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访学活动汇报
上海访学活动汇报
姚集小学 胡龙华
本次访学活动由教育局基教科具体组织实施,属于黄陂区教育局与上海方略教育集团共同推动的改进学校教育计划的一部分。黄陂区参加此次访学活动的一共有30人,语数外各10人,分别来自10所小学。此外,还有来自河南洛阳,江苏淮阴和武汉市常青一小的共70余位老师也参加了此次访学活动,这样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有100余人的访学团体。整个访学活动用时八天,去回花了两天,真正待在上海的只有六天。这六天中,第一天是在酒店会议厅听专家讲座,讲的是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师德师风修养方面的问题。接下来三天是教学观摩活动。所有教师分成语数外三个小组,不同的组去不同的学校,以组为单位一天去一所小学进行听评课活动。每天上午听两节课,完了以后互相讨论和评议一下,下午由学校所在区的教研员结合这两节课进行一个专题讲座。三天听了六节课和三个专题讲座。第五天上午又在酒店听一个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讲座,下午是学员的学习汇报和才艺展示活动。第六天是放松的,一起去看了一下世博园和一条保存得相对完整的有点江南水乡气息的古镇。
本次访学活动主要是侧重于学科教学的。但我想机会难得,我想尽可能的多了解一下上海的基础教育是个什么样子,因为上海的基础教育是全国搞得最好的。上海是一个实现了现代化,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地方,所以它的教育也践行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我想了解一下这种教育教出来的学生是个什么样子,从事这种教育的人是个什么样子。有点遗憾的是我们的访学活动还是有很大局限的:我们要么就是在会议厅中听讲座,要么就是在学校多功能厅中听课,没有很多时间和空间去跟学校进行深度接触。尽管如此,我还是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有启发意义,引人思考的东西。
首先,上海的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原以为上海的学生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得风气之先,出自非富即贵之家,一定是蔑视约束,十分张扬,很潮很傲的。哪知他们文质彬彬,规规矩矩。他们都穿校服,如果坐着不动,看他们的样子,质朴得根本就不像是大城市的孩子。这一点我是看出来的。
我们一共去过三所学校:静安区第二小学,上海一师附小,上海国际学校东校。这三所学校都是名校,想进去读书并不容易。江泽民和俞正声的孙子曾在一师附小读过书。这三所学校学生的共同特点就是规矩。每到了一所学校,我就利用空隙去转去看。我看了厕所,垃圾桶,学生吃饭的样子,下课后的教室和走廊,操场和学生上课的样子。这些地方都能释放学生的行为,能看出他们的文明程度。我着重看了学生的厕所,垃圾桶和学生吃饭,因为一个人的修养基本可以通过上厕所,对垃圾的态度和吃饭的状态反映出来。
厕所:好好地上厕所,说起来简单,学生做好并不容易,所以才有“小便入池,大便入坑”“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标语。我在学生上课的时候去看的厕所,厕所中没有人,很干净。干净倒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厕所中污垢的分布。如果大小便不准,不入坑入池,会留下冲也冲不干净的污痕。我发现,黄色的污垢集中在小便池的里面,墙壁和便池外都是干干净净的,说明学生确实在好好地上厕所。
垃圾桶:三所学校都很精致,角落里都见不到垃圾,我去看了垃圾桶。我是中午活动搞完后去看的,那时学生还未放学。我发现许多垃圾桶都是空的,少数垃圾桶中有垃圾,里面垃圾很少,只有几个一次性的方便碗筷和牛奶盒。放学后,我又去看了教室中的垃圾桶。教室中的垃圾桶很小,垃圾很少,只有一些纸片和餐巾纸,偶尔见到食品包装袋。这说明学生不仅不乱丢垃圾,而且也在尽可能少的制造垃圾,可以看出学生在学校里不玩玩具,不吃零食,也不随意地把旧的学习用品和纸张当垃圾扔掉。
学生吃饭:三所学校学生的午餐都在学校吃,在教室里吃。午餐是盒饭,以班为单位送到每班教室门口,学生挨个领回来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吃,吃饭时有老师陪护。我看了二年级一个班学生吃饭,他们吃饭时动作很轻,偶尔会说说话,整体上较为安静,饭吃完,学生自己把饭盒送到门口的大垃圾袋中。一餐饭毕,地面干干净净,所有学生的课桌干干净净。
下课后:学生就是在教室里或是阳台上休息一下,没有嬉笑,没有喧哗,没有追逐,没有打闹,没有撩拨,没有谩骂,很闲适的样子。
操场上:静安二小和一师附小没有操场,上海国际学校东校有操场,吃完中饭后我就去他们操场上转了一下。操场上人很多,有的打球,有的散步,有的在看墙上的壁画,有的在做游戏,也有的在挖土等等。我看了半个小时,没有人追逐疯跑,没有冲突和脏话,显得很活泼也很文明。
课堂上:我听了六节课,高中低年级的都有,其中有一节课是一年级的。老师要求学生坐端正,把手放在膝盖上。整整四十分钟,学生认认真真地参与教学过程,端端正正地坐着,没有走神,没有异动。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一定是持续地严格要求的结果。
还有一件事,我的映像也很深。在一师附小,中午的活动结束后,我们下到一楼集合准备去吃午饭,人未到齐,我们就在那儿等着。当时我手里拿着一个一次性的茶杯,喝完茶我想把它丢掉,旁边没有发现垃圾桶,我就把茶杯顺手放在墙边的一个灭火器的箱子上。刚好有一个学生从那里经过,发现了那个杯子,就把它拿走了,搞得我蛮不好意思。
这就是上海的小学生,他们懂文明,讲礼貌,行为有方,举止有度,表现出了极高的道德素养。我想,乡村和城市,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教育之间,两地的学生之间,让人瞠目的差距不在于学养,而在于教养。学养不足可以通过“头悬梁,锥刺股”来弥补,教养的不足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弥补。上海小学生的“规矩”就说明先进地区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极为重视教养的。重视教养,往小了说是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往大了说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上海的小学生何以如此“规矩”?肯定是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应该是功不可没的,从事教育的人是懂教育有热心的。
首先看教师。他们有水平很严厉。上海教师水平高是公认的,水平不高不行。学生不好哄,应为他们读书多,见多识广;家长更不好哄,许多家长是高干高知,如果教师水平低,学生和家长都不会答应。所以上海教师的压力大,专业发展的动力也很大。我听了六节课,上得真好,比我到武汉听的市级优质课都好,里面有更多的新理念支撑的匠心独运的东西。教研员还说上课的六个人都是新手,是85后。真正的骨干,真正的高手是那些60后和70后,他们轻易不出手。除了水平高,上海教师还很严厉。有节三年级的课上课之前,班主任先带学生到多功能室适应场地。学生是排着整齐的两对进来的,然后蹑手蹑脚地找到位置坐下,看到周围坐着许多听课的人,学生免不了东张西望。老师这时候说:“用十秒钟把你们想看的看够,然后坐好。”学生随便瞄几眼后马上就坐正了。这时有许多学生的凳子在响,老师又说:“凳子在响,那个开关在你们身上。”凳子立马就不响了。老师说话很文明,但她那个语气中充满了威压,效果立竿见影,这一定是长期严厉约束的结果。
其次看学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两个地方可以看出学校在教育学生上用心良苦。第一、因为学校身居市中心,校园又狭小,为了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近自然,静安二小在楼顶建了个空中花园,一师附小把几个教学楼之间的一小块空地开辟成了一个植物园,植物园中还有几块小菜地专供学生承包种菜之用。第二、把学校变成了一个
立体的供学生展示的舞台。三所学校的文化墙都是学生完成的,是学生自己的展览墙。走道的墙壁上都是学生的作品:书法、绘画、手工、剪纸和摄影等,还有各种各样的主题简报,这个走廊就是个文化长廊。教室里面有大玻璃缸养着金鱼,后墙边有一个长条桌,上面摆满了学生种的盆栽。最醒目的是上海国际学校东校,他们有一个很长的院墙,上面全是学生的作品:书法、国画、油画、素描、剪纸、印章、手工等等,十分壮观。一草一物都是育人。
再看教研员。有三个区的教研员和我们一起听课评课,给我们讲座。上海教师的水平高,教研员的水平就更高了,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难得的是,对新手他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为了给新手磨好一节课,教研员经常到学校亲自上课给新手看。
再看主管部门的官员。听静安区的教研员讲,他们区有一位副局长,是一位教育专家型的人物。他先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后来当了副局长。三年之后,觉得应酬太多,务虚而不能务实,难以发挥所长,于今年干脆辞去公职,去深圳一所私立学校当了校长。这种胸怀抱负,不爱官服爱校服的局长真是令人神往。
上海从下到上拥有一批懂教育又热心教育的人,教育不出高素质学生才是怪事。
上海学生除了“规矩”之外,还多才多艺。文化墙上的艺术品就能很好的表明他们的才情。另外,课堂上的他们思维活跃,互动积极,发言踊跃,言之成文,言之成理。他们说的英语是洋腔洋调,我们说的是土音土语。他们不说话,规矩质朴得像山里人;一开口,生动活泼得就是城里人。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这得益于学校下午第三节课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这是我在上海看到的。
我在上海听到的主要是专家和教研员的讲座以及老师的讲课。专家讲座讲的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耳熟能详的真理,这些真理并没有现实细节的烘托,也没有体现说者独特的解读和体验,所以我听听
就忘了。教研员的讲座和老师的讲课很有启发意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讲座和讲课体现了目前上海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下列的追求,这些追求对其他学科教学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1.通过单元整体设计和文本再构,实现文本更大的语用价值。
2.重视板书设计,提倡用板书参与教学过程。
3.强调语言的人文性作用,让语言本身体现教育意义。
4.追求教学过程的精细化,教学步骤的逻辑性。
这些追求体现的理念是很超前的。拿我们武汉来比,武汉市的小学英语教学这几年强调词句拓展,用以增加课堂容量,但上海的文本再构不仅强调词句的拓展,而且强调学生能力的拓展。武汉市提倡学生微技能的培养,但上海强调教学步骤的逻辑性,这比比武汉市更近一步。这说明上海的教研活动是十分生动活泼的,它走在全国前列。
教研员在讲座中随口说出的一些话,也是很值得玩味的,有几句话我记了下来:
1、爱是有条件的,爱不是无缘无故。没有爱很正常,但是有责任。
2、对文本的微调、重组和补充等等再构文本的小动作就属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3、人文性和教育性可以通过语言本身体现出来。
4、有的课只有流程没有过程。
5、个别反馈不是潮流。
上海访学收获很多,但也有两点遗憾:一是发现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男教师极少,二是没有机会对学校进行深度的了解。我发现花很美丽,但却不知道花生长的土壤是怎样的,不知道学校的文化、理念、价值追求、德育模式、政教管理、制度建设、行政保障、财金保障等等。对上海教育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希望今后还有机会能弥补缺憾。
2013.10.24
第二篇:上海访学总结
学习总结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上海访学活动,受益匪浅,回来后自是思绪万千,感慨颇多,现将一些所见、所思总结如下。
理念提升,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听了好几个专家的报告,自己的理念有了一个质的提高。
“变”是这个社会的主题,我们处于飞速发展的社会之中,变革的步伐越来愈快,学习也在变化,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组织等都在变。我们需要利用各种变化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力、敏捷性与适应性、选择信息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
学生是主人。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活动的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去思考,去动手,发挥学生主动性至关重要,这也是一场革命。归根到底我们的教育是“人的完成”,学生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不是工具也不是配角,课堂上能表达自己的要求,这才是自主课堂应该有的表现。
学生应当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首先是诱发和完善儿童的天赋和潜能,其次才是授予。学生的优秀有无数种表现形式,理应获得教育的尊重和激励;最理
想的教育是让不同潜能、不同理想的学生得以释放和实现;最高的教育智慧在于对学生的差异的充分发现和尊重上。
关于有效课堂。友情:平等、适宜、温馨氛围的营造;有的:适切、科学、明晰的教学目标;有序:学科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展开、组织管理;有趣:符合学生心理和情感需要,能激发学习热情和欲望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有益:精神、情感、技能层面的收获,三维目标的达成。
数学专业发展方面。通过听课,教研活动,专家点评等活动自己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听了六节家常课,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展现的都是日常教学的常态,给我们的感觉都是:备课充分,深层次的挖掘教材;善于调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及普通话彰显教师基本功。
教研活动,来自各地的教师积极发言,参与热情很高,让我体验到了别样教研风格。从引入的自然度、讲解的清晰度、学生的参与度、训练的扎实度、生成的调节度各方面展开了讨论。
短暂的学习结束了,但行动才开始,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将所学的服务于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校教育的明天做出
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教师赴上海学访活动心得体会
用心开启智慧,工作成为幸福
--赴上海学访活动心得体会
2012年10月12日至10月18日,我参加了由中国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为期一周的“全国校本研修系列之教师课堂改革与教研组建设特色考察活动”。活动期间,我们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到上海的几所名校集体观摩,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对此次学习,我感触颇多,这里重点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吧!
首先,专家的报告内容充实,道出许多教研工作的真实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王俊校长的讲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俊是江苏宜兴实验中学的校长,是教改创新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为我们讲的题目是“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结构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作为一个要总揽全校大局的校长,他把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中去,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做为重中之重去抓。教研是学校生存之本。王校长谙熟每个学科的教材及教学,他认为:学科知识中有这样的“工具”,学生掌握了它,就能有效的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王校长就语文学科中的现代文阅读和作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明白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找到工具。他还列举了很多地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生物学科教学中找到工具的方法,并一一联系实际进行讲解,使人充分感受到了这位校长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涉及的深度与广度。从他的讲解中,我得出一个结论:无论哪个学科的学习,教师的总结归纳能力是最重要的,只要教师能找出规律,教会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与学的关系。这也同时是王校长讲的要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
王校长最后用一则小故事中的一句话结束了他精彩的报告,使我记忆犹新--“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智慧就在那里,你的智慧在哪里,你的幸福就在那里”。我想大家都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王校长作为一名校长,在教改创新方面做出如此显著的成绩,全是有赖于他把心放在了教学研究上,从而激发了他的智慧,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感。那么作为教研员的我们,是否更应该向他学习呢?怎样在以后的工作中用自己的心,找到自己的智慧点和幸福感呢?怎样启发本学科教师们明白这个道理,从而幸福的工作呢?这都是我们在以后应该潜心研究和认真去做的事情。
还有著名校长导师余慧斌,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深入浅出的分析了“课程、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经验,都为我们以后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培养教师工程提供了成功的依据、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其次,到名校的观摩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组先后到了上海外国语静安外国语小学,上海宝山区实验小学,上海闸北区第八中学等几所学校参观。几所学校的主管校长热情接待了我们,为我们耐心讲解自己的校史及成功经验,同时安排专人带领我们参观,并为我们准备了精彩的展示课。其中,上海闸北八中从一所生源及教学质量最差的学校成功转变为一所优等名校的成功经验给我最大的启发和鼓舞。
16日上午,我们一行到达上海闸北八中,校园环境干净整洁,学校教学有序进行中。闸北八中的主管校长接待了我们,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我们了解到: 闸北八中因历史地域原因生源很差,学困生多,学校领导从1987年起针对困难学生反复失败形成失败者心态的特点,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三个相信(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教育理念,倡导“成功是成功之母,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在课堂改革中取得了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的效果,即闸北八中倡导的“成功教育”。他们的成功经验是:一般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是没有学习主动性的。他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发现在“帮助成功--讲练结合的”的课堂模式下,学生听懂了、会做了、做对了,基础知识巩固,基本成功心理形成,但他们并不满足,说:“我们都像机械操作工,老师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就去做,这样的学习没劲。”这大大出乎老师们的意料。事实证明:普通学生、学习困难学生也是有学习的主体性要求的。
报告会后,上海闸北八中的一名青年女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七年级数学课。教师在课上充分展示了“学生主体学习,教师适当指导”的系列作法:让学生自己做主学习,当取得成就时,他们的喜悦才是发自内心的,才是有成功和满足感的。她的课给我的感觉是:真实,常态,每个环节的安排精心,都在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课件使用不多,但恰到好处。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练获得成功的喜悦,丰富了“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概念,真真正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所以,我觉得,教学就应该是这样:不搞花架子,把最基础的做好,实实在在做事,脚踏实地教学。把心用在学生身上: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
这次学访活动,对我而言真的是不虚此行。通过这次活动,开阔了我的眼界,拓宽了我的工作思路,也使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用心工作,就能开启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工作盛满幸福。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借鉴专家和名校的先进教学教改经验,丰富自己的工作内容,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让自己在教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2012年10月
第四篇:访万家活动汇报
监利县直荀中学访万家活动记实
根据省教育厅(鄂教师[2011]7号)文件精神,我校积极制定方案,严格布署,成立领导小组,召开全体教师“访万家”动员大会。会上要求坚持以走访为原则,以班主任为主体,科任教师全员参与,确保学生家庭全覆盖;开展 “课外访万家”活动确实非常的深入人心,特别是访万家活动,更加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切实得到了我校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下面是我校教师落实两课活动的部分剪影。此次活动,我校切实做好一下工作:每个教师都必须讲一堂公开课,每个教师都必须深入到学生家里。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切实让每个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同时通过家长的介绍,让我们每个老师了解到学生在家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从本次访万家活动中,我们老师了解到了很多具体的,有待解决的,我们还未掌握的情况。通过访万家活动,我们得到了以下信息:
1、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农村中学,确实存在着不少的留守儿童,他们确实非常需要得到社会、老师的关心和关注;
2、有少数学生在家里面极少的利用好空余时间,他们经常性的利用假期,三五成群的去上网游戏等不良的习惯;
3、有一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由于长期缺少关爱,而造成心理上的障碍而导致成绩下降(比如,我校有个学生母亲在2005年病世)。
为了更好的对我校的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把学习方法和经验,家庭教育的方法带到每个家里,让每个学生能够知晓如何利用好假期时间,如何进行自学;让学生家长明白,学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同样起着非比寻常的作用。让家长知道如何在家里面督促和指导自己的孩子进行学习,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孩子。从此次活动来看,家长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让他们懂得怎样教育好孩子。
下面是我校教师走访部分图片。请大家欣赏:
第五篇:三访三评活动汇报材料
三访三评活动汇报材料
自“三访三评”活动开展以来,站紧紧围绕“向人民报告,请人民评议,让人民满意”的这一主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听进去、思进取”的原则,重点突出“访”、“评”工作环节,诚恳接纳群众建议,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切实提高“三访三评”成效。
一、主要工作:
(一)“访”辖区企业,“评”服务效能。站主官深入走访辖区企业,重点针对辖区矛盾化解等内容进行测评。评议中,企业负责人对站服务发展过程中“勤检查、多整改”的工作举措给予高度评价。截至目前,站组织官兵上门走访企业23家,参加评议的负责人43人,收到反馈意见和建议15条。
(二)“访”辖区群众,“评”和谐指数。站结合走访工作,深入辖区群众家中,请群众结合安全感和满意度,评议身边官兵的工作态度、公安边防部队的履职能力,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期间,共走访群众100余人。
(三)“访”党员代表,“评”行风建设。站坚持“请进来”的原则,通过召开座谈会、警营开放日等方式,邀请辖区村干部、企事业负责人、人大、政协委员来到站,主动汇报近年来站工作,恳请党员代表从公众、民意的角度为检查工作提建议,对官兵执勤提意见,促进行风建设。同时开展官兵自评、互评活动,为干部走访情况和反
馈意见数进行打分排名。截至目前,共召开座谈会1次,警营开放日2次,征得可行性建议6条。
二、下步措施:
(一)大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活动氛围。在宣传栏张贴以“爱民固边”为主题教育的内容和图片,在现场设置“爱民固边”宣传栏,发放爱民固边知识的小卡片。
(二)开展帮扶慰问,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一是积极走访驻地共建单位,挖掘无助孤儿,开展“结对子”活动。二是站的“爱民助民小分队”,每天在现场进行扶老携幼、维护现场秩序等工作,以学雷锋日为契机,派出20余名官兵和驻地翠茵小学的师生们一道投入到 “学习雷锋精神,美化社区环境”活动中,通过近一小时的劳动,辖区道路焕然一新、美观整洁。站勤务中队还派出两名战士帮助共建单位翠茵学校举行升旗仪式。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的使爱民助民落到了实处。
(三)多层次多渠道的走访,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站紧紧抓牢“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的指示要求,认真结合驻地友邻关系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走访计划,加大了走访力度。积极走访慰问社区特困户、驻地东晓、布吉街道办、派出所、社区以及各大运输公司,罗湖、龙岗区委和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汇报开展爱民固边战略工作情况,广泛
征求地方单位对我站执勤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了联络员制度和登记制度,形成定期互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