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初中数学合作交流学习
谈初中数学合作交流学习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型教学理念。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手段,探究活动就探究的方向、过程、结果来说有很多不确定性,而且进行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初中学生要独立地进行各种探究活动,是不现实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合作学习与交流,才能有效地完成各种探究活动,达到教学的目的。
所谓合作学习与交流,即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围绕共同目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成效的途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转化,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途径。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取长补短的过程,是知识建构过程,是认知结构重组过程,是学习提高过程。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团队观念、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这样可以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同学之间互助互动互补,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思维更加开阔,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工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并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各组之间互提意见,从而共同完成数学建模过程。
一、合作交流的类型
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提供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尽可能把合作交流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就我在平时教学中所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操作演示型交流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追踪数学家的思维历程。所有这些对于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可以采用操作演示型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例如:我在教《七年级上册•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为了让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有较深刻的认识,我要求学生利用硬纸板、胶带自制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在上课时同桌两人交换作品,再用剪刀剪开展在桌面上。待他们完成后,我每桌发给他们3张平面图形,通过两人合作,将每一平面图形折起来,胶带粘合,转变为立体图形。我在课堂上巡视时,发现学生相当认真,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相当好。后来我将全班同学按4人一组分成13个小组进行拼七巧板比赛。七块不同形状的几何图板在学生手中或平移或旋转或跳跃,组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学生兴趣盎然,其创造的火花也被激发出来。又如我在教完《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后,在班上演示了两两握手实验:两人握手1次,三人两两握手3次,四人两两握手6次„„被我请到讲台边参与两两握手的学生多达14人,并由班长负责在黑板上作记录。接着我提出问题“假如全班同学全部上来,进行两两握手,那么握了多少次手?待弄清这个问题后,又问“有n个人参与两两握手,那么握了多少次手?”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很快掌握了其知识本质。
2、讲解解释型合作交流
为了纠正学生错误认识,加深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试卷讲评时,我摸索出了一条“以学生讲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讲评模式。这样做能有效地提高选择题、填空题的正确率。让两三个学生讲,全班同学听。讲的学生再一次梳理了思维过程,而听的同学将别人的思维与自己的思维每每比较,倍受启发。而且这种学生教学生的方式亲切感人,学生愿意接受。如果主讲者出现错误,坐着听的学生会不留情面的指出,会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做法。教师不需多讲,只须面带微笑静听,学生讲到精彩处拍手鼓掌,只有当绝大多数学生一筹莫展时,教师才作适当点拨。这种合作的方式在“于无声处”进行,实则“胜有声”,学生的思维得到锤炼,能力得到培养。
3、作业批改型交流
作业的目的不光是通过作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它的功能还有: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自省、自我评价的能力;培养自尊心、责任感的功能;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尽管初中教学任务重,课堂时间紧,但我们仍需要留很多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对于较难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进行讨论,寻找解题突破口,制定解题策略。对于简洁明了,推理严密的解法,教师要收集起来,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欣赏,并将他们的作业评为“优☆☆☆”。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把作业题精选,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题,使学生思维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
4、争论辩解型合作交流
初中生不服输,好胜性强,这是开展争论辩解型合作交流的有利条件,事实上有些知识不去争论、不去辩解是很难弄清其庐山真面目的。对于有些选择题、填充题要引导学生争一争、辩一辩,学生是能豁然开朗的。
实践证明,经过反复争论、辩解,学生对排除法、特殊值代入法,反例论证法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例如:是不是分数的争论与辩解,使学生抓住了分数(属于有理数)、无理数的本质属性,能够有效区分有理数与无理数。八年级下教学完反比例函数后,我引导学生对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x轴有无交点”进行了争论与辩解,使学生对“图像与x轴可以无限靠近,但永远不会相交”有了更深的理解,体现了数学中的辩证法,渗透了极限思想。合作交流的前期准备工作是独立思考,只有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才会有素材,交流时才会生动有趣,场面热烈。因此我们反对不作深入分析和思考,就去交流,这是不利于认知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经过深入细致的独立思考,能明确自己探索的成功之处,同时找出迷茫、疑惑问题,探索受阻的要害。对于一个较复杂的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单一过程,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可能需要多次反复,但它绝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是螺旋式上升的,会把学生的认知水平一步步地向高层跃进。
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活动更易营造学生心灵自由的氛围,这是萌发创新思维的前提,此时,小组团体动力机制可促使每个学生在生生交流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融合、交汇等,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也随之得到增强,潜能得到开发。
二、合作交流的注意事项
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标,适度定向。
教师在分组学习前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由学生自行制定或与学生共同确定目标,为合作学习适度定向。教师对教材编排意图的理解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达到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并不是无目标性的瞎折腾,也不是为了让课堂看似活跃而采取地一种摆设,合作学习是不断地追求最优化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尝试着寻找一种规律性的数学知识,这知识正是在一次次这样摆那样摆地合作学习中得到强化。
2、合理分组,动静结合。
分工与合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效的合作离不开合理的分工,合理的分工为了有效的合作。这样,个体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群体能得到最佳的互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黄金搭档”。因此,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性别等情况结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课前搭配分组,做到尽可能合理,也可以是课上根据学情让学生前后座位四人分组,还可以是按照学生对不同讨论专题的不同倾向在课上自主选择,尽可能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通常4~6人为妥,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并适时组织一些小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3、组长负责,优势互补。
合作学习探索过程是始终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相互合作、动手实践,充分暴露了各自的思维过程,在观察、比较、辨论、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得到第一手材料,并从而得出结论。对四人组或多人组每次由组长主持负责全组学习,明确各组员在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分工、讨论、交流和汇总发言,注意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学会阐述、倾听、整合信息等。组长也可采取轮换的方法,尽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做到优势互补。如在“无盖长方体纸盒制作的探究”教学中,我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运用准备好的材料,看到一个图形可以就有关知识自问自答,你问我答或我问你答。接着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说出一点自己知道的有关知识,并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的同学回答,最后动手制作。这样,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圆满地完成研究学习的任务。
4、把握时机,保障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必须自己主动地学习。合作也并非每堂课适宜,也不是一定在整堂课进行,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带着迫切的欲望投入合作学习之中。时机的把握直接影响着合作交流学习的效果。我们注意在学生学习的疑难处、重点处、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处、学法指导的迁移处等组织分组交流学习。在时间上给予一定保障,防止草草了事。例如,在教“过平面内四点中任意两点画直线,能画几条?”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看哪一小组的同学想出的方法最正确。这时学生热情很高,通过探讨有的小组写出能画六条,有的小组能画四条,也有小组能画一条等。我及时表扬了他们真会动脑筋,使他们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
5、共同参与,教学相长。
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有时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学习交流,听取学生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帮助。这样师生平等对话,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收获启示、捕捉亮点,谋划后一课的教学。
6、开展评比,增强合作交流意识。
有时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有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时自拟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再按小组总分进行评比。成绩好的同学感到他们只为自己的学习是不够的,成绩差的同学感到影响了本组有了压力,这样使压力变成集体和个人的动力。评比后,小组里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同学督促和帮助,学习成绩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因次,适当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有利于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从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而学生良好合作交流行为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既需要教师从点滴抓起,更要求教师以身示
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
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意识。所谓数学合作交流,是指同学之间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把自己的数学思想用数学语言、动作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彼此之间弥补、沟通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意识?
一、加强思想情感的触及交流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
如教师提问时,应面带微笑:"请回答!"学生回答后说一声"请坐下!"一个浓郁人情味的"请"字,则能温暖学生的心房。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感受,互相交流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二、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交流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因此,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获取、反馈、交流和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1、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
众所周知,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一般只有教师的讲授和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课堂教学信息通常是单向传递,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由此来看,凡符合科学性要求的课堂教学,其教学信息的流通应具有"双向性"的特征。该特征不仅表现在教师作用于学生,还表现在学生作用于教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反馈手段,采用提问、板演、练习、考查等形式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信息,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可安排这样一组练习题:
把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分数化成小数。① 1∕2、1∕9② 3∕4、3∕7③9∕10、9∕14④11∕20、11∕13。待学生做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交流。①为什么这些分数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学生回答不出)
②分数有分子、分母,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学生有的说与分子有关,有的说与分母有关,有的说与分子、分母有关。)
③每组中两个分数分子相同,为什么前者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者不能?这说明了什么?(与分子无关,与分母有关)
④既然与分母有关,那分母有什么特点?请把分母分解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⑤把3∕12化成小数(0.25),并分解分母12的质因数(2×2×3)。这个分数的分母除2外,还有质因数3,为什么也能化成有限小数?(揭示:最简分数)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数学学科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或对解决数学的问题,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这种个性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合作启智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后,教师出示算式:,让学生计算,大部分学生不会做。经教师启发后,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终于有了多种不同的解法: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发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到交流中。
三、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
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迪、点拨、组织评价交流。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觉和喜悦心情。这样的评价交流,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各抒己见、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必须创设情境,全面客观、适时、及时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可采用自我评价交流和相互评价交流的形式,学生在自我评价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进行自我评价。因为,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同时,要引导学生"三对照"。一是对照自己的认识和同学的认识有何异同点;二是对照自己的认识和课本上的结论有何不同;三是对照自己和同学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是否相同,不同在何处,哪种方法简捷。这样的自我评价交流,促使学生信息互补,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学生在相互评价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贵在参与。讲多讲少不苛求,说对说错不要紧,允许学生有想法就说,有意见就提,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要克服那种只有少数学生讲,多数学生听的"陪客"现象。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心得体会谈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心得体会谈
摘 要:我国悠久灿烂的数学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奋发读书献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现代教育不是要教出一群书呆子,不是要教出一群高分低能儿,而是要为学生未来着想,为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知识是死的,不知道是可以从书本上学到,而能力素质却是无形的、是无法教会的。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他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前景。归根结底,教学的价值在于塑造人,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让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如何创境激情,是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三、营造数学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思想教育熏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群体师生关系的相互示范效应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大。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从教师的具体和抽象的形象中,选择理想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对教师而言,自身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
很多内容是教师每届都在向学生讲授的,但教师在每次向学生讲授时,都应对所上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热爱。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四、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
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五、改变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数学活动进行,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六、结束语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落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篇:小谈初中数学教与学
小谈初中七年级数学学与教
漳浦县龙成中学林智富
时下,困扰初中教学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和毕业生成绩合格率。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学生中的学困生数量大增,导致数学成绩合格率有所下降。除了某些客观因素外,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厌学,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同时教师感到数学难教,好比是“顶着碓窝舞狮子”,人累死了,戏又没唱好。众所周知,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教与学是一个有机联系统一的整体,只有相互结合,彼此合谐,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本人从相关教育理论学习与多年实际教学过程研究出发,对初中数学的教与学谈点个人心得体会,不过是抛砖引玉,恳请关心初中数学教学教研的同仁给予指点指点。
一、引导学生如何学
1、激发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施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无疑是一种被动接受,也是很难学好的。由于数学自身特点,有些内容比较抽象,解决问题方法相对灵活,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思维品质,推理能力,空间观念,归纳概括能力。教师教学时如果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不注意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不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不造成一定的悬念,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由概念到定义,由法则到公式,由例题到练习,最后布置作业。这种照本宣科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必然让学生感觉形式单调,枯燥无味。新课改实验教材虽然在概念引入时提供了大量的问题情境,但有的背景材料对于广大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如立交桥、游乐园、车间传送带、登山缆车等。实际教学中遇到上述情况时,教师应当在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中寻找类似的例子,在能够使用直观教具时尽可能使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制作一些简易课件,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据了解,现在学生最爱上的课是信息技术课。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树立信心。长期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不管做任何事,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为获得成功创造了先决条件。而不少学生对自己能够学好数学缺乏信心则是源于多次考试的失败,因为每次考试成绩都让他们感到羞愧,如果老师再把他们的分数公布于众则进一步伤害其自尊心,由于年龄尚小,他们还没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切身感受。作为教师,对学习数学确有困难的学生,首先要关心,不能岐视;其次要明确转化差生是艰苦而长期的工作,更要有耐心。提出的教学要求必须与他们当前的实际基础相一致,给他们布置的课外作业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欠缺的知识伺机补上,同时注意发现和鼓励他们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微小进步,多表扬,少责难。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往往会使他们重新客观认识自己,逐步增强我也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掌握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率,为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奠定基础。学习数学首先应当做好课前预习,预习不仅是温故知新,同时还可以在预习中对自己弄不懂或感到困惑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就能有针对性地听老师讲授,也便于和小组内其他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其次在课堂上要
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此外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小结。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认为,读书学习与知识积累是一个“先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其意思是一堂课、一单元,乃至一章节、一学期、一学段的内容,都可以将其知识要点归纳总结为提纲或框图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梳理,既能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又有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最后是应当及时复习巩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实验得到的记忆曲线数据显示:已学过的知识即时记忆量为100%,1小时后记忆量仅为44.2%,1天后只能记忆33.7%,1星期后记忆量为25.4%,1个月后记忆量为21.1%,从此以后基本上不再遗忘。有人曾经对及时复习效果做过对比实验:在同一班级内选取甲、乙两个学习小组,对当天学习的某一知识(一段课文或一个公式),甲小组同学由老师统一安排复习,乙小组同学任其自然,一天后进行检测,结果甲小组掌握率为98%,乙小组掌握率为56%;一星期后再进行检测,结果甲小组掌握率为83%,乙小组掌握率为33%。
4、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 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教授北师大版《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时,我首先创设情境,引导进行观察、交流、归纳从而导出公式的成立,在让学生利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得出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之后用图形给予解释,教学时我要求学生首先通过拼图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它们的整体结构特征,在这里只要求学生理解,并用不同方法加以解释,不要求学生给予详细地证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公式的结构特点:左边是两数和(或差)的平方,右边是这两数平方的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乘积的2倍。
由此可见,及时和经常重温学习过的知识可以加深记忆。复习的方式最好是先不忙翻书,尽可能通过大脑“过电影”,实在回忆不起来的再看书;也可以把重点内容提纲性的在草稿纸上写一遍,因为边想边写对增强记忆有明显效果;此外做适量的自我检测题也能起到很好的复习巩固作用。
二、作为教师怎样教
1、揭示本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内在规律,突出重要的思想方法。如数的运算,初中是在小学基础上学习有理数、实数,因此有理数运算只不过是在引入负数后算术数运算的延续,而实数运算则是在扩充无理数后有理数运算的延续,同时式的运算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之上,除了增加幂的运算法则外,其实质仍然是实数运算。又如我们用函数观点来看方程与不等式,则代数式与代数式的值、方程、不等式都可以看作函数的不同形式,只要给代数式的字母赋值,其对应的代数式的值就是函数值;而当给定的函数取特定的范围内的值时,则对应于方程或不等式。图形变换中的变与不变,一种情形是位置变,但大小不变,如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另一种情形是位置、大小都发生变化,如相似(位似)。还有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加与减,乘与除,正与负等。
2、优化品质。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应当努力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一是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风,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因为数学最显著特点
是结论严密,仅凭直观或几个有限的结论是不能代替数学证明的。历史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数学家费马关于“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形如的值都是质数”的结论最后被欧拉证明是错误的。二是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公开展示自己的想法。如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不是象人们通常感觉的只是一个普通自然现象,而是想像为什么它不往天上去,从上面往下掉一定是有某种力在拉它,经过不断探索,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又如瓦特小时候看见火炉上水壶中的水沸腾后蒸气把水壶的盖子掀开这一普通现象时,联想到水蒸气有推动力,由此他长大后发明和改进了蒸汽机。三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能经受学习过程中暂时遇到的挫折,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印证了一个真理,就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如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为延长白炽灯的灯丝寿命,和助手一起,先后试验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获得成功;在发明蓄电池过程中,曾经失败8000多次。又如欧姆在探索“通电导体中电压、电阻、电流的关系”时也曾经历多次失败,最后才得出著名的欧姆定律,而且他在《化学和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金属导电性能的测定》不但不被人理解,反而受到当时某些权威的讥讽和耻笑,并劝人们不要相信他的结论,直到八年后他的成果才被社会广泛应用。
3、提高素质。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建立数学模型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数式运算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师要通过引、导、扶教会学生读书,在学生阅读初始阶段,教师应出示阅读提纲或阅读有关内容后要回答的问题,使学生对阅读目的,阅读要求更明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参与,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量、折、画、剪、拼),从事实地测量,图案设计,搜集整理数据。数学建模主要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能够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将数学问题化为代数问题,并根据数量关系(相等、不等、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数学模型(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学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运算能力,在计算器,计算机等先进计算工具已大量普及的今天,对数、式的运算过程不应刻意追求变形技巧和数据的繁杂,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算法,明确算理,具有一定的口算能力与估算能力。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教。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从而能真正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好初中数学入门学与教。
***
第四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课题总结
《小组合作的交流方式》
研究报告 加肯
【关键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情感体验;自主性;全面发展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对学生来说获得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还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评价能力的提高,以及在合作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发现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的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等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力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是他们想学;让他们获取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爱学;提供给他们更多自己创造的空间使他们能学。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自主探索添力。一.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具体功用的探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1.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2.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 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
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具体实施
合理安排合作伙伴。合作学习应以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互动交流为主。教师应根据学生见的智能差异合理安排合作伙伴。使伙伴间成为互补型。并且教师应做到合作伙伴间的明确分工,各尽其责。
1、创设以自主探究的活动氛围。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引导学生合作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只有这样小组合作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
2、问题设计适宜。斯托利亚认为:“在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发展,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为此。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水平,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不随意拔高。
3、合作要有意义目的性明确。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操作才能发现。如: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需集小组智慧,共同合作,才能得出结论。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就可以这样设计: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组不同形状的(锐角,直角,钝角,等角,等边)等的三角形,让他们通过这些不同的三角形去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间的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验证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小组甚至将一个三角形的三 个角撕下来后拼组在一起发现正好是一个平角。由此,很轻松的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这样,在“操作___探究____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给学生合作技巧。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会听。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 逐步要求学生在合作时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合作伙伴的发言;二是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收集信息;三是听后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判断,反思,评价的能力。另外,作为教师还要锻炼学生会说。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机会多,而有些学生没有发言机会。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时应深入到小组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那些不敢发言学生的勇气,将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留给他们,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也让他们有参与表现自我的空间和获取成功喜悦的机会。
三.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在课堂上合作学习。
给出的学习任务是否恰当,是教师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太容易的问题无需讨论,太难的问题,小组讨论难以使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例如,在进行金属钠一节的教学中,可以探究的问题很多,考虑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到合作性学习的任务要求,最后我在课堂上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对Na和水反应的合作实验,探究其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之间的关系,这3个问题难度适中,其中Na和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师要提供对小组合作学习技巧的指导。
教师要在考虑多元智能因素的基础上,给出明确的角色分工,帮助 学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学习任务明确,才能够使大多数学生很好地完成以及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
(三)教师要注意小组学习课上与课下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并不等于在课堂上凑在一起讨论问题,课下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也非常重要,课上课下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适当评价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要善于控制,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有时间限制,不能无休止的合作;在课堂上不能滥用合作学习,该合作时再合作,否则会造成课堂上的混乱,也浪费时间。教师要深入合作小组,努力融入学生的讨论中,要不定期地评价优秀合作小组和优秀组员,让各小组在激励中更好的合作。在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与责任等很多积极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成效
(一)课堂景观发生了可喜变化
课堂景观的可喜变化是课题实验最显著的成果。随着课题实验的开展,学生开始积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课堂充满着生机、充满了活力。
(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合作中有安全、自由的感觉,学习的压力和畏惧的心理消除了,学生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参与合作的快乐。
(三)学生互补作用得到发挥,整体成绩显著提高
通过优化合作学习小组,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同奖同罚,荣辱与共的观念。这样,在一个小组里,一个人的进步或退步不仅仅只是个人的事,而是与学习小组中每个人的奖与罚密 切相连,促使人人自觉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四)培养了学生优良的品质,促进了全面发展
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我班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大增强,富有团队精神。有90%的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等等。这些优良品质的形成,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在试探性地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性学习,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合作性学习并不是万能的,教师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时也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比如单从一节课来看,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课堂在认知容量上比不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进度也不那么容易把握。但我认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化学学科的、的兴趣和成绩,以及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是有帮助的。我们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摸索和反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可以打破以往单纯注重班级整体教学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教无定法”,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才能使这种方法逐步完善。
第五篇:班级合作交流学习小组活动小结
班级合作交流学习小组活动小结
学期开始的时候,可能是由于还未从两个月的暑假中走出来,没能习惯大三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上花的时间都不是很多,表现得很浮躁,上课听讲不是很认真,课余时间也没能充分利用,这样的状态如果维持下去,在这样下去的话,在最后的考试中必然取得不了一个好成绩,更重要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这对后续课程的影响是致命的。
后来,在班长和团支书的倡议下,端正了班级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目标。所有同学自愿结合成了16个小组,正式成立了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虽然每组在人数上可能不一样,但每位组员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认真 出色地完成大学生应该有的责任。与此同时,每位同学业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计划。学习小组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班上的学习风气,同时也使得同学们互相之间更加了解,加强了沟通,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在最后复习迎接期末考试的时候,在我的倡导下,每一组都结对自习,且分工互助复习,效果较好,在最后的应考阶段,每个同学都能十分投入的复习迎考。
考试的结果虽然有极少数人的成绩不能令人满意,但所有人的成绩与预期的考试成绩相比,可以说,都有了质的提高,班级的平均成绩也提高到了80分以上。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班级的学习氛围逐渐浓厚,稳定,正一步步走向正规!
但我们仍可以看到,班级的学习成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人的发展不是很平衡等等问题,这又对我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不断想出新思路,新点子,让每个同学都能一最佳的姿态去迎接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我相信在新的学期,我们班一定会以全新的姿态站立在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