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学习活动——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谈谈你对远程教育均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答:
① 均等理论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美国远程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而产生的。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实时交流,开展协作学习,也可以做实验、查资料和参与课程讨论等,因此远程学习者也能获得跟常规学习者相同的学习体验。
② 均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远程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与那些常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越相等,则两者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也越接近。
这说明,即使不同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使用、学习过程和参与活动的情况不同,但教学设计者都应该致力于为学习者提供与常规学习者相当的和均等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设计者在设计课程时,要尽可能地开发出于常规学习相同的教学材料、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③ 均等理论是建立在美国远程教育的实践基础上的一套有价值的时间方法,也可以对我国的远程教育起到指导作用。为了使远程学习者和常规学习者取得的学习成功最大程度地接近,教学设计者要尽量给远程学习者提供与常规学习相近的学习经验。比如,可以开发有强大交互功能的通讯系统、选用常规教育的教师来承担远程教育的部分工作,组织小规模的教学班、加强师与生之间的融合等等。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关于英国开放大学的案例材料,结合本单元所学习的远程教育基本理论,谈谈自己的感想及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
材料:
英国开放大学在教学上的成功有两条基本经验:一是精心设计制作高质量的多种媒体课程材料,二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支助服务。开放大学在开展电子远程学习时,也始终把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支持服务放在了首位。我们从以下4个方面来作介绍:
1.课程材料
考虑到要在课程和材料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开放大学已经开发出了三类主流的电子远程学习课程:
——网络提高型(Webenhanced)课程:在这类课程中,学生选择性地使用基本的电子远程服务,包括数字资源、课程网站或电子桌面、计算机会议和学习支助。但是,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时不是必须使用这些服务。
——网络集中型(Webfocused)课程:在这类课程中,使用在线的信息通信技术(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是教学支助中的一项必需的要素,一些教学和学生支助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发送给所有学生的。
——网络精深型(Webintensive)课程:在这类课程中,所有的教学和学生支助都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发送的。
开放大学在决定用何种媒体发送课程材料时遵守着一个十分简单的原则:在使用电子远程学习技术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课程可以采用电子远程学习技术;然后,根据这些技术怎样能最好的满足学习目标来选择媒体。
本科生的课程中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材料和服务的范围包括:不想参加寄宿学习(这是某些课程必须进行的一部分)的学生可以选择在线学习;使用电子方式批改作业;只读光盘和基于网络的交互式模拟;课程网站上和课程材料中的网络广播。如学习“环境科学”的学生能收到包含虚拟实地考察在内的数字视频光盘……
2.数字化资源
学生通过开放大学的图书馆可以获得电子远程学习资源。它包括:
——172个与课程相关的网站,而且能链接到3825个外部资源中去;
——有能够进入开放大学课程要用到的因特网资源的网络(每个资源都是经过课程小组或图书馆工作人员挑选的);
——电子桌面服务能给学生的个人电脑提供课程新闻信息、与资源的链接、一份在线课程日历、参与在线会议的权利等。
3.计算机会议服务
供所有学生和职员使用的一流的电子邮件和会议设施,这些设施允许发送消息和进行在线讨论,任何时候用户都可以登录。
课堂同步会议,包括大学的室内音频会议和在屏幕上使用电子白板,用户登录后可以通过放映图像和文本,与学习小组进行实时的会谈。
4.在线学习支助
在线课程的预定服务和在线寄宿学校的预约服务。
在开放大学的网站上有大量的课程和学校方面的信息。如在“在线学习指导”部分就给出了选课的建议和指导,学校提供的服务和学习技巧等。该网站每周平均点击网页数高达7万人次。
在开展电子远程学习的7年里,开放大学总是在试图确保它提供最灵活的学习方式,以及根据这种适应性不断完善的新的电子学习工具。这些工具包括模拟、视频、与其它资源的链接、自我评价练习等,它们都使得学习体验更加生动。这些工具还能显示并阐明这样的观点:它们比书面描述和二维图表更能提供一种生动的发人深省的学习方式,包括使用电子邮件的电子远程学习工具也能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使得学生能在任何时间与辅导教师取得联系,而不是必须等到规定时间才能进行电话交谈。计算机会议也能提供交互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允许进行学术讨论同时也有助于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交互活动。
答:
我认为英国开放大学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亦重视学习支持服务的是正确的。
传统的教育实践中误认为努力设计和开发制作完善的课程教学包是远程教育的中心任务。但是远程教育教与学分离的本质决定了设计、开发精良的课程资源并不能真正保证学习的发生和学业的成功。远程学习者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工学矛盾、交流问题、技术问题、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于课程设计冲突等)都有可能影响其学习的效果。因此,提供全面、充分的学习支持是远程教育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为了给远程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光靠一个教育机构是不行的。最好是能够利用兄弟院校的资源,并与全世界的兄弟院校合作,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社区的丰富资源、学者的资源、学生的资源。
技术在远程教育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但是远程教育基于技术的应用并不意味着要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关键是最适合的技术。对于远程教育来说,技术本身没有新旧之分,技术只有是否适合教育的问题。
第二篇: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1、了解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的内容
2、了解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的内容
3、了解远程教育哲学理论的内容
4、掌握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发展的“五原理”理论
5、掌握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和三大学派的理论
6、熟知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 第一节 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
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是指那些反映远程教育与所处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某些规律性认识的各种特定理论。
一、对建立远程教育普遍理论体系的尝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远程教育普遍理论体系的尝试和探索没有间断过。
二、对远程教育发展动力基础理论的探讨 在世界范围内,远程教育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为什么远程教育发生在产业革命后的工业化社会中、并随着近代科学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对远程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动力基础理论的探讨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
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发展的“五原理”理论:战后各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动力;战后教育思想的演变和革新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战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长足进步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战后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和各国政府对智力投资的重视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决策基础;当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基础。
三、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是在远程教育思想界有深远影响的一种理论学说。过去30余年中,德国的彼得斯一直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和发展者。
1967年,彼得斯首次用德文发表了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并于1983年发表了这一理论的修订的英文论文。彼得斯理论的核心是将远程教育比做教育的工业化和技术化形态,将传统的、面授的和集体的教育归结为教育的前工业化形态。四、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的理论 远程教育的发生和发展始终都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系列历史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函授教育和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大众媒体开展多种媒体教学(以各国开放大学为主要代表)是普遍公认的远程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伽利森1985年在澳大利亚国际《远程教育》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远距离教育中的三代技术革新”的论文。他指出:远程教育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与三代技术革新——函授,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相适应。技术革新和相应的远程教育发送模式的转变可以用相互作用和相对独立这两个概念来分析。这些概念反过来又为媒体及响应的远程教育发送模式的分类学提供基础。这些结构和分类学可以帮助远程教育工作者更好的理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和选择发送媒体。
1989年,丹麦学者尼珀在他的论文“第三代远程学习和计算机会议”中又一次发展了三代远程教育的概念。他指出,第一、二和第三代远程学习是指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它们与通信技术开发和传播的历史发展相连接。第一代远程学习即函授教学,其主要媒体是书写和印刷材料;第二代远程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种媒体教学,它将印刷媒体的应用和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及部分利用计算机结合起来;第三代远程学习引进电子通信技术,使远程学习成为一种社会交流过程。从通信技术的观点看,第一、第二代远程教育属于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通信和有限的双向通信,第三代远程教育则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双向通信。
贝茨1997年在“第三代远程教育和技术的挑战”中发展了尼珀的概念。他着重指出,第三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与前两代在成本结构上的经济学差异,及其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意义。
五、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和三大学派的理论
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和三大学派的理论是关于远程教育的一种分类学理论,也是关于世界远程高等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一种新的分类体系,即在国家层次上,将世界远程高等教育抽象概括为三种实践模式;而在学术思想倾向上,将远程教育理论抽象概括为三大学派,并进而揭示远程教育三种实践模式和三大理论学派的关系。这一理论是丁兴富在其博士论文《中澳远程高等教育系统的比较研究》(1997)中首次提出并在此后继续发展的。
1、世界远程高等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一种新的分类体系 在进行了多年各国远程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后,丁兴富首次提出世界开放和远程高等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一种新的分类体系和以下三个论题:
在国家层次上,世界远程高等教育存在三种实践模式和三大理论学派。国际远程教育界明显存在着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
近十年来,国际上存在明显的挑战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的趋向。
2、远程高等教育的三种实践模式
远程高等教育的三种实践模式是在国家层次上的一种新的分类体系。1)英国等国的开放大学模式(简称单一院校模式)传统高等学校主要进行校园面授教育,成人业余高等教育则主要由国家专门建立的远程教学大学(通常取名开放大学)来开展。
这类单一模式的远程教学大学大多开展大规模的开放与远程高等教育。单一模式的开放大学大多应用多种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来进行远程教学。单一院校模式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系统中,远程学生通常是以家庭为学习基地进行个别化学习的。
2)美、俄和澳大利亚的双重院校模式(简称双重院校模式)这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这类国家,一般没有专门建立的开放大学或远程教学大学(即使有,也为数不多且不占主导地位)。开放与远程高等教育主要由传统高等学校承担。这类传统院校既进行校园面授教育,又开展开放与远程教育,因而称为双重模式院校。
3)中国、法国和加拿大的多重系统模式(简称多重系统模式)
这类模式是指在同一个国家中,并行存在多种模式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系统,即既有独立设置、专门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又有举办开放与远程教育的传统与院校。我国既有传统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又有国家专门建立的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的远程教育,还有作为国家考试制度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3、远程教育的三大理论学派 远程教育实践模式上的差异反映在理论概括上,就有了不同的理论学派。与三种远程高等教育的实践模式相对应,可以将国际远程教育理论界的学说、观点分析综合锝出远程教育的三大理论学派:革命派、趋同派、谱系学派
1)教育方式或教育形态变革的革命学派(并行学派)。革命学派认为远程教育史教育史的一场革命,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魏德曼、彼得斯、霍姆伯格和基更等。他们认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第一次引起了500年来教育形态的最大变革。
2)教育方式或教育形态一体化的趋同学派(并合学派)趋同学派认为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正在趋同,即由对立走向并合。其代表人有澳大利亚的史密斯、堪倍奥、瑞典的威伦和英国的泰特等。
3)教育方式或教育形态连续递变的谱系学派(折衷学派)该学派认为上述两种学派都属于极端,应当折中,进而提出了各种连续变化的教育家族谱系。其代表人物有穆尔、英国的西沃特、鲁姆勃尔、刘易斯和加拿大的慕格里奇等。
3、远距离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由于以下种种原因:英国开放大学的巨大成功和深远影响,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仿效建立开放大学,这类开放大学或远程教学大学为各国专门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这类大规模开放与远程教育具有较高的投资效益等等,从而使得英国开放大学模式(单一院校模式)成了国际远程教育界的主流模式。与此相应,将开放与远程教育看作是现代教育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的理论成了主流学派,影响着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及其高层教育决策者、各国教育政策和各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应该客观的说,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是战后国际教育革新的一个积极成果,在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70年代末我国建立全国性的广播电视大学时,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代表的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就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在澳大利亚,是否要建立一所面向全国的开放大学的争论一直延续了70至80年代。到80年代末,终于发生了陶金斯革命,在革新澳大利亚整个高等教育体制的同时,将众多传统大学举办的分散的校外教育规范化、集中化,建立了8个远距离教育中心,并与90年代初开始了面向全国的澳大利亚开放学习体制的创新。在英国开放大学的影响和参与下,美国在世纪之交终于也建立了一所美国开放大学。英国开放大学副校长丹尼尔是美国开放大学校董会主席。尽管美国开放大学的规模和影响有限,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主流模式生命力的一种展示。
4、对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的挑战 即使是作为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主要代表的英国开放大学所在的英国,原来的传统校园大学也开始介入开放与远程教育。与此相应的一些与英国开放大学关系紧密的学者(如鲁姆伯尔、贝茨等)也开始挑战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有趣的是,20世纪末的中国也发生了传统高校争相举办现代远程教育的热潮。可以说,90年代中后期,上述从实践到理论挑战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逐渐形成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界的一种新的潮流。换言之,许多国家的传统大学通过发展与开放远程教育而成为双重模式院校,并与独立设置的开放大学和远程教学大学争夺市场;与此相应的,趋同学派正在崛起,大有取代革命学派而成为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界的下一个主流学派的架势。
第二节 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
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揭示在远程教育系统中教和学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即在与传统面授教学的联系和对比中,揭示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的特殊本质和特定规律。
一、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 穆尔是美国宾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教授、美国远程教育杂志主编。他在1989年提出的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获得了远程教育理论界的高度评价。基更认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远程教育理论基础的日臻成熟。
传统教育中,教学过程有三要素:教师、教材和学生。远程教育中,教学过程三要素可以改造为教师、资源和学生。穆尔提出的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指学生和教育资源(课程学习材料)、学科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作用,以及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第一种基本相互作用是学生和教师(或教育院校机构)设计、开发、发送的教育资源(其主体是多种媒体的课程材料)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而后两种基本相互作用则是人际交互作用,可以是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也可以通过其他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双向通信机制来实现;可以是个别化的一对一的人际交流,也可以是基于集体的交互作用。
二、远程教学两大功能要素的理论
1、霍姆伯格关于课程设计开发以及学习支助服务的论述
比较系统的提出远程教学具有两大功能的思想首先应归功于瑞典学者霍姆伯格。他认为在远程教育系统中,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是通过发送事先准备好的课程材料和为学生提供学习支助服务两种方式进行远程教学的。所以,远程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功能主要有两个:设计、开发和发送多种媒体的课程材料,以及在学生学习时通过各类双向通信机制实现师生交互作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助服务。霍姆伯格认为远程教育是一种师生分离的非连续面授教育,即与面授教与学的连续双向交互活动不同,远程教与学具有非连续通信的特征。其中,事先设计、开发和发送的课程材料代表教学信息的单向的、非同步的传输。
丁兴富将霍姆伯格的思想概括上升为远程教学具有两大功能要素的理论,并一再强调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支助服务这两大功能要素在整个远程教育和远程教与学中的重要地位。
2、凯依和鲁姆伯尔关于远程学习两个运行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 英国学者凯依和鲁姆伯尔在对远程学习系统进行分析时,引进并论述了课程和学生两个运行子系统。他们首先指出,远程教育属于开放的社会系统,其主要的输入是入学的新生,主要的产出是合格的毕业生。在开放系统中承担将新生转化为产出的毕业生的功能的部分是远程教育的运行系统。他们把运行系统划分成课程和学生两个主要的子系统。
三、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学习理论的讨论
国际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文献中普遍达成的一个共识是:远程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是开放学习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的核心内涵,也是远程教育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面可以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院校为中心和以学科为中心等。众所周知,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院校为中心和以学科为中心正是传统校园面授教育的基本特征。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革新的教育形态,具有比传统校园面授教育更大的开放性,其教学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多样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应体现在远程教育的教学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支助服务上。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和教育院校机构转变角色,时刻调查了解学生对象的不同特征,并将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放在首位。教师不应以说教者、学科领域的绝对权威的面目出现,而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学术和心理咨询顾问、指导者、辅导者、帮助者和不倦的服务提供者。学生对课程设置、课程选择和教学内容,对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对可供利用的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考查方式,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都应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四、虚拟教学理论的探索
虚拟教学是对基于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进行的双向交互式教与学的一种概括。它既不同于人际面对面交流的面授教学,也不同于在应用印刷、广播电视和录音录象技术设计制作和发送课程材料的基础上开展的单向、非实时的远程教学。虚拟教学是应用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开展的模拟校园内教学或模拟课堂面授教学。目前主要应用在各类远程教育系统,多个校园的传统教育院校,一个国家的多个院校和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包括产业界)之间,以及跨国的、洲际的和全球的许多院校、机构和公司之间。
虚拟教学的更进一步发展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关。虚拟现实技术使学习者如同身处三维空间的现实世界并能以其感官和组织与之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使学习者得以身临其境的拜访各国图书馆、博物馆及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和模拟历史场景,或者得以前往海底世界、星际外空或地球深处,以及进行航空驾驶、星际飞行或疑难手术等的教育和培训。
第三节 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
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注重对远程教育及其核心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的本质的特殊性及其合理性进行论证,即其中心课题,是论证远程教育形态的本质及其合理性。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主要论述以下主要论题: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形态的特殊性;远程教育这种独特的教育形态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远程教育存在和发展对整个教育和教育学、对人类社会及其进步和演化的意义和价值等。
一、远程教育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的理论
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的理论学说是远程教育理论体系中论述最多、也是对远程教育实践和决策影响最大的。这里我们对三种主要的理论派别进行介绍。第一种是注重和强调远程教育中学生自治的理论,认为理解和实施学生自治、自主学习、自我控制是开展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的灵魂;第二种是注重和强调远程教育中师生以及学生之间开展双向通信的理论,认为以双向通信为核心的对远程学生的学习支助服务在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中具有重大的教育学和社会学意义;第三种则是注重和强调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应当均衡发展的理论,认为学生自治必须经历一系列发展阶段才能达到其终极目标,而正是以双向通信为核心的对学生学习的各类支助服务帮助远程学生培养和发展自主学习、自治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实现上述不断进步和成熟的过程。
1、远程教育学生自治的理论 1)魏德迈的独立学习理论
魏德迈关于远程教育的理论有两个思想渊源,即社会民主理想和自由教育哲学。他的远程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独立学习和学生自治。它用独立学习的概念来描述大学层次的远程教育,其定义如下:
独立学习由各种形式的教学安排组成,其中教师和学生在执行他们的基本任务和职责时相互分离,他们之间的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远程教育的目的是将校园内部的学生从不适当的课堂进度和模式中解放出来,为校外学生提供在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继续学习的机会,并且促使所有学习者发展作为成熟的受教育者应具备的自学能力。
魏德迈指出,克服他所谓的教育的“时空屏障”的唯一途径是将教和学分离。这就要求将教和学设计、规划为一系列分离进行的活动。
2)穆尔的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的理论 穆尔理论是一个二维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穆尔引进的交互距离不仅是一个物理学和地理学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概念。穆尔将交互距离定义为对话和结构这两个变量的函数。变量“对话”描述“教育系统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响应的程度”,变量“结构”描述“教育计划课程设计适应学生个别需要和条件的针对性程度”。就是说,如果一个教育系统具备很好的师生双向交流通信,这个系统的对话变量的值就越大;相反,一个教育系统师生双向交流通信很弱很差,这个系统对话变量的值就越小。另外,一个高度结构化了的教育计划课程设计很难适应不同学生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和条件。穆尔理论的第二个维度“学生自治”的核心规定如下:一个高度自治的教育计划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一个较少自治的教育计划课程设计则是以教师为中心和教师严格控制教学过程的。
2、远程教育双向交流通信的理论
1)霍姆伯格的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的理论 霍姆伯格坚持说,建立师生间的人际交流关系是增强学习动机从而是实施远程学习的先决条件。在远程教育中,师生交流是通过非连续通信手段实现的:在远程学生和学习支助组织(教材作者,辅导教师和咨询人员)间存在经常的相互作用(教学会谈),有通过学生与事先设计好的课程材料相互作用进行的模拟会谈,还有通过学生与辅导教师和咨询人员利用函件和电话进行的真正的教学会谈。
2)西沃特的对远程学生的持续关心的理论
西沃特提出的理论要求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对学生有更多的持续关心,提供更好的学习支助服务和其他各类服务。西沃特认为,如果没有这种持续的关心和支助服务,远程学习系统的学生会遇到种种困难而引发问题,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并导致学生流失。由于远程教育系统的学生不均衡程度大于传统教育系统,更需要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关心学生。远程学习的学生不是天生就会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治能力、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能力和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都需要在院校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学生自治是对学生持续关心和支助服务的结果。即使对同一个学生,也要随着学习进程而有所变化,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远程教育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相互均衡的理论 1)丹尼尔的独立学习和相互作用均衡结合的理论
丹尼尔自70年代末起提出并发展了独立学习和相互作用均衡发展的理论。他评论了远程教育的有关文献,重点考察了远程学习系统中那些使学生得以和其他人员发生接触和交流的活动,强调系统设计要使学生尽量丛这些活动中取得尽可能多的益处。他指出,教育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远程教育尤其要提供高质量的学生、教材、辅导教师和学习伙伴的相互作用。同时,高等和成人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成为更有效的独立学习者。丹尼尔所说的独立学习者,不仅指独自一个人学习,而且强调学生要有更高的自学和自治能力,并在必要时有能力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2)史密斯相互依存的远程学习理论 3)伽利森的通信和学生控制的理论 4)范笛和克拉克的三维远程教学的理论
二、远程教育与教学重组的理论
远程教育教与学重组的理论是对远程教育本质进行的一种哲学论证。这一理论来自对远程教育许多学说的深思熟虑和综合加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论抽象。这一理论对教育的核心——远程教与学的本质、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以及远程教育的特质作出了自己的哲学诠释。
1、基更的教和学再度综合的理论。基更论证说,远程教育是以学的行为和教的行为在时空上分离为特征的,因此,远程教育理论应对教—学行为的重新综合进行论证。他认为,对远程学生来说,教—学的重新整合必须通过人际交流来实现。基更指出,人际交流不只限于面授辅导,电话辅导和其他双向通信技术都能提供人际交流。基更还认为,印刷教学材料也可以设计包含许多人际交流的特征。
2、亨利和凯依的教学功能重组的理论
亨利和凯依在分析远程教育时指出,为了克服时空间隔和学生的孤立状态,有必要实现教育实践和方法的重大变革。这些变革给教育系统带来了完全的功能变换,它将学习材料的设计、制作和发送变成中心。学生变成了利用学习材料和其他学习支助服务的自学者。这样的一种教育结构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来控制教学过程、学生主要从教师面授中学习的模式。亨利和凯依指出:“在远程教育中教和学分解为在不同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分离的行为”。他们说,对远程教育的挑战就是重新产生教—学过程。
三、远程教育的理论、学说和学派
远程教育的各种理论不是相互孤立且分离的,它们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它们为形成统一的远程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一)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论述了远程教育与其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环境的广泛联系和相互作用。
远程教育的发展动力基础理论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学科视野中,揭示了远程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动力、科技物质基础、政治决策动机、教育思想基础和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等。
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则相对集中的、深刻的揭示了远程教育的发生与发展的种种内在关系,以及在现代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信息化社会中远程教育形态的特征和属性;同时,揭示了应用工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构建远程教育理论体系和远程教学实践的意义和局限。
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的理论则对远程教育与其技术基础的紧密关系做了深刻的揭示,探讨了两者发展的历史阶段,分析对比了三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的联系和差异、各自的特征,重点讨论了第三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和前景趋势。
以上三种理论分别试图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全方位视野集中于现代工业化社会形态、再到聚焦于现代信息和学习社会及响应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阐明远程教育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和三大学派的理论则是对各国远程教育实践形态和理论学派的一种高度抽象的概括。它是在对国际远程教育的实践形态和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揭示了世界远程教育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主流模式和主流学派的形成,历史功绩及其相关争论,并力图构建国际远程教育的历史演变轨迹和发展趋势的整体理念。此外,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均与对远程教育的教与学这一核心的本质和特性的阐发紧密相关,从而与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和微观理论沟通。
二)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实质上是各种学派的远程教育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远程教与学的三种相互作用的理论更多的注重于探讨远程教与学中基本相互作用的本质特征及其地位和功能,成为远程教育微观理论论证和发展的基础。
远程教学的两大功能要素的理论则侧重对远程教育中教师承担的课程材料的设计、开发和发送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支助服务两大功能的论述,这是远程教育微观理论、主要是远程教学的主体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学习理论则重点在论证远程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和探讨学生如何应用远程教育院校及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环境进行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和集体协作学习),它构成了远程教育微观理论,是远程学习理论的核心。
这三种理论是相互关联的、统一的和互补的。远程教育微观理论的阐发为哲学理论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三)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可以抽象为远程教育的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的理论和远程教育教与学重组的理论两组。
远程教育的学生自治和双向通信理论中,有侧重论述学生自治的学派、也有注重探讨双向通信的学派,还有强调两者均衡结合的学派。
第三篇: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对学习的定义作出的理解:
一、说明学习是否一人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变量;
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三、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上述分析可知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选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习内容可分为: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依次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3)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3.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是联结理论的主要代表;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作用论可以解释应答行为的产生,而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可以解释操作行为的产生。经典性条件作用由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经过实验研究而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
4.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的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完形—顿悟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的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3)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范围之内的;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早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第四篇:活动策划基本理论
一、大型活动的定义和特点
如何界定大型活动?哪些单位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大型活动?大型活动策划有什么技巧?策划的程序、方法是怎样的?这样有利于我们把大型活动组织得更加完善。
(一)大型活动的定义
大型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众多人参与的社会协调活动。这一定义要把握三个重要概念:
第一,大型活动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大型活动往往耗费很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如一个产品要进入一个中心城市,恐怕要花数百万元的传播费用。我们最近在沈阳为省地一个公司做上市公关,费用开支达数百万元。这样大的花费,为什么还要组织这样的大型活动呢?当然是为了企业的传播需要,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去购买他的股票,这是大型活动的目标。没有目的而耗费资金做活动是不可能的,目的不鲜明也是不值得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厂家,看到人家公司庆典活动,他也要做庆典活动,而且要求活动更热闹,规模更大、规格更高,但不知为什么,在活动中要传播什么信息也不清楚,显然没有目的性。
第二,要有计划性。凡事都应有计划,大型活动更不例外,而且更要求有周密的计划。第三,众多人参与是大型活动重要的概念。既然是大型活动,就应该有众多的人参与,但并不是参与人数多就是大型活动。一个单位有一万个职工,要开一个全体大会,也是众多人参与,你能说这是大型活动吗?大型活动和小型活动的根本区别不仅在于参与人的数量,而是在于活动的社会化程度,以及活动的影响。
(二)大型活动的特点
1.鲜明的目的性
不是一般的目的,而应该是围绕整个组织机构的组织形象策略和近期公关目标而确立的目的。我们在一些院校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喜欢问:假如一个机构的公关目标跟社会需求发生矛盾时,你作为该机构的公关顾问,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其实这样的问题非常简单,一个组织的形象只有永远与社会协调同步,才有可能在社会环境中树立起它的良好组织形象,如果靠欺骗的手法,即使一时占领了销售市场,或者说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但最终还是要退出这个市场的。
国内过去有这样一个案例:商场为了促销,组织工作人员提着商品,在商场里走来走去,这绝对不符合我们公关的职业道德,这是一种欺骗行为,对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绝没有好处。因此,活动的目的性应该站在社会综合的立场上,并不仅仅是站在我们某一个企业的立场上。
2.社会传播性
公关的大型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传播媒体,其作用像一个大众传播媒介,只不过这个传播媒介在大型活动没有组织之前是不发生传播作用的,一旦这个活动开展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活动本身吸引了公众与媒介的参与,因此,大型活动的信息是通过媒介或者是通过公众传播的,这是我们在策划大型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严密的操作性
在组织大型活动的过程中,给我们成功与失败的机会只有一次。因为大型活动不同拍电影、电视,拍电影、电视能拍三、四组镜头,最后再重新编辑,但是策划大型活动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一旦出现失误就无法弥补了。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教训。香港回归以前,我们在广州做过一个穗、港、澳青年大联欢活动,按原策划准备在开幕式上进行三地青年代表交换三地旗帜的仪式,以示交往的开始,这个信息也早已在媒体上发布,结果到开会时,工作人员把交换的旗帜忘记带到会场,再回去取为时已晚,会议只好临时取消了这个仪式。那时候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问题一发生就受到媒介的关注,尤其是香港媒介,他们关心是不是政策发生了变化?由于工作人员的一时疏忽造成了失误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在一些个案中,因为举办大型活动而导致酿成伤亡事故是不少的,丹麦曾举办了一个音乐会,就变成了一个多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惨案。成都因为施放广告气球,使一架本应在成都降落的飞机在其他城市迫降。报纸上也经常有这方面的报道:某某活动由于管理不善发生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这个活动的策划人员、组织人员或领导者因此被撤职或判刑。所以,大型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的周密性,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4.高投资性
一个大型活动往往要投入的资金和费用都是比较大的,绝对不可能用很少的资金做出很大的活动。我们可以提倡一个铜板掰成两个甚至是多个来花的精神,但高投资是最基本的特点。如果不是特别的需要,一般不要动辄使用大型活动的手段。
二、大型活动的策划和注意事项
(一)大型活动策划
从程序上说,大型活动策划和实施,要完全按照公关四步工作法的要求执行:
第一,立项,就是要把活动作为一个项目确定下来,这个活动要不要做?为什么做?这些问题一定要很清晰。
第二,进行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做调查,大家很清楚,不详细阐述,但大型活动策划调查有其特殊性,例如国家关于大型活动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公众关注的热点、历史上同类个案的资讯、场地状况和时间的选择性,这些都是调查的内容。
可行性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步骤。研究范围包括大型活动的社会适应性,包括社会环境和目标公众的适应性。财力适应性、效益的可行性。从效益的角度考虑,做这样的活动是否有利于我们宣传方面节省费用?如果我投放媒介做广告,比做大型活动更有效,大型活动就不一定做了。还有社会物质水平的适应性,大型活动需要动用许多社会物质,许多创意也需要物质的支持,因而需要策划人员把握现代科研成果。最后一个是应急能力的适应研究性,需要那些应变措施?如户外活动要考虑天气的情况,野外活动考虑更多的是安全设施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范畴。
第三,提炼主题,进行创意。除了个人创意外,我们要特别强调群体创意的概念。我们不赞成策划大师的提法,当今的时代已经不像三国演义时代要有一个诸葛孔明,靠一个人拈指算出什么妙计来,而是靠不同学科的组合群体策划。所以中山大学请我给他们学生讲策划的时候,他们原来做案例作业是要求每个学生一人做一个整体的案例策划书,我说能不能改一改,变成以一个小组的方式进行策划?他们改了三年,效果很好。这不是泯灭个人的创意,集体创意的过程也始终贯穿着个人的创意过程,作为现代策划,需要的是多个学科的综合和集体的智慧,而不是某个大师的杰作。
第四,方案论证。方案不仅要有论证,而且要有科学的论证,方案论证通常使用定位式优选法,轮转式优选法和优点移植法。
(二)操作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实施操作设计
工作经验和研究的结果表明看,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实施方案的操作设计。我们看到一些单位组织的活动,甚至是专业机构承接的活动,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创意很好,但是由于缺乏操作设计,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违背了原创精神或者没有达到原创水平。所以,在原则方案确定以后,还要进一步进行操作设计,操作设计必须包括比较准确的财务预算,因为很多单位做活动,预算做100万,最后花了160万,从现代管理考核这个活动,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2.办理审批手续
有人觉得办审批很繁琐,怕麻烦。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希望得到有关单位的审批。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案例,广州某单位曾做过一个敬老活动,本来是很好的事情,找了很多赞
助单位,包括一个烟花厂赞助了烟花。当时虽然广州还没有规定在城市放烟花要经过审批,但在公众场所进行活动必须经过审批。这个单位是一个局级单位,他们认为有权在自己的场地上做敬老活动,就没有向有关单位报批。活动办得很热闹,有文艺节目演出,有很多赞助单位给老人送礼品,最后放烟花,但烟花一放,遭到了公安机关的追究,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办审批手续,也缺乏民航管理规范知识,在飞机航线上的放烟花,无论如何都是违法的。
3.实施操作程序的管理
程序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意识,只有程序化实施,才能有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因而实施设计,重要的是设计出操作的规范程序。
4.方案培训
在大型活动里,假如参与的工作人员不了解全局的策划意图,他们就不能为大型活动策略实施提供建设性的劳动,因而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方案培训,只有知情才能出力。
5.设计评估标准
一个大型活动的评估应该有一个准确的评估标准。现在很多方案做好以后,往往忽略做评估标准方案,包括我们的客户很少要求我们做评估方案,更不愿意付出费用,让专业公司给他做评估报告。我觉得评估标准,应该在我们策划的时候把它设计出来,这样可以让客户在完成这个方案以后,根据设定的标准作出科学评估。
(三)策划的技巧
策划的技巧很多,今天只讨论两种方法。
一是创造活动的“眼”,“眼”的概念是从文章的文眼、歌曲的歌眼中引申出来的。我们上中学时读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他用白描的手法写出父亲买橘子的一段,是最具传神的地方,这就是文眼。我们唱歌的朋友知道,有很多歌你可能不会全部唱出,但是你一听就能记下一两句,你记下的就是最精彩之处,说明了这是最具有传播性的地方,这就是歌眼所在。大型活动策划同样需要创造这样一个非常精彩的地方,要有高潮,要把这个环节设计得更有传播性,这是大型活动创意的核心和关键。
二是应该有一个比较能够表达我们主题的氛围设计,今天大家在大会会场看到大会主题形象宣传板,很清晰,而且它有中英文,这些宣传板带出这次大会主题氛围,也带出了国际公共关系交流的概念,这是很用心思的策划。我们应该重视通过场地的设计,气氛的设计,把活动的主题氛围带出来,这点往往有很多人不太重视,他们只考虑某一个活动环节上的创意,而忽略了场地上的创意。
在大型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技巧可以利用,只要我们不断总结提高,就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
第五篇:远程教育学习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远程教育学习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学校于近期举行了远程教育学习活动。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我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现把这一段时间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现代远程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还应是教师的事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摆正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形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改变了传统的援业、解惑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二、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新的认识.。通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我虽然教过不同的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以后执教的过程中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去研究习题,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三.通过远教的培训使自己重新认识到教学重视交流与沟通,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多方交流,互通有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远程网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网上交流的方式,除了自学之外,尽可以与同学、教师的沟通,探讨与学习生活有关的各种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当你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应正确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尽可能获得家人、朋友和教师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多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互相鼓舞学习信心,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消除不良心理影响,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
远程教育系统创造了个性化学习的环境,这需要高度的学习自觉性、持续的学习动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不能把学习封闭化,应提倡寻求合作、协同学习,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组成学习小组,在各自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获取教学信息之后,相互交换学习心得、体会,互相提问、评价,交流知识,并与所学的东西相联系,便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每一门课都有至少一名课程教师,他(她)是这方面知识的专家,完全有能力帮助你理解教材内容,指导、协助你完成学业。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利用电子邮件、BBS留言板、网上答疑等方式,寻求老师的指导解答、和同学共同讨论。只有把新的信息、新的观点和概念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联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更新的认识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远程教育不是敷衍、搪塞他人的被动学习。要求学习者有自我负责精神,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实际能力。最关键的是学习者要学会怎样积极学习,并能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喜欢学习并希望能多学些;要发展为自己提供反馈的技能:知道哪些方面已学好,哪些方面学得不太好,并懂得需要做些什么,以便改进学习;自我评价就是远程教育中自我负责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自我诊断、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改进学习的功能。任何人都有着自我肯定、积极上进的一面。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被肯定、被鼓励、被包容的渴望。“教师的一天,学生的一生”这句话道出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巨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教育的机会,发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让学生领悟教师言行中传递的真诚情感,并将教师的理解、期待、鼓励内化为努力学习的内驱力。在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前提下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呵护学生学习兴趣的萌芽,使课程和教学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迈向成功的过程。学后我要以全新的观念做好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运用和管理。
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各类丰富的专题讲座等,使本来枯燥的学习、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拓展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而实时视频教学更是使远在千里的同学都能感受到课堂上课的氛围。通过网络,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可轻松地学习,参与网络评论给我们增添了许多乐趣,上面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同学和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讨论。
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学习,虽然很紧张,但我们觉得很充实,我要把我所学到的带到我的课堂,尤其对课堂导人这一方面加强努力,把学到的传给我们的老师们和学生们,也要使我的课堂更加有效、有质量。让师生在同一片蓝天共享优质资源,为素质教育的提高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不断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不断摆脱原有的依赖性被动性,使学习者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着眼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但是,还要对收看音像课和上网查询等助学服务使用给予具体的指导.通过远程教育的培训更是让我们如沐春风,如雷贯耳,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一种带着现代技术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信念,它会永远指引着我们去探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