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423”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时间:2019-05-12 20:4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423”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423”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第一篇:浅谈“423”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浅谈“423”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林金生

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宗旨”的“423”课堂教学模式,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试行后,如今已在我校全面展开了。现将这段 “423”课堂教学模式推行中的几点困惑以及经过近段来的教学反思后的一些粗浅的对策提出来,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教学困惑一: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时效果不佳。

说句实话,每次的教学设计都是经过自己精心准备和谋划的,但有时效果不佳。为此而感到困惑,同时常反思寻找自己存在的教学问题。

在一次与舒老师的备考交谈中,她谈到:“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等的学习与反思性教学,这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能使之成为有道德、有学知的人。结合教学,也就是说,学、教和思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三个环节。正是她的这番话和教育家的这句教育名言才让我忽然解开了心存已久的这个谜团。从而使自己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及时优化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并迅速提高了自己“423”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此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1.注重对新课标、新考纲及新教材等的学习。因为新课改面临着这“三新”问题,只有真正从“三学”上下功夫,教学设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自己近段来对上述“三新”教学资源的深入学习,能够分别从教材的增删、考纲层面、知识与技能、热点与焦点等多角度较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准绳了,将打枪有了准星般的新课程理念深化到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2.巧妙落实学生导学案,尤其是预习案及练案的检查工作,做到事半功倍。

大家都清楚只有抓好这项教学,找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侧重性和针对性;也只有课堂教学具备针对性及教学重点,才会带来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宗旨才会落到实处。但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出现了“所带班级较多,学生预习案及练案的落实难度较大”的矛盾,为此,在教学中自己摸索了一种可行方法。如《孟德尔定律》一节的课堂教学,既是高考的重点,同时又是高考的常考点;为了既能尽快落实检查本节教学存在的问题,又为自己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抽出时间来,自己首先设计了一张表格,把考纲的各个知识点均列于其中,表中还有一栏目(是要求学生通过前课时的预习后仍存在的问题打“x”的),然后复印后再发给学科代表,让他以组为单位,由组长分发给学生及时填写、及时集中共性问题后收来备查,以便于优化教学设计。经过这种精心设计的表格检查方式的试行,效果也挺不错。

3.从反思教学设计的细节着手。如:从细化针对性问题设计形式(预习案填写、概念图补充、图文转换、问题串讨论、是非争辩、实验探究等)、引导学生多样性活动形式(抄稿纸默写、上台演板及学生纠错、口头回答、小组讨论、分组答辩、模型制作、上台演示等)、设计实施多种落实检查方式(分级检查与集中上交、分类抽查、面批与对批)等方面着手。例如在必修模块II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问题设计时主要采用问题串讨论法:“1.肺炎双球菌体内及体外转化实验中格里菲思和艾弗里得到的结果及结论分别是什么?2.艾弗里是如何使用同位素标记法的?3.格里菲思实验的转化实质是什么?转化后的S型细菌可以遗传下去又说明了什么?„”等十个问题串的设计形式,从而使本节抽象的教学活动变得活跃有效了。又如在《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一节课中,主要采取了学生演板与学生纠错的教学活动形式,发挥彩色粉笔的教学资源作用,从而把抽象难懂课堂内容以概念图、默写、坐标模型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性的演板中,变得容易起来;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困惑二:为切实提高“423”课堂教学效率,明确要求了教学反思,但不知反思些什么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前的课堂教学很少想与写教学反思,因而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如今学习了“423”课堂教学模式后,顿觉课堂反思的重要了,但需

要反思些什么呢?经过这段课堂教学的仔细琢磨与观摩学习,总结了点滴对策:

首先,要反思教学目标

无论带哪一届学生还是进行哪一课时,无论教的重点班还是普通班,教师都应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认真的思考。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适宜,决定着目标的达成程度。这便是我们的“423”课堂教学首先要反思的。为此,在近期的“423”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先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然后制订出学期、单元及课时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提交备课组讨论,经周三的备课组讨论修订后才予以实施,以免造成教学目标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次,反思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犹如盖楼时的图纸设计,需要从以下四方面认真做起:

1.对教学内容深度的反思。例如,在《DNA的结构与复制》复习课教学中,第一课时以布置的知识梳理为载体,先让学生读课文填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然后设计DNA的物理模型为背景,以引导提问及学生讨论活动为主线,深入学习、理解并掌握本节知识难点,再通过例题对知识的活用途径解决应用问题。第二课时,先是限时练习选好的习题;然后由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拿出小组答案;接下来进行组间展示与评价小组交流结果,并对有争议的试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再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选出同学们最认可的答案作为最后答案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交流成果。这样,在合适的深度情况下,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2.是教学广度的反思。例如复习《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一节中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应用时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该教学环节里,将发问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意见、解决问题,再进行组间展示与讨论。教师只是起引导、指点、促进的作用。对组间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的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如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从而避免了学生解题时用时过长、思维定势。这样,就很快拓宽了教学的广度。

3、反思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没有适合所有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方法,教师只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反思教学效果

一段教学活动结束后,有必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思和总结,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的:

(1)做考后小结

学生每人有一本考后总结本,每次双周练、阶段性考试或市统考结束后,我都要求学生对本学科试题得、失分情况做详细的自我分析和统计,弄清自己对哪些知识点和能力点掌握的还不够,哪些知识点为主要得分点以便在近两周的教学中查漏补缺,重点加强,并在对应栏目中填写自己的下次成绩目标。但这项工作的成败重在教师总结本的及时查处。检查对象侧重于缺腿生、承包生及调皮生。

(2)观摩交流

定期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汇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评价别人,反思自己。

(3)写教后感

一节课下来后,根据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对学生询问或问卷,从而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写出教后感。主要记录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存在的误解,及时调整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对比较成功的做法也记录下来,以便发扬光大。

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只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反思是不够的,因为教学本身是双边活动。因此,还应经常提醒、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尤其在于及时提醒学生反思学习态度、反思学习目标、反思学习方法、反思学习结果。并力求抓好对学生考后总结本,错题本等的巧妙检查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找到学生自己存在的问题症结并及时弥补。

困惑三:总觉没有足够时间精选变式练、限时练、课堂练、考试练等试题

这一困惑反复找同学科同志研讨,也是不少同仁共同的困惑。总觉得自己除了每周上课时间,检查与批改作业外,的确很难找到足够的精选试题时间;加上自己电脑操作技能还不很娴熟,这就为精选试

题造成了很大难度。为此,自己就利用饭前、饭后时间,极力学习电脑基本操作技术,加上近来学校恰好组织的电脑基本技能培训,就为很快解决上述困惑打下了良好基础;加上上面提到的利用好学科代表及小组长做法的可推行也为困惑三的解决赢得了有效时间;再加上家里和学校的教师办公室的电脑随时可用,便很快解决了这一困惑。原来时间是精心的安排与挤出来的!

总之,“423”课堂教学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在“新课标、新考纲和新教材”等的新形势下,对培养师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显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坚信:在“新课标、新考纲和新教材”等的教学新形势下,困惑是难免的,但只要教师能着力于有效反思并有效指导学生做好反思及纠错,就能真正实现“会教”和“会学”;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校全面推行的“423”课堂教学“火”起来。我深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每个教师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又重新指导各自的教学实践,最终方能实现教与学的共赢!

第二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彬县范公中学 孙凤

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新课改对老师而言主要改教法,对学生而言主要改学法。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因此,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面对新课程,我感到了压力和困惑:

困惑一: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现象,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一定的能力发展是以一定知识的积累为载体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让学生学习知识的量?

困惑二:“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多;课时少,参考资料少。由此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按新的教学设计完成进度有困难。

困惑三: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由于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如何对新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困惑四:本次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高考命题是“源于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其难度远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学生如何在重基础的高考指挥棒下适应重参与、重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教学?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怎样树立新课改理念呢?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重要环节。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教学有效性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为此,在课堂上要实现教学观念生活化的几个方面的转变:即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由“教师”向“学友”的转变;由“园丁”向“引路人”的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

一、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与书本对话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材”。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扣新课标,进行大胆取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亲历文本,对话教材,对教材进行独立性的带自我意识的阅读、分析,并在全身心的体验品味中获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见解,把书本中的问题读出来-——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历史的矛盾问题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把问题从书本中读出来——能对文本做出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在讲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时,通过下列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 ②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您去帮助他,您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③请列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以合作转变角色,探究新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情境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情境设置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和“诱惑力”,而以“问题”的形式来精心创设情境,既利于引起学生的悬念,还利于挖掘教材中的情理,情趣,情志来激发学生的情思,诱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其“欲罢不能”。

1、让学生来感悟历史

每节课拿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感悟历史(感悟的内容包括所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也可以结合现实谈谈对历史的新认识)。具体操作过程是,先在上一节课定出下一节的中心发言人,一般为1人,我们称之为既定发言人。这一位发言人要求到讲台上来发言,并且鼓励脱稿演讲。一轮后,要求人人脱稿发言,同时还定出随机发言人,即每节课上教师随意抽出1—2名同学发言,这几个同学是不确定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就做到了重点和全面兼顾,人人都投入到学习中来。

2、复现历史情景的教学模式

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这说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来自视听。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视听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历史“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之中领悟道理,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例如,我在讲授“明清的徽商与晋商”时,我就采用了情景复现教学模式。上课开始后,打开多媒体教学课件,屏幕出现徽园图片数幅,推出字幕“走近徽州”,然后深情地讲道:如果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那首吟诵徽州的千古绝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勾起我们对徽州山水的神往,那仅仅是表象,真正令我们惊叹的是徽商。(放映有关徽州的短片)只要你一踏进徽州,那些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的牌坊以及书院、徽雕、徽戏、新安画派……更多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奇葩,汇成了一个神秘的徽州神话。是什么力量在皖南一个偏僻的山区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化,这与徽商密不可分。徽商成为徽州文化的酵母与动力。每当我们惊羡徽州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对徽商、“骆驼商”由衷地赞叹。是他们走出徽州让世人知道了徽州,让徽州了解了世界,又精心建造了徽州,从仅存的这一批批文化瑰宝折射出的它的辉煌历史,润泽当代,惠及子孙,这是中国商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帮做得到的,乃至世界各国的商人也望尘莫及,他们的贡献彪炳千秋。

3、角色体验课

学生,喜欢模仿和表演,我们尊重学生的这种爱好和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进这种课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主要用在人物类的教学中,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们引导学生编写了历史课本剧《商鞅舌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对此情境的创设得非常投入,似乎有“百家争鸣”的阵势,通过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愉悦、积极主动地氛围中感知、感悟历史,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4.历史探究活动课

历史探究活动课是新教材新增的课型,它是历史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必要延伸,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实践性、教育性等显著特点,是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也是引导学生由“个体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变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摘要】乘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东风,初中语文教学体现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看似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发言人更多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课堂成了师生的表演秀,合作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学生成了上帝,课件“一枝独秀”。为此,我们应该让文本解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学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努力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本为主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困惑;对策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课改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不乏一些遗憾。课堂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迷失了方向。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刚刚脱离童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次,而很难达到课文的深层意蕴,更不要去奢望他们提出来一些视角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了.每当这时,语文老师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讲,还是不讲?若讲,对一些正在思考且马上就要接近胜利终点的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一点强行剥夺他们思考权利和成功喜悦的嫌疑,显然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精神.而对另一部分不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可谓害处多多;不讲吧,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园围墙外乱撞而不得其入门要领,心中总是于心不忍,况且宝贵的时间也随着孩子们的叽叽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学任务眼看无法完成,又不由得让人心生焦虑.再说,就算是讲,又该如何确定介入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讲深了,不仅学生难以听懂,且属越俎代疱之举,似乎又走回了“满堂灌”的老路;讲浅了,对学生的理解又没什么实质的帮助.或许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在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中,主讲老师们经常会选择这样两种极端的处理方法:一种可以称之为“保姆式探究教学法”,即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们的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另一种呢,则恰好相反,或者可以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即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以旁观者自居,任由学生有那里艰难地摸索,甚至于连教师作一下点评和总结的权利也彻底下放了.

困惑之二:古诗、文言文教学到底该不该逐句翻译讲解? 为继承和吸收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国的大中小学各阶段的语文课程中都涉及到一定量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浅显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的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

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如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困惑之三: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 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所任课的七年级班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远未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学段目标要求:有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地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文来更是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显然,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又以词汇的积累严重不足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更多问题的连锁产生,如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差,一段很短的现代文在给了相当长的时间预习后仍然读得结结巴巴,动笔写字就是“别字大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也曾希望从一些市、区两级的公开课中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但令我失望的是从这些公开课中似乎也未看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

困惑之四: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中小学的实际? 就目前我接触到的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来看,其中设计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动手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大量各种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光盘、录音磁带甚至于实物等,有的甚至还需要学生走上街头做实地调查„„就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说,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有目的的采集实用信息,以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有意地调动其社会参与意识.然而这些专家学者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相应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亦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对于很多当地尚未接通宽带网络,连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农村娃们来说,你让他们到哪里去上网查资料,又到哪里去搞什么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呢?更不用说让他们去搞什么野外探险活动了,就算孩子们想去,可他们有那个时间和经济实力吗?可若是不搞这些上网查资料、做社会调查的准备活动,这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对于我们这类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同样感到头痛的矛盾问题

1.语文课堂成了师生的表演秀

课堂活动体验新课改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活动要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主要表现有: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体现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非语文化现象突出,有些老师热衷于学生游戏、学生表演,硬生生的将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

这些活动使初中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语文课成了大杂烩。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双基很受冷落。在一些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教师总是生硬的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

生的视觉疲劳。教师一味的追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忽视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2.合作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小组的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它的初衷是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却往往不当: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学生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有的小权威一言九鼎,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学生的沟通合作无从谈起„„氛围好了,惰性却有了。小组合作中,发言者的表演酣畅淋漓,但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因为学困生知道只要一讨论,优生总会畅所欲言,他们只需稍稍附和,认真做好笔记,老师要的氛围就有了,小组讨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长此以往,后进生不但“进不了”,反而更加懒惰。 3.学生成了上帝。

在一堂看似活跃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就若干问题你说我讲,纷纷攘攘,畅所欲言;教师只扮演者点名者、赞赏者的角色,打着“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光辉旗帜”,“一言堂”一下子变为了“大放羊”。滥用表扬。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只要是学生的回答,都表扬。虽然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比较强,很多问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过多的表扬只会导致学生随意应付,学生并没有深思熟虑、拓展思维。教师的评价语言单一,苍白。学生回答后,教师口中经常是你答得“太对了”、“你真棒” “真了不起”“你真的很不错”。学生的答案究竟对多少,错多少,老师模糊,学生迷惑。究竟学生在遣词造句上和思维方法上优点在哪里,差距有多大,学生无从可知。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又怎样提高?有些老师还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问题的价值取向在哪里也无从可知。 4.课件“一枝独秀”

新课改的实施也提高了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人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成败时,往往要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可以从时间、容量、资源上,为课堂呈现了一片广阔的视野天地,但如果我们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一堂语文课的魅力也将大大削弱。我们始终要明白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如果它起不到服务的作用,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实现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失去了练习粉笔字这个基本功的机会。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满足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无穷魅力。师生也失去了展示语言表达的机会。录音代替老师的朗读。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语文课即语言课,很多时候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

5.要解决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让文本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的一面,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从一个

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教学目的上看,如果一个学生连字音都要读错,又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代价,来换取语文课堂的热热闹闹。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目前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与时间,而是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倡导的是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师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一是要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是要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三是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形式要多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的重复性回答。对于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或重复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时有些老师评价说:“重复的不要说。”这种评价,显然是不妥的,很有可能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若能真诚的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一亲切、真诚的话语不就能有效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吗?一句充满爱心、智慧的话能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教师还可以借助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能单调,应富于变化,幽默诙谐,这样更好地调节师生的情绪,激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想听、爱听、百听不厌,并享受其中的乐趣。努力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本为主的关系。课件制作者制作前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课为本;制作时,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而不是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这样制作后才没有或少有遗憾,课件才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繁华过尽见淳朴。

多媒体的运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采取适当、适量的原则。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一张嘴巴”的不足,多媒体手段只能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必须摒弃“不怕多用,只怕不用”的原则。这里提倡的是进行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需要,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不能为了实现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滥用多种媒体教学,要让多媒体手段恰倒好处地发挥作用。

第四篇: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困惑及对策

对学习小组评价中的困惑及对策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李文科

课堂教学中,对学习小组中肯的评价,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相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会更加被动.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可以是口头评价,也可以是量化评价。口头评价一般以鼓励表扬为主。对小组的量化评价,由于各小组所展示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很难对所有小组统一标准,对学生展示后的评分多少也是随口而定,教师提问那个小组也随意性大,因此造成量化评价随意性大。这是我们对学习小组评价中的困惑。

我们八年级数学备课组全体成员通过对“如何对学习小组评价”的研讨,一致认为要优化评价方式,以评价促提高。评价是为了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因此课堂评价要重视激励,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改进学习方式出发,通过合理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对学习小组评价中的有效对策主要有:

一.评价要遵循公平性和全面性原则。评价要兼顾各个小组,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为主。

二.每周通报优胜小组和整改小组,是对小组学习情况的肯定和激励。

三.要对学习小组进行多层次评价。一部分学生白板展示,另找学生讲解,再找学生点评,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加分,此过程中也可让学生互相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生学习小组内评价。根据组内参与探究、讲解、展示的情况,每周每组内选出一位优秀同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

五.为了量化评价的公平性,同等难度的问题,可以找同级别的学生展示,如每个组的B1同学等。同时对于学生展示不完整的地方,可让组内同学补充、展示,只要补充正确,也给组内加分。

六.为了调动部分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课堂展示时,可对同一小组内不同等次的学生给不同的分值,如同一道题目,A同学展示给3分,B同学展示给4分,C同学展示给5分。

第五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论文

【摘要】乘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东风,初中语文教学体现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看似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发言人更多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课堂成了师生的表演秀,合作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学生成了上帝,课件“一枝独秀”。为此,我们应该让文本解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学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努力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本为主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困惑;对策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课改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不乏一些遗憾。课堂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迷失了方向。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刚刚脱离童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次,而很难达到课文的深层意蕴,更不要去奢望他们提出来一些视角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了.每当这时,语文老师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讲,还是不讲?若讲,对一些正在思考且马上就要接近胜利终点的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一点强行剥夺他们思考权利和成功喜悦的嫌疑,显然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精神.而对另一部分不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可谓害处多多;不讲吧,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园围墙外乱撞而不得其入门要领,心中总是于心不忍,况且宝贵的时间也随着孩子们的叽叽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学任务眼看无法完成,又不由得让人心生焦虑.再说,就算是讲,又该如何确定介入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讲深了,不仅学生难以听懂,且属越俎代疱之举,似乎又走回了“满堂灌”的老路;讲浅了,对学生的理解又没什么实质的帮助.或许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在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中,主讲老师们经常会选择这样两种极端的处理方法:一种可以称之为“保姆式探究教学法”,即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们的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另一种呢,则恰好相反,或者可以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即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以旁观者自居,任由学生有那里艰难地摸索,甚至于连教师作一下点评和总结的权利也彻底下放了.困惑之二:古诗、文言文教学到底该不该逐句翻译讲解?为继承和吸收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国的大中小学各阶段的语文课程中都涉及到一定量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浅显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的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如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困惑之三: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所任课的七年级班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远未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学段目标要求:有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地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文来更是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显然,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又以词汇的积累严重不足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更多问题的连锁产生,如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差,一段很短的现代文在给了相当长的时间预习后仍然读得结结巴巴,动笔写字就是“别字大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也曾希望从一些市、区两级的公开课中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但令我失望的是从这些公开课中似乎也未看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困惑之四: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就目前我接触到的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来看,其中设计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动手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大量各种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光盘、录音磁带甚至于实物等,有的甚至还需要学生走上街头做实地调查……就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说,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有目的的采集实用信息,以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有意地调动其社会参与意识.然而这些专家学者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相应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亦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对于很多当地尚未接通宽带网络,连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农村娃们来说,你让他们到哪里去上网查资料,又到哪里去搞什么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呢?更不用说让他们去搞什么野外探险活动了,就算孩子们想去,可他们有那个时间和经济实力吗?可若是不搞这些上网查资料、做社会调查的准备活动,这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对于我们这类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同样感到头痛的矛盾问题

1.语文课堂成了师生的表演秀

课堂活动体验新课改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活动要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主要表现有: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体现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非语文化现象突出,有些老师热衷于学生游戏、学生表演,硬生生的将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

这些活动使初中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语文课成了大杂烩。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双基很受冷落。在一些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教师总是生硬的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教师一味的追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忽视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2.合作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小组的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它的初衷是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却往往不当:シ止げ幻魅贰P∽槌稍敝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学生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有的小权威一言九鼎,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学生的沟通合作无从谈起……氛围好了,惰性却有了。小组合作中,发言者的表演酣畅淋漓,但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因为学困生知道只要一讨论,优生总会畅所欲言,他们只需稍稍附和,认真做好笔记,老师要的氛围就有了,小组讨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长此以往,后进生不但“进不了”,反而更加懒惰。

3.学生成了上帝。

在一堂看似活跃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就若干问题你说我讲,纷纷攘攘,畅所欲言;教师只扮演者点名者、赞赏者的角色,打着“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光辉旗帜”,“一言堂”一下子变为了“大放羊”。滥用表扬。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只要是学生的回答,都表扬。虽然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比较强,很多问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过多的表扬只会导致学生随意应付,学生并没有深思熟虑、拓展思维。教师的评价语言单一,苍白。学生回答后,教师口中经常是你答得“太对了”、“你真棒”“真了不起”“你真的很不错”。学生的答案究竟对多少,错多少,老师模糊,学生迷惑。究竟学生在遣词造句上和思维方法上优点在哪里,差距有多大,学生无从可知。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又怎样提高?有些老师还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问题的价值取向在哪里也无从可知。

4.课件“一枝独秀”

新课改的实施也提高了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人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成败时,往往要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可以从时间、容量、资源上,为课堂呈现了一片广阔的视野天地,但如果我们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一堂语文课的魅力也将大大削弱。我们始终要明白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如果它起不到服务的作用,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实现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失去了练习粉笔字这个基本功的机会。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满足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无穷魅力。师生也失去了展示语言表达的机会。录音代替老师的朗读。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语文课即语言课,很多时候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

5.要解决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让文本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的一面,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教学目的上看,如果一个学生连字音都要读错,又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代价,来换取语文课堂的热热闹闹。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目前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与时间,而是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倡导的是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师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一是要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是要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三是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的重复性回答。对于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或重复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时有些老师评价说:“重复的不要说。”这种评价,显然是不妥的,很有可能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若能真诚的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一亲切、真诚的话语不就能有效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吗?一句充满爱心、智慧的话能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ソ淌还可以借助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能单调,应富于变化,幽默诙谐,这样更好地调节师生的情绪,激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想听、爱听、百听不厌,并享受其中的乐趣。努力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本为主的关系。课件制作者制作前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课为本;制作时,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而不是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这样制作后才没有或少有遗憾,课件才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繁华过尽见淳朴。

多媒体的运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采取适当、适量的原则。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一张嘴巴”的不足,多媒体手段只能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必须摒弃“不怕多用,只怕不用”的原则。这里提倡的是进行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需要,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不能为了实现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滥用多种媒体教学,要让多媒体手段恰倒好处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军:《对当前几种语文教学法的剖析研究》,《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10期,第80页

[2]卓巧文:《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之管见》,《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12期,第3页

下载浅谈“423”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423”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作中的困惑与对策

    工作中的困惑与对策 什玲中心校 黄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的工作中,教师也有着许多的困惑。尤其是班级中的差生。 这个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2》班的语文教师。这个班......

    高中新课程改革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高中新课程改革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歙县中学 宋华 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 新课改对老师而言主要改......

    新教师困惑及对策

    新教师困惑及对策每年幼儿园都会来一批新教师为了使每一位新教师成长更快幼儿园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如师徒结对、老教师的工作经验交流、新教师困惑......

    美术课堂教学的困惑与问题

    美术课堂教学的困惑与问题 来源:美术报 发布时间:2008-10-22 我要评论( 0) 美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由原来单纯的技法灌输到人文涵养、情感体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转......

    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杭州绿城育华小学陈贤彬 十月中旬,有幸到上海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新思路作文教学研讨会,近距离走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江苏吴江的薛法根老师的《素描作......

    实验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实验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乐山市沙湾区嘉农镇中心小学 陈克伦 科学课程是一门观察,探究,记录,总结相结合的学科,实验教学在科学在科学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抓好实验教学,......

    农村中学校长的困惑与对策范文

    农村中学校长的困惑与对策 董市二中/黄克新 摘自:《枝江教育在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历史赋予的使命,使全社会在关注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师......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XX年以来,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和镇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