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应该是

时间:2019-05-13 02:1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想品德应该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想品德应该是》。

第一篇:思想品德应该是

一、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微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团结统一;

3、爱好和平;

4、勤劳勇敢;

5、自强不息。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2、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三、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和时代价值: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使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四、请问对人生价值的评价要坚持哪几个方面的统一: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五、简述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内容: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六、简述刑罚的概念与原则:概念:刑罚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之下,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罪刑相当原则;

3、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八、简述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九、简述正当防卫必须具备的条件:

1、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而实行防卫。

2、必须对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

3、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防卫;

4、必须是针对进行不法侵害行为者本人实行防卫;

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不要限度的。

十、大学生应如何遵守网络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十二、简述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公民权利原则;

4、政法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十三简述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答: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的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4、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5、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6、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思想品德案例分析题。

1答王某的买卖行为是有效的,其父母的要求不符合法律规定因为王某虽然才17岁但是以自己的劳动作为自己生活主要来源所以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答小明未满十周岁以上属于无民事行为人小明没通过母亲的同意其买卖行为无效所以小明的母亲可以要求返还手表 问:(1)正当防卫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根据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要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3.对不法侵害者本人才能实行防卫;4.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根据正当防卫的条件,分析黄中权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

答:黄中权的行为构成防卫过当。黄中权遭受歹徒抢劫;歹徒抢劫后逃跑过程,应该认为不法侵害还在进行,因为被劫财物还处于不确定状态,物主有权反击并追回财物;黄中权是在追击不法侵害人;黄中权坐在车上,歹徒在逃跑,黄中权的人身安全没有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其驾车撞死一个歹徒已经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问:(1)什么是美德?

答:美德是对良好的品行、德操的评价。反映了这些品行与德操对社会的价值,社会对它们的需要和人们对它们的追求。美德一般指个人具有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有时也指社会群体的上述品质。

(2)看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美德真的很重要吗?

答: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统一的:道德品质是自觉意志的结果;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整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和立志成才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努力培养高尚人格,不断提升道德境界,沿着从合格公民到合格建设者、合格接班人的目标,不断向上攀登。

谈谈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再就业形式依然比较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

1.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凸现出来了;

2.就业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用人机制还不健全;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

3.就业观念有待更新。许多大学生几页观念落后,缺乏主动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不从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出发,就业期望值

过高。

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十分必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应当做到: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应当做到: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第二篇:教师应该是思想者

教师应该是思想者

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 李吉林

别以为我们是小学老师,是孩子王,就妄自菲薄,认为我们的思想就可以简单,就可以贫乏。恰恰相反,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而且是丰富而开放的思想者。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对学生,对教育,我们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我们怎么爱学生,怎么教学生。

于是,我常常拿起笔,记下我的思想的轨迹,或是一片刚刚萌生的思想的小芽,或是一撷奔涌的思想的浪花。我曾经这样想:

是教师,也是诗人。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老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是教师,也是诗人》)

当我从古代文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通过把学生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时,我把孩子们带到广阔的原野上,带到弯弯的小河旁,在春风里,在雷雨中,在天空下,和他们一起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寻觅成人不屑一顾的那几朵野花,那几群小蝌蚪,那几畦躲在泥土里的红萝卜……真实的情境让孩子们写出一篇篇生动的习作,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情。捧读孩子们的习作,我的心中比喝甘醇还舒坦,有时甚至令我陶醉。

于是我写下了《情景〃陶冶〃训练》、《做插翅的小主人》、《和小学生谈观察》、《自由驰骋写有兴味》、《让儿童的心灵插上翅膀》、《乘着童话般的小船远航》、《油菜花又黄了》一些随笔,它们记录了我当时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

在孩子习作的字里行间,我看到孩子灵动的想象的翅膀,那神奇的翅膀,让我敬服,让我为之讴歌。在《彩翼》、《做插翅的小主人》、《孩子的眼睛》中可以看到我对孩子想象力的热情的赞美和无比的珍爱:

用你们的智慧,给自己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那你们就同样可以飞,而且比小鸟飞得更高更远。不信你们看,那环球运行的人造卫星,不就是大人们想象的翅膀带上去的?那直奔月球的飞船,不也是人们智慧的双翼送上去的?离开了想象的翅膀,大人们怎么能发明创造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做插翅的小主人》)

情境教学探索的进展,让我由作文教学拓展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验与研究。谈到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在当时的初等教育中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我 1

也是全新的;是新的,我必然知之甚少。我想起古人语:知之者为知之,不知者为不知。不知即学,我比先前更强烈地感觉到,思想者首先是一个学习者,不学习岂有思想?!

那时的《美学》杂志以不定期的形式出版,我都设法借来读。后来我陆续借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贪婪地读着。现在回忆起来,我这个学习者还是够自觉的。因为自觉,所以我学得很快乐。学与不学到底不一样。此后的探索变得明朗起来,思想也清晰多了。

‚美‛总是富有魅力的;阅读教学中的‚美‛对我来说更是魅力无穷。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儿童在阅读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那情境简直是诗化的境界!于是,我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感受,并为之兴奋不已。

我想,我必须把这些新的感受、新的认识及时写下来。所以1980年放了寒假,我便开始写《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审美能力》。毕竟是冬天,尽管把门窗都紧紧关上,但是尖尖的寒风还是会从门缝里钻进来。在那静静的寒夜,多少次饱尝了一动不动地坐着写东西的‚冷‛的难熬。再说写这类文章,对于我来说并不是轻车熟路,一挥而就的事,但我并不觉得苦。其实那时写文章,并无发表论文评职称的需要,也更没有出专著的奢望,只是执拗地想着:有收获,就应该写下来。自己的思想记下了,就觉得挺充实的;文章一旦发表,那更是快乐无比。

在写这些文章时,我特别注意切合实际,比方上文中谈到‚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从当时的美学理论来讲,一般都是‚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我也记着马克思阐述的‚人是按照美的原则进行创造的‛。是的,人类社会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创造美的结果。我想小学生如何去‚创造美‛呢?那是高不可攀、难以企及的。那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就只是停留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层面上吗?如果没有‚创造美‛,审美教育将是不完整的。于是,我的办法是从实际出发,从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出发,那就是通过儿童的‚表达‛,去体现‚创造美‛。这样的想法,就是现在看来也是很贴切的。因为人必须要表达。‚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儿童的表达充满了创造性,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情实感,整个的表达活动显然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这一点认识给我自己的印象很深,那就是教师作为一个思想者,他(她)必须讲究从儿童、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只有从实际出发,他(她)的思想才具有典型性,总结的成果才易

于产生普遍意义。

所以,在情境教学实验的过程中,乃至在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探索实施中,我始终突出了‚美‛,并进行相关的研究。于是从教学原则的高度再一次提出‚美‛在教育中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1998年我又把对教学中美感的意义和操作的新的认识,写成《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行文中,我用自己深切的感受去倡导、去呼唤:

我更深地感悟到爱美是孩子的天性,是普遍的。这种不需要外力推动的心理倾向,显示出一种趋向着某一个目标的“力”,影响着孩子的表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其实在一切富有美感的教学过程中,也无不显示出美的驱动力的作用,无不产生着美对儿童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又是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已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于是,我想到,我们的教学应当倡导一个原则,那就是美感性。(《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

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延续的;教育的特点是‚周期长‛,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也回避不了‚周期长‛的特点。打一枪,换一炮,左顾右盼,那只能像‚小猴子下山‛一样,最后一无所获。所以我深感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既需要激情,也需要沉静。从1978年情境教学探索起步,至今已有3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的进展,思想也得以丰富,路也越走越宽。路宽了,思想的空间也随之开阔,并日渐有了深度。

回忆第一轮实验期间,我随时记下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发展脉络,写下50余篇论文及教育随笔,在报刊上发表。后来我将其中的论文结集成册。实验班学生毕业后,我认真反思学生1—5年级发展的全过程。我知道事物的现象都是复杂的,是千差万别的,但是规律的东西都是简明的,因为它概括的是事物的共性。

因此,一个个教学场景,孩子一次次的欢声笑语,学生的一本本观察日记、作文,我的一份份教案、课堂实录……都鲜明地在我记忆的屏幕上复现。我审视着它们,极力地从一个个案例中去搜寻相似的东西。我懂得相似的集合,就是规律。我用一年的时间回顾、整理过去五年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终于总结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规律,写成《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这可算得上我真正的第一本专著。书出版后,不仅受到广大老师的喜爱,也受到了学术界的瞩目和好评,先后四次印刷。在1989年9月建国四十周年的时候,获得教育部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年获中国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优秀图书一等奖。

在20世纪末,情境教学总结的规律,在全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好时机中,顺其自然地向情境教育拓展。我觉得自己好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不仅是小学语文,而且是整个的小学教育;学校科研的队伍里不仅有我,有同年级的老师,更有全校的一大批青年老师,他们也满怀豪情地走到情境教育实验的队伍中来了。那情境,那前景,真令我‚心潮逐浪高‛。1992年的《奔腾的涌浪》一文便是我当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如果愿生活像平静的小池,是为了追求它的安逸还是清澈?如果愿生活像山间的溪流,是爱恋它的孤独还是长远?如果愿生活像大海,是向往它迷人的色彩还是奔腾的涌浪?是的,生活是多角度的。每个人刻意追求的侧面也各不相同。我爱小池,也爱溪流,那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然而,生活里也少不了涌浪;倘若没有涌浪,便辜负了人生。小学老师的生活有时像小池的明净,有时像溪流的清远,但似乎少了一点跳跃的涌浪。于是,我向往大海的奔腾……

1994年春天,《人民教育》决定开辟专栏,向全国推广情境教育。总编朱世和先生嘱咐我:‚写出你的思想,你一定能写得很出色!‛这种激励驱动着我认真地写。在《李吉林教艺录》专栏里,先后刊登了我的《以训练替代分析》、《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崇高的使命:教文也要教做人》、《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重要的观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以及后来的《教育的灵魂: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这八篇稿子比较集中地写出了1990年代后期,我心中沉思已久,并不断得到锤炼的想法。

语言文字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符号,而是与社会、与人的思想、情感、智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儿童学习语言必须与对世界的认识结合起来,需要激活形象思维,需要丰富语言资源,需要拓展儿童的视野,把观察、思维与

语言三者融为一体进行训练。那种没有感知为基础的语言训练,忽略儿童思维发展的训练,必然是抽象的,空洞无物的,最终则达不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以训练替代分析》)

我常常觉得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可以不断地得到人世间最纯真的情和爱的熏陶,这

是何等的一种幸福!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责任心强的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

2002年冬天,华师大举行‚国际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我应邀作为演讲的主要嘉宾。在会前我做了认真的准备,既不赶时髦似的把中国的情境教育纳入建构主义的范畴;又以开放的眼光吸纳情境认识中可以为自己所用的理论,使情境教育的理论添加新意。我在会上作了题为《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知识—社会‛的完美建构》的演讲,开场我便提到:

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碰上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为老师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大家都可以一展宏图。就在这时,我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说来也巧,当时,因为信息的闭塞,我尚不知道在地球的那一边,也开始了情境认知的研究。这种东西方教育同步的巧合,似乎是偶然的,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这表明人类文化的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东西方也往往会产生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惊人的相似,甚至相同的发现、发展。

接着,我回顾了情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从建构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提出‚拓宽教育空间——社会是儿童知识建构不可替代的情境‛、‚缩短心理距离——情感是儿童知识建构的纽带‛、‚利用角色效应——儿童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注重创新实践——‘发展’与‘基础’是儿童知识建构的双翼‛。演讲反响不错,后来《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全文刊发了我的发言稿。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虽无暗礁,但曲折总是难免。有欢笑,也有泪水。我只是像一个长跑运动员执著地往前迅跑,激情与想象让我为孩子幸福成长而追求教育的完美境界,从朦胧到清晰,从清晰到急切。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追求,我的自身便产生了一股子劲,驱动着我去实践,去研究,如此日积月累,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个有追求、有作为的教师。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者,但我觉得,即便是小学老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张,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个思想者。因为‚思想者‛,并不是‚思想家‛。

30多年来,我不断地用笔记下我思想的轨迹。在这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自己日益成熟,我已是‚长大的儿童‛。那年教师节,《人民教育》发表了我的一篇散文《我,长大的儿童》。这篇文章中,我从另一个侧面记下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发展的脉络:

一以贯之的认真的态度,伴随着这种真挚情感的实践,使我有了许多感受,认识,主张和思想,于是我就拿起笔去写,写随笔,写散文,写经验,写论文,也写了专著,这些成果后来在全国得了很多奖,然而这都不是我的初衷。我觉

得通过概括,通过写,把零乱的思路,浅表的认识,变得条理化,清晰了,深

刻了。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不是那么简单,除了“文革”前的十篇

文章,以后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专著,都不是40岁以前写的,更多的是在50

岁以后写的。我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当然现在又是奶奶和外婆,家庭中的多种角色,加在一起的责任和负担是足够一个女性承受的。这时需要的就是意志。我的个人经历告诉我情感会产生信念,会转化成意志,并且有勇

气拒绝当校长、推掉当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的理事长,换届时主动向组织提出

不再担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的委员,我想我的时间属于孩子,属于小学教育。

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情‛与‚思‛似水乳一般交融在一起,总是相互影响着,并构筑起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我蘸着情感的水,写下近300多篇论文、随笔,2006年8卷本的《李吉林文集》终于和读者见面。在北京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等单位举行‚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和情境教育予以高度评价。专家的思想也滋养了我的思想,丰富了我的儿童教育观,使我继续前行。两年后,在《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上,我又拿出新著《为儿童的学习》,纪录了我在情境课程孕育〃构建〃发展中的思想历程,及其操作要义。光明日报特此发表《李吉林:创造情境教育思想体系》评论文章,认为‚情境教育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宝库。‛

30余年的探索,让我更深地感悟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有思想的主导与支撑,才能更具深度、理性及时代气息。

第三篇:教育应该是这样

教育应该是这样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看完这本书,也许我们会说是一个伟大的父亲成就了一个天才般的孩子,但是在我看来,我更加觉得是父亲独到的教育方法成就了这个生下来并不聪颖的孩子。

在常人眼里,一个孩子的教育不应该过早,认为婴儿般大小的孩子根本什么东西也接受不了,但是这样的想法就扼杀了孩子接受最好教育的机会,书中,父亲告诉我们一个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从孩子出生开始,书中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孩子的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也许卡尔的父亲是一个不同于大众的人,可以说卡尔的父亲是一位非常好的教育家,他能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儿子的各种能力以及智力开发,书中也说到了,孩子从生下来到三岁以前,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简直不同,那么,这三年,就非常关键了。人生下来,大脑就是一张白纸,需要父母以及环境,丰富这张白纸的内容,当然内容的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把正确的模式灌入到孩子的大脑里,就像古谚语说的:“从你小时候就可以看到你成人以后的样子。”所以,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式时期决定了人的一生。我是非常肯定的。

爱的教育以及合适的教育在孩子的模式时期就显得非常重要,教育好一个孩子,作为父母,首先,你们一定要成为优秀的人,要有良好的思想意识,也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耐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由于小,记忆的开发不一定非常健全,这时,你就要耐心的一遍一遍的灌输知识给孩子,不要怕过多的重复,因为每一次的重复,其实在孩子的大脑里已经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新知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不但培养了孩子的好奇心,也潜意识督促了孩子了解更多知识。

教育是父母的必修课,教育孩子应该灵活,方法适当,这样你的孩子也许就是 下一个天才。

第四篇:教师应该是春雨 -演讲稿

教师应该是春雨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吴某某。

说到才艺,我既不会唱歌,更不会跳舞,但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我想趁着今天这么好的机会锻炼一下自己。来段演讲吧,题目是《教师应该是春雨》。为什么是春雨呢?因为开学初的一个画面让我思考过这个问题。

到过甲良中学的老师都知道,我们学校的绿化很不错,各种花草树木,郁郁葱葱,非常好看。可是开学的那一天,一切都变了,那个画面让我惊呆:只见管理花草的老师在忙碌着,剪刀在他手里上下翻飞,咔嚓几下,那些好不容易才长出来的枝条统统被他剪掉,不久,球场一带的花草齐刷刷的,全都统一了一个发型、一个pose(表情凝重)。我突然发现,花草失去了原有的姿态。

这让我想起了“教师是园丁”这个比喻,我突然发现这个比喻含有贬义、还挺讽刺的(注视大家)。每一棵草木,因为地质、光线、养分的不同,会长出不同的形状。同样的,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也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我们要改变他,也应该在尊重他的情况下,走近他,读懂他,然后再引导他。

记得有这么一件事:课堂上,老师正讲得精彩,转身一看,(呵!)有男生在睡觉,口水都出来了。老师气得!二话不说,大手一挥,“啪”的一声,那个学生咬牙切齿、猛地站起,幸亏旁边的同学及时拽住,师生干架的事才得以避免。不服气的男生愤愤地甩门而出,嘴里骂着难听的话。我相信老师的本意是好的,可效果呢?

如果我们不顾及学生的心情和尊严,不问青红皂白而一味地强迫着要改变他,那迎接我们的一定是学生的反感和叛逆。学生骂老师、打老师的现象还少吗?我们暂且不说这些学生素质有多差,也不说他们有多难教,我们先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是否操之过急了?是否站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

我们班有个男生,老爱打架。三天两头就得去政教处领人,头疼得要死!苦口婆心的劝过、批评过、骂过、请家长过,都没用,真是屡教不改。后来我发现,这个学生打架竟然是因为暗恋本班的一个女生,他这个人很敏感,总是怕人家抢走他的女神,谁和这女生讲话就打谁(呵呵)。学生早恋、打架,我们必须教育。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强行叫他断了恋爱和打架的念头,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叫学生怎样怎样。我们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从学生的根本意愿出发。所以,我没有骂他,也没有抹杀他恋爱的权力,我告诉他,现在的女孩子都不喜欢打打杀杀、刀光剑影的侠客形象了,男人的魅力应该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你们说是不是)。从此,(微笑)我们班多了一个好人。

各位老师,我们别做园丁了,那太残忍!一个模子批量生产的学生不可爱!我们也别做蜡烛了,那太悲壮!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们不干。让我们做春雨吧!无论我们的学生是参天大树还

是翠嫩小草,我们都不要强行改变他们成长的姿态,应该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和爱的滋润下个性成长!

谢谢!

第五篇:优秀教师应该是个读书人

《教师阅读力》:优秀教师应该是个读书人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句话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时间的维度看,人的成长是由昨天、今天和明天来衔接的,每个人都无时无刻地在处理着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而阅读应该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成长主线。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与这一任务相对应的公民的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的标准等等,都是在昨天形成的。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所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指导孩子如何面对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记忆昨天。这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承。

昨天积淀下来的育人资源浩如烟海,人们每天还在创造大量新的资源投放到昨天这个巨大的“存储器”之中,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昨天呢?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学校的课本给学生提供了触及昨天、认识昨天很好的线索,但离真正的阅读还有一段距离,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让自己走入大师的精神世界,通过深层次的阅读,和昨天的智者们进行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体悟他们创造的艰辛和成功的欢愉。当然,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触及到昨天所有的信息,要结合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加以阅读。这其中,个人的文化判断力非常重要,而文化判断力正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今天是联系昨天和明天的桥梁,因为今天继承昨天,同时又孕育着明天。但今天和昨天又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对昨天的认识,往往是以今天为起点的。今天发生的一个事件,会把我们带入到昨天的一系列历史记录中,去体悟以史为鉴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当我们设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今天和昨天的联系时,昨天的知识和经验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其次,昨天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到了今天不一定继续有效。比如说我们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教育经验,都是建立在每个家庭有多个孩子的基础之上的。今天的教育,出现了我国教育历史上从未发生的新情况——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独生子女家长。人们总是对今天的教育抱怨很多,或许与我们总是照搬昨天的经验是有很大关系的。

也就是说,今天的我们,面临着两项重要的任务:一是努力架设今天与昨天联系的桥梁,二是在传承昨天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创造出符合今天实际的新文化。这不是只有那些大家学者才能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今天文化的创造者。对孩子来说,创造很简单,就是解决自己面临的一个个问题,并获得成长的过程。那如何去架设桥梁、如何去创造呢?我们的前人其实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古代强调读四书五经,后人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加以注疏、考证和翻译,这就是一种发展和再创造。通过广泛的阅读,就可以了解过去的人们是如何对待他们之前的文化、如何创造自己当下的文化的,这些方法大都可以移植到今天。

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孩子们明天的生活和工作奠基。但是,我们能预知未来、能知道明天会怎样吗?今天的世界上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五年之前是不存在的。相信在10年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今天苹果的iPhone手机系列和iPad平板电脑会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我们基本上预测不出明天的世界发展的趋势,当然也就不知道明天的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了。

如果无法预知哪些是未来最需要的,那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何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其次,对孩子要少一些灌输和强迫性的指令,多给孩子一些闲暇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鼓励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呵护学生那份向学的心,那份求知的欲望。大量国内国际教育测量的数据都显示,每年阅读数量超过12本的学生群体,学业成绩明显的好。从功利的角度看,阅读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相信,当孩子自己有了阅读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时,他就拥有了面向明天、面向未来的钥匙。

因为我们不读书,所以工作很忙碌

阅读如此重要,但现实并不令人乐观。

刘波在书中介绍了两组数据,很值得大家予以关注。一组数据是2013年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所揭示的,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每年为4.39本,电子书阅读量为2.35本。这其中,80%的书籍都是教材和教辅书。教材和教辅之外的书籍连1本都不到。而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在阅读方面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还不是一点点。另一组数据是关于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教师不读书的现状还是非常普遍的。

阅读不被重视,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有很大关系的。北宋年间宁波著名学者汪洙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诗句,被无数家庭所传诵,也成为每一个家庭激励孩子奋发学习的名言之一。但在绝大多数国人的理解中,汪洙所说的读书指的是应试所必须要读的教科书,除此之外的书籍统统被指称为“课外书”,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读“课外书”是有很多限制的。朱永新先生为此曾进行过批判:仅从“课外书”这个概念,就可见学校往往是最顽固地拒绝“读书”的场所。

阅读不被重视,与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有很大的关系。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和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拉大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人们的心态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整个社会群体的急躁情绪在蔓延。大家都希望在这场此起彼伏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竞争中胜出。人们没有办法去想很长远的事情,急需要孩子一次次好的考试成绩来缓释自己的焦虑。在这样的环境下,要让大家形成阅读的习惯确实非常困难。

阅读不被重视,还与国家层面对阅读的关注度有关。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了高素质人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人们再次走上应试的道路,获得了谋生所需要的文凭,但并没有引导整个社会养成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习惯。最近听到了好消息,说我国已经启动对全民阅读立法的研究,希望这样的法律能够尽早颁布,成为推动阅读的利器。

很多人将没有时间阅读归结为工作繁忙,这其实是一种托词。刘波在书中对此有较为详尽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有阅读的愿望的人,一定是会找到阅读的时间的。在协调工作、生活和阅读之间的关系中,还可以提升自身管理时间的能力和水平,一举多得。华应龙则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阅读和工作繁忙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不读书,所以工作很忙碌。”这句话值得大家反复咀嚼。要让阅读成为教师专业对话的纽带

当我们还在为阅读现状焦虑的时候,一场阅读革命正在静悄悄地进行着。

一座藏书数万册的图书馆,现在可以装在几公斤重的便携阅读器或者电脑之中,伴随着自己周游世界。一本畅销的杂志,不需要焦急地等待邮递员的传送,只要在网络上订阅好,可以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你。而利用手机读书、读报、看电影、边写边发文章,现在正随时随地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场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让阅读变的越来越便捷。

生长在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很自然地就能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这些工具,他们可享受的教育资源不比家长和教师少。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书籍出版的数量和速度也增加了很多,全世界一天出版的书籍,让一个人一辈子努力去阅读都读不完。这对今天推广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阅读难,与很多人将阅读和工作、生活当成两件事情来做是有关系的。阅读变成了工作、生活之外的额外任务,压力自然就会很大。

在教学过程中,最新鲜的教育资源一定是来自生活、与我们身边的事物相联系的。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素材,而能否捕捉到这些素材,就取决于阅读。

通常情况下,自己关心的某一热点话题,网络、报纸和杂志都会进行报道,但各自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网络时效性强,报纸的报道具有权威性,而杂志会在深度上做文章。网络阅读,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与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有无关联;若可作为教育资源,则需要通过报纸的进一步阅读,准确了解事情的经过,保证教学内容在科学性上不出问题;而像各类周刊杂志随后给出的深度报道,可以让我们从联系的、多视角的维度综合分析,将这一教学素材的教育价值进一步放大。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些有趣的话题会被引发,或许就会因此而延伸出对相关专业书籍的阅读和探究呢。

当网络资源、平面媒体资源与专业书籍资源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分融合的时候,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就很容易被认同,并逐渐喜欢上阅读,进而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刘波在本书的第二章,介绍了自己从专业阅读到开放阅读、从读者到作者、从自我感悟到设坛论道的成长经历,这其中,最值得大家学习的就是他将自己的工作与阅读充分结合、将网络阅读和纸质媒体阅读充分结合的特色,阅读真正成为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次,要让阅读成为同伴互助的纽带。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如果说教师个人的阅读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的话,教师群体之间围绕某些话题所开展的共同阅读活动,则是同伴互助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教研活动走向深入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合作和互动。顾泠沅先生非常形象地指出,教学研究中的同伴互助,最容易出现“萝卜烩萝卜,烩来烩去还是萝卜”的尴尬局面,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教师之间的对话常常处于问题的表层,无法深入到问题的实质。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专业引领。如果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来直接引领,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不太现实。专家太少,需要去做的事情太多,不可能每天跟着我们去实践。但有一点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专家出版的书籍或发表的文章,可以让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直指问题的内核。网络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让我们从专家的博客、微博等交流平台中或许更多的资源,甚至和专家直接对话。

刘波在建设学校教师的读书沙龙,推动大家爱上阅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成效显著。他所介绍的以点带面的阅读策略、从共性到个性阅读引导、从一所学校到一组学校面上推广、从学术外援到自我写作的内生动力„„这些推动阅读的机制,本身就很具有面上推广的价值。关键是学校里要多几个这样的热心推广阅读的人。

第三,要用阅读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资源。要善于利用搜索引擎或者期刊网的独特功能,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各种搜索引擎都有一些特别订制的栏目,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将一段时间内你所关心的关键词的相关事件和动态变化梳理出来,推送给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可以让你避免在浩瀚的信息之海中漫游,即刻锁定目标。

在享受数字阅读便捷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克服数字化时代给人们读书带来的两大挑战:即碎片化和浅阅读。在数字化时代,一切变得不再是系统,而是碎片;为了迎合生活的快节奏,各种类型的浅阅读充斥屏幕。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难题最需要的却是系统性的思维和独立而深入的思考。

碎片化的信息就像一盘散沙,只有通过某种粘合剂,才会使其成为一件工艺品。这种粘合剂,就是信息之间的联系与结构化,这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领悟出来的。系统思考从何处来?从书本上来占绝大多数。在数字化的时代,更要注重纸质书本的阅读,以保重深入思考的习惯不被丢失。

下载思想品德应该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想品德应该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的

    重视生成性资源,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清徐县马峪中学陈侯奴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应该是激情飞扬的课堂,是个性与活力张显得课堂,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澎湃热情,也有“小桥......

    文明应该是一种习惯

    文明,应该是一种习惯(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应该是一种习惯》。 文明不只是一种口号,它应该是一种行为,一种修养,一种道德,一种理念。........在......

    简历应该是哪种字体

    一份个人简历的字体建议不超过两种,特别不要用与众不同的字体。原因有二:一,如果通过邮箱发送简历,有些特殊字体可能在hr的机器的字库中找不到,这样就容易造成乱码。二,人们都有习......

    21世纪应该是女性的时代

    21世纪应该是女性的时代 播出时间:2015-10-31 ——马云在《开讲啦》英国行·第5讲“商业与女性”专场的励志演讲稿(总第162期) 特别荣幸参加这个活动来讨论一下女性的问题......

    作文应该是快乐的(大全5篇)

    作文应该是快乐的,作文应该是自由的,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这比什么都重要。作文应成为学生心灵释放的花园;作文应成为学生笑脸绽开的花朵. 记一堂有趣的的作文课 今天,省特级教师方老......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前不久,在杭州图书馆发生了一件事:杭州图书馆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其中包括乞丐和拾荒者。有读者对此表示不满,向馆长褚树青抱怨说:“图书馆是大雅之堂,如果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阅......

    中国共产党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中国共产党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中国共产党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是讲党员标准的基本条件或说基本要求。 党章上,非常精炼地指明:“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

    教师应该是幸福的读书人

    教师应该是幸福的读书人 一、读书的意义(为什么读)(一)外在功利 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增长智慧; 提高素养,加快成长,实现理想,改变命运。(二)内在涵养 滋养心灵,净化情感,愉悦精神,陶......