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5月5-6日听外国语学校初二数学课后的评课2
怀文中学2014年5月5日听外国语实验学校评课记录
初 一 数 学
1.听初一(8)班樊晓辉老师数学课———课题: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
评课老师:
优点:(1)备课充分,知识点齐
(2)选题典型,能做到一题多变,效果很好。
(3)先细致的复习概念,为巩固知识打好基础。
(4)例题选讲遵循先易后难,教学效果好。
建议:(1)老师少讲一些
(2)最后一题应让学生讨论,效果会更好。
(3)若让学生多思多练效果更好些。
(4)学生交流多些,气氛会更好。
2.听初一(13)班王倩倩老师数学课———课题:11.1生活中不等式
评课老师:
优点:(1)教师边讲解边变表扬,大量的表扬激励了学生积极性。
(2)大量的举例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特别透彻。
(3)教师的教学流程很流畅,教态自然。
(4)教学能紧贴课本,适当拓宽。
(5)课堂容量大,师生互动好
(6)题目讲解的细致,到位。并能拓展延伸
(7)教师的教学流程很流畅,教态自然。
(8)教学能紧贴课本,适当拓宽。
建议:(1)—20C读成零下2度
(2)多媒体教学时,投影上的字不很清楚。
(3)让学生讨论太少,例如:买票24张时费用相同,但从实费角度看选择哪种?
(4)本节课安排小组讨论的环节少。
(5)板书有点乱
(7)多媒体教学时,投影上的字不很清楚。
(8)让学生讨论太少,例如:买票24张时费用相同,但从实费角度看选择哪种?
怀文中学2014年5月6日听外国语实验学校评课记录
初 一 数 学
1.听初一(5)班支守高老师数学课———课题:11.1生活中不等式
优点:(1)教学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从生活到数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2)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多样,又走上讲台展示,有抢答,有齐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要求;
(3)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讲解细致、透彻,逐步突破,比如对不等式-2≤t≤6的讲解;
(4)老师语言抑扬顿挫,富有亲和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能产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5)注重知识前后生成。
(5)讲解细且容量大,善于归纳总结。
(6)教态自然,教学设计合理,能够体现新课标精神。
(7)能够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善于归纳总结。
建议:(1)在讲完定义后的两个习题上,第一个涉及到不等式组:-2≤t≤6,第二个涉及到不等式:70+3x
≤100,两个题目的顺序可以交换一下,这样可以避免第一个题目对第二个题目的干扰;
(2)本节课是生活中的不等式,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不等式的例子会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生互动较少。
(4)能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归纳,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2.初一(3)班胡霞芳老师数学课———课题:11.1生活中不等式
优点:(1)教学问题设计富于创意,紧贴生活,选题全面,编排由浅入深。
(2)教学中对学生易错点的解析到位,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充分把握和对班级学生的了解,也体
现了教师的教学积累。
建议:(1)对难点突破方面,如果给学生多一点思考和讨论,效果会更好一点。
(2)
3.听初一(2)班潘会老师数学课———课题:11.1生活中不等式
优点:(1)教师亲切自然,亲和力强,学生深受感染
(2)本节课的习题梯度安排的恰如其分,课堂密度适中
(3)板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过程流畅,教态自然大方。
(4)教学内容能紧贴生活实际,并适当拓宽难度,教学效果很好。
建议:(1)让学生在一起讨论有助于孩子放松心情
(2)投影的字迹不太清楚
(3)多媒体展示教学时,部分内容表达不太清楚。
(4)学生的主动性未得到充分展示。
4.初一(6)班丁永梅老师数学课———课题:11.2不等式的解集
优点:(1)教师语言精练,有感染力,课堂气氛活跃,富有激情。
(2)教师素养深厚,充满教育机智,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例如:可以让学生动手画数轴。
第二篇:初二数学评课意见
初二数学教研组评课意见
赵佳音老师上的《立方根》这一节课,总的来说是非常成功的。
老师在整堂课中把握住了知识的重点,突破了知识的难点。整节课目标明确、流程清晰、讲解到位。特别是赵老师能很好地找准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上引领,启发学生,使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宗旨。同时赵老师还能及时纠正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知识性的错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正确的引导。整节课 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教学效果也好。
当然,老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后进生学习方法的跟踪指导,以及板书书写方面也有待加强。
总之,这一节课采用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设计合理、讲解到位、诱导及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也真正做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思维积极,气氛活跃,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一次函数复习课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她的教学特点如下:
1、教学设计好,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知识梳理清晰,既有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的使用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注重了基本数学方法的培养与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从待定系数法到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复习要求,从整体上处理教材复习内容,从系统上把握复习要求,整个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过程,变成了学生自己探索提升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学定位非常准。一是从教学设计上看,仅课前热身环节的7个小题,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九个考点的五个考点、七个不同的考查形式,复习了待定系数法,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有效的唤醒了学生的记忆;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进一步夯实了双基,明确了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熟练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决后的总结,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提升;三是每个例题后的拓展补充题,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运用、对常用解题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复习课,选题是关键。一节课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徐老师这节课的题选的非常的好,特别是从例2的的第三小问的补充,由学生交流讨论后给出的三种解决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落在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3、徐老师虽是年青教师,但上课不慌不忙,教态自然,表现非常老成;上课语言语调好,板书清楚有条理,个人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能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虽说上这节复习课时间紧,复习内容和知识点多,但她上课舍得把时间给学生去板演作图过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讲解解决问题过程;她不仅自己板书示范,还让学生板书解题过程,徐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说明她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节课也让我们感受到徐老师鲜明的教学风格,每一道题呈现出来之后都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最后教师点评,她及时简单中肯定的评价,给予了学生莫大的鼓励,较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也是复习课应该达到的目标。我的两点思考:
1、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回顾、归纳、运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与几何意义,体会b,k对一次函数图像的影响,体会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并能在具体的问题中运用解决问题。同时,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起到了把旧的知识、遗忘的知识重新建立起来,把没有掌握的知识补上来,使新的意义确立和巩固,从而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开始学习,更加深化新学的知识内容,达到经过多次反复,逐步提高认识的层次。特别是让学生议、说、画、写,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改变了复习课变成习题课、复习课成了题目评讲课的现状,值得借鉴。
2、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第一节复习课,应以教材知识梳理、考点知识回顾为主,以基本题开型和基本方法熟练为抓手,徐老师这节课已对一次函数常见9个考点的六个考点进行了复习,内容丰富,稍感不足的是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一次函数与不等式这一重要考点用力不够,是否可以把横向综合性比较强、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例2放在下节课,再在本节复习重点“三个一次”上纵向再深入点、多花点时间呢?
第三篇:初中数学评课稿 2
评吴永超老师《数轴》公开课课改意见书
吴永超老师所讲的〈〈数轴〉〉一课,是这一章中教学的一个难点,而老师通过深度挖掘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巧妙地运用一中的教学模式,突破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了新知,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闪光点:
一、教学设计合理
:
1、重视问题的设计。本节课老师立足于学生基础,充分挖掘教材,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比如: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本节课吴永超老师精心设计了画图、猜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
二、教学方法变教为探,环环相扣:
本课中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动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我们看到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数形结合思想。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画图,多次观察图象,分析列表,发现规律,从数到形,从形到数,在反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板书合理,灵活使用多媒体。
四、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本节课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1、个别问题提的不明确。
2、在研究抛物线平移时,由于电脑原因,平移没有呈现出来。
3、课堂时间分配不太合理,致使学生练的少,缺乏巩固。
第四篇:小学数学评课稿 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
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中心小学龚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和谐统一。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从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新课伊始,教者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孕伏和铺垫。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 1
作: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填表并交流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各多少平方厘米?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观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用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一列,共由4个小正方形,说明每行5个小正方形,共可摆4列,共需要摆20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最后出示试一试中的长方形,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实践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总结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
三、知识迁移、主动建构,推导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基本观念有两条:一是儿童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应十分强调活动;二是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其中“同化——顺应——平衡”是建构的基本环节。在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者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并求长方形的面积(长5厘米,宽3厘米),然后借助多媒体演示:将长方形的宽分别增加1厘米、2厘米,使之变成长都是5厘米,宽分别为4厘米、5厘米的两个长方形,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引导学生观察长为5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这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讨论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教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也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平衡。
四、拓展练习,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完成基本练习后,教者设计了一道拓展题进行深化练习,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边长为10厘米),学生独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再请同学们将这张正方形纸沿着某条线对折,使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几种折法?会求出对折后图形的面积吗?学生根据要求对折成长方形或三角形,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10×10=100(平方厘米)100÷2=50(平方厘米),教师这时因势利导:我们虽然没有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我们会在今后学习中进行研究。最后一题的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在题目的拓展、延伸中动手操作,并设置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悬念,始终让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创新,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当然,蒋老师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学生合作交流还有些不到
位的地方,关于有效学习的问题,我们今后将会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层面,在校本教研时做进一步探讨。
第五篇:课后评课记录
一课一研课后评课记录
时间:4月19日
地点:数学备课室
参加人:数学组全体教师 主持人:李彦江
主题: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 课题:一课一研——变量与常量
一、说课(丽娟)
说学情:在八年级一、二班之间,一班学生比较活跃,但优秀的学生较少。二班虽然气氛不如一班活跃,但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代表。因此权衡之下,选择八年级二班讲这节公开课。
说过程:导入(3个情境)→探究→继续探究→微测试→当堂检测
说反思:(1)学生在讲解时,对多媒体的使用不够熟练;(2)在讲解圆的面积的环节,速度有点快;(3)在练习环节,应该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分配给不同程度的学生。
二、评课 1.子玉 优点:
(1)由学生带领体会第二个情境的学习,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新课改要求;(2)在每一个微提醒和微小结前都设置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如何辨析常量与变量;
(3)练习题的设计方式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微测试中的习题梯度设计很好。建议:
(1)导入过程的时间略长,第二个情境与第三个情境的第二问相似,可以省略一个;
(2)在练习过程中,由学生讲解过后,教师应挑出典例进行讲解。
2.陆芳:
(1)本节课知识较为简单,学生学习轻松,在练习环节,学生掌握状况好,参与程度佳;
(2)在课堂中,全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通过记正字的方式);
(3)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具有感染力。3.丽霞: 优点:
本节课是概念课,导入过程生动形象; 语言自然,话语之间衔接很好; 做题形式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最后的教师寄语很好。疑问:题目中哪些应该带单位?哪些不带单位? 丽娟答:题目中带单位,答案也带单位;如果题目中的单位带括号,则答案里不带单位。
建议:在概念讲解环节,只让学生讲解不够透彻,教师应自己讲解。
李杰 优点:
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课程过程中体现的较好; 教师基本功扎实,有亲合力; 建议:
提问次数多,但覆盖学生范围不够大;
讲解了概念之后,教师可以做2-3个的典例分析; 在课件的习题中,应结合课后题,别把课本上的习题丢掉。
灵燕 优点:
这节课像一件休闲西服,既华丽又实用,课件让人眼前一亮;
对于带不带单位的问题,教师善于总结,值得学习; 让学生上台讲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继续探究中,课件上的字太小。疑问:(1)在C=2πr中常量是2,π,还是2π?(2)S=1/2hl,h=3,常量是3/2,还是1/2,3呢? 李杰答:常量从题干中去找,π按照特例处理。彦江:本节课效果非常好,教师功底深厚,教态优美。建议:
要搞清楚课前说课与课后说课的区别:
课前说课:着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策略的分析,是预设性的;
课后说课:主要说课堂预设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差别,重在反思,有具体情境、具体例子。
(2)对于网上下载课件的看法:备课时在网络上查阅资料、学习优秀经验的方式,值学习,我们不能闭门造车;
(3)本节课的预设非常好,从生活情境中,抽离出数学模型,进而让学生感受哪些量是可以改变的,哪些不能改变。但在实践中,对于内涵的东西挖掘较少,外延的部分较多。例如:某种报纸的定价是a元这道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a可以取不同的值,应是变量,如果是常量,应在题目中标明a一定。
我们在实践中,要抓题干,每一道题都要回到题目中去,如“变化过程3:若钟点工走不同路线不同的交通工具2小时送到,则其中常量、变量分别是什么?”具体分析那句话体现了t是常量,那句话体现了v是变量;如“不同路线”说明S是变量,“不同的交通工具”说明v是变量。“2小时”说明t是常量。
(4)习题中的函数类型还可以丰富一些,在本节课中的习题大都是一次函数,可选择一些其他类型的函数。而且,生活中有许多变量与常量的关系是无法用关系式来表达的,比如:气温变化,病人的体温变化。呈现形式还可以增加一些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统计表等等。
总结:我们的数学课应该像课件中的蛋糕一样,只有更加五颜六色,更加丰富多彩,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课可以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