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效锋评语文课
吴效锋教授点评语文课要点
赵俊芳
1、教师要吃透教材。明白教材怎样编的?为什么这样编?课标要求是如何在教材中体现的?然后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语文学科要重视课后研讨题,那是专家与读者的对话。
2、教学活动要全面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要规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
3、学习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要有含金量。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种,教师的引领是促进学生思维碰撞、迸发出灵感火花的催化剂。
4、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实质是让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思维交锋、解决疑难。
5、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合学过程。过程是核心,成绩是副产品。学生教学生比教师教学生更容易。学会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源泉。
6、展示交流要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通过互动,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教师要注意不是为互动而互动,不是为迎合而互动,不是为热闹而互动,不是为好玩而互动,而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而互动。
7、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将舞台还给学生。教师适时追问、点拨,总结规律性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必要时杀“回马枪”。
8、教师要赏识学生。将要求变为表扬,赏识是教育成功的催化剂,就像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对学生的评价要适时、客观,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方向性指导作用。
9、拓展训练要以真题(中考题)为主,学生训练完之后,教师要出示答案,学生针对答案找出差距,修正答案。
第二篇:语文课评
《花钟》课评
程惠芝
听完三年级的四节语文课《花钟》,其中三位老师都把第一自然段当成了重点去感悟,体会文中对花“开了”的不同描述,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但同样的,三位老师都在此处走了弯路。
宁凤霞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先出示改编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了……)
老师读了一遍后,再出示原文(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学生读。
老师问:你们发现这段话和刚才老师说的那段话有什么不同吗?
由于老师没有事先提出明确要求,此时屏幕上只有原文,学生一时不知从何答起。
吕红霞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同时出现改编后的句子和原文,问:读读这两组句子,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1我发现都是说花在几点开了。第二组句子里说“紫色的”了,第一组句子没说。
„„
学生的回答显然还不是问题的重点。郭凤然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课件出示句子(略)
师:读读记记每种花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 生:读文记忆。
师说花名,生说时间;师说时间,生说什么花开。(只为记忆而记忆,没有了语言文字的品悟。)师最后问:读第一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不明所以。
三位老师抓的训练点都不错,目的也很明确,可是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效果都不尽人意。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1、老师提问题的语言不够准确,没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问题没有梯度,跨度大。
2、没有充分地备学生,没有依据本班学情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
3、课件运用不够科学合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我想,这几点也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评
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程惠芝
听了雷俊杰老师执教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被她轻松自然的教风所吸引。课堂上,雷老师以朴实的语言,扎实的教学,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学习的桥梁。
雷老师紧紧围绕“爱心”这条主线,以“谈何容易”为线索展开教学。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节课体现的特点:
1、整体把握,抓准切入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雷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同时,老师以“谈何容易”为切入点让学生读文,谈文,悟文。以悟促读,读悟结合。
2、搭建想象平台,落实说话: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能对本文有一个更具有深入的感悟,雷老师设计了这一环节:小钱如果不得病他现在会干什么呢?这样,不仅让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加强了他们的理解、体验。学生的“个性想象”在语文课堂中的说话训练中尽情地流淌。
记得崔峦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不是很容易的事,可喜的是雷老师力图体现这一点,这是值得我学习的。简见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我所追求的。最自然的语文课堂才是最好的语文课堂,不知对否?
《落花生》课评
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程惠芝
《落花生》这篇课文是许地山先生回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种花生,收获花生后与家人一起品花生、议花生,从文中父亲所说的话中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要做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文字朴实易懂,生活气息浓郁。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聆听了叶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尊重学生,调动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这节课上,李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积极参与。
2、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这节课质疑的环节中,李老师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教学内容安排清楚,目标明确。学生能够围绕问题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方式新颖,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3、课件运用的恰到好处
学生对落花生的生长过程不熟悉,叶老师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学生对其一目了然,从而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建议:老师的语言表达可否再清楚有力些。
第三篇:吴利锋有感
观看《人民好儿女》事迹片有感
黄村镇第三中心小学
吴利锋
恰值2012年初,我第一次看到《人民的好儿女》中那些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献给了人民,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坚忍不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大山的火把——赵世树,秉承着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大山中的小学里工作了三十年,由一名风华正茂的小伙,变成步履蹒跚的老人,由于坚持背孩子们过河,不到三十岁就得了风湿,病发时拄着拐棍来为孩子们上课,最后,每天他的妻子背着他到学校。他的手指因为风湿,得用绳子困住粉笔才能写字,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却风雨无阻坚守岗位。党和人民为你骄傲,你是孩子心中最伟大的老师,你是人民的好儿女。板凳妈妈——许月华,身残志坚,从小失去双亲,又不幸失去双腿,高位截肢,靠着两个木头板凳行走。为了让那些不知道自己生日的孤儿穿上温暖的毛衣,吃上可口的饭菜,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孩子长大成家,有的孩子去了远方。可他们的履历上母亲一栏中都有着同一个名字——许月华。许月华用她特殊的身躯,呵护了一个又一个渴望温暖的童年,那板凳的敲击声,分明是一首爱的旋律。
通过此次观看学习活动,我认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人人都献出一份力,就一定能够为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人民幸福生活贡献一份力量。“人民的好儿女”,是人民对优秀共产党员最好的评价。总之,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人民的好儿女》这种对党忠诚的高贵品质,在重大关头和各种风浪中经得起考验,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书写对党的无限忠诚。
第四篇:语文课评课稿
教研组老师的课都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机械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全部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大家可以看到组内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让学生聆听,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品味。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自主合作共探究。学生听的全神贯注,读的琅琅上口,说的头头是道,品的有滋有味,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不三位老师的课都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活力。老师的课都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都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才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说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明晰。让学生“听、读、说、悟、思”,詹艳生老师的《散步》最大特色是整堂课自始自终都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情意,文章的景美、情美、语言美。教师的课制作美,教学设计构思美,教师的教学语言美。让语文课魅力四射,让语文课美不胜收,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在文章中感知亲情,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培养亲情”,可以说既体现了训练的过程,又渗透了方法的指导。同时又把人文关怀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肖恒老师按照“整体感知——品味趣味——创编美文”的思路授课,王欢教师在清晰地思路中又把“圈点批注”这一学习方法贯穿其中。
在课堂教学中都注意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本次组内公开课,年轻老师有四位老师对同样的两篇文章进行“同课异构”了大胆尝试,使语文课堂在统一性的基础性又呈现出教师个性化多样性的局面。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S版四年级上册)
一、导入新课。
1、读了“满山的灯笼火把”你眼前出现什么景象?
2、读了课题我们一定想知道发生过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学生互动学习,老师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检验自学效果。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好了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回忆的这个故事是分哪两部分写的?仔细阅读,想想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动笔划出重点句及重点词,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把令你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3、交流汇报:(1)、我是怎么附入那口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2)、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3)思考: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在哭喊了?(4)、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我的当时坚定的信念。
(5)、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6)、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是怎样呢?亲人们是怎样来救我呢?
5、“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6、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的?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亲情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学习描写的方法。(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2、反复朗读仔细体会,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美妙。
第五篇:怎样评语文课
怎样评语文课
一、评课的理念
1、好课不是“做”出来的。真正有价值的课恰恰是那种常态课。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针对这些问题来思考、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正是教研活动的意义所在。
22、不以成败论好课。、不以成败论好课。
教研活动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松散型的学习形式,公开课只是为教师们提供一个思考、交流、研读的平台,是一次学习与探索、总结与锻炼、促进与提高的机会。评课是反映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追求与愿望,重过程轻结果,通过对课堂教学现象的分析评议,获得启示,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以老师专业发展为驱动。
上课和听课、评课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教学研究活动。不管哪一个级别的公开课还是平时随堂而听的“家常课”,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展示,而是为了促进、提高。
二、评课的依据
1、看教师的教学理论是否正确。
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情感、倾向透露出来的或隐含着价值取向、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指向知识与能力,还要指向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看教学设计有无突破、创新。
从教师教材的把握、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的讨论、流程的安排中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突破常规、有所创新;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与学生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交流的渠道,使学习变得有吸引力。
3、看学生的课堂表现。
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是否创设了悬念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通过认知冲突、问题解决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有明显的好转,获得了新的感悟。这样的评价才是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根本。
4、看教师能否体现教学个性。
如果教师放弃已有的个性特征与刻意追求公开“表演”的效果,学生会对突如其来的课堂场景很不适应。
评课要为教师理思路、明方向,给教师一些自信,让其扬长避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别是年轻教师应多一些鼓励,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5、看方法手段是否得当。
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喜怒哀乐的情感传递、神采飞扬的表达,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课堂的高潮;而新颖明睿的导引、令人愤悱的问题,活泼生动的组织方法手段是否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是否能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