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概要读后感(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2:0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史概要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史概要读后感》。

第一篇:国史概要读后感

历史,在变革中发展

----读《国史纲要》感变革对历史的推动

近来,读了樊树志先生的《国史纲要》,对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史,的确可以使人眼界开阔,思考良多。特别是《国史纲要》这本书,它对中国古代史的陈述,起自史前时代迄至清代,以全新的方式,简洁明了的风格,将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当我看完这本书后,依然无法抹去脑海中关于历史的一幕幕场景:或是那三皇五帝的传说,或是那大漠长烟,战火连天的汉时匈奴„„然而,这一幅幅画面辗转交替,却在我的脑海中形成这样一个结论。历史,正是由一场场变革而组成,而文明,也是在变革中得以产生。

中华文明的确立,是中华思想由“大同之世”到“小唐之世”的变革。夏的建立,确立了中华文明,而同时,禹移交王位时,传子而不传贤的做法让“天下为公”变成了“天下为家”,可以说,在夏之前,人们心中向往,并渴望建立的是一个不分彼此,没有争斗的和谐而温馨的社会图景。但自从禹建立夏王朝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兮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利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也许,有人会问,这也是社会的进步?“天下为公”难道不如“天下为家”?但是细细想来,在古代社会,真正的“大同”又怎么可能有确立并长久的发展,尊重历史就是尊重历史的内在规律,而在那个远古的时代,伴随社会的发展,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国家机器的诞生,“家天下”的夏王朝的出现,更成了一种必要,成了推动历史发展,文明进步的必需品。

春秋时代的战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种历史的进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从成王,唐王,昭王,穆王到共王,出现了太平盛世,以后逐渐衰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逃亡,朝政申请诸侯共管,再后来,周王迁都,周也渐渐失去控制四方诸侯的力量,进入了一个**时期,即春秋时期。春秋时代的列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而是西周国家瓦解后的残余。而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从本质上讲,也只是诸侯争当周王的代替品,争当中心或中央。于是,有人便提出了“春秋无义战”的观点,但在我看来,事实却并非如此,“春秋无义战”的观点完全是片面的。正如《国史纲要》书中所写:“春秋无义战”的观点产生的原因是它没有摆脱周天子的立场,争霸并非坏事,而是好事,争霸的结果,一方面国家形态由西周瓦解后出现的不完整功能、结构,转变为完整的主权国家;另一方面国家形态摆脱了血缘组织的残余,转变为领土国家。这是历史的重大发展和进步。况且,不得不提到的是:乱世出英雄!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股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漏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这无形的引发了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而这场百家争鸣中涌现出的人们无疑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直到现在。所以,春秋的战乱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历史上的一块宝藏。

另外,战国社会的翻天覆地的法制变化也是不得不提的一件大事。春秋末期“君子”陵夷,政权易手,先前的封建秩序早已荡然无存,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观念形态方面的相应变化,继春秋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动时期,春秋时代的世家大族基本上都已经烟消云散,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而消失了,新的阶层取而代之,战国时代各国新兴的统治者,无不关注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威,这一时代,纵横捭阖,波谲云诡,兼并战争

不断,各国必须集中一切力量为生存而奋斗。于是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的大变动,纷纷进行变法。魏国任用李俚为相国,搜集各国现行法律,编成《法经》,而赵国的改革,则是在“选能举贤,任官使能”,“节约俭用,察度功德”的同时,“以仁义,约以王道”。而楚国的吴起则是针对楚国官场的歪风邪气,大力整顿,而这也使楚国迅速强盛,成效卓著,同时在秦国,商鞅也发动了两次变法,使秦国一跃而成为强国。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振兴了自己的国家,更是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步。

秦的大一统,一场充满暴力的统一活动,为中国历史开创了新纪元,秦昭王时代的统一战争是残酷无比的。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大胜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公元前297年鄢之战,白起引水灌城,淹死楚国军民数十万;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白起大胜赵、魏联军,斩首十五万;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主力四十五万。正如孟子所说“杀人盈野”、“杀人盈城”,但是其直接后果是严重削弱了这些国家的战斗力,奠定了此后秦国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终于,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陆续灭亡了燕、赵、韩、魏、楚、齐六国。从此“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

秦的统一是重大的变革,而秦覆灭的过程更是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一笔。公元前209年,担任屯长的陈胜、吴广一行九百人被征发到渔阳屯戍,行至蓟县大泽乡遇上几天的滂沱大雨,无法按期抵达渔阳,按律将处死刑。于是陈胜、吴广铤而走险,揭竿而起。这次起义虽然没有胜利,但也带来了农民起义的曙光。不久,项羽、刘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在真生了西楚霸王项羽后,刘邦称帝,建立了汉。这种称帝的方式,既不同于以前的传位,也不同于秦的统一,完全是以叛乱的形式夺权,是一种新形式。

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看到了一场又一场的变革,有的是政治制度上的改进,有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繁荣,也有法制的变化,文明的转变,这些变化目的不同,形态各异,但无疑都将历史沿着一个方向推进。而那个方向,则是前进。

读《国史纲要》,我看见了历史,而这历史中,我看到最多的则是变革,变则通,相信正是有了变革,才有了历史的丰富多彩。

10102130224

孙珊

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第二篇:国史概要读后感

《国史概要》读后感

淮阳中学 陈向行

本书简介

《国史概要》对中国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时期迄知清代。内容共十四章、100节。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不断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成为许多高校的必修教材。到目前为止共出四版,展现了现代史学大师严谨的工作典范。

印象最深的三句话

1.轻视历史,不仅意味着数典忘祖,而且意味着否定自身存在的价值。因为现在正在发生的一切,即将成为历史而载入史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创造历史。如果我们的后人也以轻视历史的态度来对待我们这个时代,那么我们这一代人作出的艰苦卓绝的贡献,就将变得毫无意义。

——樊树志

2.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鲁迅

3.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

第一 让每个人都爱上历史

樊树志先生正如所言:“轻视历史,不仅意味着数典忘祖,而且意味着否定自身存在的价值。”

如果自己都不爱历史,必定教不好历史。作为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必须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把自己的学生带好,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的课。

第二 历史课是有生命力的的课,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带给学生。

(1)不要照本宣科。历史教师必须像樊树志先生一样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独到的见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而不是照本宣科,教死知识。(2)善于反思总结。历史教师必须善于反思总结,敢于直面错误,教会学生求真。不言满、不避讳,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教给学生。

第三 博晓古今,学贯中西。

历史是口老井。关于老井的故事,一代又一代人总演绎不尽它的奥秘。樊树志先生积三十年执教与研究心得,广泛吸收海内外学者新成果,真正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知识涵养令人汗颜。一个历史教师只有认真读书,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第四 引到学生阅读中外历史名著

本期推荐书目:《顾维钧回忆录》、《剑桥中国史》、《国史大纲》、《晚晴七十年》、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等。

第五 敬畏祖先,感叹时代的伟大

不朽的大思想家孔子、老子、朱熹、王阳明、顾炎武等人物。

伟大的政治家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康熙等。

爱国英雄屈原、苏武、岳飞、张治中等人。

科学家张衡、祖冲之、詹天佑、李四光等。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难以尽善尽美,只要我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认真学习,认真工作一定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第三篇:国史概要读后感

《国史概要》读后感

樊树志先生的《国史概要》是对中国古代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时期迄至清代。内容不是简单地以时间为轴描述社会发展的模式,而是从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以此作为国史主线,演绎出了新意。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于这部分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然而正如书中导言所说“历史是既简单有复杂的”。王朝更替,社会发展再简单不过。“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四十来字已经能够清楚地概括五千年的时间跨越。而这时空变幻间隐含着的英雄式的人物,变革式的事件、戏剧化的情节发展,甚至细微到服装、语言、饮食习惯的改变都可以包罗在历史这个范畴之下。所以说历史又是复杂的。樊树志先生当然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是已经对很多重要的历史内容进行了叙述。由于时间有限,我还未完全读完,但是颇有一些感触。如果用两个字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细节”,细节对于历史课的影响。

一、细节激发兴趣

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然而当它成为课本教材时,受到篇幅、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失去了原来的生动性。学生面对高度浓缩的课本时,往往觉得与自己的认知有相当距离,枯燥无味,失去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他的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在历史课堂中,教师有必要把生动的细节展现给学生,营造历史氛围,如历史人物的特写、历史情节的补充,历史场景的渲染,紧张的戏剧冲突等精彩细节,尤其要重视历史和学生社会经验相关联的细节,这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走进历史,融入历史。例如,当我读到老子与孔子这一章节时,马上联想到了课本教材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观点又纷繁复杂,而且时间也久远,学生会有很大的距离感。另一方面,孔子等人主要的思想体现又与

语文的一些古诗文背诵重复,学生也会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鉴于此,如果运用细节进行人物特写:孔子作揖佩剑的画像。学生习惯于孔子是个文人、思想家、教书先生,佩剑必然引发好奇“孔子为何佩剑?孔子还会武功?”兴趣就被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由佩剑引入孔子士大夫的身份,从而延生春秋时期的奴隶制等级制度,然后再讲孔子的思想时对比当时的社会环境,才发现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的“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多么伟大的思想。这样,整堂课就通过细节激发了学生对孔子的兴趣,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心理需求。

二、细节辅助达标

“读史以明智”,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民族血脉的传承,更加在于通过了解古今人事的变迁,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洞悉事件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从宏观的、系统、整体来理解现实生活。

如讲到秦的大一统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树立人物评价的体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因此既强调了秦始皇的丰功伟业,又指出了“焚书坑儒”历史事件。然而教材在叙述此事件时简单地介绍原因“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烧毁了各国了历史、诸子百家著作,活埋四百多名儒生。而学生也在此之上凭借其固有的经验判断秦始皇是个“暴君”。实际上,国史概要中也提到焚书坑儒的背后的细节是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大辩论。所谓焚书,其实际损失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所谓坑儒确实手段过于残酷,但其本意在于维护皇帝制度的权威。所以,这些历史细节的拓展,让学生看清了当时的社会以形式,真正理解焚书坑儒是维护统治的手段,也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而不是习惯性的打上某种标签。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也使学生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论从史出”,提高学生的历史智慧,感受历史的魅力。

细节是历史课鲜活生动起来。当然提供历史细节要有度,根据教学的需要,不能过滥,也不能脱离课本,一定要注意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所补充的史实要围绕教学目标,切不可冲淡教学主题,更不能让历史课成为故事课。史学之美,美在通俗、趣味与情节,更美在严谨、深刻与睿智。

第四篇:国史概要100点

国史概要100点(08级历史汉班内部参考资料)

国史概要100点

1.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对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前途以及各阶级在国

家政权中的地位和新中国的内外政策等重大问题作了明确阐述。

2.新中国的中央政权当时实行两级政府体制,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为一级,它所领导的政务院、人民革命

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为另一级。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时既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同时又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方式

是普遍选举。

4.建国初期,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为过渡性临时政权是地方人民政权的最初形式,环境初步安定后,召开各届

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人民参政议政的初期形式。

5.建国初期的五种经济共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

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6.建国初期共和国最重要的外交举动,是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7.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完成的,并且没收官僚资本的斗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

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8.建国初期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其基本内容包括:一是统一全国财政收支、二是统一全国物质

调度、三是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治水工程——治淮工程,从1950年开始,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动工修建。

10.1951年冬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

运动。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打击不法资本家的“五反”运动。

11.1952年,新中国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的主要原因是没收官僚资本、接管帝国

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12.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土地改革,它同当时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并

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

13.1953年中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主题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

改造两大任务,两项任务之间的关系是同时并举。

14.1953年10月首先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即对农民中的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

粮户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15.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开始全面调整工商业,这次调整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

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而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中心。

16.建国后改革旧教育的重点是改革课程、改革学制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17.我国从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实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一五”计划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防实力。

18.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标志着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并奠定了整个社会主

义改造的基础。

19.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时间是在1956年。

20.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是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宪法规定

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21.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富农经济采取的政策是消灭富农经济。

22.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2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开始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始于1954年。

24.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2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6.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和平时期我国军队建设的总方向。其中实行义务兵役制、军衔制、军

官薪金制的三大制度是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27.我国开始实行军衔制是在1955年,当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元帅军衔。

28.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1953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29.公私合营是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大体上经

过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1956年初,全国范围内出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30.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事件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其中

经济关系是阐述的重点。

31.中共八大确定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方针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并提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

发展社会生产力。

32.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

33.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34.1957年整风运动的目的,错误地确定为打退右派分子对党的进攻。

35.《事情正在起变化》的发表,标志着党中央的指导思想和部署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整风运动的主题开始由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转向对敌斗争,由党内整风转向反击右派。

36.中央开始违反“八大”指导思想的事件是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37.转折时期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第一个实践是1957年整风运动。

38.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改造为合作社社员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

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

39.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被毛泽东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远比农业社要大;所谓公是指

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40.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教运动也称“四清”运

动。其前期,在城镇是开展“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在农村是进行“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公分,又称“小四清”),其后期,扩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城乡统称“四清”运动,又称“大四清”。

4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最初是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

化的影响。

42.五大省级民族自治区建立的时间:内蒙古1947年5月;新疆1955年10月;广西1958年3月;宁夏1958

年10月;西藏1965年9月。五大民族自治区的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实施。

43.“左”倾错误由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始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44.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

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具有“左”倾冒进的思想倾向,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

45.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高潮。

46.“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最初形成是在1960年,其中“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

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1979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经济问题,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新的八字方针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47.建国后,党中央第一次纠正“左”倾错误的会议是七千人大会。

48.“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是在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49.在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八届十中全会的召开使国内政治上“左”倾错误再度发

展,标志着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左”倾观点进一步系统化

50.1964年由于中国周边形势的紧张,毛泽东提议加强战备,进行三线建设。中央确定的三线建设的总目标

是要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51.中国政府从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到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的正式转变是在1956年。

52.“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53.“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54.毛泽东《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的发表是在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

55.标志着“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的历史事件是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

会的召开。

56.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等决定,在党内完成了发动“文

化大革命”的法定程序,把“文化大革命”运动推上了全面发动的轨道。会后,“文化大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57.“文化大革命”中,所谓的“斗黑帮”浪潮主要针对的是教育界。

58.“文化大革命”中,全国性的大**始于红卫兵运动。红卫兵运动的内容最初主要是破“四旧”(即旧思

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采取了一些过火行为。

59.使“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阶段的事件是“一月革命”。

60.“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含义是“革命委员会”取代原来各省市的中共党委、省市政府和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61.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

62.“九一三事件”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63.1973年6月,毛泽东会见马里国家元首特拉奥雷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体现了毛泽

东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总体看法。

64.周恩来在纠正“左”倾错误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扭转国民经济的混乱局面,主要有着重解决国民经济

中存在的“三个突破“的问题、对农村政策进行调整和大规模引进外资。

65.为扩大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提过我国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1972年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工作,开始打破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状态。

66.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实质上是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这场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67.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正式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68.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69.“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70.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和《中日

友好条约》的签订。

71.中共十一大重申新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72.1977年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7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党开始为一大批冤假错案平反,其中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

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全国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于1982年底。

74.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次会议对“文

革”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并且《决议》还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75.“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突出反映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盛行。首先旗帜鲜明地批评“两个凡是”观

点的是邓小平。

7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77.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党的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78.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79.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80.从1982年之后,农村实行政社分设,恢复农村政权组织,到1984年底,全国各地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至此,农村人民公社制度不复存在。

81.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82.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

83.1978年夏,四川率先在6个国营工业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84.198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宣布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

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而形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重大步骤。

85.改革开放后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对外开放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层层推进,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86.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5年期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87.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标志是安徽、四川两省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

生产责任制。

88.对比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知,前者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者使农民获得生产

和分配的自主权。

89.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于1985年。

90.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为引导和推动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尽快建立起我国的高技术产业,1988年由国家科委推出了“火炬计划”;为发展基础研究,赶超世界水平,从199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攀登计划”。

91.1981年7月,国务院批准湖北沙市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综合改革的试点。

92.中共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十三大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

93.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94.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95.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96.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要点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抓住有利时机,大胆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97.中共十四大最重大的决策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98.1995年,党和国家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首次把“科教”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99.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和文

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100.中共十五大最主要的成果是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0年12月6日

第五篇:党史国史读后感

党史国史读后感

八年级二班

王玉稳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可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著称于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更是一座蕴涵丰富的宝库。

最近一段时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了,回观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一句毛主席的词在脑海中浮现“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不容易的,走过的路程更是艰辛的,在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大地千疮百孔,满目苍痍,饿殍满地,内有军阀连连混战,外有帝国主义炮火轰打,但是,为了解民众于倒悬的党的创始人们,伟大的革命先烈们,顶住了重重压力,于1921年创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强,已经走过了90多年辉煌的历程。

当前,全党全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力前进的关键阶段。共产党员必须认真回顾我们多年来的风雨历程,认清时代形势,提高自身修养和党性认识,做一个时代的先锋。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了解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

下载国史概要读后感(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史概要读后感(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史读后感

    从《光荣与梦想》看美国的平民政治和精英政治 200810201208历史乔敬科 前不久看了美国学者威廉·曼彻斯特写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让我从一定深度上了......

    国史纲要读后感

    天下大势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王雪 10102140218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读三国的时候反复 想到的就是这句话。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这样的朝代交替规 律像不会更改的真理......

    国史札记 读后感(全文5篇)

    《国史札记》读后感 林蕴晖教授的新作《国史札记》,充分利用近年来的新史料,钩沉梳理了建国以来党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廓清了一些历史之谜。该书虽以国史冠名,实则论述的还是......

    国文国史三十年读后感

    读后感: 近日,拜读了孔庆东老师的《国文国史三十年》一书,读后感触颇深。书中提及“中国近代的失败,败在精神”。华夏文明在经历了汉唐盛世之后,所谓的“蛮性”逐渐流失,尤其是从......

    《美国史》读后感(一)

    (题外话:1,早读完了书园买的《美国史》,想真正写点感受,由于信息量太大,很乱没啥头绪,现在能静下来点,慢慢找些支撑点写点东西,主要为了搞严重缺乏的刀币,我不是专业的啥啥,所以想啥写......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5篇可选)

    《国史十六讲》的作者是樊树志。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文明进程的讲解等有关内容。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国史十六讲》读后感(一......

    国史问答题

    •1、试析新中国建立后的中国社会性质? 《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的社会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

    学党史国史

    学党史国史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70周年,在这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又从强起来到富起来。无论军事、科技、政治、体育,我们都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