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对学术的理解
浅谈我对学术的理解
管理系曾正滋
各位老师、各位同事:
大家晚上好!今天能代表管理系在这里与大家进行学术经验的交流,是我莫大的荣幸,也是我莫大的压力。作为一个刚刚获得大学教职的年轻人,仅有的一点点学术经验实在不敢拿出来在各位学术前辈面前献丑。然而,“既来之,则安之”,我总还得完成系里交给我的任务,在此作以下发言。我也想借此机会“以公谋私”一下,希望各位前辈能够对我将要陈述的粗浅观点做出批评与指正,以帮助我获得进步。
在我看来,所谓学术,是人类出于理性思维之特质,而对自然物和社会的探索与追究,从此角度看来,凡人皆有学术之行为。那学术研究者,也就是学者,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呢?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学者乃“以学术为业之人”。在此,“业”乃是“志业”、“志向”之意,或者说,韦伯是赞成“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术在他的眼里自有其价值,不必一定得为其他目的服务。这是一种很高的学术人格,我自认难以企及,但又掩饰不了自己对它的崇尚,因此,退而求其次,我也将我的人生定位于“学术之业”,只不过这里的“业”指的是“职业”,通俗说来,就是以学术为饭碗,与韦伯的“以学术为志业”当然不可等量齐观。确切地说,在本科毕业时,我根本不懂学术为何物。本科时的我,对于未来的人生路一片迷茫。我得庆幸自己选择了考研(虽然很大成份上是被就业形势逼着考的),才发现了这么一条新路。考上了之后,我得感谢师大的林少敏老师、侯西安老师和曾盛聪老师,是他们上课时展现出的学术和思想的魅力感染了我,吸引我走上了学术之路。在以后听讲、读书与交流的过程中,我渐渐领会了学术意味着一个人对生活与社会的思索,而我从小恰恰就是一个性格内敛、习惯于思考、与人无争的人,学术这条路应该来说切合了我的性格。经过研究生三年,我真正获得了启蒙。学术作为一种科学工作,最讲究理性分析,理性思维是一个人独立思维能力的核心。在阅读学术著作,聆听学术讲演,练习学术写作的过程中,我渐渐学会了梦寐以求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找到个人的比较优势,培养了自信、乐观与幽默,我发现,生活在我的面前不再是一片茫然与无望,而是幸福和美好的。正是在这种寻求个人幸福生活的功利心驱使下,我对学术越发感到兴趣,以至于我在研究生三年期间放弃了兼职,而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了阅读和思考上。
这三年期间,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我也彷徨动摇过,急功近利过,但三年下来,我发现自己已经形成了一些对学术的基本观点。
我将学术研究划分为四个部分:阅读、观察、思考与交流。阅读当然是基础,特别对于我这种学术的入门者来说,广泛的阅读既是奠定学术根基的必需,也是选择学术方向的必需。对于阅读,我现在认为应该读一流的书,主要是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前两年,我看了不少不少流的学术书籍与论文,现在开始看学术经典时,突然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被他们严重误导了,他们或者断章取义,曲解了前人的意思,或者浅尝辄止,不作深入的探究,或者干脆就以讹传讹、拾人牙慧、重复建设,对于学术积累起不到丝毫的正面作用。痛定思痛,只有回归经典,才能正本清源。正如马俊华所说的:“读书要从根本入手,这样不仅有根柢,也最经济,因为只要知道了最初几本经典的内容,就会把一种思想文化的基本问题抓住了,再读后来的书也就有了主脑,知道主干是如何分枝分叉的。这种便利的感觉就和顺水行舟似的,轻松快捷。相反,你要是逆水行舟,那麻烦可就大了,数不清的以讹传讹的东西在拦着你,也不知道古人究竟说了些什么东西,只能让它们东一句西一句地在脑袋中打架,到死也不知道谁是谁非。”但阅读经典并不意味着其他书不值得一看。我相信开卷有益,条件是你必须具有充分的判断力与洞察力,可以透过粗浅的甚至歪曲的表象看清实质,从而对文字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作出判断和分析。我将这种阅读称之为研究性阅读,它的前提是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术洞察力和学术判断力。观察是第二个部分。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一般都只对现实的、身边的事才花费心思去思索,观察现实生活,才能使我们的学术思考不至于成为无根的漂萍,我们的学术成果对于这个社会也才有所启发。接下来第三个部分是思考。学术研究就像牛吃草,阅读与观察是积累素材的过程,而思考就是“反刍”的过程,不经过思考,原始素材就不会成为有益的营养,不会成为思想的一部分,而只能是身外之物。在这里,可以看出学者与一般人的区别,一般人也会读书也会观察,但他们往往没有学者想得深、想得广、想得远,也不知道如何应对问题。最后一个部分是交流,主要指学术交流,它是我们将自己阅读、观察和思考的成果拿出来与人分享、讨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自己的结论、同时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发现了新问题,紧接着就是一轮新的阅读、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这四个部分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四个部分其中的阅读、观察和交流三个部分要受到时空限制,而且一般都是要分开进行的,但思考这个部分却除了睡觉之外,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因此,如果将学术研究划分成这四个部分,那么就意味着学术研究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日常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有学术的内涵。由此引申开来,我认为,学术研究应该成为一个学者日常生活的方式,至少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学者的日常生活应该是学术化的:他得习惯于以研究性的眼光看待文字素材,以研究性的态度观察人和事,以研究性的方式对脑中的素材进行抽丝剥茧的分
析,以研究性的目的进行日常交流。
现在,我想谈一些具体问题。首先是学术方向的问题。我认为对于初入学术之门的年轻人而言,选择学术方向首要考虑的因素是自己的兴趣,因为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已经很少有年轻人能够安心于学术的冷板凳了,当你认为学术之路比较适合自己时,或者你不得不选择学术作为自己的职业时,提起你对学术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必须以这种兴趣来消除你对学术的恐惧感。我将自己的学术方向定位于行政哲学,因为我比较擅长于哲学玄思和理论思考,而弱于实际操作。结合我所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情况,我选择了“治理理论”为我的主攻方向。原因有三。其一,“治理理论”遍及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是一个涉及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范畴,因此,发挥演绎的空间较大;其二,该理论涉及的论题既可以作形而上之哲学思考,又可进行形而下之制度设计,容易“左右逢源”;其三,出于现实的考虑,这是一个西方新兴的理论,影响日益扩展至世界范围,属于学术前沿领域,比较容易出成果。
第二,我要谈谈学术选题。一般来说,我们都赞同,学术入门者的学术写作要“小题大做”。所谓的“小题”,鉴于我目前的学力与知识积累,根本不可能讨论宏大的论题,只能选取一些小的论题进行学术训练,顺着一个小的切入口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所谓的“大作”,在我看来,即使再小的论题,如果思考深入的话,都会广泛牵扯到其他学科领域的问题,比如,要讨论政府与社会共同进行生态治理的问题,就必然要涉及到经济学中的经济外部性问题、政治学中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学中的“第三部门崛起”的问题、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等等。所以,我认为,在学术写作上可以坚持以本专业论题为选题范围,但在日常学术积累过程中,必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和思考面,积极涉猎相关学科的内容。另外,大家也达成共识,认为学术入门者最好不要分散自己的学术兴奋点,而以一个核心论题展开学术研究。在这四年来,我的五篇学术习作及硕士论文均围绕着“治理理论”写作,对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第三,在学术写作上,我赞同韦伯的“学术中立”、“学术研究与价值无涉”的立场。在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必须警惕自己的价值偏见影响到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学术作为科学工作,它首要的任务是指出事实,而非进行价值判断,如果让自己的价值偏见介入学术文章,那么,这论文将不再是学术论文,而成为宣传品了。但是,学术研究要完全排除价值判断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以的,韦伯本人就反对这种观点。但是,他主张将个人的价值严格地限定于用来启动学术研究的进程,也就是说,一个学者的价值关怀只能用来作为他开始学术研究的动力,而不能左右他的学术结论。比如,通过这两三年来的阅读与思考,我越来越
感到我这一辈人属于不新不旧的一代。我们出生于1980年代初,正是中国转型的开始,市场经济的扩展使得我们面临着几千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传统的价值观在被二十来年的政治运动割断之后,又被市场大潮冲击得七零八落,然而,与市场经济配套的现代价值观则正处于形成之中,根本无力支撑起我们的价值信仰。我们面临的价值观世界是一个青黄不接的局面:是依赖传统,还是面向现代?我们必须做出取舍,或者说必须融合传统与现代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观的迷茫已经影响到我生活中的实际选择,因此,出于这种强烈的寻求生活出路的愿望,我关注于现代化的讨论、中西方文化的融通和全球化的议题。
谈完以上几个问题,我先最后表明一点,现在我并不以学术建树为我的人生目标。韦伯曾用“科学”一词表示学术之意,他说:“谁要是没有本事„„死心塌地地认定:他的灵魂的命运是系于,他是否能把这篇手稿的这个地方揣摩透,那他还是离科学远点好。”(《以学术为业》,第14页,载《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科学训练„„是精神贵族的事,这一点,我们无需掩饰。但是,另一方面,对科学问题进行阐释,使没有受过训练,但是有接受能力的头脑理解它,并使他„„能够独立思考,大概是教育学里最艰巨的任务,这也是事实。”(同上,第11页)我自认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同样的急功近利,不大安心于学术冷板凳,坚持的毅力不足以无法达到韦伯这么高的要求,同时,也不具备韦伯所提出的“学术天赋”。考虑到自己目前的工作性质,还是选择韦伯所提出的教育工作更加适合。我愿意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作为学术大师们思想的传承者,尽量领会他们的意思,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播给我的学生,希望能对他们进行启蒙,培养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少走自己走过的弯路。如果能够使他们中的一两位立志走上学术之路,并作出一些学术成就,那将是我的幸运。
以上就是我今天所要谈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各位前辈对于不当之处多加海涵,不吝赐教,也再次感谢系里给我这个机会在此发言。谢谢大家!
第二篇:我对差生的理解
谈谈我对“差生”的理解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不同,他们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就不一样。另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班内出现部分学习落后的学生,情况纯属必然,作为教师首先应正确对待。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越是差生,越需要我们加倍呵护。所谓差生也有不同的具体行为和心理表现。一般来说,中规中矩的差生在心理上都有较脆弱的一面,他们遵循的仍然是向好学生学习和努力的行为标准,但因知识基础、群体关系、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无法摆脱差生的标签,因而内心常较为压抑,故心理创伤感也较多。有些玩世不恭,放弃好学生评价标准观念束缚的学生则相对较轻松,他们不再只认定学习这一条路,但对家长、老师的强迫其认真学好知识,则会有抵触甚至对抗心理。一提起他们,一直令老师束手无策,有的老师干脆置之不理,任其发展。这样就导致部分差生,通过上课破坏纪律等,寻求老师的关注,以求得受到关注的心理满足感。
分析“差生”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原因:
(一)没有调动非智力因素的原因非智力因素构成了学习的内驱力,包括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意志等。虽然这些不能像智力因素一样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它也属于动力系统,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差生的智力水平一般都在中等以上,造成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学习动机,认为学习是学校老师的事,是父母的事,和自己无关,自己的学习活动是被迫的行为。他们对学习也没有兴趣,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有的孩子学习不好,玩电脑游戏却是高手,因为感兴趣,所以他们会投入其中,而学习不能。意志力表现薄弱,他们在学习上畏难,爱玩,因为玩的过程不需要意志力的维持。
(二)学习方法欠缺随着年级上升,对孩子的要求不同,各学科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如果孩子缺乏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不能有效的应对学习上的问题,就会出现成绩落后的现象。在高中阶段,要求孩子自主学习的水平越来越高,如果孩子还只是一味的依赖老师,没有自己的方法,那么当这种依赖关系变得稀松时,孩子就无所适从。所以有的孩子表面上看并没有调皮捣蛋,但成绩也总是上不去。学习成绩落后,不爱学习,但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并非智力因素引起的。
(三)学习基础差,跟不上步伐。学习过程是有着连续性和继承性的,教学中的知识也是有一定的系统性,如果刚开始没有学好,很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会很明显的影响后续的学习。
分析差生心理特点,我们应该认识到:
(一)自卑心理在传统观念中,差生被当作坏孩子,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或家长的训斥,感到在班级里抬不起头来,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学习没有信心,消极,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形成后,会影响到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习、同伴交往、亲子关系等。
(二)戒备心理差生因为成绩不如意而受到的批评较多,这样人们容易在心目中将这点不足扩大化,认为差生喜欢做坏事。即使他们做了一些好事,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周围环境的信任缺乏使得孩子将委屈感慢慢转化成戒备,表现对关爱的不理会与漠视,不轻易的接受别人也不向别人示好,这其实正表明他们需要关爱,需要理解和信任。
(三)逆反心理孩子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有上进心的,差生也是如此,但取得了不理想成绩后,由于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成绩缺乏理性的思考,武断的将一些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理解与情感需要被忽视了,他们从心底里开始“抱怨”老师和家长的不理解,处处对着干。
(四)惰性心理差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但他们很少能获得学习成功的经验,学习成了无趣的事情。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的丧失,是差生惰性心理的根本原因,他们变得贪玩,偷懒,害怕学习。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应该理解和鼓励差生,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帮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给他们更多理解,帮他们建立自信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才是当务之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缺乏感情的教师能做好学生的工作。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特别是对心灵上有过创伤的差生真挚地关心、体贴,才能帮助其解除身心痛苦,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努力创造条件,改变落后状态,赶上或超过先进。
第二,要相信差生是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差生无非是消极落后方面的因素多一些,但再差的学生也有积极因素。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做他们的益友。青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得好:“差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因此,他号召全校教师对差生要“以柔克刚”,用精神和物质力量感化差生,让差生得到尊重、理解、帮助和关怀。差生在心灵上虽然受到了创伤,但是他们仍然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希望得到同学的承认、老师的理解。尽管这种心理需要有时是微弱的,但它确实是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动力。
第三,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差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针对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才能取得实效。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第四,对差生工作要有耐心和信心。差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就需要老师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差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当他们做错了事后,往往会感到懊悔。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思想反复、动摇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要更加关心他们,克服急躁情绪,不断地从反复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因素,教育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差生思想重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思想工作,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严父之情,要爱得得体,严得适度,积极为他们创造向进步转化的条件。
第三篇:我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解专题
敬爱的党组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必须遵循的行动准则。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认识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入党动机,明确了党员的条件级基本要求,对党的纲领和党的核心人生价值体系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就必须要促使自己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并在实际行动中付诸实践活动。
我觉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项光荣的使命。广大劳动人民使我们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坚实的基础。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才能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艰辛劳作着。农民一年四季忙碌在土地上,工人夜以继日的在工厂的车间里挥洒汗水,教师则365天都奋斗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三尺讲台;清晨,清洁工人在我们酣睡着的时候已经开始清扫街道;深夜,医生在我们进入梦乡的时候或许还在紧张地给病人做手术……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我们提供了粮食、衣物、知识,他们用自己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使我们得到健康和充实的生活。难以想象没有他们,我们的社会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伟大而光荣的,我们面对他们应该肃然起敬!同时,我们应该反过来,尽自己的努力,为他们做点什么。这不是一种补偿,也不是为了报答,而是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的深深热爱而生发出来的情感。
那么,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做过很多探讨。作为新一代的知识青年,我们正在求学途中,我们的知识技能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我们能做的事似乎很有限。我们提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像严格要求自己不乱扔垃圾,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帮助环卫工人清扫垃圾,去孤儿院货敬老院开展爱幼尊老的活动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好像很小,而且是在社会道德的要求之中,也就是说,人的良心也要求人们这样做,那这些小事也可以被列入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行动范围之中吗?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疑虑,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得出了可定的答案——这就是每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应该做的,这是人类的美德,也是共产党员的美德。因为是小时,所以即使社会公德对每个公民有这样的要求,很多自私自利的人也不会主动做这些小事。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就不能够假装看不到,因此,我们要去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给那些心存私念的人树立一个榜样。
我们现在能做的,的的确确是小事,一方面是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使自己不成为社会的负担,并且为将来能做为人民服务的大事件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是为社会和谐添砖加瓦。虽然是小事,但如果人人都做,人人坚持做,就会积少成多,对国家和人民是有很大作用的。
汇报人:xiexiebang
第四篇:我对安全的理解
我对核安全的认识与理解
核电因其物理本质决定了“核安全是核电厂的生命”。在核电厂、核电管理和监督部门以及相关产业,营造和培育不同层次的“安全文化”才是保证国家核电安全的“命根”。
安全文化即是企业内部形成的良好的安全氛围,企业全员同心同德、朝着一个目标——安全生产而努力,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行为习惯,而且与单位的组织机构及行政管理政策有密切关系,要建立好的安全文化,必须自上而下,从高层开始贯彻,运用政策及规定来规范全体员工的行为,发挥员工自身的积极性,天长日久形成企业固有的安全习惯以及员工头脑中固有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是引导单位工作作风、个人工作态度及思维习惯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通过研究单位和个人的种种具体表现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是种责任,作为一名从事核电行业的工作人员,安全高效地运行核电厂,确保人员不受伤害、设备不受损坏是我们的责任;保证工作质量、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是我们的责任;一旦发生事故迎难而上、保护民众生命安全是我们的责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安全是一种态度,我们经常讲“安全第一”,这就是我们的态度,也是我们的原则。安全是保证我们事业顺利完成的法宝,安全是我们取得效益的前提,不重视安全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是要付出沉痛代价的。不能把安全第一只放在口头,要实实在在的在思想里刻上安全第一,在做每件事前都要考虑安全,在工作的每时每刻不忘安全,严格按照按规章制度办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核电无小事,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充分发挥自己的屏障作用。
安全是一种经验。每出一个事故,都能总结一些教训,日积月累,就成了我们的规章制度。换一种说法,血的教训换来了我们的规章制度,我们靠规章制度来保证我们的安全。事故都是违章造成的,我们要树立防事故、保安全的思想,处处想在前、安全关口前移,真正把别人的事故当作自己的防止事故的经验,这样我们才会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我们经常在追问安全是什么,其实安全就是我们从事一切行为的基本要素与准则,是我们人生平安幸福快乐的基本保障,是一道永远也不能跨越的防线。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我们必须时刻注意安全,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无论在何种岗位,都应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在工作中遵章守纪,按规操作,善于发现问题,排除隐患,只有这样,安全才会永远与你相伴。只要你不经意的忽视了安全,事故就会悄然而至,不经意的一瞬、一念之差、一个小小的隐患,都会酿成很严重的后果。
无知者无畏,不懂或似懂非懂的人犯了错误而茫然不知,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是很严重的安全隐患。现阶段我们正处于培训学习的最佳时机,只有切实掌握了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第五篇:我对雷锋精神的理解
我对雷锋精神的理解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周总理曾经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出生在战火中,成长在革命中,在那个刚刚解放的困难时代,身为共产党员,他深刻的体现出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当代,我们这些90后在小学依然接受了“雷锋精神”的学习,这说明“雷锋精神”的重要性。
在国家、人民受到灾难时,总有那么一些人捐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帮助那些处于灾难中的人民。或是留名,或是默默的奉献…无论怎么说,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在现在这个经济时代,能做到无私奉献是多么难能可贵,作为90后的我们,不能将“雷锋精神”这个宝贵的先进文化衰落下去。
即使,我们不能象雷锋一样为了人民奉献一生,但是,我们要做到在困难时为人民服务,不让自私占据我们思想的重要地位。
我们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