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常见不良日常生活习惯的 矫治策略★

时间:2019-05-14 08:5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生常见不良日常生活习惯的 矫治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生常见不良日常生活习惯的 矫治策略》。

第一篇:农村小学生常见不良日常生活习惯的 矫治策略

农村小学生常见不良日常生活习惯的矫治策略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得以极大提高和丰富。但与此同时农村固有的陋习和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也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双亲外出务工暴露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尤其突出。

我们认为:农村儿童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有些习惯会影响其一生,所以对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刻不容缓。针对农村小学生固有的生活环境和不良习惯形成的特殊原因,其教育转化的方法必须根据农村小学的教育环境,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转化。

经过研讨,就如何对农村小学生常见不良日常生活习惯进行矫治,我们尝试了以下策略:

一、总体策略

(一)舆论造势

环境造就人。学校尤如一个大染缸,首先应该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形成一种良好生活习惯的氛围,调动一切教育因素,积极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此熏染学生。具体做法有:利用思品课、班队会、晨会等时间,通过主题活动、现场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通过专栏、板报、文化布置、广播站等媒体造势,形成浓厚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氛围。

(二)制度规范

“无规不成方圆”。制定一系列适合我校儿童的生活常规制度,让孩子有章可循,明白该怎么做,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并配之以相应的奖惩办法,将其纳入学生个人和班集体评比先进的条件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运用制度,可利用班队会、集会等时间,通过背诵比赛、答题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规范的记忆和理解。

(三)典型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有人来示范。每班每周树立一个先进典型,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平时要抓住这个典型,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与学生一起讨论,找出其闪光点,然后效仿。

(四)培训家长

一是教师、专业人士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或者优秀家长现身说法,示范引领。

二是收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或文章发给家长。

三是家访。了解孩子们在家的生活习惯,同时与家长再交流、再探讨,探寻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五)评价激励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学校少先队、安全办和体卫艺均应建立日常卫生、礼仪、安全、纪律等常规检查、记载、评估、奖惩的长效机制。除前所述的树立典型外,班上每周进行“雏鹰争章”评比,“优秀队员”的评比更要将日常生活习惯纳入其中。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教育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二、常见不良生活习惯的具体矫治策略

(一)公德意识差,故意搞破坏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奋斗目标,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2)加强“主人翁”意识教育。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健康的“公物”意识和爱护庄稼、尊重它人劳动成果意识。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正学生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的困惑、苦恼或不良心理行为。

(4)细致管理。家长和老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多与学生交流,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缩短彼此心理距离,消除误会,排解对抗情绪。

(二)不讲卫生

(1)营造氛围,加强卫生保健常识教育。

(2)制定规范,定期与不定期检查个人卫生,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3)教师和家长示范引领。

(三)贪吃零食

(1)让学生及其家长明确吃零食的危害。

(2)要求家长不能随意给孩子零用钱。

(3)加强教育,同学互相监督。

(四)懒惰

(1)强制措施。让孩子明白劳动的必要性。

(2)开展评比,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3)老师和家长加强自身修养,“身教重于言教”。

(4)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克服自身惰性。

三、农村小学生良好日常生活习惯培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校、教师、家长都得转变观念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习惯成就未来”,这些都指向一个概念:孩子的生活习惯培养至关重要。而我们教师和家长往往只在乎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人身安全,充其量再注意学习习惯或课堂习惯的培养,而对生活习惯置之不理,关注度不够。所以我们要切实落实“德育为首”的思想,切不可急功近利,为追求一时片面的分数而忽略和放松了对农村孩子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的生活习惯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更不能不负责地将问题推给家长,教师要主动担起责来。学校要克服和避免以单纯的智育发展状况来评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举措,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营造有利的条件,促使农村小学生的言行、习惯等方面和谐地发展。

(二)树立反复抓,抓反复的战略思想

教育家蔡元培说过:“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的事,要重在实行。”可见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矫正是一个长期、复杂、反复的过程,经过“运动式”的突击治理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如果一段时间后放松了,那么就会出现反复。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在同不良习惯作斗争,既然是“习惯”,我们就不能指望它一两天就能消失,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反复抓,抓反复的战略思想。

(三)谨记“细节决定成败”

有些不良生活习惯看起来不起眼,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却是深远的,所以对学生生活习惯的教育和培养没有大小区分。我们要坚持从小处着手,基本常规、细小之处进行规范训练,反复训导。例如一句脏话,一包麻辣,一张纸屑等内容,做到了发现一点,整改一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了学生不良习惯的三个转化,即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第二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矫治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矫治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心理智力发育。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种在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灰色文化,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少学生身上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做事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因此,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让他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人生成长之路至关重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一、父母家庭的不良影响。父母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尤其现在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原因,造成他们的成长经历与以前多子女家庭教育的截然不同,对他们如何教育,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成为父母家庭教育中的一大难题。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则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不少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注意影响,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或作风不正,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有的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也

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长辈溺爱子女,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使孩子无所适从;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依从,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单亲家庭或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都给孩子造成心灵的严重创伤。

二、学校的不良影响。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助长了学生的不良行为。

(1)一些学校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德育工作。有些学校把学生成绩、学校升学率作为工作考核的唯一标准,认为德育工作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不少老师对德育的认识方面出现的这种严重“错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做不到为人师表。有的教师唯我至上,唯教至上,不能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关怀备至,对学习差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或“鞭策”,使学生的心灵

受到严重伤害;有些教师言语粗俗,举止不庄重,名利之心过重,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3)一些教师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方法单一,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当今社会环境的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许多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存在。

(1)一切向“权”看,一切向“钱”看,这一市场经济的人生价值取向不但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市场,在学校对小学生也有不小的影响。学生互相攀比吃、穿、用等各种物品;争取当上每一个班级干部,甚至出现了为了当上班级干部请客送礼的不良现象。扭曲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2)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上对学生毒害最大的一是散布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带有色情、赌博色彩的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厅、台球室等屡禁不止。二是坏人教唆,不少青少年在坏人教唆下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3)和平建设环境使当代中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甚至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

针对现在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必须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共同协作才能有所成效。

一、净化学生的生活环境。

学生的生活环境对于其成长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中家长要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当今社会,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非常广,各种书刊、杂志、录音及录象等对小学生影响很大,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小学生沉迷其中,模仿各种人物,淡忘了自己的学生身份失去了自我。我们要为小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帮助学生选择良好的道德范例,加强对他们的正面引导。

二、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彻底清除“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的旧观念,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轻视和歧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或有其他不良行为习惯的,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学校、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以及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学校、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温暖平等的大家庭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和发展自己。

三、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细胞,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幸福的象征。只有父母对子女深切的爱,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才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优良个性得以形成。另外家长本身要加强修养,做孩子的榜样,应有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正确方法。

四、锻炼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消除习惯惰性障碍

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意志力薄弱造成,因此,在矫正初期,教师应加强管理,切断不良诱因,如不良场所,消极影视等,是必须的,但成功的改造教育是最终使这些学生在充满诱惑的环境下,产生强大的“免疫力”。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培养他们自觉地与外界环境作斗争的能力,如我班有一名曾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在其有所转变后我让他掌管班里的秋游活动经费,一方面表示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又等于给他巨大的诱惑,对他是个考验。这位学生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对这份任务分外卖力,不仅很好地完成保管任务还提出了许多省钱的好办法。教师只要努务提高学生对外界不良影响的抵抗能力,学生的道德规范就会具有长久的稳定性。

五、发现学生上积极因素,多方协同进行,促进学生进步。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其闪光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以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带动学生进步。善于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择善去恶,使其逐渐增强克服缺点或错误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品德不良的学生也有其积极因素,例如他们中长于运动,写一手好字,歌唱得好等等。教师和家长如能及时发现并不断培养,使其获得成功体验,就会重燃他们自信的火种,达到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

第三篇:农村寄宿小学生生活习惯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寄宿制学生生活习惯分析调查报告

遵义县喇叭镇乐声小学

调查时间:2013年8月25日 调查地点:乐声小学

调查内容:农村小学寄宿制学生生活习惯调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座谈 走访 观察 调查对象:112名寄宿生(3--6年级)调查人:杨先华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掌握寄宿生的相关生活情况,对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解和掌握,找出优点和不足,从而研究出相适应的策略和措施,加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探寻农村寄宿制的管理的路子提供可参考的有效数据。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受经济浪潮的诱惑,大批农民工涌向经济发达区,劳务输出已成为我镇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农民外出务工时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家中,由其爷爷、奶奶或处公、外婆照顾,有的甚至丢到其它亲戚家请人代管,根据我调查,我校住校的143人中,有75%的父母不在家,有关15%的同学即使家长在家但其文化水平较低,而由此而形成了一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同时,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不断深入, 撤并了一大批农村村级小学,实行集中办学,这造成了一部分中小学生的家庭住址远离学校,来往不便。为了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方便农村边远地区孩子上学,一大批农村寄宿制小学应运而生。农村寄宿制小学更好地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办学效益;更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源减少、学生上学半径过大、家长接送不方便等实际问题。由于家庭环境和校园同伴生活的特殊性,逐步地暴露了寄宿生诸如自私、怕苦、攀比、骄妄、浮躁、责任心薄弱、优越感过强等弱点。因此,寄宿生在学校的生活习惯教育研究理应成为现代社会教育一个重要的课题。我校地处遵义县喇叭镇偏僻的乐声村乐庄组,学校2009年就已经开始实行办起了寄宿制,到现在我校实行小学生寄宿就读已有4年的历史,现有寄宿生约150人,孩子们都来自农村,由于受到原来居家生活小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好等缺点。生活能力差表现为:一是宿舍卫生差。走进学生宿舍,一片混乱,他们不会打理床铺,床上乱七八糟,地板难于下脚,床底杂乱无章,分不出那些是垃圾物品,哪些是生活用品。二是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自己不会洗衣服,把脏衣服打包回家,让人代洗。他们生活习惯不好表现为:就寝时间随意性强,有的早晨不愿起床,晚上不愿入睡,不但影响自己,而且影响其他人;乱倒脏水,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饮食习惯不好,互相攀比,践踏花钱,食堂里倒掉的饭菜多,某些学生甚至有吸烟酗酒现象;公共意识差,浪费水电,践踏草坪,涂刻课桌、乱画墙壁,高声喧哗,购买饭菜不自觉排队,上下楼道左冲右撞。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卫生习惯差等现象。因此,对寄宿学生不仅仅要对其学习进行教育,还要对其生活习惯进行教育,这关系到他一生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农村寄宿小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及生成的原因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规范》要求还存在很大距离,“行为习惯”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家庭教育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造成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一)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

1、孩子缺少了做人的良好家庭教育

现在的家长因为对人生产生了新的思考而导致孩子的世界里缺少了做人教育。例如:有的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再如: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有些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沐浴不到父爱、母爱;有的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但启蒙内容不能只是“呀呀学语”,更多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做一个好人。

2、学校的影响

(1)一些学校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德育。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对德育的认识上出现的这种严重“错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不关心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有些教师出言不逊,行为不轨,追求名利,奇装异服,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3)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不良导向带来学生可塑性发生偏差

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而且这个成长的时段有些因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毒品等。但切实实施这些规范有待于整个社会去进一步关心。如果我们带着追究的勇气去再问为什么要修改时,我们就会发现,这是时代所需,防止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影响小学生。社会环境的主流从整体上说是好的,应当肯定,但也存在不利于少年儿童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

(1)市场经济对小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在价值观上,诱发价值取向功利化。由于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就是为了盈利,所获利润的高低成为评价市场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因此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产生。扩大到同学关系中,就会诱发缺乏理想,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奉献,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挺而走险。在道德观念上,导致集体主义精神减弱,社会责任感淡漠。在生活方面,引发贪图享乐、追求高消费。

(2)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少年儿童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法制逐步健全,政策逐步配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威力逐步加强,外界条件有所好转,但资本主义反动势力的影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冲击,都严重地腐蚀着少年儿童。社会上对学生毒害最大的一是散布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带有赌博色彩的电子游戏厅、台球室等屡禁不止。二是坏人教唆,不少少年儿童在坏人教唆下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3)和平建设环境使当代小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甚至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

(二)、寄宿生寝室生活方面。

为了更好的开展寄宿生在寝室生活中形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工作,我们首先要了解掌握寄宿生在寝室的生活习惯现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和个案研究我们发现寄宿生在寝室的主要问题是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偷盗、说谎、不讲卫生、东西乱放等。调查发现:将近40%的寄宿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不能自理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1、就寝铃后,仍有约42%的同学成群结队的人上厕所,导致就寝半小时后还安定不下来。有15%的同学睡姿不正确,冷天仅脱外套,绒衣裤、毛线裤、袜子不脱,而且衣、鞋脱后放置无序,造成晚上上厕所的同学把衣、鞋踢的满寝室都是,后面上厕所的同学找不到鞋,闹出声响,吵醒了全寝室的同学,有时把两边寝室同学也吵醒,甚至把全体寄宿生都吵醒。

2、夏天驱蚊、蚊香放在床头,睡觉不老实,睡着后烧了好几床被子。寄宿生晚上睡不着觉,翻墙出去到田间捉黄鳝、到附近小卖部买零食,跑到村民田里偷水果。起床铃响后赖床,20分钟内不能完成洗漱整理内务的工作,被子不铺,或滚筒或草草叠起,床单不拉平,随身物品、换洗衣物乱放。

3、良好的卫生习惯没有形成,根据调查显示,有15%的男生在早操铃响后起不来更来不及洗漱,甚至经常有约11%左右的人不能按时早操或不早操,下操后也不洗,有值周教师查寝时发现,几个同学没有洗脸洗脚,还不承认,因为25%的毛巾是干的,寝室里空气中充满异味,令人无法进门。

4、寝室生活无序,物品摆放零乱,毛巾架上毛巾乱放,杯具、肥皂、洗发水、脸盆、塑料桶、鞋随意摆放。寝室值日生不履行职责,不负责整理打扫保持,致使床底乱鞋、乱袜、乱砖头,垃圾成堆。

5、寝室里还经常发生偷盗现象,约有16%的孩子眼睛见不得别人有学习用品、零食或钱等东西,否则就趁人不在,就把别人的床铺、书包翻得乱七八糟。

(三)、寄宿生的客观方面原因:

①情感沟通的缺乏。孩子在情感沟通方面有需求这是正常现象,家长具有理性思考,选择让孩子寄宿,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不可否认,寄宿作为一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特点。有半数以上的家长无论寄宿或不寄宿,留给孩子身上的交流时间都很有限。但也有30%的家长和孩子的相处交流时间因为寄宿的客观原因减少了。两者合起来看,共有82%以上的家长和孩子情感沟通时间减少,而我们的寄宿生又有多半的孩子需要父母能多留给他们一点时间。如果两者的矛盾不能协调统一,那我们的寄宿生的性格行为就会偏失方向。

②自我约束的缺乏。孩子有他的天性,他们往往是率性,又是任性的。他们矛盾于随意和遵守规则之间。寄宿生和走读学生相比,更需要自我约束。但有些寄宿生在家是别人迁就他们的居多,所以从小就缺乏自我约束方面的能力锻炼。从寄宿生表现的普遍整理内务差,闹矛盾事件多等情况可以看出,寄宿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一成多的寄宿生存在暴力倾向,且六年级比五年级寄宿生差。这些都表明,有些孩子在缺乏监护人的教育管理后,自我约束能力不高。

③寄宿生寝室良好生活习惯没有形成。寝室值日生制度流于形式,值日生不做操,要整理寝室内务。因个人物品乱放,做操的20分钟整理不完,扫完地就没有多少时间做其他的事情。没有形成打扫、整理内务的习惯。学校要组织寄宿生整理内务。穿衣、叠被、洗脸、刷牙都要组织学习,部分寄宿生在家一切都是大人包办的,来到学校还没有脱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从寄宿生寝室生活现状和原因分析的结果来看,为了每个寄宿生的每一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寄宿生的发展趋势,适时引导,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在寝室卫生、内务整理、内务保持、行为习惯等方面,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饮食生活方面

根据调查显示出,有35%的学生对饮食生活极为挑剔,经常有人提出不吃这,不吃那,这样不好吃,那样不好吃,尽管学校一再教育和强调,但一顿饭后,饭厅里扔在地上的东西很多,有8%的同学随意乱倒饭菜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小学要求的硬件配备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撤并学校的学生到完小就读,使得原来就不充裕的校舍更加捉襟见肘,现有宿舍远不能满足要求。这里还不包括学生的浴室、餐厅、食堂、厕所等其他配套用房,学生的活动场所就更小。由于没有资金建造新的学生宿舍,有的只能把教室改造成宿舍,还需要添置床铺、改造门、窗,加装防盗门等设施,这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寄宿制的硬件投资是令许多农村学校头疼的事,也可以说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2、寄宿制管理经验匮乏与高品位管理之间的矛盾。

农村寄宿制小学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是初次探索,无成功经验可谈,而家长和社会都对寄宿制寄予厚望。如何保证寄宿制在安全服务的同时,又能全面发挥育人功能?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4、由于处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完全小学学前班还难以取消,特别是山区,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如果完全小学取消学前教育,很多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私立幼儿园,甚至部分学生没经过学前教育,达到读一年级的岁数就直接送入学校就读一年级,这就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早期教育。

6、按所需岗位给足人员编制

近二十年来,教育行政部门一直按1:23的更生比例来给农村小学配教师编制。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离此比例甚远。寄宿制小学建成后,食堂、宿舍管理都需要一定的人员,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农村寄宿制小学只好再次压缩教学人员,这样,专任教师的负担就会变得很大。很多教师每周工作量都在20节课以上,还要管理寄宿生,课余时间除了批改作业、备课外,哪有心思和精力去研究教师的角色定位,去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为了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按农村寄宿制小学所需岗位给足人员编制,才能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健康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办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宽阔。

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学生 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 二0一三年十月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研究第一阶段小结

“农村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之养成教育研究” 第一阶段小结平安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2012、10

“农村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之养成教育研究” 第一阶段小结

本课题于2011年9月申报,10月获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C类规划立项,依据本课题实施方案,2011年10月—2012年8月为调查摸底、准备、制定“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与初步探究“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方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组建与准备阶段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了小组成员的任务,由德育组全面负责,教导处、少先队、班主任密切配合。

2、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研究制定“农村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课题实施方案。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开展调查问卷

通过调查,了解了小学生的习惯养成与自身的成长环境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我校地处农村,学生来自学校周围的十几个自然村,根据调查,全校1000名学生中,有835名学生来自农村,占80.8%。孩子从小在农村中成长,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不良习惯,原因在于学生家长都是农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管理较差,学生日常卫生习惯也比较差。通过调查,本校有79.4%的学生都存在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如:

1、乱抛纸屑现象严重;

2、课间追逐打闹、大声喊叫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3、破坏绿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爱护公物方面也不尽人意,校园环境卫生保持较差;

5、个人卫生习惯较差。这些习惯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这些不良习惯也给学校日常生活环境管理带来不利因素。对此现状,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校提出了该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纠正农村小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向优秀的人学习,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二)实施措施

针对这以上现象,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来加强学生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1、优化校园环境,创设良好育人氛围。

为使学生认识到习惯养成的重要,我们创建了优美的校园环境。首先利用好国旗下讲话、班队会主题活动、校园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到“与好习惯同行,争做文明美少年”的活动之中;通过国旗下讲话启发引导学生从捡一张废纸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好学校的小主人,养成好习惯。受国旗下讲话的影响,学生自发组成了一支支护美小队,课间、中午、课外活动,他们三五一组,手提着塑料袋在校园里捡拾杂物,校园随处可见“环保小卫士”的身影。

2、身正为范,树师德形象。

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注重良好行为举止习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群体感染力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是我们对教师的要求。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加强对教师相关理论的培训,强化教科研方法的指导,并结合学校的实际,通过组织教师的学习、思考、研讨,探索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途径,增强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与责任心,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活动。

1)、自查自纠活动。

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平安中心小学“廉洁从教”实施方案》,召开了自查自纠活动。教师们以认真的态度、深刻的语言,深入查找自己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团结协作、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学质量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思想根源,进一步明确了改进的方向,认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全体教师通过自查自纠活动,进一步端正了自己的工作作风,改善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

2)、榜样引领活动。

为发挥教师的言行好习惯的榜样带动作用,“平安小学‘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隆重召开!会上,全体教师认真聆听了优秀教师的精彩报告,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一句句真诚的话语,触动着每位聆听者,他们从工作中寻找快乐,从平凡中寻找幸福的精神感染每位平小人,指引每位平小人勇敢向前!此次报告会旨在通过展示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奉献教育的热情。

3)、徜徉书海,提升素质。

为进一步落实 “读书富脑”行动计划,提高教师的科学、人文素养,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我们多措并举,采取分层读书、自主读书等方式,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

分层读书,即根据教师不同的教育需求,重点阅读相关书籍。学校领导侧重读“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书籍,以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并利用班子会、教研活动及校会等场合与大家交流分享;班主任主选李镇西《我和我的学生们》和魏书生《今天我怎样做班主任》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为共读书目,并利用“班主任工作研究会”进行读后心得交流;语文教师与学生共读《语文经典读本》,并利用阅读课传授阅读方法和交流收获;一系列读书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全体教师的读书热情,“让读书成为习惯”的意识再次深入到每位教师的心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一支用书籍武装起来的“师志坚、师品高、师风正、师业精”的教师队伍就会赫然形成。

3、强化制度,规范行为。

我们从学校管理育人的目的出发,制定出适合学生遵循的规定、规则,试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学习、卫生、劳动、文明礼仪等良好习惯,使之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

积极实行“班级量化评比活动”。我校实行了校领导值日、教师值日、学生值日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每天对学生的路队、仪表、卫生、普通话、课间秩序、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管理与督促,检查结果实行当日公布、一周小结、每月汇总制,坚持“表扬激励为主、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与典型带动作用,增强评估的及时性与公正性。

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日积月累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为使队员明确校内外的行为准则,我校制定了《言行美从我做起——平安小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规定了学生一天从早晨、课堂、课间、午间到放学都应该怎样做,还自编了学生行为规范三字歌,让孩子背诵并付诸实施。我们将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定为常规训练周,组织学生重温“学生行为规范三字歌”,让学生把规范熟记于心,做到心中有规范,行为要规范,争做“文明平小人”。为让学生体验制度的重要性,养成勇于承担责任、自觉接受制度的约束和监督的好习惯,我们还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负责检查路队、课间秩序、仪表、普通话、卫生、课间操等项目,一日一公布、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汇总,按得分的多少评定优秀班级。早晨、中午、课间,小干部们身披绶带,他们有的肃立于校门口,有的值守于大路旁,有的巡视于校园内,宛如坚守岗位的值勤战士,成为全体队员“文明伴我行”的一道重要防线„„小干部们监督检查公平、公正,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解决,通过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自我约束,队员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逐渐增强,既发挥了舆论监督与典型带动的作用,又增强了队员的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学期末,根据各班级的表现情况,我们还评选出了“优秀班集体”,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促进全校的文明与和谐。

4、自我约束,内化品德。

学校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地位和价值,形成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以主人翁的态度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并养成经常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

1)、争做热心志愿者,感恩社会回报爱。

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我校组织小志愿者们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小志愿者们充满激情、精彩纷呈的表演,一声声发自内心的祝福给老人们带去了欢乐与欣慰,给敬老院增添了一份温馨。表演结束,热心的小志愿者们跟老人们问好后,马上分工劳动,清除院子里的杂物。老人们也邀请小志愿者们参观他们的房间„„整个活动中心弥漫着亲情,充满着生机。

同学们和老人们的相处时间虽然短暂,但在每个小志愿者心中,“百善孝为先”和“尊老爱幼”意识更加深刻,大家懂得了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孝敬、关心、爱护老人,要充满爱心。

2)美德立于心,榜样导我行——“十佳美德少年”评选活动。

为让学生成为“心灵、手巧、心眼好”的人,使他们成长为社会的合格公民,推动学校少先队工作进一步改进,全面激发少先队教育活力。我校开展了“美德在心,榜样先行——平安小学十佳美德少年评选活动”。活动中,各班针对队员表现,评选班级美德少年,参加校级评选。学校利用“宣传栏”积极宣传美德少年事迹,发动全校师生参与评选十名“校级美德少年”并进行表彰活动。表彰活动不仅是对平小“十佳美德少年”的极大鼓舞,也把美好祝愿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平小师生的心间。让每一个人怀着一颗求美、向美的纯真心灵,一路携手,永远向前!

3)、“文明礼仪我先行”主题活动。

讲文明、懂礼貌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们将十一月份定为“文明礼仪行动月”。“文明礼仪我先行”主题队会、“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四个一”活动、“把文明送给社会”活动在队员的心中播下了美好语言和美好行为两粒种子。为使队员明确校内外礼仪行为准则,我校制定了《言行美从我做起——平安小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让学生把礼仪规范熟记于心,做到心中有规范,行为要规范。另外,班主任注重学生习惯培养,坚持天天讲、时时抓,利用家校联系单、班级日志等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凝聚家校合力。此项活动使学生由“他律”发展为“自律”,礼仪养成教育落于实处。

4)、诵读经典诗文,打造书香人生。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朗读水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让读书成为习惯,我校隆重举行了“诵读经典美文 打造书香人生”的普通话朗读大赛。

比赛皆以班级为单位,以个人读、分角色读、合读、表演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朗读篇目以“课内文章精彩片段”和“古诗词经典”诗篇为主。各参赛队的朗读全情投入、精彩不绝,或热情洋溢,或慷慨激昂,或深情款款。精彩的朗读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礼堂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最后,各年级都评出了优胜班级和“诵读之星”。通过比赛让琅琅的读书声洋溢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它给孩子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使同学们更热爱读书,更乐于读书,同时也有效促进我校的书香校园建设迈向新的台阶,浓郁芳香、轻灵而厚重的诵读氛围在校园内蔚然成风。

此外,在实施习惯养成教育中,我们还紧紧抓住儿歌主题鲜明、简洁明了、学生易学好懂的特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程度,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搜集儿歌、创作儿歌和诵唱儿歌的活动,让行为规范儿歌成为我校德育的载体之一。并通过诵唱儿歌,进一步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卫生、劳动、文明礼仪等方面的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进一步促进我校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自开展这些活动以来,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行为习惯日趋规范:见人问好,张嘴就说普通话,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慢步轻声靠右行„„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正是建立在良好的习惯约束之上。

5)、重视“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并举。

我校十分重视将空洞的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有效结合。

首先我们分段推进,确定各年段的训练重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学习品质,为什么要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其次动之以行,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老师提出问题时,自己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积极举手;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要学会认真倾听,并与自己的想法相互比较,接纳同学的正确理解,认真倾听老师的反馈语言;不懂的地方、不理解的地方要大胆举手提问;如果没有机会发表自已的疑惑,下课后要及时找同学讲解或寻求老师帮助等。再次坚持激励,对上课认真听讲、讨论积极、认真写作业、勤学好问的学生或小组及时进行表扬,并树立榜样,从而树立信心。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预习、发言、倾听、阅读、复习、作业等习惯明显提高。

另外,为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我们以课堂生活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制定了《“美在课堂”——平安小学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等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努力做到听:学会倾听,耐心引导;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读:培养兴趣,好读、会读;写:坐姿端正,下笔认真;学:学贵得法,事半功倍;行:独立自主,自强自信。我们还注重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和写字姿势,读书时,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发言时,做到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说话声音响亮,吐词清楚;写字时,做到腰背挺直,胸离课桌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长„„与此同时,我们还多次举行了硬笔书法比赛、读写姿势比赛等,如今,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

6、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尊重、平等、沟通、交流、合作,始终是我校家校连心的宗旨。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每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方法,有些是值得学习和推广的。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加强家庭教育的经验交流,使老师及家长都能汲取教育理念和方法。

为全面了解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现状,我们还同家长携手,进行了“我是平小美少年行为习惯问卷调查”,全面汇总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加强家校联系,双方还可以探讨更好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了解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要求,也可以了解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情况,形成全社会全方位共同教育的机制。

三、取得的研究效果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我校学生在道德、礼仪、自我约束能力以及使用文明用语、卫生保洁、勤俭节约等方面的生活习惯有了明显的好转。学生也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如在个人生活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衣着整洁,勤洗澡,勤洗手,勤换衣物;仪表整洁端庄;书写、阅读卫生;坐立行的姿势正确;学生能正确地做眼保健操。在家庭生活习惯方面能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合理安排时间,学会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校园生活习惯方面,能在课间进行有意义的活动,不追跑打闹,不大声叫喊;爱护学校公共财物,保护学校花草树木;会使用文明用语;爱劳动,懂得爱惜、珍惜劳动成果;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积极参加值日生工作和学校大扫除,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能避开生活中潜在危险,建立起安全意识;坚持锻炼身体,初步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做好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再培养,同时在课题研究材料的积累和收集整理上多作努力,为使课题顺利结题作辅垫!

第五篇: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

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

-----新李小学教导主任邱石

农村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有效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一)学习习惯。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课堂注意力分散,反应不积极,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书写潦草、从不注意作业的规范要求;不懂得知识的共享和合作交流,读死书、羞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抄袭作业“蔚然成风”;没有正确的学习姿势,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沉迷小说、网络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

(二)生活习惯。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举止轻浮,意志脆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生活秩序混乱没有规律;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怕苦怕累,享乐意识逐渐增长;时间观念不强,贪睡、迟到,不注重学习与休息的协调性,睡觉时喜欢高谈阔论,夜不归寝或半夜逃离寝室现象时有发生;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饮食习惯差,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经常吃烟、酗酒,身体各项发育指标均不理想;个人形象不佳,前卫的衣服、古怪的帽子、时髦的发型、奇怪的发色、不文雅的口头禅时常出现在校园„„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际交往习惯。学生不良人际交往习惯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不能正常交往,“哥儿们”义气严重;男、女生之间“亲亲热热”,突破了同学的纯洁友谊界限,早恋现象时有发生;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暴力倾向严重,遇到矛盾动辄打架斗殴、欺负弱小;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善于与人交往。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不良影响。

(一)家庭的影响。当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由于受自身素质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管理方式方法欠妥,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农活或长期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教育无暇顾及、疏于监督,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影响差,为孩子树起了坏榜样;二是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引导不够,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三是家庭结构缺损,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长的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四是居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五是家庭经济富裕,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把子女当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六是家庭成员经常闹矛盾,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环境。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利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促成了学生行为的怠慢、攻击、欺骗、逆反及破坏心理,养成了早恋、酗酒、吸烟、吸毒等不良行为习惯。(二)学校的影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依然有急功近利的做法,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发展,忽视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学校不良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校教育评价机制的缺陷,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评价还局限于学生智育考核,忽视了德育的培养;二是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极不文明,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三是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学方法陈旧,不关心、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鞭策”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四是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的影响。俗话说:十人教学好不如一人教学坏。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校园周边一些不法经营应运而生。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受不住诱惑,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抽烟喝酒、聚众赌博、滋生是非,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中、小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影响,诱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致使大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不思进取奉献;二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当代小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容易造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四是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网吧、舞厅、游戏厅秩序混乱,违法经营,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

三、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出发,逐步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重新塑造和培养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品德培养的错误做法,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评机制,不单纯以教学业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要鼓励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路品行。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变过去的“分数制”为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适当增加学生德育量化得分在学业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教育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型人才。(二)强化前途理想教育,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理想是前进的灯塔,是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学校应定期开展以理想抱负和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充分开展家长的亲子教育,让家长以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应积极主动协调街道社区和其它单位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周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锻炼其强健的体魄,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减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机会。此外,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要密切配合,根据学生爱好、特长和潜能,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指导、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克服重重困难,用辛勤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注重行为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良好的行为。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家庭较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在学校,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社会调查、小发明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在群体性活动中培养其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邀请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进一步强化训练、反复强调,逐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学校、社会每位成员,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身上存在的细小问题或毛病要坚决指出,并要求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真正杜绝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和蔓延。

(四)严格规章制度约束,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使其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青少年自觉性不强,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需要必要的纪律约束予以“惩戒”,要大力提倡积极的行为,抑制不良的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要鼓励学生向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努力,并提醒学生不要做违规违纪的事情。学校要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纲要、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标准等规章制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逗硬执行,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在制度约束方面,要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形成风气。

(五)做好榜样示范引导,矫正学生不良言行实践。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因此,作为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要大力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思想上明白自己行为的榜样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在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善于给学生讲明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道理。作为教师,有义务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表彰,要多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良习惯一一列出,要求学生用好习惯取代自己的每一项“恶习”。同时,学校、家庭、社会成员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仪容、饮食、卫生、社交、活动等,在文明行为习惯上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地向其学习。

(六)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搞好特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应高度注重“潜质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特长,对其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做好特殊教育,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鼓励,从而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针对特殊群体,学校可组建专门的“行为规范强化班”,对部分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强制教育,组织他们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规章制度,组织学生观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影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逐步规范学生的品行。家庭应加强对“潜质生”这类特殊个体的关心、关爱,用自身良好的形象和规范的言行来熏陶、影响孩子,教化孩子,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大家庭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力优化社会环境,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要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在工作中细调查、多研究、勤处理、讲方法,以自身良好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带动学生,逐步培养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走入社会、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做好充分准备。

下载农村小学生常见不良日常生活习惯的 矫治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生常见不良日常生活习惯的 矫治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纠正策略

    浅谈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纠正策略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语文教学......

    农村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中期工作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中期工作报告 一、成功立项切实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一)2006年1月在省领导指导下,我校参与了农村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与研......

    小学生不良学习方法的分析及解决的策略[模版]

    小学生不良学习方法的分析及解决的策略(转载) 我们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有一个普遍的感受,95%以上的孩子在智力上没多大差别,可智力水平差不多的孩子确出现了不同的学习效果,其最......

    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分析

    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分析(教育论文) 东港一小 王娜 概要:自从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开展以来,农村小学的心理教育尤其紧迫。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环境的欠缺以及家长守旧的教育观......

    小学生常见的几种不良读书习惯及矫正对策

    小学生常见的几中不良读书习惯及矫正对策在小学生朗读教学中,教师们指导学生进行读书的方法很多,诸如精读、略读、速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读、带着问题读等等,目的都是为了让......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策略研究 一、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调查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农村小学生的习惯良好,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德行为、心理素质等方面......

    农村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温水镇峡口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生存,人类繁衍发展的前提;安全、健康,人类生存的根本保障。安全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

    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策略 [内容摘要]: 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开展好课外阅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