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8:4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通过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逐步解决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现象,尽可能均衡地分配义务教育资源,是政府制定公共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无论区域间,还是区域内部都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因此,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不同地区的实际,采取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方针,建立起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逐步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现象,以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大面积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

一、我国基础教育概述

1、基础教育的概念

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有人也把高中阶段的教育归入基础教育范畴,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普及这种类型的教育,所以,在事实上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不是基础教育。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高,预计到2020年,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基础教育的目的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基础教育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不可能产生优秀的高等教育。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失衡的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初中、高中)。1949年以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十分薄弱,教育发展最高年的1946年,全国只有幼儿园1300所,小学28.9万所,中学4266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基础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普及教育。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的轨道。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到本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是教育战线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幼儿园18.14万所,在园幼儿2403.03万人;有小学60.96万所,在校学生13953.80万人;普通初级中学63940所,在校生5363.03万人;普通高级中学1.39万所,在校生938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535所,在校生35.84万人(其中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及随班就读学生22.55万人)。

基础教育不均衡现状:

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均衡。

2、同一地区重点校与薄弱校发展不均衡

3、各门课程发展不均衡

4、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发展不均衡

“招生方式”与“择校生”问题。在高质量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小学升初中究竟采取何种招生方式,是一个比较有分歧的问题。当优质初中无法满足学区内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的需求时,如果采取通过考试选拔的做法,等于将“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移至小学阶段。近年来,根据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国家要求在已经“普九”的地区实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其初衷十分明确,就是要打破学校和学生的身份界限,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以便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在初中学校质量差距大的地区执行就近入学比较困难,并不能使社会满意,于是许多地区实行了“电脑派位”的做法。但是,越是薄弱初中比例较大的地区,这种做法就越不一定公平,实际上有些类似于“电脑抽奖”。由于校际之间的差距,加之各地执行政策的差异,即使在各地实施免试就近入学或“电脑派位”等政策之后,义务教育阶段以缴费为主要手段的“择校生”现象反而大量出现,而且在大中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问题尤为突出。

2.“薄弱学校”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了一大批薄弱学校。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系统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及同一地区校际资源的差距,直接决定学校建设水平和办学质量上的差距。一些地方开始实行教师结构工资之后,校际教师待遇差距迅速扩大,学校之间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条件出现失衡,生源状况随之分化,在应试制度的压力之下,择校范围逐步加大。加上与生源相联系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持续短缺、校办产业普遍不景气和逐渐衰退等因素,择校收人就成为学校主要的经济创收手段,这进一步拉大了学校创收水平的差距,薄弱学校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近年来,各地政府在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差距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过分强调学校硬件设施层面,注重学校外部条件和环境的改造,而对学校“软件”建设重视不够,因而成效不十分明显,在很多地方,改造薄弱学校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历史形成的,需要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有的是制度性原因,由于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政策调整来实现均衡发展,增进教育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归纳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处理好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关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关系,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按照教育法律,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公益性的,在已经“普九”的地区,必须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行为,确保公办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努力推进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政府有责任在确定教育现代化目标时,承诺减少(至少是不再人为扩大)公立学校之间不应有的巨大差距,逐步扩大和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性。至于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幼儿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等非义务教育,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和我国的具体实践,兼有社会公益性和成本分担服务性(依据WTO中服务贸易总协议的条款,某些基础教育领域的服务“市场准人”还可分为“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商业存在”等类别),应当积极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平等发展的新格局。

今后,义务教育可供选择的学校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办学校,完全实行学区就近入学。从长远看,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是方向,其有效操作的前提是尽可能削减薄弱初中的比例,只有学区内的初中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逐渐均衡了,才能减少学生和家长对“电脑派位”的后顾之忧;另一类是少量民办学校,允许通过比照成本的教育收费(甚至较高收费,但

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满足某一部分人群的择校需要。在非义务教育和部分允许民办教育介入的义务教育领域,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尽可能百花齐放,办出特色,形成个性与晶牌,使学生家长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智力和经济承受能力等,选择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学校。

(二)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规范化办学。

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是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建议各地都应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约束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达到法定标准的同时,对原来基础很强的学校硬件建设也应有个上限,限制类似于“正反馈”的过量投资,以遏制在少数学校办学条件高投资的攀比现象,制止追求“奢华”的不良风气。

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证教育的公正、公平性;学校要严格执行有关方针政策,杜绝各种不正之风,均须依靠制度创新。建议继续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宏观调控手段,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在学校建立健全收支两条线、财政拨款和专项公开、学校财务公开、精确预算管理等制度,加强对学校收费的全面审计和统筹管理,形成社区和家长有效监督与参与学校运作的机制,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三)推进学制改革,实行完全中学初、高中脱钩,建设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

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矛盾,必须建立与义务教育性质相适应的学校制度和学校结构。实行完全中学的初、高中脱钩,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至少可以在制度上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矛盾。目前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入学高峰已经由初中移向高中,高中入学矛盾比较尖锐,这实际为“脱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一批重点中学的初中部搬出,高中部扩大,一方面解决了普通高中入学难问题,另一方面缓解了初中段“择校”激烈的矛盾。但应当看到,目前部分“脱钩”初中改制成为民办学校后实行高收费,有些公办学校在改制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需要及时制定应对的措施。

建议通过联办一批小学和初中,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学升初中的“择校”矛盾。小学与初中的“强强联办”应当不是方向,否则,又形成新的“重点九年一贯制学校”,“弱弱联办”的情况自不必考虑,这两种方式无疑均会扩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差距。今后,主要是初、高中分离后的薄弱初中与“基础好”的小学联办,“基础好”的初中与薄弱小学联办,有可能建立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如果这类学校能够占有较大比重,将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例如,某地“九年一贯制学校”大多是联办了一强一弱两所学校,对于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发挥了明显的作用,间接地促进了“择校收费”问题的解决。

但是,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之初存在的班级建制不规范问题,特别是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之间的班额缺口很大,因此初中招生问题依然存在。另外,“九年一贯制学校”中也出现新的“择校”问题,一旦薄弱初中与“基础好”的小学联结,小学生四、五年级纷纷转学;“基础好”的初中与薄弱小学联结,学生从四、五年级竞相转入;“择初中”演变为“择小学”。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而且,随着特大都市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未来“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试验与目前初、高中脱钩改革可能产生一定的冲突,也需要引起重视。

(四)积极以多种方式推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招生方式改革。

当前,为体现基础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和缓解“择校收费”问题压力,部分地区设计将办得较好的初中的全部招生指标或部分招生指标,根据小学在校生人数,按比例分配给附近的各个小学,德智体择优选送(不得举行统考),完善选送程序,增加透明度,实行社会监督。

同时,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初中学校,淡化学校之间的竞争,效果明显。某省90年代初在某区进行了高中招生指标与乡镇初中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挂钩,将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改革试验,有关县(市、区)进行了中考特长测试加分。近年来,又进行了部分优秀初中毕业生保送进入优质高中(省级示范高中)学习及部分初中毕业生直升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某市招生方式改革的核心是,贯彻“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健全初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改进考试内容、评价方式和分流方式。把重点高中招生指标的10%-15%分到各个初中学校,由初中学校根据民主程序推荐优秀毕业生,推荐生参加统一升学考试,可在降一个分数段(8分)以内录取。某市以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为突破口,对初中招生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一是按照“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原则,初中招生工作在市教委宏观指导下,各区县具体组织实施;二是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推行“小学毕业生素质发展水平报告单”制度;三是坚持“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的原则。在保证公办学校有一个“位子”的前提下,允许小学毕业生选择民办学校就读。

(五)以推动本地高中教育的整体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规范示范高中建设,扩大优质高中资源的供给能力。

“示范高中”的建设,不应当造成新的教育发展不平衡,而应当使处于各层次的学校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谋求更高水平的平衡和循环。发挥辐射、牵动作用是示范性高中的主要标志,示范性高中要牵动一个区域、一定范围内高中教育的发展,办好示范高中的最终目标是办好每一所高中,坚决克服以“示范学校”、“窗口学校”及“教育现代化试验学校”为名,行“重点学校”之实的现象,防止继续拉大学校之间的差距,产生一批新的薄弱学校。

例如,某市从1998年开始启动了示范高中建设工程,计划分期建设60所左右规模大、条件好、质量高的示范高中,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特别是优质高中的教育供给,并通过示范高中建设带动高中教育整体发展,使优质高中招生规模占到年度高中招生总额的70%以上。有的区通过改建、扩建、撤并高中和初中分离等方式,扩大和盘活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消灭办学规模较小的高中校,力争在5年内建设8~10所占地50亩以上,办学条件较好、办学质量较高的普通高中,到2005年,使70%的高中学生能在优质高中学习。通过发挥高中的示范、基地、辐射作用,实现全区对优质高中的资源共享。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起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在“重点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实行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定期相互轮岗制度。

很多地方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非常重视,通过派遣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或采取优秀的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等方式,帮助薄弱学校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例如,某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从2002年起,实施高等师范院校“专升本”计划,鼓励应届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直接进入本科阶段定向培养,毕业后到受援县任教;根据受援县的需要,编制高等师范院校定向招生计划,为受援县重点培养本科学历层次的高中各学科教师;各级各类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每年有计划地举办受援县骨干校长和教师培训班,培训费予以减免;为稳定受援县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省内任何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不得聘用未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擅自离岗的受援县中小学教师。

今后,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借鉴国外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采取经常性的轮换,既有城乡间的轮换、又有不同学校间的轮换。通过教师轮换制度,实施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调控),通过体制改革试点,在历史上形成的重点学校和同一区域内其他学校之间,对各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统筹调配,执行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年限相互轮岗的制度。例如,某市从2000年起,首先

在部分重点学校、实验学校试行教师轮岗制度,凡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城镇中小学在职教师,原则上都要安排到本区(县)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轮岗,城区符合条件的教师也可以跨行政区到郊县农村学校轮岗,轮岗期间,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仍保留在原单位,工资、奖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该市职称办和教育行政部门也专门做出规定:从城镇到农村学校轮岗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教师职务;轮岗时间在两年以上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可以破格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凡评聘高级教师职务的,原则上都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

(七)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强教育实力。

薄弱学校改造是一项整体工程,除了硬件建设需要有较大的投入之外,软件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当前薄弱学校改造的基本任务是:在重点建设方面给予倾斜政策的同时,大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最终实现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学校管理、树立良好师德、改进教育方法、培养优良学风的目标。例如,某省从2001年开始启动了“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工程,明确要求: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要向薄弱学校倾斜;教育主管部门可从有创收能力学校预算外收人中统筹20%,用于薄弱学校建设;积极培养薄弱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薄弱学校教师福利待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解决;骨干学校教师评聘职称职务都必须有在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再如,某市以公办初中为重点,大力加强初中建设。在城市地区抓住城市危房改造的历史机遇采取调整、兼并、重组、置换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大公办初中校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把公办初中校办大办强。

从上述地方教育部门采取的政策效果看,只要能树立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就能找到良好的政策措施。关键是要政府部门痛下决心,进一步准确定位政府在改革与发展教育过程中的功能,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基本出发点,明确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制止一切“标志性”、“政绩性”重点学校建设的行为,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社会参与,就能真正找到符合本地实际的“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作者:天湖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63更新时间:2004-12-16(县长谈基础教育)实施“两基”攻坚,抓好基础教育,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措施。对提高我县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和

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

三江县现有人口34.71万人,有16个乡(镇),166个行政村。全县有高中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20所,完全小学186所,教学点111个。全县小学校舍总面积150347.67平方米,生均面积为4.4平方米;初中校舍总面积54149.52平方米,生均面积为3.9平方米。2003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5,距“普九”规定标准差0.5个百分点,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1.6,距“普九”规定标准多0.6个百分点,15周岁小学完成率为94.8,距“普九”规定标准差1.2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为77.5,距“普九”规定标准差17.7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4.4,距“普九”规定标准高了1.4个百分点,17周岁初中完成率为63.4,距“普九”规定标准差21.6个百分点。全县只有12个乡镇“普九”工作通过县级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为62.8。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经济发展落后,县级财政困难,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教育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三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思想观念落后,对教育认识程度低,送孩子上学积极性不高;四是教师队伍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整体素质不高。五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辍学率高,加大了实现“两基”攻坚的难度。

三、发展基础教育思路和措施

实施“两基”攻坚,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历史机遇,克服实际困难,发展我县基础教育,是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自治县政府要把本县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管理工作抓好,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成立机构,严密组织,强化责任,建立形成一个县委决策、政府落实、人大政协监督、乡镇学校实施、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

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工作。县委要把“普九”工作列为常委会必须讨论决策的重要议题,县政府把“普九”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出台《三江侗族自治县“普九”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并实施把“普九”工作与干部的调转任用提拔、与年终考核和评优树模、与奖金和浮动工资挂钩的“三挂钩”制度,把抓“普九”工作的成效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检测干部是否称职、是否成熟、是否有远见的一条重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县人大、政协把“普九”工作列为重点督查视察内容,提议案、出点子、想办法;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为“普九”大开绿灯,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及时划拨专项资金;国土部门及时解决用地问题;城建部门和质监部门抓住设计和质量重要环节;林业部门及时提供苗木、花草和园林技术支持;审计部门加强对工程项目的阶段审计和终结审计;文化、工商部门加强文化、网络、媒体市场的监督,净化了育人环境;纪监部门加大对不正之风监察力度,避免“普九”建设中挪用、挤占和浪费资金现象的发生;交通部门保证公路畅通,使建材及时运送到位;电力部门保证“普九”工地的电力供应;公安部门加强治安管理,查堵不稳定因素,保证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当好第一责任人,打好“两基”攻坚战

为保证“两基”工作顺利实施,要强化政府行为,把“两基”列为“一把手工程”,实行“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即一条线是“县政府――乡政府――村”;一条线是“县教育局――乡中心校(中学)――各村校”,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责任和指标。县政府成立“普九”攻坚指挥部,指挥长由县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县四家班子有关领导担任,成员由教育、财政等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学校了相应成立“普九”攻坚领导小组。明确规定县、乡、村三级党政“一把手”是“普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实行县级领导包抓乡镇、乡镇干部包抓村组、部门包抓学校的包点联校责任制,上下联动,营造领导身体力行、部门密

第三篇: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县长谈基础教育)实施“两基”攻坚,抓好基础教育,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措施。对提高我县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三江县现有人口34.71万人,有16个乡(镇),166个行政村。全县有高中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20所,完全小学186所,教学点111个。全县小学校舍总面积150347.67平方米,生均面积为4.4平方米;初中校舍总面积54149.52平方米,生均面积为3.9平方米。2003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5%,距“普九”规定标准差0.5个百分点,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1.6%,距“普九”规定标准多0.6个百分点,15周岁小学完成率为94.8%,距“普九”规定标准差1.2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为77.5%,距“普九”规定标准差17.7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4.4%,距“普九”规定标准高了1.4个百分点,17周岁初中完成率为63.4%,距“普九”规定标准差21.6个百分点。全县只有12个乡镇 “普九”工作通过县级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为62.8%。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三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经济发展落后,县级财政困难,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教育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三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思想观念落后,对教育认识程度低,送孩子上学积极性不高;四是教师队伍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整体素质不高。五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辍学率高,加大了实现“两基”攻坚的难度。

三、发展基础教育思路和措施实施“两基”攻坚,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历史机遇,克服实际困难,发展我县基础教育,是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自治县政府要把本县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管理工作抓好,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成立机构,严密组织,强化责任,建立形成一个县委决策、政府落实、人大政协监督、乡镇学校实施、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工作。县委要把“普九”工作列为常委会必须讨论决策的重要议题,县政府把“普九”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出台《三江侗族自治县“普九”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并实施把“普九”工作与干部的调转任用提拔、与年终考核和评优树模、与奖金和浮动工资挂钩的“三挂钩”制度,把抓“普九”工作的成效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检测干部是否称职、是否成熟、是否有远见的一条重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县人大、政协把“普九”工作列为重点督查视察内容,提议案、出点子、想办法;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为“普九”大开绿灯,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及时划拨专项资金;国土部门及时解决用地问题;城建部门和质监部门抓住设计和质量重要环节;林业部门及时提供苗木、花草和园林技术支持;审计部门加强对工程项目的阶段审计和终结审计;文化、工商部门加强文化、网络、媒体市场的监督,净化了育人环境;纪监部门加大对不正之风监察力度,避免“普九”建设中挪用、挤占和浪费资金现象的发生;交通部门保证公路畅通,使建材及时运送到位;电力部门保证“普九”工地的电力供应;公安部门加强治安管理,查堵不稳定因素,保证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当好第一责任人,打好“两基”攻坚战为保证“两基”工作顺利实施,要强化政府行为,把“两基”列为“一把手工程”,实行“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即一条线是“县政府――乡政府――村”;一条线是“县教育局――乡中心校(中学)――各村校”,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责任和指标。县政府成立“普九”攻坚指挥部,指挥长由县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县四家班子有关领导担任,成员由教育、财政等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学校了相应成立“普九”攻坚领导小组。明确规定县、乡、村三级党政“一把手”是“普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实行县级领导包抓乡镇、乡镇干部包抓村组、部门包抓学校的包点联校责任制,上下联动,营造领导身体力行、部门密切协作、群众积极参与、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两基”攻坚环境。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聚八方之财,打好“两基”攻坚战。

(三)加大教育经

主监督。通过制定监督机制和成立监督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检查。同时通过完善教职工大会、落实校务公开、建立家长委员会等方式,对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民主监督。“保”即保护权益。严格依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的规定,认定教师资格、聘任教师、保障教师待遇;依照《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保护学生受教育权、人身财产安全,保障和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扶”即扶助贫困。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实施扶贫关爱项目,对家庭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帮扶,扶持贫困学生按时完成学业。

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实施“两基”攻坚,抓好基础教育,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措施。对提高我县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

三江县现有人口34.71万人,有16个乡(镇),166个行政村。全县有高中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20所,完全小学186所,教学点111个。全县小学校舍总面积150347.67平方米,生均面积为4.4平方米;初中校舍总面积54149.52平方米,生均面积为3.9平方米。2003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5%,距“普九”规定标准差0.5个百分点,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1.6%,距“普九”规定标准多0.6个百分点,15周岁小学完成率为94.8%,距“普九”规定标准差1.2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为77.5%,距“普九”规定标准差17.7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4.4%,距“普九”规定标准高了1.4个百分点,17周岁初中完成率为63.4%,距“普九”规定标准差21.6个百分点。全县只有12个乡镇 “普九”工作通过县级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为62.8%。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经济发展落后,县级财政困难,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教育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三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思想观念落后,对教育认识程度低,送孩子上学积极性不高;四是教师队伍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整体素质不高。五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辍学率高,加大了实现“两基”攻坚的难度。

三、发展基础教育思路和措施

实施“两基”攻坚,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历史机遇,克服实际困难,发展我县基础教育,是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自治县政府要把本县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管理工作抓好,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成立机构,严密组织,强化责任,建立形成一个县委决策、政府落实、人大政协监督、乡镇学校实施、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

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工作。县委要把“普九”工作列为常委会必须讨论决策的重要议题,县政府把“普九”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出台《三江侗族自治县“普九”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并实施把“普九”工作与干部的调转任用提拔、与年终考核和评优树模、与奖金和浮动工资挂钩的“三挂钩”制度,把抓“普九”工作的成效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检测干部是否称职、是否成熟、是否有远见的一条重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县人大、政协把“普九”工作列为重点督查视察内容,提议案、出点子、想办法;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为“普九”大开绿灯,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及时划拨专项资金;国土部门及时解决用地问题;城建部门和质监部门抓住设计和质量重要环节;林业部门及时提供苗木、花草和园林技术支持;审计部门加强对工程项目的阶段审计和终结审计;文化、工商部门加强文化、网络、媒体市场的监督,净化了育人环境;纪监部门加大对不正之风监察力度,避免“普九”建设中挪用、挤占和浪费资金现象的发生;交通部门保证公路畅通,使建材及时运送到位;电力部门保证“普九”工地的电力供应;公安部门加强治安管理,查堵不稳定因素,保证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当好第一责任人,打好“两基”攻坚战

为保证“两基”工作顺利实施,要强化政府行为,把“两基”列为“一把手工程”,实行“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即一条线是“县政府――乡政府――村”;一条线是“县教育局――乡中心校(中学)――各村校”,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责任和指标。县政府成立“普九”攻坚指挥部,指挥长由县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县四家班子有关领导担任,成员由教育、财政等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学校了相应成立“普九”攻坚领导小组。明确规定县、乡、村三级党政“一把手”是“普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实行县级领导包抓乡镇、乡镇干部包抓村组、部门包抓学校的包点联校责任制,上下联动,营造领导身体力行、部门密切协作、群众积极参与、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两基”攻坚环境。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聚八方之财,打好“两基”攻坚战。

(三)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我县要完成“两基”达标需投入资金约4346万元。这个数字是全县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根据我县目前的财力状况,每年只能筹措到300万元左右。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县委、县政府要本着“立足县情,多源汇集”的主导思想,通过 “财、税、费、社、产、捐”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确保基层教育经费。一是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机遇,积极争取并认真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争取资金改善全县办学条件;二是县财政努力贯彻中央、省、市“三个增长”和转移支付资金的65%用于教育的政策,要克服一切困难,保证投入教育的财政资金逐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加大农村综合扶贫开发资金在教育方面的倾斜投入,将扶贫开发示范村建设资金的较大比例用于“两基”和校舍排危;四是学校从杂费收入中、机关单位从办公经费中挤出部分资金用于学校建设;五是动员城建、国土、税务等部门为校建工程减免设计费、监理费、土地征用补偿费以及相关税费;六是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政策,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学校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合理安排群众投工投料,开展师生义务建校活动,节约建设资金;七是通过开展“光彩事业”把社会资金吸引到“两基”建设上来;八是充分发动干部群众和社会贤达,通过大规模、多形式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筹集资金。

为保证教育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专款专用,我们通过制订《三江“普九”资金管理办法》,县设立“普九”基建专户,专项管理,专户专存,专款专用。严把资金审批关,所有项目的投资规模和资金的使用计划,一律要由县“普九”领导小组审批,实行行政首长、教育局长、财政局长“三长签字”制,严防资金流失。抽调财政、审计、纪监、督导室等部门人员和“普九”办经费筹措管理组人员组建一个“普九”资金监察小组,不定期地、突击地对各乡镇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保证了资金的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投资效益。

(四)狠抓落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有鉴于此,应该始终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从“择、培、激、留”四个字上作文章。

“择”即择优。坚持择优聘任,竞争上岗的原则,宁缺毋滥,优化教师队伍。按照自治区下达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指标,通过人才交流市场向社会招聘优秀人员来校任教,实行优者重用末位淘汰制,逐渐清退一些低素质的教师,逐步实现配足、配优师资,保持学校的生机与活力。

“培”即培育。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老师,在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对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实施“换脑工程”尤为重要。我们要采取“引进导师指导、外送教师培训”和“全面培养,典型带动”的培训方法,优化教师队伍。

“激”即激励。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鼓励,满足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需求。在物质鼓励方面,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设立少数高工资标准的岗位,拉开工资档次。在精神鼓励方面,积极创设条件,引导教师高层次的追求,通过评优评先、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评选“学科带头人”、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多种方法和途径,特别是要通过改革职称评定办法,加大职评中考评的力度,坚持职评标准,提高职称的“含金量”,使职称真正体现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创造积极上进的竞争环境,使更多的拔尖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留”即留人。在目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有才华有水平的教师“跳槽”现象时有发生,为减少师源流失,稳定师资队伍,我们建立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实行政策倾斜,制定相关待遇政策。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对有技术有事业心有管理才能的专业教师我们予以提拔重用,这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同时要结合本县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提高教师的考核奖励。通过激励机制和待遇政策,把教师向高工资地区流动引导到在县内竞争上岗上来,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

(五)加强教育管理,坚持依法治教

随着依法治国的提出,教育法制化管理也日趋迫切和重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将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我们切实重视和加强对教育法制建设的领导,围绕“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净化行为”的工作思路,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逐步规范办学行为。从“转、育、立、督、保、扶”六个方面加强对教育的管理,促进依法治教。

“转”即转变管理职能。坚持“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明确职责,依法按权限与程序对学校进行管理,维护学校办学自主权,转变不适应形势需要的行政管理方式、方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育”即道德法律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行政领导干部、校长、教师及学生的素质,增强道德和法律观念。制定考核机制,把师德表现和普法情况与校长、教师考核相结合,不合格的实行 “一票否决”制。

“立”即建章立制。在遵循上级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外,制定《三江县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暂行规定》、《三江县中小学教职工考核实施办法》、《三江县教育局廉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加强对教育的管理。

“督”即民主监督。通过制定监督机制和成立监督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检查。同时通过完善教职工大会、落实校务公开、建立家长委员会等方式,对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民主监督。

“保”即保护权益。严格依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的规定,认定教师资格、聘任教师、保障教师待遇;依照《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保护学生受教育权、人身财产安全,保障和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扶”即扶助贫困。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实施扶贫关爱项目,对家庭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帮扶,扶持贫困学生按时完成学业。

第五篇: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实施“两基”攻坚,抓好基础教育,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措施。对提高我县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

三江县现有人口34.71万人,有16个乡(镇),166个行政村。全县有高中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20所,完全小学186所,教学点111个。全县小学校舍总面积150347.67平方米,生均面积为4.4平方米;初中校舍总面积54149.52平方米,生均面积为3.9平方米。2003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5%,距“普九”规定标准差0.5个百分点,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1.6%,距“普九”规定标准多0.6个百分点,15周岁小学完成率为94.8%,距“普九”规定标准差1.2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为77.5%,距“普九”规定标准差17.7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4.4%,距“普九”规定标准高了1.4个百分点,17周岁初中完成率为63.4%,距“普九”规定标准差21.6个百分点。全县只有12个乡镇“普九”工作通过县级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为62.8%。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经济发展落后,县级财政困难,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教育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三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思想观念落后,对教育认识程度低,送孩子上学积极性不高;四是教师队伍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整体素质不高。五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辍学率高,加大了实现“两基”攻坚的难度。

三、发展基础教育思路和措施

实施“两基”攻坚,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历史机遇,克服实际困难,发展我县基础教育,是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落实“在xx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自治县政府要把本县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管理工作抓好,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成立机构,严密组织,强化责任,建立形成一个县委决策、政府落实、人大政协监督、乡镇学校实施、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

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工作。县委要把“普九”工作列为常委会必须讨论决策的重要议题,县政府把“普九”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出台《三江侗族自治县“普九”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并实施把“普九”工作与干部的调转任用提拔、与年终考核和评优树模、与奖金和浮动工资挂钩的“三挂钩”制度,把抓“普九”工作的成效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检测干部是否称职、是否成熟、是否有远见的一条重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县人大、政协把“普九”工作列为重点督查视察内容,提议案、出点子、想办法;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为“普九”大开绿灯,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及时划拨专项资金;国土部门及时解决用地问题;城建部门和质监部门抓住设计和质量重要环节;林业部门及时提供苗木、花草和园林技术支持;审计部门加强对工程项目的阶段审计和终结审计;文化、工商部门加强文化、网络、媒体市场的监督,净化了育人环境;纪监部门加大对不正之风监察力度,避免“普九”建设中挪用、挤占和浪费资金现象的发生;交通部门保证公路畅通,使建材及时运送到位;电力部门保证“普九”工地的电力供应;公安部门加强治安管理,查堵不稳定因素,保证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当好第一责任人,打好“两基”攻坚战

为保证“两基”工作顺利实施,要强化政府行为,把“两基”列为“一把手工程”,实行“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即一条线是“县政府――乡政府――村”;一条线是“县教育局――乡中心校(中学)――各村校”,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责任和指标。县政府成立“普九”攻坚指挥部,指挥长由县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县四家班子有关领导担任,成员由教育、财政等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学校了相应成立“普九”攻坚领导小组。明确规定县、乡、村三级党政“一把手”是“普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实行县级领导包抓乡镇、乡镇干部包抓村组、部门包抓学校的包点联校责任制,上下联动,营造领导身体力行、部门密切协作、群众积极参与、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两基”攻坚环境。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聚八方之财,打好“两基”攻坚战。

(三)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我县要完成“两基”达标需投入资金约4346万元。这个数字是全县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根据我县目前的财力状况,每年只能筹措到300万元左右。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县委、县政府要本着“立足县情,多源汇集”的主导思想,通过“财、税、费、社、产、捐”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确保基层教育经费。一是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机遇,积极争取并认真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争取资金改善全县办学条件;二是县财政努力贯彻中央、盛市“三个增长”和转移支付资金的65%用于教育的政策,要克服一切困难,保证投入教育的财政资金逐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加大农村综合扶贫开发资金在教育方面的倾斜投入,将扶贫开发示范村建设资金的较大比例用于“两基”和校舍排危;四是学校从杂费收入中、机关单位从办公经费中挤出部分资金用于学校建设;五是动员城建、国土、税务等部门为校建工程

下载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实施“两基”攻坚,抓好基础教育,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

    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实施“两基”攻坚,抓好基础教育,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

    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五篇]

    实施“两基”攻坚,抓好基础教育,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

    学士论文-教育学类-关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关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关键词]农村教育基础教育对策 [摘要]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普及义务教育、增......

    浅议当前典当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浅议当前典当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张洋典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非银行性质的金融行业,也是现代银行业的雏形和源头。现代典当业在金融体系中总体上处于独立、边缘和弱势......

    高中教育发展失衡现状及其对策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高中教育发展失衡现状及其对策 作者:尹志东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中......

    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今年上半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一主题,积极扩大种植,抓好养殖业,加......

    当前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这是一篇关于语文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教育现状的文章。在大量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有悖于语文课改实验的推进。现结合听课调研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