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
日前,国家实行义务教育新机制,对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用全免后,政府教育投资增大,如何优化山区农村教育资源?笔者结合**县的教育实际情况,就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简称“新机制改革资金”)的拨付、管理、使用情况及资源科学整合进行探讨。
一、农村教育现状令人堪忧,教育发展受限制
**县
地处武陵山区腹部,是一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少数民族县。全县7乡2镇和一个副县级经济开发区,共计204个村,是一个富有民族传统教育的县。**县地处武陵山区腹部,是一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少数民族县,总人口22.02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70.9%。1983年被定为苏区县,1986年、1994年两轮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996年被定为湖北省12个特困县之一,2002年被定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首批星火西进科技示范县,是农业部8个定点扶贫县之一。
近几年来,**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一主三化”方向和实施“六大一强”战略,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机遇,全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19亿元(2000年价),实现财政收入1.12亿元,人均gdp为7358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202元。
**县是一个富有民族传统教育的县。全县103所中小学中,有农村寄宿制学校56所,其中,普通高中二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所,小学37所,初级中学7所,九年制学校9所(民办1所),约占全县农村中小学总数的54.4%;在全县33023名中小学生中,有寄读学生18492人,占全县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63%。全县教职工1906人,另有“资教”、“特岗”教师217人。目前全县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96.3%;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国家“普九”验收标准。
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
(一)学校布局不合理,趋向城镇化。以前“普九”强化村级乡级学校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现“普九债务”新名词,造成目前各个学校举债办学,滞后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过去“普九”花钱建起的学校,现在很多村小成了管理区办公场所,有的学校是人去楼空,造成不少教育资源的浪费,由以前的“定点式学校”到“流动式学校”,由过去学生跟着学校走到现在学校跟着学生跑,造成少数孩子上学难。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计生观念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多子多福”到“独子培训”,有的乡村一年生育不到10例孩子,加之现代年轻人的生育观也发生改变,大多年轻人三十左右才要孩儿,随着大多农业人员进城镇务工,边远山区学校生源日趋减少,有的村一年生育不到3至5名学生,形成由以前的一村一所小学到现在的几个村供一个小学,还仍装不满教室,大量的农村生源进入城区,城镇学校由此长出了“超大班”,多的一个班80人至100人,少的有80人以上,造成师资力量和学科配套的配置难。**城区仅有1所高中1所初中、1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规划扩大城区教学规模,以满足进城学生所需,又都存在现有周边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使得城区学校的搬迁扩展投入过大而无法实现。
(二)教育质量不高,优质教育资源大量外流。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日趋老龄化,知识结构单一。教师队伍老化,青黄不接。从**教师队伍来看,平均年龄40岁以上,大多数教师是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还有大部分教师是六、七十年代民办教师到八十代年由民代转公,不少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59岁还站在讲台上。不少教师年老多病,无钱治疗,在乡下也只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教师是“半边腿”,上课在教室,下课在田间,知识老化不全面,致使教育水平不高。
2、教师队伍素质不强,待遇偏低,激励机制不健全。新补充的教师、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从初中择优调入的教师短期内不能形成长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现有教师的知识更新不及时,课堂与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与能力较差,无法适应新课程和当代学生的要求,课堂设计与教学安排基本上是面向整个班级,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缺乏研究,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同时由于教师待遇偏低,激励机制不灵活,致使不少年轻优师外流,**县每年要外流5到10名优秀教师,据统计近5年县内的骨干优秀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离开教师岗位的就有44名。另外受社会不良影响,少部分教师见利忘义,违规违纪,上课不认真讲课,放学后要求学生再补课,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学生不欢迎,家长不满意。这些因素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教育人才难进的恶性循环。
3、学科结构不合理,提高教育质
量难。据调查全县在计算机、理化生、科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至少缺乏专任教师158名,如“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燕子民族学校初中部14个班仅有5名英语教师、3名物理教师和2名生物教师,有的学校根本就无法开全所有学科,致使学生知识不全面,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三)保育寄宿制学校覆盖不全,条件不能满足学生所需。
1、全县在国家国债项目的支持下,已建有农村寄宿制学校56所,按全县教育布局调整规划,至少还需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9所。
----教育发展资金不足,顾此失彼事难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教育投资成本增大,虽然《教育义务法规定》政府财政5%优先发展教育,但教育资金还是严重不足。**县2007年度全县共安排新机制改革资金924万元,其中:中央579万元,省级183万元,县级财政配套的162万元,学校建设投入大、学校现代教育配置较多,几十上百万元的经费只能用于学校修修补补。如**县实验中学就负债高达300万元,全县负债高达1900余万元,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后,自身没有其它的收入来源,债务偿还没来源,教育发展更是纸上谈兵。
----生源分配不合理,趋向城镇化。在知识与市场经济的社会今天,人们的计生观念发生彻底改变,由以前的“多子多福”到“独子培训”,有的乡村一年生育不到10例孩子,加之现代年轻人的生育观也发生改变,大多年轻人三十左右才要孩儿,随着大多农村人进城镇务工,造成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源极少,形成由以前的一村一所小学到现在的几个村供一个小学,还仍装不满教室,城镇学校就长出了“超大班”,多的一个班80人至100人,少的有70人以上。
----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自然减少。以前“普九”强化村级乡级学校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现“普九债务”新名词,造成目前各个学校举债办学,滞后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过去“普九”花钱建起的学校,现在很多村小成了管理区办公场所,有的学校是人去楼空,不少教育资源浪费掉,由以前的“定点式学校”到“流动式学校”,由过去学生跟着学校走到现在学校跟着学生跑,造成少数孩子上学难。
----资金杯水车薪,顾此失彼事难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教育投资成本增大,虽然《教育义务法规定》政府财政5%优先发展教育,但教育资金还是严重不足。学校建设投入大、学校配置多、教师福利高,几十上百万元的金费只能用于学校小敲小打。**县实验中学负债400万元,学校仅此一点办公经费,教师待遇难于落实,至使一些教师不专心教学,热心补课。资金投入成了学校发展最大障碍。如**县2007年度全县共安排新机制改革资金924万元,其中:中央579万元,省级183万元,县级财政配套的162万元,学校要用资金太多,县级财政政难于解决。
----教师队伍老化,知识结构单一。教师队伍老化,青黄不接。从**教师队伍来看,平均年龄40岁以上,大多数教师是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还有大部分教师是六、七十年代民办教师到八十代年由民代转公,不少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59岁还站在讲台上。不少教师年老多病,无钱治疗,在乡下也只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教师是“半边腿”,上课在教室,下课在田间。山区教师待低,劳酬不均,不少年轻优师外流,**县每年要外流5到10名优秀教师。加上社会不良影响,少部分教师见利忘义,违规违纪。教师再教育不够,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课堂与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与能力较差,无法适应新课程和当代学生的要求;课堂设计与教学安排基本上是面向整个班级,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缺乏研究,教学质量低下,学生不欢迎,家长不满意。
三、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保证公平教育思考
----合理布局学校,优化学校结构。本着“小学相对集中、初中形成规模、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路,按照“入学率不降低,辍学率不上升,农民负担不增加”的原则,根据乡镇(开发区)的人口规模、出生人口趋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每个乡镇建设好1所寄宿制初中、2到3所寄宿制完全小学;打破行政区划,以空间地域就近撤并边远农村小学,取消现有的教学点。
规控城区学校建设用地,调整优化城区学校现有格局,每县建重点办好一所高中、城镇初中、小学,形成城乡一体学校布局。逐步实现中小学布局由数量型向规模质量型转变,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全面促进我州教育事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资金重点投放,培植重点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实行新机制后,实行校财局管,学校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办学经费单靠政府拨款尚有缺口,教师单靠上级指派难如人意,热点学校人满为患,薄弱学校生源不足……要求各级党政解放思想,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经营学校。
一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资金的相关政策,做到在政策的有效执行不打折扣。二是加强对新机制改革资金的有效管理、分配和使用。在管理上建立健全了严格的内控制度,从而保证新机制改革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在资金使用上做到层层把关,严格审查,公示公开。三是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各项收费政策和标准。特别是按国家政策规定从2007年秋季起我省农村中小学生免费使用国家教科书后,补助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费也已全部按标准补助到位,此举深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同时也体现了党的惠民政策在我县落到了实处。四是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拨付,足额发放,没有任何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新机制改革资金得到了规范管理,有效使用,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就**县来说,农村税费改革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主要用于弥补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改造中小学危房、偿还“普九”债务等,每年预算专项经费6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施的维修和更新及中小学理科实验室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每年预算专项经费30万元用于全县教师培训;足额征收“三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县财政继续按照中学生每年15元、小学生每年12元的标准,预算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每年预算专并全额拨付教育部门安排使用。县财政按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额的5%安排优先发展教育专项资金,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高中教育多元投入体制。通过立项、对口支援、招商引资等办法筹措高中项目建设资金。县发改局、财政局、教育局要加大对高中教育项目、资金、政策的争取与支持力度,全力扶持高中学校发展。高中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财政资金、上级项目资金及学校自筹资金主要用于教学用房和设施配套;学生宿舍、食堂和其他服务设施以学校建设为主,适当吸纳民间资本辅助建设。积极鼓励和争取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对高中教育的捐赠,允许捐资人在校内冠名建筑,捐赠个人享受国家和省、州有关优惠政策。设立高考突出贡献奖,对高考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
----更新教师队伍,加强后续教育。根据有关政策,合理核定教师编制,及时补充中小学教师。县教育局要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按权限归口管理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和交流,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和校长聘任制,逐步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合理高效的用人机制。
编办、教育局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及学校布局变化等情况定期调整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各类在编不在岗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完善城区学校编制管理办法,按照“有编则进、无编则出、优进劣出、末位淘汰”的原则,建立管理规范机制。采取“退一补一”的办法,每年补充一批中小学教师,逐步解决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科结构不配套等问题。
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落实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实施“安居工程”,逐步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真情关心教师疾苦,建立教师定期体检制度;设立边远高寒地区教师津贴,对长期在边远高寒地区工作的教师每月给予100元至200元的生活补贴;鼓励重点大学毕业生到山区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实行重点大学毕业生到山区县高中任教每月发给500元的山区津贴,硕士研究生每月发给1000元津贴,教育硕士享受重点大学毕业生待遇的优惠政策,在一定时期内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实施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在落实相关教师待遇政策的基础上,对公办高中校长实行年薪加高考奖薪金制度,对公办中小学校长(含幼儿园园长)实行基本工资加岗位津贴制度,对重点中学校长用高薪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对高中一线教师和非教学人员实行学校绩效结构工资制度;分层次完善班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才津贴以及边远艰苦地区教师补贴制度,每年表彰一次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鼓励教师到农村任教,凡到农村边远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给予特殊补贴;打破城乡学校职数界限,以县教育系统为单位落实好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完善教师工资发放及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坚持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由县统一管理、县财政统一发放的制度,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及时按月足额拨付到教师个人账户;教师住房公积金、医疗、社会保险按政策规定除个人负担部分外,其余部分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县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全县教育工作的统筹、决策和管理,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肩负起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关爱贫困及留守学生,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师生合法权益及学校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筹措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等重要责任;县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乡镇教育教学业务指导与管理,促进基础教育稳定、协调、持续发展,逐步完善“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保育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全面改善学校生活设施和教学设施,满足师生教学生活基本需要,学校建设和内部管理日臻完善,努力创建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篇: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对策思考
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对策思考
摘 要: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落实和“五个重庆”的提出,城镇与农村经济差距日趋加剧,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是当下各区县政府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继续坚持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加大农村学校“普九”欠债清理;重视师资培训力度;建立长效教育机制;确保农村孩子与城市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平等、优质教育;健全贫困学生助学制度;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科学、统筹发展。
关键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均衡发展 农村教育 研究
教育是一个地区发展、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是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助推器;是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增强凝聚力的粘合剂;是促进人类文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建设“五个重庆”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人才资源的加速中心聚集化,使得城乡经济差距日趋加大。真正实现全民走上共同致富道路、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必须缩小城乡差距。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呢?着眼于长远利益,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无疑是缩小城乡差距的起始之步。实现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心是城乡帮扶发展,重点是加快 1 农村教育发展,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肩发展,促进人才的整体稳步推进。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地区物质、文化、精神的谐调发展。
一、整体认识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1.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中心经济和区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结合体,城市和乡村构成了完整的社会。构建经济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一枝独秀不是春,农民素质不提高,和谐社会难以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农村学校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2.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是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精神文明发展之间联系的核心,是教育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之处。
教育资源合理、科学配置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对高效、科学利用教育资源及国民经济结构整体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3.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农村办学条件。
二、客观认识地区教育发展。
(一)义务教育概况。
近年来,受人们意识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激增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布 2 局不合理、规模效益低、校际之间办学差距扩大等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学校布局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益低。我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战略在发展“龙头示范教育”上彰显了时代色彩。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城市优先”也表现出了它的时代局限性:农村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并且农村学校数量多、布局分散、生源不均、资源利用率不高是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中以边远乡镇最为突出,我市很多县,除镇中心校外,很多行政村都设有村小。且普遍存在校小、班少、学额不足的问题。这些村校大部分平均每班只有十余名学生。虽然解决了学生就近入学问题,但因规模太小,条件太差,不仅投入高成本不划算,而且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难以优化,师资严重过剩或师资良莠不齐,教学设备、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和改善,投入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尚且只能低水平维持。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城镇经济的腾飞,人口低地势、高效率的区域流动性加大,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激增,生源向城镇流动的速度加快,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矛盾加剧。一方面,离城市较近的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平均每班学生达六、七十人,最大的班 3 级学生80人左右,远远超过了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40人班额标准。进而增加资源的利用,降低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离城市较远的农村乡村中心小学亦有学生人数急剧下降的趋势,造成师资浪费、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从而严重制约了教学及学校健康发展。
三是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上个世纪90年代,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广泛动员,掀起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热潮。为实现“普九”目标,重庆市2001年开始,各县、乡镇举债建设了大量的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保证了 “普九”目标的顺利实现,使适龄儿童依法享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但是,因为“普九”负债过多,一直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根据当时的政策,政府对“普九”债务的偿还基本上做出了安排,即通过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等方式逐步还清。实施“两基”过程中的学校建设负债,凡属政府行为的,经核实后纳入政府的消赤减债整体规划,实行债务主体转移和剥离,由各地政府负责逐年消除,并要求农村中小学不得举债建设。但由于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行,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从而导致“普九”负债的偿还失去保障。加之各级财力薄弱,政府无力为学校建设还债,县市名义上将债务由学校剥离到了政府,实际上绝大多数债务仍由学校背着,本息不断增加,成为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债权人只找学校,致使包工头锁门事件屡屡发生,学校债务纠纷不断。
四是失辍学现象有待于进一步控制,贫困地区巩固成果的任务艰巨。随着义务教育及“两基”基本完成,学年初小学的辍学现象基本得到了遏制,但初中辍学现象不容乐观,特别是山区乡镇中学辍学的现象有所反弹,乡镇初中三年累计流失的学生儿童尤为严重。流失原因:一是因家庭贫困缺少劳动力、家庭成员长期生病、家庭经济困难;二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滋生蔓延,认为读书无用、毕业后没有门路找不到工作,家长让子女辍学;三是因学校管理、教育与农村生产生活脱节、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厌学而辍学;四是因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上学交通不便、伙食条件跟不上,有的学生年龄太小要人陪读等困难而辍学。
五是农村师资队伍流失与短缺并存,教学科研能力低下。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工资待遇相差几倍差距,是造成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强出弱进”的重要原因。现阶段仍存在着优秀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的现象,同时农村学校流出的大多是中高级职称的教学骨干,流进的是较少的新就业的毕业生。“强出弱进”的结果是,增加了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难度。教师队伍分布存在着地区、城乡分布、学科分布不合理现象;有的学校课程开设不全,部分学校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在教师短缺的同时,存在着县镇以上的学校超编,边远农村学校、小科类专业教师配置不合理现象。从农村学校教师的构成看。
(二)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整体上来说,农村地区经济基础差,社会发展缓慢,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低,农村成人教育十分薄弱,虽然县市职业教育在近几年不断加强。但是,不可否认,当前许多地区的农民扫盲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 5 检查而临时找些识字的人来上课走过场。乡、村农技员并不能真正指导农民生产,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总体来讲,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陈旧。对于农村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的认识限于传统的观念之中,不能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农民的需要准确定位,未能在农村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测评估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实验。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仍然走着过去的老路子,使农村成人教育的处境越来越困难。
2、政府重视不够。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存在重现普通教育轻视成人教育、尤其是轻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倾向。认为搞好普通教育是国家的责任,而成人教育则是个人的事情,政府没有能力也没有责任来管理和支持。对于农村成人教育来说,认为农民没有必要进行教育,农民一辈子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能够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出门不要搭错车,分清男女厕所就行了。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非常狭隘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不断进步,对农民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农民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来适应生产和生活的变化。其实,终身学习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各个角落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现实的,社会变化的进程不断地加快,人不能迅速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就会变得越来越被动。对于农村地区各级政府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劳动者素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和终身教育的巨大意义,从而对农村成人教育给予应有的重视。
3、职教学生留不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落实,发达地区、城市的经济不断腾飞,就业条件及就业环境不断优化。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放弃了条件恶劣的农村,到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同时,将农村主力军---青壮年也引出到发达地区、城市,使得原本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愈加低水平。
三、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思路与对策
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一战略,并作为农村扶贫和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今后一段时期,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必须确立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积极推进“两基”攻坚、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全面提升农村教学质量为重点,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1、继续坚持以农村教育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从市级和县级两个层面上继续坚持以农村教育为重点,确保新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得到实施;继续落实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县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管理责任,健全贫困学生助学制度。通过各级部门支持和农村地区的自身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校“普九”负债、公用经费不足、基本建设配套不到位的问题,改变学校布局长远规划不到位、资金不能形成合力的缺陷。坚持学校布局规划先行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上级统筹规划的力度,在确保科学论证、决策到位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前几十年,农村地区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建设上,使农村青少年、儿童有学上。今后,在继续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巩固“普九”成果和提高教育质量上。以区域推进为重点,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 7 程教育设备的利用率,加快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实现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2、巩固农村“普九”成果,把控制辍学工作落到实处
农村地区要把控制辍学工作提高到依法行政,提高人口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在抓好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确立适龄儿童百分之百要接受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目前97%的低标准管理的模式,建立层层控制中小学辍学的工作责任制,县级领导负责到乡,乡级领导负责到村,村级领导负责到户。校长负责学校,教师负责到学生。教育行政部门要选点建立学龄儿童入学情况的动态监测点。乡镇和学校要建立辍学学生的档案,并及时向县乡政府报告学生辍学的情况。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受教育的情况,从投入机制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辍学的问题。县级教育部门要做好返校学生留得住、学得好的返校巩固工作,民政、扶贫部门要做好贫困学生家庭的救助等扶持工作。禁止用人单位招用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
3、适应农村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从文化课和技能培训两个层面来增强农村孩子学习进取的精神,将农村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实力群体。农村地区完成“普九”之后,初中毕业文化的劳动力规模增长显著,接收了义务教育回家务农,能否与同村没有文化的劳动力有所取别,主要体现在掌握职业教育的劳动技能上。在人口较多的乡镇重点办好一所初中阶段渗透职业课程教学的试点学校,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业生产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建议采取区域联合的形式,加大对农村地区县及县以下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就读的资助制度。实施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进程中,争取中央支持,在农村地区的少数贫困县市,实行免费职业教育。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西部教育发展的最优先的地位,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进一步明确农村教师培养方向和定位的问题,师范院校培养学生要紧扣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特色教学的主题,明确实践环节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调整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
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待遇,由各级财政出资为偏远的学校修建教师生活周转房,让农村教师安居乐业。
完善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的对口支援和定期交流制度,并作为评聘职称、评选先进的考核指标。组织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任教,采取挂职锻炼、任职交流等措施,培养和培训各类农村学校的管理干部。
在提供专项培训、培养经费的基础上,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好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工作,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一专多能,成为“通才”型教师,同时创造条件吸引优秀青年进入农村教师队伍。
实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育工程,采用灵活的培养模式,为师范类学生和在职教师进修提供内容丰富的学习菜单。
5、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为教育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新机制。制定农村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办学的拨款标准,编制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中小学校舍维修、公用经费保障的投资计划。增设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维护、运转和购置的专项经费;为确保义务教育的资源在区域内实现均衡配置。
第三篇:创新完善机制 优化配置资源
创新完善机制 优化配置资源
全力推进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中共沙县县委 沙县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
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作为三明市经济发展“排头兵” 的沙县,目前共有各行业职工3.5万人。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工会工作,始终把抓好工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多方位地关心支持工会工作,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全力推进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一、党工共建,夯实工会工作基础。县委、县政府坚持从组织上加强、制度上保证、工作上支持,为全县工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一是抓好工会组建,夯实工会工作组织基础。加快非公企业组建工会,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是工会基础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事关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县委、县政府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营造工会建设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相辅并进的良好格局。目前全县工会组织达788家,其中非公企业组建工会481家,全县工会会员累计达3.4万人。二是开好“两个会议”,切实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县委每年都安排一次常委会议,听取工会工作汇报,研究加强工会工作的举措,为全县工会工作把关定向、排忧解难;县政府每年都与县总工会举行一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不仅建立了政府与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还亲自主持政府与工会的联席会议,帮助工会解决了
1困难劳模帮扶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三是落实“三个经常”,确保基层党委抓好工会工作。明确要求各基层党委、工业园区党委必须把工会建设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耕好自家“责任田”,做到“三个经常”:即经常研究,每个季度至少听取一次工会工作汇报,研究相关问题;经常部署,年初提出全年工作要点,年终在认真“回头看”的基础上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经常督查,开展不定期检查,或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工会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村、社区、企业和机关。四是规定“两个必须”,不断拓宽工会组织参政议政的渠道。县委、县政府研究涉及职工利益和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都必须邀请县总工会领导和基层工会代表参加;县委及各基层党委、工业园区党委在成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时,都必须把工会组织吸纳为成员单位,充分听取各级工会组织对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让工会在了解全局、参与全县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有位置、工作上有作为,确保党建工建工作协调并进、互动双赢。五是配强干部,增强工会工作实力。坚持按照德才兼备原则配备全县各级工会领导班子。目前,县总工会主席由县委副书记兼任,基层工会主席均由党政副职领导兼任,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文化程度多数在大专以上,年龄、文化程度比较理想;县总机关干部年龄、知识、专业结构比较合理,40岁以下干部占30%,40-50岁干部占63%,50岁以上干部占7%,文化程度均在大专以上。
二、目标考核,激发工会工作动力。坚持把对工会工作的考核,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总盘子,真正使考核机制真正成为激励各级党组织抓好工建工作的动力。一是明确责任。下发了县委会议纪要,进一步明确将工会工作纳入基层党委党建目标考核体系,分值为5分,从而把工会工作纳入全县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管理,摆上全县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县总工会也下发了《沙县工会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对各基层工会工作责任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二是设定内容。根据工会组织的主要职能,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工会组建、工会维权、工会帮扶、工会规范化建设、职工素质工程建设等几个大项,实行量化考评。分别设定各大小项目的权重和评分标准。比如对工会组建工作,明确要求国有、集体单位组建率必须达到100%,非公企业必须达到90%以上。同时,在每年年初,我们还根据当年工会工作的侧重点,对项目权重及其量化评分标准进行必要的修订,使考核工作真正起到了应有的导向作用。三是落实结果。我们十分重视落实和兑现考核结果,切实将考核结果与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创五好、评星级”活动相结合,与工会组织的评选“先进职工之家”、“工会工作先进单位”以及推荐劳模等工作相结合,与干部的评先评优和选拔任用相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干部以党建带工建、抓工建促党建的工作积极性。
三、坚持联席会,搭建工会职工帮扶平台。县委、县市政府确立了“政治上把关定向,组织上抓好共建,班子上选优配强,机制上创新完善”的原则,定期召开工会工作会议,听取工会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切实为全县职工排忧解难。连续14年来,坚持县政府与县总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先后提请解决有关工会工作及职工热点难点问
题76项。我们走过了“工会工作汇报会”、“县情通报会”、“县领导指示会”三个历程,县政府把联席会议当成“办公会”、“办事会”,切入基点是党政所望、社会支持、职工所需,深受广大工会工作者和职工的好评。如县总工会通过联席会提出了调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收费的问题,后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城镇职工从2010年1月开始,按8%+2%“单基数”缴纳医疗保险费,职工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个人部分,这一决定得到广大职工的好评。近年来,县总工会在联席会上建议县政府出台有关农民工子女就学免交借读费政策得到了县政府的支持,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通过联席会决定建设沙县工人文化宫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大楼,加强了县总工会的阵地建设,拓展了工会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联席会议加强了企业集体合同协商工作,更大程度地维护了职工权益。另一方面,积极构筑三级联席会议网络。在县政府与县总工会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在全县工会组织中构筑和完善了县政府与县总工会联席会议、准二级地方工会联席会议、企业行政与工会联席会三级联席会议网络,拓展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作为的工作空间,不仅进一步密切了政府与工会的联系,而且使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仅为工会源头参与、切实履行维权职责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四、财力支持,保障工会履行职能。为增强工会组织服务职工、帮扶弱势的功能,县委、县政府支持工会履行“大帮扶、大培训、大服务”职能,为工会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一是确保工会工作经费。每年及时向县总下拨困难帮扶专项资金等工会工作
经费,为县总服务职工、帮扶弱势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二是完善工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实发挥工会组织职工帮扶职能,在2008年县政府与县总工会第10次联席会议上确定兴建“沙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大楼”,并列为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今年10月中旬,总投资700万元的福建省沙县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正式启用,内设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职工技能培训、职工医疗互助、职工文化娱乐等。三是实施帮扶、培训、服务工程。在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县财政每年还拨出专项资金3万元,对全县困难职工进行困难帮扶。县总工会还荣获福建省首批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近五年来,全县1126名困难职工得到扶持,130名困难职工子女在金秋助学中得到资助,一批困难职工在“结对帮扶”中脱贫。立足“沙县小吃”品牌,县总工会以创业带动就业,被确定为“福建省职工教育示范基地”,专项技能培训机构被确定为“三明市总工会再就业培训基地”和“三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目前,借助“沙县小吃”品牌到全国各地创业者达2万多人,带动就业5万多人。
五、政府主导,推动工会做好和谐文章。为增强工会组织服务企业、服务经济发展的宗旨,县委、县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全县工会工作机制的创新,找准切入点,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一方面,深入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由县委办、政府办联合发文成立“沙县和谐企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开展创建和谐企业工作的领导,全县和谐企业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在创建活动中,金沙工业园区被授予省级“劳动关系和谐
园区”、省级区域性集体合同示范点,福建省麦丹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被授予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此外,先后有18家企业被授予市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青山纸业还于2010年6月被中国造纸协会、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授予全国造纸行业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签订集体合同工作。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开展签订集体合同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从本县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合同签订工作。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推进企业集体合同签订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县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小组,建立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并将此项工作的开展列入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模范职工之家、优秀企业家和劳动模范、优秀工会工作者等评选中,实行“一票否决”。目前,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已签订集体合同78家,建制率达60%,覆盖职工1.8万人,职工覆盖率61 %。今年10月22日的《工人日报》以《支持工会履行大帮扶、大培训、大服务职能,沙县:政府出资新建帮扶中心》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工人阶级重任在肩,工会组织义不容辞。我们将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省、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关于山区教育的一些思考
关于山区教育的一些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由于一系列历史的政策的及本身区位的原因,比如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起点不同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倾斜使得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落差较大,在全社会效率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的公平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于是2008感动中国的四川二坪村的夫妇俩,十八年风雨无阻地尽心教学让我们感动,可感动之余二坪村的教育现状却令我们心灵震颤,或许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个老师一个月230元的工资我们作何感想?
近年来,党和政府也把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放到重要位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然而一个地区的发展除却政策的倾斜支持和本身地理区位资源因素的影响以外,更多的依靠人才,只有众多的人才在这里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适的发展战略,再有一批批辛勤的耕耘者脚踏实地的埋头苦干,一个地区才有可能发展起来。而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本就贫困落后的山区其发展要发展教育依靠教育,教育成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然而山区的教育抽丝剥茧之后会呈现怎样一种状况呢?
一是山区人民对于教育的认识。山区的父母都想着把孩子送出大山深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山区孩子“出山”的主要途径有这么几条,一是通过读书高考上大学受教育以后在外地工作,二是参军,三是外出打工。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的趋势,军队需要的是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很多初中高中毕业以后通过当兵参军这一途径跃出大山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许多人都在部队服役满两年之后,最终还是回家了;而外出打工是许多人的选择,由于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户籍制度的禁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城市高昂的医疗费用、教育费用和住房所需均给外出务工人员套上了枷锁,很多外出务工人员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所以接受教育似乎就成了人们摆脱农门飞出山沟的唯一的正确的合理的途径。
随着经济产业的专业化和知识化以及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升级,越来越多的接受过教育的人成为了“成功人士”成为了社会的中产阶级,于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的道理便深深植根在山区人民的心中。近些年农村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生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前重男轻女不让女孩上学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现阶段的现实情况,人们一方面越来越崇尚知识尊重知识,但另一方面由于现今大学生的就业严峻等情况,很多人对于教育的投资回报问题信心不足的情况,面对高昂的教育费用很多人在用这些钱去让孩子受教育还是让孩子用这些钱去开始自己的“资本扩张”之间选择,而在两者的博弈中很多人在让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倾向于后者,没有更长远的认知。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个极端,也是一个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就是对教育的过度期待,也有很多父母把子女受教育改变命运然后附加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成一生惟一的赌注,想着孩子上最好的学,找最好的工作,拿最高的工资,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当作筹码压在这份赌局上,这本身可能教育致贫,加大孩子的压力,最后没能实现既定愿望之时,无法弥补。此外仍然有很多人的心中有传统的养儿为防老的思想,不愿意让孩子外出求学和工作,比如老人为了能让有人在自己年老的时候能给自己担水而留下一个孩子不让其上学的情况,让孩子在居住地附近接受教育,这样一种思想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为将孩子禁锢在这片土地上从而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其实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绝大多数农村父母都有两个孩子,如果这两个孩子均被禁锢在家里必然会带来这样一种后果,当着两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之后,原来的薄土被一分为三,这必然会带来农业产量和收入的相对减少。
对此,我们应该改变我们教育理念的分布。高度重视教育,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促使人更健康全面的发展,教育的投资是一种长线投资,短期内没有看到收益,这也是山区很多父母不愿意送孩子进入高中大学“浪费钱财”的原因。父母应该着眼长远,应该认识到,知识才是创造财富的最根本动力,如同《乔家大院》和《走西口》等一些影视作品反映的道理一样,晋商中有很多成功的商人,而这些成功的商人绝大部分都是儒商,也就是说懂得知识和文化的商人才能立足才能挣钱。农民工的工资之低足以可以说明问题。所以父母应该放眼长远,教育投资是一种高回报率的投资,远远比把这一份钱用在给孩子盖一栋房子或者做一份嫁妆要强上十倍百倍!然而我们也不应该把所有的问题都压到教育上来,把所有的人都逼到高考这条路上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很多没有通过高考,没有上大学的人下海经商同样能挣到很多钱,同样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二是山区教育资源的问题。与其他各种资源的配置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山区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也极其匮乏,首先是教学人才的匮乏,很大一批初中小学教师都是中专师范毕业,高中老师毕业于重点大学的比例也不高,当城市地区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而山区的孩子却到了初中才开始,更有甚者一些初中没有一个英语本科毕业的老师,很多老师都是半路出家。这与山区的社会经济区位较差以及教师工资待遇不高和社会地位不高有很大关系。
其次山区学校类型不多,基础设施较差,使得升学率和教学质量都受到负面影响。山区教育发展到新阶段,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优质、公平、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上来看,无学上的矛盾会逐步退出,但上好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进入了新阶段,山区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不足成为当前山区教育的重大难题和挑战!综合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山区的教育软硬件资源均比较匮乏,加之教
育理念的落后陈旧使得山区的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比较突出的比如高考,一方面山区的高中教育在与城市地区的博弈中,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教学质量的偏低,加上与城市地区相比的信息劣势,此外更由于城市地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投入,种种因素多管齐下必然导致山区学生高考的劣势!
山区的教育也面临着一个客观现实的难题,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接受过良好教育掌握科学技术和经济政治发展规律的人才,来为山区的发展出谋划策献计献力,然而山区由于本身经济自然交通等因素影响本身培养的人才相对较少,而这些受过教育的人才大多流向了其他条件较好的地区,吸引外来人才就更加不具有现实可能性,所以山区的教育问题就陷入泥潭而难以拔出来。如何面对这一系列难题,应该是我们社会各界值得深思的问题。三是山区教育模式和体制的问题。对此,山区教育面临着的问题多而庞杂,比如基础教育阶段的扼杀创造力式的死记硬背式书山题海式的教育,这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维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比如小学阶段的数学课本里就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题目,鸡兔同笼算笼子里有多少只脚,教育者本身为什么不想想设定这样的题目带来的影响呢?鸡兔本不相同,为什么非要关在一个笼子里呢?很多东西不仅不利于接受教育者的思维拓展,反而有害,学生们都抓得很紧,除了做卷之外什么都没有学会,千篇一律的培养方案,如同工厂化的模式,导致学生的能力不足.我们希望能够遵从孩子的天性来作为教育的蓝本,但现在的教育反而伤害了孩子.孩子们没有体验快乐,只是一天到晚钻进书本里头,学生们除了会做题以外,什么都没有学到,连最根本的东西也不会,孩子的成长很让人担心.基础性教育中本能性的东西不断的被消减,阅历和综合能力都较差,反映出来的就是动手能力差,社会责任感缺失,自私自利倾向严重。现行的文理分科将人的两种思维方式给割裂开来,人全部成为“半边人”,工具理性人和人文理性人都是不完整的人,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极为欠缺,加之高中的学习任务升学压力极大,学生的任务除了学习是学习再学习,近视眼少年白头都是最为直接典型的说明,而事实上这样培养出来的不一定是人才,有很多人都被配制成了火柴,潜力被挖掘殆尽,其能量在高考的一瞬间被燃烧殆尽。残酷沉痛的现实逼得基本上每所学校都挂羊头卖狗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尽其所能地推行应试教育!
四是山区教育与高考的问题。山区的教育是通过小学中学然后在高考大舞台上鱼死网破之后,优胜劣汰,通过这样一种淘汰机制对为数众多的学生进行分流的。关于高考制度本身的争议性是很大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封建时候的科举制度让出生寒族的士人有了一条通向仕途的道路,高考制度也一样给山区的相对弱者带来了一线“咸鱼翻身”的希望。延续千年的科举,已是历史的浮光掠影,那是无数寒窗苦读的书生才子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门窗,而现在,高考又成为了万千学子通往大学象牙塔的梦想之门,高考之于每一个孜孜求学的人都是一次永不忘却的记忆,她载着太多的希望,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面对高考,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家长还是子女,众说纷纭,有期待憧憬有赞许褒扬也有怨气不满,有感性也有理性深刻和犀利。高考改变命运似乎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文革时期“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在这样一个狂热极其不理性的年代里,高考制度也没能幸免。196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出通知,声称以往的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的框框”,必须“彻底改革”,高考于是成了被打倒的对象,全
国高校停止招生。1972年,招生工作恢复,但这一次只“选拔具有二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取消文化考试,从此,没有任何文化考试的推荐选拔制度开始正式实行,这种制度招来的工农兵学生,素质普遍不高,有的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大学教育面临危机。更为甚者,无数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下放农村回炉重造,所谓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荒废了无数人的大好时光,这种对知识的蔑视和践踏造成文化的断层,对国家的健康发展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考试制度被取消和非正常运转才扭曲了社会健康发展的机体扼杀了无数人本应该美好的生活曲折了无数人的命运。
社会的公平正义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然而针对教育这一问题,山区和城市的起点不公平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这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通过高考这一制度,建立一个相对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人和人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使得所有参加高考的人站在了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舞台上,重新竞争,这保证了过程的相对公平性,从而使得落后地区的同学在本身先天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转折,从而可以争取一个较好的前途和未来。很多山区孩子经过寒窗苦读之后有了能够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机遇和舞台,能够躺在大学的草地上畅想自己的未来。试想如果没有这一制度,少了高考这一调节器,还是依靠一种完全自由竞争状态下人们自主发展,不难想象有权有势有钱的阶层将会由于既得优势而产生马太效应,不断“良性循环”,而弱势群体由于本身不具备任何可以竞争的有效武器必然会在社会发展中恶性循环不断沉沦。如同封建时候王侯将相世家名族一样,强势阶层会产生强势世袭,跟强势阶层世袭罔替相对应的就是弱势集团也是代代相传,如同奴隶世家代代为奴一样,没有翻身之日。文革中一般都是有组织推荐,思想觉悟高的、工作表现优秀的、阶级成分好的,也就是所谓的“根正苗红”的人可以到学校学习,这样的人才遴选制度就会导致很多的不公平。科举制之所以盛行历朝历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得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考制度受到诸多人的诟病,但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在国家人才选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如同科举制度一样,高考也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舞台,我想这也是高考制度延续至今而其不断发展完善的最根本原因吧!但是高考之后的招生制度却给山区教育另外一种打击,招生录取的户籍因素省籍鸿沟让多少人的梦想在现实的录取制度面前被彻底粉碎,于是有了同样的分数在北京能上一本,在湖北却担心二本掉档!
五是山区教育的发展问题。一个地区的教育要发展,尤其是山区的教育要走向一个崭新的台阶,必须得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方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山区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合理有序发展。政府是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切实转变和完善政府职能,把促进教育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切实为人民掌好权,为人民教育谋发展促发展,政府一方面要在政策法律上保证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的发展做到有法可依,切实贯
彻执行《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一方面要加强对于教育的宏观调控,利用财税政策等经济杠杆刺激促进教育的发展,如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以改善教育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还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手段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此外还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舆论道德导向要正确。任何政府都不是全能型政府,不可能做到事事周全,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便是“小政府,大社会”,一个国家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其社会力量的强大与否,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社会要渐次形成合理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教育;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承担起社会使命,投资教育,捐款教育,积极支持教育;此外,尤为重要的是社会要形成合理高效有序的人才分配流动机制,人尽其能,使人才得到充分利用,不湮没人才。学校本身是教育事业的具体实施者,应该不断加强管理,提高和完善教育方式方法,真正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社会,公民在国家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山区教育的发展需要公民作为一个个细胞来建构整个教育的有机体,公民个人要重视教育积极投身教育,如父母重视教育给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孩子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学习,一些优秀的大学生毕业后到山区支教,带动山区教育的发展等等。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和公民个人的多方努力,才能够托起山区教育明天光辉灿烂的前景!
第五篇:均衡配置资源 构建和谐教育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均衡配置资源 构建和谐教育
我家屋后有一名后生小子,名叫朱xx,他现在在xx二中校内参加七年级暑期补课。
每年暑期,xx二中担心优质生源流失,免费为他们补课。有的学生觊觎二中补课不收钱,纷纷投奔门下。到了开学报名,又另投它处。
我问朱xx,他打算在哪就读?
他小子毫不避讳地说,那不一定在二中就读,有可能去区一初呢。他奶奶说,二中分班把学生当猪肉剮。我听后,无语。的确,二中近几年分班内部强占优质生源的现象愈演愈烈。行内人士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社会百姓亦有所耳闻,无可奈何。
说句实在话,在学校要想实现均衡教育,就像要求当今社会,大家人人均衡致富,一点都不现实。但教育是国家的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在毕业班的这几年,心中最盼望的还是学校不再姑息某些人强占优质教育资源。在分班的时候,借口某学生的家长委托自己,这个学生读书一定要到自己班上来。xx二中教职工200多号人,人人都有权利,个个都介入学校分班工作,那毕业班工作如何得以顺利开展。还恬不知耻地说,这是传统。学校中考考得好,并不是靠少数几个班考得好,而要所有班级的齐心协力啊!学校实际意义上中考录取一类高中过百人大关,只有两届。这两届取胜留给我们的思考,就是大家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最后的胜利都属于我们大家自己。
只有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才能构建和谐教育。
一是分班,学生成绩要均衡。学生成绩不均衡,毕业班的教学难以齐头并进,对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将会不利。我们曾建议过,在中考后,九年级老师都在家休息,可以每个考室两位老师监考,打开摄像头,放上屏蔽仪,以一次真实的成绩为分班的基准。当然,学校以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区调考)、下学期期中(联考)、期末(区调考)按一定的比例结构,这也是基本准确的。
二是分班,学生良莠分配要均衡。每学期分班,都有所分班级人数几乎全都发生变化的班级。只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强占优质教育资源。说白了,谁霸道,谁得便宜。
对于分班的恶性竞争,领导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出言制止,不出面干涉。
三是分班,师资资源要均衡。可以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也可以年级搞成几个教师组合,采取抓阄的形式完成。教师组合的强弱,决定了这个班级教学班子配备的强弱。
我们呼吁公平教育,领导干部要采取得力措施。不要不作为,更不要乱作为。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