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常见的几种不良读书习惯及矫正对策
小学生常见的几中不良读书习惯及矫正对策
在小学生朗读教学中,教师们指导学生进行读书的方法很多,诸如精读、略读、速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读、带着问题读等等,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彩不同的阅读方法而达到阅读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听课中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学生阅读本身就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习惯,其中既有教师不正确的要求,也有老师的指导不到位,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读书习惯。笔者试对几种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进行分析,并简要提出矫正的对策。
1、过分强调大声读。在语文朗读课上,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声音的高度,结果一声令下,教室内人声鼎沸,使整个教学楼或隔着多排的教室都能听得到读书声。在老师看来,似乎读书的声音越高,读书的效果越好;在学生看来,似乎声音越高,读得就越认真,那种别人在高声读、自己却在默读的做法效果好像并不好。其实,过分强调高声读的做法对学生非常有害:一是学生处在嗓子发育期,长时间声嘶力竭地读书对学生的声带会产生较严重的损伤。二是读书声音过高,会对其他同学的阅读、甚至对其他班级的上课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也发现,有些同学在高声读课文的同时,经常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其目的大概就是防止别人的读书声影响自己。三是读书声音过高了,不利于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反而会降低了读书的效果。
对策: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提倡学生高声朗读,教师要明确要求,声音不要过高,尽量不要影响别人,以读出声音来自己听清楚为原则。对个别胆小害羞的学生的读书,教师要求提高声音进行练习时,声音也不可过高。对个别高声诵读哗众取宠、出风头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及时进行提示。另外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求学生朗读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边读书边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时候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给教师的建议》10页)要让学生在“读”书时显得沉静和内敛,口中发出的语音不再向外发散,直接向内进入思维。叶圣陶先生还要求学生读课文宜采用“吟诵”的方法:“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3页)
2、单字单词地阅读。低年级的小学生,字认不全,读课文语气不连贯,往往会单字单词、一词一顿地读。产生这样朗读的原因:一是学生基础知识没有学好,课文中的字词不熟悉,句子阅读不连贯。二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不足,形象思维欠缺。读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不清楚的地方太多,不明其意,只能机械地照本宣科地读出语词。
对策: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之前,一定要先学会课文中新接触的生字词,搞清楚课文的大意,特别是对一些抽象的词语,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快转化为形象,并形成理性思考。理解和吸收多了,学生朗读起来会更自信。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对一些难读的语句,不妨先进行范读,让学生掌握重点语句朗读的要领。
3、唱读或拖长声音读。小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往往会产生唱读的效果,特别是在较偏远的农村小学中,我们常常听到学生唱读的声音。学生唱读的原因:一是经常进行集体朗读造成的,大多数学生在集体朗读时,学生之间水平有差别,为了读整齐而相互照应,必定放慢速度。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技巧缺乏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不连贯而必然产生唱读现象。
对策:教师要加强对课文阅读速度的训练,不同的课文在进行朗读时,速度是不一样的。当快则快,当慢则慢。不要一篇课文一个速度下来,没有起伏变化。要耐心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不妨多让学生学习一下播音员对课文的示范朗读,或教师直接进行范读。解决学生的唱读,需要教师进行严格要求、长期训练才能纠正,一天半天是不能取得明显效果的。
4、不适当地要求带感情的朗读。在朗读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实很多教师也不太清楚什么是有感情的朗读,怎样读才算是有感情。他们只有放慢语速,用亲昵的神态、抑扬顿挫的语调、快慢起伏的节奏,配合表情动作,形成一种稍显夸张的朗读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很难进行模仿和学习,就更难体会其中感情。还有的学生因为害羞而不好意思、不敢在朗读中带出感情。
对策: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前,一定自己先根据课文的语境仔细揣摩课文阅读时的语气、语调等,尽可能地捕捉到课文阅读时的感情点。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如果学生做不到有感情,就暂时先仿照老师,做到“很投入地有表情(有表面感情)”地去朗读,切不可为了有感情地朗读而乱加感情,显得矫揉造作,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
5、过分地经常要求学生进行齐读。有些教师在课堂朗读时,为了显示出学生读书的气势,经常采用齐读的方法。还有自由读书时的合读:一个学生开始大声朗读或背诵某一段,旁边几个同学就跟着一起朗读。我的观点:课堂齐读弊多利少。因为朗读重在学生个性的发挥,小学生齐读多了必然会限制学生自由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这样读常了,会出现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
对策:课堂上尽量减少齐读或合读的要求,如果非安排不可,也不可过长,一定要防止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
6、重背书轻读书。有的学生平时好背书却不好读书。如果老师同时布置两个要求:背诵过某一篇课文和阅读某一本书。那么,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只背课文,而不去读要求的那本书或只是随便翻翻。为什么?一方面,因为老师要求背的书,一般都要检查验收,过不了关还得重来。而且考试出题的时候,一般会先用到这些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内容。而只要求阅读的书籍,并不在考试和考查范围内,学生也就自然降低要求。
对策: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重背书轻读书的现象逆道而行进行检查,防止学生只背不读。平时还要注意要求学生,背诵和泛读一样重要,特别是要教给学生泛读的方法,这又是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小学生的朗读训练非常重要,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读书产生积极的影响,否则,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形成了,很难进行纠正,也必将对他今后的读书产生消极的作用。教师只有细心观察,尽快发现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和纠正措施,耐心细致地加强指导,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第二篇:怎样矫正小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
怎样矫正小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 怎样矫正小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
目前,在许多中小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不良的书写习惯:写字时头歪、肩斜、腰弯,本子斜放等现象普遍存在;而执笔大多过紧,使手指严重弯曲、变形„„这些不良的书写习惯,致使笔画呆板、无力,字体歪斜、潦草,字迹模糊,严重影响了书写的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这些不良的书写习惯,还会造成近视、斜视、驼背、脊椎弯曲、手指变形等后果,严重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矫正学生不良的书写习惯刻不容缓!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都要给予高度重视。
如何全面,彻底地矫正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呢?几年来,我致力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实践过程的几点体会整理如下:
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自我矫正动机 学生形成不良书写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不重视是最主要的原因。目前不少学生认为:“字写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只要写得对就行,至于怎样写,那就更无关紧要,只求写得顺手,写得快。”这种观念如果不彻底转变,矫正工作将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在矫正之前,必须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加大宣传力度,采用编故事、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不良书写习惯带来的严重后果,产生“我一定要改”的强烈愿望,从而形成矫正不良书写习惯的内在动机。
二、要系统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学生形成矫正的动机之后,教师应趁热打铁,及时教给学生正确的动作要领和矫正的方法,并利用写字课进行系统的训练,全面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着重做好三项工作:
1、矫正不良的坐姿
当前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坐姿主要有头歪、肩斜、身歪、腰弯、胸压桌沿等,矫正时可以先教给学生正确的坐姿要领。正确坐姿的要领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头正,就是头部端正,不左右歪斜,使眼睛离纸约一尺;身直,就是坐端正,腰挺直,身子稍向前倾,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臂开,就是两肩齐平,两臂张开,肩部放松,一手执笔,一手按纸;足安,就是两脚自然下垂,分开平放地上,不要一前一后或叠在一起。
这些动作要领,学生掌握并不难,但要长时间坚持却不容易。如何让学生长时间坚持用正确的坐姿写字,是矫正学生不良坐姿的难点。训练初期,教师应注意及时提醒,反复强调。与此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意识和互相提醒意识,即让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经常用要领来自我检查、自我矫正,同时让学生之间互相检查、互相提醒,最终形成良好的坐姿习惯。
2、矫正不良的执笔姿势
当前学生的执笔姿势五花八门,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执得太紧,不少学生执笔时食指的第一关节严重凹陷,第二关节和拇指的第一关节严重凸出,其它三指则紧紧拢在一起,状如鸡爪。由于学生写字时主要是靠手指发力,相比之下,矫正不良的执笔姿势要比矫正不良的坐姿难得多。又因为学生已形成各种不同的执笔姿势,所以矫正时最好要求学生彻底摒弃原来的不良执笔姿势,重新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正确的执笔方法是:食指与拇指的端部轻捏笔杆,离笔尖约一寸处,中指的第一指节处顶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垫在下面,笔杆上部靠在食指根部的关节处,笔杆与纸面保持45至50度角。执笔时除拇指外的四个手指一个挨一个自然地叠在一起,不疏松拉开,掌心尽可能虚,即做到“指实、掌虚”。
教学时可先结合讲解、示范,让学生逐句理解、领悟动作要领,练习执笔。讲解时应着重强调如下几点:
一、手指不能用力挤压笔杆。
二、手指不能收得太紧。要注意拇指和食指之间(即虎口)应留空2厘米左右,同时,无名指和小指不能贴近掌心,相距应有2厘米以上。
三、笔杆上端应靠在食指根部的关节处(不少学生把笔杆靠在虎口上,容易造成手指紧捏笔杆)。以矫正学生执得太紧的不良习惯。
在学生练习执笔的过程中,教师应逐人检查过关,对于未能掌握要领的,要及时指出并帮其纠正。在学生都掌握要领的基础上再要求其结合运用正确的坐姿进行书写练习。刚开始时,学生大多觉得力不从心,笔杆不听使唤,书写的速度也较慢。这时,教师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制力,以防止学生偷懒,继续使用原来的不良执笔姿势。
对于一些不良的执笔姿势已根深蒂固,一时无法矫正过来的学生,则可以教给辅助方法:即在执笔时用橡皮筋把学生的食指和笔杆扎在一起,帮助其固定笔杆,再在其掌心放一直径约两厘米小球,帮助其固定手指,做到“指实掌虚”,直到其掌握要领,基本形成正确的执笔姿势为止。
3、矫正不正确的运笔方法
不少学生写字时手腕严重内收,造成字体歪斜,笔画呆板。矫正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运笔时手腕自然伸展、放松,使手腕和手指能协调发力。训练时可以先让学生运用正确的坐姿和执笔进行单笔练习,即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要求做到“横平、竖直”。继而可以要求学生练习写“永”字,掌握八种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做到身正、笔正、字正,笔画均匀、有力。
以上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训练时既要分项进行,又要综合训练;既要教给学生动作要领,又要教给学生矫正的综合方法;既要重视课内的系统训练,又要重视课外的巩固训练。另外,训练的过程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这样,通过反复的训练,就能把技能操作、形象感知和运动记忆有机地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就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要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巩固矫正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矫正不良书写习惯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加上收效的时间较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畏难心理,因此, 在系统训练的 要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除了上好写字课之外,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如开设写字活动课、宣讲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举办学生书法作品展览等。也可以多举行一些竞赛,如“看谁做得最好”“看谁进步最快”“比比谁的字漂亮”“书写知识竞赛”“书写基本功比赛”等,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多运用激励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书写兴趣,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在姿势上还是在书写效果上,都应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练习书写的行为和兴趣互相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还必须严格控制作业量。作业过多,是学生形成不良书写习惯的另一主要原因。作业过多不但会影响学生对写字的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刚形成的正确姿势逐渐变形,重新形成各种不良的书写习惯。因此,教师一定要严格控制作业量,只有作业量适中,才能有效地巩固矫正的效果,否则,整项矫正工作将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值得一提的是,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有一些教师把写字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哪个学生犯了错,则令其抄写课文或守则,轻则三遍五遍,重则八遍十遍,这样大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书写兴趣,助长了不良书写习惯的形成。
四、要人人重视,齐抓共管 目前,不少教师认为,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与其它学科无关,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关系到人的终身发展,与任何学科都是息息相关的。况且,矫正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综合工程,单凭语文教师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全体教师的协作和参与。全体教师都应认识不良的书写习惯的危害性,迅速行动起来,共同做好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的矫正工作。只有人人重视,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做到人人抓、天天抓,一抓到底,才能全面、彻底地矫正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奠定一块坚固的基石。
第一,要求严格
我从四个方面对写字提出严格的要求:(1)坐姿端正。坐得自然,两脚放平,腰板挺直,胸腔舒张。(2)握笔正确。五指并拢,斜推铅笔,手腕关节灵活运转,大拇指不能包住笔杆。(3)全神贯注。思想集中,注意字的笔画、间架、结构。(4)卷面整洁。字字大方端正,行行排列整齐。(5)规定用笔。铅笔2H木头笔,水笔的颜色、粗细统一,绝对不允许用或粗或细的乱七八糟的笔。
第二,榜样激励
每学期,我都会寻找合适的时机拿一些书写优秀的的作业本展示。让他们欣赏同学的作业本,并请他们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学期,我还以班内书写最好的学生(万小双)的字作为他们的字帖,要求每天认真照样子写两行,还鼓励他们:“这是同班同学写的,她能写好,你们也能写好的。”用身边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书写的热情。(这个效果比临买来的帖要好得多)
第三,作业适度
以课堂练习为主,减少家庭作业。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绝大部分采取的是放任式,对回家作业缺乏有力的监督,学生自控能力又比较差,因此作业或是书写糟糕,或正确率低,或索性不写。因此,我平时基本上以课堂练习为主,尽量减少家庭作业。课堂上有老师的督促,学生往往能做到书写端正。而课后作业相对少了,孩子的书写也就相对认真些。
第四,家长配合家长会上,向家长展示优秀的作业本,目的之一是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班的写字质量,二是提醒家长也应督促自己孩子认真书写。有时电话联系家长,除了告诉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外,还不忘提醒家长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回家作业(主要是书写质量),尽可能做到老师与家长齐抓共管。
第三,作业适度
以课堂练习为主,减少家庭作业。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绝大部分采取的是放任式,对回家作业缺乏有力的监督,学生自控能力又比较差,因此作业或是书写糟糕,或正确率低,或索性不写。因此,我平时基本上以课堂练习为主,尽量减少家庭作业。课堂上有老师的督促,学生往往能做到书写端正。而课后作业相对少了,孩子的书写也就相对认真些。
第四,家长配合家长会上,向家长展示优秀的作业本,目的之一是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班的写字质量,二是提醒家长也应督促自己孩子认真书写。有时电话联系家长,除了告诉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外,还不忘提醒家长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回家作业(主要是书写质量),尽可能做到老师与家长齐抓共管。
第三篇: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
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
-----新李小学教导主任邱石
农村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有效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一)学习习惯。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课堂注意力分散,反应不积极,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书写潦草、从不注意作业的规范要求;不懂得知识的共享和合作交流,读死书、羞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抄袭作业“蔚然成风”;没有正确的学习姿势,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沉迷小说、网络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
(二)生活习惯。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举止轻浮,意志脆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生活秩序混乱没有规律;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怕苦怕累,享乐意识逐渐增长;时间观念不强,贪睡、迟到,不注重学习与休息的协调性,睡觉时喜欢高谈阔论,夜不归寝或半夜逃离寝室现象时有发生;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饮食习惯差,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经常吃烟、酗酒,身体各项发育指标均不理想;个人形象不佳,前卫的衣服、古怪的帽子、时髦的发型、奇怪的发色、不文雅的口头禅时常出现在校园„„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际交往习惯。学生不良人际交往习惯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不能正常交往,“哥儿们”义气严重;男、女生之间“亲亲热热”,突破了同学的纯洁友谊界限,早恋现象时有发生;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暴力倾向严重,遇到矛盾动辄打架斗殴、欺负弱小;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善于与人交往。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不良影响。
(一)家庭的影响。当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由于受自身素质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管理方式方法欠妥,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农活或长期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教育无暇顾及、疏于监督,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影响差,为孩子树起了坏榜样;二是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引导不够,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三是家庭结构缺损,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长的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四是居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五是家庭经济富裕,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把子女当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六是家庭成员经常闹矛盾,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环境。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利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促成了学生行为的怠慢、攻击、欺骗、逆反及破坏心理,养成了早恋、酗酒、吸烟、吸毒等不良行为习惯。(二)学校的影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依然有急功近利的做法,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发展,忽视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学校不良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校教育评价机制的缺陷,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评价还局限于学生智育考核,忽视了德育的培养;二是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极不文明,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三是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学方法陈旧,不关心、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鞭策”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四是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的影响。俗话说:十人教学好不如一人教学坏。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校园周边一些不法经营应运而生。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受不住诱惑,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抽烟喝酒、聚众赌博、滋生是非,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中、小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影响,诱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致使大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不思进取奉献;二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当代小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容易造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四是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网吧、舞厅、游戏厅秩序混乱,违法经营,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
三、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出发,逐步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重新塑造和培养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品德培养的错误做法,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评机制,不单纯以教学业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要鼓励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路品行。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变过去的“分数制”为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适当增加学生德育量化得分在学业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教育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型人才。(二)强化前途理想教育,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理想是前进的灯塔,是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学校应定期开展以理想抱负和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充分开展家长的亲子教育,让家长以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应积极主动协调街道社区和其它单位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周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锻炼其强健的体魄,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减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机会。此外,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要密切配合,根据学生爱好、特长和潜能,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指导、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克服重重困难,用辛勤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注重行为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良好的行为。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家庭较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在学校,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社会调查、小发明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在群体性活动中培养其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邀请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进一步强化训练、反复强调,逐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学校、社会每位成员,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身上存在的细小问题或毛病要坚决指出,并要求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真正杜绝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和蔓延。
(四)严格规章制度约束,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使其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青少年自觉性不强,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需要必要的纪律约束予以“惩戒”,要大力提倡积极的行为,抑制不良的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要鼓励学生向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努力,并提醒学生不要做违规违纪的事情。学校要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纲要、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标准等规章制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逗硬执行,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在制度约束方面,要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形成风气。
(五)做好榜样示范引导,矫正学生不良言行实践。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因此,作为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要大力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思想上明白自己行为的榜样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在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善于给学生讲明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道理。作为教师,有义务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表彰,要多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良习惯一一列出,要求学生用好习惯取代自己的每一项“恶习”。同时,学校、家庭、社会成员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仪容、饮食、卫生、社交、活动等,在文明行为习惯上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地向其学习。
(六)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搞好特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应高度注重“潜质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特长,对其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做好特殊教育,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鼓励,从而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针对特殊群体,学校可组建专门的“行为规范强化班”,对部分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强制教育,组织他们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规章制度,组织学生观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影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逐步规范学生的品行。家庭应加强对“潜质生”这类特殊个体的关心、关爱,用自身良好的形象和规范的言行来熏陶、影响孩子,教化孩子,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大家庭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力优化社会环境,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要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在工作中细调查、多研究、勤处理、讲方法,以自身良好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带动学生,逐步培养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走入社会、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做好充分准备。
第四篇: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有哪些
1、学习时间不固定,不制定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
2、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精神不集中;
3、自习课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
4、不准备工具书,需要查辞典字典时,还嫌麻烦,马马虎虎地应付学习;
5、爱面子,不懂不会也不问;学习时沉迷于空想;
6、快下课时就听不进去了,早早把书包收拾好,心中开始想着课后的娱乐活动;
7、下课马上放松自己,从来不想想这堂课都学了些什么;
8、做作业前不看书,做完作业不相信自己,总要找人对对答案才放心;
9、作业本、考试卷发到手,看看分数,扔到一边,不认真分析检查错题;
10学习时常说闲话;做作业或复习时,常做一些小动作;
11、遇到好电视,就忘记做作业;边做作业,边听看电视;
12、学习完把书本胡乱一扔,再学习时现用现找,浪费时间;
13、平时不复习,考前开夜车;考得不好却不愿听批评;
14、喜欢哪科学哪科,偏科;
15、情绪波动大,因喜怒哀乐的情绪而影响学习;
16、基础没打好,变得灰心,自暴自弃。
第五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担负着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要把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效矫正,遵循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认为对小学生进行不良行为的矫正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连续、持久,循序渐进,必见成效。
一、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规范言行
教师在校、在外都要起到表率作用,使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在每天每日长期磨合融汇之中受到正能量的潜移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此以往必有良好的成效。可塑性强、模仿力强是处在儿童期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就是要善于捉住这种特点,用榜样的力量同化学生,规范行为。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另外,同学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们的眼里,父母是完美无缺的榜样,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学之间互相影响力也是很强的,表彰典型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同学见贤思齐。
二、精心设计,完善制度,奖惩严明
制度的规范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指引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树立了规范学生才有法可依,知道怎样做对怎样做错,从而明辨是非令行禁止。《小学生行为规范》就是小学生应该遵循的制度,除此以外,各班还可以根究班级特点、需要适时地制定合适的班规,使要求更细化、更具体、更符合班级文化。
制度确立了,就要严格实施,坚持经常性、连续性,行为习惯教育本身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急不得快不得,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按照发展趋势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实施。发现不良行为就要批评惩罚,以警世人教育人,让学生明白错误的结果,通过他律的方式矫正不良行为;对于良好行为习惯要不吝表彰,树典型扬正气,让优者进步劣者知耻,进而培养自律的冲动,形成习惯。
三、深入心灵、润物无声
教师施教应该讲求方法巧妙智慧,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他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抓住某些学生赶兴趣的事件激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而后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们决机解决存在的问题,这种经历往往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不良行为习惯变化的转折点。
思想品德教育是在做人的思想工作,受教育对象虽然是儿童少年,但每个孩子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外部环境影响都有所不同。为此,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要重视个体,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都应该抓住其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生学习和生活发生变化时,要多给其关爱和帮助;在学生学习和其他方面成功或失败时,要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和鼓励,成功时要教育他们不可骄傲自满并启迪他们要树立更高的目标,失败时要鼓励他们迎难而上,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思想情况,把握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和学生多沟通,交流,化解他们思想上的疑虑,从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事半功倍。
四、注重活动铺设基石
各种活动,不在乎具体形式,关键是活动者要贯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理念,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培养学生不同的良好习惯。脱离了具体活动形式的说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往往因为枯燥导致学生抵制甚至逆反形成不良行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必须抓住学生活泼天真好动善玩的天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悟规则的重要,体会合作的力量,经历错误的危害,感受成功的喜悦,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加强和优化学生的养成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将现有的文化宣传阵地应该充分利用起来,用来大力宣传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六、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要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就必须坚持长期的检查、评价与训练。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监督、检查、记载,建立学生德育分的考评制度。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增加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和行为常规管理,做到行为规范教育制度化、行为习惯自觉化,使行为规范真正融人到学生的思想中,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
总体说来,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艰苦长期的育人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各种方法连续进行,不断修正,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进行实践才能培养出民族建设的精英,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