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推进素质教育经验材料
在“才子之乡、井泉故里”,有着这么一所江西省首批实施素质教育示范校----唱凯中学,学校始建于1968年,几经校址迁移,与时俱进,现已形成一所在全市校园规模较大、素质教育理念较先进的农村中学。现址系2011年7月通过教育资源的成功整合整体搬迁,在原临川树人外国语学校的基础上改建的一所农村示范性学校。由于盘活了教育资源,同时各级政府对我校倾力扶持,加大教育投入做大做强,我校办学规模不断壮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占地面积53280m2,建筑面积18000余m2,目前在职教师106人,在校学生2400余人。
学校名片:“全国图书馆先进集体”、“江西省人民群众满意学校”、“江西省首批实施素质教育示范校”、“江西省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学校”、“抚州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抚州市文明单位”、“市义务教育课改先进集体”、“区教育工作目标考评先进单位”。
一、资源整合,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配置一流的教学设施
现在,走进唱凯中学,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所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学校。由于搬迁到新校区,区委、区政府给我校发展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平台,学校领导强化发展意识,狠抓校园建设,以搬迁改造、省级教育督导评估为契机,认真规划校园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充分利用好上级划拨的教育经费,并通过自筹部分资金,为实施素质教育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这既有利于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又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形象。经过一年多的维修改造,现在,学校场地宽敝、校园优美,整个校园基本实现绿化、美化、硬化,成为一个绿化率达65%以上的“天然氧吧”。校园内功能区域明晰:有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读书休闲区及教学实践区,有22个室外乒乓球桌、3个篮球场、4个排球场、6个羽毛球场和两个健身器材场地;功能教室齐全:有电脑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远程电化教室、多功能会议室、接待室、图书馆、师生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高标准建设了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多功能演播厅。
二、凝聚人心,尊重教师的日常劳动,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团结向上的干部和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动力。我校有一个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有一支默默奉献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从学习、工作、生活上关心照顾教师,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达成良好目标,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合力。学校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日常劳动。例如学校为教师们提供了工作午餐,每逢教师生日或大喜事,学校都会送上一份关爱等。
目前,由于学校教师偏紧,学校实行全员上岗。校长率先垂范,深入课堂,用课改新理念引领教师积极开展新课程探究,校长、副校长和全体教师自上而下全部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的教师还超负荷工作。同时,学校非常重视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加大师资培训工作力度,实施继续教育工程,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学历水平。开设网络教育学习的平台进行远程教育培训,建立“一帮一”制度,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通过交流沟通,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学校适时举行教学大比武(优质课、说课、论文比赛等)。人文化的教师队伍管理,筑就了一个宽松温馨的“巢”,使我校真正成为教师成才沃土、实干热土,许多“三支一扶”的教师争着来到唱凯中学。目前,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教师队伍相当稳定,凝聚力不断提升。
三、创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是临川的品牌,是一面旗帜。教学质量也是我校的生命线,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我们不仅传承以往临川教育的“四苦”精神,而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足开齐各项课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健康中成长。几年来,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考质量稳步上进,综合评估连年名列全区前茅。尤其是2011年中考我校更是在区属中学中大放光彩。积极推行课程改革,不断探究新的教育模式。校本教研工作以学校总体发展目标为追求,深入发动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不断创新形式,增强实效,坚持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抓手,坚持教育教学与教学研究的有机结合,教学研究与教师进步、学校发展相结合,较好地发挥了校本教研的引领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几年来,我校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从课题的选择到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在校园的一些小旮旯和周边,师生开辟菜畦,种植蔬菜和一些适时的经济作物,既是校园的绿化,又是教育的素材,成为学生课外活动的小基地。
校园内完备的体育设施保证了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实现“快乐大课间”,学校积极响应阳光体育活动的号召,树立“每天运动1小时,健康快乐成长每一天”的理念,把阳光体育有机融入到学生的各种素质培养之中,与创建“一校一品”和“一班一品”有机融合起来,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四、文化育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实施素质教育还必须重新构建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我们着力为学校打造优质和谐的生态系统,实现校园环境与人际关系的双和谐。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声有色,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教研、生活等各种校园活动方面。校园文化设施丰富:现代、开放的校园图书馆、各种宣传橱窗、文化展板、宣传牌、校报、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精彩纷呈,并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强化使校园内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利用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和感恩教育,深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推进“家校同创”特色德育活动,关爱“留守生”,实现共同成长。
唱中校风: 严谨 和谐 自主 创新
唱中校训: 厚德 博学 笃行 至善
唱中学风: 勤奋 守纪 尊师 爱校
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在校内,我们充分发挥有关课程在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学生法制安全知识灌输。同时,注重与镇综治办、派出所、法庭、交警中队等部门的联系,积极开展法制安全进校园活动,通过邀请法制人员举办法制专题讲座、发放法制安全宣传单、举办交通安全图片展等形式,充分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这样,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了良好的校园风气,为师生营造了安全、和谐、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
原唱凯中学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被称为“江西省农村名校”,现在由我们接过这块金字招牌。这几年,“临川教育”声名鹊起,使我们更加感到了一种责任和压力。我校将继续以素质教育为主抓手,坚持“以质量立校,以特色办学”的理念,以扎实的工作,求实的精神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擦亮“唱凯中学”这块金字招牌,为临川教育夯实基础,让临川教育这面旗帜红得更艳!
第二篇:推进素质教育经验材料
四股桥中心小学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典 型 经 验 材 料
2003年秋,我校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认真探索,大胆实践,投入大量精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通过六年来的实践,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主要工作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在实践中边摸索、边总结,边前进。为使学校的课改实验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我们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四股桥中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新课程教师培训方案》,对新课改进行整体规划、具体安排,对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提出具体要求。我们还根据我校教师素质不平衡的问题,加强对教师教学、培训等方面的检查、考核力度,克服课改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1、重视宣传。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方方面面,新课程改革没有全社会的支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为了使新课程改革深入人心,争取家长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社会、家长宣传新课程。从2003年至今,我们充分校园网站等现代化媒体,报导课改工作;通过墙报、宣传标语、宣传栏、致家长一封信、召开学生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学生、教职员工,向社会广泛宣传课程改革的意义、特点,努力让课改家喻户晓,创设课程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
2、狠抓培训。培训是搞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都要通过培训来让教师接受、领悟,从而变成自觉的行动。我校老教师较多,抓好培训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第一是狠抓通识培训和
学科培训。2003年暑期,新课程启动初期,我们及时地对新课程教师进行了全员通识培训,派出所有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参加县级学科培训。2004年暑期,我们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轮通识培训,对所有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进行分学科培训。2003和2004年暑期,我们从县教研室请来专家,对全校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同时,我们还要求各学科教研组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巩固扩大培训的效果。第二是抓住机会外出学习。几年来,凡是县及县级以上组织的各种培训,我们都尽可能组织教师参加,使实验教师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尽快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第三是邀请课程专家来我校讲学,指导课改。几年来,我们分别邀请了乐以城等专家来校讲学,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收到了良好效果。第四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了搞好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我们研究制定了《四股桥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我们努力通过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第五是积极承办新课程中心组教学展示活动,六年中我校承担了多次中心组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创造了学习、研讨的机会。
3、悉心指导。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骨干教师深入课堂、走入教师和学生中去,与实验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在课改刚启动阶段,没有现成模式,我们就把实验教师组织起来开展研讨,进行观摩、座谈、交流。组织在课改中表现优秀的教师深入课堂现场听课、召开座谈会,进行现场指导。把好的做法和经验向全校推广。几年来,这样的指导活动我们共组织了十多场。
4、借助科研。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推进课改策略研究为重点,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有些研究课题已在省市两级立项,并取得初步成果。目前,我们正积极推进的有省、市、县各级课题。
二、主要成效
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师生内心。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关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
次全新的洗礼。三年来,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困惑、到接受、到自觉的过程。新课程的主要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在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广大教师能够自觉地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初步改善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受惠于新课程的广大学生,改变了对学校的看法、对教师的看法、对书本的看法、对学习的态度。
1、学生的自主发展得到初步实现。由于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实施新课程的学生与以往同年级学生相比,与高年级学生相比,其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浓了,实验年级的学生厌学情绪明显减少。二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了,很多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课堂发言积极。三是动手实验能力明显提高,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学生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一改过去只是死读书、读死书的被动局面。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发展、主动学习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问题学生明显减少。课改六年来,我校学生在县级及以上活动中获奖达50多人次。
2、教师的专业成长迈开了步伐。新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条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是通过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丰富了理论知识。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主义理论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对现代教育理念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和理解。二是教育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很多老师已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而是用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新的发展观来看待学生。三是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教师不同程度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改变了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由较单一的知识传授开始转为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四是教师的教研意识增强了。过去很多教师备课依靠现成的“教案”,现在不少
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反思,探索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新路子。新课改以来,我校涌现出4位星级教师,多名教师的优质课获县、市等级奖。
3、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提升。
一是学校文化建设初具规模。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一场学校文化的变革。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不论是从价值理念的倡导方面,如强调实施过程的自主平等、尊重、交流、理解、互动与协商及至主体的解放等,还是具体的活动在制度方面,如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教研、全员参与、合作与竞争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都渗透着、表现着对民主追求的强烈色彩。民主即是一种价值和理想,也是一种制度和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民主化的运动。形成新的的学校文化也是课程改革的目标。
首先是从创建优美校园环境入手来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已是教育界尽人皆知的教育信条。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校园的每一堵墙都说话,校园的一处一境都要给人以人性化的体贴和美好的心灵感受。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都直接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理念。我校建设了以“三个面向”为主导思想的文化长廊、艺术长廊、科技长廊、行为规范宣传长廊、安全教育宣传等长廊。内容涵盖了“三个面向”、“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训校规。其次是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俗语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约之以规”。实践证明,严格的校规校纪,可以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第三是加强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拥有了课程开发和选择权。开发完成了多套校本教材,如《儿歌》、《安全60秒》等。
三、问题与思考
新课程实施六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少。
1、实施效果离新课程目标还有差距。一是对新课改认识不够,观念转变不彻底,巩固不牢,有畏难情绪或抱无所谓态度,少数教师仍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问题。二是教育资源的不足,束缚了学校的手脚,限制了师生的发展空间。三是新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师既有的教学价值观难通过六年的课改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推进新课程并不难,只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扎实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课改必将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必将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载体,必将成为学生自我完善的空间,必将成为教育事业腾飞的平台。
以扬弃,造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手抓课改,一手抓应试的局面。四是课 改发展不平衡,新课程改革还存在一些薄弱学科。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我校近140名教师中,有一半是民转公教 师,他们大多年龄偏大,观念陈旧,知识老化,难以胜任新课程教学。这
是制约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一个瓶颈。
3、大班额与活动化教学矛盾突出。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课程的实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但在大班额情况下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要落实在教学当中难度相当大,学生活了,课堂火了,但往往容易流于乱,如何在大班额的班级学生在课堂上“活而不乱”,一时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四、今后打算
推进新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首先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培训、考核,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其次是加大培训力度。以课改培训、教科研活动为载体,强化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引导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新课改的内涵质量。本学期,我校除积极参加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及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之外,我校还将积极与兄弟学校开展各种教学联谊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和学习的舞台。我校还将与新教育实验相结合,积极创建书香校园,倡导教师自主学习,努力敦促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潜心读书,丰厚理论底蕴,捧读课程论专著,了解当前先进的课程理论及实施的方向。同时,引导教师撰写个人的教学反思。通过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间的差距,反思理性的课堂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成为新课程自觉的实践者。
2009-4-17
第三篇:2013三角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典型经验材料
以特色创品牌 以创新促发展
──永修县三角乡中心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典型经验材料
永修县三角乡中心小学位于永修县城东郊,距县城三公里。学校北枕修河,东临鄱阳湖,是一所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教学设施俱全的乡镇示范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16个教学班,现有在校学生583人,在岗教师42人。近年来,学校坚持“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积极打造书香校园,大力开展大课间活动,全面实施以“尊重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为内容的“三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我发展、终生发展。近三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县学校目标考评优胜单位”、“全县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优胜单位”、“全县人民群众满意学校”、“全县卫生示范学校”、“永修县森林学校”、“九江市安全文明校园”、“九江市德育示范学校”、“九江市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平安校园示范校”。
一、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首批启动的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2006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大对现代教育设备的投入,装备了计算机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和图书室等10余个功能教室。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现代教学技能培训和比赛,使校园“四化”建设形成了鲜明特色:一是推进远程教育全覆盖,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二是推进教师教学方式新突破,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三是推进信息技术广泛 运用,实现课堂教学规范化;四是推行教师档案、留守儿童电子查询系统,实现学校管理一体化。学校也因此被评为九江市“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秋季,学校成为全省“班班通”工程试点学校,每个教学班都配备了液晶电视机、计算机等终端设备,现在每个班级都能上网,课堂教学手段得到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得到更加有效地整合,有力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二、浓郁的校园文化美化学生的童年生活
学校坚持以优化育人环境为切入点,以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为突破口,积极打造“书香校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一是注重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净化、美化校容校貌的同时,以创建“森林校园”为契机,对校园进行了总体规划和绿化,对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进行了合理划分,对景点、草坪、花坛进行了精心设计,对各景点植物进行了认真的挑选。通过创建,校园绿化覆盖率达60℅,学校也被评为“森林校园”。如今,园林式的三角中心小学绿树成荫,环境优雅,学校的主建筑、各种场所和各类设施在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和谐统一,让人一进校园就能产生清爽、亲切和无限愉悦、恬美的感受。二是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突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创设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如将健康常识、急救知识张贴在学生进出的楼道,将“中外科学家故事”宣传画悬挂在走廊墙壁,构建动人多元的走廊文化;将精心设计的校风、校训、校徽镶嵌在学校醒目的位置,便于师生警示和铭记;把言简意深的教育标语布置在墙壁上,烘托育人环境氛围,对学生的教育也融入了无声之中。三是注重校园班级文化建设,教室是学生在校园里感情最深、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为给学生提供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和展示才华的舞台,学校还创造性的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创作班报、创作书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生动的“三生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导致农村小学留守学生也普遍增加。这部分学生由于绝大多数隔代监护照管,家庭教育中父母亲情缺失非常突出。同时,由于家庭隔代教育的过分溺爱,致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偏激,逆反心理严重,自理自护能力差,对生命、生活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为此,学校把以“尊重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为内容的“三生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作为“一校一品”建设的主要内容,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组织实施,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心智。
为使“三生教育”有本可依,落到实处,学校编写了《三生教育》校本教材,各班每周设置一节 “三生教育”课,安排综合素质高的骨干教师担任授课工作,使“三生教育”的内容通过教材和课堂进入学生的头脑。同时,坚持将“三生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把“三生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学校还以丰富多彩实践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三生教育”、感悟“三生教育”。一是固定教育时间,坚持每周一早上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如《助人为乐》、《地球小卫士》、《感恩》、《远离毒品》、《我爱我的祖国》等师生演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思想上,都给师生很大的鼓舞和启迪,让他们进一步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善待生命、珍爱生 命,使生命更鲜活更精彩。二是组织应急演练,每学期都开展了防震防灾演练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举办“生活技能展示大赛”,低年级比赛项目为系鞋带、整理书包、穿衣,高年级比赛项目有削苹果、做水果拼盘、做凉拌宴等,进一步倡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使同学们学会了一些劳动技能,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感受到父母的不易,也懂得了感恩父母。四是开展主题画创作活动,组织学生创作“三生”主题画作,并进行集中展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倡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五是丰富主题队会,组织开展“守护生命”、“与生命握手”等少先队主题活动及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接受“三生教育”,彰显了“三生教育”注重体验的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生活,在活动中理解生存,在活动中读懂生命。六是观看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电影《火海逃生》,开展观后感写作比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提高了消防自救互救能力。七是举办“三生教育”主题文艺汇演,每年的“六一”,我校都举办以“畅想生命”、“快乐生活”等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学生通过节目的排练和演出,深化了对生命的认识,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人生的美好。八是开展绿地认养活动,把校园绿地的管理权交给学生,通过除草、施肥、治虫、浇水等劳动,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养育植物的兴趣。九是坚持阳光体育运动,本着健康第一和把快乐还给学生的原则,从创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指导思想出发,科学设计了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有娱乐竞赛、趣味游戏、身体素质练习、手语操等。在音乐的选择上也进行有意识的安排,让音乐和学生运动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和欣赏音乐之 美,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让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活泼健康成长”的构想。
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使“三生教育”真正落到实处,2013年春,学校精心打造了“生活实践操作室”和“生活实践基地”。生活实践操作室中配备了煤气灶、电饭煲、菜刀、梳子、鞋刷、洗衣板等日常生活工具。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系鞋带、钉纽扣、洗小件衣物、做简单饭菜等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回到家中不但改掉了衣来伸手够、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还主动为父母做家务。此举得到了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生活实践基地设在校园环形跑道的四个角上,采取学校提供蔬菜种子和幼苗,班级分块种植管理的办法实施。学生通过对幼苗的培植、呵护,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加深了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也使“三生教育”由室内延伸到室外,构建了完整和谐的“三生教育”体系。
推动素质教育,响应时代要求,这是学校坚定不移的办学方向。我校将继续遵循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不断探索新形式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不断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之路,努力把我校建成区域内素质教育的先进学校。
第四篇: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经验材料
城固县集灵小学始建于1928年,地处县城中心地带,是一所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公办完全小学,服务辖区为5个行政街(村),1个经济开发区和1个厂矿大队。现有学生2368人,教学班36个,教职工124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76人,大专及其以上学历97人,其余均为中师学历,学历达标率100﹪。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特级教师1名,省、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及学科带头人12名,市级名师3名,县优秀教师及教学能手26名。
近年来,在县教育局和镇中心校的正确指导下,学校紧紧围绕“育名师、建名校、创一流”的建校目标,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各项工作实现了均衡和谐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各项工作成绩斐然,连年被评为县镇“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校园”、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省“新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省“示范家长学校”、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和省“示范小学”等殊荣,多次被评为汉中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教研教改先进单位、普法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被汉中市命名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2011年被评为汉中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
一、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奠定学校发展物质基础
按照县委政府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总体战略部署,学校抢抓机遇,借鸡下蛋,XX年采取资产置换的方式,投资248万元新修“陕南第一教学楼”,并高标准配备齐全各个教室、部室设施设备,使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得到质的飞跃;2011年乘着灾后重建的东风,学校争取到全县首批灾后重建项目资金652万元,坚持超前设计、高起点定位、高标准配备、高质量建设的原则,规划建设了新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和临西环一路大门,并对校园电路、水路、闭路电视、电话、网络系统及场院地面从长远处着眼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通过灾后重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可容纳3000名学生就读。有效地缓解了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入学、学校大班额校舍紧缺的矛盾和压力,能够辐射满足20多万人口的教育服务需求.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1178㎡,建筑面积10920㎡,有现代教学设施齐备的教学大楼两栋,教师宿办楼、行政办公楼、综合实验楼各一幢。设有多媒体电教室、电教器材室、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体育器材室、卫生室、教职工活动室、美展室、体操训练室、自然实验室、学生活动室、少先大队部、心理健康咨询室、荣誉展览室等20个部室。拥有图书51200册,生均20余册,体育器材4500余件,电教录像带、光碟3337件,科学实验仪器、器材约3000件,各类教学挂图、卡片、工具箱,种类齐全,保证了现代教学和开展各类活动的顺利进行,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营造以人为本氛围,努力提升学校管理品位
在学校建设中注重兼顾育人氛围的营造,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因地制宜修建了花园、草池,栽种了花草树木,硬化了路面,整修了操场。校门、校训、校牌、板报、橱窗设计得美观得体。每当重要节日和开展大型活动,校门上插彩旗,悬挂硬牌大红对联,热烈又活泼。各班教室门窗玻璃齐全,室内悬挂名人画像或名言警句,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和“三表一栏”布置统一。楼道警示牌扁和装饰画面醒目、漂亮,学校的宣传标语、布告、通知行文规范,橱窗、板报定期更换。走廊、卫生间、花池、草坪等处都设有文明温馨的提示语,使墙壁开口、花草说话,校园处处皆育人。学校各部室制度健全,氛围浓郁,专人负责,管理有序。校园清洁、卫生,注重宣传和养成教育,建立了卫生检查监督制度,划分了清洁区域,责任到班,天天清扫,每周一大扫除,颁发流动红旗,学期末纳入优秀班主任、优秀班级考核评比体系。设立了门卫和警务室,负责收发报章、杂志,递交信函、邮件、门卫和校园安全,并主动与当地公安、工商、城管、文化部门联系、配合,不定期地对学校周遍环境进行清理整治,达到了学校附近无“三厅”及“网吧”等要求和标准,有力维护了教育教学正常秩序。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服务学生,服务家长”的思想意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张扬教师的个性,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用制度管人,依法治教,以德育人,科学管理,不断提升管理层次,努力打造精品校园。
(一)明确办学方向
1、办学指导思想端正
根据祖国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校做为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光荣传统,县域规模较大一所公办小学,为适应时代召唤,继续走在教育战线的前列,学校领导储心竭虑、深入思考,敢为人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注重学习素质教育新理论,结合教育实际,理解、消化、吸收、借鉴和不断更新观念,深刻地认识科教兴校的战略意义。就学校而言,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如果按部就班,那么学校就会停止不前,就会是死水一潭、不枯则腐,被社会淘汰。为此,学校确定了新时期办学指导思想:“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全教会精神,高举邓小平教育理论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抓机遇,转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教育主动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不断开创集灵教育教学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学校将此指导思想明白地在全体教师中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透彻的阐释。组织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开展教育理念大讨论,记笔记,写心得,促进所有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探索实施。为促进改革,学校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稳妥地调整和改进了师生评估考核制度。不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做为评定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分数评价为等级评价。改挑刺评语为找优点的鼓励性评语,逐步使老师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2、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首先,为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学校将全部课程进入课表,要求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每学期学校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实施素质教育方案》,有明确目标任务和详细的实施步骤措施及检查、评估细则,并与考核奖惩结合起来。
其二是使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接受义务教育。为此,学校建立有学区义务教育儿童登记册,每学年都要组织教师,分头去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出生幼儿做摸底登记。适龄儿童上一年级,实行镇政府下发入学录取通知单制度,确保适龄儿童依法全部按时入学就读。对已入学学生,每学年均要清查、核对,取消留级制度,坚决杜绝学生流失和中途辍学。实际中,由于我校优良的办学环境和优异的教育质量,不仅使辖区内学生的入学和巩固率达到了100﹪,而且就外学区和农民工子女也大量转入我校学习,大幅度超额完成了义务教育招生任务。
3、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将始终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各学科师资配备,做到了通盘考虑,统筹安排,采用小循环和大循环相结合的方法,没有厚此薄彼现象。学校不设任何形式的重点班、快慢班或加强班。要求教师不得歧视、排挤、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并通过《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职业道德》等法规和政策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依法从教的自觉性,要象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及家长。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长和家庭环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随着年级的升高均有所提高。学校还专门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做为教师考核的一项内容,通过多种渠道和多年不懈的努力,后进生转化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学校三十多个班级没有出现差班、乱班,二千多名学生无一严重违规违纪或身心健康严重受损者。
4、建章立制,科学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教职工的教育教学工作行为,促使每位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从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校遵照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于2011年新出台了九个刚性制度:城固县集灵小学《教职工工作综合量化评估考核办法》、《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文明班集体模范班主任评选奖励制度》、《校本教研、培训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安全工作管理制度》、《教职工奖惩制度》等。制度从宏观处着眼,细微处着手,具体详尽,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经行政会、校委会、教代会研究、审议、定稿,汇编成册,人手一本,对照执行,注重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及绩效管理,及时量化考核,奖优罚劣,每集中兑现,有力地规范了教师行为,使学校管理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轨道。
5、安全工作紧抓不放松
为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学校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性,首先完善机构,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抓,设立保卫科、任命了保卫科长,建立了校园警务室,制定了各类方案、制度、责任明确,措施具体。每个学期有计划、实施和总结。对一些棘手问题配合当地派出所共同解决,学校多年来无一起不安全事故发生,被命名为市级“平安校园”及县级“治安模范学校”、“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二)学校组织机构管理严密、完备
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实行民主监督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召开职代会。校委会负责审查学校工作,提交各类提案,审议各项重大决策。下设工会、少先队、家长委员会、教研组、学科组、德育工作小组、安全保卫工作小组、防汛领导小组等多个组织,制定有各组织工作制度,责任到人,分类立档。学校领导集体成员配备合理,团结和谐。聘请了法院领导为法制副校长,定期做法制讲座。各级中层领导认真、负责、有很强的事业心。领导成员切实做到了“两多两勤”(多调查、勤研究商量;多碰头、勤沟通合作),形成了“在工作中既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决策正确,坚持原则,敢于批评,公正办事”的优良传统,成为群众信赖和拥护的领导集体。
尤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制定了近、远期规划和奋斗目标,并逐步落实。前些年,我校是全县首先开设微机课、英语课的小学,最先实现了电视等现代手段进教室的小学。近年来,又是最先在各年级办公室配备电脑并入网的小学,而且在学校统一指导下,各组织结合自身特点,都有各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方案、计划和重点。如教研组重点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了方方面面抓素质教育的局面。
三、推进素质教育,厚重学生全面发展底蕴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严格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坚守课堂主渠道、主阵地,坚持以落实“低负担、高质量”为抓手,着力构建“精讲、精练、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形成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德育为首,构建德育教育体系
我们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办学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健全了德育教育机构,学校成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由学校工会、少先队、思品课教师及班主任共同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每学期制定德育工作计划,确定了任务,并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明确了德育工作原则:“营造氛围,形象具体,形式多样,生动有效。”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德育教育基地,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规定了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分年龄段突出德育工作计划体系:即一、二年级为“一级阶段”,重点进行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养成教育;
三、四年级为“二级阶段”,重点进行爱党、爱祖国、爱他人、爱劳动、爱学习“五爱”教育;
五、六年级为“三级阶段”,重点进行自强、自主、自立、自奋、自爱“五自”和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此,领导小组启动“二一一二”育人工程。即:每学期分开学初和学期中,召开两次由党、政、工、队、班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会议,加强德育工作的研究、交流、检查、指导及完善工作。每月召开一次思品课教师会议,掌握和总结各阶段思品教学情况及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情况;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会议,交流班务管理情况和目标进展情况。每学期在期中考试完后,家长学校召开一次“家长委员会议”和期末前的“全校学生家长会议”,互通信息、征询意见和建议。通过“二一一二”工程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我校学生德育工作基本框架和比较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为使德育各项目标落到实处,收到实效,采取了具体可行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科教学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地渗透思想教育。制做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镜框,公布于各班教室,以便师生检查监督,要求各班建立好人好事登记薄,并在每周五的班会上小结。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主抓,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具体指导,在五、六年级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注重结合节假日、重大活动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公民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制、心理健康等教育。我们常年坚持升国旗和国旗下讲话制度,举办“六一”新队员入队宣誓仪式、歌咏比赛、演讲比赛、“金秋十月”校园艺术节和庆“元旦”文艺汇演。新生进校前两周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入校后明白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组织学生开展“三百”活动,即观看百部优秀影片,读百部优秀读物,唱百首优秀歌曲。坚持每月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学校聘请法院领导为法制副校长,专项进行普法教育,做到“五落实”。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邀请离、退休军人及英模人物来校举办英雄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分级分批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大型企业和张骞纪念馆等古迹,瞻拜“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举行“献花献词。”积极参与城市建设、法制、税收、科技之春等宣传活动,扶穷济贫,捐款助学等社会公益活动,结合“批xx,讲科学”等重大事件及重大节日广泛开展庆祝活动。通过切实、生动的各类活动,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学校被评为市县 “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双拥模范单位”、“献爱心先进单位”和省级“示范家长学校”。
(四)重视特长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校高度重视特长生培养工作,积极为特长生健康成长、脱颖而出搭建平台。为使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得到良性发展,学校成立了包括田径、乒乓球、书法、绘画、舞蹈、小制作等11个兴趣小组,常年开展活动,从未间断。几年来,学校各年级体育成绩合格率超过90%,体育达标率90%以上,优秀率85%以上。涌现出一大批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学校组队参加县体育运动会和单项比赛,5次获全县小学组田径团体总分第一名,两次游泳团体总分县第二名,两次乒乓球团体总分县第二名,代表县上参加汉中市田径运动会,我校聂佳、王鹤等8名学生在短跑、接力及游泳中获一、二名成绩。学校被命名为“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其它单项比赛中,学生获奖面宽、等次高。刘戴月、马千尧等同学在县故事会上获一、二等奖。田雪媛、杨凯、张凯军、马琳同学的绘画和书法作品被中国少工委、全国少儿书画作品征委会分别评为特等奖、金奖和银奖。近年来获国家、省、市级绘画摄影作品一等奖的还有梁林、吴浩等56人次的69件作品。学校被评为县首届“情系教育”杯书画展组织奖、第十一届全国“七巧科技”系列活动“示范学校”。以上奖项的获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兴趣小组活动的热情,发展了学生特长,推动了我校素质教育的进程。
四、迎难而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受客观条件制约,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同人民群众较高的教育期望还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的问题,主要有:⑴高速发展的教育需要与目前我校办学条件不相一致,由于资金短缺,早期购置的部分微机配制底濒临淘汰,急需换代添补,需建设装备电子备课室、多媒体阶梯教室,以提高教师备课、上课现代化教学水平。⑵学校德育工作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寻找更为深远和富有实效的德育教育途径。⑶教师年龄结构偏老化,需补充富有朝气和活力的新生力量。⑷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观念更新、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学校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和奋斗目标,采取强有力措施积极应对, 以优良教学传统为基础,以优越办学条件为保证,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为载体,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丰富多彩二课活动为辅助,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爱好,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努力把我校办成一所‘两全三特’(两全即全体学生全面发;三特指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人民满意的规范化一流名牌小学。
第五篇:杨屯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经验材料
杨屯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经验材料
嘉祥县万张乡杨屯小学,始建于1951年,现有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82人。教师19人,13人具有大专学历,其中县级教学能手1人,县级优质课获得者3人,学科带头人2人、县级骨干教师7人。学校占地面积15120平方米,校舍70余间,装备了微机室、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德育室、少先队室、音乐室、劳技室、保健室、个性特长展室、音体美器材室。整个校园处处充满文化气息,处处彰显着学生的个性。
一、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
“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快乐的家园”确定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将“绿色校园”、“阳光校园”、“人文校园”三大理念确立为校园文化建设上的基础理论。力求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每一间房活动,每一处景生情,每一个角落育人”,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二、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生存线、发展线。为了更好地规范教学常规,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起,一抓课前准备,二抓课堂教学授课水平,三抓作业布置和批改,四抓辅导工作,五抓教后评估。
三、抓教研、促教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个学校领导如果觉得很忙,没空上课评课,那么这种忙就是瞎忙。我们校委会带领老师们从听课入手,深入课堂,进行教研。并
且对不同能力层次或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目标,“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出师,五年成骨干”,“不研不教、边研边教、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已成为我校响当当的口号。
四、从养成教育入手,完善学校管理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窗口,同时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委会制定了班级管理办法,大队委负责实施,校委会负责监督,从安全、学习、纪律,卫生四个方面对一至六年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量化,每天一公布,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颁发流动红旗学期末根据检查成绩累计出分数,按1:4评出优秀班级,所在班班主任为优秀班主任,作为年终评优树先的依据。班级管理中无论是班风建设还是学风的培养,最重要的不是去“管”,而是如何去“理”,既“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养成,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两个积极性:一个是教师理的积极性,一个是学生做的积极性。使学校管理进一步完善。
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彰显“共性+个性”的办学特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确定了“共性+个性”的办学特色,力求在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弘扬学生的个性,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各有特长,让每一个教师都享受教育的幸福、形成自己的教学性格。学校成立了书法、绘画、手工制作、手抄报、诗歌朗诵、乐队等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真正实现了“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学校还征集“学生格言”、“学生书画作品”等个性风格凸
现的作品,设立“学生格言牌”、“学生书画作品”装帧框,展示在校园醒目的位置,既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又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的学校虽然取得了一点点成绩,那已成为历史,那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和将来。我们将在教办领导和教研室领导的带领下,一路开拓、一路进取、一路思博、一路创建,争取走向更大的辉煌。
杨屯学校 201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