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棠初中《农村初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海棠文化在“四会”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摘要】农村学校文化现状不容乐观,德育现状同样不容乐观,研究学校文化与德育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贯彻落实我校“四会”教育思想的重要措施。而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建设也正是本文研究与探讨的对象,学校文化积极发展的因素应以道德教育为核心而开展建设性举措是本课题所深入挖掘的内容。
【关键词】文化德育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德育,但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是重智育轻德育。如何在重智育的同时重德育呢?在此大背景之下,我校提出了“海棠文化”。“海棠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四会”育人思想——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其中,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就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海棠文化”核心的指引下,运用“海棠文化”价值,建设甘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从而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发挥德育作用,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课题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开江县甘棠初中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学校、老师和学生受学校文化影响的状况,特别是德育在学校文化中发挥作用的情况,以及学校各项文化的建设,包括学校“海棠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海棠文化价值及其文化内涵的挖掘、海棠文化建设的过程及步骤。
三、研究意义
1、落实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方针,亦是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而学校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效果。学校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过去我们在强调教育功能和途径时,比较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对“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不太重视,其实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学校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2、贯彻“四会”育人思想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四会”育人思想中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内容,这是我校进行德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对全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力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利于社会利于人民的学生。
3、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方法有很多,但学校文化建设可以说是一种与身边事务相联系的好方法。虽然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某些方面(诸如学校整体的设计方面)学生几乎是没有办法参与,但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文化,甚至于制度文化的建设学生都可以参与进去。“班训”、“黑板报”、“教室内外的美化”、团委活动、学会会自主管理等等,无不渗透着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及主人翁责任感。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感受生活和生命美好。
在农村初中,基础的条件相对较差,甚至相对城里学校而言,滞后许多年。通过学校文化的建设,加强学生生活教育,让学生学会审美、感受生命的美好,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向往力,从而引导学生付诸行动去追、创造美。
四、研究目标
1、理论研究目标。进一步界定学校文化的内涵,明确中学学校文化的内容、活动形式、原则和意义,建立科学的有良好机能的学校德育文化模式。
2、育人目标。学校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要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为更好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学校人的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创设良好道德教育基地。
3、工作目标。通过此项研究,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不断探索教育规律,体现道德教育的思想,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很浓厚文化色彩的教师,促进学校文化的创作和传播,创建优美的环境和知识宝库,探索和创造学校的文化特色。
五、理论依据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和谐教育思想
(三)创新教育思想
(四)素质教育思想
(五)生活教育思想
六、研究原则
(一)实事求是。
(二)整体规划,分阶段研究。
(三)边研究,边实施。
七、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讨论法
(三)访谈法
(四)行动法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分工。
2、做好平台的构建,资源收集、分类工作。制订研究方案,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并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3年10月)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根据研究方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具体实施,同时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
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7、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写好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3月)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九、预期研究的成果
(一)资料方面。研究准备阶段,形成研究方案、调查报告。实施阶段,成果主要由论文、小结材料构成。后期阶段,由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和研究报告等组成。
(二)学生方面。德育教育效果明显增强,学生能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进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一是健全人格、优秀品质、优良习惯
二是有同情心、人格完善、自觉守纪
三是感恩亲情、承传美德、增强责任感
四是升华爱国情感、熏陶思想、提高素养、树立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集体荣誉感、上进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十、保障措施
甘棠初中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向文祥任组长,办公室主任张谦任副组长,实施和协调课题研究工作,各小组成员分别完成各项任务。组长负责全面监控课题的进展情况,副组长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方案,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完善总结,解决问题,保障课题的正常进行。
第二篇:在农村初中学校 开题报告
《在农村初中学校加大国防教育力度 增强学生国防意识的行动研究》
开题报告
罗冠山
各位领导、专家:
根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湘教科规[2011]004号通知,我申报的《在农村初中学校加大国防教育力度 增强学生国防意识的行动研究》被批准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11CCG004),现向各位领导、专家作开题报告,敬请批评指正。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我们区域内及县内初中学校的调研,国防教育在我们农村初中学校相对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学生只是在文化课程中接受国防知识的渗透。在国防教育方面,学校只有少数的几张图片资料,内容贫乏单调,没有完备系统的教材读本体系。在研究中我们还从网上了解到浙江省的宁波市、武汉市的江岸区、上海市的南汇区等几个青年拒服兵役,不履行国防义务。政府对他们实施行政处罚。虽是个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泰才能民安,这是被历史证实的真理。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综合国力乃至民族凝聚力的较量。人口众多的农村中小学生无疑是明天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农村初中学校加大国防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国防意识。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一)国外国防教育现状评述
纵观世界上的一些军事强国,从中可发现,各国都将激发国民的国防意识作为强化国民的国防教育来抓。
如美国政府认为,仅靠经济的发达、技术的先进来维护国家利益是不够的,国防教育在内容上必须努力地强化国民的精神,强调每个公民都要树立献身国家、服务国家的观念。从1910年起,美国就建立了童子军组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童子军有26.8万人,比武装部队的人数还多。在和平时期,美国童子最多时达到650万人。这是全民国防意识的一种体现。
俄罗斯在许多方面依然保持前苏联国防教育的特色,对国防教育高度重视。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学校、各主管部门、以及各群众团体和协会共同协作进行。在校学生从9年级开始进行军事模拟实战训练。
印度国防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建立庞大的国民学兵团组织,加强对青少年的国防教育。国民学兵团从1943年建立起到现在,一直以青少年为重点对象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朝鲜提出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朝鲜劳动党倡导多渠道、全方位、全民国防的思想。提醒人民居安思危,防止和平麻痹思想。
日本始终用危机感来刺激国民对国家安全的关心,以增强国民的优患意识。日本国民的国防意识及性格、利益诉求,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造就日本军国主义狼子野心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二)国内国防教育现状评述
我国高级中学、大学学校在国防教育中,每年的新生入学时都进行了军事训练。大学开设了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也安排了专门的国防教育内容。
在初中、小学的国防教育中,自1989年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全国少先队员中开展“三热爱”活动以来,一种以“三热爱”教育为核心,以国防教育为主题教育载体“少年军校(童军组织)”,成为新时期在少年儿童中深化“爱党、爱国、爱军”国防教育活动。据统计,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少年军校”约1.3万余所,每年在少年军校接受国防知识教育和体验军营生活的中小学生达2000多万人。“少年军校”教育活动多在沿海城市进行,内地进行较小。因此有必要在农村初中学校加大国防教育力度,增强学生国防意识。
当前虽处在和平年代,然天下并不太平,我国东海钓鱼岛、南海诸岛被周边国家侵占和分割,资源遭到大量掠夺。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增强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刻不容缓。
三、课题界定
(一)国防教育,是“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对全体公民进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普及性教育。
(二)农村初中学校国防教育,则是以农村初中学生7---9年级为对象进行的国防意识教育。
四、研究意义
国防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气节的教育,是唤起公民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教育。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非常重要。在学校,国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教育,是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的灵魂。在广大初中学生中树立居安思危,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他们中间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没有国防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国防观念的强弱,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存亡。实践证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越发展,就越要有加强国防建设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国防教育,是增强国防观念,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五、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级中学应当将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二)纲领性文件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则要求学校“开发或选择适合本学校的课程”。
(三)现代课程论(新版)倡导每一个学校都应构建出有自己学校的个性、知识和文化特色。
(四)邓小平理论 “必须要向人民群众进行生动实际的国防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认清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认清战争的危险性,认清我国安全环境所面临的巨大威胁,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强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因此,我们将以上法律、文件、课程论理论和作为对农村初中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活动开展及建构校本课程的支撑。
六、研究目标
总目标旨在《课程纲要》和现代课程论的框架内,通过创建少年军校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利用参观、训练、走进军营等多种活动,构建国防教育文化及校本课程实施体系。形成特色的学校国防文化,让学生在少年军校中了解基本的国防理论和军事知识,树立 “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激发学生爱军习武,献身国防,强盛民族精神和气节,唤起学生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养成军人般意志,树立勤奋努力的品质,培养纪律严明的习惯,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以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切实推进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在本校及区域内实施,实现其独特的课程价值,并为区域内其它兄弟学校提供借鉴。并使之持久化、常态化。
七、研究内容
1、探索农村初中学校国防教育实践活动系列、开办少年军校和校本课程序列研究。
2、探索农村初中学校国防教育实践活动系列、校本课程对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和学生国防意识研究。
3、探索农村初中学校国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及操作策略研究。
八、研究假设
如果通过以农村初中学校国防教育主线,实践活动系列、校本课程为载体,顺利实施农村初中学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序列。就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国家利益观和国家责任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使学生有乐于奉献的品质和精神。达到提高学生的国防素质。且在评价中得到体现。
九、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把学校教育和国防教育结合起来,运用可挖掘的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及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形成一套完整的国防教育实施体系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实践活动上的应用与探索,期待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国防意识。推动教师国防素养的提升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初中学校国防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例证。
十、研究思路
国防教育文化在学校各方面都能得到体现,学生入学后,既是学生,又是学员。开展多种形式国防教育主题活动,使国防教育实践活动与学校各类主题活动相结合。主题班会、传统教育、军事知识竞赛、军事竞技、走进军营参观学习、一日军营生活等,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活动方式。将少年军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开发农村初中学校国防教育校本课程,使课程教育经常化,形成延续和拓展。
十一、技术路线
本研究以增强学生国防意识为行动主线,以实践活动开展、校内外教学、驻地75150部队资源利用、专家的指导、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校本课程和实施体系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构建增强学生国防意识硬件平台。在研究过程中使农村初中学生国防意识、爱国热情和民族情节得以增强。使研究顺利进行。
十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三种方法:一是调查研究法。了解各地少年军校开办的经验先进的理念,借鉴为本校所用。二是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深入挖掘课题理论,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在研究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以缩短研究周期。三是行动研究法。通过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作为研究者,注重问题设计、问题探究和反思,在研究过程中使农村初中学生增强国防意识的行动研究有效开展。
十三、实施步骤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4月)
确立课题人员,作好分工,制定管理系统,采用文献法、网上查资料查阅、调查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
(二)研究阶段(2011年9月--2013年12月)
本课题正式立项后,以课堂教学渗透和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增强国防意识。以校本课程教学为载体,依据提出的行动研究方案,开展教学实践。反思、调整、探究相对优化效果。
(三)结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完成研究报告,论文集,编撰完成国防教育校本教材,并能在区域内其它兄弟学校得以推广。
十四、组织领导
本课题由校长亲自组织管理领导,担任课题组组长。聘请衡阳市教科所所长陈坚为课题组顾问,加强对本课题研究的业务指导。本课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得到了县人武部及驻地75150部队提供的军事技术支撑。学校也专门出台了对课题研究经费、设备、资料保障。
综上所述,各部门都大力支持,本课题一定能按预期完成研究。
十五、成员分工
罗章安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组织策划、总结结题。罗冠山负责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王建楚负责对课题工作协调、国防教育校本课程教材统稿 陈坚为课题组顾问指导
十六、研究成果及责任人(一)成员阶段研究成果
农村初中学校国防教育现状思考
(罗章安)开发地方课程,提高教科研能力研究
(刘言生)我县农村初中国防教育现状调查
(罗冠山)增强学生国防教育 推进学校整体素质
(曹中一)浅析现阶段加强农村初中国防教育的意义
(颜新平)农村初中国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胡大)爱我中华 情系国防
(王建楚、罗冠山等)在农村初中学校加大国防教育力度
增强学生国防意识的行动研究(罗冠山)
(二)最终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在农村初中学校加大国防教育力度
增强学生国防意识的行动研究
研究报告(罗冠山)
2.探索农村初中学校国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及操作策略研究(胡大)
3.《爱我中华 情系国防》校本课程读本章节分工:
前言:
(项建国)
第一章: 国防教育的法律、法规
(刘言生)第二章:新的历史时期国防形势
(周 博)第三章:民族英雄与国防
(王建楚)第四章:国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罗冠山)第五章: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立志国防
(罗章安)第六章: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国防
(罗召康)第七章:强盛民族精神
(宁晓明)
十七、经费筹措及管理
(1)资料收集打印、图书购置1000元;(2)开题专家咨询费2000元;(3)校本课程读本印刷费用2000元;
十八、参考文献主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1997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200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2月颁布
《学校国防教育常规》
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年2月颁布 《现代课程论(新版)》
钟启泉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01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钟启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5-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郭元祥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课程新论》廖哲勋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崔允,张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08
2011年11月25日
第三篇:(宋小虎)《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2013勉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微型课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课 题 名 称: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课 题 编 号:2013—3—206 负 责 人:宋 小 虎 所 在 单 位:勉县同沟寺镇初级中学
0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里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的渗透,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
2、目前的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忽视了德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数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利用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在今天实施新数学课程标准,从事初中数学的教学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应试教育某种程度的影响,制约着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在初中教学中,或因不明确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因素、内容,使一部分数学教师有心去渗透德育,却感到力不从心或无所事事。
3、数学学科的特点需要进行德育的渗透。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的本身,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载体。教师不要认为进行了德育教育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适时地进行德育的渗透,不仅能够给数学学科补充新鲜的血液,而且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的教学。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1、分析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和态势,确认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因素、内容,措施。对学生做到:(1)结合教材内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公民道德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自觉的情感态度和纪律性,以及良好的意志和性格,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2)通过初中学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的实现。
(3)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建立起自信心。
2、改变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只重视知识技能培养的现状,使初中数学教学能按新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实施,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
3、探索在初中教学渗透德育方法、原则、完善和加强学校德育的体系和机制,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教育学中的知、情、意、行协调发展性原理。叶圣陶认为,现代社会所要求学校的,必须是以各种知识为基础,重于真实的人生观上的教育,更是怎样做人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做国家合格的公民”。
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中的各门课程均应结合各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四、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初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初中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契机。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生活实际对学生适机地进行德育的渗透,使这种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探索在数学教学时渗透德育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初中数学教学,主要从初中数学教学的角度,探讨和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模索渗透的方法,明确渗透的德育教育内容。力争使初中数学教师在从事初中教学时,恰到好处地、适时适度地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使初中生受到数学知识、思想、技能的启迪和训练,而且受到深刻的德育熏陶和教育,真正使初中数学的教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探索出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和谐渗透的教育新机制。
(二)研究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生已有数学基础的差异,以及《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数学教学德育的不同要求。把我校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并确立相应的对照班,展开课题研究。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课题的需要,查阅、分析、整理初中数学德育培养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进而总结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2、调查问卷法:结合本课题和教学实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广大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情况。
3、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课题计划的行动中,注重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对计划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处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常性地进行反思、交流、讨论、总结,不断提升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五、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13年10月--12月,研讨开题报告内容,收集研究资料做前期准备工作,负责人召开研讨会,分配任务,查阅、分析、整理初中数学德育培养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
第二阶段:2014年1月—2014年4月,施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经常性地进行反思、交流、讨论、总结,不断提升理性认识,形成各自的教学模式。结合本课题和教学实际,给我校数学教师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我校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情况,指定调查问卷及调查,教学案例的实践和评价,并进行本课题的论文材料收集。
第三阶段:2014年5月--6月,对前期研究活动进行反思、交流、讨论、经验总结,总结提升形成文字材料,准备结题,撰写“结题报告”。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组直接接受学校教务处的领导,同时课题组成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并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在学生兴趣培养
上都做过不同的研究和经验积累。
2、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定期召开科研小组会议,探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及时梳理。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有关初中数学学科的德育论文。
3、有关德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的教学案例分析。
八、完成本课题的主要措施(含课题组成员及任务分工)
1、课题组成员:
宋小虎:课题负责人,中学数学二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素质较强,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曾获得市县级优质课竞赛的一、二等奖,在课题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主要负责课题方案制定,召开课题会议,收集及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汇编有关课题的论文集及教学设计、案例等工作。
于 康 :课题组成员,中学数学二级教师。承担课题的实施,并负责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等工作。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具有扎实的业务基本功和较强专业素养,能潜心研究教学工作,积极参与课改,系我校数学教学的骨干力量。
2、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校内拥有深厚的教研氛围,教师们在校内积极稳妥地开展交流课以及各科教学观摩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些教师深钻教材,改进教学,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良好局面。教师的听课行为也变成了一种自觉和渴望,因此校内的教研氛围深厚是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九、主要参考文献
1.《数学中的德育新领域》主编:雷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编:张丽
3.《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主编:陈晓琳
总之,我们的课题研究将着眼于学生发展,落脚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提高;着眼于教师发展,落脚在促进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着眼于数学教学,落脚在推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实施;着眼于素质教育,为推动勉县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篇: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研究 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研究 开题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课外阅读,初中课外阅读实施方案,初中语文主题阅读学生实验案例的文章。创建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挖掘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
2、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
21世纪的多元文化和信息时代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挑战,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有自主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看,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中缺少碰撞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缺少捕捉描述人性的闪光点;读物较少,阅读面狭窄,农村学校简陋的图书资源环境与新课标下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大相径庭;课外阅读的时间比重减少,电视、电影、网络等活动方式让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学生的独立思考性能减退,学生的依赖性能在潜滋暗长;学生的阅读能力正在退化,由于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独立阅读功能正在逐渐萎缩,学生品德也弱化,人文精神失落,危及民族基础素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无疑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重要措施。
我县是个农业大县,全县22个乡镇46所初级中学中,在校初中学生4万余名,其中农村初中学生就占了90%。当前,我县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的阅读拘泥于教材,学习行为被动、他控,同时,广大农村闭塞的信息和落后的条件难为学生提供宽松的阅读环境,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课题研究的目标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
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1、探索落实语文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具体途径,拓宽语文阅读教学视角,改善农村初中传统语文教学现状,促进初中学生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体验的能力健康发展。
2、引导学生将“读书”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培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读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发挥主动性、自觉性、恒久性和创造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创建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挖掘语文课程教学资源。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
2、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3、语文课外阅读方法和模式研究。
4、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提高与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使用调查对比法、个案分析法、问卷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定点实验,分步实施,整体提高”的策略,实施课题研究目标。
1、定点实验。确定课题研究对象,以校本部七年级701班和703班两个班为实验试点班,根据研究计划,学生分阶段有目的地自主阅读课外读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阶段分析和经验总结。
2、分步实施。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推进阅读过程,不同学期选定不同的读物。教师根据阶段目标,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课外阅读过程进行记录,及时评价总结,不断地激发学生完成目标任务。
3、整体提高。一是学生课外阅读方式的改变和阅读水平的提高,学生不断拓展阅读空间,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领悟能力以及阅读能力。二是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变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做人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方式,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变我读书为我读好书,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6月-2007年8月)
1、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论证;
2、填写好《立项申请书》,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3、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培训研究人员;
4、结合学校教学的工作实际,确定研究对象。
(二)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9年5月)
1、对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阅读教学现状;
2、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研究,收集个案、案例和体会等;
3、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和模式研究,收集教学案例、阅读辅导实录和教学反思等;
4、对学生课外阅读提高与创新研究,收集经验总结;
5、研究学生网络阅读,收集案例。
(三)总结阶段(2009年6月-8月)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整理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总与行动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
课题研究的管理
1、课题组成员组成:
组长:朱金碧
副组长:陈水林
成员:陈小中、洪凯华、蒋华保、吴在南、石庆国、陈新民、虞加强、詹凯征、张飞、朱荣国、朱才茂、汪翔、梅明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朱金碧:全面负责,指导研究工作并撰写结题报告;
(2)陈水林: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并侧重(7);
(3)陈小中:撰写阶段总结报告并侧重(6);
(4)洪凯华:撰写行动研究报告并侧重(8);
(5)吴在南、蒋华保: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推荐课外读物,侧重于课外阅读提高与创新研究;
(6)汪翔、张飞、梅明、詹凯征:负责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具体指导工作,侧重课外阅读方法和模式的研究;
(7)石庆国、朱才茂、虞加强:侧重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并进行个案分析;
(8)朱荣国、陈新民: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侧重于课外阅读提高与创新研究。
第五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教育
文/于静
班级特色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序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班级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的每一堵墙壁会说话,每个角落会传情、启智。把“每一堵墙”变成“无形的导师”,让“每个角落”成为“文明的源泉”,让每间平凡的教室成为无声胜有声的教育风景线。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目标、班级舆论、班级风气,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名人名言以及班训等室内环境的布置。
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教育功能。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凝聚功能。班级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认为,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激励功能。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因此,班主任应做一个有心人,努力做好班级的文化建设。
而在新港中学,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不能够是“大而空”的、高要求高素质;而应该结合本身的客观条件及学生、学校实际的情况,建设一些实际、实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班级文化。我就八年五班班级文化的建设作了如下实践。
一、思想文化的建设。
在学校教育中,无法接触更多英雄人物、国情教育基础等实际东西的陶冶,所以,只能从小处抓。例如:我们的班风:让爱驻我班,班训:生活开心、学习细心、交友真心,明确指出班级的建设目标是“做最好的自己”。
二、环境文化的建设
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在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凡是教室环境整洁、优美的班级,其师生的荣誉感、班级的内聚力都比较强。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应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发动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剪画、贴纸画、书法作品及写生作品来点缀教室、装饰教室的四周。②长期展示优秀作业、优秀手抄报,并划出一定的展示栏。③张贴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学习成才类的内容)等。④张贴班级的口号,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到班级文化的存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如“赛故事会”、“赛诗会”等等,使得班级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不断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从而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忙碌中收获快乐。期初布置楼道是个繁忙的工作,特色创建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那几天,我和同学们一起,画呀,剪呀,贴呀,发现需要补充的内容,立刻动手做。做好一样就贴上墙,接着再做下一个。同学们或挥毫泼墨,书写励志人生;或饱蘸激情,描绘幸福生活;或充满童真童趣;或散发艺术芬芳……收获是快乐的,这是孩子对我工作肯定。每当看见孩子们驻足观望楼道文化的时候,我想着:忙碌也是快乐的,他们给了我更多的信心。
三、学习文化的建设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风”对学生的学习影响甚广。一般说来,学习风气与德育是紧密相关的。良好的学风会促进班级的德育工作。它不仅制约着学生个体行为的方式和习惯,而且左右着学生品德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只有平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形成“严谨、进取、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才能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将要求具体化。如具体要求作业情况;具体要求上课注意事项;具体要求平时自主学习情况,每个学习的细环节都做到细要求,使学生能够有章可循。
这就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但“班级文化”应该是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统一的要求与条件。它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班级的特点,创造性地搞出每个班的特色来,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引导学生有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