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培养职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有效培养职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溧阳职教中心 邹列平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教的决定。经济快速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不断呈现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等新型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大环境说明职教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多挑战。
通过对职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职校毕业生在职业理念、专业技能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企业的适应性很强,深受企业的欢迎,但在价值观、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纪律性、责任心、工作态度、合作意识、自我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及习惯、动手动脑能力及应变、创新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基础技能的广度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即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社会、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何使职业教育与现代企业生产零距离相衔接,使职校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这些都是职业教育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校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上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索和实践。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定位培养目标。通过社会调研,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明确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不是学生的终结教育,而是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中具有“生态意义”的基础阶段。学校应以学生全面可持续的终身发展提供教育服务为宗旨;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地、有计划地围绕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着力点培养“肯干、够用、会学” 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学生就业观点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就业后的状况,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和学校的发展。从社会调研来看,职校生到企业后存在好高骛远、期望值高、频繁跳槽等不良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通过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⒈开设职业道德、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意识。
⒉分析各类企业的就业特点,端正学生的择业观念。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引导学生树立“学技能,谋生路,求发展”的企业实习宗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⒊请企业人事管理人员及优秀毕业作专题报告,搞模拟职场招聘活动,增强学生就业应聘能力。
三、强化专业建设,提升学校内涵。
以专业设置作为“头首”,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脊梁”,以信息化管理和实训基地建设为“两翼”,以课程建设和开发为“内核”的“一体两翼”模型构建专业建设思路。
⒈注重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更贴近社会需求。
职业学校应按“面向就业,源于岗位,强化实践,注重实施”的原则进行专业调整和新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更好地适应企业用人岗位逐渐细化的趋势,使专业更好地符合企业需求。
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我校积极汲取企业的建议,采取专业小化的形式组织专业课程,专业小化体现先进性、实时性、针对性。根据此原则,我校确定以机电、电工电子、计算机专业为重点专业,通过抓三大专业建设带动其它专业建设,发展和强化机电专业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1
数控技术;电工电子专业中的电气运行与控制、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维护技术等小专业,从而推进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
此外还经常向企业进行专业咨询,及时听取他们对我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意见,明确专业调整和专业结构更新的方向,确保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⒉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能解决如何做事,提高素质更多的是解决如何做人。把从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使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科技进步和职业变化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奠定学生将来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围绕服务于学生的就业,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这一宗旨,我校积极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施人文与科技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以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塑造精神与专业教育所强调的培养关键能力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建立了“课堂上教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的综合职业能力教育课程体系。
⑴调整教学计划,在计划中增加职业素质教育专项课程,科学、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共处;使学生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生活技能;自学能力和艺术能力。
⑵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工作态度、与人合作、个人与组织协调发展、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开展文化艺术修养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周,十项能手赛、班级专业文化氛围制作、主题班会、学生与教师见面问好活动等系列活动,净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素养,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⑶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⑷加强过程管理,促使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我们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以教室、宿舍、食堂、实习场所、卫生保洁区为着手点,加强行为养成教育,从每一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遵守劳动纪律,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如我们在进实训场所前要求学生统一穿工作服,配带胸卡,营造出较真实的企业氛围;采取实训前教师提要求、考勤,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收拾工具、清扫设备及实训场所、老师总结实习存在问题后才能离开,细化过程管理。
⒊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有效培养学生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必须有一支综合职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名师与工程师的结合,是实施“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⑴强化教师师德教育,倡导身教重于言教。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要求学生学会“关心”,教师首先必须善于“关心”,关心学生,关心同事,以心换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首先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治学严谨;要教育学生学会创新,自己就必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拼搏,善于创新。
我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师德的教育和考核,要求教师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将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教育、影响学生的特殊教材,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教师高尚的人格、良好师德、丰富的内
涵、认真负责的精神去熏陶、感化学生,用教师辛勤的劳动、敬业精神、高度责任感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
⑵通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准确理解职业教育。引导教师加强教育研究,借助教研活动这一平台,引导教师准确理解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使他们全方位投入到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⑶倡导教师也要终身受教,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掌握“四新”技术。注重优秀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每年选派多名教师参加省“四新”技术培训与省级骨干师资培训;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学习;组织校内专业技能比赛;实施“师徒结对”,采取新老结对的方法,依靠老教师的“传、帮、带”,强化青年教师的培养。
⑷从企业招聘有丰富企业生产经验、教学组织能力强的高级技工到学校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为专业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使教师的专业素质明显得到大幅度提高。
⑸通过科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①积极承担省市专业改革的相关课题,开展相关研究。如我校承担了省级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的研究。通过调研及邀请企业家讲座,让老师及时了解企业的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②鼓励教师结合专业建设开展教学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以实验实训项目为内容,让教师到实验实训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工程素质。近几年我校成立了多个机电、电子和计算机类的名师工作室,目前这些工作室的研究工作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③组织专业教师编写教材、撰写论文,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到目前为止,我校专业教师参编教材多本;编写了综合性、案例式的机电类校本教材及相配套的实验实习教材等十多本;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数十篇。
在这些课题的研究和相关结论形成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积累了工程实际经验,提高了工程素质,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⒋加大教改力度,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模式。
职业学校的学生差异性很大,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文字学习与表达、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不喜欢也不善于“听讲+考试”的模式。这些差异决定了职校要培养出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就必须扎扎实实加大教改力度,使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适合学生,适应社会要求。
⑴“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改革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按三年制“2+1”模式(即学制3年,在校学习两年,在企业生产实习一年)改革和完善教学计划。
⑵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设置课程和课程内容。根据各类专业毕业生将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按企业要求毕业生必须了解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术、具备哪些能力,删除原教学内容中难、繁、深、旧的部分,增加“四新”内容,按“简洁实用、够用,兼顾发展”的原则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如我校机电类文化课适当减少,而数控技术、CAD辅助设计等专业技能课程适当增加,既让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主流技术和成熟技术),也能了解“四新”技术,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⑶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①转变师生角色,改革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教,学生学”改变为“教师教学生学”,改变以往的教师“一言堂”和“黑板上开机器,做实验”的现象,严格限制理论
讲授时间,少讲多练,边讲边练。在教学过程中讲清基本原理和方法后,就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活动,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工作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使学生体会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巩固学习成果,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
②探索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自学辅导等教学模式。例如《机械基础》、《电工基础》等课程包括了多门相关的专业知识等,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难度较大,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这些综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实践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与实物对照交替学习,让学会了怎样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体验了知识技能的“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的价值;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拓展了学生以前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完成专业任务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从以前怕看专业书籍,见到书头就疼的状态变成了能积极去寻找相关书籍并认真阅读研究相关内容的状态;从怕学习转变成肯学习、积极学习的状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为学生学习后继知识和专业技能打下了良好开端。
可以肯定,该模式的有效实施能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分层发展、自主发展,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成一部分学生成为有一定个性特长的优秀学生,培养少数学生成为超常发展的创新人才,从而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经济发展中合格的,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服务者。
③探索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分科教学、单科独进、理实分家”,这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科和学科之间、理论和实践教学之间的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我校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调整教学计划,整合并编写了部分理论实践一体化校本教材。精选一系列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课题,让学生先知道怎么做,然后再通过学习弄懂为什么,先会后懂,由模仿到变通、创新,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理论知识水平。教学过程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为主,将大量的时间交回给学生。在“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脑,能充分体验到将图纸变为产品的成功喜悦,产生强烈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了“做、学、教合一”。
⑷围绕教学目标完善教学保障系统。从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课件、实验实训环境、教学评估、师资培训以及课程上网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不断完备教学保障系统,以保证培养计划的完整实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⒌改革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
传统考核方式以纯理论内容偏多,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主要依据,严重脱离了生产实际,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只能依靠机械地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和技能,以迎合传统考评教学质量的需要,这种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⑴不断深化“三证”制(2张专业技能证书,1张毕业证书)的实施。建立素质测评、技能考核、知识考试的评估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⑵技能实训采用两种质量评价制:配分检测制;企业质量评价制;建立阶段性考核、综合考核、技能重修制度、定期技能竞赛的技能训练质量评估体系。
⑶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及学生学科成绩考评的方法。改“闭卷”考试为开放的考核综合能力,使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体系贴近,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同时还结合学习态度、劳动纪律、团队合作等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并强调过程考核。改变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的传统做法,变终结考评为形成性的过程考核。采取技能考核与理论考试按权重综合评定的方法,运用多种考评形式(如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⑷全面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通过自选课程、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等途径获取相应的操行、课程、技能、奖励学分。这样做有力地保证了从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到学籍管理均能坚持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职教特色。
⒍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一流的实训基地,先进的实训设备是保证各项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我校在实训设备上加大了投入力度,先后建设了一批车工、数控车间、电工实训室、微机组装维护室等实习场所及PLC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等较先进的实验室。
⒎校企合作,提升产学研的服务功能。
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构建强大的校外实习基地网络。迄今为止,我校已与苏州、昆山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每年优先向这些企业派遣实习学生,企业则按学校要求,组织岗前培训和轮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还承担接受教师实践锻炼的义务,通过校企合作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
⑵探索“订单”教育与培训的机制。与多企业签定培养合同。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开发、设计实践性强的教育方案,在毕业生学完规定的课程后,最后一年双方在师资、教学资源上进行共享,结合企业生产岗位,进行毕业实践教学,使学生全方位接触企业的生产产品,进行实际操作。
⑶依靠实训基地,开展对外培训。目前我校已面向社会进行了计算机、数控、CAD等短训班多期,为学校创利达几十万元。
四、通过第二个“三年规划”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⒈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我校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三个专业被评定为省重点骨干示范性专业,成为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三个省级示范专业的特色学校。
⒉师资队伍建设绩效显著,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教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师资培训效果突出。目前我校学校现有教职工330人,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日趋优化,职称结构逐渐合理。其中具有高级会计师、中学高级教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60名,常州市特级后备人才1人,“常州市骨干教师”5人,“常州市骨干双师型”教师7人,溧阳市以上“四类”优秀教师43名。学校承担的“九五”省级课题“农村职中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研究”获常州市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进步奖;2005年,“十五”省级课题《中等职教实施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获常州市课题研究一等奖,《中等职教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被确定为全国“十五”规划课题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几年来,每年学校教师有3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或获奖,有100多篇论文获常州市、溧阳市级奖。开发的项目式校本教材多达三十多种,并且,有关教师编写的教材已正式出版。
⒊专业结构调整与教学方式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我校学生一次性通过市劳动部门中级工考核合格率均超过90%;毕业生一次性对口就业安置达98%以上。
以上这些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必将对我校第二个“三年规划”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为我校在溧阳乃至常州职业教育中继续占据前沿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论点以及所有文字材料均为本人所有)
第二篇:技校和职校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技校和职校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一、确定职业目标
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所谓目标不明,就失去了方向,制订实现职业目标的行动计划,用自己的行动计划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为了实现职业目标,现在我还欠缺什么。有了自己的意识就有求知欲望。就会明确我将要用什么方法、多长时间、需要什么支持来补足和完善。
引导学生完善的行动计划应该包括:行动目标、完成内容、完成方法、时间长度、检查等。分阶段地去一一实现。根据学生的能力,按年级或按学期划分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应该完成计算机过级,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完成英语过级和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级,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找到自己的职业起点和专业学习知识和技能,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等。
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的标志是具备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理论知识是以课程考试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专业技能水平以技能等级证书为标志,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每个专业教学计划所要实现的目的。技校和职校必须做到:了解每个学期所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考试方式并努力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
三、开发学生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可迁移性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沟通交流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要学会沟通交流能力在与人交往活动中,通过交谈讨论、当众讲演、阅读获取信息。并具 1
有书面表达能力来表达学生自己观点,获取和分享信息资源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能力,使学生领会信息收集能力根据职业活动的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根据工作活动的需要,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并调整合作方式不断改善合作关系的能力即是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能力。使学生灵活运用创新思维能力,在工作中,改变事物现状,有创新思维的技法为主要手段,能提出改进或革新的方案,在实践中并能调整或评估创新方案,具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在活动中能根据学生本人的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引领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能力,在工作领域中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一种方法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素质拓展计划由“一组活动”、“一次测评”、“一本证书”的素质拓展项目。在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施工作主要围绕学生的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进行。以教学、课堂、讲座、活动等丰富多彩方式展开。
“一组活动”即鼓励学生和帮助学生选择并开展一组有主题的课外活动,拓展自身综合素质。
“一次测评”即在学生参加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和教育项目之后,学校对各位同学的素质拓展成果进行一次测评,帮助同学们明确自身的能力优势,并发现自己是否能力失衡和能力贫困,为进一步的素质拓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本证书”即在各位同学入校的时候,学校要为每一位同学提供一本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在校期间素质拓展的凭证和记录。
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技校和职校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是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培养和锻炼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课题。社会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联系生产实际,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组织、合作、生存等方面能力。
六、加大学生的就业砝码
培养教育学生考领“双证书”的个人资质,既获技术等级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适应社会人才市场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对应职人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的特殊要求,技校和职校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扩大择业机遇,具较强的竞争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创造第二课堂,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核心能力训练、各类型专业比赛等,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强化学生本人应用能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加强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技能见习。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技校和职校对学生综合培养和教育的职责所在。
第三篇:如何培养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孤立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几种最基本的职业能力。
(一)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的高职生多是独生子女,心理素质较弱,相对缺乏适应社会变革形势,特别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类型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体会到适应社会的紧迫感、危机感,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物质的重要保证,是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的一项实践技能。就我国的现实情况看,要加快经济建设的速度,除了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外,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掌握现代技术、动手能力很强的劳动大军。高职教育应把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作为特殊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市场竞争能力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竞争,个体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我们培养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包装自己、推销自己,使自己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同时,要使学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紧迫感,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竞争实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素质在新的层面上有机结合后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创新能力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素质之—。高职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体现在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上,创造出能够满足或超越消费者需求或期望的优质产品,为企业成功地驾驭市场提供新的科技支撑点,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高职教育在教学中要把创新教育作为基本手段和培养方向
第四篇:培养通用职业能力
培养通用职业能力
大学生从校园步入职场,都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呢?职场上通用的职业能力要求是什么呢?成功的职业人士身上都有什么共同的职业能力呢?
1.运用知识的能力
擅长用逆向思维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清楚具体业务执行者比上司更容易找出问题的节点,是人为的,还是客观的;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漏洞。采用逆向思维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会更容易从问题中解脱出来。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社会,需要我们掌握的知识很多,而知识更新的周期也更短,有许多我们好不容易才学到的知识,等大学毕业时也可能就没什么用了,或者需要进一步更新了。所以,我们在大学里除了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一种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雇主非常看重的一点,仅仅死记硬背记了一大堆知识是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工作任务的。这也是给一些死读书的同学的一个提醒,读书的真谛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为社会、单位、个人创造财富和价值。
2.自我推销能力
学生的素质再好,能力再强,不会推销自己,雇主怎么知道你是他们最合适的人选呢?招聘面试关都过不了,又怎么能施展你的才华
呢?善于自我推销实际上表现为两种能力,一种是沟通能力,一种是人际关系的建立能力。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团队作战,沟通和人际关系能力差往往会对工作绩效有很大影响。在苦读书的过程中,大学生一定要培养自己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恰如其份地向别人推销自己,这也是一门学问,也是可以培养的。但这种能力一般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你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和培养。
3.专业能力
就工作与专业的关系而言,当前大学生寻找工作时,有专业对口型、专业相关型和专业无关型。专业对口型是从事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工作,这类大学生在技术类专业中约占70%,且以工科大学生居多;专业相关型是从事与专业有一定关系的工作,这类大学生在非技术类专业中约占80%,以文、史、哲、经济、管理、语言居多;专业无关型是指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几乎毫无联系,这类大学生在各类专业中均存在,如技术类专业从事非技术类职业,非技术类专业从事技术类工作。
可见,雇主在选聘人才时,对应聘人员的专业要求并不是一概而论的。对于技术要求较强的岗位,雇主一般要求专业对口,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非技术类岗位对专业的要求没有这么严格,但还是要求与专业相关联,重点在于考查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等。
总的来说,多数雇主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是比较看重的,招聘
专业相关型和专业无关型岗位的雇主,往往是通过你的专业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能力来判断你的价值观和潜能。所以,即使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要尽力把自己的专业学好,这也是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体现。
4.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包括语言沟通能力和书面沟通能力。
(1)语言沟通能力。所有的公司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内部雇员如何相处的问题。一个公司的成功,很多时候取决于全体职员能否团结协作。
(2)书面沟通能力。当发现与领导面对面的沟通效果不佳时,你可以采用迂回的办法,如电子邮件,或书面信函、报告的形式尝试沟通一番。因为,书面沟通有时可以达到面对面语言沟通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较为全面地阐述想要表达的观点、建议和方法,达到让领导听你把话讲完,而不是打断你的讲话,或被其台上的电话打断你的思路的效果。
5.应变能力
企业需要那种具有高度灵活应变能力的人,听得认真,写得明白,看得仔细,说得清楚,叙述准确将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另外,企业是一个活生生地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实体,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这就需要员工具有应变能力,能灵活地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反映在面试中,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考官给你一个模拟的场景,让
你做出一些判断和决策,以考查应聘者的灵活应变能力。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顾问邹加认为:考官有时也会故意用一些很诡异的问题来刁难应聘者,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慌乱,停顿五到十秒钟整理一下思路,然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压力面试题,答案是其次的,考官主要考查的还是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面试的过程中要注意面试官的神情和感受,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以及与考官的眼神交流,让对方感到被理解、受到尊重。
6.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并不等同于毕业生在学校里所取得的专业成绩。只有不断吸收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成为有潜力可挖有发展前途的员工。
某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我们公司不苛求名校和专业对口,即使是比较冷僻的专业,只要学生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强,遇到问题能及时看到症结所在,并能及时调动自己的能力和所学的知识,迅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制定出可操作的方案,同样会受到欢迎。”
“渣打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不仅仅看重他们金融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更看重他们的学习能力。”英国渣打银行中国区人力资源部总监劳坤仪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总有一天会落伍过时,但不变的是他的学习愿望和能力。想学习、会学习的毕业生才最有发展潜力。”
7.信息搜集能力
收集各类信息资料,包括各种政策、报告、计划、方案、统计报表、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法等,尤其要重视竞争对手的信息。任何成熟的业务流程本身就是很多经验和教训的积累,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这在任何教科书上是无法找到的,也不是哪个老师能够传授的。
8.抗挫折能力
遇到失败、挫折和打击能自我安慰和解脱,还会迅速总结经验教训,而且坚信情况会发生变化。失败、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挫折、失败时丧失自信心或选择放弃,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一点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需要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提高抗挫折能力,成为一名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典型案例)
第三部分 2013年学院人才培养工作 3.2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急需大量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拥有专业技术的同时,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帮助毕业生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工作环境,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所从事的工作及相关活动所必备的能力。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条件,所以,职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
以比促学,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技能大赛。学校内部各系可以根据学习进程,各专业学生分别开展学生技能大赛,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好方法。我院管理工程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以此为出发点,在2013年组织了沙盘模拟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加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典型案例1:沙盘模拟大赛
一、概况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进一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开展,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经管学科组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于2005年由用友公司发起,面向全国院校开展的ERP沙盘对抗赛,至今,累计参赛学生22万人,不仅居同类赛事之首,更成为当代大学生一年一度的盛会,也是教育部门、企业、院校合作的共同硕果。本届大赛于2013年4月初起在全国32个省区历时4个月,从9000支参赛队中经过省赛,选拔出101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我院管理工程系代表队从省赛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比赛分为两个阶段:
1、省级比赛阶段:
省级比赛于5月24日-26日在保定市河北金融学院成功举办。此次比赛全省五十多个高校代表队参赛,达到了历年的参赛队伍的最大规模。在此次河北省总决赛中,专科组共22支代表队,管理工程系郭世春老师带领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5名参赛选手通过激烈角逐与对抗,最终荣获河北省总决赛一等奖。
2、国家级比赛阶段:
2013年8月22日-25日,第九届全国职业院校“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成功举办。参加此次全国比赛共77所高职类院校,参赛队员及指导教师共400余人。管理工程系在全省决赛到筹备全国决赛期间,多次组织参赛同学参加网络对抗赛,反复研讨比赛方案。通过激烈竞争,荣获此次比赛的全国三等奖,郭世春老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及“用友新道优秀沙盘名师”荣誉称号。
二、目标
通过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让学生体验企业间的竞争,熟悉生产制造、渠道建设、订单争取等多个环节的运营模拟,提升学生系统思考、整体构架的企业运营和管理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能力。
三、实施过程
1、讲授课程内容
2012—2013学管理工程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11级学生开设了ERP课程,任课教师为郭世春老师。郭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课赛结合的方式,结合比赛规则系统讲解课程内容,学生学习在比赛中进行。使学生不仅仅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在结合比赛开展实践操作的能力有显著提高。
2、组织校内预选赛
管理工程系从2013年3月初开展模拟沙盘大赛预选赛。在长达2个月的预选赛中,通过激烈竞争,管理工程系吕凯悦、王静、何娇等5名同学表现突出,入围决赛。该5名同学成为参加2013年省级模拟沙盘大赛的重点培育对象。
3、备战省级比赛
在此阶段,指导教师郭世春老师主要对校内预选赛中筛选出的5名同学传授比赛技巧。为5名同学设计模拟比赛现场,反复进行操练。在省级比赛中,我院管理工程系代表队荣获比赛一等奖,并取得参加国家级比赛资格。
4、备战国家级比赛
在备战国家级比赛期间,郭世春老师带领5名同学多次参加网络对抗赛,刻苦训练,反复研讨比赛方案,增加同学们的经验。在比赛中,5位同学稳扎稳打,从容镇定,通过模拟企业经营和创业设计融合的比赛形式,展示了团队协作、沟通、管理、应变等多项能力。最终荣获全国比赛三等奖。
四、体会与思考
参加此次比赛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有很多收获:
1、训练学生认知企业、熟悉业务、掌握工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2、促进院校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提供教师教学成果展示平台,为教师提供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本届大赛除主赛场竞赛活动外,同时设置实践教学成果展、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训教学观摩区、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主管政府部门、实践教学专家、行业企业代表、高校校长、实践教学精英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围绕院校改革、复合型人才培养、校级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解决方案等主题展开讨论,并进行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分享、实验教学经验分享、实验教学精品课程体验等活动,为全国参赛高校领导、老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推动院校实践教学改革。
4、吸引企业参与,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为企业推荐优秀人才。
典型案例2: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一、概况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业类竞赛。该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为响应团省委、省学联号召,根据《关于2009河北青年就业行动的意见》文件精神,激发大学生创业就业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为此2013年11月学院团委主办管理工程系承办第一届 “挑战杯”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二、主要目标
通过创业大赛这一平台使同学们把专业知识、就业知识、创业知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融入到比赛中,并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激发创业热情;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树立新型就业理念。
三、活动过程
1、成立社团,组织活动
在学院团委、系团总支的大力支持下,管理工程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牵头组织本专业学生组建扬帆创业社团,此次大赛主要由该社团学生进行组织,教师负责指导和监控,以此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
2、活动宣传
前期的宣传主要通过展板、网络、简讯、横幅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得前期宣传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报名阶段共有32支代表队积极参与。
3、比赛阶段
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
初赛阶段评委由专业教师组成,评委按照评分标准筛选各个团队的创业方案,最终有15个创业团队进入复赛。复赛阶段要求参赛队伍进行15分钟的项目介绍并回答评委提问。通过层层筛选有7个创业团队进入决赛。
决赛阶段,比赛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选手们围绕主题,结合多媒体进行作品介绍。主答辩人论述整个项目背景以及团队简介,并从项目介绍、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财务分析、风险投资、公司战略等方向阐述创业计划。最后团队代表对在场评委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答辩。
比赛最后评选出一等奖一队,二等奖两队,三等奖四队。本届竞赛的优秀作品将被推荐参加2014年河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四、体会与思考
1、创业计划大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开始技能的比拼,到理念、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合作及表现技法综合的比拼,不仅能巩固知识,磨练了意志,更开阔了眼界。
2、学生在充分的认识自己、客观地分析环境的前提下,能够科学地树立目标,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为今后自己选择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
3、竞赛对于学校专业课程来说,是一个补充和激励的机制。
事实上,很多专业课程学习对学生扶持过多,学生一直在被动的接受,只把课本当作知识来学,自己思考的机会时间空间太小。没有体会自主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感受,就没有渴望学习的动力,更不可能把知识变成一种意识和能力。通过比赛,可以使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整合并运用,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