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中学生合作模式探索
师生合作,构建和谐课堂
——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合作模式探索玉环县城关二中姚作平
摘要:阅读教学的改革中,应该授人以渔,而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在于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过去单向度的师生接受形
式,转变观念,调整教学方法,走与学生互动交流合作的教学模式。
关键字:互动交流情景留白表演
传统的阅读教学总是呈现单向度的师生接受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着真理终结者的角色,即使有部分双向性问答,教师也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排除“异己”,回避困难,绕过矛盾,处心积虑的奔向“主题”——老师自认为的终极真理。这种一元化的直指中心的单向度授受形式显然与阅读教学的基本性质相违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多重对话形式的确立,也意味着对单向度授受形式教学的否定和重构。阅读教学要促进学生在多向度的动态教学过程中完成科学的阅读知识体系的生成性的建构,在积极互动的学习中不断的得到信息反馈,以及时修正错误,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要善于建构互动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要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的互动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教学互动、沟通、影响和补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系”。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决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互动,也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范围内,它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促使师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应,在互动中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思想的火花。与学生互动,要信任学生,对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必须相信学生一定能够成功,要允许学生 1
就学习活动提出建议。
另一方面,要建立学生间互动式阅读交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划分学习小组,使学生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以个体提出不同看法来刺激学生的反省思考,在互动质疑辨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澄清疑虑,逐渐完成阅读的生成性建构。同时要合理分组,合作学习,才能培养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 取长补短。例如每小组可以由3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还可以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
在阅读中具体的互助合作的模式有种种形式,现在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师生合作模式。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感受
1、创设猜想的情境
教师设计一种能引起学生进行猜想、联想的氛围,可以是挑起话题,造成悬念,也可以是发挥想象,续写后事。如读《最后一课》,让学生根据开头部分的描写和全文中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结尾部分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时那悲痛万分的表情,谈谈小弗郎士放学路上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种语境的创设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和表达,对别的学生表述的内容很感兴趣,听的注意力也相对集中。
2、创设讨论的情境
教师可设计一种能促成正反论题进行争辩,或者值得商榷,必须阐明的氛围,可以是质疑探讨的,也可以是互相驳斥的。如读《口技》,教师可以提出文中“虽人有百
手”的“虽”字应该理解为“虽然”还是“即使”,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从比较两个词语出发,联系上下文阐明自己的观点。读《伤仲永》,教师提出“方仲永有天赋,是个奇刁’,但‘泯然众人矣。’原因在谁身上”学生一听,纷纷举手阐述自己的看法。有说在其父,有说在其自己,有说在其生活的社会,并都能陈述自己的理由。“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设问置疑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启他们的心智,引发学生展开讨论活动。这种语境,既能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又能帮助学生把握讨论问题的焦点,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3、创设仿真的情境。
以话题为纽带,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把交际双方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从而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和捕捉与社会现实生活尽可能贴近或相似的话题,抓住时机让学生开展心与心的交流。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要留意学生在不同阶段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从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寻找联系紧密的“引爆点”,使之成为表达与交流的最佳情境。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对周围的世界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但又显得极不成熟,与父母之间也渐渐产生隔阂。读完《羚羊木雕》后,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谈谈如何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文中万芳与父母的矛盾冲突自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家庭生活,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发生的冲突与纠葛、快乐与烦恼,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
二、适当“留白”,激发学生联想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把学生看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学习,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它要求教师善于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留白”即是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上的“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交流等方式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布置练习等方式留下“空白”,引发学生在课外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
究,从而将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策略。“留白”不是避而不谈,不是简省,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引而不发,是铺垫和蓄势。留“空白”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一要掌握火候,二要精心设计,找到引与发的必然联系,并在点拨之后,使学生有联想,有垂直思考与平面思考的交叉点。然后以“发问”、“激题”等方式的诱因激起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之上下联系,左右贯通,新旧融合,用所思、所虑、所获填补思维空白点,获取预期的效果。
1、在质疑困惑处“留白”,激发研究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多种观念碰撞的情景,有时有些学生甚至会对教材和教师提出质疑。在这些情况下“留白”,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引发他们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对《西江月·明月别枝》和《天净沙·秋思》两首古诗的教学,在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的基础上,设计这样的“留白”思考题:通过我们的朗读吟诵、赏析理解,大家仔细看一看两首诗的插图,有哪些不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做哪些改动?从而把诗的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放在课内,不至于冲淡诗歌朗读、涵咏、赏析的要求,又能通过课内“留白”激发课外研究兴趣。
2、在联想想象处“留白”,激荡思绪飞扬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对于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在阅读中借鉴和习得、从而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也大有益处。如《童趣》一课的教学,在朗读、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设计这样一道“留白”式写作练习:你在童年有过作者类似的体验吗?如对蚊子、蝉、苍蝇、蜜蜂等之类的昆虫的体验,让学生试用三四百字描述出来。再如传统篇目《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有许多联想想象的空间:游行大典结束之后会发生些什么?两个骗子会逃到哪儿去等等,如果仅仅在课内大而化之地说几句,不如让学生在课外续写《皇帝的新装》的种种结尾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内“留白”,在课外通过写作练笔加以强化,岂不是更充分的挖掘了教材资源?
三、找准基点,让学生去表演
表演是一种集语言感悟、理解、表达等多种语文能力综合运用的课型,是把语文学习与表演结合起来,适合语文的开方性教学。特别对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设计一个表演性的课堂环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表演,使学生懂课文,体会课文人物的感情,化文字为具体的形象,既感悟课文,又培养创造能力,通过表演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充分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演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有很大的开放度,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拓展,会生发出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表演。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作为权威和“知识的化身”的架子,以教材为依托,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进行课堂表演,在倾听中理解内容,在表达中锻炼自信,在交流中明晰道理,在互动中增进和谐,在合作中获得“双赢”。语文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表演能力。
1、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鼓励学生自主读书,把书读活,读出形象来,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为表演打下基础。如七年级上册第课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洋溢着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明确提出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美景。要让学生能体会到江南春天特有的美景,必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揣摩文章用词、用句的精妙,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勾勒、铺展,并借助口头语言描绘“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各种春天的美景,学生的感受自然十分深刻。进而引申,在此基础上,让不同组的学生,表演他们在春游时所具有的心情和神态,让不同组的同学指出相互之间表演的长处和不足。相互学习,相互指正,把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共同提高。
2、根据课文,设计表演
启发学生在课文中找戏,将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景语言。一篇课文,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甚至有对话,则可以短时酝酿,分角色,论台词,议细节,改
变文体,设计表演,如把《宋定伯捉鬼》、《狼》等课文改编成 白话文,从不同的角度设想出不同的角色,或讲故事或模拟表演。又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可指导学生分别朗读文中对菲利普夫妇、船长、小若瑟夫等人的语台‘描写部分,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所表现出来的说话语气、语调的变化,并通过语言的变化揣摩人物的表情、神态,增强语一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依托文本,摆脱文稿,进行双向的对话互动练习。这样经过有序训练,日积月累,为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注重渗透相互协作的意识,充分调动其阅读兴趣,就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只有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堂之内,得益于课堂之外”,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拥有阅读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怎样改革》,陈晓辉等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4月
[3]《新课程教学法》,郭根福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4]《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5]《中学语文学习心理及学习方法研究》,毓明笠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月
第二篇:合作教学模式探索
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社会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任务,学习环境轻松愉悦且具有主动性和开放性,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我国中小学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通过分析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合作学习模式提出建议,希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学 优点 问题 对策
合作性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后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富有创意性和实效性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我国最早的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1】,即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以人教人教成好学的人,以人化人化成好学的人”的主张【2】,两者均强调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定义
我国学者王坦在2002年的《教育研究》中将合作学习进一步表述为:“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这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合作学习定义,它较为全面的涵盖了合作学习中小组构建目标达成奖励原则等要素,同时又强调了合作学习的系统性及合作性学习中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3】
二、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区别
在合作性学习兴起后的几十年里,该教学模式在欧美部分国家传播,并被应用到众多行业领域,究其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不难发现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甚至可以称之为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现对两种教学模式进行简要比较:
1、教学方式不同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传授专业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里,老师站着上课,学生坐着听课,表面上看体现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特点,实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地位始终坐着,而学生是跪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里老师变成教学主体,知识成了权威,学生是刻板接受知识的机器,课堂学习枯燥乏味。
合作性学习教学是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事先给学生布置设计好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可能发生任何学习困难的环境下互帮互助,共同担当。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反应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二、教学关系不同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却成为学术的权威和知识的象征。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以求超过同事,学生为了取得高分以竞争升学、工作等优质社会资源,导致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缺乏团队意识,在教学研究上固步自封,同时每个学生也是孤立地学习.不免通过考试产生恶性竞争。
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之间通力合作共同探讨课程内容,设计研讨问题,易于形成团体意识和教学研究意识。教师的角色更倾向于是“顾问”或“辅导者”,指导学生的小组学习工作,帮助学生形成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帮助配合,“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合作共事品质。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个体化学习而言,合作性学习教学更能促进学生才能的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观念,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业成功、更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更好的心理调节。【5】 3.教学组织形式不同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依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步骤,单向向学生传授知识,直到完成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机械被动学习,只顾记笔记,考前背诵笔记,对教师教学内容一味接纳吸收,缺乏学习主动性、思考力和创新力,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合作性学习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集中对学生介绍重点理论和主要知识点,其次安排学生分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在该教学里,教材不是教学中心,只是参考书籍.教学以各类问题为中心。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在主动学习中锻炼各项综合能力,让学生习得独立学习的习惯,学生终生学习。4.教学评价方式不同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并据此将学生分为“好学生”与“差学生”。学生考试分数、能否达到毕业标准、能否找到好工作等成为学生、教师、学校所追求的主流评价标准。这种“挑选和淘汰”的培养、选拔人才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不仅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学生综合能力程度。新教学模式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也是多元化的,包括教师、同学或学生自己。教学评价方式呈现多样化,包含试卷测试、课外学习、课堂讨论发言、总结汇报情况、研究报告、PPT制作情况等。这种能力导向的评价方式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三、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优点
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使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交往、表现、求援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由发展。由此,我们不难归纳出合作方式的优点在于:
第一、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技能。学习经历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也会受到社会和情感因素影响。合作性学习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创造性。今天的学生面临不同于以往的挑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去学习社会生存和工作所要求的沟通技能、领导能力、创造性和以团队合作能力等等。这些技能往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难以获得。
第二、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学习方式等,因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学习中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搭建互相学习的平台。【6】
第三、在合作学习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人际关系。合作性学习通过团体成员间的相互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合作中,小组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互帮互助、同舟共济,加深了彼此间感情。教师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里地位与学生平等, 学生们能够与教师讨论他们所学到的知识 ,讨论如何解决教师布置的作业 , 并能够彼此提供帮助、支持和鼓励,整个合作学习中师生、生生关系和睦,学习气氛融洽。【7】
第四、在合作性学习教学中,学生借助集体的力量,分工协作,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广泛查阅书籍、网上搜寻、咨询专家等,拓宽了获取知识渠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形式已经成为教师们日常教学的重要方式,但这种教学模式不等于简单的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目前,很多中小学开展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大致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教师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没有意识到仅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达到适用合作学习教学的最初目的。
2、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是主要组织者。教师的工作在于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然后根据事先编排好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在实际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只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是监控者。但在实际实践中,有的教师苛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整个课堂仍在教师的布控安排下进行,学生失去主动性;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不问问题合适与否,就让学生合作讨论;有的教师则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很少考虑每个小组各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形式,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等等。以上所述,都无法让学生明白什么叫相互配合,什么是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合作表面上轰轰烈烈,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实际上只是东拉西扯,甚至嬉闹说笑,缺乏实效。
3、教师的评价没有走出选拔甄别的误区
教师是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主要制定者,建立多元化合作学习评价方式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引导学生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但在现实中,不少教师对合作学习评价采用的是团体目标评价法,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打上一个团体分数。团体目标评价主体单一,且只着眼于小组整体,没有关注学生个人付出。这种“团体目标评价”把优秀的成绩给予某个合作学习小组,也是少数部分学生,从而使得评价“穿新鞋、走老路”,又成了选拔甄别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失败者。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
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程度是不均衡的。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探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一下几方面:①部分学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有较强的胆怯,羞涩心理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②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严重,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③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④有些学生不愿意当众暴露自己的思想。
2、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养成了学生被动式学习的习惯,在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时,大多数学生很少涉及合作学习,教师缺少对对学生进行适当合作学习的培训,学生缺乏合作的意识。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不知道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等等。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结果导致合作学习低效。
3、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
中小学学生正值身心发展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疑问,同时在学习中也表现出自制力不强,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干扰,爱做小动作等特征。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自制力,能够主动、自觉与合作伙伴分工合作,如果无法专心学习,难免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五、提高合作性学习效果的对策
1、变革评价体制,实施多元评价方式
合作性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完成教材规定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能力。因此,应当变革以分数做为评价学业的唯一标准,实施多元化过程评价机制。评价的主体不仅局限于教师,还可以是学生、小组等。评价的目的在于关注和激励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而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习活动的评价可以采用个人 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主体评价评价的形式,还可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组与组间的评价等。【8】
2、教师加强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合作
学生能否在合作中有效学习对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因此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
首先,让每个学生懂得倾听,在讨论中每个学生要倾听他人意见并适当表达自己看法,避免个别学生独占表达交流的时间。其次,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伙伴之间的意见、冲突,提高合作实效性。最后,帮助学生形成团结的团体,建立完善的学习分工组织,帮扶团体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全组成员进行积极探究,在强有力的领导下,学习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合作学习教学才能顺利开展。
3、全面关注学生,实时消除学习困惑
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智力、能力,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学的快,有的学生需要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才能学会。合作学习对学生能力、智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效学习。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发现学生间的差异进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时刻对学生学习讨论情况进行监控,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9】
4、扩展合作范围,营造合作学习情境
我国中小学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学生习惯于被动听从老师教授的知识、布置任务,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讨论和辩论的结合,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勇于畅叙己见,敢于提出新颖性、创造性的问题。另外,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与外班合作鼓励学生跨班合作,扩展合作学习范围,增加合作。【10】
参考文献:
(1)高时良.学记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J].2005,10(2)王世杰.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37(3)谢晓芳.合作性学习性学习模式研究[J].社科纵横,2010,9(4)钱国英 白非.注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探索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7,8(5)陈旭远 李杨.贝里的合作学习观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921(6)韩静 王凤仙.美国中小学合作性学习分析[J].基础教育参考,2005,318(7)刘志国.合作性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变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3(8)张伟平赵凌.新课程中的合作学习问题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799(9)殷世东.营造合作性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J].教学论坛,2011,1(10)刘衡宇.影响合作性学习效果的因素及其干预对策[J].教育与人才,2012,10
第三篇: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通过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探索实施了校企合作机制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在人才教育培养和技术开发、改造、创新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校企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本质要求。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是软件技术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相应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综合实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进人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因此,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进来,提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进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的组织者,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需求规格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开展了讲座、师资互补、教学方式、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讲座
讲座较之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宽泛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知识面。立体指讲座可以跳出书本、传授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宽泛指讲座本身带来的知识面、知识的体系更加宽。通过校企合作,针对“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地邀请到合作企业资深人员来学校举办“软件项目管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PS页面设计”、“编码规范”等知识讲座。
“软件项目管理”讲座主要从软件开发团队组建、团队管理、成员之间如何进行相互协作,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及各个流程在资源(人力和时间)开销上占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软件公司如何组织人员进行项目的开发,项目开发的真实流程,以及项目如何进行管理等知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讲座主要介绍了数据库、表、视图等创建及在创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合项目的业务流程,介绍了项目业务流程中设计到的数据表及对表的查询SQL语句及SQL语句的优化。结合项目中常见的几大问题,介绍了事务的处理方法及程序中如何实现事务的处理,数据库异常的处理等知识,本讲座结合企业中一些实例项目介绍了数据库的常见操作。“PS页面设计”讲座主要结合常见的网页设计软件,利用PS软件进行页面的设计,并对所设计出来的图片进行切片,结合CSS样式,实现将各切片图片制作成完整转换成网页。“编码规范”讲座介绍了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对编码的要求以及规范性的命名方法等知识。这几个讲座分不同知识面、不同项目开发阶段为学生在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二、师资
师资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企业工程师有着对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以及有着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等优势;学校教师有着组织教学知识的丰富经验。企业人员可以有力的补充学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为教学提供较真实“仿真”。学校将教师定期派遣到企业,以“访问工程师”,对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培训,同时也学习企业中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切身的体会企业文化。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先后从企业中引入了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数位企业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使得实训课程更加贴近企业软件真实开发过程。
三、教学方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以开发“B/S结构的软件”为项目依托,在教学中,积极地采用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软件等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通过采取网络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项目软件进行源码、文档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拉近校企之间的距离,在学校可以访问企业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将教学中产生的资源上传到企业,方便企业人员对学生的指导。通过采取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可以提升教学的知识数量,使得在相同时间内传授的知识更多。教学软件的采取,可以及时将操作演示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播放软件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接受新的知识,而且能很快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在教学中,还采取了多元考核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来自企业的指导老师以及学生。这样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个人评价方式,这是种较为合理的多元评价方式。
四、就业指导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高职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就业,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符合企业的需求,更容易就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在“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组织上,特意安排了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了就业方面的指导,包括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技能方面人才需求、企业员工常见的纪律、企业对员工软实力的需求等方面。通过企业员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使得学生对企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就业的务实性。
五、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室)
学校专业机房是为教学班级进行整体性开放学习的场所,针对学生领悟性不一致的情况,为了保障教学效果,企业在学校设置了工作室。工作室一方面可以为企业人员提供办公地场所,另一方面也为提高领悟性较差或者需要提高专业技能的学生一个场所和机会。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工作室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对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帮助。
总结
校企合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其对教学模式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正在快马加鞭地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不到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高职教育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安雪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2] 安雪晶.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年第3期.[3] 梁琦.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4月.
第四篇:教学模式与探索
教学模式与探索
——理想课堂与课堂理想境界之五
傅东缨
时下,追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理想课堂已成为全体教师同仁追求的高点。在诸种践行的举措中,教学模式的变革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面临的课题。许多名优特学校,许多名师都致力于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他们变革课堂,关注生本,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革新模式,解放自我,为教师职业幸福铺路。
新旧世纪之交,进入全面探索期的中国教育出现了几百种教育(教学)理念大展示的情势,很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味道。
然而,理念和行为之间,需搭就如桥似梯一类的精神链条来连通。它将理念化解成行动纲领,为践行运筹出操作举措,从而,使理念有了着陆点,让行动进入程控化。这种承知接行的精神链条即为模式,在建构模式中寻找高效低耗的教育发展之路。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正如教育家乔伊斯所说:‚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不缺渡船人。各地的教改实践证明,哪里有名家高师探索出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哪里的教学就上了档次,显现了高格高效,取得了高质量、大面积丰收的重大突破。
下面,就二三十年我国一些名校创造的教学模式简述如下: 江苏省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校长蔡林森就开始探索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他带领全校师生在跌入低谷的学校里率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他们建立起以学生自学为中心,以教师的启发点拨为导向,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致使学校教育迅速地摆脱窘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教学模式主要有6个环节:(1)提示课堂教学目标(约1分钟);(2)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5-8分钟);(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约5-8分钟);(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约8-10分钟);(6)当堂训练(不少于15分钟)。洋思中学教学模式体现了三个核心要点: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当堂训练完成作业;让学生自学和当堂训练制度化。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
继洋思中学之后,杜郎口中学又旋风般的来了个‚三三六‛教学模式大突进。前一个‚三‛为其模式的三大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后一个‚三‛为自学的三大板块:预习——展示——反馈。预习指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展示指交流、预习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指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受予以反思和总结,对预测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验。‚六‛指展示模块的六大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而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贯穿一体,则构成了杜郎口中学自学学习模式的主体。湖北省宜昌一中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
其主要环节是:一为情境导入,即以多媒体画面、音响、实物、实验等手段引学生入情入境入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与探索兴趣;二为过程探索,即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实验和自由讨论等途径,探究课题的起因、过程、意义和真谛,以求领悟与发现;三为整体建构,即在建构课堂知识体系后再建构态度、情感、精神等方面的素质结构。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师生入境入情,求真求理,增知增智。
四川东辰国际学校的教学模式:三环四步导学教学。
‚三环‛指‚自学→展示→提升‛层次递进的三个学习环节。‚四步‛指课堂 ‚学、交、导、练‛的四步流程。‚三环‛的‚自学‛指实现A级学习目标,感知理解、初步掌握,知识建构;‚展示‛指实现B级学习目标,对话、活学、迁移、应用、练习;‚提升‛指实现C级学习目标,拓展延伸、夯实记忆,综合应用。‚四步‛的学,指学生预习、自学教材,完成学案,再按展示案完成做题;交,指同桌、组内、班上的生生互动交流;导,指老师引而不发的点拨,画龙点睛的精讲,纠偏矫正的引领,方法规律的提升;练,消化记忆,预习训练,达标检测,清理过关。
河南濮阳市还发明了四步探究教学模式。其四步环节是:(1)阅读质疑,自主探究(2)多元互动,合作探究(3)训练检测,目标探究(4)迁移应用,拓展探究。这四步探究教学法源于广大教师一线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根植于濮阳市广大教师的课堂,是濮阳市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近十年新课改成果的提升,是源于课程回归课堂的成功经验。
上述所举的教学模式无疑取得了极佳的成果,受到了国之教坛广泛的重视,得到了广大教育同仁热烈的反响。可以说,由于弄潮儿的先我着鞭,教学模式的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像农民收获斑斓的秋色,总要总结春种秋收的经验,这里的教学模式何以成为了精粹的科学的模式呢?原来,贯穿模式之中的是科学的教学规律。
如果说,模式像运动的肢体所显现出来的标准样式,那么,规律则是模式的神经中枢构建起‚肢体‛的内在联系。大自然有四季更迭的变化规律,潮起潮落、月盈月亏、花开花谢——世间万物也各有其内在规律,人的成长有从少小到老大的成长规律,课堂教学模式也贯穿了一种科学的教学规律。
这里的教学规律主要包括哪些呢?笔者经反复思考,提出如下六大核心规律:
其一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认知又浅入深,由低向高,由少到多,这就要求教学一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想当然出发。
其二是由现象到本质的提升规律。中国的情境教育家李吉林告诉我们,打造形真、情切、意远、理深的教学情景,能够加强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发展想象力,激活他们的思维力,迅速地提高认识力。因此,课堂上创设情境,极有利于提高效率。
其三是事物变化起主要作用的内因规律。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著名教育家段力佩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初就说过:‚教学的侧重点摆在‘学’字上‛。这就是说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不能成为教与学的主宰,只有把课堂的时空主要地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主人,主动地、生动地、活泼地学习才能造就出一个个睿智的大脑。
其四是学生的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在智力、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健康地发展。
其五是因材施教的规律。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学生的精力、基础、兴趣、特长、能力、心理都是各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同一种模式去教育不尽相同的学生,正如《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教育家杰斐逊所言,‚再没有比以前相同的态度去对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平等的了。‛而我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倡导并践行过教育教学要‚因材施教‛,即因地、因时、因势、因事、因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表明,因材施教是搞好教育的总原则,是教书育人的一条制胜的总策略。
其六是少而精的教学规律。老子的《道德经》云:‚少则得,多则惑‛。这个真理用到课堂上,要求老师讲解和点拨要少而精,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正如俗话说:少吃多得胃,多吃活受罪。只有老师讲的少而精了,才能给学生学习留下了必要的时空,让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去发现。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等学校课上实行了‚10+35‛即教师的讲,不超过十分钟,而把三十五分钟留给学生。现在的情况是,绝大多数老师很热衷于‚单出头‛式的讲,往往把简单的讲得很复杂,把复杂的讲得很糊涂,直到学生完全生厌而止。
在对教学模式及其规律的探索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其一是寻找、发现、打造教学模式一定从实际出发,万万不可为模式而模式,更不得模式化,因为模式化只能使教学走向僵化。
其二要允许教学模式的百花齐放,即使一所学校主推某一种模式,也应该允许教师们进行多种教学模式的寻找和尝试,即使同一名教师也应该在上不同类型的课时采取不尽相同的教学模式。
其三经实验业已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不断地在多方吸纳之中,求得改进、修补、完善和提升,使模式处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发展变化之中扬长避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关键词]语文 教学模式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教学理念与方法也在发生着变化。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这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在日常教学中结合苏教版教材特点,尝试使用了比较教学法。
本地选用的苏教版教材,在文本的编排上采用主题单元编排法,对每一主题用两至三个板块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主题的人文内涵,纵横联系较多。这就为我们进行比较教学提供了便利。
比较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这一特点,既可进行主题单元的横向比较,又可进行不同单元的纵向比较。授课时从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构思、技巧手法、语言风格等不同角度,有所侧重地把一篇或一个单元的课文与以前学过或接触过的文本进行对照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鉴赏,概括归纳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对新旧文本的理解与对新旧知识的巩固,温故知新。也可由教材文本生发出去,联系古今中外内容、形式等方面与教材相关的文本素材,进行比较,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在学习必修五《直面人生》这一单元时,不妨联系《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行相似主题的比较,使学生更能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与考验。《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对死生大事的感慨、对人生长短的认识则可结合苏轼《赤壁赋》、曹操《短歌行》、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作主题情感的比较鉴赏,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去探寻生存的意义与个体生命的价值。
学习辛弃疾名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时,可针对其用典这一手法,联系《滕王阁序》《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进行比较,分析典故使用在抒情言志上的作用。这样既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典故的使用方法、诗词的表现技巧及作用,又可帮助学生及时回头巩固名篇名句。
讲到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可向前联系范仲淹《苏幕遮 怀旧》“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回头联系冯延巳《鹊踏枝》“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读本五中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还可拓展到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么多芊芊芳草,从战国到现在都如别情愁绪绵绵不绝。这些纵横比较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了“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加深了对课本名句的印象与理解,另一方面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也可将同一文本进行多角度比较。如讲授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可与古典诗歌中诗人们的登高情结联系,比较其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登高》、王之涣《登鹳雀楼》等作品情理的异同;炼字艺术,“江涵秋影雁初飞”中“涵”字可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的“护”字进行比较;写景角度的变化可与苏轼《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教学法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理解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教学中还可从文本的语言风格、水平高下等多个角度进行纵横联系、比较,以期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比较鉴赏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探究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标提倡的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实践证明,比较教学法的使用对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