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十六讲》读后感(5篇可选)

时间:2019-11-05 12:2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史十六讲》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史十六讲》读后感》。

第一篇:《国史十六讲》读后感

《国史十六讲》的作者是樊树志。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文明进程的讲解等有关内容。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国史十六讲》读后感(一)

最近阅读了中华书局2006年版的《国史十六讲》,感觉收获很大。本书主要以时间和朝代为序,分十六个专题概述了中国自史前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作者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自己对各朝重大历史事件与思想文化的理解,将中国古代历史完整,简略,却又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史学研究者而言,都不失为一部好的史学作品。

首先,以各朝各代的代表为每一讲标题,重点更为清晰。名为《国史十六讲》,在形式上分十六个章节,以讲座的形式概述中国历史。章节名称特点鲜明,通过标题读者便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各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侧重点。总的来看,作者更侧重于思想文化方面。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经学、谶纬、清议、玄学,再到宋朝开始继续发展的新儒学,包括有明一代的朋党之争与文人社团都有列专题进行专门叙述。而其他的部分思想文化也间接地在文中提及,即史前和夏商周等思想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文化,晚明开始的西学东渐及清朝前期的文字狱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史十六讲》里含有作者对中国古代几千年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其次,文中无时不显示出作者严谨的学风以及灵活的写作技巧。本书包含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作者将中外同时期的文化做比较,也结合了部分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成果,这说明其研究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限制,这也使得本书有视野开阔的鲜明特点。以第一讲为例,史前史一般由于枯燥很难激起读者的兴趣,然而作者在第一章中即以对西方人类起源说中的主流观点“夏娃理论”发出质疑,并且以中国的考古成果进行考证。

这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表明了历史研究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应该抱着质疑的观点来看待历史,这样历史研究工作才能不断的有新的突破与进展。此外,本书旁征博引,清晰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使得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也对学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个大致的掌握。而且,樊先生在写作过程中援引不少诗词及成语典故,使得语言表述更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再次,书中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同时期的比较,在通览全局历史方面有较大的帮助,也对各地读者容易混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解释了中国分封制下的封建制度与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的区别,指出了两者的不同。此外,也对“东林非党”问题做了详尽的解释,指出朋党与政党的区别。对晚明开始的西学东渐与东学传入西方也有独特的见解,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历史值得注意的地方。

最后,除了重点对文化史的探究外,对政治制度,经济等各方面的论述也是详略得当,重点分明。书中的图片及数据使得论点更为清晰。关键字用黑体标出,更便于读者阅读。诸如论述秦汉时中央集权体制初建的维持方法,解释魏晋风度的特点,分叙唐朝佛教的各派别等等。以黑体字表明论点,并于后文详细分述。这有助于读者把握重点,理清各部分的基本脉络,并且加深对思想文化方面的理解。

《国史十六讲》确如先生所说,不纠缠于历史的细枝末节。但是其简练的文笔却最大的概括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过程深入浅出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主次鲜明,重点清晰,对于我们了解以及研究历史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是史学论文写作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二)

寒假期间,抽空读了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本书是樊先生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国史概要”撰写的讲稿。出版之后,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一再名列各种畅销书的排行榜,一度排行第一,是一本读者自己选出的深入浅出的好书。这本书凝结了作者自己的读史心得,力图对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不再纠缠于历史的线索和细枝末节,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一个历史深邃感的启示,激发学生重新思考中华文明史的兴趣,也同样使读者深切体会到了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历史的方法。

在这十六讲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九讲宋: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传统史家的笔下,宋朝是屡屡遭受非议并评价不高的时代,积贫积弱,在与骑马民族契丹、女真、蒙古的较量中,总是处于下风。但实际上,宋朝有它辉煌的另一面。宋代的辉煌在平日教学中有很多体现,在学生平时的试题中也有很多史料,可见已经是史学界的共识了。

宋朝处在中国历史从中世向近世转变的转折点,也就是学者们常说的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时期,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它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

一、政治上,官僚政治与体制内改革

经过唐末五代的激烈社会变动,贵族政治彻底崩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官僚政治体制,其突出的特点是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宰相权力的削弱,如二府三司制的确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其次是军事权力的集中,如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虽然这种重内轻外的方针,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如军队战斗力在为削弱,但是军权毫无疑问地高度集中于中央了。再次是财政权力的集中,如设转运使,把各地税收机关收归中央掌握,地方税收除留一部分供地方开销外,其余全部上交中央。

官僚政治对于贵族政治而言,是一种进步。但是它也有新的问题,官僚机构的空前庞大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官僚政治给北宋带来所谓“三冗”的局面,于是出现了体制内的改革。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虽然都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但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经济上,传统农业的新发展和商业革命

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相应增加,耕作技术与经营方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传统农业的新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导致商业革命较早的出现,成为宋朝历史的一抹耀眼的亮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之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主要的表现就是北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发展。唐朝的坊市制被打破,商业发展中时间、空间的限制被取消,这种变革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意义,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把商业活动从封闭的“坊”中解放出来,扩散到大街小巷的沿线,形成了近代都市商业街的雏形,为都市商业拓展了新的空间,也为都市增添了繁华的商业气息与市井色彩。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政府宣布取消对于夜市的禁令,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的限制,开封城内出现了通宵达旦的商业街。这样一个细节,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

同时城市中还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北宋还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商业和金融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

而到了南宋的时候,天下流行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三、科技上,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宋代,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有了划时代的突破,北宋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开创近代活字印刷的先声;指南针在北宋后期已经普遍用于航海;北宋初年,火药广泛使用于战争。而这些成果传到欧洲,导致欧洲结束中世纪时代而进入近代文明时代,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

因此,我们说,宋代时,出现了政治革命、科技革命、商业革命,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这样的观点与传统的史家的观点有所不同,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宋朝的历史,开阔了视野。感谢樊先生的《国史十六讲》,把复旦大学课堂上的讲义贡献给社会大众共享,奉献给我们这些没有机会进入复旦大学听课而又对此心向往之的读者!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三)

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确实不错,脉络清晰的讲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大的时代,很明显针对的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或是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历史爱好者。唯大学者,方能放下身段,用浅显的文字,对普罗大众进行这样的知识普及,可惜现在的大学,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大学了。

樊先生的讲义非常精当,对于中国历史上一些令人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都做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当然,这是对于我们这些历史盲来说的)比如,对于建文帝的下落,晚明时期中国与国外的贸易关系,“全球化”始于元,发于明,盛于晚明等等的阐述,以及对于清初“大玉儿下嫁多尔衮”等流言的考证,都非常新颖而具有说服力。

当然,因为是讲义,不可能讲的太深太透,如果说中国历史是一条长江大河的话,樊先生的讲义,固然不是飞机航拍抑或卫星图片,最多也就是游轮在江面上一路而下,挑几个著名的美景指点下,然后就“轻舟已过万重山”了吧。对于此江此河的各处的水文状况等等,只能是泛泛而谈了。而且,最令人惋惜的是,樊先生的讲稿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的时常感觉到一些意犹未尽,一些欲言又止,一些题外之意。樊先生讲义的大纲,也未能脱去“主旋律思维”的影子。

最明显的就是只讲治世,不讲乱世;只谈正溯,不提余脉了。这正是让人感到悲哀的地方,读史是为了明今,是为了更好的看清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而非钻旧纸堆,搞些杜甫究竟是冻死的还是吃冷肉噎死的这些话题。所以对于历史的评述中,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史学家能以其深邃而智慧的眼光,给我们指引。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情究竟历史上面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历史上这些事情的后果是什么,其来源、起因是什么,其结局又是怎么回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透古观今,而历史研究者要做的,当然少不了借古讽今了。

当然,这些在皇权逐渐加强且失去约束的时候是要砍头的,然而樊先生为什么留着这么多欲语还休呢?难道是怕什么吗?我们以为早就过去的一些事情,对那一代、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的国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这一切一切,还未知。

第二篇:《国史十六讲》学习小结

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习各种历史,中国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当代史、中国近代革命史,但是对历史一直不是十分感兴趣,总以为是故纸堆、旧新闻,不如物理、化学来的实际。在大学的时候得蒙一位孙老师的启发,才发现自己如此浅陋,后虽自学补正,但总有缺憾。此次学习《国史十六讲》算是对自己多年学习历史的一份还愿。这十六讲,每讲都很精彩,让人不忍卒学,从中华民族的的兴盛于衰微中,一次次给我以启示和感悟,也再一次激发了我阅读相关历史书籍的兴趣。

最近看了《曾文正公全集》,煌煌十二册,特别是“书札”、“家书”、“家训”、“日记”、“读书笔记”等内容,由于其大多来源于“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曾国藩生活的时代,是在清朝后期,整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均岌岌可危,具体表现在“豪强兼并、官吏贪黩、民生益困、百业凋敝”。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并在短时间内攻占了大量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然而,清朝的正规军——绿营基本丧失了战斗力,而军队费用惊人,尤其骇人听闻,平定白莲教的时候,一位地方官侵吞白银50万两,而这些钱财大都“耗于延请将帅之宴饮”。

曾国藩当时还是兵部侍郎,由于丧母回家守制,因此声望并不高。在太平军进攻长沙的时候,他被清政府启用任帮办团练大臣,后来又训练湘勇,使他有机会将自己政治理想和思想信念得以贯彻和实施。当时洪秀全以“天主教”为摹本,以“拜上帝会”为组织,以“天父、天兄”为号召,聚集了大批的穷苦百姓。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既然要坚持以“基督教”为信仰,就必然要废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教,而这恰恰是曾国藩所难以容忍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在《讨贼檄文》中写到:“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也。尽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荆。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也写到,“贼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吾亦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庶可血战一二次,渐新民之耳目,而夺逆贼之魂魄。”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和洪秀全之间不仅是维护清政府统治和推翻清政府统治之间的较量,而且是“孔孟之道”和“天主教”之间精神战争。这也是他被当时众多士大夫所接受,并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的原因之一。

尽管曾国藩推崇儒学和宋明理学,但他并没有以研究儒学而闻名,而是将修身之道融于日常行为。我们知道,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三大愿望,而立德是其中最重要和最难以达到的,曾国藩之所以一再被世人多铭记,绝不仅仅是因为其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最 早开展洋务运动和官场得意连升十级,而是由于其将他所推崇的儒学和宋明理学的思想具体运用和实践于其生活和工作过程之中,并活学活用,最终得到了当时统治者和士大夫的肯定和认可。

当然,处于扶摇之际的清王朝并没有因为曾国藩一人之力而得以挽救。曾国藩本人也不是完人一个,他在任帮办团练大臣的时候也曾桀骜不驯,为众官员所排斥。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错用人才、一再受挫、丧父丧弟,几次想自寻短见。但是,在封建王朝末期,能有这样一位继续坚守儒学,并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读书人,并以实践的姿态将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将其付诸于生活和学习之中的生活态度和实干精神在今天仍有不少学习和借鉴之处。

第三篇:国史纲要读后感

天下大势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王雪 10102140218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读三国的时候反复 想到的就是这句话。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这样的朝代交替规 律像不会更改的真理一样,一遍遍的上演。当然在现在的年 代纵使有些地区有战乱,有暴力冲突,但是大部分国家趋于稳定的发展。我想这应该是因为,民主制度的广泛推行,天下或者说一个国家不再是一姓天下,人民不必为一个君主惟命是从,少了压迫,当然就少了反抗,人民都是有惰性的,可以姑且安逸的生活,谁会起来想到要振臂一呼,最多是无法忍受或者急于表达情绪而集体游行示威一下。

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年代,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某个天将之星来拯救自己并且被统治,被“牧”。但是虽然自愿被“牧”,但是发现被管理的很痛苦,或大势所趋,就起而反之,想来改变天下的格局。

说了这么多,似乎和本书没有很大的关系。三国是一个很典型的时期,在汉室衰微之际,天下**四起,很多人自立为王,妄想一统天下。唯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貌似名正言顺。在三国里,结果最好的应该就是枭雄曹操了,这应该多亏司马懿比诸葛亮活的时间长,当然曹操的儿子也比较多。司马懿,这个在读三国的时候恨透了的人,但也是

魏晋历史上很有分量的一个人物,纵使很有一番谋略,但是为人本性残忍,手腕毒辣,坚忍阴毒,在曹氏政权曹丕派众多眼线卧底监视的情况下可谓卧薪尝胆。不过也是曹操父子生性多疑,不信人,司马懿本是魏国建立的第一大功臣,但是却受到如此怀疑提防的对待。于是在曹氏子孙孱弱昏庸之际,司马懿以垂死之年,奋起一击,夺取曹爽手中权力。他的两个儿子司马昭、司马师继承他的遗业,终于颠覆了魏朝。

在这本书中,是陈寅恪老先生的讲演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和真知灼见。在分析魏晋南北朝的更替中,陈老先生不仅阐述了魏晋政权的更替,也从中阐述了思想统治的或者认识状态的变化。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经历几次大起大落,在汉朝极受统治者的推崇,其中的君臣思想,孝义,礼教都作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更有举孝廉的这种制度,一时形成一种德大于才的风气。更有很多服膺儒家的儒家豪族,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一时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就形成了当时的两个阶级。而曹操,是阉宦的后代,为人“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是典型的非儒家的寒族,与袁绍这种典型的儒家豪族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所以在曹操统治期间,他的崇尚与政策就由他的阶级出身决定,他重法术,鄙弃儒术。曹操三令,认为选人的标准是才而不是德,崇尚节俭,这就与儒家的思想背道而驰,相

距甚远了,摧毁儒家的精神堡垒。这是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一个大变革。但是曹操在获得许多寒族支持的情况下也得到了部分有才能的豪族士大夫的支持。但是这种阶级上的对立是难以消除的,尽管曹操在官渡一战大败袁绍,但是司马懿夺权以后,尽复东汉时代儒家豪族阶级统治全盛之局,结束了儒家豪族的暂时挫败。

可以说这是一次儒家与非儒家交锋,最终以儒家居胜,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儒家思想经过历代君王的吹捧,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孔孟之道早已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我想应该很少有人之道,曹操这个一代枭雄曾经站在非儒家的阶级立场与儒家豪族所进行的斗争。不论曹操本人性格如何,在那样一个**的年代,那个没有什么背景的曹操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建立一个朝代,我认为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当初选这本书,主要是对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很是喜欢,更是嵇康的推崇者。他的妻子是曹操曾孙之女,他崇尚自然出世,信仰老庄,与司马氏推崇的儒家入世思想格格不入,更是公然与司马氏为敌,傲骨铮铮,拒不为官,保持名节,在铸铁的生活中也铸造着自己的心境。

这是我个人对嵇康的推崇,在书中,陈寅恪老先生则有自己更客观的看法。我认为他对嵇康也是很欣赏的,认为他宁折不弯。但是阮籍,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摇摆不定,尽管

不满,但不公开与司马氏为敌,只是虚与委蛇,从容应对,才“苟且存活了下来”,开西晋清谈的风派。然而竹林七贤中的其他人,比如向秀等在嵇康被杀之后,完全改节失图,弃老庄之自然,遵周孔之名教。如此对比,更显示了嵇康真名士自风流的本色。

在这篇感想里面我主要就是讲了对人物的看法。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机,本就很混乱,更是出了许多昏庸无能的君主,反而一些名士占有更多的分量。曹操和嵇康都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也是由人民推动的。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昏庸还是贤德,统治者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有的还起了导火索的作用。

尽管在这个时期,社会更多的是动荡,是战乱,是朝代的变更。但是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变更中变化发展,以什么为依据来评判历史是进步的呢,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不断向着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状态在发展。

西晋时期官场溃烂,人们尚财之风盛行,其实于现在的社会状况也相差无几。但这个时期也是推动了各民族的发展,出现了民族不再是以地域划分而是以文化划分的概念。五胡种族,北齐的鲜卑化和西胡化,都是一种发展。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就是推动了南北的发展,主要是南方的发展。相比于现在南方的富庶,人们很难想象在魏晋以前,南方地区

是怎样的蛮荒和有待开化。

自八王之乱爆发以后,人口就开始流动。主要是北方人民避难流徙到各地,给那里带去文明。推动了各地区的均衡发展。追溯起来,南方现在的巨大发展,和西晋时的八王之乱是很有关系的。

人民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不管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还是积极地,是主动点还是被动的。历史总是在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更替可能在中国以后的历史上永远不会再出现,但是那个时代的意义还有它留下的精神文明是不容抹杀的。

第四篇:国史概要读后感

《国史概要》读后感

樊树志先生的《国史概要》是对中国古代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时期迄至清代。内容不是简单地以时间为轴描述社会发展的模式,而是从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以此作为国史主线,演绎出了新意。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于这部分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然而正如书中导言所说“历史是既简单有复杂的”。王朝更替,社会发展再简单不过。“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四十来字已经能够清楚地概括五千年的时间跨越。而这时空变幻间隐含着的英雄式的人物,变革式的事件、戏剧化的情节发展,甚至细微到服装、语言、饮食习惯的改变都可以包罗在历史这个范畴之下。所以说历史又是复杂的。樊树志先生当然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是已经对很多重要的历史内容进行了叙述。由于时间有限,我还未完全读完,但是颇有一些感触。如果用两个字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细节”,细节对于历史课的影响。

一、细节激发兴趣

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然而当它成为课本教材时,受到篇幅、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失去了原来的生动性。学生面对高度浓缩的课本时,往往觉得与自己的认知有相当距离,枯燥无味,失去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他的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在历史课堂中,教师有必要把生动的细节展现给学生,营造历史氛围,如历史人物的特写、历史情节的补充,历史场景的渲染,紧张的戏剧冲突等精彩细节,尤其要重视历史和学生社会经验相关联的细节,这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走进历史,融入历史。例如,当我读到老子与孔子这一章节时,马上联想到了课本教材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观点又纷繁复杂,而且时间也久远,学生会有很大的距离感。另一方面,孔子等人主要的思想体现又与

语文的一些古诗文背诵重复,学生也会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鉴于此,如果运用细节进行人物特写:孔子作揖佩剑的画像。学生习惯于孔子是个文人、思想家、教书先生,佩剑必然引发好奇“孔子为何佩剑?孔子还会武功?”兴趣就被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由佩剑引入孔子士大夫的身份,从而延生春秋时期的奴隶制等级制度,然后再讲孔子的思想时对比当时的社会环境,才发现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的“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多么伟大的思想。这样,整堂课就通过细节激发了学生对孔子的兴趣,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心理需求。

二、细节辅助达标

“读史以明智”,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民族血脉的传承,更加在于通过了解古今人事的变迁,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洞悉事件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从宏观的、系统、整体来理解现实生活。

如讲到秦的大一统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树立人物评价的体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因此既强调了秦始皇的丰功伟业,又指出了“焚书坑儒”历史事件。然而教材在叙述此事件时简单地介绍原因“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烧毁了各国了历史、诸子百家著作,活埋四百多名儒生。而学生也在此之上凭借其固有的经验判断秦始皇是个“暴君”。实际上,国史概要中也提到焚书坑儒的背后的细节是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大辩论。所谓焚书,其实际损失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所谓坑儒确实手段过于残酷,但其本意在于维护皇帝制度的权威。所以,这些历史细节的拓展,让学生看清了当时的社会以形式,真正理解焚书坑儒是维护统治的手段,也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而不是习惯性的打上某种标签。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也使学生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论从史出”,提高学生的历史智慧,感受历史的魅力。

细节是历史课鲜活生动起来。当然提供历史细节要有度,根据教学的需要,不能过滥,也不能脱离课本,一定要注意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所补充的史实要围绕教学目标,切不可冲淡教学主题,更不能让历史课成为故事课。史学之美,美在通俗、趣味与情节,更美在严谨、深刻与睿智。

第五篇:美国史读后感

从《光荣与梦想》看美国的平民政治和精英政治

200810201208历史乔敬科

前不久看了美国学者威廉·曼彻斯特写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让我从一定深度上了解了一下美国,书中将美国1932到1972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交往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介绍,在读者的面前展示了一个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美国。在读这本书中,深切的感受到了美国的平民政治和精英政治以及美国式的民主。

平民政治是公民参与政治并在政治中体现平民意志的政治。精英政治是精英在政治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支配政权为精英所代表利益阶层服务的政治。读了这本书,我深切的感觉到美国的政治是平民政治和精英政治的结合,两者在一定基础之上统一于美国的政治体制之中但在具体政治运转中又不断的相互较量,已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当这种制约体系被打破的时候,美国就会出现一定的动荡就会重新进行较量以达到重新的平衡。

书中有这样一组数据,美国在1932年时军事世界排名16位,现役部队人数只有132069人,坦克1000辆(统统过时的),飞机1509架,有唯一的机械化团(当年春天才组建的,由骑兵开路,战马有防芥子毒气的护腿),全国只有一位四星级将军——麦克阿瑟,下边没有三星级将军。美国的军力和他当时的经济实力严重不相符合,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才大规模的征兵和进行军事设备的增添,这中间军费问题一直受到美国国会的限制。这在今天我们看来不可想象,而这中间就恰恰体现了美国式的平民政治和精英政治的对决。美国人的纳税人意识非常的强,他们要求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要为了国家的正常开销服务,并且开销有理由,不能无故浪费。美国人当时正是认为在军费上开支是一种浪费,尽管美国的精英阶层已经认识到了军事开支的重要性,但平民阶层并没这种认识,所以美国的军费开支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当时不仅仅是美国的军费开支,连其他政府部门的开支也依然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比如,当时艾森豪威尔是少校,经常往国会里跑,但政府并没有给他配备车子,坐出租车的钱也不给,他时常要走到办公大楼门口填写一张申请表,才能领到两张电车代金币,然后在宾夕法尼亚大道等候电车去国会。在1945年副总统哈里·杜鲁门接任富兰克林·罗斯福担任总统时他在谈及他在康涅狄格达到的公寓问题时还在强调说他的家具还要放在那里一段时间,但是本月房租已经支付,如果白宫还没重新布置好,他还要在支付一个月的房租,于此等等,可以看出美国在对待政府开支是多么的谨慎和严格,真是让人难以想象,这其中不难看出平民政治在中间所起到的制约作用。但美国的政治精英是不甘这样受到限制的,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政时期,总统和政府的权利在不断的增大,军费开支也在和国会的抗衡之中逐渐增加。当然在政府的权利不断增加的同时,美国的政治腐败也越来越多,这在后来又遭到平民的反对从而又进一步被限制。政治精英在政治生活中对平民政治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集体暴政和集体决策失误的出现。有些政策或许会暂时损害人们现在的利益,但长久来看会使大众收益的,并非绝大多数人都能看到的,所以这就需要政治精英进行帮忙选择来不至于走错。

但美国的民主可以被世界其他国家模仿吗?美国在二战后就开始向世界推广它的民主方式,但这种民主真的适合其他国家吗?这也是我在看这本书时总是萦绕在心里的一个问题。这种权利的制约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专制和腐败,但对其他国家来说没有专制和腐败就是最好的政治选择了吗?从人类的整体发展来看,民主政治一定是逐渐进步的,但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时期,民主并非是急切需要的,尤其是美国式的民主。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深深感觉到美国政府和国会之间的争执是如此的纷繁复杂,也正是美国历来有民主的文化背景,如果换做一个缺乏民主文化背景的国家,那一定会带来政治上的**的。政客之间的相互攻击,并且相互排斥对方的建议,有时甚至趋于无理,妨碍了整体利益,这是其他缺乏民主意识的国家所不能承受的。在当今时代,民主无可厚非,但对很多欠发达国家来看,稳定的政治政体才是主要的,只有政治稳定了社会的其他的功能才能正常运行,国家才能不断地朝前发展,人民大众才能生活安乐,如果追求政治民主,也要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的进行。如果盲目学习美国式的民主只会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不由得联想了当今的中国,目前中国有许多的学者都在强调进行民主改革,都想效仿美国,建立美国式的民主,他们的这些观点我赞同,只有他们的呼声才能唤醒绝大多数的人民的民主的意识,带能创造出民主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中国的民主才会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指日可待。但政府如此小心谨慎的改革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的这些政治精英应该也已经认识到了民主的发展趋势,他们站在权力的高度不得不从国家民族整体的利益来考虑,之所以还要保持现在的政治制度谨慎改革,也是看到了直接改革可能会带来的动荡,那动荡从整体上是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和民族的。

在这里我为美国式的民主感到惊叹同时也为中国当前的政治选择感到理解,并非所有国家都适合美国式的民主的。美国的平民政治和精英政治的对决如此的精彩和让人向往,但还要基于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背景,并且相信随着政治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的,祝福我的祖国!

下载《国史十六讲》读后感(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史十六讲》读后感(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史概要读后感

    《国史概要》读后感 淮阳中学 陈向行 本书简介 《国史概要》对中国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时期迄知清代。内容共十四章、100节。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不断删繁就......

    党史国史读后感

    党史国史读后感 八年级二班 王玉稳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可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著称于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更是一座蕴涵丰富的宝库。 最近一......

    《美国史》读后感(一)

    (题外话:1,早读完了书园买的《美国史》,想真正写点感受,由于信息量太大,很乱没啥头绪,现在能静下来点,慢慢找些支撑点写点东西,主要为了搞严重缺乏的刀币,我不是专业的啥啥,所以想啥写......

    国文国史三十年读后感

    读后感: 近日,拜读了孔庆东老师的《国文国史三十年》一书,读后感触颇深。书中提及“中国近代的失败,败在精神”。华夏文明在经历了汉唐盛世之后,所谓的“蛮性”逐渐流失,尤其是从......

    英语教学十六讲范文合集

    一、英语教师的素质1)心理素质 2) 语言素质 3) 文化素质 4) 理论素质 5) 驾驭教材的素质 6) 教学实践素质 7) 教育技术素质 8) 科研素 二、语言学习理论:I、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初中起步作文十六讲

    初中起步作文十六讲-16:细节,文章的细胞知识点透视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它好比人体的细胞,是文章(主要指文艺作品,也包括写实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

    国史札记 读后感(全文5篇)

    《国史札记》读后感 林蕴晖教授的新作《国史札记》,充分利用近年来的新史料,钩沉梳理了建国以来党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廓清了一些历史之谜。该书虽以国史冠名,实则论述的还是......

    作文起步十六讲(16)-细节

    作文起步十六讲 细节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它好比人体的细胞,是文章(主要指文艺作品,也包括写实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景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