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校的化学结题报告浅谈寄宿制管理与学生性格培养
——浅谈寄宿制管理与学生性格培养
沙市第七中学钟灵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受教育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什么样的班级,由于学生的生长环境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他们的兴趣、爱好、毅力各不相同,表现出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及个性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难免会出现一些让老师“头痛”的学生。这时,教育者的态度是远离他还是靠近他、是感化他还是放弃他、是急躁地处理还是冷静地对待,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运用“亲情教育”,增强师生间的信任度。
在我们这种全日制的寄宿学校,部分学生在自信心不足的同时又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心,在自卑的心理背后又有极强的好胜心,他们一方面表现在学习上的消极退缩,另一方面又以故意违纪违规来发泄内心的不满,以致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教育者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在运用必要教育手段的同时,要以尊重他们的人格为前提,顾及他们的自尊心,用双倍的爱来感化他们,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激励措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行为习惯、体育卫生习惯、审美习惯和劳动习惯,促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人的共性,何况是十几岁的孩子。著名教育学家林孟平指出:“要关怀一个人,首先就要去了解他,而要了解一个人,则必须进入其情绪和思想领域中去,以他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他的经验去体会他的心理,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在我们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学生吃住在学校,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认真揣摩其心理,开展“亲情教育”,增加师生间的信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我们既是老师,又似慈母,既要有为师的尊严,又要有慈母的柔情。
每学期开学初,孩子谈到的是家,想到的是妈妈,往往事情发生了他也无视老师的存在,这无疑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种种不便。这时,只有老师主动消除师生“代沟”和淡化“母鸡式”的传统母爱,运用“亲情教育”,以交朋友的方式,真正走近孩子,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用爱心去感化,用真心给他们最需要的温暖,让学生内心敬佩你、仰慕你,才能更多地发现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有一次上课,我班的张同学拿着他妈妈的照片生气,嘴里还不停地说:“我再也不愿见到她”等等。我知道他肯定是特别想家,嫌妈妈没有来看他。于是,我利用个别辅导的时间,借看了他的相册,从他和妈妈的长相当中寻找话题,了解他的家庭,了解他家庭成员的感情以及他的兴趣、爱好等等。通过一次次的情感交流,终于有一天,这同学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我再也不想家了,你就是我的好姐姐。”多么纯真的话语,我当时真的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这句话让我感到了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这句话使我感到了人生价值的升华和责任感的增强。
二、倡导“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信心。
暗示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是人所皆知的。1968年,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培尔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到一所学校做了一次心理测试,随机抽取了少数几个学生,并很慎重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他们是该班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要求老师对他们多加关注。八个月后发现,这几个学生的成绩真的比其他的同学进步快。这是因为教师经过心理学家的“启发”,对这几个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暗示他们:“你能行”。而这些学生按照老师的期望来塑造自己,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学习有了显著的进步,而并非真的是几个学生智商特高、最有发展潜力。这种使人积极向上的暗示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心理学称之为“期望效应”。
如果老师把所有学生当作人才,寄他们以更高的期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起他们的勇气,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学生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而我一贯倡导“赏识教育”、“鼓励教育”,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学校的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参差不齐,由于种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初中时没什么区别,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放任不管或采取斥责、羞辱办法的话,很容易使其自尊心受到挫伤,失去信心和上进心,甚至产生消极心理导致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因此我针对差生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优势,抓住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某一细微的进步进行激发和鼓励。有时一个赞赏的眼神,在成人看来也许一文不值,但它却让学生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看到希望。如我班上的王同学,在初中时数学只考了十几分,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但我发现他讲故事津津有味、绘声绘色,于是我对他进行表扬,经常在课堂上给他回答一些简单问题的机会,答对后及时表扬,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逐步要求他每节课至少回答一个问题,不断地启发他积极思考。在我长期激励和督促下,学期末,他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而通过他的进步,又促使全班同学坚定“我是最好的,我能行”的信心。
三、发扬班级民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高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他们的成长取决于周围的大环境。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他们家庭条件好,大多是独生子女,娇惯任性、孤僻利己、缺乏独立性。初次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恋家情结十分严重。如果不能尽快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大环境,建立一个团结稳定的班集体,不能让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只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引发心理疾病。
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班会课、晨会课在班级开展了“我爱七中大家庭”的活动,介绍学校特色和寄宿制学校的优势,让每个学生走上讲台,自我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相互了解中结识新朋友,熟悉新环境,力求使班级气氛活跃和睦;结合学习《沙市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让学生逐渐以一个合格中学生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我还利用寄宿制的条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自理能力等方面进行不定期检查、督促和指导,对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实行“一日班干部”负责制,通过竞选产生“值周班干”等等。
这一系列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又培养 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在实际锻炼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学会了辨别是非,学会了与人共处,锻炼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四、采取分层管理,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由于每个学生受到社会影响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在他们自身发展的各方面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各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的方式和时间也常因人而异。因此,我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摸清他们学习底数,掌握他们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后,登记造册,对他们逐个进行科学的分析,采取分层管理,注意个别对待,加强个别指导。一方面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如对观察力薄弱,感性经验储备少的学生,注意引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学习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作业要仔细认真;对行动缓慢、反映迟钝的学生,鼓励他们提高作业速度,勤于思考;对视觉听力不好的学生,照顾他们坐在合适的座位;对成绩差的学生,冷静地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出改进的方法,避免其产生自卑心理和矛盾的心理压力;对思维能力强但学习不够勤奋的学生,多给以难度较大的作业,要求他们精益求精;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多检查提问,随时引导他们集中精力注意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如鼓励差生“自我竞赛”,引导他们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相比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培育健康心理。通过分层管理,既转化了“差生”,使之跟上全班以保证大面积质量,又抓好“尖子”学生的培养,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更扎实、更深刻地打好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班级整体水平,得到了家长的好评。
情感和态度是个性心理的重要方面,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发生重要影响,可以克服学生心理疾病,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兴趣就是教学工作的责任,因此教学工作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道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而且也要引导学生参加课、内外的多方面实践,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自觉地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心理动势,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教育工作者更艰巨、更根本的任务。
第二篇: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研究》结题报告
淳化县方里学区课题组
2014年2月,我校担任了陕西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研究》。课题组成员经过认真研究,制定了研究方案,经过两年的研究,按期完成了研究任务。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背景
党的十八大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对于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地处淳化县方里镇街道,学生来自周边23个自然村。特别是留守儿童人数增加,这些孩子大多被祖辈监护、亲戚代管,父母亲情缺失,引导错位,教育不力。整体素质不高,加之学生接触社会影响较复杂,性格孤僻,封闭自我,不善交流。为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经过调查、访问周边几所寄宿制学校(夕阳、固贤、秦庄、石桥等),共有的特点:学生周日到学校,周五回家,五天寄宿学校,脱离父母,在校时间长,学校中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即使是双休日被临时监护人接回家,但是缺失了父母的关爱,缺失了家庭教育。所以这些寄宿制学校的孩子,老师还承担了家庭教育的重担。那么怎样来利用好学生在校的时 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管理呢?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的研究,找到行之有效的培养和管理办法,弥补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的盲点。
(二)课题的界定
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今许多问题都需要从科学的角度,运用多种技巧,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所以,搞好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在我国,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已引起一些教育管理者的重视,一些学生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一直困扰着学校的管理。
2、通过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周边学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家庭状况、习惯养成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中发现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道德养成失范、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差、行为习惯差;缺乏理性判断是非的能力;自私、自大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些情况虽然尚未突出其社会危害性,但如果不注意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放任自流,日后对社会的危害一定是不可估量的。
3、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导致农村产生了大量的 “留守儿童”。在我校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就占有很大比例。父母远行,孩子缺乏照料,这必然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使他们同其他的孩子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别。对他们的管理应慎之又慎。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就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对寄宿制学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分析,按照家庭环境、成员素质、经济现状、社会影响、学校环境、教师素质、服务水平等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会产生一些预测不到的结果,会进一步了解到一些现实生活难以发现的问题,这就会使研究者采取不同的、超常的创新举措。
2、在探索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学校内外环境、软硬件设备、政策界限等问题,就需要研究者据境创新、依件探索、提出 2 新的管理之道。
3、研究中形成的管理制度,仅限于同类地区、相近条件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成果具有地区的制约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的特点,针对学生在道德养成、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德育管理、智育管理和行为养成、心理咨询、食宿管理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学校管理和学生管理水平。
2、结合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拓展途径,建立研修机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良好、适应现代化的反思型、科研型、学习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管理水平。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与分析寄宿制学校学生(家庭、社会、自身和学校)管理现状。
2、研究寄宿制学校学生德育管理、智育管理、行为习惯和心理咨询、食宿管理的渠道与方法;
3、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的评价标准;
4、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管理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1)成立机构,形成制度。建立校长亲自主持,学校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参加的课题研究机构。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明确人员分工和阶段任务,落实责任,做好阶段研究计划与总结。制定研究制度,坚持定期开展研究活动。实施课题研究与校本研修、教师资格认定等科研考评挂钩,3 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研究。与评优树模挂钩,激励教师参与研究。
(2)专业培训,促进提高。开展研究人员定期培训,聘请相关专家适时把关,指导研究,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研究水平。研究人员必须阅读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专著三本以上。以问题研究为突破口,坚持自我反思,适时调整课题研究的策略。制定研究制度,坚持定期开展研究活动。实施课题研究与校本研修、教师资格认定等科研考评挂钩,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研究。与评优树模挂钩,激励教师参与研究。
(3)开展针对性调查研究。为了充分了解掌握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道德养成、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家庭环境、成员素质、经济现状、社会影响、学校环境、教师素质、服务水平等,进一步了解到一些现实生活难以发现的问题。
(4)确定研究目标。这个研究具有地区局限性,研究对象及目标仅限于同类地区、相近条件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探索这类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德育管理、智育管理和行为养成、心理咨询、食宿管理的方法与途径,成果具有地区的制约性。
(5)研究过程与学生紧密联系。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从理念上认识到这一点以后,研究中要紧密关注学生,实践中摸索出规律,行成制度,只有适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特点,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制度才是合理的,研究才是有效的。
(6)及时总结反思。在管理实践中要遵循着“摸清现实-制定实践-反思效果-行成制度”的原则,及时把研究获得的成果放到教学实践中去进一步检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2、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访谈法。在实验前期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4 了解掌握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行为、学习等方面习惯养成状况。
个案分析跟踪法。通过跟踪个别班级,个别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变化,有利于制度合理化的制定。
行动研究法。在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课题研究,通过各种活动,探索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行为思想心理活动等,在活动中,总结学生管理过程中可行的有效的办法。
六、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1.成立课题组,确立实验对象;
2.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3.制定问卷,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基本情况; 4.研究论证并确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 5.进行相关人员培训。
实施阶段(2014年6月----2015年4月):
1.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组提供的实验研究思路,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具体实验研究;
2.通过教师、学生交流经验,召开研讨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等,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调整实验研究计划,进行阶段性总结,形成阶段总结报告。
3.验证实验成果的应用价值。总结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2月)1.提交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2.请专家对课题进行总体评估、验收; 3.发表成果,推广实验研究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明确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的意义。
1、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成因: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源,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带着孩子涌入城市务工,他们带走了一部分儿童,加之撤点并校,寄宿制学校办校模式就此成为农村办学主要形式。了解生源:务工农民涌入城市,为了生活,不得不留下老人及孩子在农村,这就导致农村产生了大量的 “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被祖辈监护、亲戚代管,父母亲情缺失,引导错位,教育不力。整体素质不高,加之学生接触社会影响较复杂,性格孤僻,封闭自我,不善交流。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周日晚上来到学校,周五回家,五天寄宿学校,脱离父母,在校时间长。人身安全是在外的家长和在身边的监护人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校最重的担子。保证学生安全成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2、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提高独立性。
五天住校时间,宿舍集体生活。需要学生自己铺床叠被、自己洗头洗脚,鞋袜手帕都要自己动手来洗。八个人一个宿舍,相当于一个小社会,自己要学会与其他同学接触交流、解决问题等。这是非寄宿制学校难以企及的事情,也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最有利的一面,科学合理的管理能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独立性。
3、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充分的接触,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就占有很大比例,父母远行,孩子缺乏照料,这必然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比如道德养成失范、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差、行为习惯差;缺乏理性判断是非的能力;自私、自 6 大的现象随处可见。五天的在校生活,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和学生接触,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思想动态,随时都可能发现不良的状态、不当的行为、不好的习惯等,这些问题都可以随时解决,也不会因缺失教育、放任自流,毁了孩子,日后还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
4、农村学生会有更多的学习时间,提早适应更自由的学习氛围。每天除去上课时间,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合理分配这些时间,定时去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定时去图书馆阅读,定时去体育锻炼,游戏玩乐的时间更是充分,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如何利用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何安排事情与时间,显然,寄宿制学校更有利于学生适应更自由的学习氛围。
5、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寄宿制学校虽然是学校,但已经俨然成了这些孩子们的另外一个家,主人翁意识特别强烈,寄宿制生活已经养成了互相帮助的习惯,这样的学生出现在社会上不会自私自利,更不会出现“扶”还是“不扶”的问题。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习惯的养成会伴随着人一生的发展,良好的习惯是人终生受益。寄宿制学校学生一周五天都生活在学校,学校不断创设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制定养成良好习惯的制度,形成约束和熏染的良好氛围,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与发展。
(二)总结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需要大量的思想教育和环境熏陶之外,更多的需要制度约束。在两年来的管理研究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管理制度。
1、编制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守则及一日生活学习流程。寄宿制学校学生五天在学校学习生活。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农村天地,养成了粗放的生活习惯。加之在校时间长,自由支配时间充裕,这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的首要任务。为此,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研究和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必须要有规范的行为守则和学习生活流程,只有按照这个流程去要求,才能实现管理育人的目标。我们分别从“进校要求、升降国旗要求、两操要求、课间要求、就餐、打水要求、文明礼仪要求和学习常规要求”七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对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流程进行了安排,并对不同的时段提出具体的行动约束。这样使学生在规范的生活流程中培养习惯,提高素质,学会生活。
2、明确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习常规要求。
寄宿制学校学生一周五日在学校度过,学习任务的完成主要靠学校来完成,为此,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习常规有别于其他类学校,共性中存在着个性。我们为此重新审视了学生学习常规要求,在预习上分别就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确立不同层次要求,并安排专门时间来保障预习(自学)的质量。并分别从自习、作业和第二课堂、考试评价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方法。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特别是第二课堂,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保障了学生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保证学习质量,全面完成学习任务。
3、制定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寝室及内务管理细则。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寝室内务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针对寝室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寝室环境创设、安全保障、内务整理、文明创建要求和生活老师日常要求等方面,对 8 寄宿生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管理细则。如提出了起床内务要求:
(1)早、午起床铃响后。即督促学生准时起床。督促学生穿衣洗漱,按规定标准叠被。特别是要指导并帮助低年级学生完成上述内容。
(2)床单平整,无皱折。被子、衣服折法统一,摆放位臵统一。毛巾、牙杯、皂盒、面盆等应放在指定的位臵,整齐划一。
(3)督促学生离开寝室时,做到“三关”,即关灯、关水龙头、关门。“二开”,即窗帘拉开、窗子打开。
(4)督促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换下的内裤、袜及时清洗,并晾晒在指定的地方。
要求生活老师要对学生的进出宿舍、内务卫生、个人卫生、物品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规范和要求,并做好工作记录。使学生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培养内务处理的能力。
4、提出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文明卫生就餐的要求
文明卫生用餐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准则。培养、教育和引导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制定了规范的文明卫生就餐制度。其具体从进入餐厅讲秩序不说话,打饭取菜互礼让不插队,用餐进食讲营养不挑食,餐具残羹定点放不乱丢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建立学校餐厅管理领导、引领学生用餐老师和学生餐厅志愿者组成的团队,餐餐管理、规范和监督,使学生在文明卫生用餐中不断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了生活,懂得了尊重劳动果实,使学校餐厅管理和用餐安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5、夯实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老师的管理责任
记者采访一位资深的科学家。“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幼儿园时,老师教我吃饭前要洗手;好东西要和小朋友分享;要积极主动做班级的事情……”可见基础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何其的重要啊!引导他们养 9 成良好的习惯对社会、家庭、自身的意义又是何等的重大!饭前洗手,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好东西分给别人,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积极主动的做事,又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所有这些与寄宿制学校老师的管理和服务是分不开的。老师应富有爱心、责任心,对每一位住校生给予父母般的爱,善于观察、了解、熟悉每位住校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培养住校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做到熟悉各寝室成员及住宿情况,并作好相关记载。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制止学生不安全行为,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学生学会打扫卫生,随时保持干净整洁,整理好内务。按照学校作息时间和相关规定来要求、管理学生。对生病或有困难的同学要予以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对生活中存在的其它不良行为,一经发现及时制止并上报。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职责和任务,寄宿制学校老师都必须认真做好。
(三)探索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途径
在课题研究中,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的管理。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导致农村产生了大量的 “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远行,孩子缺乏照料,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学生,使他们同其他的孩子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道德养成失范、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差、行为习惯差;缺乏理性判断是非的能力;自私、自大的现象随处可见。而学校管理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师不能认真分析学生思想及行为,不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不了解孩子们的家庭生活环境,导致学校教育效率不高,问题学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探索到这些问题,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1、理清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德育管理的途径。
学校德育管理重在教育和引导,要用规范、守则和法律法规不断约束,用习惯培养不断引导与养成,才能使少年儿童从小明理守法,成长为合法公民。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坚持普法教育,培养守法公民;开展明理教育,培养文明公民;实施优良传统教育,为国立德树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情怀;注重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报恩。我们通过家校联系、校司联系、校群联系,把德育教育孕育在各种形式的细节活动中,使孩子们在活动实践中受到教育启发。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创设浓厚的育人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做到环境育人,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我们开展法律讲座、现场参观、家校互动、走进村社敬老院、重大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纪念活动、演讲赛、文体活动、观看教育专题片等形式教育活动。同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成绩,等级评价,敦促成长。
2、找到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智育教育的关键点。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学习,缺乏心灵调适,少有家庭港湾的庇护,为此很容易产生厌学甚至逃学。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是提高学校的温馨度,激发学生爱校爱学的兴趣。我们经常改变学生寝室、食堂、教室、活动室布臵,增加情趣,使寄宿生爱校爱学。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开展课题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探讨激趣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其次是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学科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指导,开展合作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注重学法指导,教师常常教给学生“会听—抓住知识要点仔细听;得法—运用恰当方法去学;会记—引导学生掌握最佳的方法。”最后,要开展积极阳光型的评价,要求教师运用激励性评价,及时反馈,推动学习。全面多元评价,艺术性评价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 11 们在课题研究中,倡导教师做学生的代理爸妈,抓住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抓住课堂进行学法指导,建立学情档案,重点跟踪薄弱学生,实施亲情连线,使寄宿制学校学生智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明确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渠道。
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衡量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众多的习惯中,自理生活习惯、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是最为重要的。这些习惯的养成,重在社会、家庭和学校合作,也在学校的制度约束培养,任课老师的循循善诱、生活老师的帮助引导。我们对各年级的寄宿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每学期,我们分年级组织“寄宿生生活技能大比武”,涵盖整理内务、叠被子、洗衣服、钉扣子、打扫卫生、洗碗筷等项目,确保一学期一个重点。在每个寝室添臵了一定的图书;开展手抄报比赛、书画比赛;以校园小广播为平台,专门开辟了“我主播,我快乐”版块。要求学生不使用手机,留守儿童使用手机,必须经过代理爸妈。在使用网络上,倡导拒绝游戏,开展网上学习和查找资料。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组建班主任、生活老师微信群,及时对孩子的问题和家长沟通。
4、认识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留守儿童是农村中小学生构成的重要部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特有的产物,他是广大农村父母抛家别子进城务工后,留在父母身边、寄养在亲戚家的亲骨肉。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用爱激励孩子,指导孩子慎重交友,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开展了“千帮千”活动,1188名教师帮助1316名留守儿童。做到“知学习状况,帮学生找准方向;知家庭困难,帮学生走出 12 困境;知行为习惯,帮学生规范言行;知优点长处,帮学生展现自我;知兴趣爱好,帮学生规划人生。”举办留守儿童生日聚会,开展大家访活动,在生活上给予更多地关心。为留守儿童开学习小灶,在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多找留守儿童谈心聊天,在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引导。不时送上点心糖果,让孩子抽空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在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亲情。
(五)促进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课题研究的两年里,学校为此开展了各种教育活动、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智育水平,行为习惯得到培养。课题开展以来,学校管理层、班主任集体参与,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学校管理渠道,实施管理尝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法制报告会、祖国在我心中演讲会、家长开放日、经典诵读、演唱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寄宿制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对学生关心关爱帮助引导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爱校如家,学习成绩得到不断提高,在连续三年的全县质量考评中,我校位居前列。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的往返校园不乘三无车辆,不独自往返家校,安全意识增强了。课间社团活动参加积极,经典诵读、花样跳绳、舞蹈绘画等井然有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学会学习,全面发展。
2、寄宿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得到提高,自立能力得到加强。就餐时,学生取食用餐不嘈杂,进餐喝汤不浪费,餐后残羹不乱倒。大同学礼让小同学,帮小同学打饭洗碗。在宿舍生活中,孩子们学会了整理内务,洗衣服,学会保管自己的物品。宿舍值日生负责打扫卫生,锁门 13 关灯关空调,使孩子们学会了生活,自立能力得到强化。同时他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里,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三年来,没有出现过一例学生用餐不当而造成的烫伤、宿舍打架闹矛盾的案例。今年十一月份,淳化县教科研及学校管理现场会,在我校浓重召开,我校在大会上作了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交流,得到了与会领导及同行的肯定与赞扬。
3、找到了学生特长发展之路,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
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可支配时间多,为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不断拓宽渠道,开辟各种形式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社团活动。一是建立书画活动室,组织书画特长生每周开展两次室外写生课教学。学生书画创作热情高涨,优秀作品层出不穷。2013年5月有15名学生获得“宋庆龄基金会绘画大赛“优秀奖。2014年参加全国“艺术之星”书画大赛,77名学生获奖。2015年8月4名学生赴上海参加“全国童星舞台校园艺术节”现场绘画比赛获得1金、2银、1铜的好成绩。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经典诵读与阳光体育相结合的跳绳、摇呼啦圈、跳皮筋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间生活,巩固了学生的经典积累。疯狂英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了英语口语能力。积累“读、背、赛”活动,增加了学生经典积累。
(四)促进了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找到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的切入点。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重在寄宿。必须围绕学生的生活服务与管理、安全保障与防范、行为引导与培养,所以面对寄宿制学校学生,我们必须以服务为先导,以管理来规范。对学生养成教育上首先从用餐服务的细节做起,把好食品采买关、加工关和用餐关,让学生用上安全、营养、14 可口及热乎的饭菜,保障餐餐可口,顿顿安全。其次要抓好学生宿舍服务管理与规范,从出入宿舍、内务整理、文明安全等方面引导帮助,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文明宿舍”采用每周一评,让学生干部和学校师生参与对各环节的评价,把评价的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再次是课余时间管理,使寄宿制学生在校除了课堂、自习学习生活之外,要组建学生自选的各种兴趣小组。一方面完善活动设施,提供羽毛球、乒乓球、毽子、跳绳等活动器材;另一方面,组织各种活动,发展业余爱好,根据学生兴趣,组建各种兴趣小组,成立“伟龙书画工作室”、“经典诵读与阳光体育”等兴趣小组,经常性举办成果汇报展、文艺演出、古诗文诵读、手抄报编写、社会实践等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组织各种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诵和征文比赛,开展六一与元旦文艺汇演,举行冬季拔河赛、乒乓球比赛等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大丰富,同时,业余爱好得到培养,特长、潜力得以挖掘。校园文化氛围活泼生动、丰富多彩,使寄宿生的身心均能健康成长。使他们的在校生活过得更安全,更有意义。
2、完善了教研制度,拓展研修渠道。
我们制订了较为完备的课题常规管理制度,构建了“校领导—课题组—实验班级”的三级管理体系。制定《教科研管理制度》,做到“五落实”一是落实人员组织活动;二是落实时间开展专题活动;三是落实专题明确任务;四是落实研究过程定时完成,不留尾巴,不增加研外负担。五是落实资金与制度,制定《教科研奖励制度》。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参观学习,我们先后组织课题组部分成员到富平淡村仲勋学校,三原县中山街小学、东关小学,淳化县固贤小学、夕阳小学、秦庄小学参观并感受不同地区关于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管理的 15 实践经验,加强校际交流,相互切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聘请教育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2014年10月我校特聘请陕西省社科院张勇等专家先后做了两次家庭、学校学生管理的专题报告。
3、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精神引导的重要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障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较强的专业性处于核心地位,是教师角色最大的关注点。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科研水平,三年来,我校共开展省市级课题研究六项,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县级以上教学能手十五人,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人生方向,策划未来发展。用精神的力量塑造生命的精彩。同时也明确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医疗责任,教师要提供一个能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帮助学生减轻焦虑或紧张,帮助学生获得心理的需要,给学生以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支持。
专此报告,敬请各位专家斧正!
(执笔人:党仲强 寇润利)
第三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jy20140201
项目负责人:廖新元
参与人员名单:何云富、肖奎兴、左永胜
李成松、高昌明、杨通书
饶高琼、艾如青、邱瑞伦
孙维莲。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景阳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高效课堂是从学生出发的教育。从学生出发,也就是要从学生的权利、兴趣、基础、能力出发,变教中心为学中心,这个变化很耐人寻味,它的基本隐喻是:
1、捍卫学生学习的权利;
2、为学习提供一切必需的条件;
3、一切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
高效课堂的核心教育思想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它的目标和追求是:发展学生、成就教师,建设未来!
1、学习兴趣是人生学习的起始动力,为终身学习提供心理支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社会自然人在世界之林中要生存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创新。新的基础教育课改核心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个核心目标的实施与完成,必须以学生学习兴趣(广义)的激发和培养为前提。所以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求知欲,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当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能使其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兴趣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这时,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吃苦受累,被人强迫的事,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是一项充满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达到“乐学――学乐”境界。
2、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是外在乐趣,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主动发展,就必须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好学、乐学、善学,激活学生思维,体验学习乐趣,形成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潜移默化)。
3、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智力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学习,它是一项高度智力化的脑力劳动,它要求学生同时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专心致志,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极大地提高。这种积极脑力劳动本身就是对学生智力的一种有效锻炼,并且,学习的积极性越高,主动性越强,大脑的使用频率和幅度也就越大,相应地学生智力的被开发程度也就越大。
4、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泛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广泛的学习兴趣会推动学生广泛地猎涉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从而使他们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潜移默化,融合百家,自成一家。既丰富了知识又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积极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开阔视野中,明辨是非,识别真假,分清美丑,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浓厚的兴趣会推动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广泛、积极、浓厚的兴趣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充实、有意义,还能够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变得高尚,心理变得健康,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需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教育理念有“: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的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这些教育理念的变化都充分说明了现代教育教学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变化,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兴趣、情感、信念的培养和激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
二、概念界定
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兴趣在动机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动机的最活跃成份。兴趣是人们从事或探究某种事务活动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源。而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或技能的心理支持平台,同时也是一种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体验和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动力。它是在人的生活活动过程中,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和满足各种需求而产生的。人的绝大多数动机都是需要的动态表现。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行动。无论是物质的需要或精神的需要,只要它以意向、愿望或理想的方式指向一定的对象,并激起人的活动时,就可构成活动的动机。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心理学理论
从信息论、控制论、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无论人们进行什么活动(包括学习活动),都必须有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心理活动要有效地进行,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觉醒水平”。觉醒水平表明大脑神经细胞处于一定能量状态,它可以吸收、分析、判断、储存信息。这是心理活动的最起码水平。在学习活动中。觉醒水平表明大脑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而无关的神经细胞则处抑制状态。这样,神经纤维通道的有关部分就保持高度畅通,因而“神经噪声”大大降低,信息在神经纤维通道的传输达到最佳状态。从心理活动的视角看,这种最佳状态只有在兴趣浓厚,情绪热烈,聚精会神的条件下才能达到,在强迫、压制,程度不同的苦恼和烦燥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有关学习的神经纤维通过信息的传输是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的。因为上述干扰(紧迫感、苦恼、烦燥)必然会使神经细胞中应当抵制的部分变为兴奋,应当兴奋的部分则受到抑制。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要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需要较好的智力,还需要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以及顽强的毅力,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2、学习心理学理论
学生贪玩好动、记忆力强、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遇事总好问个为什么?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积极主动参与并能获得心理感应。
快乐教育理论:人类的需要得到满足就是快乐。快乐是人与外界事物或与他人处于和谐境地,使人处于超然自由的状态。而快乐的情境常常伴生兴趣,兴趣使人产生接近或愿意接近事物(的情感),产生钻研、探索、创新的愿望,从而又孪生快乐。也正因为这样,快乐为智慧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情感背景。在实践中,一旦兴趣衰退趋势出现时,由兴趣引起的快乐情感状态对维持兴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维护、激活作用,用快乐的松懈活动解除兴趣集中带来的紧张,用快乐的向往提供兴趣再生和巩固的动力,而这种效应是一切学习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快乐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掌握学习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知方面的差异之外,还存在着情感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在学生兴趣、态度和自我观念中体现出来的。那些带着兴趣和热情的学生会比那些没有兴趣和热情的学生学习得更容易,速度更快,达到的成绩水平更高。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促进学习,消极的情感态度会防碍学生的学习。苏霍姆森斯基教育思想也认为: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知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出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养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提高课堂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为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服务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六、实验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家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实验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现状与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本课题以个案分析和问卷分析为主,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七、研究过程
(一)通过调查找出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原因
课题组成立后,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素质教育理论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广泛查阅资料,初步掌握同类课题的研究发展动向;另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实验方案、规章制度的制定,实验经费的预算与落实,确保课题实验研究正常开展。其次,我们实验教师每学期都要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实验活动,进行实验小结,并把它们纳入到教师考核中。
第三,我们从调查学情入手。确定6个班的36名学困生(学习失趣),长期跟踪调查他们的学习行为、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兴趣。
调查结果表明:“学困”原因是受家庭影响的4人(父母在外打工靠寄读或是单亲家庭);受社会影响的5人(进网吧打游戏或打工也能挣钱思想影响);受智力因素影响的2人(生理障碍);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25人(想玩、不想学,对学习缺乏兴趣、信心)。他们中间有兴趣特长的35人(这些兴趣特长都不稳定,不突出)。然后我们针对这36名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不良表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不良表现主要表现在:
1、逃避学习。不愿上课,上课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无求知上进的愿望。
2、焦虑过度。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
3、注意力分散。学习动机缺乏会使注意涣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因而对学习以外的事反而兴致勃勃,不惜花时间,常常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4、厌倦、冷漠的情绪。
5、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6、学习无目标无计划。
(二)通过研究、归纳、总结得出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动机不纯的策略
实验教师主要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调查研究与个案分析。(1)调查学生喜爱的学科,从学科的内容、性质上找途径。我们对全校1305名实验学生统计得出:喜欢语文学科占86%、数学82%、自然98%、社会90%、体育100%、音乐100%、美术100%、劳动98%,心教97%、活动课100%。
这组数据说明了:那些趣味性强、娱乐性大、活动性强的学科学生喜欢上;那些知识性强、思维密度大的学科,学生兴趣不太高。这就给我们课题组带来了探究的课题,如,如何让语文、数学、思品、社会等知识性强、思维密度大的学科,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艺术化(融合音乐、美术、艺术)、趣味化,才能激发兴趣吸引学生。
(2)调查学生喜欢的教师。
通过类比,我们发现:那些活泼、宽厚、教法灵活、尊重学生、善于创新、责任心强的教师受学生欢迎;那些教法呆板、性情偏激、训斥学生、没有创新、表情麻木的教师不受学生欢迎。在实验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精神,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自主快乐和谐地学习生活,更要要求教师的行为更加规范、文明,素质更高,爱心更宽更广。在实践中,每学期,我们都要举行教学技能大比武、擂台赛,提高教学艺术,组织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评选学生心中最喜爱的教师,提高竞争。
(3)调查学生最喜欢、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实验观察、讨论研究、调查探讨等;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背诵记忆和练习,而对用以体验、切实感受等感悟类型的学法重视不够。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倡导推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学生时间、空间和自由。
(4)调查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并跟踪观察,定期开展研讨 交流,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除去家庭背景和个体生理影响,我们发现学生在以下情境中,学得最好、最快、最轻松。
①学习兴趣浓厚时; ②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③教学内容用多种方式呈现时; ④遇到疑难问题又急于求解时;
⑤自己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学习重要意义时; ⑥能主动、自由参与学习活动时; ⑦能充分得到别人赞赏、信任时; ⑧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时; 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时; ⑩遇到自己喜爱的学科或老师时。
这次调查分析研究为第二阶段的深化研究提供了依据,让学习兴趣走进课堂,构建“趣味学习“(趣在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保证。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立志教育,提高学习目的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师要注意从正面人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讲述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建国初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层层封锁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受到期“四人帮”迫害时仍在祖国各地推广优选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国外的著名数学家欧拉一生完成论文著八百多篇,且很多是在双目失明,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完成的。教师通过这些感人事迹的介绍,可培养学生努力攀登、勇于探索,使其树立远大志向,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兴趣之芽扎根于理想的沃土之中,并长成参天大树。
2、热爱学生,密切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情感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诚挚的爱,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不切实际的讽刺挖苦学生,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向师性”,尤其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的破裂。很难想象,学生会对厌恶的老师所教得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看来,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
3、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制造悬念
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悬念”,着意把一些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激起情趣,使学生产生欲解不能,欲罢不舍的心态,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动机都积极地凝聚在一起,以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让学生猜测,教师提供反馈教学中,通过尝试让学生大胆猜测,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激发兴趣的效果。
(3)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似曾相识而又陌生的感觉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愿望。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面临“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兴趣。
(5)引起争议
利用学生的不同见解,巧妙设计问题,引起对不同结论的争论,对激发学生的思维最为有效,既能引起学生寻求真理的兴趣,又能对问题实质得以深刻的理解。
(6)制造矛盾
课堂提问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看这些问题能否起到揭示矛盾、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问题要小而具体;难度适当;新颖且有趣;富有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不单单靠提问,它还可以是生动的讲解、美妙的实验、精练的板书、自然的手势、恰当的表情、直观化手段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等。
4、赏识激励,体验成功的快感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好好学的欲望,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化批评、指责为鼓励、表扬,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尤其对差生更要“错中找对”“单项表扬”,为他们创造一些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重新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比如每次检测,凡是学生有进步我都进行表扬予以肯定,特别是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同学更是给予了较多的表扬,此外,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参与具体的教学活动,比如每次习题时,对某些综合性的习题都是先讲一两种解法后征集学生跌优秀解法,几学生的解法中有可取辶处,我当即予以肯定,同时表扬该同学的钻研精神,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特别是当基础差的同学一旦有了闪光点,我总是大加赞赏,这样学生的劳动得到承认,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的教学之法,关键的开巧之术,在于教师“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特点和容易乐于接受这一要求,使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艺术美、科学美的感受得到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和重要手段。
(1)史料法
数学史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它孕育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这两者我们的课堂就不再会枯燥乏味了,通过平时教学和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现在的中学生仍有喜欢听故事的习惯,尤其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数学有关的数学趣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这些榜样的动力,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从古埃及的土地丈量到几何学的形成;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终生勤奋好学的欧拉到才华横溢的高斯;从黄金分割到优先法的应用,一个个历史境头会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景中,它必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同时,学生也会从数学家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不少启迪,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
(2)故事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引起学生心理矛盾冲突。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讲无理数时引用帕斯金因发现无理数而被扔进大海的故事,讲授“反证法”时引用“道旁李苦”的推理故事,讲授对数应用时引用印度赏给国际象棋发明家锡塔麦粒的故事,充分利用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来增强课堂情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大法宝。当然如果没有现成的故事可引,教师如能恰当编一个故事出来,会使教师受欢迎度提升不少。
(3)创设问题情景法
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念气氛。例如: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知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否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上山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尽管这节课在后面的内容都是一些繁杂的运算,但学生在学习中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4)教具法
恰当运用教具,除了能向学生直观形象地传授知识外,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奇妙的效果,如有一个严冬的早晨,某老师摇着一把纸扇走进教室,同学们不解地望着他,当大家明白老师这节课要讲扇形的有关计算时,都露出了欣喜的微笑。
6、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抓住最佳时机,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例如在教《春》一文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意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进行充分的感受。首先根据课文的描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等迷人的录像画面,使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强烈的美感教育学生对春天的期盼和向往,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
(三)实践验证
课题组在调查分析的同时,又将我们所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分别在高一年级(1)班和(2)班进行了《再别康桥》一课的比较教学。在(1)班我们采用传统式教学,在(2)班则采用激趣探究式教学。结束后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查,(1)班的合格率在52﹪,(2)班在58﹪,教学效果相差不大,教师的辛苦程度大致相当,学生上课兴趣程度也相差不大。课题组成员又集中在一起议课,就激趣引题,自主探究、引导点拨,实验探究、解疑导拨,合作探究、激励评价,引申探究、大胆开放、调整视角,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等方面提出建议,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并制作了课件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最后在(4)班和(5)班再次进行了课堂教学效果比较,(4)班采用实验教学,(5)班用传统教学法教学。这次的比较结果很令人鼓舞,检测结果显示(4)班同学的合格率高达90﹪,远远高于(5)班的57﹪.(4)班同学课堂活跃程度、合作效率远远高于(5)班,教师教学也显得很轻松。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具有实践意义的,八、研究取得的成绩
1、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构建高效课堂,提高了教师为学生创造“乐学”环境的意识。
3、遵循初中生学习心理规律,把握学习兴趣基本特点,为学生学习服务。
4、探索了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实践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
5、在本次研究活动中共收集论文28篇,论文发表8篇,论文获奖12篇,调查报告13份。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批研究型的教师。
九、问题思考
在这两年的实验过程中,参与实验的教师在教学水平上有极大的提高,个人素质得到加强。为振兴我们景阳中学的教育事业,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习兴趣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教改实验目标已初步完成。今后,我们还要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深化课题研究,实践“兴趣课堂”,创建“快乐学习”。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下一步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社会、家庭都有义务、有责任做好这项工作。而此次调查,由于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调查的浓度还远远不够,有待今后进一步详细加以分析。
第二、如何从多方面入手,选择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值得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心理教育在乡镇教育中仍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如何提高教师有关心理教育专业知识水平?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持之以恒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等问题仍需迫切解决。
注:肖奎兴、李成松、杨通书三位老师曾于2012年12月到山东昌乐二中学习高效课堂教学及管理。
撰写:肖奎兴
第四篇:培养学生自救能力结题报告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二、承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岔路口镇中心小学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生安全成长的需要
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也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流行疾病等等,随时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生命安全时时在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威胁。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天大约就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两万名少年儿童非正常死亡;还有40-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这些惨痛的数据不容回避地凸显出我国未成年人安全保护力量薄弱与生命教育缺失的严酷现实,也让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保护与珍爱幼小生命”这样一个超越了所有教育根本的沉重话题。未成年学生的幼小生命之所以保贵,因为这是人之唯一且不能再生的年少的生命;为了让学生快乐成长,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二)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培育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 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突发事故中有着极强的应对能力。用健康的体魄建设国家。
(三)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关注受教育人的生命世界。生命是人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而现行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环节往往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忽略了生命意义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的教育,造成了学生生命意识的淡漠与浅薄。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使学生知识的增长不以情感的盲目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避免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学校也正因此更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促进教育在培养人安全健康成长环境里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适合中小学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的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途径及完善的教育体系。侧重培养学生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及幼儿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序列等内容。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幼儿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培养学生面对安全事故有较好的防范能力与自救能力。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要论证充分、方法得当、科学实施。
(二)全面性原则:实验研究不仅要关注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也 要关注教师与家长的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三)体验性原则: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四)实践性原则:研究过程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自救能力,构建生命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内容涉及交通、消防安全教育;防溺水、防烫伤、防雷击和用电安全教育;防食物中毒、防疾病安全教育;校内外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国防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安全心理疏导教育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等。紧抓校内主阵地,开辟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新途径,让学生把安全意识转化为安全的生活习惯,从被动的授教育者转变成教育家庭和身边人群的教育者。
主要教育行动有: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结合教学,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寻找并描绘“安全标记”,自制“安全棋谱”。通过相互交流、讲解,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
本课题研究从2016年3月开始,到2016年12月结束,共一年时间,分准备与启动、研究与实践、回顾与反思、总结与提高四个阶段进行。
第二部分 实践效果
一、通过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学生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
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策略,让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基本能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
(一)学生掌握专业的危机处理和自护自救知识。
校外危机处理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通过与这些校外教育基地的交往互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安全策略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这已经成为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活动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二)学生形成安全的生活和活动习惯。
课题组老师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体育课《小小消防员》、健康教育《游戏中的安全》、科学《安全标志》、品德与社会《在汽车上》、综合实践活动《安全自救演习》。如在安全游戏“红灯停、绿灯行”中,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增强安全意识。在交通安全周活动中,让学生收集各种交通安全标志进行了展览。老师制定了教学内容、目标,制作了大量的色彩规范、内容丰富的交通安全标志。通过有目的教学,所有学生都能够认识掌握并遵守。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形成对规则遵守的习惯,从行为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家长及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肯定,学生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学生遵守规则培养目标上,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共开展问卷调查5次,收集个案材料百余个。通过数据统计对比、个案分析,学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部分 研究结论
一、自护自救能力的培养注重活动形式多样性、趣味性
学校除了以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自护自救能力培养教育渗透在学校管理的细节中,还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校外基地等教育资源,在整个过程中,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
(一)引导学生从家庭安全、学校安全、社会安全三个方面,由对危机能识辩、能防御、能排除、能救护、能宣传五个重点训练自己。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学会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应急处理技能和措施,懂得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来保护自身人参安全和他人以及公共安全。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走进社会,去体验生活、应对各种安全隐患应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机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队员,都有适合自己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的安全教育活动内容,或是在老师的引导以集体方式下开展,或是在小组间自发组织开始活动。
第四部分 问题讨论
一、本校在课题研究时,总体目标和研究的具体目标尚欠具体化、清晰化、系列化,有可能应形成层级“目标树”相信研究成果会事半功倍。课题研究目标越具体明确,越有利于开展研究,也越有利于过程检测和成果鉴定。个别子课题方案和计划不具体,或者说缺少方案或计划,给研究的具体操作带来一定困难,更不要说如何进行成果检验或结题鉴定。由于这是一个关于安全的课题,范围比较宽,在具体实践中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性强的制度和政策,教师在理论指导上显得单薄又浅显,从而对一些情况不能进行深入到位的点拨。
二、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加大采用教育案例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力度。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教师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从而使结题时理论得以升华。
一年课题研究有失败,有辛苦,但也有成功,有喜悦。在这两年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教育教学应齐头并进。课题不是空架子,课题研究对教师学生的成长、学校发展、社会进步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科研征途中,我们将更加振奋精神以更加勤奋的态度,脚踏实地的精心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岔路口镇中心小学王立秋
第五篇:寄宿制小学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结题报告
寄宿制小学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结题报告
通过调查,总体结论:
第一:寄宿制教育进一步分化出来的衣食住行生活教育还没有完全纳入班主任、学科教师、生活教师工作视野。存在“三不”现象:不重视、不规划、不跟踪评价。
第二:寄宿制下的舍务、餐厅、教学等几个主要部门还不能在学习与生活中渗透行为养成教育,德育理念融通,德育目标趋同,德育过程协调,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等方面,不能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
第三:小学学生寄宿后,学生的日常行为、心理等可能产生的变化,还有许多盲点,从这个角度讲,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2)坚持正面说理。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学校制定了“向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要质量”和“向规范舍务管理要质量”的奋斗目标。为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少先队学期初就制定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检查制度》,实行“天天检查”、“周周评比”制,并以“挂流动红旗”的办法对做得好的班级进行表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丰富多彩而又极富教育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的言行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007年开始,开展为期两年的讲文明讲礼貌活动。学校从语言文明入手抓文明行为建设。首先要求学生不讲粗话,有的已讲习惯了就要求他们逐步改。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认养一块绿地、种植一棵小树”、“当一次环保尖兵”、“操持一天家务”、办一期“学雷锋、树新风”板报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教育中促成长。
(3)举行班内竞赛。各班开辟并用好小明星榜专版,公布表彰自主训练孩子,将自主训练和创建先进班集体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化妆表演、礼仪竞赛、主题班队会、传唱由训练内容编成的儿歌等活动,形成班级内浓厚的比、学、赶、帮的氛围。
(4)运用榜样激励。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对在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中进步明显的学生,开展月评小明星活动,给其他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抓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由行政领导、值周教师、值周生组成的日常行为监督小组,对学生在校的言行礼仪一日三查、矫正,全校师生轮流担任,全员参与德育管理,改变了“只顾学科成绩,不顾习惯培养”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从而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人人抓养成教育”校园的氛围。(5)进行情感陶冶。教室内根据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张贴名人名言,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画。同时,每个班的前门旁边班训框,里面有班训,教师和同学们的 合影留念,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学生的成长心愿。借助以上举措,从情感方面陶冶学生,促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加强自我教育。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如校园广播、板报、宣传窗、每周一课外阅读和一看电视电影,每学期一次烈士园祭 奠等途径,采取专题讲座、故事会、主题班队会、参观展览、举办知识竞赛、征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尚情操”的愿望,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7)推行知行合一。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我校以文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注重践行礼仪常规。进出楼时有序自动排队行走,不插排,从小培养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操场分担区不待教师督促,自动彻底打扫,从小培养责任意识;每周高年级劳动班,自觉在餐厅摆碗洗碗,从小培养力所能及做家务事的意识;每晚住宿生自觉洗脚、洗脸,从小培养讲卫生习惯的意识;每周教室、宿舍有学生定期擦拭消毒,从小培养科学生活的意识;见到老师,真诚问好,行标准礼,从小培养尊师敬老的意识。假期印发家长建议书,不间断地进行行为养成教育,培养校内校外一贯性意识。所有这些意识的培养,习惯的形成,得益于广大教师的敬业意识,得益于学校“生活上自理、习惯上自律”办学思想的引领,得益于班任、舍务、值周教师、家长的通力合作,得益反复训练、强化。(8)强化师德垂范。寄宿学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里,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生活教师,对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巨大。刚建校的时候,学生的仪态风貌明显与其他镇内学校在差异,所以我们主张以教师的关爱引导学生文明。建校第二年,我们提出的主张是“让关爱学生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让文明礼仪精彩学生的一生”,“用爱呼唤生命的自觉,用责任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带病坚持工作,自己掏钱给学生买药、买书,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给家庭贫困孩 子穿。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
(9)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如果与学校不能达成一致,养成教育就有可能事倍功半。要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就需要家、校配合,步调一致,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为此,我校教师多次参加旗、市组织的家庭教育培训,通过多次致家长的一封信,发送电信,赠送校报刊,召开家长会等家教方法,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在孩子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题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认识成果
1、转变了教师观念,强化了养成教育意识
教师通过课题研究,认识到:作为寄宿制小学,只有加强养成教育,学生才会真正成人,也才会成才。现在我校各位任课教师,各舍务、餐厅教师既注重教书、服务,又重视育人,并且在各学科教学,各项生活服务中渗透养成教育,形成了一种人人抓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转变了教师观念,强化了养成教育意识。
2、学生认识提高,知道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从课题研究开始,不断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现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90%以上的学生都认识到:只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做,才会成为品学皆优的学生,所在班级才会评为“文明示范班”、“常规示范班”,自己才会成为“班级之星”、“校园之星”
(二)、理论成果
1、学校编印了《寄宿制小学文明礼仪读本》、《明德小学学生成长指南》的行为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供学生行为养成训练课使用,深受学生喜欢。
2、制定并完善了养成教育一系列制度。如《小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寄宿生一日常规》、《星级少年评选要求》、《雏鹰争章细则》、《文明示范班评比细则》、《常规示范班评比细则》以及《学生校内、校外行为习惯调查、测评表》。
3、教师撰写有关论文、教学案例共约70余篇,有20多篇在各级各类论文评选中获奖。
(三)、操作成果
1、《学生成长记录》已成为沟通学校、家长联系的桥梁
我校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特编制了《学生成长记录单》,共分为六大扳快: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家长评以及老师、家长寄语。每一学月与家长沟通一次,由政教处负责,班主任汇总意见,并在学月结束做专题总结,2、制定了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
以学生成长指南为主体,从学生的学习、劳动、安全、文明、纪律、卫生等基础行为方面建立完整的又贴近学生生活的规范要求和评价指标,每学期评价一次,有很强的操作性。
(四)、实践成果
1、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礼仪示范校,自治区文明少先中队,市级绿 色学校,市级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旗级督导评估优秀学校,旗级艺术教育优秀学校,旗级寄宿制先进示范校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荣获教学成绩全旗领先。体艺工作多次获得全旗一等奖。
2、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水平。教师们都把培养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作为一项挑战,对各类教学的评估都坚持把是否进行了习惯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条件。教师科研意识逐渐增强了,目标明确了,科研动力足了,自身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规范了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课题研究至今,全校学生在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表现在:①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如学校的草坪,几乎看不到学生上去踩踏,地上的废纸也不见了。②文明礼仪程度提高,遇到陌生的不熟悉的人,都能主动打招呼。③学生劳动的意识增强,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家长做家务。④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班干部认真负责,班级中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2)有效促进了行为问题生的转化
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往往会存在少数不良行为相对集中的特殊学生。这个群体虽然数量不大,但往往问题复杂,有 时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班风,乃至校风。课题组全体成员非常关注行为问题生的转化工作,通过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校六年级有一个名叫陈玉龙的问题生,经常进入网吧、游戏厅,经常抽烟,学校得知后,采取思念、三级转化的方式来教育该生:一是班主任加强引导,正面教育;二是大队部的同志与之交流、谈心;三是联系该班的行政领导与之交流,通过多次交流和谈心,他终于醒悟,愿意改掉自己的不良行为。毕业考试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并且被富乐中学录取。近几年来,学校已转化了15个行为问题生,有70%的学生已进入了品学兼优的行列。
4、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
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校声誉也越来越高。学校多次代表全旗接待了区市旗级检查验收。赢得全旗家长和社会普遍赞誉
八、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养成,而家长重学习、轻德育的观念依然存在,在一部分家庭中还存在反教育观:“学校素质教育,家庭应试教育”的现象,学校的素质教育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落实。因此,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要真正让全体家长都重视养成教育,整个社会还必须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其次,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需要净化。学生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接受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需要净化。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 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力,需要全社会关心,所有的媒体都应重视宣传,社会应为学校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
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奋斗过程,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学生的习惯养成也应该看作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因此,只有全社会持之以恒,齐心协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九、课题研究的不足
1、教育过程同样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仍注重教师的教育作用,轻自我教育的倾向。
2、从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的关系看,由于种种原因,重德育形式轻德育内容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割裂了德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还存在形式主义的隐患。
3、从德育的延续性看,在习惯培养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注重片断性教育,轻习惯培养内容的延续性、整体性。
4、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现象,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