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区级
《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实效性的研究》
开题报告
交斜镇初级中学
英语课堂实效性研究课题组
2015.4
《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实效性的研究》
开题报告
新课改下《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于2015年4月上报,并于6月由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学会批准立项,经过各方专家论证,正式允许开题。按照课题实施方案的规定,今天如期向大家做开题报告。下面将详细谈谈本课题的相关情况。
一、课题涉及的主要概念界定
本课题是指以渭南市临渭区交斜镇初级中学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其初中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和研究影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实效性的相关因素及解决措施,为我区教育教学水平提供实践依据。
二、课题研究价值分析
为了使新课程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好的体现,教师们都在积极探索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其中,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实效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此深有感触。我们知道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作为一门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掌握好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英语的氛围,再加之,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着硬件设施不齐全,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较差,班级容量大,教学实践不足等原因,导致了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很差。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应该认真地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从学生思想,教师的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要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英语教学落后和实效性差的现状。
三、课题研究内容
(一)、初中英语课堂现状调查与分析。1.认真认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学内容的策划者,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课堂效率的高低。在当今信息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也在日益革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决不能固步自封,满足于现有的一点知识,而是应该不懈地努力,充实自己,不仅要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还应该勇于尝试和接受新的知识,与时俱进。
2.认真了解学生,激发学生潜能。
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对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而农村中学学生在英语方面起步晚,他们不像城里的学生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英语,所以基础相对薄弱,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应该先了解学生,针对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研究更适合他们、更
能激发他们潜能的教学方法。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独角戏,单一的演员演绎着枯燥乏味的剧情。学生烦了,教师累了。新的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
1.学习小组的培养
教师根据基础成绩将男女生分别进行排列,在征求小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组成小组,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及单科成绩等进行个别的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与此同时建设、健全小组奖罚的规章制度,小组内部明确职责,生生参与小组的管理。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学习氛围。2.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进而建构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样,创新能力、成功的自信等积极的情感才能同构共生。学生在分析前置作业中领悟知识的内容后,在小组讨论中领悟所学内容的“根本”内涵,在教师的检查下提升课堂的学习成果。
(三).英语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1.注重情感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和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喜欢你和你所教的课。不要常给学生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让学生不敢接近你,不敢和你沟通。那就更别谈用英语交流了,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这对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个不良的信号。
你要像演员一样,让观众喜欢看你表演,这才算有了好的开端。接下来就看你如何带着他们去学习,去完成你和他们的共同目标。
2、引导口语交际
教师要常和学生用英语打招呼、问好。给学生留下一个印象:你就是一个外语老师,就像一个‘老外’。(教师背后要备足功课,这对教师也是一种鞭策。)课堂上尽量多用一些简短的学生易于接受的英语口语,如遇学生听不懂,适当用汉语解释,重复多用。要求学生也要尽可能地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学生就感觉不到英语有多难,同时也获得了成功感,有了成功感,兴趣也就来了。另外,外出旅游时,作为一个英语教师,一定要大胆和老外接触,尝试英语听说交流。这也是获得正宗外语的最好平台。这种经历回来有机会一定要和你的学生分享,会极大引起他们学英语的兴趣。
四、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我校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能够寻求到解决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实效性的策略和方法,在理论上,让教师接受一些相关的理念和理论,改进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化,为进一步有效开展英语教学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在实践上,有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提高我校英语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研究方法
1.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地兴趣趋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增长点,同时了解其在
英语学习中的困难之处。
2.运用实验法尝试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地学习指导。
3.运用案例法对学生的指导及收获做具体分析,同时运用总结法总结罗列有效的可操作的指导方法。
4.教育反思法。实验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断反思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5.案例研究法。选择优秀教学课例进行研究。
6.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英语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
(三)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15年4)
1、前期调查,申请课题立项,拟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的,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搜集资料,学习科研理论和方法,提高研究意识和能力。
3、聘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指导,组织教师培训。4,、举行开题报告会。
实施阶段(2015年5月--2016年6月)
第一阶段:2015年5月至2015年6月
研究内容:初中英语课堂现状调查与分析。
负责人:吴晓莉
资料收集与整理:张丽
采取的主要形式:A、与学生座谈 B、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
研究内容: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
策略研究
负责人:张丽
资料收集与整理:吴晓莉
采取的主要形式:A、资料学习B、任务性教学C、示范课
第三阶段:2016年3月至2016年6月
研究内容:英语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负责人:陈蕊
资料收集与整理:张丽
采取的主要形式:A、示范课 B、听评课 C、专题讲座
结题阶段(2016年6月)
1、对整个研究工作做全面回顾,整理资料,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2、撰写研究报告。
3、申请结题 预期成果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工作,逐步找到提高初中英语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措施,并希望能将研究的成果在交斜镇初级中学进行推广,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自我临渭区使用2012年修订的初中衔接版教材以来,给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英语教学实效性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多数学生在小学时根本就没学过英语,几乎是零基础,初中英语的衔接在公办“薄弱学校”显得尤为困难。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引起了普通公办初中英语教师的极大关注,在初中段教学实践中发现影响教学实效的原因并研究其对策,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如今有大量的相类似研究课题,仍没法找到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师所能采取的措施也只是处在摸索阶段。因此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实效的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
二、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行政主持人:赵军强
学术主持人:张佩
主要参加者:张丽、吴晓莉、陈蕊。
三、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课题行政负责人赵军强校长,中学一级教师,年富力强,三次被评为区级先进教师,为省级课题《家长教育观念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行政负责人,积极参与区级课题《有效作业布置》的研究工作。近几年英语学科是我校所有学科的带头学科,在中考中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
课题主持人张佩,中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担任班主任及英语教学工作十余年,曾多次获学科教学奖和优秀教师奖,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教学实践和研究经验。发表论文数篇,其中论文《启蒙英语教学既快乐又高效之我见》被《教研周刊(E)版》刊用,论文《让英语教学快乐高效之我见》获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反思”大赛二等奖。多次参加校级说课标说教材活动,获二等奖。2014年申报的校级核心课题《初中学困生英语教学策略研究》已顺利结题。现兼任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师,对问题学生教育疏导工作有较丰富的经验。
课题研究的其他参加者共有三人,多为中级职称,平均年龄35岁。其中张丽,教研组长,有极强的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参加过区级赛讲和示范课比赛;吴晓莉,骨干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和九年级英语教学工作十多年,擅长班级管理,曾多次获特殊奖励。陈蕊,英语教学方法独出新裁,是英语组中的佼佼者。她们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参加过各种形式的改革训练,平时注重理论学习,并将其所学应用于实践,工作热情高,充满激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科研水平,通过她们的合作与努力,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该课题的研究,校长赵军强同志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程管理领导。课题组成员认识统一,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2、建立课题研究资料档案专柜,明确分工,专人负责。
3、组织教师收集一批课题研究学习资料,建立课题研究电子资料库,提供给课题组成员学习。
4、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历,有着非常丰富的学生成长典型案例和各类学生资源。
总结:
希望此课题的研究能进一步改进我校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构建更高效的课堂,并能为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实效性寻找更科学的实施策略提供依据。谢谢!
第二篇: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学 校: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
科 室:信息技术教研组 学 科:信息技术 课题负责人:张娟
时 间:2012年10月
《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掀起经济发展浪潮的时代,是信息技术掀起科技发展浪潮的时代。更是一个信息共享、平等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时代。因而信息技术引发的知识经济也已初见端倪,随着一次次信息化浪潮,大家逐渐发现当今社会的财富已不仅仅是物资产品和自然资源,还包括应用和掌握信息技术进行再造社会价值的能力。人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技能,更需要养成主动探究知识技能的习惯,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跨领域合作的能力、高情商合作能力、高效能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更有效地完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实效,这是提高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也是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困境。
就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大环境的要求和自身在各方面发展上的滞后,使得在教学上的影响更为巨大,目前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学校因素。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不足,农村中学大班额达不到课堂生均1机;其次是实际教学不能与课程计划同步,如果要达到人人上机操作练习过关,每周两课时难以完成;再次是师
资力量不足不专,多为兼职教师,最后是网络介入与教材尚不能完全配套,农村中小学网络覆盖率还没有达到100%,还有是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地位低、任务重、缺乏激励机制,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难度大、教学方法不合理,适合青少年、儿童的网络信息资源少。
(二)家庭因素。虽然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电脑并没像电视机一样普及而升级到“家用电器”,很多家庭还没有电脑,就更别提网络了。因此,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加以练习巩固,更谈不上业余学习和接受家长辅导。此外家长的关注程度不高,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学电脑就是教孩子玩游戏。
(三)社会环境因素。农村社会还没有提供专门服务未成年人的网络学习场所,关于网吧犯罪、网瘾青少年、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等犯罪事件在电视和报纸等媒体上宣传报导,家长也担心孩子会因为网络游戏而耽误学习,故“因噎废食”拒绝带孩子进网吧学习。信息技术也因此背负上了不好的名声,甚至有家长将孩子上网成瘾等归罪于学校和教师。
通过这些因素,由此我们感受到,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提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与学,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使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2、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各要素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产生教学效果最优的整个过程。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将计算机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皮亚杰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得到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媒体、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理论和模式的构建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对传统课堂教学给予提升和深化,特别注意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并非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要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这种方式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能够使得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能够学会学习。
2、马列主义哲学方法论,要求我们用整体联系、辩证思维的观点去认识、研究教学过程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广泛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等。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丰富课堂学习内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2、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进一步研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研究将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1、文献研究:搜集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加深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上的认识。寻找调查研究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通过大量调查,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整体、准确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数据收集来分析问题。
3、观察研究: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知晓率、动手实践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电子作品的能力,组织观察、测试、评定,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注重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4、行动研究: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六、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能力是知识的内化,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反思联系。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启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参与,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能力。
2、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内课外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
3、整体性原则: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次提高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在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应该开发有度,整合
教学资源。
七、研究对象
7—8年级全体学生。
八、研究阶段
课题研究时间跨度为一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开题申报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开展课题组开题工作会议,讨论研究制定课题组活动实施方案,制定阶段性工作安排和成员分工。开展课题开题讨论会。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县一中开展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等调查问卷,收集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和阶段性工作小结。对普遍性问题、针对性问题、代表性问题开展个体研究。第三阶段:实验测量阶段(2013年2月—2013年4月)在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着力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出的经验,并对实验进行阶段性比较测量,撰写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
第四阶段:结题汇报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1、参加课题结题研讨会。
2、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类整理。
3、汇总教学课例、个案、案例、论文、等。
4、撰写课题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九、预期成果
1、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良好校园氛围,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改变家长“矫枉过正”的思想误区。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2、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撰写课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优秀课例及课题阶段总结,最后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3、收集成果资料。
十、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题研究组成员
专家顾问:朱文(市教研中心)朱惠民(市信息中心)李国栋(县教研室主任)瓦力汗(县远程教育办)领导小组: 宋庆良(校长)王俊华(副校长)周晓敏(教务主任)张保仓(教务主任)课题组负责人:张娟 课题组成员:梅洁
(二)课题分工
1、组长:张娟,负责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各项活动,和阶段性工作安排、小结,负责开展课题研究的经费管理和调查报告。
2、组员:梅洁负责开展课题研究的调查走访、测量研究、搜集文献资料。负责课题研究的活动记录、资料收集,档案整理、信息上报。
十一、参考文献:
[1]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中国电化教育》2004第8期。
[2]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中国电化教育》2004第7期
[3] 曲桂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9期
第三篇:《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比如,教师比较重视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参与,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普遍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初中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受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影响,无法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还有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理解得比较肤浅,走了极端或犯了形式主义错误,严重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此标准一出,“任务型教学”的风潮似乎一下子席卷了基础英语教学,甚至作为唯一的方法倍加推崇,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大搞“任务型教学”,为“任务型”而“任务型”,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实施有效课堂活动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叶澜老师在论述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时也指出:“我们的认识是,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缺乏重建过程的基质。”然而,在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实际中,课堂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并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利用,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Chalk and Talk”的局面后,不少教师往往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活动而活动。英语课堂教学常出现只有活动、没有语言的现象,而且许多课堂活动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偏离了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开展高效的英语课堂活动,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我们课题组提出了进行初中英语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并努力探索总结一套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注意学生参与本节内容的目的性,让活动和课堂内容结合起来,用活动来表现内容,用活动来理解和识记所学内容,用活动来启发学生应受到的教育和启示,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来展示和体现,通过活动让学生领悟教学内容体现的真正的人生真谛。同时,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和联系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学生领悟内容的能力,不能忘记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学科特点,一定要起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也就是要动脑去思考,如果没有这个环节,或者达不到这个目的,学生只为教师设计的活动而去“活动”,动动手,动动嘴,表面上热热闹闹,课堂上虽一片“繁荣”,但却失去活动原有的本身意义。因此,就课堂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来说,时间有限,能否在活动中获得有益知识和思维启迪,才是有效的,反之如果学生不明白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老师安排活动与教学的关系,只是盲目的跟随、起哄、玩耍,那么主体的作用就没有发挥出来,教育意义也就难以体现出来。
2.研究的基本内容
(1)对现行英语课堂教学“为活动而活动”或“活动脱离语言教学”等现象的探究;
(2)探究教师如何合理组织并引导课堂活动的开展,变传统的讲授为生动活泼的知识授予。
(3)探究在有效地组织英语课堂学生活动的同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浸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英语课堂教学被称之为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活动教学”的探讨与摸索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认识上展开的。学生在课堂中不只是倾听者、接受者、被训练者,还是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实验者、探索者加入进来的。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这些都会更加容易得到实现和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加强。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本课题组通过围绕学生展开活动,以探讨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通过研究和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教情、学情的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模式。具体地说:(1)就是教师通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合理设计出操作性强、效益最大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提高科研意识,实现从“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转变;(2)学生能在有效的课堂活动中学会分析问题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感受成功,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积极的学习态度,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自信,并不断提高其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组织英语课堂学生有效活动的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所有成员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每两周课题组进行专题式教研活动,或沙龙研讨,或案例研究,碰撞生成提高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并回到课堂进行检验。努力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2.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组针对外校或本组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示范课,青年教师的研究课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以英语课堂活动是否具备真正的实效性来观察,评价。另外针对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3.文献分析法
本课题组分析、研究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资源等。从而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以及关于提高英语课堂活动有效性策略的背景分析。4.问卷调查法
课题研究之初,本课题组对英语课堂有效活动的现状、师生参与双边活动的意识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教学主体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和第一手材料。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及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2011.5-2011.8)
(1)理论学习,丰富底蕴
组织全体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并理解提高英语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意义。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实施组织教学,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共同商讨,确定研究内容
全体课题组成员运用理论,联系实践,分析影响英语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因素,确定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调研阶段(2011.9-2011.12)
课题组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英语课堂学生活动的现状、有效策略的使用情况、教师和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3.研究阶段(2012.1-2013.10)
(1)实践体验,同伴互助
开展以“提高英语课堂活动有效性”为主题的沙龙活动,开设与课题有关的研讨课,所有成员都参与听课,就研讨课在活动预设和是否有效生成之间进行讨论与研究。
(2)加强反思,重构信念
以教育日志法、录像反思法、行动研究法、交流对话法、案例研究法等多渠道、多手段地提高课题组成员更新教学观念,调整知识结构的意识,让所有成员在自觉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提高课堂活动效率的基本策略、模式,并撰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案例。4.结题阶段(2013.11-2014.5)
课题组成员用研究得出的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模式、教学呈现的策略、小组合作的监控之法、任务完成的评价策略等进行课堂验证。通过开设展示课、精品课来进行精心预设,努力生成。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共同进行完善和总结形成一套可行的可操作的策略,再次进行理论学习,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动态、成果,撰写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在课题准备阶段,本组主要成员制定实验计划,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完成实验报告;在课题调研阶段,协助学生、家长、老师完成调查问卷,整理访谈纪录,形成系统的调查报告;课题研究阶段中,全体成员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制定各分阶段的研究计划,汇总各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中期评估报告,将论文及教学案例汇分析汇编成册。在最后的结题阶段,各成员撰写“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核心成员呈现研究精品课、展示课,总结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有效保障
课题核心成员曾参与常州市级课题“转变学习方式,优化教学策略”及“初中英语交际式活动教学策略的研究”,并已顺利结题。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形成了一系列与课题相关的优秀论文、课件、案例和精品课。
本课题组研究成员所教学的班级均参加了新课程教材的实验,为课题研究创造难得的实验契机。课题主持人黎岚老师曾在江苏省、常州市及金坛市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分获一、二等奖,并获“常州市基本功大奖赛”二等奖;课题组的邓月琴及陈坚梅老师分别是常州市骨干教师和金坛骨干教师;曹腊梅、何丹等老师为校骨干教师,并多次开了市、片级公开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所在的学校长期以来以“转变学习方式,优化教学策略”为指导实施教学,使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已处于一种积极互动的良性状态,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课题在具体研究中将得到有关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领域中的知名专家的指导和参与老师的共同探讨,本课题的研究将形成以青年教师为主,富有课题研究经验的老师参与引领,学校教科室重点指导的开放式的研究格局。
为了确保本课题的顺利完成,我们还将采取以下措施:
1.在校长室、教科室的领导下,聘请专家指导,成立实验课题组,配齐相关教师队伍确保实验班及教师的稳定性,确保经费来源与外出学习提高的机会。
2.组织参加总课题组的各类各项培训学习,组织经验与学术交流。3.采用比较法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跟踪性的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确保实验过程与结果的科学性,严格控制干扰变量的无关影响。
4.采用行动研究法,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和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进行跟踪调查,并就行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及调整。
5.探索“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中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模式。包括如何整合课本内容、如何指导学习方法、如何调控活动进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交际能力、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等、师生如何进行情感交流等。
总之,本课题组成员都是市、校级的青年骨干教师及学科教学的优秀代表,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课题主持人曾参加过多项常州市级课题的研究,具备较好地引领课题研究的实践才能,其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基本功尤为扎实,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因此,我们有信心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力争课题研究和英语教学的双丰收。
第四篇:提高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高军孝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平常生活当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掀起,人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技能,更需要养成主动探究知识技能的习惯,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跨领域合作的能力、高情商合作能力、高效能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代中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常识和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更有效地完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实效,这是提高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也是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困境。
就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大环境的要求和自身在各方面发展上的滞后,使得在教学上的影响更为巨大,目前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不足,而且陈旧,正常教学难以进行;
2、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课时严重不足,每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并且容易受到学校安排的影响,甚至取消。
3、学生实践机会太少,农村家庭不一定具备信息技术实践条件。既就是有机会实践,他们也只知道上网游戏、聊天。
4、学生自觉性太差,并且层次不齐。入校后,有些同学对计算机操作很熟练,但有些同学没任何基础,甚至连正常开关机都不知道。教学难易程度无法把握。
这些条件的限制,我感受到,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我提出“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与学,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使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2、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努力探究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学手段,实现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培养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4、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进一步研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5、收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论文、案例、交流材料),建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资源库、电子教案集、优秀课件集、优秀作品集。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教师应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教育教学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把信息技术的运用看作是各类教学手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作为参与者和辅导者,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研究将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加深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上的认识。寻找调查研究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通过大量调查,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整体、准确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数据收集来分析问题。
3、观察研究: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知晓率、动手实践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电子作品的能力,组织观察、测试、评定,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注重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4、行动研究: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5、自然实施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及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能力是知识的内化,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反思联系。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启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参与,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能力。
2、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内课外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
3、整体性原则: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次提高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在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应该开发有度,整合教学资源。
六、研究对象
孟村中学高一级全体学生。
七、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可行性研究及申报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
完善课题实施细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计划。研究制定课题组活动实施方案,制定阶段性工作安排。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2月)开展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等调查问卷,收集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和阶段性工作小结。对普遍性问题、针对性问题、代表性问题开展个体研究。第三阶段:课题实施,积累材料(2015年2月—2013年4月)在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实验,整理案例,反思得与失,总结经验,撰写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
第四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2015年4月—2015年6月)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类整理。汇总教学课例、案例、论文等。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八、预期成果
1、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良好校园氛围,实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要在课堂上广泛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更多信息,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2、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撰写课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优秀课例及课题阶段总结,最后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3、收集成果资料,建成课题研究成果资源库。
九、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刚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2、郭瞻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
3、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中国电化教育》2004第8期。
4、曲桂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9期
第五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和学生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要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以及为有效教学提供一种操作模式从而在更深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本课题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展的,因此本课题研究是与教育的大背景、大形势和要求相吻合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提出,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而立项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实施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体现师生主导和主体地位的主战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关注课程改革,特别是他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十一五”期间围绕新课程改革,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思路、新的实验和新的经验层出不穷,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都极其重大。新课程改革改革的内容很丰富,但有两点,我想强调一下,一是课堂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让学生用活泼多样、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贯穿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许多学校和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策略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困惑和问题。一方面大家积极研究和实践如何进一步通过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考试等改革逐年深入,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推广,这些都积极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素质教育在学校的不断推进另一方面由于受升学考试和方方面面的压力,以“考试”为中心,“题海战术”、“封闭式”管理和频繁考试,使学生厌倦了学习,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种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方式也困扰着校长和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入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摆脱目前的“题海”战术和频繁考试这种师生都不愿意接受的局面。在当前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上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此课题的研究,就是针对大家在实践中面临的这些问题,通过实践性研究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探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当前,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项战略任务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校长和教师,乃至全社会的面前。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课程改革主阵地,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是要“聚焦课堂”、“决战课堂”,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抓住“实践与活动”、“合作与交往”“差异发展”这些重大命题探讨通过教与学活动,个体与群体的交往活动,学生是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在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文化性及主体性等特质基础上,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为重新建构现代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的提升,理性的思考。本次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广泛配置,都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因此可望在一个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对改革课堂教学策略开展实效性研究。
三是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研究,帮助教育工作者反思和克服当前教育实践中不合理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摈弃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压抑学生发展以及目前在急功近利价值取向影响下所造成学生虚假发展的严重弊端增强实践活动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增强教育改革的意识,明确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方向和主题整体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课堂教学上的诸多问题和环节存在的困惑和办法,可以寻求到或构筑起具有可操作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办法。为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和有推广价值的策略。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我们的研究不是仅仅找出几种教学模式,而是努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促进教师师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而且通过大家的积极探索会形成丰富多彩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较高实效性的新课堂教学策略,这种新策略必将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改变目前的一些不合事宜的教学模式。
课题的界定本课题所说的“课堂教学”主要指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即中小学传统意义上的每节课的教学和广义的由教师按计划组织的室内乃至校外的学习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涉及到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也涉及到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教与学的管理、教与学的评价等多方面问题;同时也涉及提高教学效益的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本课题说到的“实效性”,是指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即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能够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创新精神的最佳效果。“策略”指的是达到一个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本课题所说的“教学策略”指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所采取的策略。
总之,本课题研究的是:在“十一五”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强调教育创新的形势下,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效果如何迅速提高的策略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六个目标: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念;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新课堂教学策略;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研究型教师;提高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使学校成为务实型和研究型的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旨在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步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与评价观,创设基于师生平等交往的民主、互动、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有理论的研究,更有在理
论的指导下对现行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而可行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策略。本课题研究分总课题、子课题二级。总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围绕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育理念;构筑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带有各校特色的高效、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教学策略;探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体系;提供一系列解决学校课堂教学及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策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的策略;建设研究型、创新型的学校,提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总课题下设若干子课题,各校可以围绕总课题的内容,结合各校特点和需要,设计子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要符合总课题的要求。
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实施
(一)、本课题研究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时,要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培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发展性原则。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作到教书育人,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以载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考虑教学规律、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有目的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完成并达到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各校要组织好科研力量,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以工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以取得研究的实际效益。
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全面把握近二十年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进程、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以及经验与不足。从而使课题研究有一个较高的立论点。
第二、调查研究。通过对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分析包括观念、经验、教学特色与存在问题对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类型水平的现状调查涉及学科差异、年级差异、性别差异,把握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加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第三、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堂教学方式的意见,在实践中探索学生欢迎的、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总结、推广。
总之,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实证研究与专题研究、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保证研究的合理性及实践效益。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特成立课题专家组:专家组组长:裴娣娜教授,专家组成员:卓晴君教授、文教授、郑新蓉教授、曾天山教授,还将邀请部分中小学校长作为专家组成员
(三)课题研究各阶段任务
月子课题申报、审批阶段
凡要参加此课题的学校和个人在开题会后到 月 日前将课题申请报告报秘书处,经专家组审查批准后,立项,开始课题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校要求,我们将组织专家到校指导。研究准备阶段
组织队伍;确立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
理论培训;现状调查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期间,将分别举行多次专题性学术研讨会,及时交流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同时不断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根据各校课题进展情况,组织专家对各校承担的子课题分别进行中期检查,交流、总结和推广优秀成果。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报告。——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总课题结题大会。——经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课题成果
课题成果将以论文、教案、课堂实录的光盘等形式呈现。我们将汇集各子课题报告、论文、教案成书出版,课堂实录的光盘将放在教育部农村远程教育网上,为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共享。
结束语
本课题作为一项行动性教育实验研究,需要把教育科学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配合,研究方法要科学,管理措施要有效,以保证顺利推进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还需要各地各校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给予充分支持,经费给予保障,确保各校子课题的顺利实施。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成员校为依托,组织全国有志于此项课题研究的学校、校长和教师参加,从各地各校的特点与实际出发,广泛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与方法,认真总结推广各地各校各具特色的丰富经验和优秀的课堂教学策略,为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探索出有益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