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甘谷县安远小学概况
甘谷县安远镇安远小学简介
甘谷县安远镇安远小学始建于1913年,1990年迁入现址。服务区属西城、大城、南城、北城、张家山等12个村委,总计人口1.8万人。学校共设22个教学班,学生1331人。现有教师54人,学历合格率为100%,小学高级教师12人。
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雅,达到了硬化、绿化、美化,是一所标准化学校。校园占地11000㎡,建筑面积5160㎡,绿化面积1050㎡,种类丰富的花草树木点缀其间,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现代化教育设备齐全。拥有电教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扫盲活动中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有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的人。以“创新发展,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稳步提高”为校训,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加快新课改步伐,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共设语文、数学、英语、艺术和综合五个教研组,各项工作由学校统筹安排,教研组长牵头,级主任具体负责,协助学校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以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通过每周升降国旗及国旗下的演讲、轮流主办橱窗、组织庆“六一”文艺汇演和举办各种比赛等艺术活动,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和展示,营造了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充分利用远教设备,加强了对教师的计算机培训,成立了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并辐射全镇教育。几年来,学校各项工作稳中有升,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先后荣获“甘谷县先进学校”、“甘谷县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学校”、“甘谷县绿色学校”、“天水市教学质量监控学校”、“天水市教育教学先进集体”等称号。
今后,我校将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继续努力,使我校的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甘谷方言称谓
亲属称谓是具有血统婚姻连锁关系的亲属之间的称谓。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历来对亲属称谓问题极为重视。而中国古代又是宗法制社会,所以很注意分辨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因此形成了独特、丰富的亲属称谓语。但由于各地方言不同,因此亲属称谓语也不尽相同。甘谷地处陇右,被誉称为“华夏第一县”。因其历史、地理、民族融合以及外来移民等因素的影响,语言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其亲属称谓词更是充盈着甘谷方言自身丰厚的文化内涵,讲究秩序和人伦,区分亲疏和内外,注重礼仪和情义,既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又富有自身独特的地方文化的底蕴。以其独特魅力从一个侧面深刻地折射出了甘谷历史的源远流长。
一、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举隅
下面把甘谷方言中主要亲属称谓列于下(括号内的为甘谷方言叫法):
血亲 1.宗亲(同姓)
(1)直系宗亲 高祖父(祖太爷)、高祖母(祖太太)、曾祖父(太爷)、曾祖母(太太)、祖父(爷爷)、祖母(婆婆)、父亲(达达、爸)、母亲(嬷、妈)、兄长(大哥、二哥„„)、弟(呼名或称老几,如排行第三,就称老三;下同)、姊(姐姐)、妹(呼名或称老几)、儿子(后人)、女儿(女子、女孩儿);孙子孙女(统称孙娃子)、曾孙曾孙女(统称重孙)。
(2)旁系宗亲 伯父(大达、二达„„)、叔父(碎爸)、姑母(大姑姑、二姑姑„„碎姑姑);堂兄(大哥、二哥„„)、堂弟(呼名或称老几)、堂姐(姐姐)、堂妹(呼名或称老几)、侄子侄女(侄儿或呼名)、侄孙侄孙女(堂孙子)。
2.外亲(异姓)外祖父(外爷、爷爷)、外祖母(外婆、婆婆)、舅父(大舅舅、二舅舅„„)、姨母(姨娘、姨姨)、表兄(大哥、二哥„„)、表弟(呼名)、表姊(姐姐)、表妹(呼名)、外甥外甥女(统称外甥);外孙外孙女(女孙)。姻亲姻亲姻亲姻亲
伯母(大嬷)、婶母(二嬷、三嬷„„)、姑夫(姑父)、姨夫(姨父)、舅母(妗子)、嫂子(仍称嫂子)、弟媳(呼名或老几舍的,如是老三的媳妇,就称老三舍的)、姐夫(哥哥)、妹夫(呼名)、大伯子(阿伯子)、小叔子(呼名或背称小叔子)、内兄(哥哥)、内弟(呼名或称老几)、大姨子小姨子(娃他姨)、儿媳(媳妇子)、女婿(呼名或背称女婿)、侄媳(媳妇子)、侄婿(呼名或背称女婿)、孙媳(孙媳妇子)、孙婿(呼名或背称孙女婿)。
二、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文化特点
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讲究秩序和人伦,区分亲疏和内外,注重礼仪和情义,既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又富有自身独特的地方文化的底蕴。
(一)长幼有序 中国传统社会很讲究宗法,以此来规范社会行为,而作为社会生活的缩影家政管理,自然也要求有严格的秩序性。甘谷话的亲属称谓词就很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特征,其亲属称谓系统按照辈分原则井然有序地排列。甘谷方言亲属称谓以父系称谓为中心,突出辈份,注重排行,长幼有序,具有严格的秩序性。对长辈和晚辈,不同的辈分采取不同的称呼,如儿女辈、同辈、父母辈、祖父母辈、曾祖父母辈等等,老少分明。对长辈,称父亲为“达达”、“爸爸”,母亲为“嬷”、“妈妈”,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婆婆”,曾祖父为“太爷”,曾祖母为“太太”,高祖父为“祖太爷”,高祖母为“祖太太”。称祖父的兄弟姐妹为大爷爷、二爷爷、三爷爷„„,大姑婆、二姑婆、三姑婆„„;称父亲的兄弟姐妹为大达、二达、三爸„„碎爸,大姑、二姑、三姑„„碎姑。他们的配偶,也按他们的排行称之为“大婆婆”、“姑爷”、“大嬷”、“姑父”。对同辈的称谓,则按照年龄原则,不同年龄的同一类亲戚注重排行,长幼有序。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几代之后,大门的后代与小门的后代相比,同辈人可能差上几十岁,并不因此而影响辈分关系,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所以,甘谷人常有“大门转小辈,小辈变大辈”之说。对于辈分长于自己的,即便年龄比自己小很多,也一定得按称谓系统规定的尊称,长者为尊,不可直呼其名。长辈称晚辈,面称可直呼其名或昵称,以示亲近。对于年长于自己的同辈人,不可直呼其名,而比自己年幼的同辈人,面称时,一般直呼其名。在家族中,长者对家事有绝对的发言权和处置权,体现传统秩序“长者为尊”的权威。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古代宗法制度特别是其中的立长制度。有的大家族,人丁很旺,但三代以内的同代人,仍按一个顺序排行,这样的家族一般家族统治比较严密,族人比较团结,在当地势力较大,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亲疏有别 甘谷人在运用亲属称谓时很讲究亲疏。亲就亲,不亲就不亲,与甘谷人耿直的性格颇有相似。在对姻亲、族亲、庄亲等非血缘关系的亲属上,是亲疏有秩、内外有别的。对于姻亲,当面称呼要用血缘关系的称谓称呼。对于妻子来说,称呼丈夫的一切亲人,一律随丈夫,也就是说,如同称呼自己的亲人一样。如,称公公为“达”、“爸”(背称阿公),婆母为“嬷”、“妈”(背称阿家),大伯为“哥”(背称阿伯子),小叔为“兄弟”(背称小叔子),对丈夫的妹妹呼名(背称小姑子)。但对于丈夫来说,称呼妻子的亲人就不一定一律随妻子,如,称岳父为“姨父”(背称丈人),岳母为“姨娘”(背称丈门家),大舅为“哥”,小舅为“兄弟或呼名”。因为甘谷方言中兄弟间互称“房家”,如老大为大房家,老二为二房家,于是对于大伯、大姑来说,称呼弟弟的妻子为“娣妇子”(背称几房家的或老几的婆娘)。夫妻互不称名,谓夫为掌柜的或呼娃名(背称老汉或皋的屋人),谓妻为屋内的或呼娃名(背称婆娘或老婆子)。妯娌之间互称“先后”。女婿之间互称“挑担”。夫妻两家老人互称“亲家”。对于族亲,同样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如果是同一个“祖太爷”的后代,互称“亲房”。对于庄亲,即同村异姓的人之间的称谓也是用亲属称谓,以示亲近,尊卑长幼也不得随意。但亲属称谓用于关系比较远的族亲和庄亲时,一般在亲属称谓词前应当加上对方的名字。
(三)重情崇礼 甘谷人在运用亲属称谓时很讲究“重情崇礼”。在甘谷县礼辛镇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曰:“礼让是远古遗风,穷源溯低,五千年漫长历史,纵彩陶石斧不言,谁能抹煞;辛勤为斯邑本色,播雨犁云,卅七载大好时光,既舜日尧天何敌,人尽讴歌”。一联道尽斯邑本色!
在使用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语时,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亲属称谓还作为一种尊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如称“老爸(年长男子,老伯之意)”、“阿爷”(大娘之意)、“大哥”、“大嫂子”、“大姐”,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敬,表示关系的亲密。同时,这也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另外,在他称、直称时也很讲究。所谓他称,即降一辈称呼对方,站在下一辈人的角度上称呼,这是甘谷方言的“尊敬体”。使用尊敬体要注意在称谓词前中“您”或“他”,以示区别。如,在孩子面前称呼自己的父母为“您爷爷”、“您婆婆”。对晚辈的他称非常简单,称所有的子、侄、孙辈男性为“他哥或呼名”,其配偶为“他嫂子”,女性为“您姐”,其配偶为“您姐夫”,而不以弟、弟媳、妹、妹夫称之。这种他称也可前加晚辈子女的乳名,如称妻子为“小强他妈”,丈夫为“小芳她爸”,婆母为“文生他婆婆”;也可前加“娃娃”,如“娃娃他娘”、“娃娃他爷”。这种在交际、相处时,不是亲属但是在称谓中以亲属称谓称呼的事例非常普遍,路途相遇,即使互不相识,打招呼时也以“老爸”、“阿爷”等相称。这既是以血缘亲族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的反映,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崇礼重情“的淳朴民风。
另外,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除了具有上述文化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体现了民族交融及明清移民的特色
纵观史册,从上古伏羲文化、商周文化、羌氐文化、秦源文化、三国文化、至两汉后儒、佛、道文化及石窟文化,构成了甘谷浑厚的多元文化底蕴。同时也包容着西部少数民族和西方多元文化,具有半汉半蕃,多元兼容的特质。这里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长期攻战争夺的前哨,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的边缘地带。从周秦以来,众多降服的少数民族居民在这里汉化,元明清三朝,大量内地居民移民于此,使这里成为汉文化与其它多元文化融合的中心。体现在语言上,使甘谷方言表现出了“你中有我,兼容并包”的民族特点。在甘谷方言里,至今保留着许多蒙古族、回族、羌族等民族的语汇。例如甘谷方言把父亲叫“达达”与羌族的称谓有关。《广韵》记载:“爹,陟邪切,羌人呼父也。”爹音dia,讹读为da,今俗写为:达、大等;又一说是元朝蒙古人对长者的尊称。无论怎样,都反映了民族交融的特征。
三、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发展趋势
亲属称谓语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自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及人们观念等的变化,亲属称谓语也会产生相应的发展变化。在甘谷方言亲属语中这种变化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称谓没有延用传统的亲属称谓语,由于某种原因使用了从他性称呼。过去有的儿媳妇或女婿对自己的公婆或岳父母常常感到难以启齿称他们为“爸”“妈”,如果说话人有了孩子,他们就会用从儿称谓来解决这个难题,把老人称为 “娃娃他爷”“娃娃他婆”。如果说话人没有孩子,他们常常避免作任何称呼。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般的姻亲亲属,面称都用从夫、从妻称谓来称呼,对岳父母或公婆也随妻子或丈夫称为“爸”“妈”。另外,现在对姐夫也可称“哥”或“名字+哥”,对亲堂姑表兄妹称呼一般也不冠“堂”“表”,而直呼“哥”“姐”,这大概是因为这样称呼更亲密些,更少嫌“外”的缘故。
2.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汉语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有些亲属称谓语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表现出向普通话靠拢、向城镇靠拢的趋势。比如许多小孩都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称祖父母为“爷爷”“奶奶”,称舅父和舅母为“舅舅”“舅妈”。3.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致使家庭结构关系大为简化,许多亲属称谓语渐渐失去用武之地,逐渐成为历史词语。比如大爷爷、二爷爷、三爷爷„„,大姑婆、二姑婆、三姑婆„„,大达、二达、三爸„„碎爸,大姑、二姑、三姑„„碎姑这些称谓将逐渐淡化。[立论依据]
1.基本情况:目前,甘肃方言的整体研究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国内仍显滞后。至于在各方言区结合民俗文化进行方言研究,更是少有人去涉足。虽然有人做过一些整理工作,但都是零散的,很不成系统。并且许多方言词汇、语法的整理工作仅仅局限于罗列,并未归类,更不用说对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笔者结合《中国文化导论》课程所学知识以及平日积累,就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这一个类别进行整理罗列、归纳分析,以小见大来进行其文化内涵的分析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以期能引起更多人对本地区方言研究的关注。
2.大概内容:包括对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的调查整理,进行罗列归纳、分析比较,结合其历史、地理等因素,探讨甘谷方言的独特魅力及其所折射出的民俗民风、氏族关系、宗法制度、伦理道德以及文化渊源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第三篇:甘谷教育思考
甘谷教育的思考
2011年甘谷县高考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再创历史新高,全县考生8095人,高考上线人数2404人,较上年的2279人增加125人,高考上线率达29.70%,较上年的29.15%增长0.55个百分点。其中,理科共计上线1938人,较上年的1905人增加33人,增长1.7%;理科重点上线736人,较上年的665人增加71人,增长9.6 %,理科本科上线1202人。全县文科上线466人,较上年的374人增加92人,增长19.74%。其中,文科重点上线69人,较上年的67人增加2人,增长2.8;本科上线397人,较上年的307人增加90人,增长22.67 %,文科上线率为20.71%,较上年的19.22%增长0.59个百分点。
甘谷是我市的人口大县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周边其他县区差距不大,但高考年年上新台阶, 连续12年位居全市第一,成功的秘诀何在呢?纵观甘谷教育的发展历程,以下五点启示值得我们思考:
启示之一:“五苦”精神奠定发展基石。甘谷县立足本县实际,探索和寻求发展教育事业的内在动力,经过多年培育的党政“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育”和社会“苦助”的五苦精神成为甘谷教育的脊梁,撑起了甘谷教育的一片蓝天。
党政“苦抓”抓什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教育牢牢记在心上,届届抓在手上,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积极争取和实施教育项目,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为全县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教师“苦教”怎么教?该县把建设一流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作为办好学校的首要任务和第一资源,2004年完成了15个学区校长和所属中小学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竟聘上岗工作,2005年完成了全县学区所属学校教职工的全员聘用工作,目前,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5.52%、89.64%、59.33%。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才创造了甘谷教育今天的辉煌。
学生“苦学”如何学?甘谷的孩子以苦为乐,学校没有学生宿舍,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学校附近的农户租房上学,偏远山区的孩子在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了这种生活,即使家境再贫寒,遇到再大的挫折和困难,求学信念从不动摇。甘谷县一中2010届毕业生陈建民,家住礼辛乡冯山村,离校几十里,父母双亡,哥哥患癫痫病,家庭非常贫穷,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坚强的毅力与各种困难顽强拼搏,2007年被中国地质大学录取,中央文明委给他支助学费2万元。甘谷县六中2006届毕业生王晶,父亲是下岗工人,母亲是农民,他暗下决心,刻苦学习,2006年以67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苦学”改变了甘谷孩子的命运,也改变了甘谷孩子的人生。
家长“苦育”有何方?甘谷的家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学习上,把几乎全部的收入投入到教育上,山区有的家长一边在城里打工一边陪读,有的周末按时接送孩子,有的隔三差五为孩子送干粮„„为了孩子,他们起早贪黑,四处奔波。磐安镇张家窑村的汪炳有老人是一名伤残军人,他就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供孩子上学读书,创造了五子登科的“神话”。目前,大儿子汪筱林为中科院研究生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二儿子汪金龙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三儿子汪金军为甘谷县四中语文教师,四儿子汪金国为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小儿子汪金爱原在天水电信公司工作,2006年再次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社会“苦助”功何在?多年来,在外地工作的甘谷籍有识之士,心系甘谷教育,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2000年-2008年,甘谷县社会各界人士共捐助建校资金661万元,新建维修校舍1.83万平方米,北京国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文泽先生捐赠138万元建设甘谷县张家井文泽学校校舍及配套设施,在青海经商的甘谷籍商人马功仁捐资100万元新建了新兴镇慈光学校功仁教学楼。还有许多建筑企业家采取先垫资修建学校的办法为教育事业做奉献。
正是靠“五苦”精神,甘谷教育才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甘谷县累计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人才4.1万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300余人、硕士学位者2100余人、学士学位者近1.4万人。
启示之二:抓教育质量要建立工作机制。甘谷抓高中阶段教育和高考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高中教育和高考工作的宏观指导,在抓高考的过程中强化了三个“协调”,即协调应届和往届、文科和理科、文化课和小术科。在备考中强调科学备考、长远备考、信息备考等三个“备考”,重视应届生和学困生,加强考前教育引导,促进了各校学科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县上建立了县政府与教体局、教育主管部门与学区、直属校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学校工作校长负责制,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健全完善了教育质量县、乡、校三级通报制,对会考、高考成绩优异的学校和会考、高考单科成绩前三名的教师实行奖励政策,从而形成了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
启示之三:均衡发展才是科学全面发展。甘谷县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另一个经验是高考不是一枝独秀,而是“遍地开花,满园春色”,近几年县内的每一所高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挥优势,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注重特色,多样化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并为其设计成功成才的方向,确定学习发展目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全县各高中学校呈现出处处开花、校校结果的喜人景象。我县一中、二中、六中、三中、四中连续几年跨入全市前20所中学之列,其中有4所学校跨入前10位,应届生上线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目前全县老百姓选择高中学校不看条件看质量,不看城乡重效果,既减轻了县城高中的办学压力,又保证了农村高中学校生源的稳定,降低了家庭教育的成本,为全县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创造了均衡公平的环境。
启示之四:基础教育要夯实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和周期性,高考成绩优异不仅是高中教育的成果,更与小学、初中教育分不开,甘谷县按照“高中教育抓提升,初中教育抓均衡,小学教育抓基础,幼儿教育抓规范,民办教育抓完善,职业教育抓拓展”的总体思路,重视各个学段、各类学校和各个教师之间的协调配合及贯通,对教育教学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培育典型,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学上,上好学,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取得进步,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启示之五:农村也能办优质教育。人们往往认为城市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好,教师配备强,所以到城市接受的才是优质教育,而甘谷县农村高中的质量和效益正好从另一面证明了其实不然。甘谷县二中和三中是两所农村高中,但这两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比其他周边城市学校的低, 甘谷二中今年上线总人数576人,较去年增长65人,应届生上线286人,上线率达34.47%,较2007年相比,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在全市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中迈出新步伐。甘谷三中2011年上线362人,其中一本上线199人,上线率达到了27.44%,。
2012年3月
第四篇:甘谷一中简介
甘谷一中简介
甘谷一中始建于1925年,1980年学校被省教育厅定为省级重点中学,1982年被省教育厅、省体委命名为“甘肃省中学篮球传统项目学校”,2002年12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6月评为省级“绿色学校”。
学校占地83亩,建筑总面积30404平方米。教职工186人,有教学班48个,学生3099人。
近年来,学校荣获各级各类奖50多项,如,获“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文明单位”、“甘肃省创绿先进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等奖项。近5年,学生获历届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奖项及省市县各类奖项273人次,如2005届高三学生李海龙名列第21届全国高中学生物理奥赛甘肃赛区第23名,荣获省级一等奖。学校男女篮球队除参加省市比赛均获奖外,还于93、95、98、2002年四次代表甘肃省参加了全国中学生篮球赛,取得了较好成绩。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坚持走“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特色立校、教改兴校”之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着眼点,转变教育理念,理顺办学思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品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制定了《甘谷一中德育工作总体规划》,完善了德育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了校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的管理育人网络;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任课教师组成的教书育人网络;党总支??团委??学生会??班委会组成的组织育人网络;校长??总务主任??后勤人员组成的服务育人网络。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及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咨询以及营造青年林、新生入学军训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按照素质教育质量关的要求。在课堂教改上大做文章。一是开展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说、听、评、议课的教研活动和跨学科的观摩交流活动;二是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评选优质示范课,促进教学改革;三是成立教改教研室和高考研究指导室,研究教学方法、复习方法、负责各类各科考试命题,指导全校教改活动,并刊印交流性期刊《高中教学研讨》;四是鼓励教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心得,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编辑刊印了三辑《甘谷一中教师论文集》;五是规范各类考试程序,严肃考风考纪。
学校在高考复习时,分阶段、分步骤,适时组织高考研讨会,探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考复习方法,使高考升学率历年不断提高。99年高考大专上线214人,2000年318人,2001年459人,2002年525人。2003年本科上线391人,2004年397人,2005年475人,明年有把握突破600人大关。
95以来,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先后投资两千多万元,完成大小硬件建设四十多项,修建了综合楼、教学楼、教工住宅楼,装配了10个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和1个标本
室等,在各教室和实验室安装了多媒体和双项控制系统,在教室、各办公点、处室、教研室安装了宽带网,为科任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教学手段和现代化办公设备初具规模。
学校重视校园环境的整洁,坚持周、月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在历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生均绿化面积达2.5平方米,有近百年大树几百株,新栽小树千余株,各类花木几十种,有15块草坪,面积9千多平方米,14个花园,百花争艳,有百米绿色走廊一条,营造400多亩的青年林一块,植树两万多株。
我校打算在今后的五年内: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校园再规划,计划在五年内扩征地50亩,再修建一座4000平方米的教学楼。计划扩招学生两千余人,全校达到90个教学班,高考上线人数超1000人大关。二是设备高水平,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人人配备笔记本电脑,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三是软件上档次,到2006年,学校藏书超过13万册,图书流通率学生人均每学期达到25册以上,报刊杂志达到150种以上。各学科教学用的投影片、幻灯片、光盘、U盘、软盘、录音带、计算机软件基本齐全。启动“校长办公系统”,实现办公无纸化。
进一步美化育人环境。一是绿化小品营造环境美,二是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三是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使校园环境优美,色调和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二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外语和综合类课程的培训力度,三是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一批名师,努力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
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一是正确的管理思想: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二是实行目标管理,即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在校内逐步允许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工资待遇视业绩浮动。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德育工作要增强时代感,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五年内,在教学方面要争取有三大改革和一个突破,即传统教学观念改革、传统课程设置的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成绩要有较大的突破。三是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将我校建设成一座名副其实的名牌示范高中。
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猛发展,教学改革在持续深化。我们要在现有的、发展势头强劲的基础上,勤奋工作,求实开拓,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第五篇:甘谷二中连片质量
甘谷二中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连片提升工程活动 连日来,甘谷二中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县教体局的安排部署,专门组织人员深入到新兴学区、八里湾学区的各初级中学和像山中学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连片提升工程活动。通过一系列教学帮扶促进活动对我县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该校为了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本学期开学初,学校便召开行政扩大会议,研究今年的义务教育质量连片提升工程工作。根据会议讨论,制定出了《甘谷二中2014年义务教育质量连片提升工程工作计划》。近期,该校分批组织人员开展了一系列连片帮扶活动。如:走进生源校说课、观摩课、评课活动;送“爱心”活动;教研交流活动„„尤其是与土桥中学、慈光中学、八里湾中学、谢家局初中开展的“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活动,向各学校介绍了甘谷二中“6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各学校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经验支持。通过这一系列交流帮扶活动的展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帮扶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