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校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9-05-13 19:2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化学校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化学校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优化学校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优化学校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国策,也是一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策略。学校要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对学校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求生存、谋发展、铸辉煌的必由之路。学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摆在众多校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师德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师德建设中,要求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看待教育主体,树立新时期的教师形象,学校组织教师听取师德报告,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中间广泛交流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二、突出人本管理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学校进步和发展的前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治校的重要战略。学校通过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体会到教师的工作有干头,有奔头,以自己的工作为荣,从而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职业观,有了这样良好的职业感受为支点,广大教育就能够体验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信和超越发展的欲望。①学校通过充分酝酿,实行《校园结构工资》,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②《教师聘任制》进一步深化。采取“校长室聘班主任,班主任聘任课教师”模式。③新老教师结对《导师制》,由于学校的迅猛发展,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分配至我校,为了使新教师快迅成长,《导师制》应运而生。

三、创建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最直接的感应场,它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人的直观感觉,无形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作用。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起着渗透和暗示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环境造就人才”就是这个道理。健康、优美的环境能造就出一批个性正常发展、人格健全、行为端正、品质良好的人。这说明健康的学校环境,还依赖于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为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紧紧抓住“艾青”这一主题,开展“专题材料”、“专题讲座”、“专题演讲”、“专题心得交流”、参观艾青故居等系列活动,并把“艾青精神”渗透于课堂教学,省级规划课题《艾青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获省二等奖,校本课程《走进艾青》出版发行,得到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四、新校区投入使用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加快学校硬件建设,提高办学档次,全面投入使用的金华新校区位于金东新城区施光南音乐广场旁,占地218亩,投资1.2亿,规模48个班,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按省一级重点中学要求配备完善的设施,目标是要创办成“设施现代化,管理科学化,校园环境优美”的外向型、国际型的知名学校。我们相信,学校必将有跨越式的发展。

五、科研兴校深入人心

坚持走“科研兴校”的道路,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研通过揭示规律,研究新的方法,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在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大力加强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牢固树立科研兴校思想,使教育科研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先导地位,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导向与示范作用,实现了教育科研年年有进展、教育质量逐年在提高的同步发展。由于坚持科研兴校,实施科研先导,我校各项工作在科研牵动下,呈现出科研带动工作、工作促进科研的良好局面。教师们由于科学素养与科研能力提高了,全校科研成果的数量与水平也迅速提高,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愈400篇。实践表明,科研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插上了坚强的翅膀。首期研究生课程班在我校开学,这在我市还是首次。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是开放性教育,这明确地告诉我们,除了要开发和利用好校内资源,还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校外资源,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完成的校园网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库,并成为北在附中远程教育网校,与名校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和合作活动,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教育实践,都获益匪浅,广大教师们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中尝到了甜头。因此,学校已通过了《省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评估验收。

总之,实践告诉了我们一条硬道理,创新乃是现代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二篇:优化城市水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xiexiebang推荐)

优化城市水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布日期: 2011年07月13日来源:【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萍乡城市水环境问题将愈来愈引起高度的关注,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势将日益加剧,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如不科学对待,终将成为今后萍乡城市发展的制约“瓶颈”。我们应根据萍乡的实际,切实解决萍乡城市水环境问题,认真实施“全面规划,生态优先;注重保护,开源节流;理顺体制,强化机制”的发展战略。

(一)科学规划,生态优先

当前在我市已完成的有关水环境问题的规划中,2007年批准实施的《萍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基本明确解决了节水问题;2010年批准实施的《萍乡市城市水网规划》基本明确解决了城市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问题,其综合规划的思路在全国属首创。

但在防洪规划方面,1999年批准实施的《萍乡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和《江西省萍乡市城市防洪可行性研究报告》虽然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城区的防洪工程体系,而由于历史、规划水平等原因,造成现在萍乡城区的防洪工程防洪能力仍然偏低,缺少水文化、水景观、水生态,且区域内福田河、蚂蟥河、五丰河、白源河、长兴馆河、安源河和南坑河等七条主要支流和人工湖均未纳入城市防洪规划,原规划明显已不能与现在的城市发展相适应。

在水源地保护方面,2010年批准实施的《山口岩水库水源地保护规划》基本解决了山口岩水库水源保护的问题,但还未规划解决其余两条河流(南坑河、麻山河)和三个水库(坪村水库、锅底潭水库、枫林水库)的水源保护问题。

由此可见,萍乡城区要根本解决水环境的问题,就必须科学地提出一个解决水多、水少、水脏问题的综合规划,在注重生态优先的同时,统筹考虑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城市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及水文化、水景观、水生态、水源地保护等问题,将萍乡打造成生态宜居城市。

(二)注重保护,开源节流

保护主要是解决水脏的问题,开源和节流则注重的是解决水少的问题。

1.高度重视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

(1)高度重视解决城市上游萍水河段水污染问题。要采取责任到县区,到乡镇、村的办法,分片包干,在整治河道的同时,严格河道排污口的监管,严格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预防监督,确保村民不乱扔乱倒垃圾。要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减少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入工业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基础上,减少高耗水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节水减污效益。

(2)高度重视解决城区内萍水主河段及其主要支流、湖库和城市周边的水污染问题。要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区污水收集干管,在新建、改造城区一律实行雨污分流,老城区要有计划逐步改造实行雨污分流,要在严格河道和湖库排污口的监管、实施污水排放许可制度的同时,采取责任到部门、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办法,分片包干,确保市民不乱扔乱倒垃圾。

(3)高度重视解决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问题。政府应在明确划定白源水厂(山口岩水库)、麻山水厂和五陂下水厂等取水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基础上,严厉整治水污染,严格河道排污口的监管,严格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预防监督,减少水土流失。

2.全面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

在注重水资源保护的同时,还要优先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政府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重点是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资金支持,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等制度体系建设,并通过法律和行政措施予以落实。

要切实保障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用水权利和用水安全,加大力度普及推广使用节水器具,科学合理用水。要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效益明显的节水模式,从而鼓励群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促进节水社会化。

3.坚持科学开源

(1)传统开源模式。即利用工程、机械等传统手段通过蓄、提、引等措施开发利用地表、地下水的模式来解决水少的问题,重点是规划建设城市水源工程、人工湖、河湖引水工程等,通过规划建设城市水源工程解决城区水少的问题。当前我市在完成山口岩水库(大型水库、总库容1.05亿方)建设的同时,要尽快启动城市水源工程碧湖水库(中型水库、规划总库容0.38亿方)的建设工作,通过规划建设人工湖和湿地来改善城区水环境。当前我市的重点是规划建设城区已建成湖和水池的水量补充工程、七大支流的生态用水的补充问题。

(2)非传统开源模式。主要就是针对雨水,经再生处理的废水、空中水、海水等的开发利用,加速并改善天然水资源的循环过程,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生产力。

(三)理顺关系,强化机制

1.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水务投融资体系

不断增加地方投入,彻底改变地方财政预算内用于水务投入零增长或低增长态势,保证地方配套资金足额甚至超额到位,适当提高水利规费征收标准,并严格管理、足额用于水务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实现水务投资多元化,创新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尽快尽早成立萍乡市水利投资公司,以增强融资平台,提升水务大建设能力。

2.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要抓住当前水务建设利好趋势,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要加快水源工程、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水资源监控工程建设步伐,并认真落实建设项目“三制”,严格工程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质量控制,建设优质水工程。

3.不断强化“三三机制”,凸显水务一体化管理

在城市涉水事务管理中,应切实做到统一管理地表水、地下水、自来水、自备水等供给方,统一管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等需求方,建立起三个补偿机制:即谁耗费水量谁补偿;谁污染水质谁补偿;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补偿。同时利用补偿建立三个恢复机制:即保证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证水质达到需求要求,保证水环境与生态达到要求,将水资源、涉水事务放在社会-经济-环境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中,用综合的系统的方法进行高效管理和治理。

4.不断健全水务行政执法体系,确保水务工作健康和谐发展

当前要抓紧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水政决策、管理和执法队伍,维护优良的水务工作和水环境建设秩序。中心城市面积不断规划和扩大,水务工作量随之不断增多,建议政府适当增加水务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另外,我们建议政府实施统一管理,综合治理,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成立萍乡市城市优化水环境建设与保护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任组长,有关行政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水务局,确保水环境优化建设与保护任务全部完成。

第三篇:生态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组织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认识和实践上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旅游管理措施执行尚不到位等,因此,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势在必行。

本期,应知版将就生态旅游的相关知识为读者进行解读。

1什么是生态旅游?

定义

生态旅游是指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旅游。注意力主要放在自然和文化资源,如风景区、化石产地、考古或历史遗迹以及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等。

生态旅游特别强调对观赏对象的保护。20世纪70~80年代,当人们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时,担心旅游资源随旅游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提出了生态旅游概念,即可持续旅游的意思。

生态旅游并不反对通过旅游获取经济收益,但当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者的数量与景点的自然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生冲突时,应坚决服从后者。

特征

生态旅游有以下特征:第一,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第二,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第三,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第四,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2如何规范生态旅游业发展?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日前发布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中指出,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一是要紧密结合现行的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与认证标准,规范发展生态旅游;二是要构建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指导与服务;三是要强化旅游环境监管,坚决及时纠正借用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监督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四是要鼓励建设环保与低碳化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类解说方式,以实现游客的最佳体验;五是要加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六是要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建议各级政府制订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七是要启动面向各类人员的综合培训计划,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3生态旅游资源和产品类型有哪些?

(一)资源分类

1、山地型指以山地环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适于开展科考、登山、探险、攀岩、观光、漂流、滑雪等活动。

2、森林型指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大面积竹林(竹海)等区域。适于开展科考、野营、度假、温泉、疗养、科普、徒步等活动。

3、草原型指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草甸类型。适于开

展体育娱乐、民族风情活动等。

4、湿地型指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指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也包括江河出海口。适于开展科考、观鸟、垂钓、水面活动等。

5、海洋型指以海洋、海岸生物与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包括海滨、海岛。适于开展海洋度假、海上运动、潜水观光活动等。

6、沙漠戈壁型指以沙漠或戈壁生物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适于开展观光、探险和科考等活动。

7、人文生态型指以突出的历史文化等特色形成的人文生态与其生境为主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适于历史、文化、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以及适当的特种旅游项目及活动。

(二)产品分层

1、大众生态旅游产品适应大众化旅游消费市场而开发形成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文保单位、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生态资源中进行的游览、观赏、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

2、示范生态旅游产品主要指生态资源独特,旅游开发管理服务水平较高,经营发展模式具有示范效应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国家公园、文保单位等生态旅游资源单位内,进行的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

3、特种生态旅游产品生态资源具有特殊优势,在市场上形成独特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鸟、观察野生动物迁徙、沙漠探险、自然生态考察等。这部分产品数量少、品位高、容量低,是中国生态旅游的主要品牌。

学习借鉴

国外如何发展生态旅游?

美国

美国是最早设立国家公园的国家。1872年,美国划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以后又逐渐发展形成了包括国家公园、国家保护区、国家纪念地、国家游憩区等22种类型、600多个自然保护区、近400个公园在内的国家公园旅游对象体系,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0%。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美国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例如公园的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对环境实行严格的科学监测,以严格的立法保障生态旅游对环境的保护等。

肯尼亚

肯尼亚是世界上较早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目前,生态旅游业已经成为肯尼亚国民经济主要创汇行业。

肯尼亚政府认为,发展生态旅游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要顾及当地居民的利益,以此推动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在每个国家公园或保护区成立了居民服务协会,通过这个组织给予居住于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周围的民众以实质的帮助。其次,积极鼓励居住于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周围的民众参与到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提供餐饮或制作纪念品及表演等,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利,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较大的生存空间和安全的庇护所。第三,制定“生物多样区保护计划”,协助当地居民找到合适的工作,改善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早在1994年就出台了《全国生态旅游战略》,其目的在于找出影响或者可能影响澳大利亚生态旅游规划、发展和管理的主要问题;制定一个全国性的纲领,来指导生态旅游经营者、国家资源管理者、规划者、开发商以及各级政府来发展生态旅游;制定政策和开展项目来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战略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明确:确定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方法;规划和控制;自然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影响评估和监控;市场营销;行业标准;行业认证;生态旅游教育;为土著人提供发展机会;解决自然资源分配和管理中的公平问题等。这一战略成为澳大利亚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名词解释

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按其风景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3级。

国家公园

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原始状态,同时又作为科学研究,科普和供公众旅游娱乐,了解和欣赏大自然神奇景观的场所。由于旅游功能比重较大,所以公园的面积都很大,世界上正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1200多个有特色的国家公园,其中很多属于自然保护区性质,但又有可游览的部分。为保护园内的自然景观不因游览受到损害,经各方专家共同研究,规划分区。国家公园一般可分为5个区:特别保护区、原野区、自然环境区、娱乐区和服务区。摘自《环境科学大辞典》

第四篇:房地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房地产业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高潮,房地产开发价升量增、供需两旺,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可谓“如火如荼”,全国的住宅开发、竣工面积及销售价格更是叠创新高,房地产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显著,房地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增长与发展之别

长期以来我们对发展和增长的概念是模糊的和混淆的,我们往往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来作为考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众所周知,GDP是一年当中本国(本地)国民和外国人(外地人)在本国或本地所生产的商品与服务的附加价值总和。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追求GDP的增长很有必要。但任何一项统计指标,都有其确定的适用范围,夸大其适用范围和过分强调它的作用,必然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们在了解GDP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了解它的局限性。第一,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透支能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GDP不能准确反映一国财富的变化,不能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现在外资在我国的投资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相当部分资产会外流。第三,GDP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不能反映人们收入状况的差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收入增加同GDP增长比率不同步;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投资比率明显高于消费比率,第四,不能全面反映一国的人文状况,即文化、教育、科技、文明和精神状况。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增长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和系统性。按照学术理论界的解释,持续发展是主观的,而可持续发展是客观的,其强调正确处理和协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文化、交通、经济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1、可持续性;2公平性,如同代人、代际之间公平分配资源。而现在短时期内政府放量供应土地,如70年土地出让金用于一朝,其中很多可能应该由下一代来完成。在房地产土地资源的配置方面有向高档住宅倾斜的倾向,同代人之间也明显存在两级分化现象;

3、系统性。由此可见,发展不同于增长,增长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只要我们的增长具有可持续性、公平性和系统性特征并且坚持“以人为本”,那么,增长和发展就和谐、统一了。

城市发展面临挑战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资产作为城市最大的、价值最高的存量资产和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几乎被所有城市列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首选目标和重点突破口,各地又几乎同时把房地产作为各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兴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无不与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资产的运作有关。

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由于旧的体制和秩序尚未彻底打破,而新的体制和秩序尚未真正建立,必然会出现种种的利益重组和再分配,必然会出现种种的“冲突”和“阵痛”。

各地政府为了资金、“GDP”和“政绩”,无一不把房地产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持续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圈地运动”、各路“热钱”的涌入、舆论的高度一致且一片“利好”,使长期压抑的“土地投资饥渴症”和“住宅消费饥渴症”总爆发,全国上下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爆”,“牛市不言顶”成了楼市的代名词。新一轮的土地“圈地运动”方兴未艾,土地出让收入、房地产税收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资金来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上半年,13年来全国累计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已达6000多亿元(其中上海超过1000多亿)。

但与此同时,全国的商品房空置率却有增无减,据初步统计,全国大约有一亿多空置商品房。另外土地的闲置状况也非常严重,据调查,全国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区3800多家,尚不包括乡、镇、村自行设立和尚未上报的开发区;在对24个省(区、市)的统计中,各类园区规划占地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现有城市的建设用地总量;在全国省级以上900多家开发区中,国家批准规划近3000万亩,已经开发的仅占规划总面积的13.5%,近2600万亩土地闲置。房地产无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并有扩大的趋势,况且还有大量的银行贷款和稀缺土地资源的浪费,GDP的真实增长及增长效率受到了挑战,房地产和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挑战。

高房价对发展的影响

高房价、“圈地运动”能带来大量的建设资金并能带来区域经济的增长是不争的事实,人们还往往通过简单地与发达国家的房价比较来说明我国的房价还有持续、巨大的上升空间,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我们收入水平低的事实,未来中国住宅消费的主体一定是本土中低收入家庭,过度的房地产外来投资固然短期内对区域经济有贡献但长期来看对整个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未必有利,这从各国的住宅发展史中可以得到印证。另外按国际标准衡量房价与收入关系的价格收入比指标来看,我国的房价高于国际标准,尤其是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地区房价更是高估,我们不能用发达国家的收入来衡量我国的房价,联合国人居中心与世界银行认为,一套住房的合理价格应该是居民家庭年收入的2—3倍,像日本东京居民的年收入与房价比大约在1:4.8,而我国大部分城市是1:8到1:15,当高收入阶层的需求逐渐被消耗掉后,将可能出现消费断层现象。

长期来看,中国房地产业无疑是前景光明的,但就目前和今后几年来说,楼市处于“高位放量”的“上升筑顶”阶段,房价上升速率过快、商品房供应结构不合理、银行房贷高速增长,如果调控不好是新一轮住宅开发的风险积聚过程。楼价的上升应该是盘整式或称波浪式、螺旋式缓慢上升,不经过小幅盘整而直线上升是不扎实的,楼价的大起必然隐含巨大的风险,况且房价的对比要考虑通货膨胀、科技含量、装修成本、公建市政文化教育配套、生态环境改善及利息等因素并且要有参照系,不能简单论之。

未来几年我国房地产住宅产业的发展将步入一个高位盘整的阶段,随着旧区改造节奏的适度调节,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健全和延伸,随着中低价住宅供应的增加和住宅结构的日趋合理,随着房地产贷款政策的调整,房地产住宅将逐步步入一个理性发展期。就总体房地产住宅的价格而言随着其内在品质的提高将稳中微升,但其内在结构必定是有升有降,涨跌互现,除部分价格和价值相符的物有所值的高档商品房继续受国内外成功人士青睐及大量中低价位住宅因存在广泛需求而价格坚挺外,相当一部分中高价楼盘将面临市场竞争的洗礼。

通过理性分析我们发现,房价短期内上升过快、过高,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未必有利,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商务成本,不利于进一步吸引外资,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会削弱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商品的出口,最终会影响居民的就业和收入;

2、造成对土地资源的过分依赖和形

成大量闲置土地,有透支未来收益和资源之嫌;

3、在收入增长不同步的情况下,买房会增加老百姓的即期支出从而影响未来和其他支出,近几年来,老百姓的房贷额叠创新高,先“负”起来一族不断扩容,另外过度的房地产投机最后的代价也会落到弱势的老百姓身上;

4、大中城市人口、交通、环境、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城市的水电煤等基础配套不堪重负,2003年我国有19个省份拉闸限电,城市“臃肿病”日益明显。

当前,不少地方经济对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依赖过高,200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9万亿,同比增长31%,房地产开发投资3817亿元,同比增长34%,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投资乘数效应,加上房价过高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带来了GDP的持续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产业能级不高的可持续发展隐患。

因此,怎样正确、辨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使其相和谐?怎样正确、辨证看待当前的高房价与经济增长?怎样保证大多数中低收入居民“居者有其屋”并保持生活质量的同步提高?怎样保持高中低房价的合理结构以期房地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许多问题非常迫切地摆在了各级政府和理论学术界的面前,“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惟有实事求是的理论创新和突破,惟有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才能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远虑”

当前,我国房地产和国民经济总体形势不错,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4%,可以说是“没有近忧”,但为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又“必须有远虑”。

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体制

土地市场的规范运作是住宅产业、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石,土地市场的“恶庄”行为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政府应该有所为且必须有所为。政府要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从源头上完全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的供应,并根据经济、社会、人口、产业发展状况适时适量推出土地供应,做到土地利用计划与市场需求相统一,并且全国、各地的土地供应要有统一的协调机制,国家、省市级政府应加大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力度,必要时要收权,严防土地失控现象重演,严防透支未来。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土地的供应结构。

土地出让一律按“三公”原则实行招投标、拍卖制度,杜绝土地市场黑箱操作及“空手道”现象,防止土地市场的炒作和国有资产的流失。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招标拍卖”制度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们希望它尽快到来,因为它让我们久等了,这是市场经济的呼唤。

对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建议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要规范运作,要有约束性和严肃性,可以通过收回、收购、兼并、拍卖、储备等方式实现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政府当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收紧土地的口子,按法律法规该收回的坚决收回,该拍卖的坚决拍卖,让土地回到真正有实力、真正需要土地干实事的开发商手中;另外对转让土地所获得的收益,政府要控制其收益的比例并通过税收等形式收取一定的级差收益,防止因炒卖土地而导致的不合理“暴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进而防止房价的大起大落。

加强学术研究

理论的贫乏和滞后会影响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城市发展呼唤系统性、经济学的理性思考。各地各级政府在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加强研究和谨慎决策,要循序渐进,要研究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和可持续的购买力。未来我国住宅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定是本土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要加大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用房的建设力度,这是国情和民情所决定的。

要研究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研究市场的真实需求,适当调控旧区改造的力度和节奏,循序渐进,注意均衡发展、防止大起大落。近几年来房地产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大城市尤其是像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的环境、就业、人口、道路交通、水电煤等能源支持压力也明显增加。因此,必须加强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的综合研究。

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搞房地产说明经济结构尚不合理,尚处于低级阶段。出现“凯恩斯依赖症”,内生需求不足,通货紧缩明显,中国当前GDP增长对房地产、交通基础建设依赖过高,明显地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扩大了投资的乘数效应。政府靠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拉动内需,一旦政策的效应发生递减,例如旧区改造的逐步减少、集中买房以后的时间断层周期、房贷政策的调整、高价房供应偏

大等,房地产会出现过热调整,对整个宏观经济将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需引起高度重视和综合、全面、深入的研究;况且人们的消费、投资短期内过度向房地产倾斜,也会造成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挤出效应”,表现为其他消费的紧缩,这也许是我国最近几年除房价以外其他商品价格均下跌、国民经济仍未摆脱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长率、新开工增长率均超过了销售增长率,并且供需结构失衡,潜在压力增大。因此,怎样走好“科教兴国”这“华山天险一条路”籍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怎样以“信息化来带动和促进工业化”?怎样提高产业结构的能级以及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已显得迫在眉睫,必须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逐步尽快地建成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和信用经济,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创新,要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诚信制度,催生真正的品牌企业

第五篇:实现学校人文管理最优化的基本策略

实现学校人文管理最优化的基本策略

内容摘要 : “人文管理”现在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人文管理实质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它区别于军事化管理的强制性,更注重于激励人的自觉性。不同的人有不同需求,能够把这些不同的需求进行有序和谐地整合,通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人文管理的核心目的。那么如何实现学校人文管理最优化,最基本的应该做好以下五点: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学校人文管理;第二、增强管理者的个人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被管理者;第三、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每一位教师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第四、尊重、赏识、关心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五、制定“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管理境界。

关键词: 人文管理 尊重 赏识 激励

“人文管理”的理念,现在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那么什么是人文管理?如何更好的实施这一管理策略?仍然是现代管理里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学校管理,管理的核心是人——教师。进行人文管理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所谓人文管理,即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有序地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在人性复苏的前提下,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它肯定了人的主体性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动力,追求的是组织行为与人的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人文管理实质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它区别与军事化管理的强制性,更着重于激励人的自觉性。不同的人有不同需求,能够把这些不同的需求进行有序和谐地整合,通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人文管理的核心目的。那么在学校运用这一管理模式,就是以教师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精神的科学管理方式。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力。如何做好教师的工作,正确地认识教师、调动教师,使全体教师明确自身的职责,工作的意义,积极地、主动地、认真地、创造性地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作为一个领导,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领导者的素质,也是领导者的艺术。提高教师的素质,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1 发展人的个性,强化每个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人人自律、自强、自我超越的意识,就能赢得学校工作的主动权。

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 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 的境界,以给我们工作的环境空间营造一种舒缓、宽松、和谐的氛围。在管理中,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 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 遇。学校领导给予教师充分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 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 信任感,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管理境界。因此实现学校人文管理最优化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学校人文管理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确立起来,这是人的观念的一次历史性进步。现代教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建设水准。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以人为本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三点。(1)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2)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3)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教育管理者接受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并确立以此为基础的管理模式。管理者从学校特有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出发,通过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课内外活动等实现学校管理功能。在实际管理中,过分强调课内外活动,过分强调量化考评,以制度和数字去约束教师,而忽视了人的情感需求,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伤害。因此,学校管理实现“以人为本”是每位学校管理者亟需思考和实践的课题。以人为本其核心是在学校建立共同的信念和价值取向。学校管理者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充分发挥价值观倡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协作进取的良好人文环境,让教师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为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学校管理者既要带人也要带心,转变管理观念,贯彻“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对周围教师要有敏感度,让每一位教师在学校内可以获得自我的实现。让每个人都有有清楚的人生方向、使命。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学校管理者,就能真正体现“没有比脚长的路,没有比人高的山。”这句话的真谛。

二、增强管理者的个人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被管理者

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同样,在管理当中,也存在“亲其人,服其管”现象。一个领导不论他的权力多大、能力再强,若没有良好的人格品质,他的管理都会是低效或无效的。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修炼人品,用高尚的人品去影响引导老师,这是无声的管理。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力量。

人格魅力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影响力,因此,领导的管理不能仅仅依赖行政所赋予的权力,还需要他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高尚人格魅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奉献的精神,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果敢的品格,即要勇于拍板、敢于决断,勇于承担责任;民主作风和谦和大度,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凡事不独断专行;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讲真话、讲实话,办实事,出实绩,不做表面文章等。

我校特别注重加强教师,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师德建设。并实行干部月总结、反思、自评制度等。学校要求领导强化十种意识:修身意识,大局意识,团结意识,服务意识,民主意识,率先垂范意识,学习意识,问题意识,落实意识,创新争优意识。学校加强领导干部人品修养建设,其目的就是提高领导们的人格魅力,最终提高管理效益。

三、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每一位教师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人和环境的作用是相互的。而在环境对人的影响中,起着更为重要作用的是人文环境。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甚至认为环境是形成创造力的6种因素之一(这6种因 3 素即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法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宽松和谐、安定团结、民主自由和允许“百花齐放”的制度文化环境是“创新种子”得以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我想,改善人文环境有几点做法:

1.重视个性培养,加强自主意识。

2.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才,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终成性格”。深厚的人文素养对培养人的兴趣和情操、开阔人的胸怀,激发人的好奇心有着积极的作用。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的力度,从而形成一种有益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开放、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

4.建设先进的校长文化。营造公平的无帮无派的简单的人际关系,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将教师的利益、冷暖放在心上,以诚待人,以情感人,营造和谐的、绿色的、积极向上的大家庭氛围。

曾有人说,哈佛的成功在于它的永远改革、永远创新、永远追求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使人精神振奋,积极向上。我们的学校如果有了一种催人奋进、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并以此精神为核心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我们就能以有限创造无限,以瞬间创造永恒!

四、尊重、赏识、关心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马斯洛说过:人有被尊重的需求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求。管理者要让教师感到被尊重,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只有让教师感到自己被尊重,他们就会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会努力维护学校的利益,就会一腔热情投入到整个学校发展中来。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的追求价值取向,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赏识,往往胜于物质利益,所以校长必须对教师信任和尊重。从一定意义上说,尊重和赏识就是管理效率。你对教师赏识,教师就会对你赏识,你尊重教 师,教师就会尊重你,归根结底,是赏识产生了赏识,尊重赢得了尊重。赏识和尊重应当真诚、自然,象个别交谈、现场提问、校长信箱等常规途径和渠道,只要坚持去做,就会形成了一种尊重人、赏识人、信任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有了这种氛围,学校就一定具有凝聚力。作为领导者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应学会用理解代替误会,用关心代替冷漠,用宽容代替狭隘。使领导、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同时,作为领导者要做一位善于发现每一位教师闪光点的伯乐。俗话说:“用人之长,天下之才皆可用之;用人之短,天下之才无可用之。”因此,领导者应该有一双发现教师闪光点的慧眼,从而知能善任,让能人做大事;让小人做好事;让懒人做实事。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上尽展风采,体验成功。

同时应满足教师的正当需求,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作动机仍然需要自身以外的推动力来激发。因此,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物质推动力。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无不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般人们生活的烙印。因此,物质需求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要尽力创造条件,对学校微不足道的物质、奖金刺激,尽量做到公开、公平,确实体现有付出就有回报,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回报。

第二,精神推动力。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首先,应对教师不断加强教育,培养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志向,工作中实行各种有效的精神奖励,实行多表扬少批评,把诸如评选先进、提职、晋级等与教师工作业绩挂钩,要建立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不要因为一点蝇头小利,搞假象蒙蔽教师。

五、制定“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管理境界。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人文管理仍需要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纪律约束机制。“人文思想”并不排除约束机制,关键是制约机制,要建立合情合理、要使用得恰到好处。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我校制定了各项工作管理制度与细则,实施人文管理与制度规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使教师有章可循,进行自我管理。制定了发展性教师考评实施细则、教师常规管理细则、查岗查课制度、教师奖励制度等,对教师实施过程性管理,认认真真考评,实实在在记载,决不姑息养奸,做到人人按制度办事,不 弄虚作假。教育教学、教导、德育、后勤、体卫艺、安全、少先队、家长学校、财务、幼教等各项工作责任到人,组织健全,真正实现了管理职责明确,管理事务具细。

考勤实行扣分制,教育教学成绩实行奖惩制,课堂教学实行候课制、查课制、讲练分时制。常规检查实行不定时监控和定时检查制;有效强化制约导向功能,事实上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相机适应、恰当地启动评价杠杆,乃至运用批评的武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它有利于更好地强化政令统一,推进各项改革,维护学校形象,实现阶段性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艳丽.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7(23).[2]李永忠.李坊银.鉴往知来革故鼎新———小学教学管理的几点尝试[J].江西教育,2007(11).[3]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华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01.[4]成凤春.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1.

下载优化学校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化学校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林政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5篇

    加强林政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摘要:森林资源是林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森林资源林政管理贯穿于森林的培育、保......

    认真搞好项目管理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认真搞好项目管理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不久前召开的集团公司第三届职代会暨2007年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游业务仍然是当今公司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以成本管理为......

    加强林政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5篇)

    加强林政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摘要】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保障,更是林业系统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尽管它是可再生资源,但因周期长,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保......

    加强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五篇材料)

    加强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医院这一过去纯福利事业型单位已被推上了市场。当前,医院已不仅仅......

    如何实现旅游景区管理优化升级(★)

    实现景区优化升级,首先要实施品牌化战略。形成覆盖全省的A级景区动态管理机制,加快AAA级以上景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培育一批世界级旅游品牌。积极鼓励有客源市场需求和地方......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公正、公平、合理地广泛分享的基础上。世界各国相互学习和借鉴发展的经验,加强资金、先进技术......

    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专家解读教育规划纲要“职业教育篇”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吴晶 查云帆 俞菁)为何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如何培养一流的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否......

    推进建筑节能 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