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环境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困惑与对策
网络环境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困惑与对策
长乐初级中学彭博
关键字:网络 学生 规范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正在步入网络信息化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与计算机网络的关系日益密切,计算机网络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然而,计算机网络也像其他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黑客”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建平中学自1999年9月起,从高一年级起施行了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装置到教室的举措,有效地帮助和促进了学生把计算机从学习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工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操作装置在课桌里的计算机,通过学校的网络,可以学习各学科知识,查找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信息。在提高学科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操作计算机网络和交流、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经常会发现因为规范方面的困惑和偏差,导致一些行为上的“不正常操作”。
二、困惑的表现及其特点:
1、表现:
a、原有的行为规范难以辨清网络环境中的事理。如对待游戏,为了避免青少年学生沉湎于游戏机房,曾有规定:严禁学生到游戏机房打电子游戏。现在电脑也可以打游戏,若允许学生自行安装大型的游戏程序玩游戏,当然不合适。但如果禁止玩一切游戏,许多游戏益智训练的功能也将被抛弃,这也未必合适。问题是有一些学生以益智训练为由,耗用了太多的时间,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由于许多游戏来路不明,夹带有病毒,会给整个网络带来损害。如何界定游戏的益害及其程度,从而实施有效地令人信服地处理?又如“网上复制”,未经主人同意私自打开别人的书包,取走或抄袭某些资料,这无疑是不道德的。但如果通过网络探测别人电脑里的内容,对其中某些资料自行复制,却不好说是不道德的。因为网络的重要特性就是可以共享,共享也可以包含复制。但未经主人同意的复制又是否欠缺尊重?怎样才算是“经主人同意”?
b、原有的规范缺乏针对性,不足以扬善惩恶。如对“挟持同学”做违背自己主观愿望的事,或随意损坏同学物品的行为,可以依照现有法规,根据情节、后果等予以处罚。但对“网上挟持”的行为,如通过网络强行控制别人的计算机,删除别人的软件,破坏别人工作和学习的行为却难以定量处理。
又如“投票评选”,评选网络优秀文章,在传统环境下已经有相关的、行之有效的操作规范,照此组织操作,可以正确反映出大部分投票者的意愿。若通过网络投票,可以提高投票计票的效率,但服务器中收集到的投票者的身份(IP地址、标识等)可能被假冒,就未必能真实反映出广大同学的意愿。现行的规范对此也无有效地处置办法。
2、特点:
对学生中上述“游戏”、“窃密”、“挟持”、“假冒”等“不正常操作”、“损害”的案例进行追踪分析后,有如下的发现:
动机极少是恶意的。大多只是好奇,是要体验一下实际效果。也有的只是为了追求“成就感”,显示自己的“水平”。
操作的方法比较专业。有的通过密码侦破技术,取得别人的密码,进行“不正常操作”。有的是通过“陷阱”程序,取得别人计算机的控制权,进行“挟持”活动。这些都不是计算机课本和常见资料里教学的内容,而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情节一般不复杂,手法也比较单一。学生中“不正常操作”与正常操作常常同时进行,而且不正常操作者也不刻意隐瞒、坚持。当我们发现有“不正常操作”时,简单查询即可找到不正常操作者,或者在同学中申明利害后,不正常操作即明显收敛。
后果难以估量。由于许多不正常操作者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未有准确的了解,在网上施加损害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固定,损害行为与其后果发生不是明显连续的,可能过了好几天才表露出来,责任认定就比较困难。有时不正常操作者自己都不知道损害的对象是什么,即便造成大量信息丢失,损失无法挽回,也未必能找到不正常操作者。纵使找到了,口头批评太轻,加重处理又缺少法规的依据。
教师察觉难。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迅速,对新知识、新技能学生可能比教师接受、应用的更快,因而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示范、监护作用在网络环境中就难以体现,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若没有必要的引导,“网上损害”极易蔓延。
潜在危害大,此处主要说得是对学生主体的危害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旦不正常的行为养成习惯,步入社会后,将很难改变。这对未来的影响明显不利,现在可能只是到别人的电脑里取一些作业答案,明天可能就是到别人的银行帐户里取一笔金钱。现在可能只是恶作剧,删掉别人计算机里的一段文字或是一幅图像,明天可能就是真做实干,到别的企业里毁掉一批数据或资料。发生这样的事情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将是可悲的。
三、分析
从主观上看,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过程中的不稳定期,心理具有显著的不平衡性和动荡性,行为能动性和自我中心性明显,自我意识很强,对未来的追求会主宰对现实的理解。多种矛盾因素制约着学生的言行举止,恰好在计算机网络上的操作过程可以超脱现有规范的束缚和制约,容易满足学生选择和探险的欲望。就很可能进行一些“不正常的操作”。
从客观上看,网络环境中的生活、学习模式与以往有许多不同,其自主式、交互式的交流对学生的影响力比传统媒介强烈的多,再加上原有的道德准则已不足以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是非尚未清晰时,出现一些“不正常的操作”,也在意料之中。急需解决的是抓紧完善建立适应网络环境的道德规范,帮助学生顺利成长为适合时代进步的人才。
四、对策
道德行为规范是为了保证社会稳定的约定,随着社会的进步,原有的规范当然应该有所调整。
1、在认识与方法上,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出现一些“不正常操作”,是可以理解的,学校乃至于社会应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些“不正常操作”的危害性,尽早确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
网络环境中的道德规范应是考虑了技术因素的规范,但制定、操作规范,不仅要有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和计算机老师参加,更需要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和全体教师的参与。建平中学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由校长室牵头,学生处、教务处、网络中心参加,在对师生进行大量调研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批与计算机网络操作相关的规章制度。
2、在内容和操作上,即要考虑保证目前学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趋势相吻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提高。建平中学关于计算机网络维修的规定里,坚持以教育为主,针对学生计算机软件故障多的状况,把《消费法》和计算机行业的有关“软件不予保修”的规定告诉全体学生,实际操作中,学校按照“分析原因,区别对待,教会学生掌握维护方法”的思路,帮助学生在解决故障的同时,即了解社会上的规范,又能够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增长学生自己使用、维护计算机网络的能力。
按照上海市的发展规划,近三年内上海将基本形成网络化的环境,现在研究学生网络环境中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困惑与对策,既是现实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教育部门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
如何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和适应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减少由于“不正常操作”所带来的“损害”,是保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培养教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2011年11月
参考资料:`
1.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
2.郑和钧等:《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
第二篇:浅谈网络环境中学生的行为规范
浅谈网络环境中学生的行为规范
内容提要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中学生网民的人数越来越多。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网络扩大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特点,它为中学生不良情绪渲泄与释放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为中学生心理支持提供了新的渠道。但是,令人担忧的是,中学生上网大多数是热衷于网上交友、聊天、游戏和垃圾信息的浏览。学生们的这些网上行为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个别中学生因长期沉溺于网络,产生网络心理障碍。此文,就对我所任教的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分析和解决。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中学生 行为规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越来越靠近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网络为扩大中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大力宣扬网络先进性的同时,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经常会发现因为规范方面的困惑和偏差,导致一些行为上的“不正常操作”。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中学生行为的表现和分析:
1、对待游戏
情景1:通过密码侦破技术,取得别人的密码,进行“不正常操作”。有一天刚下课,学生兴奋的问我:“老师下节课是哪个班的课?”我说:“是高一年级。” 他高兴的自语:“太好了,可以盗到更高级的号了。”我怀疑的问道:“你有那么大的本事知道盗号?”他对我的怀疑愤怒的说:“不懂吧,老师,我刚才装上了盗号软件,只要他在那台计算机上输入帐号和密码,就会自动将他的帐号和密码发送到我的邮箱。”他完全沉淀在自己的“成就感”之中,丝毫不知我在套话。接着我问:“为什么要盗窃别人的号码?”他说:”我的号上个星期被别人盗了,我玩了好久了,不想在重头开始玩,这样快点……”
分析: 动机的产生是因为他的游戏号码让他人窃取,他不想从最低级重新升级,从而想到窃取他人密码,产生这种行为是因为初中学生喜欢模仿和他们意志行动的独立性尚未成熟,常常很容易被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反映了初中生的意志行动欠成熟和思维独立性品质较差。中学生动机极少是恶意的,大多只是好奇,是要体验一下实际效果。也有的只是为了追求“成就感”,显示自己的“水平”。针对初中学生喜欢模仿和意志行动欠成熟的特点,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首先自己要做到,同时应在同年龄团体中经常树立内容不同的、良好的榜样供学生模仿。
情景2:沉迷于游戏。这是中学生普遍出现的毛病,不能控制自己上网,不能抗拒网络游戏的诱惑。据我观察,初一的学生主要玩:《梦幻西游》和CS,游戏中虽然强调玩者间的合作精神,鼓励大家团结一致面对困难险阻。但是玩者并没有领会其中含义。有一次,在上课看到两个学生在玩《梦幻西游》,他俩玩得很开心,但是平时他俩的关系并不好,但在游戏中却很团结共进。他们确不知道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友好相处。问他们为什么喜欢玩游戏,都有一致的想法:“谁都喜欢,因为游戏能为我带来很多快乐的时光,也让我结识了许多网络朋友。”
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们在游戏中寻求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合作伙伴和在游戏中努力就可以获取的“升级”的成就感,弥补现实中成绩不理想的缺憾。网络游戏里的世界是人性喜好的真实体现,说白了就是想杀就杀想骗就骗,想爱就爱,想恨就恨。同时在游戏中可以充分地暴露压抑在内心深层的需要的欲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体现了中学生意志力和自我约束力还不够稳定,自我调解和控制的能力较差,希望在网上能找到让他们憧憬的“网络友情”,形成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心理。所以要求家长和学校应该适当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有关部门也切实承担起监管的职责,尽快从政策制定上对未成年人上网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课堂上,建议允许学生玩益智游戏,只要学生完成课堂作业。老师可以有选择的下载一些好玩的益智游戏,密码共享。当老师上玩一节课内容,学生完成老师布置任务,老师给完成任务的学生解开密码,允许其玩。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实效的完成任务,同时,好的益智游戏,不仅能锻炼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而且充满了哲理性和科学性。
2、网上交友
情景:在机房上课的时候,学生的用机范围很广,根据我对初一100名学生的上网聊天的对象进行统计:32%同学选择的对象是认识的同学和亲人聊天,39%的同学选择对象是认识的同学和聊得投机的网友,19%同学选择的对象是游 戏网友切磋技艺,8%同学选择的对象是任何人都可以聊,2%同学则选择其他。记得有一次,在巡视课堂作业的时候,有几位女学生聚在一起谈论A学生在网上认识的网友帅不帅?由于观点不一,她还兴奋的问我:“老师,我的网友长得帅吧!”我说:“恩,从相片上看他是个很阳光的男孩,但是你确定和你聊天的就是他么?网络中迫不期待说自己是王子的隐藏人绝大部分是青蛙。”她说:“不会的,他很搞笑的,我们无话不说,心情不好就找他倾诉,感觉很坦诚……”
分析:针对华美的学生,学校是封闭式全日制寄宿学校,在校寄宿期间不准外出,不准给外边打电话。虽说集体生活对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确实有好处。但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离开父母之后,缺少了经常进行心理交流和心理倾诉的对象、场所;再者,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产生一些矛盾。好多学生都利用上网时间向网友诉说心情和寻求问题的解答,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而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交友的天地。这种交友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而且网上交流是虚拟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正是中学生内心渴望的一种交往方式,极具吸引力。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
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人的道德观念和处世准则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交流形成的,只会与机器相处的人,不仅在人际关系上有缺陷,而且也不利于良好道德观念和情操的形成。
3、浏览色情网站
情景:3月里的一天,我刚下课,有位学生走进我说:“老师,某某在看色情网站。”当时我不相信那么小的孩子能做这等傻事,就对那学生说:“别乱说,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他很生气,“我亲眼看到的,不信你去看看”。我悄悄的走近,看见他真的在看那些赤裸的图片。走在他身后才感知我的存在,他马上说:“不是我看的,我才回来,不知道是谁打开的。”不知那位学生说:“敢做敢当啦!”当时看着他心慌的表情,耳朵通红,不停的在解释……。我当时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他是已受心灵污染的老生还是好奇的初犯,还没有足够必胜的言语去说服他,只好说:网络上的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重要的是自己能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不能控制网络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只要在你不 幸遇上的时候,果断的点击“关闭”。首先,我举报了此黄色网站,随后我和班主任一起商讨对策,了解到他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在班上没有朋友,也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我主要负责在校时课堂的监督,班主任告知家长监督孩子的在家时间。从那天之后,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加强监控电脑的次数,监督学生规范上网。
分析:据我了解,很多学生不是他们有意识的去看,而是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良网站自动逃出来的,有时候我们想不看关闭也都被程序控制。网络是个聚宝盆,也是个大染缸,各种色情、暴力、反动信息大行其道,需要具备基本的是非判断力。中学生对于性的好奇和渴望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没有正确引导,正值发育阶段的中学生显然没有这方面的自制力,一旦染上“黄毒”,健康的心灵就会受到极大的污染。
再者,离异家庭的孩子不但得不到一份完整的家庭温暖和爱护,而且往往过早地受到世态炎凉的伤害。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受到别人的冷落,最缺少的就是一份真情的关爱。而他正处在缺少家庭和朋友的温暖的双从伤害,教师要从感情上亲近他们,学生要理解他,帮助他渡过难关,从中获得鼓励,获得前进的动力。
总之,对待网络,学校、家长既不能因噎废食,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禁止学生上网,也不能让中学生在网上任意漫游而拔苗助长撒手不管。我们应该顺应网络时代的召唤。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减少网络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作为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在孩子上网时进去看看,了解孩子在网上做什么,并要严格控制上网时间,不影响正常的休息。总之,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
第三篇:工作中的困惑与对策
工作中的困惑与对策 什玲中心校 黄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的工作中,教师也有着许多的困惑。尤其是班级中的差生。
这个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2》班的语文教师。这个班一共有49名学生,24个男生,25个女生,从月考和期中考试的情况来看,差生很多,有的学生在月考中甚至考了0分,有的考了几分,更多的是考二十几分,差生很多,49个学生,差生就有三十几个,这在我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还没遇见过的。真是头疼!我很困惑。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差生?难道是本学期分班的时候差生都集中到这来了吗?如王佳思,最简单的拼音都不会读;王燕佳,不愿意开口读书,也不会读;黄依婷、林晓晴上课总是不听讲,拼音不会,很多字不会写,不会读;高志利上课爱搞小动作;王智涛、黄晓觉有厌学的现象等等;这还是个别的,还有大部分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差,推一下就动一下。真是有点不明白,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难道生活环境好了,孩子也不爱读书了吗?难道家长都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未来了吗?我要如何让他们有所改变呢?打?骂?奚落?不管不顾?这些都不可取,经验证明,用这些方法来对待这些学困生,显然是不行的,是会适得其反的。经过认真的思索,我觉得应该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来改变他们,一﹑爱心。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怀,用爱去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点燃他们心中的自尊和进取的火花,引导他们向上。高志利,爱捣乱,上课不听课,小动作多,作业也懒得写。考试才考了二十多分。有一次,他因为和班上的一个学生吵架,被同学讨厌,不和他玩,他生气了就追打全班的学生,学生来报告,说:“老师,高志利发疯了,到处乱打人。”我忙上去看,见他坐在凳子上哭。要是在平常,我肯定会呵斥他一顿,可是,看到他坐在凳子上伤心地哭泣时,我的心软了,我上前去摸摸他的头,轻声问他怎么回事?原来是同学们不愿跟他玩,又爱说他,所以他才要追打别人。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我批评了其它的学生,也对高志利同学进行了一番轻声细语教育,也许是我不大声骂他,也许是他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不管怎样,经过这件事,我发现他在逐步的改变中,现在上课也少捣乱了,作业也按时完成了。爱,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由此,我更坚定了,面对差生,我们不是只有责骂、讨厌,更多的是应该给予爱给他。
二﹑赞美。
除了爱心,我们在面对差生时还要给予赞美。每个人都喜欢人家的赞美,其实人性最深切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而学生,尤其需要。真诚的赞美可以拉近心灵,吸引着孩子向你真心靠拢,倾听你的教诲。差生面对最多的是老师的批评,所以批评多了,他们就会破罐子破摔,认为没人喜欢他们,于是就变本加厉的更不学习,更爱惹是生非,反正他们觉得做的好老师也不会表扬,做的不好老师依然批评。因此,在批评多了仍无效的情况下,我决定少批评他们,注意观察他们的闪光点,一有丁点的进步马上不吝啬表扬,当然表扬也不要太泛滥,适可而止。现在,有些差生已开始有点改变,能按时的完成作业,在学习方面,也能够自觉。
三﹑耐心。
古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面对差生,我们最缺乏的是耐心。曾经我也对差生失去耐心,认为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多大的进步,反正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会不会照样升学,我呢,照样领我的工资,过我的日子。可是,反过来一想,要是我的孩子以后也是差生,也碰上有我这种想法的教师,那该怎么办呀?所以,我们要给予差生更多的耐心,要多多的辅导他们,要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作用,教师的爱心、赞美只有长期坚持,发自内心,自然而然,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理世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魏书生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现在我相信,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找不到开启学生心灵钥匙的老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困生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化为优等生的,这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我会将爱心、赞美、耐心始终贯彻到教学中去。认真的去履行教师的责任,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第四篇:中学生行为规范
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校的思想为指针,以“学会关心”为主线以“三观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科学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班级中提倡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班级的团队精神建设,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3、坚持德育科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深入研究班级中的典型案例,撰写出有价值的德育论文,提高德育的实效型。
三、工作内容及措施:
1、三观教育
(1)充分利用班会时间,结合国内外时事进行世界观教育。
(2)充分利用团支部的活动时间,开展党团知识的学习:党章、党史、团章、团史、邓小平理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党支部和团支部所组织的活动,在普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理想和信念上向更高层次探求,为他们的人生目标指明方向。
2、团队精神教育
(1)抓好每一次班会。提出班级的总体奋斗目标,以班训为指针,使同学们振奋精神,共同为班级的未来努力奋斗,形成“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骄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2)抓好入学的第一次运动会。宣传、表扬积极报项、上场的同学,最重要的是提倡这种“为班级争光,奋力拼博”的精神,这也是今后从事任何工作必备的精神。
3、心理品质教育
(1)应试心理教育: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讲解心理调整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心理调试,如:遇到挫折时要冷静分析,从主客观找原因,采取补救措施;使学生学会化压力为动力,体会“自古英雄多磨难”的内涵;教会学生掌握辨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
(2)自信心教育:充分利用班会讲解自信心的建立与实现,并结合学生的事例现身说法,使学生明确:自信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但自信的基础是自己要有一定的实力,而实力要靠付出和努力。
4、创新教育
(1)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动性,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参与校、班各项活动。如:学校的各项活动向班委会、团支部招标,班级的班会、活动向同学招标。
(2)加强值日干部的职责,给值日干部一定的自主权。继续坚持每天一名值日干部制,以便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机会参与管理。
5、个性与共性教育
坚持“个人影响集体,集体带动个人”的共识,使每个同学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对班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班级营造惜时如金,争分夺秒的良好文化氛围,为备考作好物质和精神的准备。
6、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1)结合每月考试成绩,开好每次的家长会,针对学生的现状,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好安排,尽快形成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2)平时,把学生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作到心中有数,请家长协助鼓励或帮助学生,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总之,每个班级在管理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在教育和班级管理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这样就要求自己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不断学习,沟通与外界的联系,跟上改革与发展的脚步,树立信心,鼓足勇气,以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第五篇:中学生行为规范
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提高我们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克服和纠正学习、生活中的不文明言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我们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日常行为,特提出如下倡议:
①、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认真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文明学生。
③、积极参与“创文明学校,做文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④、增强道德和纪律观念,举止文明,礼貌待人,不给他人起绰号,不乱扔垃圾。
⑤、做到考试不作弊,不抄袭作业,积极举报各种不文明行为。
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投入到公民道德建设的活动中,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做一个举止文明的中学生。
七年级(7)班金子星
2014年05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