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矫治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矫治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心理智力发育。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种在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灰色文化,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少学生身上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做事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因此,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让他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人生成长之路至关重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一、父母家庭的不良影响。父母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尤其现在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原因,造成他们的成长经历与以前多子女家庭教育的截然不同,对他们如何教育,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成为父母家庭教育中的一大难题。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则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不少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注意影响,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或作风不正,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有的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也
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长辈溺爱子女,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使孩子无所适从;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依从,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单亲家庭或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都给孩子造成心灵的严重创伤。
二、学校的不良影响。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助长了学生的不良行为。
(1)一些学校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德育工作。有些学校把学生成绩、学校升学率作为工作考核的唯一标准,认为德育工作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不少老师对德育的认识方面出现的这种严重“错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做不到为人师表。有的教师唯我至上,唯教至上,不能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关怀备至,对学习差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或“鞭策”,使学生的心灵
受到严重伤害;有些教师言语粗俗,举止不庄重,名利之心过重,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3)一些教师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方法单一,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当今社会环境的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许多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存在。
(1)一切向“权”看,一切向“钱”看,这一市场经济的人生价值取向不但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市场,在学校对小学生也有不小的影响。学生互相攀比吃、穿、用等各种物品;争取当上每一个班级干部,甚至出现了为了当上班级干部请客送礼的不良现象。扭曲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2)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上对学生毒害最大的一是散布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带有色情、赌博色彩的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厅、台球室等屡禁不止。二是坏人教唆,不少青少年在坏人教唆下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3)和平建设环境使当代中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甚至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
针对现在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必须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共同协作才能有所成效。
一、净化学生的生活环境。
学生的生活环境对于其成长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中家长要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当今社会,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非常广,各种书刊、杂志、录音及录象等对小学生影响很大,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小学生沉迷其中,模仿各种人物,淡忘了自己的学生身份失去了自我。我们要为小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帮助学生选择良好的道德范例,加强对他们的正面引导。
二、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彻底清除“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的旧观念,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轻视和歧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或有其他不良行为习惯的,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学校、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以及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学校、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温暖平等的大家庭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和发展自己。
三、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细胞,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幸福的象征。只有父母对子女深切的爱,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才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优良个性得以形成。另外家长本身要加强修养,做孩子的榜样,应有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正确方法。
四、锻炼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消除习惯惰性障碍
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意志力薄弱造成,因此,在矫正初期,教师应加强管理,切断不良诱因,如不良场所,消极影视等,是必须的,但成功的改造教育是最终使这些学生在充满诱惑的环境下,产生强大的“免疫力”。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培养他们自觉地与外界环境作斗争的能力,如我班有一名曾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在其有所转变后我让他掌管班里的秋游活动经费,一方面表示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又等于给他巨大的诱惑,对他是个考验。这位学生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对这份任务分外卖力,不仅很好地完成保管任务还提出了许多省钱的好办法。教师只要努务提高学生对外界不良影响的抵抗能力,学生的道德规范就会具有长久的稳定性。
五、发现学生上积极因素,多方协同进行,促进学生进步。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其闪光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以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带动学生进步。善于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择善去恶,使其逐渐增强克服缺点或错误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品德不良的学生也有其积极因素,例如他们中长于运动,写一手好字,歌唱得好等等。教师和家长如能及时发现并不断培养,使其获得成功体验,就会重燃他们自信的火种,达到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
第二篇: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
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
-----新李小学教导主任邱石
农村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有效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一)学习习惯。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课堂注意力分散,反应不积极,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书写潦草、从不注意作业的规范要求;不懂得知识的共享和合作交流,读死书、羞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抄袭作业“蔚然成风”;没有正确的学习姿势,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沉迷小说、网络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
(二)生活习惯。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举止轻浮,意志脆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生活秩序混乱没有规律;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怕苦怕累,享乐意识逐渐增长;时间观念不强,贪睡、迟到,不注重学习与休息的协调性,睡觉时喜欢高谈阔论,夜不归寝或半夜逃离寝室现象时有发生;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饮食习惯差,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经常吃烟、酗酒,身体各项发育指标均不理想;个人形象不佳,前卫的衣服、古怪的帽子、时髦的发型、奇怪的发色、不文雅的口头禅时常出现在校园„„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际交往习惯。学生不良人际交往习惯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不能正常交往,“哥儿们”义气严重;男、女生之间“亲亲热热”,突破了同学的纯洁友谊界限,早恋现象时有发生;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暴力倾向严重,遇到矛盾动辄打架斗殴、欺负弱小;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善于与人交往。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不良影响。
(一)家庭的影响。当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由于受自身素质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管理方式方法欠妥,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农活或长期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教育无暇顾及、疏于监督,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影响差,为孩子树起了坏榜样;二是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引导不够,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三是家庭结构缺损,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长的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四是居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五是家庭经济富裕,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把子女当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六是家庭成员经常闹矛盾,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环境。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利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促成了学生行为的怠慢、攻击、欺骗、逆反及破坏心理,养成了早恋、酗酒、吸烟、吸毒等不良行为习惯。(二)学校的影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依然有急功近利的做法,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发展,忽视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学校不良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校教育评价机制的缺陷,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评价还局限于学生智育考核,忽视了德育的培养;二是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极不文明,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三是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学方法陈旧,不关心、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鞭策”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四是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的影响。俗话说:十人教学好不如一人教学坏。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校园周边一些不法经营应运而生。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受不住诱惑,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抽烟喝酒、聚众赌博、滋生是非,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中、小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影响,诱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致使大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不思进取奉献;二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当代小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容易造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四是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网吧、舞厅、游戏厅秩序混乱,违法经营,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
三、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出发,逐步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重新塑造和培养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品德培养的错误做法,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评机制,不单纯以教学业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要鼓励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路品行。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变过去的“分数制”为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适当增加学生德育量化得分在学业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教育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型人才。(二)强化前途理想教育,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理想是前进的灯塔,是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学校应定期开展以理想抱负和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充分开展家长的亲子教育,让家长以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应积极主动协调街道社区和其它单位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周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锻炼其强健的体魄,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减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机会。此外,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要密切配合,根据学生爱好、特长和潜能,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指导、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克服重重困难,用辛勤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注重行为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良好的行为。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家庭较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在学校,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社会调查、小发明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在群体性活动中培养其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邀请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进一步强化训练、反复强调,逐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学校、社会每位成员,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身上存在的细小问题或毛病要坚决指出,并要求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真正杜绝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和蔓延。
(四)严格规章制度约束,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使其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青少年自觉性不强,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需要必要的纪律约束予以“惩戒”,要大力提倡积极的行为,抑制不良的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要鼓励学生向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努力,并提醒学生不要做违规违纪的事情。学校要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纲要、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标准等规章制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逗硬执行,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在制度约束方面,要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形成风气。
(五)做好榜样示范引导,矫正学生不良言行实践。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因此,作为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要大力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思想上明白自己行为的榜样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在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善于给学生讲明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道理。作为教师,有义务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表彰,要多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良习惯一一列出,要求学生用好习惯取代自己的每一项“恶习”。同时,学校、家庭、社会成员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仪容、饮食、卫生、社交、活动等,在文明行为习惯上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地向其学习。
(六)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搞好特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应高度注重“潜质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特长,对其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做好特殊教育,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鼓励,从而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针对特殊群体,学校可组建专门的“行为规范强化班”,对部分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强制教育,组织他们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规章制度,组织学生观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影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逐步规范学生的品行。家庭应加强对“潜质生”这类特殊个体的关心、关爱,用自身良好的形象和规范的言行来熏陶、影响孩子,教化孩子,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大家庭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力优化社会环境,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要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在工作中细调查、多研究、勤处理、讲方法,以自身良好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带动学生,逐步培养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走入社会、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王欣 刘影
一、调查目的1.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现状。
2.分析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内因和外因。
3.总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时间、对象与范围
时间:2012年5月10日到5月25日
对象与范围:低中高确定三个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好中差选定
120名学生、6名教师、120名家长。
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家长问卷、学生问卷。
个案调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访谈法:师生座谈会
三、调查结果:
(一)行为习惯
(1)见到教师主动问好:主动问好被动低头走过
90%9%1%
(2)与别人交流使用礼貌用语 : 经常使用偶尔使用从不使用80%16%4%
(3)每次吃饭前洗手:每次都洗手有时洗手太脏了就洗手87%10%3%
(4)教学楼内发现脏物:主动捡起赶快捡起来 有时会捡起来装作没看见80%17%3%
(5)主动帮有困难的人 : 主动帮助有时帮助从不帮助
76%21%3%
(6)和同学发生冲突时主动谦让 : 能谦让和同学理论动手打架71%25%4%
(7)做错事时主动承认 : 主动承认教育下承认不承认
73%22%5%
(8)捡到东西交给老师 : 交给老师交给家长自己留着
90%9%1%
(二)学习习惯
(1)上课前准备好所有学习用具: 所有相关准备部分准备没有准备67%31%2%
(2)对于新知识提前预习:提前预习偶尔预习不预习
68%26%6%
(3)对于学过的知识经常复习:经常复习偶尔复习不复习55%39%5%
(4)小组讨论大胆发表意见:大胆发表听别人发表不参与讨论80%17%3%
(5)对于主动认真地完成作业: 主动认真完成被督促完成不完成78%20%2%
(6)完成作业后主动检查并修改: 主动检查并修改有时检查修改从不检查
70%27%3%
(7)对于写字姿势能做到: 三个一被提醒时才能做到从不注意写字姿势
55%32%13%
(8)对于课外读物经常阅读: 经常阅读偶尔阅读不阅读
61%32%7%
四、问题分析与思考:
(一)总体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校有多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举措。利用各种宣传阵地进行教育,如: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校报、橱窗,甚至楼道、厕所等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有学生自编的儿歌。学校组织各种竞赛与评比,如:文明班级、优秀集体、四好少年、优秀小报、儿歌等。倡导各学科教师齐抓共管,并经常组织教师交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做法。在班级管理中突出行为习惯培养这个重点,举办家长学校,传递与交流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信息。
这次调查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必须持之以恒。
(二)调查对我们的启示:
(1)有90%的学生能向教师主动问好,说明,在文明礼貌方面大多数同学做得好,但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同学使用礼貌用语坚持不够好;有4%的学生与别人交流从不使用礼貌用语,尤其是课后和校外。这与个别学生的家庭环境有关系,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2)有3%的学生手太脏了才洗,有3%的学生发现教学楼脏物装作没看见,说明在保持教学楼卫生方面较被动。今后卫生宣传的力度应再加强,引起足够的重视。
(3)有3%的学生从不帮助有困难的人,4%的学生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动手打架,5%的学生做错事不承认(中、高年级尤为突出),原因:一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影视影响;二是不良家庭教育影响,重智轻德、唯我独尊,同学之间缺少热情。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口是心非,没有正义感和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础,抓好学生习惯养成,对提高教育实效性有重要意义。有90%的学生捡到东西能交给老师,反映学生比较诚实。
(4)98%的学生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有68%的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而且对不解的问题做上了记号,这就对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使我们要更好地了解学生,吃透学生,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5)同学之间合作讨论的习惯已经初步养成,80%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从讨论的动机看,有的学生因教师下命令而讨论,合作讨论应该是学生自觉的需要,而非教师的指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6)能主动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超过一半,但学生订正作业习惯有待改进。从调查看27%的学生有时检查修改,甚至于3%的学生从不检查。这一些行为表现,应引起充分重视。
(7)学生的写字姿势不容乐观,有13%的学生从不注意写字的姿势,有32%的学生要在别人的提醒下才能做到,这就要引起教低年级教师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写字姿势的正确。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要从一年级抓起。
(8)不能经常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达39%,导致学生知识面窄,6%学生对新知识从不预习,5%的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从不复习,造成学困生转化效果差,难度
大。原因:与教师课堂评价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有关系,与个别家长不能及时督促检查有关系。
五、采取的对策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内一次成型的,而是需要种多渠道、多个层次、全方位的培养,经过反反复复的、长时间的训练而成。
1、从低年级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使孩子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相当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的时候,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形成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果被及时发现也容易纠正,但是如果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定形的时候,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不说,也不容易矫治。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还是容易改了又犯,犯了又改,这就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完全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放手,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这是极其错误的观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养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2、有步骤的发展,循序渐进。
在小学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也不能所有的好习惯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根据我们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有步骤的提出具体的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由简到难的稳定地持续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难度的提高,知识量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比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习惯的形成是有规律的,凡是不遵循规律的,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实际的,也是弊大于利的。
3、要求要严格,配合要密切。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不够强,一些良好学习习惯虽然容易产生,但也容易消退。良好习惯的养成,就要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对学生来说,还要以放在课堂上进行为主。对他们要求要严格,反复强化,直到巩固为止。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我们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执行,让学生自觉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不能单纯的只讲要求,还应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精心的备课,细心的指导,反复的训练,认真的检查,严格去督促每位学生,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同时,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要步调一致,不能各个老师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4、老师树立榜样,习惯好形成。
老师、家长的榜样力量,对学生来说是隐形的,又是极其重要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老师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光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活生生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让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极力宣扬,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榜样,绝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全方面提高,提倡相互促进。
学生生活在集体里,整个班级的的好习惯的氛围很重要。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果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粗心大意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只从学习上出发,要注重整体发展,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学校,家庭结合起来,全方面提高,共同发展。
第四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的调查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良行为行为习惯的成因的调查报告
重庆市北碚区红岩小学 任卫东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涌入城市。由于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低,从事的工作多为城里人不愿干的活,且收入低,生活环境差,无暇顾及孩子,缺少对孩子学习自觉性的培养。因此在行为习惯上他们表现出来的养成问题较多,普遍存在着自由散漫的弱点,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法治和纪律观念都比较淡薄;学习方面缺少自觉性;行为习惯方面,他们态度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草草完成;在生活行为习惯方面,他们的卫生意识很差,乱吃零食乱扔东西,做事常常缺少章法。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成因
一.问题概述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涌入城市。以红岩小学为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数量大大增加,有一个年级还进行了扩班,但仍然满足不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要。从我校来看,以前是红岩厂子弟校,一个班的人数是30人左右,而现在要求到我校就读的学生人数每班则高达50多人,远远超过学校的接纳能力的50%。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问题
1.生活习惯差
由于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农村,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他们的身上表现突出:如随地吐口痰、低年级的学生还会随地大小便、说脏话、饭前便后不洗手、长时间不洗澡、打架、随地乱扔垃圾„„
2.不正确的家庭教育
由于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低,从事的活计多为城里人不愿干的活:摆地摊、清洁工、送报、建筑工、卖菜„„生活的艰辛让他们把更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他们的教育方式会有两种现象:要么持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一旦发现孩子的不足,平时的教育更多的是喋喋不休的唠叨或者简单粗暴的斥责,甚至于一顿暴打;要么就是由于谋生忙碌,没有节假日,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甚至认为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可以了。
3.生活环境的问题
由于受收入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一般是租住在卫生环境差、治安环境不好、周围人员复杂的城乡结合部和城市边沿的农村,房屋面积一般在10——20平方米,在我校这样的比例占40%。甚至这样的房子中,大大小小住着4、5个人,这样的家庭占25%。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增多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由于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大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以进城务工就业的形式向城市转移。当他们面对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这时他们感到知识的重要,因为在这,没有知识,他们只能从事一些城里人不干的活儿,甚至由于识字不多而上当受骗的事情屡屡发生时,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其次,他们发现在自己偏僻落后的家乡,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不如在城里来得快;最后是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免费教材的落实、借读费的减免,从而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待遇是与城里孩子无二。这样的政策待遇和优越的城市育人环境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一旦有了容身之地,马上一家人全迁上来,其子女也就带入城市就读,人数于是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生存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1.从家庭状况来看:大多数家庭的经济压力普遍较大,经济收入水平低,直接影响了孩子学校教育之外的课堂延伸。有四成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每月的经济收入大都在1000—1500元左右,甚至有少数的家庭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家庭成员都是3——4人。基本上只能维持全家人的温饱,这样的经济状况,无法对孩子进行课外书籍的购买、课外兴趣班的投入,孩子的书本知识只能来源于学校。
同时,由于父母学历低,80%的父母属于帮别人打工,20%的父母从事个体经营:卖菜、擦皮鞋、装饰、建筑、清洁等。这些职业就注定了父母工作的辛劳,在生存的压力下,他们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于是这些脖子上挂着钥匙、得不到父母充分关怀、管教的孩子,在上学之前或放学以后常常嬉戏于街头、游荡于闹市。由于缺少了父母的监督,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加上孩子自控力差的特点,久而久之,孩子无论是在品行上还是在学习上都存在问题。
2.从居住的环境来看:70%的孩子居住在40平方米以下的租住房中,并且大都租住的房子位于城中村的简陋民房,且无卫生间。由于居住面积狭小,孩子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进行学习,一家三四口挤在一间十几平米并无隔间的小房子里吃、睡是普遍现象,电视声、弟妹的哭叫声、父母的说话声不断灌入耳中,光线昏暗,很多孩子的家庭作业是以方凳或床板做书桌而完成的。这样的居住条件无法满足孩子安心学习的基本需求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许多孩子的个人卫生是极其糟糕的:衣着脏,头发乱,不剪指甲,身上发出异味„„
3.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来看:虽说家庭是孩子人生旅途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但我校大部分孩子父母的文化素质偏低,有的是文盲,占2%,90%属于小学和初中学历,只有8%高中毕业,母亲的文化素质还要低于父亲。而孩子的学习任务主要是由的母亲负责督促的,由于母亲文化低,教育方式不当,就会出现有的母亲根本无法管住孩子,依赖于丈夫,形成了孩子在母亲面前肆无忌惮,在父亲面前畏畏缩缩,于是有的孩子对父母缺少应有尊重。在一个以“尊敬长辈”为美德的国家中,这些孩子竟然有一定比列的孩子不尊重家长,他们长大以后,其品行令人堪忧!
4.从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来看,个别的家长认可为“顺其自然”,有相当多的家长“无时间和孩子交流或帮助孩子寻找存在的问题”,还有的家长“有错就狠狠批评或暴打”,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撒谎、打架、说脏话等不良行,家长对孩子缺乏应有的情感交流。
5.从与教师的配合态度来看,个别的家长认为“老师的家访,影响了他的工作”,有些家长“对于老师的家访是不欢迎也不反对”。这些数据虽然占少数,但也充分说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不重视,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没事别来烦我的”一种心态。这加大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脱节,缺少了家庭教育的有力
支撑,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极其有害的!特别是有的家长一旦听到老师反映孩子的不足时,有的“暴打孩子一顿”,有的的家长“不当一回事”,这都加大了学校与家庭沟通的困难。
6.从对孩子的辅导来看,在周末,大部分的孩子在玩或看电视,有少数的家长有时能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有时不能;有的家长无时间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这表明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瑕顾及孩子的学习状况,任其在街头随意游荡和独自一人在家,这不但缺少对孩子学习自觉性的培养,更存在更大的成长隐患!
再加上外来务工家庭居住的周边环境差,居住人群素质参差不齐,语言粗俗,经常会有争吵或斗殴现象发生,直接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负面作用,污染着本性纯洁的孩子心。
(三)、孩子的自身原因
从我校通过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调查问卷中发现四个方面的原因。
1.学习习惯方面:
(1)早晨到校后自觉早读的有30%能做到,65%的学生要在老师或班干部的督促下才能自觉读书,5%的始终做不到。(2)课前准备(如准备好教科书、文具,上厕所等等。)80%的能做好,20%的要在老师或班干部的督促下做课前准备。(3)课堂上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比如举手发言,和同学讨论等)的10%,60%的不会,30%有时会。(4)每天的作业70%能按时交,20%有时按时交,10%经常不能按时交。(5)写字的姿势30%正确,70%不正确。(6)课外书20%的经常读,70%很少读,10%不读。
2.文明言行方面:
(1)日常文明用语有70%的学生经常用,25%的学生有时用,5%的学生不用。(2)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事的有30%经常做,60%有时做,10%不做。(3)课间,会在走廊追逐打闹的有20%是有时,5%的学生经常,75%的学生没有。(4)上网吧或游艺机室的学生有15%有时去,5%经常去,85%没有去。(5)上课或集会时,遵守纪律的学生80%,5%的学生不能遵守,15%的学生有时会违反纪律。(6)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80%,5%的学生不能遵守,15%的学生有时不遵守。
3.生活习惯方面:
(1)如果不能来上学,会向老师请假的学生有90%,10%不会请假。(2)20%的学生挑食,80%的学生不挑食。(3)浪费粮食的行为有10%的学生,30%的学生没有,60%的学生有时有。(4)每周的零花钱有10元以下的学生占98%,有20-30元的学生占2%。(5)用完水电后,会自觉关开关的学生有70%,10%的学生不会,30%的学生有时会。(6)在桌椅上乱写乱画的学生有30%,65%的学生没有,经常乱写乱画的学生有 5%。(7)乱扔垃圾的有40%的学生经常这样做,50%的学生没有经常做,10%的学生有时这样做。(8)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方面,20%的学生自己不做,30%的学生有时自己做,50%的学生经常自己做。(9)如果有心事有40%的学生告诉亲友,60%的学生闷在心里。(10)参加危险的活动(如擅自去游泳,乱动水电,煤气,到危险处玩等)40%的学生有,10%的学生没有,50%的学生曾经有过。
4.健体习惯方面:
(1)能天天坚持锻炼身体的学生有20%,60%的学生不能天天坚持,20%的学生有时能坚持。(2)经常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有60%,20%的学生有时参加,20%的学生很少参加。(3)有一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的学生有70%,30%的学生没有。
三.应对措施和策略
(一)学校少先队大队部面向全校少先队员发出倡议:
1.“三别”:告别零食、告别乱扔、告别网吧。
2.“三无”:地面上无痰迹、纸屑,墙壁上无污痕、脚印,课桌上无乱写、无刻划。
3.“三个一”:学生随身携带一块抹布、一个方便袋、一块卫生纸,随时随地注意保持个人和校园环境卫生。
4.“四带”:把礼仪带进学校,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回家里,把谦让带给社会。
5.十好:把课上好、把字写好、把话说好、把路走好、把操做好、把卫生做好、把课桌凳摆放好、把校服穿好、红领巾戴好、把餐用好、把活动做好。
(二)学校根据学生存在问题和成因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以下措施:
1.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学校与家庭的作
用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因此,学校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制度,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认真做好家访工作,尤其是对于品德行为和卫生习惯偏差的学生,做好家校联系记录表,定期进行家访、电话询问,及时有效掌握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重视更新家长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前提,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产生什么样的行动。面对动辄就对孩子打骂和有不良卫生习惯的家长,学校从观念上入手,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外来务工人员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从而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问题。
2.开展兴趣活动小组
我校的孩子由于家庭的原因,在外面上兴趣特长班的孩子少之又少,这很难使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很难把孩子的潜力挖掘出来。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每周二开展读经典或书法活动;每周三开展数学思维活动;每周四开展足球训练活动,每周五开展科技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孩子收获不少,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孩子。
3.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这些学生缺少家庭的关爱,班主任、教师要多关心他们,通过交流、谈心,随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适时地进行引导和心理疏导。对于他们偶尔出现的违纪行为,要态度和蔼地进行教育、引导。同时,教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要多投入情感,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在蓝天下成长!
4.行之有效的评价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有效的评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的评价是重中之重。在当今“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品德行为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为了挣钱而疲于奔命的打工群体,他们的儿女更能充分理解“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社会更需要的是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而“品德”就是基础,我们更重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希望这些打工子女的身上不能再延续父辈之路,而成为新一代的社会新公民。
我们希望通过引导培养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品行的小学毕业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类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外来务工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其对策
信息技术课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其对策
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 白建国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课上,学生有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习惯,突出表现在玩游戏、破坏计算机设备上。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不良习惯形成的真正原因,然后展开调查研究,采用合适的措施和方法,帮助学生纠正这些不良习惯,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行为习惯
走进计算机教室,看到这样的一幕:有的学生在打纸牌、扫雷,有的学生在玩摩尔庄园,有的学生几个凑在一起在进行格斗对战游戏,教室里充斥着喧嚷吵闹的声浪。
这是普通的信息技术课前的一幕。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有更多的不良习惯。比如,有的学生会趁老师不注意,偷偷玩计算机设备,如键盘、显示器开关等,有的学生会偷偷摸摸地把计算机设备的连线拔下来,有的学生对鼠标特别感兴趣,常常拿起鼠标,把发射红色激光的一面对着别的同学照射,有的学生甚至会悄悄把键盘上的键帽掰下来带回去玩,更有甚者,看见老师用来维护计算机的U盘,有的学生会顺手牵羊,把U盘拿掉,影响老师的工作„„如此种种,不仅影响了自己听课,还对周围同学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课必须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要认真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不良习惯的成因。
不要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就立即采用批评或斥责等方式来教育学生,必须平静地对这些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笔者在课堂教学一线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多年,发现学生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儿童年龄特征。小学生年龄尚小,对未知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计算机有着异样的兴趣,家里有电脑的学生还好说,他们的父母毕竟会本着保护家里电脑的目的对他们进行或多或少的相关方面的教育,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就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尤其是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所以,看到鼠标就要忍不住拿起来看看,看见有光,自己眼睛受到刺激了就去照别人,看到显示器上的开关,无论是电源开关还是其它的调节按钮,就想着去亲手按按试试。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耐心地进行教育,告诉学生相关的知识,绝对不能采用粗暴的方式批评学生。
2、贪玩。这个现象很多,特别体现在玩游戏上面。许多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就是从电脑游戏开始的。通过玩游戏,学生能体验到许多平时的学习体验不到的东西:鲜明的色彩、激动人心的动作、华丽的场景、通过种种艰苦的努力而获得最终胜利的成功喜悦等等。而且,玩游戏也分性别,男同学特别喜欢格斗、射击等游戏,女同学最喜欢装扮、绘图之类的游戏,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对游戏也有不同的喜好。学生就是通过“玩”,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情感体验,产生的本质在于非智力因素,但是又会对智力因素的提高产生巨大的作用。
3、心理发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产生诸如烦躁、不满、生气、压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平时得不到发泄,计算机就成了发泄的对象,键盘就是“很好”的发泄品,那上面的100多个键,可以一个个掰下来,办下来之后,既可以扔掉,也可以带回去玩。这样的学生为了发泄,根本不考虑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破坏学校公共财物的行为,会对以后来这台计算机上学习的同学产生多大的影响。有一位学生把所有的键拆下来后,再按照ABCD的顺序再按上去,用他的话来说,他这是“看原来的顺序不舒服,就按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排”,结果,造成一些新学计算机的同学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他们在课上问老师:“为什么我按下去的是A,结果成了Q?”即使是学过一段时间计算机的学生也搞不明白该怎么打字了。
细细研究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这些其实都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必然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要采用合理的方法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
内因决定外因,找到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后,教师当然应该采取必要的、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1、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
比如用鼠标的光照别人。我们在纠正这样的错误行为时,就必须讲清楚鼠标发光的原理,让学生认识到,鼠标的光线是激光,有的是红色的,比较好的鼠标发出的光是蓝色的,无论是什么激光,都会对人体的眼睛产生严重的伤害。轻者会使眼睛看东西模糊,重者会使视网膜产生伤害,导致人眼失明。如此的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到鼠标激光的危害,不再用鼠标的光照人,甚至能让学生意识到,用别的激光照人也是很不好的,比如激光笔,从而改良学生的行为习惯。
2、加强组织监控,用“兵带兵”的方式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计算机课有一个较大的特征就是学生之间的家庭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极大,家里有电脑的和家里没电脑的学生,其学习成绩差异明显,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计算机设备的熟悉度也有极大差距。针对部分学生纯粹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老师可以在了解了学生家庭用计算机情况的基础上,让有条件的学生监督和教育周围的同学,告诉他们计算机的各种知识,帮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之中,而不是单纯的个人破坏行为。另外,教师一定要在所任教的班级中确立干部组织,可以利用原有的班级组织,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表现确立班干部,协助老师进行班级管理。
3、采用合适的“赏罚”制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批评的艺术在语言里与善良的严密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而合适的赏罚,正是一种充满艺术性的教育手段。笔者在执教过程中,经常采用赏罚制度。学习认真、专心的学生,一般能较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在余下的时间里,我常常会对他们进行奖赏:上个QQ,与同学、老师进行聊天,顺便练习打字速度;开个益智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益智性的娱乐;到老师制作的网站,学习看帖发帖„„对于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常进行善意的“惩罚”,而且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是老师教育他的善意,而绝对不是单纯的责罚:坐到学得好的同学身边,让他们旁观学得好的同学的奖励活动;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才能加入奖励的队
伍„„这个规定的任务最能体现教师的善意,结合当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合适的学习任务,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三两下就完成,只要学生保持合适的注意力,稍微动动脑筋就能完成即可。
4、单独谈话,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
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该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学生是千姿百态的,教师决不能用雷同的手法对待心理变化万千的学生。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本质在于其内心世界。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这种心理行为,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纠正心理缺陷,从而改善其外部行为。
比如有些学生会拆卸键盘帽,这种学生是学生中的极少数,但是如果不及时教育,必然会带动其他学生产生同样的行为。我们在发现了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后,立即展开调查,找到出现问题的学生。调查其实很简单,因为学生的用机是相对固定的。然后着手对他们进行个别教育,通过深入学生内心的谈话,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障碍,纠正不良习惯。
纠正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不良行为习惯,看似简单,却要教师甘于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智慧,但是对于学生的成长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 胡鹏,《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16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