授式和探究式教学法的优劣所在。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传统的以讲授和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信息背景,也就是说,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聚焦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上去,从时间的组织上、空间的组织上说,也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教学行为。虽然它存在一定的劣势,这个劣势即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也许学生认为所学习到的内容是枯燥的,而老师没有给予这些内容关注,导致了老师苦教,而学生没有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
廖老师:传授式除了你说了被动式,还有主动的,主动建构意义。传授式本身也有被动传授式也有主动传授式。探究式也是一样的,有主动探究,也有被动探究。
邓老师:那可不可以给我们举一些具体的案例,就传统的以讲授和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及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让我们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
高老师:是这样的。对传授式教学来说,如果应用得当,完全可以转换成主动的学习方式,而不一定就是被动的。比如,在传授式教学导入的时候,以提问学生的方式,从问题入手,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这就由被动变为主动了。
廖老师:对。除了以问题导入之外,常见的传授式导入方式也有复习旧课,“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的旧课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模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新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而且是中学老师常用的导入方式。
杜老师:不管是传授式还是探究式,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课就应该是成功的。那么在新课引入的时候,除了刚才两位老师说的“温故而知新”以及提问等引入方式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导入方式,比如说以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设疑提问,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那样追问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再有,可以采取课堂辩论的方式来引入新课,比如说,在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堂课的时候,有些老师是这样做的:一上课就让同学辩论,例如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这个问题提出后,课堂马上非常活跃,通过一番唇枪舌战,学生对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会非常感兴趣,接下来的新课也就水到渠成。除了这个方式之外,老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还有其它的一些引入方式,比如说通过诗歌分析引入。如有的老师在讲述参考系,或运动描述这节课,在讲参考系的时候,老师先来一段诗歌,他分析电影《闪闪红星》里的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然后问“青山怎么会走呢?”对这个诗歌的分析就引来了参考系的教学,这样问题即引入了;比如说在讲光的衍射以及声音的衍射的区分,就是光的衍射不明显,而声音的衍射到处可见,或者说在讲声音的传播、声音的衍射这里,先展示一首唐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学生对物理老师上台写唐诗有疑问,老师即分析前两句的意境“空山不见人,人哪儿去了?没有人啊,有人,人被山挡住了,不见了。但闻人语响,为什么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山能挡住人,为什么没有挡住人的声音呢?”这就引出了声音的衍射现象。这就是说,在老师的教学实践当中,有很多的引入方式。廖老师:你刚刚说到以诗歌导入。我们的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老师也力图把物理学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力图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中的做法也有牵强之处,感觉“揉合”的不太好。我曾经在海南听过一次课,个人觉得这堂物理课真的把诗歌融入物理课堂融入的非常美,这堂课讲的是万有引力定律。刚开始上课用的是视频,展示了神秘太空,星球运转,同时音乐起,老师富有激情地朗诵一首诗,当时的课堂非常安静,画面很美,音乐很美,诗歌也很美,我当时很震撼,物理学和诗歌以及音乐融合的那么好。接下来,老师的讲述其实是传授课,但是由于有了这样很美妙的导入,学生们完全融入了美的气氛中,后面的课也非常成功。这是我见过把物理学和其它学科交融的很好的一堂课。这也是一个导入。
杜老师:这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即“物理与社会,物理与人文,物理与科技,自然等融合”的理念。
高老师:正如上面两位老师所说的一样,不管用什么方式导入。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就会积极投入、参与。只要能参与,后面的教学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廖老师:对。像我们刚刚谈到的这些事例,在课改之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样的理念有所体现一样,其实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在采用我们刚刚说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我们这次课程改革中,除了我上面所说的理念之外,比如学科渗透,学科融合等等也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中有所强调,而且我们之前谈的是传授课教学中相应的一些导入,而这样的导入在探究教学中也是相似的,只是重点有所不同:可能前面的导入更多的是为了引出知识,而探究课的导入更多在于怎么引出探究活动。
高老师:对探究课来讲,导入新课最多的是引起学生的疑惑。对于这种现象,需要知道其本质及出现的惊异现象,与平时不一样,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这其实还是我们刚才谈到的让学生参与。
邓老师:我这里有一份数据,事实上和几位的描述,应该来说没有问题,它体现的是学生认为最能符合自己学习兴趣的、最能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成绩的三种新课导入的方式,分别是联系实际。这里的联系实际就是生活常识或者说是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引入,有17%的学生认为这是很好的方式;第二个是以故事的方式。这里的故事包括科学史,物理学史或者说物理名人轶事、趣闻引入,大概占到18%;第三个就是实验方式引入,大概也是18%。这三种方式加起来大概有60%的学生认为这三种方式是很好的新课导入方式,这个也和你们刚才所说的传统的讲授和新课改的探究方式联系的比较紧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探究为主的新课导入需要和生活联系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产生疑问,这里的疑问就是和他以前的经验产生的矛盾,这里的矛盾和学生所认为的联系生活实际比较紧密。同时,刚才我们说探究需要做实验,虽然说探究不仅仅是做实验本身,它包括动手,包括动脑,但是实验也是探究的某一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而另外一种,即故事或轶事就和刚才杜老师引用的那些诗歌联系在一起,让人感觉物理很美,物理很有意思。同时想到刚才您说的那个,我们可以引用那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来反映,这些都会让我们感觉到其实物理的引入“引人入胜”的地方非常多。
廖老师:正像你刚刚说的,一类导入是烘托气氛,营造一种氛围、情境;另一类就是制造认知冲突,让他觉得已有的经验和现在的现象发生矛盾,发生认知冲突,这时学生就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杜老师:提到认知冲突,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新课程中加入了伯努利方程这节课,一老师在讲方程的时候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用一个倒扣的漏斗,在漏斗的下方放一乒乓球,他问学生“松手以后,乒乓球会掉下来吗?”学生说“会”。一松手,“啪”的一声,果然掉下来了。为什么?因为重力嘛,老师说“同学们的判断是正确的”,然后他又说“我对着漏斗吹气”。
廖老师:它应该掉的更快,设想应该掉的更快。
杜老师:对。这时候老师松手后,球会掉下来吗?学生说“掉的更快,因为不仅仅有重力的作用,还有吹气的作用”,结果老师吹气之后再松手,乒乓球反而不掉下来了。这给学生一个认知冲突,学生急想探究。老师就会引入:“学了今天的伯努利方程,大家就知道了”。邓老师:在这种情况下确实能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接下来的正题开始了,那么请高老师谈谈传授教学中,您是怎么做的;请杜老师谈谈探究性教学中您是怎么做的。
高老师:好的,在传授课里老师在导入完新课之后,仍然想办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去。但是究竟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里面还是以问题作为线索串起来,让学生始终不脱离这条主线,从问题开始,采取什么方式,得出结论,虽然从表面看是由教师主导,但是学生也把积极思维,这也是一种主动的方式。
杜老师:在探究课中,问题的提出相当于新课的导入这个环节。提出了问题就开始提出问题的假设,制定计划,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是合作交流,最后对探究的成果进行分享。
廖老师:通常,在传授课上,老师比较清楚怎样进行,他的概念和规律是怎样一环扣一环展开的,而且老师是主动的。他希望通过他的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形成合力,就达到效果了。但在探究课中,常常教师的行为是隐含的,而且在设计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也没有像传授课那么明显。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特别是探究性教学,要注意每一步的设计目的是什么,一个一个的活动往下,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这些都应该有一系列的预设。比如我看见过的一个实例,他刚开始通过多媒体引入,通过视频,导出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运动速度。他这节课最主要的目的是探究速度的变化。在这节课里,他特别强调收集数据的能力。他的设计是这样的,在导入之后就开始了探究活动,把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器材收集数据。这些数据用来证明物体的运动速度发生了变化。这个活动是不同组用不同的器材,而且他们的结果也可以共享,其中探究之一是,一个大球从斜面滚下来,探究其运动过程中球的运动速度的变化。这期间需要收集数据,其中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记录数据,另一个使球从顶端运动到底端。记录球运动的时间和斜面的长度。算出平均速度就可以证明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了变化。但是不论是球掉下来还是滚下来,记录时间的孩子一直按着表不停,这样测得的时间显然是无效的、不准确的,但这两个小孩不知道仍然这样测时间。这样的数据无效,结果也就无效。这样的过程反应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错,这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估计出学生可能的错误,而且要很好的把这些错误的资源作为及时的课程资源。给学生一个反馈,这样的探究课就很有效了,这就是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课设计时应该注意的,比如学生在什么地方可能出问题,是否可以作为我们及时的课程资源。
高老师:在科学探究中并不是把学生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己做,老师要关注和监控他们,对易于出错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地指导,才能引导他进行探究。
廖老师:05年我参加了中美基础教育论坛,一位全美理科教学协会执行主席谈到:他长期以来一直探究科学探究在中学的实施。他的结果是这样的:小学阶段老师的指导应该多一些,到了初中和高中,随着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老师的指导就灵活一些了,这当然也跟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关,你希望学生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你的学生本身的探究水平有多少。你对学生的开放程度有一个预设,什么地方给予指导,何时让他们自己思考,都应该注意的。
高老师:其实科学探究里边的这几项分别设计在不同的实验探究中,并不是在一个实验里边,或一个实验探究里边就要把这几项都解决掉。
邓老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过程设计,现在我们讨论如何进行结尾的设计了。高老师: 对传授课的教学设计,我们往往对本节课所教的内容采取总结或小结。而这种总结或小结的方式很多,比方说,可以以老师总结的方式一,二 三„,写在黑板上。现在老师们为了要同学们有更多的总结,采取要同学们总结,布置下去,然后要一位同学展示他的总结;另外一种就是把本节课的结论进行扩展,例如这个物理结论或定律会有怎样的运用呢?那么同学们可以把这些结论的运用做一些调查或考察。这样把学生思维带到了他的家里去,从而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邓老师:我看到有些学生拿着老师给学习单的这种学习方式。要学生填今天我学习了什么,还想学习什么,这个学习单就要学生自己去填写我学到了什么和还想学什么,这个可能在心理学上属于元认知监控的训练。这种方式应该算是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
高老师:自我总结,就如廖老师所说的自我评价,评价之后还需要什么,可能这节课的结尾就是下节课的开始。
杜老师:我想一个事情要想完美的话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一个精彩的过程,当然还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刚才高老师对传授课讲了很多精彩的结尾。对于探究课不仅要设计好探究的各个环节,对结尾的环节也应该有设计。对于结尾的探究活动,应该也类似于传授课一样有一个总结和提高。这个总结可能是学生探究成果的一种交流,在探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可以扩展一步,或者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或者是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高老师:对,比方说,在探究过程中某一个物理量取决于三个变量因素。而这节课由于时间或者实验器材的影响。这节课只探究了两个因素的影响,那么另一个因素可以在总结课时要学生课下找资料,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同学之间的交流。进行一种思想上的一种探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总结方式。
廖老师:通常老师擅长于传授课的总结,然后对知识点有一个梳理,但对于探究课而言,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老师们在进行探究课时容易出现这样一个倾向:我们在探究,然后有不少的活动。但这些活动进行完了之后,这节课也就完了。没有结论,那么这样的课,学生们也就不知所措,学生们也不知道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只知道很好玩,那么这样的课效率可能就不是很高。因此,对于科学探究课而言,对于结尾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关于结尾的预设。比如刚才我谈到的探究斜面上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那两个学生明显的操作有误。当时老师的处理没有及时的反馈就完了。当时我跟老师交流,问他们下节课你们干什么呢。下节课可能就是新课。这可能就是没有对探究课进行结尾。而这种探究课的结尾是很重要的。这个老师应该把这节探究课出现的问题,或者观察到的问题梳理出来,然后告诉同学们,哪些操作是对的,哪些是有误的。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是错的。这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反馈。否则,学生操作完了,也不知道对与错。那么下次可能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和我们传授课是相似的,传授课,比如让学生上来做一道题,老师会及时的给“√”或者“×”。让学生们知道错在哪里,对在哪里。这和探究课是一样的,探究课有很多活动,有很多操作,这样我们在探究课的设计目标中,我们就应该明白在操作过程中哪些能力得到培养。但是呢,可能冒出新的问题。在结尾的时候,探究课与传授课一样有一个总结。让学生们知道下次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这次课我们哪些表现很好。这样他才知道朝哪些方面发展。所以探究课的总结也是很重要的。当然它也可像传授课那样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
高老师: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比如说,某一个物理问题,有些老师是采取老师讲过了,然后要学生探究,或者先探究了,下节课再按传授课的思路讲授。这样时间必然是不够用的。所以要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还要清晰这些结论。因为结果也是探究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不能只顾探究过程,忽视其结论。廖老师:探究活动它实现的课程目标是多维的,比如说,我们进行一个探究活动希望在知识技能上达到什么目的。就如刚才谈到的探究斜面上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它牵涉到平均速度的计算,这个在知识技能上是巩固与加强。然后才有过程与方法方面,你将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在他的那次课里,更加强调数据的处理。这样可以检测一下,学生在数据处理方面真真学到了什么。还有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课里有什么发展。比方说,我刚才举例的那节课有老师说这样的操作不合理,我说为什么不合理呢,跟他们有个交流,他们说有一组,让一个物体从三楼自由下落。而他们说,三楼的旁边有同学在上课。而且从三楼下来也不安全。可能这节课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安全操作,还有怎样照顾他人。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好的渗透。所以,探究性教学,这三个目标都能很好的融合进来。邓老师:刚才的讨论告诉我们,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无定法。你的教学效果是怎样,学生理解你的用意,还是没有理解你的用意。在教学设计时,你一定要考虑教学的评价问题。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教学预设评价的问题。
高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基本的环节,前期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那么学生所达到我们设计的程度怎么样,是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好好考虑。而在传授课里,有些老师通过给出一些错例来判断对错。还有就是给出一个实际例子让学生分析。通过这些预设,通过学生来给教师反馈。这就知道教学效果怎样,从而达到检测,评估的作用。假如这个目标已经落实了,那么我们就可以过度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预想目的没有达到,就应该想办法调整教学目标。这就可能你所预设的与实际存在有冲突。这就涉及到如何调节或调整我们制定的教学计划。
杜老师:我想教学预设评价的问题不应只在教学过程的结束阶段,而应该在教学设计的初始阶段就应该有。其实,教学的初始、过程、结束都应该有预设评价。只是在各阶段的目的可能不同而已。教学初始阶段的评价可能是涉及到学生是否具备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及情感态度方面是否具有准备好下一步的学习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就是监控教学,以便获得反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调控教学计划、进度、教学方法。在教学的结束阶段,可能课堂评测就是一个教学阶段的评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就已经预设了。
高老师:其实老师们在教学评价方面已经积累许多很多经验,评价方式也很多,我们并不一定都要采取一问一答,通过给学生一张纸来做题。实际上,老师能从学生的各种表情上观察出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的情况。从所观察得到的信息,就能调控教学过程。这些已经渗透到了它的教学经验里面。成为了一种教学习惯或者说是一种教学智慧。
廖老师: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不把这些写在教案里,但可以传授给新教师。像杜老师谈到的探究性课,高老师谈到传授性的课要求在不同的阶段,都要有不同的评价预设。无论在哪个阶段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观察的,有提问的,有练习的。像我们的探究同样也可以有这样的预设,有了这样的预设老师们就知道怎样往下走,怎样调整。这些可能在教学实际中需要不断调整,但在我们进行教学预想时要考虑到在哪些方面有一定的评价或调整,等等。
邓老师:刚才我们讨论了评价预设。我们发现这对老师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把我们的新课引入、教学过程、教学预设整合起来,来探讨一下应该怎么做。
杜老师:下面是福州泉州实验区的案例,首先感谢泉州实验区的老师们和学生提供这个很好的案例。内容是新课程平抛运动中的内容。请看录像。
高老师: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看到这位老师在新课引入中想了不少办法,生动的视频,美妙的语句很快使学生进入状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引入都需要视频,其实有些实例如果学生熟悉的话,完全可以通过转述的办法呈现出来。因为视频的引入可能在一些学校是不易实现的,特别是条件不太好的地区和农村学校。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办法来导入。
杜老师:高老师的意思是可以通过转述的方式来来描述引入新课的情景。这种方式确实比较省事,不需要器材,不需要做实验。尽管这种方式很节约,但从效果上来看还是没有做实验那样好。高老师:我的意思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课都不可以通过转述的方法,能用的话还是可以的。
邓老师:高老师的意思是能用语言描述的就用语言描述,不必用图像、视频的方式来引入。但用语言描述的东西特别多,什么都可以。通过语言让学生去构想,勾勒情景。但是如果直接给学生在他们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能使他们很容易进入问题情景,从而对物理产生兴趣,因为这让他感觉物理就在他的身边,从生活走向物理。
廖老师:刚才你们说的就是根据我们的条件和对象来选择导入的方式。刚才我们看到的实例就是一个视频,而且这个视频是他们学校所拍摄的。但是高老师刚才所说的,我们也可以用描述的方法,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比方说农村的孩子没有铅球,没有这些器材,也可以用扔石头的活动等等。学生体验抛出去的角度,力度与高度,轨迹的大致定性的关系。导入是多种多样的,就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选择哪种。杜老师:刚才这段教学视频首先通过引入新课程,定义相关概念,如射程、射高。然后又把课堂导入时所放的喷水的那段实验再次播放。这两次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是新课导入,引起兴趣;第二次是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再看视频。
邓老师:其实这个老师的教学方式我觉得是一种探究性教学方式,我曾经看到国外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它有共同的特点。其特点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观察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抛铅球的情景,再介绍相关概念如射程,射高,然后要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个过程。老师提出一个射程、射高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可能就要猜想与假设。于是一个探究活动开始了。
廖老师:刚才老师通过视频引入,再给出相关概念如射高、射程。让学生讨论射程、射高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视频现象进一步的发展。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对一些因素影响射程已经形成假设。它可能与初速度,抛射角有关、还与空气阻力有关,这些回答是很到位的。看到这里我有一个疑惑。一是单从视频来看,学生是很难判断与初速度有关的,二、在这个视频里几乎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只有视频的形象,单从些现象得出这些结论,这个设计还是很不容易的。
高老师:学生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体验,通过看这个视频就调动了学生们平常的体验,比方说扔出去的篮球,踢出去的足球。结合这些实例,能想出与这些因素有关系。特别是能想到与空气的阻力有关。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杜老师:刚才这个实例是首先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入新课,然后界定了相关概念,如射程、射高,再提出射程、射高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然后又把喷水的那段视频再次播放,接下的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就是探究射程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再看教学实例。
(教学视频)
高老师:通过视频可以看出,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假设,提出不同的验证方法。射程可能与初速度、抛射角、空气阻力有关的假设。这位老师是通过分两组分别验证他们之间的关系。分别检验之后,就能得出结论。
杜老师: 我认为他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还是比较到位。设计很巧妙。射程可能与初速度、抛射角有关,那么抛射的初速度是通过瓶子的高度来控制或改变喷水的初速度。
邓老师:但是我想给老师一点建议,我感觉这节课是一个老师操作比较少,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探究课,但是老师对学生的任务分工的关注还是不够。老师要求学生用实验探究检验假设和结论,但是对学生的具体分工不清,使得有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流于形式。
高老师:这节课提出的假设有三个,但实际上只检验了两个,抛射角和初速度。空气阻力是在当时条件下是很难办到的。廖老师:在他的实验里是空气阻力忽略不计,主要探究的是射程、射高与初速度,出射角有关。从课程标准来看,这位老师的教学活动来源于物理2的第二个主题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在这个主题下,有这样的相关条目: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接下来有一个样例: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在教学大纲中,对平抛、上抛、下抛、斜抛都有明确要求,但是特别强调不对斜抛做要求。在课程标准里,我们对这一点比较灵活,更强调对运动与分解的掌握。只要掌握了这样的方法,不管是平抛、斜抛都可以分解在这两个方面。而且在课程标准里,关于这条条目,我们没有硬性要求用探究性实验来完成,可以用传授式的教法,因此这位老师用探究式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条目是值得鼓励的。另外,这位老师对他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器材做了准备和制作。这位老师告诉我,讲这节课,他制作了15套实验器材。在这一点上,用简易器材来完成这个实验的做法是值得推广的。还有,从这节课里我们还是看出了探究的意味。探究抛射的初速度是通过瓶子的高度来改变的,用量角器来改变抛射角,可以反映抛射角与射程的关系。在这种实验中,学生的操作量和思考量是足够的,只有真正进入探究过程中才能完成。通过我们的观察,在这节课里,学生的探究激情还是有的,而且探究活动进行得很顺利。以上这些都是我认为这位老师在科学探究课里涉及到比较好的地方。最后,这位老师还有对评价的预设,有一些习题和问题。也通过观察学生们的表情流露,由此判断下一步的探究活动该怎样进行。通过这个实例告诉我们,在实验探究的时候要有探究目标,在这个探究目标下有相应探究过程,后边还应有一定的教学结果。由于时间的关系,关于教学结果就不再播放了。
邓老师:各位老师,在这一讲中,我们讨论了如何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有关以及教学的情景有关,需要我们综合考虑,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到今天为止,三个专题已经结束,接下来还有七个系列专题,欢迎各位继续学习。即使我们对十个专题的学习结束了,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还没有结束,我们的学习还在路上。如果老师们有什么问题和心得体会,可以通过新思考物理网的在线交流或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谢谢大家!
第五篇:高中物理课改总结
高中物理课改总结
玉林田中物理科组
回首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实践,对新课程从理念的感知到实践体验,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谈谈收获
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
1、课改以来,从模糊的认知,社会的关注,到现在的平稳过渡,大家对课改已经没有多大悬念了。现在,其实细细回头看过去的脚印,与曾经走过的老路还是有些区别。可以从老师们的谈吐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中,甚至是学生的练习中看出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几乎每位上过新课程的老师日常语言里都会有些新课程的名词,外在口语的变化是内在教育教学理念变化的反映。
2、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
经过课改,尤其是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引起较多高中学校的兴趣,在多次公开课活动中得以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现正在我们学校热火朝天地推广。我们也是课改的受益者。在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同时其它的公开课、展示课、汇报课都能体现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些日常课中,教师会或多或少地设计有些探究意味的活动。大家都在互相学习,尝试摸索出一种既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能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的课堂模式。
在新课程实践中,每周的星期二下午,我们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教师展示课和听评课活动,对比新旧教材,探讨教法学法,学习探讨新的教育理念,这对我们教师既是一种历练、展示,又是一种对新思维新方法的探讨和论证。
二、对课改新教材的认可
从物理课本来看,新课改物理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内容第一个变化是所有的物理学名词后面都标有英文专业术语,体现与国际化的接轨。信息化的元素非常明显,教材里面列举了许多的网站供教师和学生查询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第二个变化是教材编著考虑到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特点。如新教材将“运动的描述”作为高中必修物理的第一章,把原来教材中的第一章“力”放到第三章,还有必修2中第七章内容顺序发生变化等,降低了物理学知识的难度,使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更加自然。第三个变化是教材里面的实验新颖,比如必修2中第五章曲线运动的方向演示实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第四个变化是教材中的“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STS”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讨论,小实验中轻松得获取了物理知识。
三、评价机制的改变
高中物理课改不再以高考成绩做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实行了学分制、学业水平测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认可,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四、问题和困难及建议
1、新教材降低共同必修教材的难度与高考要求未能同步跟上的矛盾。(希望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高考要求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相统一。)
2.、增加了较多的演示、分组、探究等实验与现有实验器材不配套的矛盾。(希望有相应的仪器配备,不能全部靠老师自制)
3、增加了过去删减的内容和近代物理的内容,提高了实验数量和难度的要求,学生总学习量增加与周课时减少的矛盾。尤其是高二理科学生存在着严重课时不够的问题。
4、在内容安排上,高一年级必修1,必修2,高二年级(理科)选修3-1,3-2,高三年级选修3-4,3-5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据我了解有些学校为了给高考复习留出足够的时间,在高二年级紧张的加入3-4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