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华老师给2013届高三生的建议(推荐)
精华老师给2013届高三生的建议
每年高考之后,都会有许多考生把参考资料统统扔掉,甚至有高中课本。但有一样东西,多数考生一定舍不得扔,那就是高三笔记。这些笔记不仅仅是高三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心得汇总,更重要的是这些笔记凝聚着自己的心血,见证着自己的高三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每本笔记都是一本励志书。这些资料包括学科笔记、经典题本、错题本、计划总结本等。从多数往届考生舍不得扔掉这些笔记本,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本本对考生是多么重要,这对于2013年将要参加高考的学子的启示就是:用好这些最好的高考资料。
学科笔记本:记录着老师的板书和章节的重点,最大作用在于将典型例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将同类型的题目进行汇总。这样就可以在做一道题目的时候进行更多角度、更深层次的思考。好题本、错题本:每个考生的都不相同,考试前把这两个本上的内容再看一遍,可以吸收其中精华并防止再犯相同的错误,经常温习上面的内容,可以使自己的错误率大幅度下降。计划总结本:记录老师的复习进度和布置的任务,确保不遗漏内容是很关键的一点,同时,这个小本子还承担着总结的作用。对于没有笔记本的同学,大家可以准备一些参考资料。但由于参考书的良莠不齐,这就需要高三学子认真选择参考资料了,北京精华学校的考试专家给各位考生的建议如下:
1、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参考资料
每位考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每个学科、每个章节的难度也完全不同,这在选择参考资料的时候就应该特别注意,不能随大流。自己哪一个科目比较弱,就应该多在哪个科目上下工夫,理应更多地关注这个科目的参考书。而自己的强势学科,只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就完全没有必要再选择参考资料进行复习。
2、根据复习进度选择参考资料
高考是分阶段复习的,在选择参考资料的时候也应该关注到这一点。第一轮复习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基础知识的汇总与梳理,选择的参考资料要尽可能多地对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使考生能够清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这一阶段选择的参考资料重在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第二轮复习时应该更多地关注知识的强化和综合应用,使用的参考书也应体系完整、略有深度;最后冲刺阶段应该更多地关注怎样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一些历年真题及讲解的参考资料是同学们的主要选择对象。
3、根据复习强度选择参考资料
每个学校的复习计划不同,复习的强度也会不同。有的学校老师每天发大量的练习题供同学们练习,同学们单是应付这些内容就已经焦头烂额,那就完全没有必要再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去购买另外的参考资料;而有的学校发给同学们的资料很少,完全不能够满足高三备考的需要,这就需要同学们做好准备,去选择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参考资料。
第二篇:高考评卷老师给高三生的复习建议
高考评卷老师给高三生的复习建议
来源:高分网
××中学的陈钢端老师参加高考评卷已多次,他在金中就已当了两届高三的备课组长。数学他已教了12年,他认为今年高考题目总体来说比较容易,前面的试题比较简单,难度不大。
数学:用“新思维”解决“老问题”
××中学的陈钢端老师参加高考评卷已多次,他在××中学就已当了两届高三的备课组长。数学他已教了12年,他认为今年高考题目总体来说比较容易,前面的试题比较简单,难度不大。试卷的区分度在14和15道题上。其实,第14题也不是很难,只是因为考生紧张,试卷有很多空白。全省47万考生的平均分才得1.58分,全省14分全拿的考生只有20多人,得13分的100多人,12分的才2000至3000多人,如果前面的题目全做对,这道题目能得12至13分的话,数学科则可以上750分。
陈老师指出,考生回答不了这道题的原因是基础不扎实,概念不清,看见新符号就被吓怕了。这道题目考的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问题三个,步步设卡,用了新思维对知识进行包装。陈老师说,这就是新教材所强调的创新。其实,数学原理、数学题系、数学知识是基本不变的,只是考你的灵活运用。他给“新高三”的忠告是必须用新思维、新观念来解答数学“老问题”。首先,加强基础训练,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学习,扎扎实实地反复强化训练,碰到新题目与新情景,不要被吓住,要能“拨开迷雾见太阳”,看清问题实质;第二,加强表达训练,准确、规范地表达;第三,加强计算训练,不仅要会算,还要算得准确无误;第四,创意训练要加强,要用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尝试解答数学难题。
语文:重视积累加强阅读
今年语文试题在测试内容和形式上和以往相比,更新很少,从评卷情况看,答卷总体水平略低于去年。××一中的蔡莉玲老师说,她参加高考评卷评的是“高考作文”,而评分是“背对背”,由于高考作文最受关注,评卷细则最严格。两位老师无法知道对方的评分,如果两个分数相差超过总分10%,将由第三位老师再评,如果三人分数相差超过6分,则由组长再评。满分作文还将由语文科组长复核。
蔡老师指出,今年全省高考作文的平均分为37.75,比去年稍微低一点,全省高考作文得满分的考生没有50人。总体看来,作文思想深度不够,缺乏思想含量。其中对题意理解不透的人很多,内容空洞无物的居多。蔡老师认为,主要是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经典文学积累不足所致。这反映出考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言运用乏力。蔡老师指出,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阅读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一定要下功夫训练。同时,高中阶段的议论文写作非常重要,连一个简单的道理都说不清楚,怎么表达出生动感人的情感?选出来的满分作文都是散文,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文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蔡老师给“新高三”的建议是:具有真实情感;提高思想含量;增加经典营养。第一要关注身边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第二,加强议论文训练,提高思想含量;第三,多阅读经典文学,提高文学修养。
英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中学高考英语评卷老师张志虹说,今年高考评卷跟去年相比,由原来的五档变为六档,在中上、中等、中下区分得更为严密,显得更为科学。今年英语高考作文延续了去年的风格———半开放式,只要考生吃透要求,一般不会偏题,而且内容也相对人性化,能让每一个考生都有内容可写。然而,从全省来看,书面表达的平均得分并不如人意,由去年的11.4升为11.7,升幅相对来比较少,尤其是满分作文,即是那些得分为24至25的考生,全省也只有33人。
张老师说,评卷老师由三部分人组成,大学老师、中学老师和在校研究生,大学老师评卷侧重总体把握和文章结构,高中老师更在乎语法和拼写等局部错误。但是,不管怎样,书面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张老师提醒“新高三”注意,在英语阅读上,不要拘泥于单独的词句,更应着眼于文章的总体把握和整体风貌,尽量扩大阅读面,多听,多读,以阅读增加词汇。在写作上,现在更重视题目的开放性,词汇的搭配、文意的表达、用词的准确、段落的清晰、观点的鲜明、文章总体把握都必须注意。
××一中英语评卷老师陈鹰说,英语作文需要认真审题,不应该匆忙下笔。今年高考英语许多考生因为对“书面表达”中设计的“通讯方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的理解不足,忽略了“以及这些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变化”的重点部分,将“影响”和“变化”一笔带过,或者忽略不写,一个字眼影响审题导致失分,是很不应该的。
陈老师说,语法是在阅读中打下基础的,阅读要重视过程,同时,开口朗读英语,由声音来体现误区,每天坚持半个小时说英语,对提高一个人的语感大有益处。结合课本背诵英语,有目的地挑出一些段落来背诵,在训练语感的同时,提供英语的写作能力。听、说、读、写、译,每一样都要平分秋色。
两位老师给“新高三”建议是:第一重视听力,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听力能力。第二通过阅读文章来深刻地提高词汇量;第三,借鉴大学英语四六级书面表达,尤其是它的行文结构,力求流利通顺地写作,避免出现矫揉造作的表达毛病。
物理: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今年高考很多考生被最后一道题难倒,记者曾与一些尖子生谈起,他们至今仍然不知这道题目的所以然。
××中学物理高考评卷老师林洁说:“其实最后一道题并不是很难,而是因为前面的计算量过大,造成了一大批尖子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林老师说,这道18题全省共4万多人得0分,仅有一人得满分,全省的平均分仅为0.84分,可见难度之大。“这是道高考物理‘压轴题’,区分度较高,体现了高考选拔人才的目的。”林老师说,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电磁学、运动学、力学等物理原理的综合分析能力,如果考生仔细审题,顺着题目思路进行分析,全题将近10个方程式,每一个“物理过程”只要给出一个方程表达就可以,即使答错几步,也能得到一半的分。整体成绩还是可以上去的。
据了解,2006年的物理高考,全省平均分大概为70多分,比去年减少10分左右,很多学生考完试说“做不完”,这是以前没有的现象。只要是前面计算题太多,导致“尖子生”算来算去算糊涂了,时间花得太多;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物理学史考的比例占太多,本来是要“送分”的,结果“送”不出去,学生忽略了对物理学史的识记。
实验题,是物理一个难点。这次实验题得分偏低,全省没有一个人得满分,一半考生得0分。林老师认为,实验题目设计新颖,充分考察了考生的实验能力、思维灵活严谨性,同时也考察了考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有些考生好象看得懂,但是,却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致使老师评卷看起来很别扭,给分就相对低些。
对于“新高三”的物理科目学生,林老师特别奉献了几点建议:第一,要重视物理的“双基”知识,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物理的基本原理是不会变的;第二,新教材重视自主探索过程,在解题中碰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譬如实验题的情景设置、运用规律、步骤设置、仪器选择等等,都要多问为什么?第三,要提高文字表述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第四,掌握好物理的答题规范,提高推理的严谨性。
政治:考生要关心国内外大事
××中学黄礼明老师参加高考评卷已经两届。他认为高考政治题目越来越联系实际,今年难度比去年有所提高。他这次改的是第39题,这是一道大题,总分19
分,难度比较大,考生难以得高分。题目乍看似乎“超出”教材,是一道“区分度”较高的题目,考生未能全面地运用材料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原理。
这道题目是时政热点,给出的题目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情况,要求学生分析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特征,并考查经济相关的理论依据,以及要求考生回答“如何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这道题目正是目前我国经济学家急切需要解答的难题。这就要求政治考生要关注国内外大事,熟悉时政热点,能理论联系实际,准确运用书本所学原理分析相关材料。黄老师给“新高三”的建议是:“卷面要整洁;学科术语表达准确;能运用学科概念分析材料;多角度回答问题;把重点词语写在试卷显眼处。”
×× 一中的李冬英老师指出答卷中暴露出考生不少问题:第一,张冠李戴。高考政治有6道大题,每一道题的答案都得写在相应的位置,往往有考生会颠倒两道题目答案的位置,从而自身遭受双重损失,因为每个改卷老师只能查到自己所负责的那道题,颠倒了位置的答案将以0分计算。第二,答案的布局问题。屏幕看不到考生答案,难以辨清;第三,考生不能一“逗”到底,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让评分老师很好地把握要点。第四,答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材料,针对辨析题,有的放矢,不能随便发挥。第五,慎重考虑各方面的内在联系。有些考生在最后一道题第二问颠倒因果,无论下面的论述如何精彩,都不能得分。总之,要把“死书读活”,才是要理。
第三篇:给老师建议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一单元,读后感触很深。下面就第七条“教师的时间和个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和第八条“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到了中学仍然有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脚步,将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教师也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为学生学生进行辅导,最后效果也不一定会好。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小学阶段,教师“没有教会儿童学习”,何为教会儿童学习?也就是说没有交给儿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即虽然给了学生“鱼”,却没有教会学生“渔”。
这种能力主要是指哪方面呢?文章中提出了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即教会儿童很好地读和写,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掌握读和写的能力,或者说表面上能读会写,但还没有掌握其本质,所以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其不足的毛病。何谓会读?文中提出: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会理解的读,有思考的读,才能真正称得上“会读书”。看看我们的教学,“读”的形式千变万化,“读””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每天早上到校,走过各班窗前,总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平时我们老师和家长也特别要求学生要多读书,但我们是否去认真地想过,学生真正是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书吗?是在追求一种故事情节,是在想获取别人的表扬,抑或是在完成布置的“要读几遍”的任务,如果在读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呢?那可真正称得上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这种阅读,除了徒增时间的耗费外,最大的益处恐怕是我们所说的“他把这篇文章读熟”了。
再说写,怎样才能叫“会写”?在这里也提出了要求,就是:使学生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使字母、章节、词的写法不要占据他的注意的中心。我想,这里面的写更多地还是指“写作”的写,就是要在写作的过程中顺畅地表达,任自己思维的溪流在笔端流淌,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不要去过多地顾及遣词造句,不要因表达的技巧而影响了自己思想的舒展。
“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处于一种境地:他们在建造房子,而地基却在瓦解”。文中提出了一个我们小学教师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问题,这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识的地基包括哪些方面,无外乎基本的听说读写和运算能力。在这条建议里,文中有具体的例子使我们看到了如何利用教材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去掌握这些知识,他提出了一个很符合现在新课改精神的方法,那就是如何发挥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并巩固所学的知识。他用“使用记忆的技术”帮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小学所应掌握的词汇量,他用给“童画”题词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六百个“童话用的”词。这些方法读后都会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现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不多见,特别是在低年级,很多教师利用新课改的理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学中利用创设情景、直观演示等多种手段来使学生获取知识,这样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在教学中多想办法,你的创意和灵感会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第四篇:给老师的建议
这样下去,怎会不产生学困生呢?这也难怪有时教师不停地抱怨,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了.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孙秀英 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
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就说第一节吧,苏氏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仅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做了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大多时间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即使做错题后订正的方式也几乎是一样的。试想,
第五篇:给老师100个建议
《给老师100个建议》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学校推荐我们教师阅读《给老师的100条建议》、《做最好的老师》、《细节决定成败》、《做有魅力的老师》……许多本好书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一读来,从中收获的是书中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和人生哲理。作者的闪光的思想,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人受益匪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100条建议》,可以体会到: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提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每一节课。每天我们都要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塑造自我。在教学中,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教师的建议》的第76条给了我很好的启迪。大师告诉我:“我们要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自尊感,特别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体会到认知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我们应当给予学习困难的儿童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多一份理解,多了一份耐心,多了一份信心,多了一份亲切。这样的教育思想启迪着我,感染着我,影响着我,使我工作中能不断综合、更新。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小事做起,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关注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贴近学生,教育塑造学生,使学生得到良好的个性发展;……与书为伴,广泛涉猎;捧读经典,潜心钻研。
开展新教育实验以来,不管是自己想读的,还是学校推荐的,通过读书,自身的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受益非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品尝到了运用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在实际中操作中带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