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告李华东诉被告中国农业银行周口市分行劳动争议纠纷一案
原告李华东诉被告中国农业银行周口市分行劳动争议纠纷
一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川民初字第1260号
民事判决书
原告李华东,男。
委托代理人张帝,河南五色石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中国农业银行周口市分行。
负责人张海勇,行长。
委托代理人窦亚东,该行法规部员工。
委托代理人王东亮,河南团结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李华东诉被告中国农业银行周口市分行劳动争议纠纷一案,2009年6月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将此案发回重审。本院受理后,依法另行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原告李华东及其委托代理人张帝,被告委托代理人窦亚东、王东亮均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1996年2月份我开车回西华县叶埠口老家过年,途中出车祸至右小腿骨折。到2月14日农历正月初六正常上班时因我无法动弹,我写了请假条让妻子周玉巧去找单位领导办公室主任常东亮请假得到批准。8月23日我到行里上班,支行已扣我189天×6元=1134元工资。我上班半个月后9月份领工资时,单位又违法扣劳动任务工资,我气不过,就向单位提出辞职申请,得到了当时支行行长王凌敏、副行长徐遵堂的当面口头批准,在没有履行任何组织手续,也没有得到任何经济补偿的情况下,我于9月8日离开原单位至今。至2008年3月黄泛区支行信贷科长王振德告诉我说,分行不是按辞职给你处理的,而是按旷工予以除名的,我这才得知分行是在一直隐瞒着我的情况下,对我以虚假的旷工理由做出了违法处理。2008年3月3日在人事部门找到了《周农银监字》(96)第03号文,原分行行长以口头形式同意我辞职,背地里隐瞒着我,以虚假的旷工理由把我除名,却一直未告知本人,是违法的。处分决定书让我背了近12年黑锅,给我造成了很大的负面社会影响,给我的名誉和人格尊严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之规定,要求被告
1、撤销《周农银监字》(96)第03号文,2、恢复劳动关系,补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3、赔偿各项损失,补发自1996年10月至2009年10月份工资及25%的赔偿费共计233173.90元,补交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4、赔偿名誉和精神抚慰金10万元。
被告辩称,1、(1996)周农银监字第3号文未生效。
2、原告要求恢复工作,补签劳动合同不应向中国农业银行周口市分行提出,原告与我行不存在劳动关系。
3、原告要求补偿经济损失没有依据。
4、原告在发回重审时不能增加诉讼请求。
经审理查明,1982年11月19日,经中国农业银行周口地区中心支行批准,原告李华东按期转正,在黄泛区支行工作。原告于1996年9月12日向黄泛区支行递交了辞职报告。1996年9月14日中国农业银行周口分行以李华东长期旷工为由,作出了(1996)周农银监字第03号除名决定,该决定书认定李华东从1996年2月14日请假未批准外出,其间支行多次派人去其家及外地催寻,直至1996年8月23日才回行,旷工长达6个月零9天。该决定书一直未送达给李华东。1996年8月19日黄泛区支行曾向李华东送达通知,你离行已超过半年,经研究限你8月25日前回行,逾期不到行,将按除名处理。1996年8月13日因李华东请假23天扣款138元。
另查明,李明敬为和李华东同一时期参加工作的工作人员,其1996年月工资为713.60元,1999年工资为1026.50元,2000年月工资为1061.50元,2001年月工资为
1003.50元,2002年月工资为1371.50元,2003年月工资为1395.50元,2004年月工资为1395.50元,2005年月工资为916.10元,2006年月工资为1145元,2007年月工资为858元,2008年和2009年参照2007年的月工资为858元。
上述事实由周口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1996)周农银监字第03号除名决定、扣款条、医院证明、辞职报告、工资表等在卷为证。
本院认为,从原告于1982年转正的审批手续以及作出除名决定书的主体均可看出,原告和被告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被告辩称的原告和其不存在劳动关系的主张不能成立。原告李华东于1996年9月12日向黄泛区支行递交了辞职报告,被告中国农业银行周口市分行于1996年9月14日以原告长期旷工为由作出了(1996)周农银监字第03号除名决定。该除名决定书无事实和法律依据,依法应予撤销。由于被告的错误开除决定,故被告应支付原告被违法开除期间的工资,该工资参照原告同期参加工作的职工,李明敬的工资标准计算为从1996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计159506.80元,原告主张的在补发工资的基础上,应加发25%的经济赔偿的理由,其理由符合违法《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的规定,予以支持159506.80×25%=39876.70元。拖欠原告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被告应予以补交。原告要求赔偿名誉、精神抚慰金的诉请,理由不充分,不予支持。综上,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第十四条、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二条第(四)项、第三条第(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中国农业银行周口市分行于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撤销(1996)周农银监字第03号除名决定,恢复与原告李华东的劳动关系。
二、被告中国农业银行周口市分行于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补交原告李华东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
三、被告中国农业银行周口市分行于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补发原告李华东从1996年10月至2009年10月工资及25%的赔偿共计199383.50元。
四、驳回原告李华东其他的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10元,由被告承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河南省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赵英
审 判 员刘 红 侠
审 判 员晋 京 豫
二○一○年一月二十四日
书 记 员刘佳
第二篇:原告张红梅诉被告李高松离婚纠纷一案
原告张红梅诉被告李高松离婚纠纷一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伊立民初字第62号
民事调解书
原告张红梅,女。
被告李高松,男。
案由:离婚纠纷
原、被告双方于2003年8月5日登记结婚,婚生男孩李翔,2003年10月27日生,由于婚前双方缺乏了解,婚后常因生活琐事发生争执,导致夫妻感情破裂,故原告起诉来院,要求与被告离婚。本案经本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原告提出离婚,被告同意,本院准许。
二、被告补偿原告5000元,于2009年6月30日前付清。
三、婚生子李翔由被告抚养,抚养费自理,原告享有探视权,但原告不经过被告同意,不得私自将儿子接走。
四、被告应保证给儿子李翔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学习教育环境。
五、本案诉讼费300元,减半收取150元,原告自愿承担。
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上述协议内容自双方在本协议上签字或捺印后即具有法律效力。上述协议,符合有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
审判员 李继钊
二00九年六月十五日
书记员 程巧利
第三篇:原告马祥诉被告济源市盐业公司劳动争议纠纷一案一审民事判决书
原告马祥诉被告济源市盐业公司劳动争议纠纷一案一审民
事判决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济民一初字第788号
民事判决书
原告马祥,男。
委托代理人王中升,济源市济水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
被告济源市盐业公司。住所地:济源市宣化西街238号。
法定代表人郝长明,经理。
委托代理人李合喜,该公司职工。
委托代理人陈世涛,河南剑光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马祥与被告济源市盐业公司劳动争议纠纷一案,本院于2009年3月18日作出受理决定。后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举证通知书、诉讼风险提醒书及开庭传票,2009年5月14日、8月28日,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马祥及其委托代理人王中升、被告的委托代理人李合喜、陈世涛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马祥诉称,1991年,其到被告处工作,1993年至2003年5月先后任公司副经理、工会副主席。1994年12月,双方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03年5月,被告将其内退,不再安排工作岗位,内退期间,其工资与在岗的同岗位人员的工资相差很大。其认为被告剥夺了其在法定工作年龄段享有的劳动权利,降低工资,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其不服济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济劳仲裁字(2009)第28号裁决书,现请求判令:
1、被告恢复其工作至退休,按在岗同岗位人员工资标准支付工资;
2、被告补发其内退期间少发的工资27712.56元。
被告济源市盐业公司辩称,1、其于1998年分别下发济盐(1998)第5号、第7号文件,分别就工资改革和职工内退作了明确规定。2003年,原告按照第7号文件规定办理了内退手续并领取内退工资至今,原告未提出任何异议。原告起诉已超过诉讼时效,应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2、1998年第5号文件《济源市盐业管理局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全体机关人员的工资是以“按量分配,以绩取酬”为基本原则,而1998年第7号文件《济源市盐业管理局关于在岗职工内退(试点)的有关规定》是针对以后的内退职工而言,内退职工只能按该文件规定的“内退待遇”来对待,且分别在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四次对内退人员进行生活补助增补,原告要求领取在职职工工资的70%没有道理。
原告提供如下证据:
1、合同制工人登记表一份,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签订的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原告等人于2008年8月4日申请查阅公司的工资等情况的书面申请一份,证明内退后未享受到规定待遇及其申诉未超时效。
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1、2无异议。
被告提供如下证据:
1、济盐(1998)5号文件;证明在岗人员实行岗位实绩效益工资制度;
2、济盐(1998)7号文件一份;证明内退人员工资待遇按该文件执行;
3、原告的内退申请及内退审批表各一份;
4、1994年岗位技能工资表一份;证明当时的岗位技能工资情况。
5、内退职工生活补助费增长方案及内退职工生活补助费计算方式各一份。
原告对被告提供的证据1认为该文件在济盐(1998)7号文件之前,对济盐(1998)7号文件无约束力。对原告提供的证据2真实性无异议,其工资应按同岗位在岗职工工资的70%计算;对证据3认可内退申请系本人所写,认为审批表不是本人填写;对证据4认为是当时所有人员的工资档案,其应享受在岗职工工资的70%,应随在岗职工工资的调整而调整。对证据5认为脱离了济盐(1998)7号文件规定的内退人员工资方案,应以济盐(1998)7号文件规定的方案计算其工资.本院根据原告申请,依职权调取了被告职工2004年至2008年部分工资表。
原告对本院调取的工资表认为,根据该工资表统计出内退人员的工资占在岗人员的工资百分比为:2004年为43.3%,2005年为31%,2006年为33.6.5%,2007年为30%,2008年为36.9%。被告对本院调取的证据无异议。
经庭审举证、质证,本院认为,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1、2无异议,本院予以认定。被告提供的证据1、2系被告的文件,客观真实,本院予以认定,证据3原告认可内退申请系本人所写,内退审批表系被告审批手续,是否本人填写,不影响其效力,证据4、5客观、真实,能够证明案件相关事实,本院均予以认定。
本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可以证明原告及同岗位在岗职工的工资收入情况,本院予以认定。
根据原、被告陈述、举证及诉辩意见,本院确认如下案件事实:1991年,原告调入到济源市盐业蔬菜公司工作,1994年12月,双方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1997年济源市盐业蔬菜公司改制成立为济源市盐业公司。1998年3月,济源市盐业管理局下发《关于在岗职工内退(试点)的有关规定》(济盐[1998]7号),该文件经1998年3月27日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文件规定:局机关和盐批公司男50岁、女45岁以上的在岗人员一律内退。内退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正式退养人员的工资待遇。其工资为:(岗位+技能)×70%+联动工资+工龄工资+洗理费,其技能工资按在岗人员现行的等级标准执行,岗位工资从内退之日起享受原岗位工资半年后转入第一岗次。根据情况,内退人员随在职人员工资调整而调
整。内退人员到退休年龄按国家政策规定执行。2003年5月原告时任工会副主席,2003年5月12日,原告申请办理内退,同年5月19日,经济源市盐业管理局审批原告内退,另每月补助70元。1998年4月1日起,被告根据济盐[1998]5号文件,对在岗职工实行岗位实绩效益工资制度,改变原实行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度,由固定工资和岗位效益工资两部分组成。但原告的内退待遇,被告仍根据1994年的岗位技能工资标准按济盐[1998]7号文件规定的内退人员工资计算方法支付,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制定增补方案,对原告的内退待遇予以增补。原告认为应按同岗位在岗职工工资标准的70%计算内退待遇。2008年原告申诉至济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要求被告恢复其工作至退休,补发内退期间少发的工资。2009年2月10日,济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济劳仲裁字(2009)第28号仲裁裁决书,驳回了原告的申诉请求。
本院认为:原告于2003年5月内退,之后被告未为原告安排工作,原告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但其未及时申请仲裁,已超过仲裁时效,原告要求被告恢复其工作至退休,按在岗同岗位人员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由于原告系根据济盐
[1998]7号文件的规定内退,职工在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由企业发放生活费,但不得低于省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被告按月支付原告内退待遇至今,并不低于省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由于被告对原告内退待遇的具体执行标准属于企业自主经营权的范畴,被告根据济盐
[1998]7号文件的规定支付原告内退待遇,并于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制定增补方案,对原告的内退待遇予以增补,并不违反国家的相关规定,因此,原告要求被告补发其内退期间少发的工资27712.56元的诉讼请求,无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综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驳回原告马祥要求被告济源市盐业公司恢复其工作至退休,按在岗同岗位人员工
资标准支付工资的诉讼请求;
二、驳回原告马祥要求被告济源市盐业公司补发其内退期间少发的工资27712.56元的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10元,由原告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一式七份,上诉于河南省济源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长鲍东敏
代理审判员赵攀
人民陪审员杨亚楠
二O?九年十月二十八日
书记员姚佩
第四篇:原告李新社浙江富马仪表有限公司诉被告开封仪表有限公司、第三人李新社劳动争议一案
原告李新社浙江富马仪表有限公司诉被告开封仪表有限公
司、第三人李新社劳动争议一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顺民初字第542号
民事判决书
原告浙江富马仪表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张立弟,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姜周健,浙江嘉瑞成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开封仪表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秦聚周,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房超,该公司员工。
委托代理人李嘉然,河南论衡律师事务所律师。
第三人李新社,男。
原告诉称,第三人曾系温州恒海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双方于2005年劳动合同终止后,原告因生产需要聘用第三人为产品设计师,并签订了技术人员聘用合同,合同期限自2005年3月28日起至2011年3月27日止。合同签订后,第三人一直在原告处工作。2008年12月4日,被告以第三人与其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原告招用尚未与其解除劳动关系的第三人,给其造成经济损失为由,向开封市劳动仲裁院申请劳动仲裁。开封市劳动仲裁院于2009年7月2日作出汴劳仲裁字(2009)第57号裁决书,裁决原告与第三人的劳动合同终止,第三人继续履行与被告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原告赔偿被告间接经济损失910000元。原告认为,该裁决缺乏事实与法律依据,原告是在第三人与其他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未违反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第三人原所在的单位是开封仪表厂,并非与被告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因开封仪表厂是国有企业,改制后的被告是股份制企业,基于企业性质发生改变,第三人有权选择是否受聘于被告。开封仪表厂因改制与第三人终止了劳动合同关系,第三人未与被告签订新的劳动合同,与其不存在劳动关系。故请求依法判令原告与第三人签订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原告无须向被告赔偿经济损失。
被告辩称,第三人与被告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至今未终止或解除。被告前身是开封仪表厂,第三人于1982年到该厂工作,参与了厂内多项专业技术工作,掌握着主要产品体积管制造的核心机密。1995年,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03年,根据开封市政府的统一规划,开封仪表厂进行了整体改制,包括第三人在内的原开封仪表厂全体在册职工均由开封仪表有限公司接受,企业名称的变更并不影响与第三人劳动合同的履行。开封市劳动仲裁院对事实的审查和确认是完全符合事实和法律规定的,原告所主张的第三人在其他单位工作不能成为其拒绝承担赔偿责任的理由和借口。第三人和原告的行为给被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仲裁机关根据原告和第三人提供的第三人在被告处最近实际工作期间的7份体积管电控部分内部承包制造合同进行核算,其数额虽无法从根本上弥补被告的损失,但从计算方式和具体方法上体现了公平和公正,该计算方式和数额应得到支持。
第三人述称,1995年11月15日,第三人受开封仪表厂聘用并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02年7月15日开始,双方先后签订了7份承包合同,至2003年12月份承包合同终止后,第三人一直待岗,仪表厂既未发放工资,也未续订承包合同。为了生存,第三人只得给仪表厂递交了辞职报告而自谋出路。2004年2月6日,开封仪表厂改制为开封仪表有限公司,即本案被告。改制后,被告仍未通知第三人工作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2004年2月7日,第三人与温州恒海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和聘请协议书》,合同期满后,第三人又与原告签订了《技术人员聘用合同》,合同期限自2005年3月28日起至201
1年3月27日止。该合同签订后,第三人一直在原告处工作。直至2008年11月28日,第三人才接到被告通知,要求第三人到被告处报到。至此,第三人被其他企业聘用的工作时间已达四年多。2008年12月4日,被告以第三人与其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原告招用第三人给其造成经济损失为由,向开封市劳动仲裁院申请仲裁。第三人认为开封市劳动仲裁院的裁决书有悖于事实与法律,第三人已向开封仪表厂递交了书面辞职书,与改制前的企业不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企业改制后被告也未聘用第三人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更不存在劳动关系。被告为第三人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是其单方行为,是其劳资管理混乱所致。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公正判决。
经审理查明,1995年11月15日,开封仪表厂和第三人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02年7月15日至2003年12月25日,双方又签订7份体积管电控部分承包制造合同,并约定合同履行期间,第三人的劳动报酬停止支付。该7份体积管电控部分承包制造合同约定的结算价分别为:2002年7月15日大庆DN200为36680元,2002年10月15日濮阳DN300为46560元,2002年10月16日秦皇岛DN500为77490元,2003年4月1日冀东DN400为46130元,2003年6月20日东营DN500为48380元,2003年9月2日大庆DN350为93200元,2003年12月25日辽河DN250元为48870元,合计397310元。2003年12月22日,开封仪表厂改制为开封仪表有限公司,即被告。被告仍一直为第三人缴纳养老保险费至2010年2月。2004年2月7日,第三人与温州恒海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和聘用协议书》,期限至2005年2月6日。该合同期满后,第三人到原告处工作,与原告签订了《技术人员聘用合同》,期限自2005年3月28日至2011年3月27日。2008年11月,被告通知第三人,要求其于2008年11月28日前到被告处报到,但第三人未去报到。2008年12月,被告向开封市劳动仲裁院申请仲裁,要求确认原告与第三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由第三人继续履行与被告的劳动合同,要求第三人返
还离开后为其交纳的社会保险金11100.38元,并要求第三人赔偿经济损失2583000元,由原告承担连带责任。2009年7月2日,开封劳动仲裁院作出汴劳仲裁字[2009]第57号裁决书,裁决该裁决书生效十五日内,原告与第三人的劳动合同终止,第三人与被告继续履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同时由原告赔偿被告间接损失910000元;对被告的其他请求不予支持。原告对该裁决不服,提起诉讼。
本院认为,第三人与开封仪表厂于1995年11月15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建立了劳动关系。开封仪表厂虽于2003年12月改制为开封仪表有限公司,即被告,但并不影响双方如约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第三人关于已向开封仪表厂递交辞职申请,双方已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的述称因没有证据,本院不予采信。第三人在没有与被告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又与原告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而原告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第三人,亦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原告关于要求确认与第三人签订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的诉讼请求于法无据。本院不予支持。开封市劳动仲裁院按照第三人于 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为被告创利650000元计算因第三人于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受聘于原告,使被告减少利润约1300000元,裁决原告按此利润的70%承担连带责任符合法律规定,并无不当。现第三人已与原告建立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客观上与被告的劳动合同已无继续履行的必要,故应予以解除,第三人应返还被告为其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金个人应负担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三条、第九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条、第九十一条及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四条、第六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浙江富马仪表有限公司与李新社于2005年3月28日所签订的《技术人员聘用合同》无效。
二、李新社于本判决书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五日内赔偿开封仪表有限公司经济损失
1300000元,浙江富马仪表有限公司对该数额承担70%的连带赔偿责任,计910000元。
三、解除李新社与开封仪表有限公司于1995年11月15日签订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李新社于本判决书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五日内返还自1995年11月15日之后开封仪表有限公司为李新社代缴的社会养老保险金个人应承担部分(数额以开封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部门的记载为准)。
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的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案件受理费10元,由浙江富马仪表有限公司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长李兴立
审判员王静
审判员 杨琳
二O一?年六月二日
书记员 金 沙
第五篇:原告袁迎春诉被告汤立新离婚纠纷一案
原告袁迎春诉被告汤立新离婚纠纷一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株石法民一初字第373号
民事调解书
原告袁迎春,女。
委托代理人曹新民,株洲市石峰区民福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代理权限为一般代理。被告汤立新,男。
委托代理人张璇,湖南法健律师事务所律师,代理权限为一般代理。
原告袁迎春诉被告汤立新离婚纠纷一案,本院于2009年5月25日受理后,依法由审判员马智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本案经开庭调解,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袁迎春诉称:原、被告于2002年自由恋爱,2004年1月19日登记结婚,同年生育一女汤倩玉,现年5岁。原、被告婚前感情尚好,婚后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被告对原告使用家庭暴力,导致原告无法在家居??009年5月3日,被告因小事对原告拳脚相加,致使原告住院8天,经法医鉴定构成十级伤残。现夫妻感情确实破裂,已无和好的可能。为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原告诉至法院,请求:
1、请求法院判令解除原、被告双方的婚姻关系;
2、请求法院判令小孩汤倩玉由被告抚养;
3、请求法院判令夫妻共同财产平分;
4、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承担本案的全部诉讼费用。
被告汤立新在庭审中口头辩称:原告在诉状中陈述的与事实不符。原、被告的夫妻感情没有完全破裂,故被告不同意离婚。原告每天沉迷于赌博,而被告在外兼职,赚钱养家。综上,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经审查:原告袁迎春与被告汤立新于2002年自由恋爱,于2004年1月19日登记结婚,原告系初婚,被告系再婚,婚后夫妻感情一般。原、被告于2004年8月12日生育
一女,取名汤倩玉,现随被告生活。原、被告的夫妻共同财产有以被告汤立新名义在中国工商银行的银行存款、以原告袁迎春名义在中国工商银行的银行存款8000元、电视机一台、柜式空调一台、洗衣机一台、台式电脑一台、冰箱一台、摄像机两台、扫描仪一台、湘C.9A328号男士摩托车一辆、相片过塑机一台、立柜三个、双人床两张、餐桌一张、铂金项链一条、铂金脚链一条、铂金戒指一枚、黄金手链一条、黄金耳环三对、手机两台、位于株洲县大京乡苦竹村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使用权人为原告袁迎春)。原、被告无夫妻共同债权、债务。原告袁迎春于2009年5月诉至本院,要求与被告汤立新离婚。
本案经本院开庭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原告袁迎春与被告汤立新自愿离婚,依法准予;
二、子女抚养:婚生女汤倩玉由原告袁迎春自行抚养监护。原告袁迎春与被告汤立新于2009年6月30日前移交婚生女汤倩玉的直接抚养权;
三、探望权行使:2009年7月1日起,被告汤立新在每月的第一周、第三周的星期六上午可接婚生女汤倩玉与其共同生活,被告汤立新应在当周星期天下午6时前将婚生女汤倩玉送回原告袁迎春处;
四、财产分割:(1)原、被告婚前财产、个人衣物和专用生活用品归各自所有;(2)共同财产中以被告汤立新名义在中国工商银行的银行存款、以原告袁迎春名义在中国工商银行的银行存款8000元、电视机一台、柜式空调一台、洗衣机一台、台式电脑一台、冰箱一台、摄像机两台、扫描仪一台、湘C.9A328号男士摩托车一辆、相片过塑机一台、立柜三个、双人床两张、餐桌一张、铂金项链一条、铂金脚链一条、铂金戒指一枚、黄金手链一条、黄金耳环三对、手机两台归被告汤立新所有;位于株洲县大京乡苦竹村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使用权人为原告袁迎春)归原告袁迎春使用。
案件受理费200元,减半收取100元,原告袁迎春自愿负担。
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本调解协议内容自双方在本调解协议上签名后即具有法律效力。上述协议,不违反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
审判员马智
二○○九年六月十五日
书记员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