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题一: 学前教育概述
主题一: 学前教育概述
问题一: 什么是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一、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
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学习学前教育学首先必须理解“学前教育是什么”?
1、人的年龄分段与对应的教育分段。
胎儿期、新生儿期(0-28天)、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或0-3岁)、幼儿期(3-
6、7岁)、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学龄晚期.2、学前教育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
学前教育主要指的是对胎儿至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奠基的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学前儿童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活动,如孩子的家庭生活的形态,父母养育他的态度和方式,孩子周围的人和事,他所读的书,接触他的人,看电影、电视等等,都可说是学前教育。
狭义的学前教育则特指托儿所、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教机构的教育。
3、学前教育的性质、地位与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部分对学前教育地位的描述: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学前教育的性质与地位——基础教育的基础,非义务教育。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人才培养奠基的光荣任务。学前教育的意义。
(一)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学前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的关系
1、学前儿童发展的含义和特征
2、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和教育、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前教育学——研究和指导学前教育的科学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它的规律以及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教师与学前儿童、幼儿园保教目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和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小学的联系和衔接、对学前儿童和教师教育行为的评价等。
问题二: 为什么要学习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的作用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科类课程中的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对学前教育工作有指导作用。
(一)帮助我们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指导学前教育实践
(二)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1、掌握近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2、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课程观。
(三)巩固我们的专业思想,使我们为即将从事的事业而骄傲,愿意献身教育事业 问题三: 怎样学习学前教育学
一、纵向深入——认真读书,勤于思考,钻研学前教育学理论
二、横向联合——联系学前教育实际,联系相邻学科和相关知识、信息,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
(一)联系学前教育实际
(二)联系相邻学科和相关知识、信息
(三)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
浏览网站
中国幼儿教师网http://.cn/
上海学前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深圳学前教育网http://.cn/
北京学前教育网http:///
山东学前教育网http:///
主要参考刊物
《学前教育研究》《上海托幼》《幼儿教育》 《早期教育》《孩子》《幼儿教育导读》《学前教育-幼教版》 《父母世界》(聪明宝宝)《幼教博览》 全国、地方幼教文件和学习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9月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
《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试行)》
《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
第二篇:第一章 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教育的类型;
2、理解学前教育的含义、特点和任务;
3、运用学前教育的原则。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的含义、特点和任务。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的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含义、要素、类型与发展趋势
一、学前教育的含义:
学前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对学前教育这一概念的定义要抓住以下两个要件:
1、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或称学前儿童。从对象来看,我们在广义上可以把出生到入学之前的儿童都视为学前教育的对象,但也必须记住,学前教育存在因入学标准、学前起点的差异而造成的多样性。
2、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保育和教育活动。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学前教育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外,还需特别注重保育。学前教育在当今国际上普遍被称为“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育(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简称ECCE)。
二、学前教育的三个组成要素:
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参与活动各要素的有机联系构成的。学前教育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由学前儿童、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措施三项基本要素及其有机联系构成的。
1、学前儿童:学前儿童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参与保育和教育活动并直接承受其影响的学龄前儿童,是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围绕学前儿童而展开, 因学前儿童的存在而存在。
(2)如何准确认识、把握和尊重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的特点与需要,是学前教育活动适宜与否的关键。
2、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者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直接或间接承担设计、组织、实施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人, 是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因学前儿童这个核心要素而存在,并不意味着有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活动就可以自为、自然地出现。
(2)从承担学前教育责任的角度看,学前教育者的存在是广泛的。但是,不同场景中的成人所承担的学前教育职责是不同的。
3、学前教育措施:
学前教育措施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支持、联结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者开展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一切中介,是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支持性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只有核心要素和组织性要素,仍不可能运转,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者之间通过一定的保教内容、借助一定的保教形式与手段,才能使学前教育活动变为现实。
(2)学前教育内容是学前教育活动中选择实施的“保”和“教”的内容, 是学前教育者和学前儿童共同运用的资源与对象;学前教育手段是指学前教育活动开展的保障条件、途径与方法等。
在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中:学前儿童是核心要素,学前教育者和学前教育措施要围绕核心要素展开,二者的影响只有通过学前儿童的主动选择和吸收才能产生作用;学前教育者一般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但是这种地位和作用能否发挥,完全取决于他们能否尊重并发挥最为核心的学前儿童的主动性。学前教育措施的支持性作用,处于被选择、被运用、被接受的地位。
三、学前教育的类型
学前教育可以根据各种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形式。
从学前儿童的年龄来分:胎教、婴儿和学步儿教育、幼儿教育;
从学前教育的内容来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或学前儿童的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等;
从学前教育实施的场所来分:家庭学前教育和社会学前教。
1、家庭学前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在家中对学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1)家庭是学前教育实施的场所,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儿童同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具有血缘亲情关系,所以,家庭学前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2)研究家庭学前教育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充分发挥家庭学前教育的作用,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2、社会学前教育是在家庭以外的社会场所、由专职人员对学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1)社会学前教育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专门化的社会学前教育机构所实施的学前教育,如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日托中心等开展的保教活动。二是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所实施的学前教育,如大众媒介、其他文化及教育机构等开展的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活动。
(2)在我国,专门化的社会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等。幼儿园:根据1996 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幼儿园是对3 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托儿所:1956 年发布的《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的规定:招收4 周岁以下的儿童者为托儿所。到20 世纪80 年代, 托儿所主要招收3 岁以前的婴幼儿。
学前班:1991年颁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规定:“学前班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则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四、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前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儿童公育、古代社会家庭学前教育,到了近代,欧文的幼儿学校和福禄培尔的幼儿园等专门化的社会学前教育产生并得到逐步推广。
19世纪末,专门化的社会学前教育逐步制度化,成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同家庭学前教育一起共同承担了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任务。
20世纪中期以来,学前教育受到各国重视,得到迅速发展。
1、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教育民主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教育民主,成为当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民主化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其核心指标是: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机会均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扩大学前教育的规模,尤其强调保障处境不利的学前儿童特别是那些身体残疾的学前特殊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权利的实现。
(2)政府加大干预学前教育的力度:
从保障儿童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民主化的宗旨出发,“二战”后,各国加大了对学前教育干预、调整的力度,出台了相应政策、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和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我国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先后制定颁布《幼儿园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等法规, 规范学前教育行为, 推动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
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原则。
(3)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当代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表现为:
第一,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显著提高。
第二,学前教育制度灵活多样,能够适应社会各方面发展的要求。
第三,托幼机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的学历普遍得到显著提升,各国还逐步建立了托幼机构教师的专业资格制度。
第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特点、原则和任务
一、学前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 具有教育的一般特点。教育所具有的历史性、民族性、迟效性、育人为本等特点, 也体现在学前教育领域。
学前教育的基础性:指的是学前教育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奠基性特质。总体来讲, 教育承担育人的任务,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因而, 基础性也是教育的特性之一。
学前教育的启蒙性:指的是学前教育对学前儿童具有启蒙作用的特性。从字面看, 启蒙的含义是开启蒙稚。启蒙之于个人发展, 强调的是开启蒙稚、开端良好,而非发展的终极结果与成品。
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就是指学前教育能造福公众、让社会获益的特性。公益就是公共利益、公众福利, 它与私利、个人利益相对而言。公益性体现为某物具有为社会大众带来福利的性质。
二、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1、普惠性原则:
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原则是指学前教育必须面向所有儿童, 确保所有学前儿童都能从中获益, 而不能仅仅满足少数特殊群体的学前教育需要。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
(1)确保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均等。要通过扩大学前教育机构的规模, 创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以保障处境不利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机会的实现。
(2)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必须逐步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率, 逐步实现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惠及每位学前儿童的目标。
2、全面性原则:
学前教育的全面性原则是指学前教育应注重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 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
(1)整合并发挥各种类型学前教育的作用。各种学前教育均有自己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独特方式和优势, 必须加以整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2)以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 学前儿童身心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而和谐的整体, 不可机械割裂、片面发展。这就要求学前教育必须以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
3、保教结合原则:
学前教育的保教结合原则是指学前教育必须将对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两项工作相结合, 保教并重。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
(1)保育和教育并重。学前教育必须首先承担对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的看护与照料的工作, 确保他们生活安全、身体健康、习惯良好,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保育和教育结合。保育工作不仅是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的需要, 也是实施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要寓教育于保育中。反之, 对学前儿童的初步知识、经验与能力的教育, 也能提升保育工作质量。
4、以游戏为主要途径的原则:
学前教育的以游戏为主要途径的原则是指学前教育必须以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为最重要的实施途径与方法。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
(1)以游戏为实施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判断是否以游戏为主要方式, 要看在幼儿一日的生活中, 是否有足够的游戏机会和时间, 是否有足够的游戏空间, 是否有开展游戏的足够的资源, 是否能积极参与游戏。
(2)将游戏和其他方式相结合。在实践中, 应将游戏与其他途径和方式相结合。如在精心设计与组织的课堂集体教学中, 将教学和游戏相结合, 就能提高学前儿童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学前教育的任务:
1、对学前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学前教育之所以存在, 就是为着满足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 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
首先, 要做好对学前儿童的保育工作。根据保教结合的原则, 要将对学前儿童身体健康的保护、日常生活的照料放在重要位置;
其次, 对学前儿童开展初步的体、智、德、美等方面的教育。
2、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学前教育还承担着服务于家庭, 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任务。
首先, 家长作为学前教育活动的深入参与方, 也是学前教育的服务对象。
其次, 学前教育通过提供保教服务, 分担家长的责任, 为家长的工作、学习提供方便。本章小结:
1、学前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或称学前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保育和教育活动。
2、学前教育是由学前儿童、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措施三项基本要素及其有机联系构成的。学前儿童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参与保育和教育活动并直接承受其影响的学龄前儿童,是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学前教育者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直接或间接承担设计、组织、实施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人, 是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要素。学前教育措施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支持、联结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者开展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一切中介,是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支持性要素。
3、家庭学前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在家中对学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社会学前教育是在家庭以外的社会场所、由专职人员对学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专门化的社会学前教育机构所实施的学前教育,如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日托中心等开展的保教活动。二是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所实施的学前教育,如大众媒介、其他文化及教育机构等开展的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活动。我国专门化的社会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等。
4、当代学前教育发展有三个趋势: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教育民主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政府加大干预学前教育的力度;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5、学前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点,即基础性、启蒙性、公益性。学前教育的基础性指的是学前教育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奠基性特质。学前教育的启蒙性指的是学前教育对学前儿童具有启蒙作用的特性。从字面看, 启蒙的含义是开启蒙稚。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就是指学前教育能造福公众、让社会获益的特性。
6、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普惠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保教结合原则、以游戏为主要途径的原则。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原则是指学前教育必须面向所有儿童, 确保所有学前儿童都能从中获益, 而不能仅仅满足少数特殊群体的学前教育需要。学前教育的全面性原则是指学前教育应注重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 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学前教育的保教结合原则是指学前教育必须将对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两项工作相结合, 保教并重。学前教育的以游戏为主要途径的原则是指学前教育必须以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为最重要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7、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有两点:一是对学前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二是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学前教育家庭学前教育社会学前教育幼儿园学前班学前教育措施学前全纳教育
2、简述我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与含义。
3、简述学前教育活动的组成要素及其作用。
4、简述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5、简述我国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原则。
6、简述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其含义。
7、简述学前教育的原则及其含义。
8、简述学前教育的任务。
9、简述学前教育启蒙性的的含义及其意义。
10、分析贯彻学前教育各原则的要点。
第三篇:学前教育原理知识点概述(范文模版)
学前教育学内容要点
绪论
一、学前教育学的涵义
(一)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二)学前教育学的两层含义
一是作为教育学科分支之一的学前教育学。作为分支的一个学科,学前教育学是复数形式而非单数的,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课程和教学论、学前教育史、学前比较教育、学前教育管理等分支领域;
二是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前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学前教育学”有时也可称“幼儿教育学”、“学前教育概论”等,它是随着幼儿教师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
(三)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861年,兰格将福禄培尔生前发表的15篇有关幼儿园教育的论文汇集出版,取名《幼儿园教育学》(Pedagogics of the Kindergarten),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幼儿园教育学命名的著作,标志学前教育学的独立。
二、学前教育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教育学的任务
1.研究学前教育现象
2.研究学前教育问题
(二)研究和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读者了解、认识学前教育
2.指导学前教育实践
三、学前教育学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二)文献法:文献法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文献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
(三)调查法:调查法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一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做出概括
(四)实验法:实验法是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观察、测量等手段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第四篇:抗辩权概述——抗辩权(一)
所谓抗辩权是指能够阻止请求权效力的权利。抗辩权主要是针对请求权的,通过行使抗辩权,一方面可以阻止请求权的效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权利人能够拒绝向相对人履行义务。抗辩权的作用在于“对抗”、“反对”,阻止他人行使权利,但是他人的权利并不因此而消灭。
请大家注意:抗辩和抗辩权是不一样的,抗辩包括抗辩权和否定权。其中,抗辩权以请求权存在并提出请求为前提;否定权中,另法律教育网;一方当事人的请求权本身就不存在。举个例子:王大爷想租用李光棍家的房子开个小店维持晚年生计,双方约定2007年11月8日支付租金并交付房屋钥匙。结果到了11月8号,王大爷没有支付租金,李光棍急了,直接跑到王大爷家里要,此时李光棍的行为就是在行使其债权请求权。在王大爷家,王大爷说:“你房子钥匙还没有给我呢?凭什么让我先交钱?”此时王大爷是在行使抗辩权,因为到11月8号双方都没有履行义务,李光棍的债权请求权本身存在,他有权利这样要求;如果11月8号以前王大爷就已经将租金交给了李光棍,这次要钱**是李光棍无理取闹,想趁着王大爷年纪大记忆力不好多捞点钱,那么,此时;法律.教育网,李光棍要求王大爷交付租金的请求权本身就不存在,李大爷拒绝支付租金,就是在行使否定权。因此,区分抗辩权和否定权的关键是看请求权本身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属于抗辩权;如果不存在,就是否定权。
抗辩权根据作用不同,可以分为永久性的抗辩权和延期性的抗辩权。所谓永久性的抗辩权是指权利人有永久阻止他人行使;法律.教育网*请求权的权利。举个例子:诉讼时效届满后,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时,债务人可提出诉讼时效届满的抗辩,这种抗辩权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行使,因此叫做永久性的抗辩权。延期性抗辩权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出抗辩,而不是永久可以抗辩。延期性抗辩权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还有先诉抗辩权等。先诉抗辩权是法律教,育网/在一般保证中保证人享有的一项权利,跟前三种抗辩权的性质还不太一样。因此,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前三种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这三种抗辩权都属于一时性(延期性)的抗辩权,又名双务合同中的抗辩权,它们只是在双务合同中适用。
第五篇:一 POP管理制度概述
一 POP管理制度概述
POP是指所有的助用品,包括海报、挂旗、贴纸、灯箱、宣传手册等辅助销售的物品。POP是销售部的重要资源,如果不能有效管理将造成巨大浪费。POP管理制度即是将POP实施定点,定量管理,并在配额管理的基础上适当灵活处理。所谓定点、定量管理,即是将各种POP按照每一个客户的销售情况,分配至每个客户确定数量的配额。
二 POP管理制度运作细则
1SLT讲座确定POP制作的种类和总数量,并交付市场部具体设计和制作; 2市场部在POP制作完成并交付储运部后,及时通知SLT;
3SLT根据客户销量和区域重要程度,将POP的数量分配方案提供给SSG;
4SSG根据SST提供的分配方案,制作POP分配表(OSB-010),并通知CSR和FSF经理;
5CSR在每个客户最近一次定货时,将POP发运单联同送货单一起交付储运部,并在“POP分配表(OSB-010)上做好发运记录”;
6储运部在收到销售部POP发运单后,随同订货一起发运;
7如销售部认为有必要,可要求储运部每周提供POP库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