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防为主 教育为本 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以防为主 教育为本 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龙王庙总校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校在教育局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以发展特色教育为突破口,扎实创建平安校园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来源于我们几年来始终把安全问题作为第一要务来抓,牢牢把握校园安全这根主线,常抓不懈。现将我校一年来创建平安校园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忧患意识。
一年来,我们通过校园安全的真抓实干,对学校安全工作有了更多深入的思考。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安全是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是学校管理的底线要求,是学校文化的基础共识,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学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一直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和长期坚持的思想,坚持“以防为主,教育为本”为配搭原则,始终把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二、领导重视、树立安全警钟长鸣的责任意识。
1、健全机构,明确责任。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成立了由总校长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主管安全副校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各校校长、主任为成员的安全工作领导组,聘请派出所所长为法制副校长,参与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保证了学校安全工作的正常运行。学校制定了创建“平安校园”实施方案,把创建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议事日程,融入到日常工作活动之中。创建工作做到长期有规划,年度有计划,学期有具体安排,定期布置,定期检查,认真实施,逐步完善。
2、加大投入排除隐患。
学校十分重视安全工作,并从人力、财力、制度上进行落实,采取“人防、物防、技防”并重的方针,确保安全工作的实施。我们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在安全设施上加大了投入。一是在楼道内安装了应急灯、安全标示牌,二是在学校重要部位安装了监控录像。三是努力消除因硬件设施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通过不断努力,目前我校的安全防范标准大大提高,确保了师生安全。
三、健全制度,保障安全工作有章可循。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龙王庙总校学校安全工作制度》,里面包括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消防安全岗位责任制、安全检查制度、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及奖罚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安全督查制度、大型活动申报审批制度、门卫工作制度、领导值班制度、来宾登记制度、学生外出登记制度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校内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各种活动安全预案、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安全工作考核办法、致家长安全书等内容。通过学校安全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我校的安全工作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我校的各项安全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了安全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学校领导与中层干部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学校还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同时,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齐抓共管、人人有责、层层落实、普遍达标的工作格局。全体成员本着对学校负责的思想,对学生人身安全负责的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各施其职,配合派出所、法制副校长、严密防范做好学校周边安全工作,努力清除各种影响学校安全和稳定的隐患,保障全体师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学习。
四、严格落实,做到安全工作无缝对接。
1、抓宣传教育。
一是加强安全培训。首先,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对全校师生进行了安全教育,此外我们还聘请了司法所的领导为师生作安全工作专题汇报。通过教育和培训极大地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
二是设立各种宣传栏,在学校宣传橱窗及班级宣传栏开辟校园安全教育园地,通过典型事例及图片展览教育学生,警钟长鸣。
三是利用校园广播站,定期播出安全专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抓活动开展。
一是结合中小学安全教育月,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光盘。二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定期举行安全法制讲座。三是抓交通安全教育。通过演讲、小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四是在重大活动前、寒暑假放假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五是开展主题班队会教育活动。(反对法轮功、门头会教育等)。
3、抓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安全意识”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安全的命脉,才找到了学校安全回家的路。
一是加强课堂安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必须摒弃过去那种狭隘的课程观,要把安全意识视为课程内容纳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一定要恰到好处地结合自身教学学科特点,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教育这一目标,使安全变为“涓涓细流”,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二是实施领导校园巡视制,教师课堂安全负责制。要求每位教师把学生的安全教育放在学生管理的首位,安全工作做到“精、细、勤”,领导不定时巡视校园,督导校园安全工作,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记好安全日志。
三是抓体育课、实验课的安全教育。在体育课、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把安全因素放在首位考虑,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对场地、实验器材作合理的安排,对课堂作严密的监控。
4、抓课间管理。
一是学校实行课间领导值班、教师执勤制。把校园分为若干个安全点,定人员、定时间,都有值班领导和教师,落实责任,及时做好学生的课间管理和上下楼的疏通工作。
二进行安全演练。教育学生在集合、解散时听从指挥,按次序行动;平时上下楼梯时不能追逐打闹,要靠右行。并定期进行实地演练。
三是放学时,严格执行排队制度,放学后,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全部站好队,由班主任老师护送到校门外,过马路。
5、抓心理教育。
教育是直指心灵的事业。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才是真正实践走进心灵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基。为此,我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和“悄悄话信箱”,配备了三名兼职心理咨询教师,构建了由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各学科教师组成的网络结构,心理辅导以发展性、预防性为目标,以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为内容,以平等公正、理解尊重、真诚微笑、信任保密为基本原则,通过心理辅导活动、班队活动、悄悄话信箱、班级谈心日记、心理辅导热线、宣传板报、学科教育渗透等多种途径,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改革考试制度、改班主任操行评语为寄语,并把心育与德育、少先队活动融成一体,构建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多年来我校没有出现自杀、出走、伤害他人等现象。
6、抓校舍及设施设备。
俗话说,防重于治。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关键是要防范于未然。开展常规检查。每学期开学以后,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我校实行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学校每个角落进行地毯式的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特别是教室的门窗、学校围墙、电路的布置、学校重点部位(电脑室,实验室,运动场,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等定期检查,对较旧的电气设备、电线、灭火设施等进行更换,杜绝隐患。
7、抓校园文化。
我校十分注重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走进校园,校务公开栏、宣传橱窗、名人名言、警示牌特别引人注目,各班教室里的板报、荣誉角和教室外墙的专栏交相呼应,既陶冶了学生性情,又展示了学生才能。整个校园布置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置身其中令人自然而然地升起积极向上的蓬勃激情。
校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只有对学校安全工作认识到位、实施过程到位、才能实现学校安全工作的效果到位。安全工作没有成绩,只有教训和惩罚。安全工作只有付出辛苦,才能收获欢笑。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做好学校的安全工作,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为做好汛期学校安全工作
为做好汛期学校安全工作,确保我校全体师生安全防范和学校财产等不受损失,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现将有关要求制定如下:
一、提高认识为提高学校防汛工作的思想认识,加强学校防汛工作的领导责任,把汛期工作当做学校当前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以校长“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亲自研究部署,抓实学校防汛工作。成员名单及职责范围如下:
1.防汛领导小组
组长:张习军
副组长:王凯
成员:教职工
2.领导小组职责
具体负责本校的防汛工作,做好校舍的安全检查工作以及周边地质滑坡进行排查,通过多种形式对师生做好防汛抗洪工作的宣传教育,坚持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好防汛工作,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确保学校财产等不受损失,师生无伤亡。
二、完善防范措施
1.在安全教育月期间,组织广大师生,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公共卫生、交通、消防、防溺水、防雷电、防自然灾害以及食品卫生等方面的主题安全教育活动,安排一次防汛、防雷电、防自然灾害等内容的安
全知识光盘视频观看,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发放告家长一封信,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和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协助学校做好学生校外安全监护工作。
2.安全办牵头,组织一次全面的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排查校舍、厕所、校园围墙,排查学校用电、防雷、监控等教学设施,对查出的问题及时梳理上报,完成整改,确保汛期安全工作。
三、做好防汛预警工作
1.汛期期间,安全办、办公室等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及时在校内温馨提示。遇有暴雨等恶劣天气,提前上报学校校长室,调整学生放学时间或采取其他停课措施,以确保师生安全。
2.汛期期间,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严防社会闲散人员进入校园,同时,加强校内重点部位的值班巡逻,严防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3.严格落实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制度。遇有紧急情况立即上报学校及区教育卫生办,对因玩忽职守,工作落实不认真,上报不及时、措施不到位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报警程序:学校值班室学校校长学校抗洪领导小组报告上级部门
四、防汛工作实施方案
1.成立本校的防汛领导小组和抢险队,具体负责本校的防汛工作,确保师生安全渡汛和学校财产不受损失。
2.做好防汛宣传工作,提高全体师生的防汛意识,确保师生无伤亡,校舍无塌方。
3.防汛期间坚持24小时值班。实行领导班子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不能离岗、脱岗、代岗,如遇大雨,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老师必须到岗。
4.校舍管理员、总务处、安全办要将校舍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与学校联系。各班做好排查工作,班主任应及时与家长保持联系,提高防灾意识。
5.防汛抢险队成员要做到手机不关机,保证通讯工具畅通,及时联系,每当遇到特大暴雨,都应注意观察校园及周边的水位上涨情况。
6.应及时掌握险情,一旦学校发生洪涝灾害,全体抢险队员应立即赶到学校,听从校长的指挥,奋力抢搬学校的教学物质。
马场小学小学
201年5月3日
第三篇:信访稳控工作要以民为本,不可“以防为本”
信访稳控工作要以民为本,不可“以防为本”
————街道信访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经济社会中的交往日益频繁,由此产生的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民事纠纷、刑事纠纷、行政纠纷也呈上升趋势。为了防止“上访老户”和“准上访户”在节点、敏感时段上访,上级有关部门经常要求各部门在节点、敏感时段之前之中进行信访、维稳等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化解工作。我们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此时防止“群体访”、“越级访”、“缠访”等非正常上访。但是,我在信访工作中切身感受到,这样做欠妥、欠考虑,可能适得其反。如,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我们街道今年在“两会”、上海世博会来临之前开展了大排查大调解活动,欲达到停访息诉的目的。但是,街道各社区在排查、调解当中,有些“老上访户”、“准上访户”对我们信访工作非常不信任,认为我们进行排查、调解,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而是为了阻止他们上访、闹事,引起“老上访户”反感甚至逆反。有一“老访民”说,你们早不来晚不来,非在“两会”、“世博会”之前到我家来看望我,关心我,为什么平时不来?你们分明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嘛!你们的目的不就是阻止我进京上访吗?你们要是总这么“扰民”,我还真上北京了!另外,在节点、敏感时段之前之中进行信访、维稳等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化解工作,可能会提醒“老上访户”、“准上访户”:快到节点、敏感时段了,该做好上访准备了;政府这么担心我们上访,这个节点应该是“上访日”、“上访月”或者“上访节”,这个期间上访“成功率”一定很高。由此可见,节点、敏感时段之前之中进行入户排查、化解工作,会让“老上访户”、“准上访户”错误地认为,我们做信访工作,根本目的只是为了停访息诉,而不是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通过进一步调研,我认识到,节点、敏感时段之前之中进行集中排查、走访慰问等稳控工作,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让上访人认为“看望关心”是假,“阻止上访”是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对调节、开导、帮助等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对信访工作不配合、不支持。二是提醒上访人“按时”上访。上访人本没有上访意图或者自知上访无理,可是在节点、敏感时段进行排查、走访,就会提醒上访人“近期上访”会让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因此此时上访有利于解决自己的上访事项,从而频频上访,无理上访,甚至不惜走极端,给政府部门施加压力,试图以此来解决不合理诉求。三是让居民逐步意识到节点、敏感时段是“上访日”、“上访月”。大多数居民在变成“访民”之前不大清楚甚至不知道节点、敏感时段是信访稳控工作的重点时段,可是,如果我们的重点信访稳控工作经常放在节点、敏感时段上,长此以往,会让普通居民认为节日和敏感时段是“上访日”、“上访月”或者“上访节”,今后有上访事项,要在“成功率”高的节点、敏感时段上访。
工作目的意识,所以在平时的信访工作中,不会把解决上访人实际困难放在首位,而是把如何阻止上访放在首位,引起上访人反感甚至逆反,给信访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总之,对上访人员进行走访、开导等稳控工作,要从平时抓起,尽量避免在节点、敏感时段之前之中进行。同时,要以人为本,要以切实解决信访人具体困难为目标,做好对上访人的安抚工作,带给他们真切的温暖和呵护,让他们感受到真情实意的关怀,从而改变态度,放弃非正常上访方式或放弃上访。因此说,信访稳控工作要以民为本,不可“以防为本”。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2010年5月11日
第四篇:教育为本
怎么看待同一片蓝天下的教育公平
有关于同一片蓝天下的教育公平这个问题, 一直都是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各界都有各界的说法,褒贬不一。当前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不论是很多家长头痛的“择校”,还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同城”苦恼;不论是学前适龄儿童“入园难”,还是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这些都与教育公平息息相关,反映出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不均等。鄙人觉得这个问题也是模棱两可的,现在中国的贫富差距那么大,种种原因造成很多贫困孩子还没有良好的环境进行求知,甚至还没有踏入过校园。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教育水平明显存在落差,中国的风气是普遍的,教育基金下达总是短缺,贫困的孩子还是存在大山里的。每次我们看到报道那些大山里的孩子的时候,都会激起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城乡的孩子同享一片蓝天,实现教育公平。农村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山里孩子起早摸黑求学的情形,牵动着我们的心。当然这些都是报道出来呼吁或者是祈祷能够帮助到孩子们的,效果是可以看到的,国家领导人也十分注重这个教育问题,毕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盛,教育为先。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适龄儿童“不花钱、有学上”。
教育对个人与社会都有重要作用,教育公平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个人的成才与发展,需要教育的支撑;而国家的未来发展,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教育成为根本途径;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教育乃必经之路。
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更进一步指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渠道,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出台的政策也逐步改善了,培养教师计划,分配支援计划,等一系列的都在进行中,各种助学措施体现了国家对人们的关怀,并且实实在在地给贫困家庭的教育带来了很大帮助。新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人民接受教育的机会,高校则落实具体措施,引导贫困生自立自强,帮助顺利完成学业。这是比较好的一项政策,我们村那边小学已经不收费教育了,中学也补助平时学习生活,大学也实行贷款完成学业,现在校园里许多的大学生都是贷款上大学的,至少其中的一些或者说大部分都是在自力更生的完成自己的学业,这点是切身体会的。至少我们感恩这个社会,我们感恩大学,学会自强,自理,求知的动力比较强,课余时间的时候去找找兼职,赚赚外快,补足生活所需,曾经也懊恼过,也挫折过,但是我们感恩,我们进取,所以一直坚持奋斗者。我不敢说大话未来怎么报效祖国什么的,但是我会记得,有一天有出息了不会忘记我的学校,会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至于同一片蓝天下的教育公平,我们都渴望这能做到最好,虽说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有一天人人都能有良好的教育知识和素养,我想至少我们都会很和谐的互助生活着。至少不会出现2012年世界末日的传言,至少不会再有那么多无辜的孩子痛哭在大山里。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第五篇:语言为主 读书为本 基础为重
语言为主 读书为本 基础为重
——王菘舟教学设计——《鸬鹚》
杭州市拱家桥小学 王崧舟
[设计依据]
《鸬鹚》系浙江省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1课,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郑振铎先生。课文从命题上容易被人误解为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阅读全文后不难发现,《鸬鹚》与《翠鸟》、《猫》、《台湾蝴蝶甲天下》等状物类的文章迥然有别。《鸬鹚》一文虽也涉及对鸬鹚外形、鸬鹚捕鱼动作的描写,但作者要反映的并非鸬鹚本身,他要着力刻画的,及是一种优美、活跃、欢腾、恬静的水乡景致。鸬鹚在文中仅是作为独特景致辞的一个构成要素、一种情绪表象而出现的。因此,从整体温表看,《鸬鹚》是一篇写景散文。感悟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明确文章意图、把握教学重点、挖掘训练素材都是十分重要的。
纵览全文,作者依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为我们逐次展现了三幅洋溢着水乡风韵的优美画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渔人闲憩图”。作者在这里精心撷取了几种颇能反映水乡特征的景物,“夕阳映照下平如明镜的小湖”、“几棵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悠然的渔人”、“待命的鸬鹚”,着力营造出一种恬静、悠闲的氛围。随后,作者笔锋陡转,一幅“鸬鹚捕鱼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随着渔人的“一抹”,训练有素的鸬鹚纷纷钻进水里。湖面开始荡漾,浪花开始跳跃,渔人开始忙碌。鸬鹚更是上钻下跳、翻腾不迭。小湖洋溢着一派活跃、欢腾的景象。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最具国画意味的“渔舟唱晚图”。袅袅四起的炊烟,渐渐暗淡的天色,恢复平静的湖面,衬托着荡桨归舟的渔人,把我们再次带入了恬静、平和的意境之中。
不难发现,小湖的平静与否跟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渔人静,则鸬鹚静;鸬鹚静,则小湖静。渔人动,则鸬鹚动;鸬鹚动,则小湖动。作者正是按照先静后动、由动而静的行文思路来组织材料的。这条思路,恰如一段起伏有致、婉转悠扬的动人旋律,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意境幽雅,富有情趣。写渔人,先是“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悠然”一词情味蕴藉,细细咀嚼,渔人无忧无虑的神态、轻松自如的坐姿、„„怡然自得的表情、平静知足的心境跃然纸上。小湖的平静,固然是一种自然景致,但它又何尝不是渔人心境的一种折射呢?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也。紧接着,是“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和船舷上一抹”。“一抹”一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正是渔人这看似不经意地、轻轻地一抹,才抹出了一个波光粼粼、浪花四跃的湖在,抹出了一群乖巧伶俐、活泼可爱的鸬鹚,抹出了一派鲜鱼满舱、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这是打破平静的一抹,这是充满自信的一抹,这是驾轻就熟的一抹,这是满面怀希望的一抹„„如果说《鸬鹚》一文有眼的话,那就非它莫属。最后,“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渔人的形象,虽然寥寥几笔、着墨不多,但是,留给人的印象却非常鲜活。这显然是与作者娴熟地运用准确独到的白描手法分不开的。
相比之下,写鸬鹚的笔墨要浓重多了。写鸬鹚,作者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将视线聚焦在它们的动作上,或“站”、或“钻”、或“跳”、或“吞”,一只只活泼可爱、乖巧伶俐的水鸟活灵活现。由“乖巧伶俐”使人想到它们的“训练有素”,由“训练有素”使人想到它们的主人——渔人。在这里,作者百明写鸬鹚,但实际所写的还是渔人。画中真正的主人不是鸬鹚而是渔人。
为了很好地映衬这位主角,作者还描画了一个具有浓郁的水乡韵致的小湖作背景。他用诗一样的笔调,将背景渲染得十分优美。“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镜子”之喻,贴切自然,充分体现了夕阳映照下的小湖平静、明亮的特点。“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荡起”的是“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是“无数浪花”,用词准确,语势流畅。“湖面上留下一条波痕。”“波痕”比之“波纹”,细了、淡了、浅了、轻了。以细细的、淡淡的、浅浅、轻轻的波痕来反衬湖面的平静,既与开始时的平如明镜相比照,又跟紧接着的波纹荡漾相呼应,给人以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意蕴。课文语言开始时的平如明镜相比照,又跟紧接着的波纹相呼应,给人以一种“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意蕴。课文语言朴实、隽永,节奏舒缓、流畅,有着浓厚的抒情味,是进行语感训练和美育熏陶的极好材料,也是进行美读和吟诵的极好凭借。
教师在教学本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领悟思路是本文学习上的难点。其次,要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重点词句背诵课文第一段。有条件的可要求学生全文背诵,积累语言应该作为本文的学习重点。另外,还应通过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凭借文中的语言形象充分感觉水乡的优美景致和渔人捕鱼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文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熟读课文上。要通过多种形式地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充分感知课文形象。在此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行文思路。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放在读悟课文1——4自然段上,凭借文中的语言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人捕鱼的乐趣。对第1自然段尤其需要着力品味,要在反复咀嚼好词佳句的同时,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第三课时则主要是读悟课文5——7自然段,完成课堂作业。
[设计案例]
第一课时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
(1)课件呈现课题。
(2)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文?
(3)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点评:读准、读好课题,看起来微不足道,其实不然。有心人稍加注意,便可从中挖掘出来丰富的训练内涵。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响亮自信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大方利落地读。这同样是一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疏忽不得。]
2、简介鸬鹚。
(1)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2)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3)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4)课件呈现鸬鹚喉囊的位置。
(5)教师范定“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6)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点评:“喉囊”两字非常难写。字形难记、笔顺难辨、结构难排。突破三难,唯有训练。教师书定示范练,趁热打铁因势练,人人动笔扎实练。对小学而言,把字写正确,写工整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俗语有言: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此基本功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1)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2)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1)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淮,把句子读通。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再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各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
[点评:把课文读准读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方:“凡读书„„须要计虱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对读书的这个要求提得真可谓:“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我们只要照做就是。问题在于,这样对学生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3、再读感悟
(1)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2)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3)学生自由读全文。
(4)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1)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的读给你的同学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2)同桌互读。
(3)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夺)
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只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点评:阅读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的道理,但真理往往这这么简单。]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估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1)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2)从“渐渐”这个词上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3)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
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点评:文章拿到手,泛泛地读几遍,算不算整体感知?当然不算。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思路也许是避免空泛感知的一条重要对策。关于揣摩思路,叶老有过这样一段精辟地论述:“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过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措清楚。”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揣摩行文思路并非易事。好在此文最后一段已经储蓄地透露了文章思路的痕迹,学生只要专心诵读、用心理会,教师再稍加点拔,思路还是不难理清的。]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粼粼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默写新词
1、看图片默写新词。
用课件呈现3幅图片,每呈现一幅,学生写出相应的新词。
①根据第1幅的内容,可默写“一望无垠”。默后反馈,了解学生默了哪个词。
②根据第2幅的内容,可默写“夕阳”、“柔光”、“波光粼粼”等词语。默后反馈。
③根据第3幅的内容,可默写“炊烟袅袅”。默后反馈。
[点评:默写很传统,传统得快要被人遗忘;默写很管用,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对此一直爱不释手。因为其管用,我们很有必要加以继承;因为其传统,我们也有必要加以改造。这个默写设计,融写字、释词、观察、联想、审美于一体,既发挥了传统默写在收心凝神、巩固字词、夯实基础方面的作用,又避免了传统默写功能单
一、形式呆板、被动应答的缺陷。]
2、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读,对小湖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课,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重点对下列词句有所感悟:
▲第1句: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平、亮、清)
▲第2句:再读读这个“浮”字,看看还能品味出什么感觉来?(轻、稳、平)
▲第3句:为“悠然”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来读读这句话。(悠闲、自由自在、舒服、无忧无虑、从容、轻松自如)大家看,轻松自如地坐在船尾,自由自在地望望风景,无忧无虑地吸着土烟,这种感觉、这种情景,就是“悠然”呀。
④在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词句。
⑤教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读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象画面背。)
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1自然段。
[点评:文章应该一句一句地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每句话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注。有的句子如文章的骨架,它支撑起文章的全部血肉;有的句子如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情致和理趣的窗户;有的句子如文章的血脉,由于它的牵连,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了一条发展变化的线。对于这样的句子,在读书时应该引导学生多加吟诵、多加揣摩、多加体会、多加积累。吟诵,在于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揣摩,在于搜寻语言的意趣、咀嚼
语言的蕴涵、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在于以心契心,以情悟情,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而积累,则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总之,当读书深入到字里行间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有所懂有所不懂,有所悟有所不悟,有所会有所不会。]
三、读悟写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
①教师: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你们读读2、3、4段课文,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纸上。(学生读书并动笔练写)
②课件呈现练习:(这些词语供大家参考,要是你认为还有别的更好的词语,也可以用你自己的。)
利索满怀希望兴致勃勃自信轻松自如喜滋滋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地
一抹,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吧。(好鸬鹚、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我的宝贝、朋友们、小家伙们、小嘟嘟„„)
④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广化语感。
①教师:你们再读读这几段课文,看看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生读文体会)
②组织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句子。例如:
▲渔人这一抹,抹出了一个波光粼粼、浪花四跃的小湖。多么令人陶醉呀!
▲渔人这一抹,抹出了一只又一只乖巧机灵、活泼可爱的鸬鹚。多么令人难忘呀!
▲渔人这一抹,抹出了一派鲜鱼满舱、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多么令人激动呀!
③课件播放鸬鹚捕鱼的视频。鼓励学生边看边议,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可以手舞足蹈,甚至可以欢呼雀跃。
④齐读这几段课文。
[点评:教《鸬鹚》一文,容易出现三种偏差:一是见物不见人,眼中只有鸬鹚没有渔人;二是主次颠倒,将鸬鹚当作景中主角,渔人则屈居配角;三是平分秋色,鸬鹚、渔人各占一半,不分主次。事实上,景中主角不是鸬鹚而是渔人,渔人的“一抹”正是全篇的文眼所在。抓住这一抹,就能把握全文的精神所在,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使景语背后的情味跃然纸上,就能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因此,对一抹的感悟要不遗余力、重锤敲打,其余内容则必须忍痛割爱、舍得放弃。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四、结课
教师:《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这是一种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这不仅是《鸬鹚》,也是整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份美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它。
【设计意图】
“语言为主”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理念。语文课主要学什么?是五花八门的语文知识?是包罗万象的文章内容?是千变万化的思想教育?是丰富多彩的审美陶冶?还是一味求异的创新教育?都不是!语文课只能以语言为主。语文课必须以语言为主。这是由语文课的根本属性决定的,是由一切成功的语文教学实践决定的,是由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决定的。由教育部新近修订并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在阐述教学目的时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言以蔽之,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应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理所当然,《鸬鹚》的教学也同样应该体现语言为主的理念。以谁的语言为主呢?当然是以课文的语言为主,以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为主。语文课上,学生的精力、智力和心力主要应该投入到积累、感受、领悟和运用课文的语言中去。
要真正贯彻“语言为主”的教学理念,别无它径,唯有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做到“读书为本”。语文教学的方法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千变万化,这个法、那个法,读书实乃根本大法。撇开了读书这一根本大法,其它一切法无疑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要做到读书为本,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读既是学生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又是教师最主要的语文教学方法。“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鸬鹚》的课堂教学设计,力求不折不扣地做到读书为本。主要读什么?当然是读课文,读原汁原味的课文,读文质兼美的课文,读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怎么读?要让学生专心地读、仔细地读、投入地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动情,要使学生读出理趣、读出神韵、读出情味,最终做到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
“语言为主”、“读书为本”都只能立足于“基础为重”这一科学的目标定位。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儿童,我们的教育性质是普及,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也只能定位于打好最底层的语文基础。我们要教学生语言,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基本的言语交际能力,而不是教学生一些抽象的语言知识,让学生去研究语言、评析语言。我们要教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初步学会读书,练好最起码的语文基本功,而不是从理论意义上向学生传授一些文字学、语法学、文章学、写作学等方面的知识。一句话,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过分理性化、知识化,随意拔高、挖深、求全,而应努力使其生活化、实用化,合理降低起点,突出基本目标,着力夯实基础。《鸬鹚》的课堂教学设计,也想力图做好基本功训练这篇文章。无论是训练学生念好课题、写好生字、读好文章,还是引导学生品味字词、揣摩思路、积累语言,无不基于保底务实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