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如何应对就业困境系列调查(范文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如何应对就业困境系列调查
作者:易 飚 胡 清
来源:《职业·中旬》2009年第07期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可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临近毕业的高职学生,对他们如何应对就业困境进行了系列调查。
一、高职毕业生通过哪些渠道找工作
经调查,50%的大学生通过熟人找工作单位,在他们看来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拥有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约30%的大学生会通过浏览学校网站上的招聘信息、参加所在院系组织的专场招聘,向企业投递简历来寻找实习单位。约10%大学生会通过CHINA-HR的校园频道、寻找实习单位。少数学生则是对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企业进行关注并投递简历,但通过这种途径找到的工作,实习期工资一般都很低。
此外,校园招聘会作为一种学生找工作的途径异军突起,企业进校开专场招聘会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学生对校园招聘会的态度却是冷热不一。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三个原因:一是学生表示招聘会中企业“做秀”成分大于招聘实质。不少企业在招聘会前已通过网站发布了相关信息,接收了学生简历,并已拟定笔试或面试名单,进场设摊位不过是摆摆样子。二是学生还没学会有选择地参加校园招聘会,面临就业的压力难免病急乱投医。一到招聘现场,面对数不清的公司,大的、小的、知名的、不知名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多头并进的方法,来不及消化信息,就盲目地四处投简历,却不知该花落谁家,最后成功率当然不高。三是多数学生参加招聘会前准备不够,以为准备好简历,把自己收拾齐整,好好睡一觉,养足精神就已万事俱备。其实这些只是针对招聘会的准备工作,而不是针对工作的准备工作。招聘会前,学生必须理顺自己的想法,对行业、企业的特点、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有所了解,这样找工作才会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二、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心理
经调查,面对2009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发现高职毕业生在择业心理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薪金的期望值并非太高
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都比较现实,在考虑自己的综合实力后,大部人的期望薪金集中在1400~1800之间,同时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为1000元,以维持基本生活。
2.把个人发展与是否有晋升空间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
大部分学生选择的第一份职业都要求有助于自己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自己长远的发展,并不求过分安逸的工作。
3.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他们择业难的主要原因
许多学生从招聘会回来后,都会觉得企业只招聘有经验的员工,应届生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容易。
4.大部分学生对未来职业缺乏理性规划
他们有想法,但由于自我认识不清,太过理想化,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
5.学生在择业中意识到知识学习和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面对今年的就业压力,学生们都普遍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专业知识、英语、计算机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他们都想在毕业之前尽量地多学知识来充实自己。大部分学生同时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认为踏上社会后人际关系的处理较之校园中同学相处要复杂得多。良好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在择业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高职毕业生找工作需要具备哪些知识、素质、能力
在调查高职毕业生找工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时发现:
1.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的欠缺
有90%的学生认为招聘企业所需要的工作经验,应届生无法满足,因此对口工作难找;有10%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证书非常重要,在应聘时,如果没有此类证书,就无法向招聘企业证实自己已具备某项职业技能。
2.多方面能力的欠缺
学生从企业面试中的提问感受到,很多企业希望他们具备多方面能力,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是否是学生骨干,是否有过兼职工作的经历,都是企业关注的问题。
3.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面试时企业会问到学生的家庭情况,询问学生能不能吃苦。当然,除此之外,企业也会对学生所具备的特长感兴趣。他们需要学生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要有个性特长,可塑性强,具备发展潜力。针对这个现状,有96%的学生表示将会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
面对企业的挑挑拣拣,高职毕业生的心态很关键。不能把找工作看得太理想化,每个大学生在毕业前都要冷静、理性地做一下自我分析:你会什么?能干什么?你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真能派上用场的有多少?市场需求有多大?要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有个理性定位。一些企业不愿录用应届生的原因就是认为他们经验不成熟,又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因此毕业生只有摆正心态,一切从零做起,主动学会去适应社会,才能获得成功。
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是否有效开展
教育部下发的2006年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是指学生“工作”和“学习”轮换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有些学生在读大三第一学期时,就选择以“工学结合”的方式离开了校园到企业实习。我们就“工学结合”是否有效开展在学生中作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开展有两种渠道。
1.校企合作式的“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式的“工学结合”,是指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平台。被派往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工学结合”的学生,是根据学生的各科成绩、平时表现,再由企业进一步面试确定的,他们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都较为突出。企业和院系的专业教研室,会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和学校的教学要求,为他们量身定做共享性课程培养方案,对大三一学年的专业课程进行选择、整合、改编,让他们在企业内边工作边完成学业。学生对这类校企合作式“工学结合”的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确实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但是这类渠道选择学生的要求较高,而且目前只是小批量地开展,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2.个人寻找实习单位式的“工学结合”
个人寻找实习单位式的“工学结合”,是指通过亲友推荐、人才市场应聘、参加学校专场招聘、网上投简历、直接找用人单位自荐等方式自己落实实习单位。这种渠道是大多数大三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的主要方式,它虽然能解决寻找实习单位的燃眉之急,但却不够系统,不够规范,由于所选择的企业良莠不齐,所实习的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等种种原因,有时会使工学结合课程计划不能按教学要求严格执行。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工学结合”,给学生搭建实习、就业平台,使其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至关重要。因此,这个课题还有待教育工作者们去研究思考。
五、高职毕业生希望学校和院系提供哪些就业指导和服务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学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学生在找工作期间自身努力固然重要,学校提供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就高职学生希望学校和院系提供哪些就业指导和服务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有下列要求:
1.开设关于面试技巧的讲座
学生在企业面试过程中发现,面试时的表现比书面简历更为重要,也更具说服力。善于表现自己,勇于与考官沟通,把优势发挥出来很关键。因此在找工作初期,他们希望学校开设一些如何提高面试能力和技巧的指导讲座。
2.聘请企业人士、人力资源经理来校做就业讲座
学生急于了解企业文化,急于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以便针对自身情况,作好求职前的相关准备。而企业人士、人力资源经理等较之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讲座的内容也更为精彩充实,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也更为透彻直观。
3.提供提高专业技能的职业培训
学生在寻找工作时,都需要用职业技能培训证书作为敲门砖。因此,他们希望学校和院系能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企业岗位的需要,开展多种提高专业技能的职业培训,让他们在职场角逐时更具竞争力。
4.为学生提供参观企业的机会
学生通过参观专业企业,可以在生产服务的第一线提前感受就业氛围,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理性的就业思考,做好就业心态的调整。
5.组织本专业的专场招聘
专场招聘一般由院系的专业教研室联系企业来校作宣讲和招聘,针对的是某一专业的学生,往往比校园招聘会更受学生欢迎,学生应聘的目的性很明确,企业招聘的对象范围也很清晰。专场招聘会上企业和学生会有机会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企业也会就学生在校表现征询专业教师的意见。这种形式让学生觉得比较客观,乐于接受。
6.提供多渠道的招聘信息和就业推荐
很多学生喜欢关注学校网站和院系网站刊登的招聘信息,他们希望信息量能更丰富一点,例如可以增加一些对用人单位的情况介绍等,以便他们判断和选择。另外,他们希望学校和院系能
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媒介、运用教师的人际圈子,运用学校的社会效应等多种渠道,对他们进行就业推荐。有了学校、院系、教师的推荐,会使用人单位较容易地接受他们。
最后,通过系列调查,我们发现高职毕业生正在以积极的心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困境,而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则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的一盏明灯。对校方来讲,如何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质量,满足学生需要,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于学生来讲,也应主动把自己的要求反馈给学校,同时不断努力自我完善。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希望能有高就业率,这离不开双方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大学)
第二篇: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专题
学术资源
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本问卷旨在深入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完善,为今后在学生培养、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参考与依据,同时利于分析研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请您认真如实填写,谢谢您的合作!
专业:性别:
一、基本情况
1、政治面貌:
2、在校曾担任职务:
3、您来自于A 大城市B 中小城市C 农村
4、您的家庭经济状况使您在大学学习期间
A 不需要申请助学贷款或资助B 要申请经济方面的支持但没有申请
C 需要依靠助学贷款或其他形式的资助以完成学业
二、就业期望与求职经历
8、在求职过程中,您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A 地域B 薪酬与福利C 个人发展机会D 单位性质E 家庭期望
F 工作是否轻松G上级领导方式和才能H 工作是否稳定
I 能否发挥专业特长J 合不合自己兴趣
9、您能接受的工资起点是
A 零工资B 500-1000元 C 1000-1500元D 1500-2000元 E 2000元以上
10、您期望选择的就业单位
A民营企业B国营企业C 合资企业D 政府机关E自主创业
11.您觉得自己在择业中最大的优势是
A 学历B 专业C 经验D 能力E 社会关系
12、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方面(可多选)
A 专业成绩B综合能力C学校名气D学历E社会实践
F 性别G专业技能H 品德修养I其它
13、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您的问题是(可多选)
A 个人能力不足B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包括就业信息不足)
C 求职方法技巧欠缺D 缺乏工作经验E 缺乏社会关系
F 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G对企业岗位缺乏了解
H 对企业用人标准缺乏了解I没有及时的求职信息来源J其他
14、您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是
A专业能力B自我表达能力C外语、计算机能力
D人际交往能力E环境适应能力F文字表达能力
15、您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A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B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
C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D人才招聘网络E其他
16.在经历求职过程之后,您认为找工作的过程(可选一项或两项)
A是一次必要的人生历练,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并使自己更成熟
B使个人生活态度变得比较积极
C与社会和他人之间产生距离感和疏离感,使个人生活态度变得比较消极
D对个人能力产生怀疑
E对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能力产生怀疑
F其他
17.您的求职现状
A已签约 B 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C 没有找到工作D 不想马上就业
(注:若选A请接着回答,否则请直接跳至24题)
18.您对目前的工作感到。
A.很满意B.较满意
C.有个工作不易,凑合着干D.不满意,还想调换
19.您现在的工作单位让您最满意的地方(可选一项或两项)。
A、单位性质和规模B、地理位置和周边经济环境
C、单位文化及激励机制D、薪酬与福利
E、培训及提职、晋级机会F、单位效益与发展潜力
G、专业对口H、领导重视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
I、人际关系融洽J、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0.您目前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
A. 完全对口B.比较对口C.不太对口D.完全不对口
21.您目前的月收入总额在。
A.500—1000元B.1000—2000元C.2000—3000元
D.3000--4000元E.4000元以上
22.您参加工作以后,是否会调换工作。
A.是B.否
23.您调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
A.为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及工作阅历B.单位管理混乱、效益差
C.原单位的人际关系太复杂D.地域环境E.个人发展空间有限
其他E
F.单位裁员或倒闭G.单位解聘H.工作太累、待遇太低
三、就业指导与咨询情况
24、谁最影响您择业?
A 父母B 恋人C同学D专业老师E班主任F自己
25.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您认为能提供最大帮助的是:
A.亲属或朋友B.就业指导中心老师
C.学院教授或辅导员D.校友
26.您觉得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会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
A.校园招聘会B.学校推荐C.家人或朋友介绍
D.社会人才中介E.网络媒体
27.您会选择的求职途径是
A、招聘会B、网络
C、参加特定企业的招聘考试D、学校推荐
28.当您就业遇到困惑时,您一般是通过下列哪一途径解决
A.网上咨询B.电话咨询C.当面请教老师D.自学
29.在校期间,您主要是通过哪一途径获取有关就业知识和面试技巧
A.学校举办的讲座B.网络就业指导
C.老师、朋友、亲属介绍D.课堂E.自学
30.您认为通过学校的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得
A、很好B、较好C、不好D、很不好
31.您认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下哪方面最重要?
A、就业形势与政策B、职业生涯规划C、面试技巧
D、自主创业E、就业流程F、就业心理调适
32.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有关就业知识,考虑职业问题
A.大学一年级B.大学二年级C.大学三年级D.大学四年级
33.如果到基层工作,您所考虑或担心的主要问题是
A、个人未来发展受到限制B、待遇比较差C、地方偏远,生活条件艰苦
D、对于相关计划和措施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
四、相关促进就业政策和措施的认识与评价
34.在你看来,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包括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对于就业的作用
A.非常大B.比较大C.一般D.没有什么作用
35.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你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不太了解D.不了解
36.你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近年一些地方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的计划等举措的态度是
A.赞成,也愿意去B.赞成,但不愿意去C.不赞成37.如果你不赞成或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你所考虑或担心的主要问题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A.个人未来发展受到限制B.待遇比较差 C.地方偏远,生活条件艰苦
D.对与相关计划和措施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
E.其他
38.2006年3月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在政策和制度上为扩大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途径。你认为这一制度将
A.非常有效 B.比较有效C.不太有效D.没有效果
39.根据你对相关促进就业政策与措施的了解,以及你所观察到的大学生对这些政策与措施的反应,你认为这些政策和措施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
A.非常吻合 B.比较吻合C.存在较大差距D.存在很大差距
五、你的观点和建议
40、你认为大学生的就业与社会其他人群的就业存在怎样的差异,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群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41、结合你的求职经历,你认为现在用人单位需求与学校教育模式(包括专业培养如课程设置和其他能力培养)之间存在怎样的差距。
42、请用几句话写出自己关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政策建议。
第三篇: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对策[模版]
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对策周荣
[摘要]受世界金融危机及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日语专业就业困境就业对策
[作者简介]周荣(1977-),女,江苏赣榆人,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与日语语言。(江苏镇江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079-0
2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国内企业用人需求急剧下降。与此同时,多年来高校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激增,我国高校大学本科生就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日语毕业生的就业难现象也日渐明显。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日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务工作能力,积极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高校大学生本科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市场总需求减少,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全球金融市场紧密联系,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资本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回避。在金融危机下,各大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开支,不少公司明显减少招收甚至停招新员工。各类企事业单位对应届大学生的需求也锐减,转而将目光投向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在华诸多日企也不例外,需求的员工数量大规模缩减,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更为苛刻,大量的日语专业本科生被拒之门外。此外,自1999年我国高校推行大规模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例降低,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总量也在减少。据统计,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11万人,2010年需就业大学生可能超过千万人,可以预计今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将会更激烈,就业形势也会更严峻。由于前几年日语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一路看涨,开设日语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导致了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二、现阶段高校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逐渐加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庞大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许多日本跨国企业来华投资。除了知名大企业,如松下、东芝、索尼、NEC、TDK、富士通等企业之外,还有许多中小日本企业进军中国。同时,国内许多企业对日贸易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环境下,从2000年开始就业市场对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非常好,几乎每年都能达到100%。但2008年底至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日趋缓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表现尤为明显。日本国内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增加,影响到中国,使我国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陡转直下,并日趋严峻。2009年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显然不如2008年,2010年形势将更加严峻。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将危机转
化为机遇是开设日语专业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
三、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剖析
1.在高校持续扩招的制度性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性使得日语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在高校持续扩招的制度性背景下,我国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逐渐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4万,2006年为413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达到611万人之多,2010年将超千万,毕业生人数剧增。然而,每年国家和社会提供可就业的岗位却在逐年减少,这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与就业岗位减少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许多学校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调整滞后,导致学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许多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还有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有很大盲目性,专业课程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有限,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人才培养无特色,学生无特长,致使日语专业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2.在信息化时代对人才需求不断提高的现实情况下,日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剧增,大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部分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跟不上学生增多而产生的实际需求。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有些高校日语专业的教师配备和多媒体资源等方面严重匮乏,导致培养出来的日语专业学生质量下滑。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越来越高的要求。此外,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后失去了奋斗目标,缺乏个人学习与发展动力。由于日语课程是崭新的学科,一切从零开始,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如果不多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专业知识不扎实、不系统、不对路。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严重的障碍。
3.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金融危机之前,日语专业的就业形势非常乐观;但目前形势陡变,许多学生择业观跟不上现实环境变化的需要,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不适应的现象相当普遍。学生不恰当的自我定位,致使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象。日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相互攀比、追求名利的现象,就业心态浮躁。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然而很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随之发生根本转变。很多日语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他们高估自己的能力,不顾自身条件,对工资、福利待遇等要求过高,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还有一些学生一味追求大城市、大型企事业单位,不甘到小城市和农村基层工作,也很少有学生愿意到急需人才的民营企业就业。甚至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宁可待业在家甚至啃老,也不愿“屈就”不理想的就业岗位。
4.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人为地设置障碍,用人单位的门槛日渐提高,限制了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后,各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放宽,这在一方面有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拔人才,同时也造成用人自主权过大,致使一些用人单位无节制地抬高门槛。例如只需日语专科生的岗位,却上升到要求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从而造成人才浪费和资源相对过剩。另外还有一些用人单位性别歧视和学校歧视现象严重,比如有些用人单位招聘时注明“只限男生”或仅限于某些211、985之类的名牌大学。用人单位对
学历、性别等的严格要求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此外,还有一些单位过于注重学生的外表形象,外貌一般或个头不高的学生,即便在其他方面非常优秀,也难以通过面试。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注重人才的发展潜能,希望进一个人之后马上就能用。因此,很多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只有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这也为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障碍。
四、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路径选择
1.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要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日语专业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置有特色的课程,明确学科方向,构建、优化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突出外语人才的个性。在日语专业相关课程中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掌握日语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熟悉外经贸业务,掌握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等的理论,研究与日本经济往来密切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金融政策,了解国际经贸和金融惯例,能运用日语进行一般的商务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和经济核算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现代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与此同时,要提高日语专业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配备,提高日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各大高校最好能争取给学生和老师出国深造的机会,以便提高日语专业水平。另外,培养环节中要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利用学校和企业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实习。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的课内实践也需要被重视,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保证。总之,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等途径,培养出就业市场最需要的既掌握日语专业知识又有某一方面专门知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高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珍惜工作机会,降低工作预期。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更为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就目前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让学生全面了解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调低就业预期。日语专业毕业生不能一味只想就职于国际著名企业和各大事业单位,要认清自己的优势所在,扬长避短,准确切入社会的起点。日语专业毕业生要树立服务基层的就业思想,比如面向中小企业、面向中小城镇寻找发展空间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观念。
3.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用人单位切忌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而要从长远考虑,从实际出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像日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能满足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不必盲目追求硕士及博士的高学历。用人单位应提前做好用人规划,日语专业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要让他们发挥出最高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应该对其进行国内甚至国外培训,以便形成梯队。其次还要避免性别歧视,学校歧视。总之,用人单位要适当调整自己的人才观念,做到人尽其才。此外,用人单位还应安排有意向的毕业生到本单位实习,将接受毕业生实习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通过实习传授给学生实践知识和技能,并对其在实习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高校发现培养学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把分析意见反馈给学校。
4.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联合起来,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与交流,最大限度地为日语毕业生就业和企事业用人提供更多平台。为了提高金融危机下日语毕业生的就业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及社会中介组织都应该切实负起社会责任,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给广大毕业生。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广泛收集各方面的需求信息,重视建立与
重点省市级人事、劳动、组织、农业等部门和企业的联系网络,同时通过动员校友、教师、家长、外教、就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等多方力量,提供就业信息,经筛选整理后通过电子邮件、校园网、手机短信等各种方式提供给日语毕业生,增加其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洪磊.探析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就业观念[J].教育与职业,2006(21).[2]程玲.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10).[3]郑淑蓉.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4).[4]吴春丽,吴立龙,崔丽.浅析大学生不正确择业观对就业的影响[J].教书育人,2005(Z2).[5]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6]瞿嘉晨.金融危机背景下上海大学生就业观念与意识的变化[J].知识经济,2009
(17).职业指导80
第四篇:金融危机下中小民营企业如何应对
金融危机下中小民营企业如何应对?
一: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危机是百年不遇的全球性的。不分地域国界、不分种族肤色、不分信仰主义的一次激烈的经济动荡。从目前给世界经济带来影响及往实体经济波及的速度看,情况比预想的要严重。
二:中小民营企业
1,家底浅,底子薄,各方面都比较脆弱,应对冲击保持存在的能力要小。
2,国家的直接救助计划,政策利好不可能直接惠及到。
3,多数为非科技型,人员压力比较大。
三:应对的一点建议
1,减少长期性投资支出,长期的投资性支出一般周期比较长,对回笼资金不利。现在要做的是保持迅速变现的能力。
2,减少对量的诉求,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往往在制定战略时考虑:业务量、生产量、产值、市场占有率等等。但现在应求精求稳。
3,努力减少往来账款,往来账款过大往往是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短板。别人欠你,很可能成为呆帐,因为你不知道欠你帐的企业明天会发生什么。你欠别人,如果遇到别人催帐,而你现金紧张没有支付能力,容易引发资金链突然断裂。发生企业信誉危机而造成企业倒闭。
4,“开源节流”减少不必要的任何开支。
5,“断臂求生”减少臃肿的机构人员,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6,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重新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7,坚忍不拔,相信这些都会过去的。要有让自己无论如何必须“活到春天“的信心。四:这次经济危机也是一个机会,虽然对中国企业来说早点(因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准备好做世界大国的担当,中国的企业也没有也不具备世界一流的条件)。但任何一次经济的动荡都会带来政治的、经济的秩序的重排。企业的影响力也会重新排位。“有人极其困难时,就有人比较幸运”(奥巴马大传)。“上帝关闭了一扇门,也会同时打开扇窗。”
这次的金融危机是企业生存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经济的起起落落。就像一年的四级变化一样,也是正常的。只不过我们的意识中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我们是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和我们没关系。其实中国的企业很幸运,三十年我们一直高增长,这是国外的企业所没有的机会。这次经历了、经过了,对我们以后的发展会有好处。
最后祝所有天津的中小民营企业都能渡过这次危机并从中学到点东西。
个人观点,不成拜读,恭请斧正!
天津申随章
2008年12月17日
第五篇: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调查
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状况调查
杨晓青 10S010722
4摘要:中小企业占据了我国企业的绝大多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小企业不仅对我国税收的贡献极大,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我国国民经济当中发挥了经济运行稳定器的积极作用。但是,发端于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中小企业造成了非常剧烈的冲击,虽然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较好地缓解了负面影响。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依然面临多方面的难题。所谓后金融危机时期,主要指目前世界经济所处的特殊时期,是世界经济在遭受重创之后的脆弱复苏时期,并且是否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完全回升,在尚不明确情况之下的一个艰难复苏阶段。主要具体表现为世界各大经济体GDP的触底回升、全球制造业领先指标重返扩张区域、股指有恢复性上涨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是融资难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减少金融危机对于中小企业所造成的冲击,推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目前金融领域亟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论述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和融资机遇,分析了融资难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了解决后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融资难始终是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融资成本的不断提高、银行信贷的支持力度不够、融资环境的持续恶化及资金供需的严重脱节等,始终是中小企业在融资当中所遇到的难题。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理想的成果。然而,经历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中小企业经历着生存和发展历程中最为困难的几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复杂而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造成长期以来影响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及时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融资困境,已成为当前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一项任务。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一)内源性融资明显不足
所谓内源性融资,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当中所产生的资金,也就是企业内部的融通资金,是企业进行长期融资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慢慢起步和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还难以支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因为长期以来传统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中小企业的合作上也由于缺乏相互之间信任与完善的制度安排而出现了无法协调好多个出资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造成出资者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
(二)直接融资门槛较高
中小企业主要的直接融资渠道是股权和债权融资、风险投资及资产证券化。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了规模,但是其发展还是很不成熟,资本市场要想进入,壁垒比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与管理能力还难以达到上市之要求。目前,中小企业所能得到的信贷资金也显得品种单一,而我国风险投资业还不成熟,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各种问题。资产的证券化也存在着投资主体过于单一,银行的证券化意愿不够强,同时还存在相关的法律金融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
(三)间接融资渠道比较狭窄
企业间接融资主要有银行贷款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等。其中,银行业的贷款是全球范围内进行间接融资的第一渠道。但是,根据我国的现状,商业银行当中的绝大部分贷款均流入了部分大企业,中小企业如果要想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那简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机会
(一)宽松财政金融政策带来的机会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良性发展的金融利好政策与措施不断出台:中国人民银行提高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额度,增加了各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下调了中小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放开了贷款规划的限制;支持商业金融机构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由央行再次下调了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并同时下调了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
(二)税收政策变革带来的机会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国家及时推出了增值税的转型改革,增值税从生产型转为消费型。从2009年开展,在维持目前的增值税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允许全国所有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以抵扣其新购置设备所含有的进项税额,并将小规模纳税人征的收率统一降低到3%。此后,国家还进一步提高了一些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与其他受到影响比较大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从而在税收上进一步支持与鼓励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一)信息明显不对称
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指一方拥有相关信息,而另一方却缺少相关的信息。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不对称分布,将使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对处于信息劣势的那一方产生损害。不管如何,中小企业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问题要比大型企业更为严重。因为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来说,不仅规模小,而且创业的时间还不够长,并且缺少历史上的信用记录,其财务状况与未来的发展前景都难以作出判断,而且信息披露的机制不够健全,财务制度也不够规范。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间的有效信息缺乏,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二)抵押品与担保欠缺
中小企业自身规模比较小,间接融资又大多面临着抵押物不足的问题。虽然《物权法》明确了抵押物的范围已扩大至应收账款和知识产权等部分动产资源,但是各大银行与担保企业等接受抵押品依然是偏向于土地与房地产等能够顺利出售而且价值也比较稳定的抵押品。抵押品与担保的缺乏导致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上面临着更多的难题。
(三)利率与收费规定存在影响
对于高风险的借款者,应当收取比较高的利率,从而防范风险的发生,这是金融机构防范融资风险的常规路径。和大企业比较起来,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不仅比例比较低,而且抵押品不足,其内部的财务制度常常不够健全完善,无法通过信用审核这一关。假如贷款给广大中小企业,则要收取部分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但是,结果有可能会出现逆向性选择,也就是高利率所造成的低风险,收益不高但是前景发展良好四)市场体系存在缺陷我国当前阶段的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育不够完善,对于企业的股票上市条件有着极其严格之限制。对上市企业的规模也设置了比较高的准入门槛,如此严苛的上市条件在无形之中将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拒之于门外,导致中小企业无法从资本市场中获得支持。
四、解决后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完善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已于2003年通过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这一部关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专门法律,标志着我国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已经走上了规范化与法制化的轨道,而一切的规范化管理又必须以必要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如今,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的重中之重是将
着眼点放置于法规与制度的建设上,通过制度保障和政策协调等各项措施,为防止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创造出较好的环境条件。我们一定要抓紧完善中小企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让中小企业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在这类法律法规当中,应当含有中小企业如何设立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融资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依法营造出良好的融资环境,使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通过企业的自身完善以提高融资能力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与落实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就一定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提高其抵御风险之能力。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是要规范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做到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与经营运作规范,要让中小企业更加容易赢得金融机构对其经营与管理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承认,从而成功取得贷款融资。其次是要建立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规范企业的财务制度,从而有利于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财务信息方面的真实性与财务管理的满意度,并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最后是要树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中小企业应当做到以诚信为本,不断提高自身的资信水平、财务信息,从而杜绝恶意逃避银行债务与欠息行为,从而建立起和谐的银企关系,为本企业的融资创造出有利条件。
(三)健全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
信用体系缺失始终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阻碍之一,怎样改进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金融机构应当强化网络商务平台的合作,比如,阿里巴巴的网络商务平台建设及其对会员企业所采用的信用评级制度,就能够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提供重要的参照依据。要积极建设网络联保权贷款措施,将产业链条中的企业进行打包发放贷款,并在企业间进行相互担保,从而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设出新的渠道。
(四)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担保体系
银行在企业融资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贷款的中心始终偏向于大企业,因而缺少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用资料,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和健全起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逐步建立起以财政部门为主体,由企业法人与社会团体等共同建立的信用担保体系,规范信用担保基金的合理运作,从而严格控制贷款风险。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了充分的资金保障,就能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反之将面临生存危机、步履维艰,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显得更为紧迫而突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缺一不可,唯有通过各项的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地解决好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李扬.发展小企业融资需要有新思维[J].新金融,2008(1).吴卫平.中小企业信贷模式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金融参考,2009(2).孙雅璇.以开发性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新金融,2009(3).方长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研究[J].会计师,2010(1).宋小萍.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探究[J].财会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