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_教学方法运用技能(精萃)

时间:2019-05-13 18:1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笔记_教学方法运用技能(精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笔记_教学方法运用技能(精萃)》。

第一篇:读书笔记_教学方法运用技能(精萃)

教学方法运用技能。

什么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员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一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2)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员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3)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是传授——接受模式和问题——发现模式。

根据教学方法的形态分类。

这是我国教学论中常用的一种分类,它以学员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作为分类标准。①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②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③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

④情境陶冶的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学家拉斯卡认为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教学方法。

(1)呈现方法。把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员,为其提供学习刺激。呈现方法具体包括:向学员讲授、谈话、演示图片、让学员阅读、示范和观察。学习刺激被学员接受后,学习就会发生,不要求学员作出任何特别的努力。教师的作用是正确选择合适的学习刺激,并以适当的次序呈现给学员,学员在其中是比较被动的。

(2)实践方法。不是将知识信息直接传递给学员,而是以提问的方式提供学习刺激,提供可以模仿的模式并通过特定的活动来进行教学。通常由教师提出活动的目的,组织学员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信息反馈。实践方法包括指导学员学习某个确定的课题,给学员布置作业,让学习准备考试,要求学员模仿某特定的模式,进行活动训练,让学员朗诵等等。

(3)发现方法。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给学员提供活动的情境,让学员在这个情境中发现预期的学习结果。在提问学员时运用苏格拉底法,组织学员参加有助于引导新的学习发现的讨论会,要求学员设计实验,引起学员进入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发现。

(4)强化方法。这种学习刺激是在学员作出预期反应之后,对学员的反应进行赞许、奖励的强化。

编制程度学习的流程的几个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员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员产生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

2.小步子原则。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

3.即时反馈原则。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员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一个学员对第一步(学习的前一个问题)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回答),便可立即呈示第二步(第二个问题),这种呈示本身便是一种反馈:告诉学员,你已经掌握了第一步,可以展开第二步的学习了。

4.自定步调原则。程序教学允许学习者按各人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程序教学法相对显得比较“合理”,每个学员可以按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由于有自己的思考时机,学习较容易成功。

教学的模式。

1.直线式程序。这是斯金纳首创的一种教学程序,是经典的程序教学模式。在这一流程里,教师把材料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一步一个项目,内容很少。系列的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2.衍枝式程序。这一模式同样把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但每一步比直线式程序的步子要大,每个项目的内容也较多。学员掌握一个逻辑单元之后,要进行测验。测验用多重选择反应进行,根据测验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学习。这种程序有助于消除不同能力的学员之间的学习差异。

3.综合式程序。它是直线式和衍枝式程序原则的结合。这一模式遵循的始终是一个主序列,它与直线式不同的是,只有一个支序列来补充主序列;它与衍枝式不同的是,学员通过支序列的学习不再回到原点,而是可以前进到主序列的下一个问题上,这样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新教学原则”。

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把教学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同时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高难度的含义之一是教学内容必须更新,用现代科技的初步知识取代“原始”教材,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和利用他们的认知可能性。赞科夫认为“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高难度的另一含义是要学员通过努

力克服障碍,把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促进一般发展。

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赞科夫说:“传统教育学为追求所谓知识的‘牢固掌握’,就让学员反复地咀嚼他们已知的东西,这种做法导致了学员不动脑筋,精神消沉,这就阻碍了学员的发展。”他主张要“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性”。他据此提出这条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丰富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广泛的体系”。

三、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传统教学论把直观性原则提到首要的地位,并据此提出教学要“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则。赞科夫强调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赞科夫认为在学员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经验与理论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

四、使学员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这个原则与传统教学论的自觉性原则有些相似,但两者的着眼点有实质的区别。自觉性原则强调使学员理解教材,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它要求学员注意的对象是知识、技能和技巧,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而赞科夫的这条原则要求学员注意的对象则是学习过程本身,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会学员怎样学习。

五、使全班学员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对“后进生”更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并提出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他指出学员的上中下三等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是否采取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方法。这是对传统教学论的“积极性原则”的重大发展。

课的结构。

教师除了拟订课题计划外,还要做课的结构提要。每一门学科的课的结构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根据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各门学科的课的结构中又有共同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些共同的组成部分是:(1)向学员提出学习和认识任务,即激起学员对独立的和集体的学习和认识活动、对获得知识的兴趣和动机。这一组成部分通常都安排在课开始的时候。

(2)组织和控制使学员掌握教材、发展他们的能力和形成技能的过程。

这一部分是课的结构中基本的核心部分,由于组成它的实质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在不同的课上的多方案性。

(3)教师和学员个别的或集体的实质性评价活动。评价在课的结构中并不是孤立于学员的学习和认识活动之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伴随着学员完成学习和认识任务的过程同时进行的活动。

(4)根据提出的学习和认识任务,对课进行总结,学员提出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技巧的任务。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员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员理解教材,并使学员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员的情感。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

(一)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二)认识的直观原理。

(三)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四)诱发和利用无意识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

(五)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惰感活动)统一的过程。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六种:

1.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员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员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员眼前。

2.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

3.图画再现情境。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4.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5.表演体会情境。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

6.语言描述情境。以上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员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员的感官。学员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陶冶功能和暗示(或启迪)功能。

1.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2.情境教学可以为学员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员的适应能力。众所周知,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员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愉悦轻松体验性原则。该原则根据认知活动带有体验性和人的行为效率与心理激奋水平有关而提出。该原则要求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气氛中引导学员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这一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重要,目的在于使学员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强迫或负担。

3.师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性原则。该原则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学员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的基本保证。只有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师对学员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前文所述的两条信息回路才有畅通的可能。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员积极、主动和快乐的基础上。

“三主”导读法。

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

学员为主体,就是确认学员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员,让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自致其知,从而根本改变教学中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庖的教法。

教师为主导,就是在确认学员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导,指引导、指导、辅导、因势利导;也就是根据学员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员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训练为主线,这是教学过程中确认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后的必然归宿。把训练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学员的知识在训练中获得,能力在训练中培养,智力在训练中发展;“主体”和“主导”的关系,也只有在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训练过程中才能得到和谐的、辩证的统一。

第二篇:读书笔记_教学论(精萃)

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教学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精深的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1.精深的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术业有专攻”是做一个教师的基本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学校里教的是科学基础学科,他应当能够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教师应该深入钻研自己所教学科,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应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以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一个教师如果经常在教学中显露出对所教学科专业知识的无知和浅薄,甚至出现常识性的错误,那么他就已经失去了做教师的基本资格。实践证明,学生或许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教学技巧的缺乏,但却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其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以保持所教学科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

2.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当以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为中心,对相关学科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和熟悉,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修养。教师的博学,是建立教师威信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学生往往把教师当作“无所不懂”的知识的化身。同时,处于信息开放环境中的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常会给教师提出超越专业范围的问题,教师面临这些问题,没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修养是不行的。教师具备了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师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修养,离不开他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和坚持不懈地日积月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诲人不倦”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学而不厌”地吸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

3.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掌握教学教育的规律与技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的教学不过是雕虫小技。只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把学与教的规律搞清楚了,人人都可以有上百种方法把学生教好。”“教书育人涉及一系列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理论方面的问题,越思考越觉得自己所面对的未知领域极其广阔、新奇,这更激励我潜心于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中探求教书育人的真知。”

教师的教学能力。

1.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并不是简单重现教学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常常要根据所了解的学生学习实际而对教学内容作教学法的加工处理,以使教学内容更便于教师驾驭和运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表现为精心而巧妙地处理好教学中的矛盾关系:(1)取与舍。(2)主与次。(3)详与略。(4)简与繁。(5)小与大。(6)含与露。

2.多讯道教学表达能力。

(1)音声讯道。主要指口头语言及副语言表达。口头语言是最基本的教学表达手段,要求准确、精炼、生动有趣、纯洁文雅、启发思维等。而副语言一是指语言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二是指笑声、叹息等无固定语义的发声。(2)形符讯道。主要指配合教学语言表达的板书、板画、模型、标本、挂图、表格等。(3)动姿讯道。主要指由人体本身的动作和姿态来传播教学信息,如眼神、表情、手势、摇头、耸肩、站姿、步态等,可称之为“人体语言”。(4)时空讯道。教学表达的空间因素如师生在交往时的人间距离及占用空间位置等,也可以丰富传递的信息,沟通师生间的联系,缩短心与心的距离。(5)综合讯道。主要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像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教学电影等。

3.组织管理能力。

(1)制订目标和计划的能力。(2)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3)对各种教育影响的协调能力。(4)组织与管理班集体的能力。

4.自我调控能力。教师自我调控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根据客观需要调控自身主体结构的能力。如教学和教育中根据社会的需要、科技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控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的能力。

5.教学实验、研究能力。实践证明,通过进行一定的教学实验和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的水平。许多优秀教师都是一边教学、一边实验、一边研究、一边著述,逐渐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教师要充分利用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对教材和学生有深入了解,有着丰厚的教学经历和经验的优势,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借助教学理论的指导开展各种各样的课题实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6.教学直觉、想象能力。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要成功地驾驭教学过程,还要求教师具备教学直觉、想象能力。实践表明,教学最佳时机的内发、外现和准确把握,都与教师的教学敏感和教学直觉有着微妙的契机和直接的联系。这里所谓教学直觉,是指教师直接观照教学时机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双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教学双边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二者的交互影响和辩证统一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教与学的逻辑关系。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

4.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能否共同组成优化结构,并作为一个和谐的系统发挥其整体最佳功能,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学的最终效果。这是教学过程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

1.教学要素的和谐优化。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和影响要素,对教学效果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各种要素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力,是其他要素所不能取代的;并且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改善,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十分微妙的影响;而所有要素及其相互联系所共同形成的系统整体,则会产生一种更大的“合力”作用,制约着教学效果所能达到的最大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改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整体合力的产生,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2.教学结构的和谐优化。组成教学结构的各个部分,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等,都应注意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地安排其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顺序以及时间分配,使之成为一个和谐完整的结构体系,做到合理操作、协调配合、有效控制、相互促进,则教学必然会出现整体优化的效应,即出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现象。这决不是像有些教师那样,只局限于在某个或某几个孤立部分上下功夫,而不注意将教学结构和谐优化所能达到的效果。

3.教学环节的和谐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诸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批改、课外辅导以及考核评定等,都是以各自的质量和效率保证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计划、增强联系、环环紧扣,不仅使每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保障,而且使整个教学的流程顺利进行,使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保障。上课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固然应该重点对待,但其他环节也不应忽视,否则可能会造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致使整个教学质量和效率降低的后果。

4.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都做到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才能真正把一堂课“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教学的节奏就应巧妙安排、衔接有序,表现出快慢得宜、动静相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穿插得体等特点,整个教学活动严密合理、融洽统一。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程度,体现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具有整体和谐节奏的教学,可给学生美妙的艺术享受,使之在身心愉悦中接受到深刻的教育。

教学原则体系

一、民主合作原则。

民主合作原则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民主精神,创建平等协同的师生关系与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以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一)创建和谐融洽的氛围,大力倡导民主教学。

(二)在平等协同的师生关系下,广泛开展教学合作。

二、系统有序原则。

系统有序原则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是由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有序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一)坚持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系统地教学。

(二)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组织教学。

(三)指导学生系统循序地学习。

三、联系实际原则。

又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它要求教学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传授和学习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一)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

(二)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四、灵活施教原则。

灵活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情境、教学条件的不同机智灵活地进行教学,以取得好的效果。它是由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过程的辩证发展特点决定的。在教学中贯彻灵活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二)把握契机,适时而教。

(三)测析动态,因势随教。

五、质效统一原则。

质效统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明确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将教学的高质量与高效率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亟须确立的观念并在实践中贯彻的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质效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一)确保教学质量。

(二)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追求教学的质效统一。

六、审美愉悦原则。在教学中贯彻审美愉悦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一)教学中渗透审美的因素。

(二)关心学生的情感生活。

(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七、“教”“学”转化原则。“教”“学”转化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成功地完成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在教学中贯彻“教”“学”转化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一)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二)由“教”向“学”转化要有计划、按步骤实现。

八、综合创新原则。

综合创新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手段,使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克服各自的局限性;同时致力于探索和创造取得教学成功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开辟教学的“新疆域”,形成新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综合创新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一)综合利用、协调互补。

(二)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实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主要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讲授安排要合乎规律,循序渐进、条理分明、重点讲授法思想观点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它是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的总称。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作充分的准备,对谈话的内容、提问的对象等作周密的安排;所提问题应紧扣教材,难易适当,立意明确,求答范围清晰;讲求提问的方式与的教学方法。技巧;谈话后教师要及时小结;谈话法要与讲述、讲解法互为补充。

讨论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在讨论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讨论课题或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在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

演示法的基本含义是指教师展示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或进行示范实验,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对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远择演示教具,做好演示准备; 演示时要使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活动,并尽可能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表象;同时要配合讲解,引导学生全神贯注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 演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及时地根据观察结果作出结论。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通过观察研究获取直接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教师要编制好实验计划,做好分组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开始时,教师应对学生说明实验的目的、进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教会学生正确地进行观察、测试和做记录;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确保实验程序科学、操作规范;实验结束后进行必要的总结。

参观法参观法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组织和带领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参观前,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重点和地点,并做好充分准备;参观时,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组织并指导学生参观;参观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练习法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练习法的主要步骤是: 首先由教师提出练习置和指导,通过课堂及课外作的任务,说明练习的要求和方法,并作必要练习法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然后,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最后,教师在检查学生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小结,指出优缺点,并纠正错误,提出改进要求。

实习法又称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工作,在具体教师要充分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包括制定好实习作业的计划,选好地点,准备好仪器设备等;在实习进行中,要加强指导,帮助有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困难的学生;实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并为每个学生写出公正、客观的评语。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防止读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的指导法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又称阅读指导法。用多种方式如课堂讲读、朗读、组织读书报告会、讨论会、讲演会等指导学生阅读,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读书的习惯。

发表教学法是由学生自由表达情感,以发展创造能力。故发表教学法亦称为创造的教发表的方法: ①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说话、讲演、作文等;②手工艺表达情意,如绘画、剪贴、工艺制作等;教学法学或创造的发表。发表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而③用戏剧、音乐来表达情意,如歌唱、演奏、演戏等。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发表的机会,指且训练手脑并用。导学生发表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缺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欣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激发学生较强烈的情感反应,使学生把欣赏教学法点出发,指导学生去认真体验和品味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并在体验和品味中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知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欣赏和鉴别能力,教给学生进行鉴赏的基本技能; 将细致的情感体验和缜密的思维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为达到学习目的服识。务。

挫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恰当地把握时机,下列五种情况可尝试故错教学法: ①学生情绪低落、兴趣不浓的时候;②学生注意力不故错教学法有意识地利用错例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然后教师点拨,纠正错误,明确正确的集中的时候;③需比较分辨的时候;④学生需要教师解疑的时候; ⑤教师需要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的时候。

尝试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课本,然后尝试做练习,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的方尝试教学法可分五步进行:①出示尝试题,即提出问题;②自学课本;③尝试练习;④学生讨论;⑤教师讲解。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法要求具有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上的实用性和方法上的启发性。教师通过多情境教学法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或情景,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的种途径创设情境; 把学生带入兴趣盎然的教学情境中,使其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根据需要,教师作精巧的点拨、讲解;及时总结转化、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完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教师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以便学生能够拥有合适的知识基础去填补内容不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认真把握好所留空白在该知识体系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去填补空白;简单的内容教师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填补,复杂的内容则要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来填补。

纲要信号法,就是一纲要信号图示法的基本做法是: ①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 ②出示大型的“纲要信号”图表,理清逻辑关系,突出重点难点;③让学生将“纲要信号”图表速描在笔记本上,并据此复习和巩固教师讲授的纲要信号图示法辅助工具,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纲要内容;④课后把“纲要信号”图表挂在教室墙上,直到下次新课时再作更换;⑤让学生下课后,把教科书和“纲要信号”对照复习;信号图示法就是借助由教师和专家负责制作的具有科学⑥下次上课时,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信号图表。

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只能产生并成熟于教师广泛而深入的教学艺术实践,离开这个活的源泉,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就只能是一句空谈。什么是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呢?一般说来,它应具备如下条件:

1.认同感。一种教学方法能否被接受者认同,直接影响到其作用能否卓有成效地发挥出来。如果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在理智方面认同,又能使其在情感方面认同,则说明这是一种优化的教学方法。否则,就难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实效。认同感是衡量最优教学方法的首要条件。

2.参与度。主要指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积极性水平,以至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达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因为教学艺术的生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所以,最优化教学方法应有较高的师生参与度,较好地体现出教学的民主性。

3.综合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必须是克服了每种类型方法的局限性,而在其功能、效果、手段等方面呈现出综合化特点的教学方法。因为它综合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长处,所以才能发挥出整体最优的功能。不过,综合化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集优化”;也不是优点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优化组合的新的整体。

4.时效性。指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既要能取得最佳效果,又要能达到最高效率,是高效果与高效率的统一。优质高效、省时低耗应当是现代教学方法追求的根本目标。那种效果虽好,但耗时太多;或效率虽高,但效果不佳的教学方法,不能算是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双效统一是衡量最优教学方法的又一尺度。

5.审美值。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应该符合美的规律和原则,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从而使其本身也成为审美的对象。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即是艺术性的方法,使用最优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一种艺术性的劳动,审美也就成为其不可缺少的因素。具有审美价值的最优教学方法注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教学方法最优化不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象牙之塔”,而是牢固地建立在现实客观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之上的,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下的最优化,我们不能离开现有条件去盲目追求什么所谓的最优化,那是与教学艺术无益的。

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意义。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的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媒体。它的应用,在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体的学习功能。如光学媒体增强了眼的功能,音响媒体增强了口、耳的功能,声像媒体增强了视听觉器官的综合能力,电脑加强了人脑的功能,等等。各类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和特点如下:

(一)扩大教育规模。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信息的增殖率,使凡有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终端的地方都可以成为课堂。一个教师能同时教成千上万的学生,大大节省了师资、校舍和设备,扩大了教学的规模。很显然,这种远距离、大面积的教学对于加速普及教育、发展成人教育特别有意义。

(二)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尽收眼底,生动形象地进入课堂。

(三)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来说,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比原计划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说,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学到比原先更多的知识。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识过程,并刺激大脑两半球协调活动,其效果当然要比只用某种感官或只用大脑某一半球进行学习的效率要高。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理论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理论重点解决的是利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问题,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教学领域所作的理论准备甚少。面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践中的突破所带来的问题,教学理论研究不应无动于衷,现代教学理论应该在指导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有所作为才行。

1.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问题。有人认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必将取代传统教学手段而使教学领域发生根本性的革命。其实,这种观点有它的偏激之处。实践证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滥用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教学理论应该研究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互相补充、融合渗透的关系。

2.教师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将可能代替学校教师进行教学。当然,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做很多技术性的工作,但是却很难从根本上取代教师。“先进技术手段把教师从过去许多的事务性负担中解放出来,教师将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智力水平,向教学艺术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教师在现代化教学手段面前,要完成对自己角色形象的重新塑造。

3.学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问题。在电子计算机等“智能教师”面前,学习者不仅可以从容不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安排学习,把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变成了学习者自定步调的学习模式。对学习者来说,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学习,如何将自己已经习惯于文字学习的思维和学习定势改过来,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新的学习形式等,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4.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影响,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挑战和考验,并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来师生之间存在的“人—人”关系中,现在不得不考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地位。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个“第三者”,究竟会对师生关系带来怎样的实际影响呢?这是人们所关注的又一重要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说,教学中的“人—机”关系不会构成对师生间“人—人”关系的根本威胁。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永远都是需要的,其教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六种功能。

(一)导向功能。教学环境的导向功能,是指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各种环境因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二)凝聚功能。教学环境的凝聚功能,主要指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影响力,将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的少年儿童聚合在一起,使他们对学校环境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陶冶功能。教学环境的陶冶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个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四)激励功能。教学环境的激励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励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机,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

(五)健康功能。教学环境的健康功能,是指教学环境对于师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大影响。

(六)美育功能。教学环境的美育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人脑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信息的吸收,二是信息的储存,三是信息的判断,四是信息的重新排列和组合,这几种功能及有关脑组织的发展十分需要信息的充分输入与刺激。越是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受到合理的锻炼,它们的发展就越快。一般来说,学校教学环境是信息相对集中,知识相对密集的场所。因此,教学环境在利用丰富的信息刺激学生大脑发育,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中,丰富的信息可以得到必要的选择控制,有利于智力发展的信息得以传递,不良的信息刺激可以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即是一个理想的信息刺激环境,它能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丰富良好的刺激,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智力品质的形成。

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学环境是培养人的场所,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性原则主要就是要求教学环境的一切设计、装饰和布置都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向上,必须充分体现各种环境因素的正面教育意义。

2.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学环境的建设和美化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要遵循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学校建筑学、学校卫生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美学、学校德育的基本原理,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控优化,使教学环境真正成为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体。

3.实用性原则。教学环境的设计、建设和优化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本着经济、实用、有效的宗旨进行。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不意味着刻意追求豪华的设施和讲究排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因此,教学环境建设应立足本地本校实际,不能脱离教学实际需要和自身经济能力去追求物质条件的丰裕和环境外表的完美。

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策略

1.整体协调策略。这一策略是指在教学环境的调节控制过程中,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要从整体上对教学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调整,以便把各种环境因素有机地协调为一个整体。构成教学环境的因素颇为复杂,它们既有物质的,又有心理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

2.增强特性策略。这一策略是指在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过程中,环境控制者可以通过增强或突出环境的某些特性,有意形成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来影响教学活动及师生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3.利用优势策略。这一策略是指在教学环境的调控优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有利环境条件,为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实践证明,利用学校已有的有利条件创建良好教学环境,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一般来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环境条件上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4.筛选转释策略。这一策略是指在调节控制教学环境的过程中,要对存在于教学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一定的选择转比处理,实现信息优控,使信息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5.自控自理策略。这一策略是指教育者不仅自己要重视调节控制教学环境,而且要重视学生在调节控制教学环境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控自理环境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学会控制和管理教学环境。

教学设计的依据

1.现代教学理论: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一个基本前提。科学的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方案和措施要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使教学摆脱狭隘的经验主义窠臼,才有条件谈论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问题。

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原理要求研究者在研究事物的过程中,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系统观点出发,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从而取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各因素得到最紧密的、最佳的组合,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根本上讲,教学设计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在于为实现这种需要提供最优的行动方案。因此,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离开了教学的现实需要,也就谈不上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中。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首先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对它们进行认真的分析、分解,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选择设计必要的教学措施和评价手段,使教学设计方案在立足教学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4.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教”,又关心“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的“教”,也存在着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重教轻学,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外,还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加以认真对待。

目标模式

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

3.分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4.列出操作目标。

5.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6.确定教学策略。7.选择教学材料。8.进行形成性评价。9.修正教学。

过程模式

1.确定教学目的和课题,主要是解决在教学中想要完成什么样的问题; 2.列出学生的重要特点,如学生的一般特征、能力、兴趣和需求等; 3.确定学习目标;

4.确定学习目标的主题内容,主要是将学习目标具体化和操作化,如列出所学的事实、概念、原理等;

5.预测学生已有的学习准备状况,如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学习能力等,以便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定步,以及对教学方案的内容作必要修改调整;

6.构思教学活动,选用教学资源,主要是确定完成教学目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最合适;

7.评定学生学习,评价和修正教学方案。

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灵活、实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也就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识别不同类型的知识,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方面。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一般将知识分为以下三类:

(一)根据陈述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可分三种形式:

1.有关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学习要求记住事物的符号和符号代表的个别事物,获得的是一种孤立的信息。例如,外语单词的学习,所掌握的就是这种知识。

2.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如学习“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三角形有三条边”这样的单个命题,所获得的知识即这种知识。

3.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即经过组织的言语信息。如陈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所需要的就是这类知识。

根据陈述性知识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知识的贮存、提取和回忆。

这类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陈述学到的知识,即可检查学生是否形成了这种能力。为此,教师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中,要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这类知识上,注重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语词意义的获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1.找出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的结合点,讲清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吸收、同化新知识。2.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作认真分析,除了解学生的一般学习状况外,还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作深入分析。3.恰当引入教学媒体,如教具、学具的使用,教材呈现手段的变化等。

(二)根据程序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例如,要学生根据给定的半径数计算圆的面积,将一堆混杂的蔬菜水果逐一归类,根据语法修改病句等,学生能正确和顺利地完成这些任务,就是获得了相应的程序性知识。

由上可以看出,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即对事物分类和进行一系列运算、操作。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贮存于头脑中的原理、定律、法则等命题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由静态向动态,由贮存知识向转换信息,由缓慢的再现知识向自动激活转化,从而实现学习的发展,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应确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概念、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这种能力的行为指标,是学生是否能运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则顺利进行运算和操作。为达成这一目标,程序性知识教学要有充分的练习设计。在设计概念练习时,应注意充分应用正反例。呈现正例有助于概括和迁移,但也可能导致泛化。呈现反例有助于辨别,使概念精确。规则的学习掌握也应配一些练习,及时引导学生将新习得的规则应用于问题解决的情境,做到一见到适当的条件,便能立即作出反应。对于系列较长的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还应先考虑练习时间的分散与集中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应该先练习局部技能,然后进行整体练习。总之,教师在进行这类知识的教学设计时,要对讲授与练习的时间作合理规划,使规则、概念的掌握与解决问题技能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策略性知识也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的知识,它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是个体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知识。例如,在陈述性知识具备的条件下,有些学生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显得灵活,适应能力很强,有些学生则显得呆板,应变力差,造成这种学习上的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策略性知识。

一般来说,策略性知识分为两级水平:较低级的为一般学习活动的策略知识,如控制与调节注意的策略、记忆策略和提取策略等;较高级的为创造思维策略知识,这类策略往往因时、因人、因内容而异,是一个推理过程,难以程式化,目前尚没有明确分类。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需要解决三个难题:(1)教材问题。传统的教材没有把认知策略的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教材中缺乏相应的内容。(2)教师问题。策略活动是一种内在思维活动,怎样使这种内隐的活动让学生仿效,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描述内在的思维,使学生可以想象。由于目前许多教师缺乏策略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他们不知道如何向学生去解释策略,因而要搞好策略性知识的设计,教师应加强策略教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训练。(3)学生问题。学生的认知策略制约着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因而注重对学生进行认知策略训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通过提问控制学生的注意,使之逐步由外界控制变成自我控制;教会学生在听课和看书时如何做笔记;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加以组织与意义加工,促进记忆,便于回忆等。

总之,要搞好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有关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加强策略教学的训练,同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策略性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实践表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和讨论法等。就这些方法本身来看,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优越性和适用范围,同时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在实际教学中,不存在万能的或唯一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在某种教学情景下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其他教学情景下则可能效果不好。因此,用好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扬长避短、优化组合,而这一点也正是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所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主要有:

(1)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比如考虑所选的方法是否适宜于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材内容,是否有时间应用等。

(2)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教师的某些特长(如善于绘画、讲故事),教师的某些缺点(如不善于口头表达或书写)。

(4)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如考虑到教学设施、教学媒体的现状等。

课堂教学结构的确定。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也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确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后,如何将这些因素有效地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从教学结构的角度加以设计。因此,确定课堂教学结构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各种教学因素、教学环节进行组装、统整的过程。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一般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选取教学环节。一般的教学环节包括明确教学目标,阅读感知教材,教师讲授、解疑,学生讨论问题、演练、复习,系统小结等,但由于学科性质、教学任务的差异,这些环节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具备的。一堂课究竟应由哪些环节组成,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取。第二步,在选取教学环节后,要具体设计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组织,即将各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组合,安排各环节的先后顺序,使之前后环连,成为一个适于教学的整体结构。

第三步,对各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统调”,使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组织有机协调,协同作用,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全面,以保证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设计的质量。教学实践表明,有无好的课堂管理,关键看有无好的管理设计。课堂管理的第一步是具体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前,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活动的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分配教学时间,分析教学环境条件,预估教学效果等。

(二)教师的领导作风。教师的领导作风对课堂管理的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师的领导作风是民主的、专制的还是自由放任的,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不同的,班级风气也是不同的。

(三)班级规模。班级规模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人数越多,课堂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

(四)定型的期望。所谓定型的期望,一般指人们对某种社会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举止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五)班集体的性质。班集体本身是影响课堂管理的又一重要因素,班集体的性质、特点、风气等直接制约着教师的管理行为。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班风、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教师必须对这些班级特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管理方法和技巧,针对不同的班级实施不同的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管理的核心。实施课堂教学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现场中教学活动本身的速度、节奏、段落衔接及学生注意力等的不断调控,为教学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为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

一、课堂教学节奏的处理。

课堂教学节奏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主要有教学的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和激情度等。通过这些可比成分的有规律的交替和变化,教育者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可以有效组织教学和调控学生注意力。因此,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既是教学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需要。

二、课堂段落的管理。

课堂段落,主要指教师课堂推进中的几个活动阶段,如课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就是两个不同的段落。课堂段落不同于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教学过程的环节是教学过程展开和发展的基本程序,它与学生内在的认识过程相一致,例如,凯洛夫关于教学过程四环节: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观点,就是从人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出发提出的,而课堂段落只是课堂教学外在活动阶段的划分。加强课堂段落的管理,并使之相互有机衔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一堂课的课堂段落大致可分为候课、导入、课中、结束几个部分。

三、学生课堂注意的调控。

学生的课堂注意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一定对象的选择与集中,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事物,也可以是学生自身的内部心理世界。有关研究发现,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信息的一种复杂的选择或过滤过程,学生的课堂注意状态直接影响着课堂活动效率和课堂纪律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学生课堂注意的调控,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率、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治本”方案。

课堂管理技术

课堂管理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除具备正确的管理观念和必要的知识经验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管理技术。

一、课堂观察的技术。

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偶然或有计划地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课堂表现的过程。课堂观察是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

(一)课堂观察的范围与重点。主要包括对学生课堂中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及注意力状况、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察。

1.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2.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3.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重点观察,教师就可以大致对教学的难易程度、教学速度是否适当作出判断,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作到心中有数。据此来调整教学活动,采取管理措施,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课堂观察的技术要求。

1.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2.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3.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不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4.排除各种主观倾向,进行客观观察。实践表明,教师心理活动的某些主观成分有时也会左右他的课堂观察,从而形成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察结果。

二、课堂控制的技术。

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改进课堂活动,因此,掌握一些必要的课堂控制技术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应付课堂偶发事件的技术。

在课堂管理中,偶发事件是最令教师头痛的事。由于它是不期然的突发性事件,而且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所以教师用来估计形势和选择处置办法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这时需要教师尽快作出反应,这既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机智,也需要一点技术。

一般来说,应付偶发事件的办法有三种,即冷处理、温处理和热处理。

所谓冷处理,即教师面对偶发事件处之泰然,见怪不怪,不批评指责,以比较冷静的方式加以处理。常见的冷处理方式有发散、换元和转向三种。发散指教师将全班学生视线的焦点从偶发事件上“发散”开,避免事件继续成为关注的焦点。换元指教师巧妙地将发生的事件转为教育的材料,借助事实启发学生。转向即教师用新颖别致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中心引到教师所安排的方向。

所谓温处理,即教师对于因为自己疏忽、不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例如板书错别字、发音错误等所引起的课堂骚动等,应态度温和地及时承认失误,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活动的程序中。

热处理即教师对一些偶发事件趁热打铁,加以严肃批评教育和果断制止,然后尽快转入正题。这种处理方式主要是针对严重扰乱课堂秩序和屡教不改的违纪行为的。运用这种处理方式应注意:

(1)不要长时间中断教学。

(2)批评应清楚而肯定,不要有粗鲁和威胁性语言,避免出现“顶牛”现象。(3)批评应围绕一个中心,不要多方非难,要特别避免出现“波浪效应”,即不因指责一个学生而波及全班。(4)教师应避免苛刻而大动感情的指责。

(二)处理一般问题行为的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处理问题行为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一般来说,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技术主要有:

1.暗示控制:当学生出现注意力涣散、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等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暗示动作来提醒、警告学生,从而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实现控制的目的。

2.提问同桌:当学生不专心听讲或在课堂上偷看其他书时,教师一般可通过提问该生的同桌或近邻的同学来提醒和警告他,这样可以避免因突然直接提问该生可能引起的小麻烦,如因毫无准备而显得惊慌失措,答非所问,进而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等等。

3.运用幽默: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下降时,教师可通过讲个小笑话,讲几句幽默有趣的话来调节气氛,防止问题行为的出现。

4.创设情境:当学生疲劳,不专心听讲时,教师可适当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如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等,以达到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目的。

5.正面教育:如果以上方式都不奏效,教师对严重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就要正面加以严肃批评,指出其缺点,制止不良行为。当然,正面批评要坚持晓之以理,尊重学生,要避免批评时情绪激动、言辞尖刻,或者婆婆妈妈、浪费时间,以免扩大事态,影响正常教学。

除以上提到的一些技术外,还有不少有利于课堂管理的技巧、方法,例如,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可以加强管理中的情感联系;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变化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课堂座位方式,可以给学生新奇感,引起兴趣,等等。这些技术运用得当,都能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有效促进教学活动。但是,课堂管理的效果如何,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课堂管理的知识、原理、技术,并在实践中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及其内容

(一)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指在课程或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这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为确定学生在后继教程中的学习起点,预言学生在后继教程中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制订新的教育目标提供依据。

总结性评价着眼于某门课程或某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学生学业成绩的全面评定,因而评价的概括水平一般比较高,考试或测验所包括的内容范围也比较广,评价的次数不多,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两、三次。学校中常见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考查以及毕业会考都属这类评价。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

形成性评价有点类似于教师按传统习惯使用的非正式考试和单元测验,但它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测试,注重利用测量的结果来改进教学,使教学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而不是强调评定学生的成绩等。相比较而言,总结性评价侧重于对已完成的教学效果进行确定,属于“回顾式”评价;而形成性评价侧重于教学的改进和不断完善,属于“前瞻式”评价。

要使形成性评价在改进教学方面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应注意做到:(1)把评价引向提供信息,而不要把它简单地作为鼓励学生学习或评定成绩等第的手段。(2)把形成性评价与日常观察结合起来,根据测试的反馈信息和观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作出判断和改进。(3)仔细分析测试结果,逐项鉴别学生对每个试题的回答情况,如果大部分或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某个试题的回答都有误,那就表明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有问题,应及时加以改进。

(三)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指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形成一套适合每个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方案,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状态,发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等。教师获取这些情况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其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的主要用途有三个方面:(1)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常在教学前如某课程或某单元开始前进行测验,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教学开始时已具备的知识、技能程度和发展水平。(2)确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通过安置性诊断测验,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上的个别差异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经过合理调整使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3)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诊断性评价,主要是用来确定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及其成因的。

教学艺术的本质。

教学艺术的本质是指教学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而能独立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或根本特点。对教学艺术本质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教学艺术的认识。

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艺术虽然属于教学实践活动范畴,但是却与教师的教学思想,诸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教学形式问题,更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教学的技能技巧,而神则是内在的先进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创造性、审美性等重要特点,并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其陶冶、转化、谐悦等教育功能。

教学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毕竟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而独具其内在规定性,即始终将教育性作为自己的本质特点。教学艺术所运用的材料和工具是人及其知识品德与个性,贯串整个教学艺术过程中的最突出的因素是人,教学艺术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品,乃是学生美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艺术就是培养人的艺术。教学艺术的教育性本质特点是借助寓教于乐的审美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样教育与审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使得教学艺术高效地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为学生所乐于接受,这也正是教学艺术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教学艺术的同频共振规律。

教学艺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当然这种规律往往被教学艺术那复杂的现象所构成的外貌所隐蔽。只有破除教学艺术给人的神秘感,发现并掌握其基本规律,才能使更多的人认识并运用教学艺术,达到自觉性水平。

教学艺术的同频共振规律,是指当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同一“频率”的时候,师生之间就会产生认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共振”或“共鸣”。教学艺术的“同频共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共振。所谓思维共振,是指师生在教学艺术交流过程中,双方的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实践证明,教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师生思维共振的先决条件,便是教师首先做一个积极的思考者。

怎样才能引起师生的思维共振呢?关键是创造师生思维的“同频”条件:(1)要搞清课文作者的思路。(2)要熟悉学生的思维实际。(3)要精心设计教学艺术的思路。教师在进行教学构思时,应注意教学思路与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合拍,恰到好处地在关键之处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诱发师生的思维共振,产生智慧绚丽的火花。

这种“共振”能调动大脑的积极性,使思想上互相感应、知识上互为补充,从而启迪智慧,激发灵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所以,进行一些问题的讨论、辩论、座谈,对于学生来说绝对是必要的,教师应该多给他们提供或创设一些能够产生思维共振的机会和条件。学生的思维往往在和谐的气氛和热烈的交锋时处于激活状态,创造性的火花随时都可能迸发,思维共振可以给学生的智力生活带来丰富的色彩。

(二)情感共鸣。

所谓情感共鸣,是指师生在教学艺术交流过程中,双方的情感高度一致,共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优秀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与学生在教学艺术交流中达到“情感共鸣”。常常要求自己“进入角色,想作者之所想,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然后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富有情感的讲述,扣人心弦的提问,适时地辅以直观教具等,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感情一致是共鸣的最主要的前提。而教师的情感需要有节制地抒发,教材中的情感需要充分挖掘和体验,学生的情感需要调动和激发,至于如何将三者在教学艺术交流过程中巧妙地统一起来,则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了。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只有情感丰富的教师,运用情感性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厚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

(三)活动默契。

所谓活动默契,是指师生在教学艺术交流过程中,双方的活动达到同步互动、默契协调,在共同合作下进行教学艺术的创造。因为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实践证明,教学互动或互动式教学,是实施教学共振的最好方式,教学互动是教学共振的一种具体体现。它能使教学效率和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学活动的同步互动、默契协调,也是教学艺术交流达到“同频共振”的表现之一。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说,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活动默契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优秀教师总是致力于师生两个积极性的调动与结合。北京特级教师关琦深谙此理,并付诸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双方互动,师生之间“心有灵犀”、默契配合。这说明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可以引起学生的“同频共振”;而这种境界的实现,正是师生间经常进行心灵交流的必然结果。所以,教学艺术创造活动,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而任何成功的教学艺术,都是师生“同频共振”的产物。

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实践性。

教学艺术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为整个教学艺术过程都是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像教师的备课,是为教师作为教学艺术家的课堂表演创造活动“运筹帷幄”的,上课则是教师教学艺术“决胜千里”的实践,只有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教学艺术既合于教学规律,又合于师生的个性特长和心理特点。所以说,教学艺术是实践性非常鲜明的艺术,一切夸夸其谈如纸上谈兵者都与教学艺术无缘。

教师的教学艺术的水平,也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的。离开了教学实践,教学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说,课堂乃是永恒的教学艺术实验室,而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艺术,只有那些在教学第一线上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探索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来。可见,教学艺术的实践性是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每个教师都应注意在教学实践中追求教学艺术的发展。

(二)创造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有独创性。”实践证明,创造性乃是教学艺术的又一大特点。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同时最忌模式化。教师的教学中充满了创造性,才能常具艺术的魅力。教学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在实践中,教师面对着随时变化、千差万别的教学对象,是不能用刻板如一的现成模式去解决出现的所有问题的。教师既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年复一年地照样使用,只有靠教师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都需要教师灵活安排、不断创新。而只有那些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教师,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生气、有活力,常教常新,体验到教学工作的乐趣。

这就是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或者像齐白石所说“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三)表演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如同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指一切外观行为的综合表演,即教师的衣着打扮、表情态度、身姿动作、实验操作、口语板书等。教师讲台形象自我塑造得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艺术的效果。在语言表达方面,在准确、流畅、富有启发性的基础上,应特别注意声调的特殊意义。同时,还应注意以适当的板书、身姿、实验等来配合教师的语言表演。教师的表演生动形象,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表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思维。优秀教师们总是把讲台当舞台,把一节课表演得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感召力,如同一幕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活剧。教师的表演,关键要能动情感人。但要注意表演得适度,做到质朴自然、毫不矫揉造作、恰到好处。同时,教学艺术的表演性服务于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有效地支配情感,而不是受情感听支配。

教师的教学艺术表演还应注意与学生的密切配合,要采取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学生的特征。教师要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自己就得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否则便会像戏谚所说:“演员一散神,观众便走神。”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情感、个性等方面的直接交流,并获得反馈,以便及时调控。因为学生不仅是教师教学艺术活动的鉴赏家,而且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活动的参与者。所以有时教师还不能只当演员,更应作为导演,多给学生的才华以较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艺术创造活动中来,师生双方在教室这个舞台上共同演出精彩的剧目。

(四)审美性。

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既然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教学艺术就必然地带有审美性特点。教学艺术以其激情夺魄的魅力给人带来审美感受,这是教师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教学的结果。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教学艺术的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诸如字字珠玑、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书板图美;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衔接自然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等等。正如美国的克莱德·E ·柯伦所说:“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深入人心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当深厚的审美修养,既有感知美发现美的能力,又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力,更能有效地在教学中遵循美的规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艺术的功能。

教学艺术功能的系统认识和全面表述,是非常有助于教师们提高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功能的。教学艺术功能的认识与表述,与教学艺术本质和特点的探讨是息息相关的。教学艺术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陶冶功能。

由于教学艺术情理交织的特点,和感染力很强的审美形式,使之形成鲜明的情境性和非理性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全方位的潜在教育功能。如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频繁多向的人际交往、教师出色的课堂表演等,这些都在向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着理性的教育,给他们留下持久性的深刻印象。正如人们说的,“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教育,才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成功的教育是学生没有感到受教育,却受到了终生难忘的教育。

教学艺术的陶冶功能,在于有效地淡化了教育痕迹。在高超精湛的陶冶教学艺术中,那“无为”的表象深层尽是“有为”的匠心。但是又不露任何斧凿的痕迹,给人以“无为”的自然感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教学艺术的陶冶功能,还在于教师自觉地增强了教书育人的意识。为了使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以其高超的教学艺术渲染了高涨情绪的教学气氛,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动力系统,使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紧张、活跃而又愉快的智力活动。教学艺术高效的陶冶作用,都是教师有意识而又不动声色地施加定向教育影响的结果,它根本不同于没有明确导向的、盲目而自发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潜在影响。

(二)转化功能。

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学生的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引导并促成这两个转化。教学艺术高效率的转化功能,标志着教师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为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迅速高效地完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形成等教学任务,它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为前提,马上转化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因素。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文化的脉搏跳动得最为强烈有力。

教学艺术转化功能的实施过程,使其具备了其他艺术创造过程所不可比拟的重大意义。在转化过程中,教师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卓越的个性,都像画家的如椽巨笔,无时无刻不在勾画着学生完美的形象,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将璞琢成玉,将铁炼成钢,导引学生从今天的“我”走向理想的“我”,最后使之成为各种各样的有用人才。

(三)谐悦功能。

教学艺术能够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并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宋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也谈到了教学艺术的谐悦功能,他说:“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听一堂好课,我们往往用“如沐春风”来形容,春风吹在人们身上,使人感到温暖、舒适。教学虽是严肃的事业,但是教师尽可能温和一点、轻松一点、形象一点,有时候来点幽默,却是非常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教学的情趣化乃是构成教学艺术谐悦功能的重要因子。教学中的例题巧解、妙语连珠、体态情趣、幽默插曲、摹态拟声、故错解颐等,均是有效地解除疲劳、使学生乐学的“兴奋剂”。有的教师正是看到情趣化教学的谐悦功能,才生发出“好不如妙,妙不如迷”的深刻见解。因为教学艺术的谐悦功能,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可以消除由紧张的思维运动带来的心理疲劳,调节由单调重复的学习活动带来的生理疲劳;淡化情绪生活中的焦虑水平,恢复业已倾斜的心理平衡等;使得教学艺术在一张一弛,劳逸结合中获得寓教于乐的功效。正是因为教学艺术的谐悦功能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所以才使学生感受到“学而时习”的愉悦。

(四)整体功能。

教学艺术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它是依靠其整体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的。在古代,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提出过: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完形心理学家们也一再申述:整体多于其各部分的总和。教学艺术是一门非常综合的艺术,它融各种艺术表现手段为一炉(线条、色彩、语言、音响、节奏、造型等均为教学艺术所用),以大量的信息全方位地诉诸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个性和审美等诸方面的发展。可见,教学艺术的这种整体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

教学艺术整体功能的发挥依靠其内部结构的最优化组合。因为只有整体内部各部分在建立相互联系中呈最佳结构状态时,才能发挥出大于各孤立部分总和的整体功能。如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互补,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应,知识训练序列与学生思维认识能力一致,备课、讲课、评改、辅导、考核等各个环节密切配合,这样就构成教学艺术内部结构的最优组合,必能使教学艺术发挥出巨大的整体功能。相反地,如果教学系统内部各部分只是孤立地静止地存在着,或者组成了一个彼此冲突的结构,那只能使其整体功能大量内耗,而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的主体是课堂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研究应当以课堂教学艺术为其主要对象。课堂教学艺术结构体系一般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一、课堂教学导课艺术。

课堂教学导课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实践证明,教师对导课环节重视不重视,是否精心地进行设计,其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

教学导课艺术性的高低,反映着教师审美创造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精彩的导课,往往能够奠定整个课堂教学艺术成功的基调。

二、课堂教学组织艺术。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串于一堂课的始终,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切实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建立课堂教学常规,这是组织好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注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措施;注意使教学本身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不能使用强制的手段迫使学生将情思倾注到学习活动上;注意使教学节律符合学生身心活动规律,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教学组织艺术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素养。

三、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着显著的相关,而教师讲解得含糊不清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教学语言艺术的内在逻辑性,可使所表达的内容系统、条理,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论证性;教学语言艺术的动听程度,决定着教师语言感染力的大小和学生的语言接受程度。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指出:“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它综合地反映着教师的全部教学素养,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四、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好的教学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那精采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课堂教学提问一要注意“问什么”,即要精心设计将要提问的问题;二要注意“问谁”,即要考虑所提问题的对象;三要注意“怎么问”,即要讲究提问的方法与技术。如此,方可增强教学提问的艺术性,使之更加富有成效。

五、课堂教学启思艺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那么,启发思维就更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了。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思维的实效如何,还要看教师是否真正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了启发思维的“点金术”,因为良好的方法乃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的心灵乐曲,启迪学生的智慧火花。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才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此外,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就可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

六、课堂教学板书艺术。

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板书艺术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炼和浓缩。教学板书要书之有效,就得书之有方,讲求构思与设计,做到明确要求,书之有用;抓住重点、书之有据;精选词语、书之有度;确定形式、书之有格;排列先后、书之有序;留有余地、书之有节。这样,教学板书才能达到科学、精当、醒目、规范、易记的要求,有效克服教学板书的盲目性、随意性带来的低质量、低效率的弊病,并进而登上艺术的殿堂!

七、课堂教学教态艺术。

课堂教学教态包括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等若干方面,在教学时教师将之恰当配合、灵活运用,便构成了精妙入微的教态艺术,有时甚至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实践证明,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情绪生活。所以教师讲课时要注意做到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态度端庄、和蔼可亲,以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研究也表明,教师的教态对教学语言表达起着一定的配合、修饰、补充、加深、评价等的辅助作用,在课堂中以表情姿势助说话,可以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准确、更丰富,更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应注意提高教态艺术水平。

八、课堂教学应变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作为教师就应时刻把握住课堂变化的脉搏和发展趋向,及时地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变策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的的圆满达成。一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偶发事件,教师应注意沉着冷静地了解分析事情真象,以爱护学生为前提,迅速作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同时注意分析和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并尽量做到趁机诱导,化消极为积极,变阻力为动力,使其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磨练学生品质、激发学生情感,使全体学生都受到教育的一次机会。再就是要将时间和效益在课堂教学应变中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费时少、收效大,而不应让偶发事件喧宾夺主,以至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主题。

九、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整个课的节奏便体现音乐性,会给人以艺术享受。课堂教学节奏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学进程速度的快慢得宜、教学活动外部特征的动静相生、教学活动信息量度的疏密相间、教学过程态势的起伏有致、教学语言调节的抑扬顿挫以及课堂教学的整体和谐等方面。课堂教学的艺术节奏必须根据教学需要综合考虑、巧妙安排,灵活调控、富有变化,使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分明、充满活力,给学生以美妙的艺术享受,使其在身心愉悦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十、课堂教学结课艺术。

古人写文章讲究设计一个坚强有力、发人深思的结尾,并形象地称作“豹尾”。教师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思;或含蓄深远、回味无穷;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通过发人深思的结课语言,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教学艺术进入启思激情的意境。教学结课的形式与方法丰富多采,常用的就有几十种之多。但结课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艺术实践中,既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或课堂临时出现的变化灵活选用、机智应变;更应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创新,创造出各种有效的结课形式,而不可拘于形式、死板单调,或画蛇添足,影响效果。

教学风格

一、教学风格及其意义。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雕塑艺术家罗丹甚至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在教学中也可以这么说,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因为人们一般总是把教学风格看作一个教师达到高度成功时才具备的重要标志。

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有不少人认为教学风格仅是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形式方面的东西,而否认教师教学思想对教学风格的意义,这是不对的。因为任何意义上的教学艺术,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可以说教学风格根源于思想内容而表现于外部形式。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上的表现就在于带上鲜明的个人特色。有些人做了一辈子教师,但充其量也不过是知识的搬运工,教科书的传声筒罢了,教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两脚橱式的书呆子,“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使自己变聪明”。而有些教师的教学,从内容理解到教的方式方法等,都有自己的东西,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在教学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因为创造性的教学是不会为一种固定模式所制约的。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已经成熟,最重要的一点,是看他在教学艺术上是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在教学的几乎所有方面表现出来,并且每个教师的风格都不会与其他人雷同。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了,则说明他在教学艺术上已经走向成熟了。

二、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

教学风格一般来说都具有哪些特点呢?这是教师们关心的问题。因为只有真正把握住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才可使教学风格成为每个教师在教学艺术实践道路上的自觉追求。我们认为,教学风格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一)独特性。

(1)独特的内容处理。有的善于归纳概括,有的长于演绎分析;有的善于变零为整,总体把握;有的长于化整为零,重点讲授..各具特点,各有千秋。(2)独特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这既包括教师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又有对新型教学方法的创造。(3)独特的表达方式。有的语言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富于论辩性和说服力;有的语言优美动听、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有的语言词汇华丽,有的语言朴素纯实;有的语言庄重典雅,有的语言幽默诙谐。这些表现殊异的教学风格特色,都是教师智慧的花朵、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二)多样性。

(1)就教师整体来说,教学风格应是多样化的。在教学中,因为每个教师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在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都会有自己选择和侧重的角度,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方法,自己创造出的教学风格,而形成教学风格的多样化。(2)就教师个体来说,教学风格的多侧面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所谓“不离其宗,但要万变”,就是说的教师在基本的教学风格前提下,还要注意风格的多侧面发展。因为教学艺术原本就是最灵活、最辩证、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在稳定中求变化”。

(三)稳定性。

教学风格一旦基本形成之后,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这是风格的相对稳定性。这正如高级建筑师戴念兹所说:“风格是共同特征在表现上的不断重复。”也就是说,教学风格是某些特点的一贯表现呈稳定状态的标志。而这种稳定性仅仅是相对意义上的,因为教学风格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艺术追求上的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更不是没有创造性可言的单纯重复。换句话说,教学风格的相对稳定性只不过是一个教师只为他个人所有而为他人所无的风格独特性在流变过程中的延续罢了。

(四)发展性。

(1)教学风格的发展性,指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而需要经过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每一个教师,都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关键是看你能否在艰难的教学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2)教学风格的发展性,还指教学风格基本形成后,并非就固定不变了。因为教学风格一旦成为固定的模式,不能突破自己反为其所束缚,便失去其生命力了,所以教师的教学风格应注意在稳定中求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别人,突破自己,完善个人教学风格,才能有效地保证其教学风格的活力,这也是每个以教学艺术为执著追求的教师应该明确意识到的。

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

(一)学校领导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1.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扬教学民主,对教师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要热忱赞助扶持,郑重对待。2.须独具慧眼,发现每一个教师良好的风格苗头,并加以因势利导,使之发展为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工作,要把教师形成个人风格作为衡量教师成熟和教学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是每个教师应有的自觉追求。

1.教师要有“乐教”的积极精神,把教学当作一种艺术性的事业。2.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3.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4.要“定向”发展,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和提高。5.要把继承和发展、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

第三篇: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常用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四类:一是语言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数指导法;二是直观性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三是实践性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四是研究性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发现法。

一、语言性教学方法

语言性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为主要传递形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能教迅速、准确而大量地向学生传授间接经验,其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性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讲授法。

1、讲授法

⑴ 讲授法的涵义和类型

所谓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讲授法是一种传授型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讲授法是一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评五种方式。讲述,多为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者描绘所讲对象,此法在文科教学中应用较广。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定律、公式、原理等进行说明、解释、分析或论证,此法在理科教学中运用较广。讲读,即教师把讲、读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多用于语文和外语学科。讲演,即教师以演说或报告的形式,用较长的时间来口述较多的教材内容,其表现形式较为活泼、生动、形象,并注意运用态势语言,多用于中学高年级和大学的教学。讲评,即在教学中,教师对某一现象或事物不仅进行适当地讲述和讲解,而且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评论,多用于介绍某种新观点或新方法。

讲授法的优势与不足

讲授法师最为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也是当代社会遭受诟病最多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能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覆盖的教学对象面较广,具有较高的教学效率;且这种教学方法还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学科运用面也较广,几乎所有的学科都适合采用这种教法。因此,它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讲授法之所以受到较多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使用不当,这种方法的不当使用,很容易造成教学的“满堂灌”的现象。

当然,由于讲授法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的,客观上也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讲授,很难顾忌学生的个体差异;讲授更多的教师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而很少涉及师生、生生以及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过分的讲授,会占用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影响学生独立探索各种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3)科学应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科学地应用讲授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无论是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还是阐述概念、论证原理,都应当准确无误、翔实可靠。

② 讲授的过程要具有渐进性和扼要性。要根据教材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从简至繁,循序渐进。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解决疑点,或使描绘的境界突出,或将蕴含的情理点破,或将深邃的讲解点明,使之意味隽永、情趣横生。

③ 讲授的方式要多样、灵活。教师要把讲授法与其他方法诸如谈话、读书指导、演示等交互作用,还要与复述、提问、讨论等方式穿插进行,以求综合效应,防止拘泥一格。④ 讲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总的要求是:叙事说理言之有据,富于科学性;吐字清晰,措辞精当,力求准确;描人状物逼真细腻,生动形象;跌宕有致,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巧譬善喻,旁征博引,加强趣味性;解惑释疑,意味隽永,富有启发性。

⑤ 运用讲授法教学,要配合恰当地板书。板书要字迹工整、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布局合理。

⑥ 要善于在讲授之前和讲授过程中,设计或寻找“先行组织者”-能够将新的讲授内容和学生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的过渡性知识模块,以便于学生在新旧知识间找到结合点。⒉谈话法

⑴ 谈话法的涵义和类型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它一般包括四种类型:一是启发性或开导性谈话;二是复习性或检查性谈话;三是总结性或指导性谈话;四是讨论性或研究性谈话。⑵

科学应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谈话前,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材重点、摸透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充分准备,认真拟定谈话的提纲,精心设计谈话的问题,审慎选择谈话的方式。谈话时,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紧扣教材、难易适当,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人而异。谈话后,教师要及时小结,对学生零乱的知识进行梳理,对错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对含混的答案予以澄清。

3.读书指导法

(1)读书指导法的涵义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可以说,读书指导法=学生读书+教师指导,其中学生读书是核心与基础,教师指导师关键和前提。

(2)科学应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①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教科书的科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不用的阅读方式。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阅读时能提出问题,找出重点难点;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依据教材释去疑点、突破难点、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复习、记诵等。

②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首先,要帮助学生有计划地选读有用的书籍。选读参考书,既要防止机械重复或漫无边际的广泛涉猎,又要杜绝读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使其拓展思路,领略要旨,融会贯通。

③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教师要教会学生选用适宜的读书笔记形式。或索引式、抄录式、引语式、或批注式、补白式、摘要式,或简报式、札记式、日记式等,还要教会学生在书上做记号、画重点、提问题、谈见解、写眉批、旁批、尾批等。

二、直观性教学方法

直观性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实物或教具进行演示,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实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要形式,其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真实,学生视听结合,记忆深刻,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演示法

⑴ 演示法的涵义和类型

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通过陈示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而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种类很多,按演示教具分,有实物、标本、模型、照片、图画、幻灯、录像、教学电影以及具体实验的演示等;按演示对象分,有单个物体或现象的演示,有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演示。

⑵ 科学应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演示之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演示目的,选好演示教具,做好演示准备。演示时,教师要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演示活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对象,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表象。此外,演示时要配以讲解,引导学生全神贯注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演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及时地根据观察结果作出明确结论。

⒉参观法

⑴ 参观法的涵义和类型

参观法师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调查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参观的类型主要有四种:感知性参观,是使学生获取必要的感性材料,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而组织的参观;并行性参观,在学习某一课题的过程中,为便于理解、丰富和记忆知识而组织的参观;验证性参观,在某一课题的结束后,为了用事实来检验和论证学生已学到的知识而组织的参观;总结性参观,在讲完某一课题后,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到现场做出结论或验证结论而进行的参观。

⑵ 科学应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参观前,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地点以及参观的重点内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

参观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参观类型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记。

参观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参观计划,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找出问题,写出报告,及时总结。

三、实践性教学方法

实践性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等实际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学以致用。实践性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法。

1.练习法

(1)练习法的涵义和类型

练习法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和指导,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有意识地反复完成某一活动,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按练习的任务分,有说话练习、解题练习、绘画制图练习、作文和创作练习、文体技能技巧练习等;按练习的形式分,有口头和书面练习、问答和操作练习、课内和课外练习等;按练习的方法分,有重复练习、变换练习、循环练习、综合练习等;按练习的特点分,有模仿性练习、训练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

(2)科学应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练习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练习要有恰当地分量和适当的难度,练习要有科学的时距与有效地方法,练习要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练习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2.实验法

(1)实验法的涵义与类型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预定的要求,利用指定的设备,采用特定方法进行独立操作,并在观察研究中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实验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学习理论之前进行的感知性实验;学习理论之后进行的验证性实验;巩固已学知识时进行的复习性实验。(2)科学应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①实验前,教师要认真准备并全面检查有关的仪器、材料和用具等,向学生讲明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划分好实验小组,必要时需进行示范实验。

②实验中,教师应注意巡回检查,具体指导,确保实验程序科学、操作规范、结论正确。对差生要进行个别帮助,发现偏差及时纠正,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③实验后,教师应指定学生报告实验的进程和结果,然后由教师作出简短的概括和小结,指导学生认真写好实验报告。

3.实习法

(1)实习法的涵义和类型

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实际工作,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理论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实习法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按场所分类,有课堂教学实习、校内外工厂实习、农场和实验园地实习等;按学科分,有数学课的测量实习、理论课的技术实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实习、地理课的地形和地貌测绘实习等。

(2)科学应用实习法的基本要求

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习任务与操作规程,落实实习场所,备妥实习用具,分好实习小组。教学实习要搞好试讲。

实习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检查实习效果,及时查缺补漏。

实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总结,评定实习成绩,开好总结大会,并为每个学生写出公正、客观的评语。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是以学生间的集体讨论或自我发现等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具有探讨、商榷、深化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方法主要包括讨论法和发现法。

1、讨论法

(1)讨论法的涵义及类型

讨论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课堂讨论有三种基本类型:用于扩大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而组织的综合性课堂讨论;就某门学科中的个别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而组织的专题性课堂讨论;就某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而组织的研究性课堂讨论。在教学实践中,讨论法经常与讲授法配合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法也被称为“讲授—讨论法”。

(2)科学应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讨论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简易到繁杂,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接受,都能得到锻炼。对学生的讨论还要及时总结归纳,且归纳要既合理又有条理,归纳中形成的对学生讨论观点的判断,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具有引导性和鼓励性。为此,教师应当对讨论法使用的前、中、后三个环节有周到的把握。

讨论前,教师要列出讨论题目,提出讨论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始终紧扣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疑点,要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倾听别人发言并认真做好记录。

讨论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对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进行综合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2、发现法

(1)发现法的涵义及基本过程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景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应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是: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帮助学生把问题分解为若干需要回答的疑点;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引导学生对假设和答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检验、补充、修改,并解决问题。

(2)适合使用发现法的三种情况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法的使用主要使用于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在概念教学时,教师先呈现概念的例证,但不直接告知这些例证的共有本质特征,而使要求学生辨别,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一直到它们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学生在提出和检验假设时,教师可以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表示。其二,在教授规则或原理时,教师只提供规则或原理的例证,而不呈现规则或原理本身,让学生通过规则和原理的例证,自己推断出规则或原理。其三,利用先前学得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通过新的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发现新的规则并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3)科学应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

创设问题情景时,激发学生质疑,使其产生“发现”的愿望;明确“发现”的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提供探索的条件,提出解决疑问的各种可能的假设、推测或答案;拓展学生思路,分析有关资料,开展自由讨论,引出应有结论;引导学生展开争论,检验假设,审查结论,或对假设及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补充与修改;对争论作出科学总结,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第四篇:教学方法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方法》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儿童研究评价家加里.鲍里奇所著的。书中

第一章 有效教师 主要讲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1)清晰授课: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2)多样化教学: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你可以 问许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如果把它们与课时节奏和序列结合起来,就可以产生出有意义的多 样化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

(3)任务导向:是指把 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教师用于教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 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关键行为,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 术性科目的时间,它与教师的任务导向和内容覆盖面相关。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为学生提供 最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5)确保学生成功率;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 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本书第二章 理解你的学生 从以下四个方面 1,为什么要注意个体差异? 2.普通智力对学习的影响 3.先前成就对学习的影响4.同辈群体对学习的影响 分析了如何理解学生这个问题 本书第三章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 人们经常不加区别地交替使用方针、目的和目标这几个词。它们的意义虽然有联系但 又有不同。本章从 1,教学目标的意图2,几种目标分类方法分别给以阐述。从《有效教学方法》中我学习到学生都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因此教师欣赏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亲热的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都充分显示了你对学 生的尊重和理解。我们应该学会鼓励和激发学生。同时较好一堂课我们还要目标 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清晰授课、组织严密,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 烈。另外一节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 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 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其实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把课上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识地长期追 求和探。读这本书的收获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叙述。

第五篇:浅谈教学方法及运用

浅谈教学方法及教学方法的运用

摘要:这篇文章关注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探讨了教学方法的本质,介绍了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明确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原则,同时以自身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谈一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教学方法本质基本要求原则 体会

我们知道,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教学方法与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关于教学方法

对于教学方法的概念,人们给予过许多不同的解释。随着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教学方法本质的研究趋于深刻,教学方法的定义也比较具体、确切。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因为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学方法始终应包括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如教师进行讲授,要求学生聆听、思考;教师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观察、分析。虽然在特定的环境下,只以一方面为主,但另一方面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但二者绝不是机械的相加之和,而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统一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具有本身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方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历史和逻辑的辩证统一。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知道,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坏,就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在教学中要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同时要恰当地配合和运用板书。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这种方法要求事先须做好准备工作,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并做好总结工作。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对学生实际训练的活动要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要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

(四)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利用一定的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正确的态度、兴趣、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引起学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注意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各别差异。

(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在于,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的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各种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类方法中,教师的地位与前几类方法中的情况有较大的不同,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自由,并且使自己作为成员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离开教师的指导,反而由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复杂化,要求教师的指导更加细致和全面。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

其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

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因此,较适合于中高年级,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其次,只有实现有关教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 ‟。”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再次,应注意选择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选择教学方法,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一致。为此,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大致包括三个步骤:(1)明确选择标准;(2)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的考虑方法,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3)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

第一步:学习大纲、分析教材,确定目标。由于教学方法始终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要选择好教学方法,就必须首先了解大纲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第二步:选择教法、综合比较,确定方案。选择教法既可直接考虑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也可采取将有关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机组合的办法。特别是后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绝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应作重点考虑。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一节课中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分阶段来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

四、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四年级简便运算有这样一部分内容,当加数或被减数接近整百整十数时可以把这些数看做整百整十数来计算。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创设情境:何叔叔已经收了867元,张阿姨要交电费98元。张阿姨交过电费后,何叔叔共收电费多少元?学生列出867+98后,很快就有学生说出了简便运算的方法,可以看做867+100-2来计算,当我以追问为什么这样做时,学生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我适时应用生活中的常识引导学生,张阿姨应交98元,但她没有零钱,就给了何叔叔100元,那么何叔叔的钱就多了100元,所以要加上100元,但何叔叔因为多收了2元,就应找给张阿

姨2元,所以应再减去2。有了生活经验做基础,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一算理,并做到了举一反三,当我又分别出示867+102、867-98、867-102这三道题目时,学生就很好地根据题目自己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算理。在学生理解了算理之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四道题目,解题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关键在于什么。学生讨论总结后得出了在解题时应把接近整

十、整百数的要看做整

十、整百的数来计算,并总结出了“多加就减,少加就加,多减就加,少减就减”的十六字口诀,较好地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做了归纳。

2、以实际训练为主,通过实验、观察、练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

例如《圆的面积》一课,我在教学时确定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经历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2)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我在教学时先应用了观察法,呈现出一个圆和以半径为边的一个小正方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的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小,就是比4r2小。再通过观察,发现圆的面积是小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主要采用了实验法,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看到把圆分别分割成8,16,32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渗透了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随后的练习中,我精选与圆的面积有关的题目,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时让学生说观察到的内容,实验时让学生说自己实验的过程,练习反馈时让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说一说谁的方法好,总结时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与发现。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这节课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以引导探究为主,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的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各种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是把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中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集中在一起进行整理复习,使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较全面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做到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体验“用数学”,实践操作——体验“说数学”,合作交流

——体验“做数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对学生来讲概念的学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了使课堂生动起来,我精心设计制做了Flash动画课件,把立体图形由面到体的变化过程动态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形象地揭示出了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使枯燥的概念学习变得轻松、活泼起来,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了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理解,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开放式练习,实施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设计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体,从中找到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这一知识点有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动手实践,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既渗透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有利于于学生数学转化方法的掌握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活动中内化数学思想方法。最后让学生自我评价,总结学习,鼓励探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实际活动中,教师必须注意随时根据教学过程的动态特点运用教学方法,以争取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郭齐家等,[简明中国教育史]

李秉德等,[教学论]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教学方法及教学方法的运用

□樊峰岩

东方四小

2009年6月

下载读书笔记_教学方法运用技能(精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笔记_教学方法运用技能(精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编辑说明--《政府工作报告精萃》

    编辑说明--《政府工作报告精萃》×《政府工作报告精萃》××编辑说明××ד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和××年中央连续出台两个“一号文件”,通过实实在在......

    《政府工作报告》精萃--卷首语[合集五篇]

    《政府工作报告》精萃--卷首语×《政府工作报告》精萃××卷首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年年做,结构、风格一脉相承。就县级政府工作报告来说,作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年......

    经典精萃短文遍地筛子

    经典精萃短文(5)——遍地筛子 经典精萃短文(五) 编辑制作:林夕梦 A. 没办法用谎话赢到底 鲍德温曾是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一位英语教师,还做过一段房产经销商。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

    有效教学方法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方法读书笔记 第一章 有效教师 1.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1)清晰授课: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

    《有效教学方法》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方法》读书笔记 郭艳 书中提到“教育的艺术同时也需要给予信念” 接着举一例子:有一位老师在给临毕业的学生们上最后一节课时他把学生们带到实验室给他们的最后一......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有效运用(最终定稿)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有效运用 张金华 (九江市第六中学 江西九江332000) 摘要:新课改后,初中化学也迎接来了新的挑战,在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也成为目前值得研究的内容,其中教......

    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5篇模版)

    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郝慧敏 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而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落实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上,才能真正提高课堂......

    浅谈舞蹈教学方法的运用

    浅谈舞蹈教学方法的运用 摘要:文章首先对现有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教学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不完善,教学方式存在缺陷以及缺乏完善的教学系统。在此之后则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